郑和 (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 年),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 、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原 本姓马名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东晋 人认为,晋明帝因 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 为“黄头鲜卑 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人的显着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至少是东部鲜卑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种人。晋明帝生母荀氏生于公元3世纪下半叶,所以说,东北亚的东南部地区,至晚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有白种人的部族居住,只不过他们在当时被看成是鲜卑人。 不仅东晋人把“黄头”或“黄须”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在唐朝人的观念中,鲜卑人的相貌特征仍具有金发碧眼等白种人的特点。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开篇即是:“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显然咏的是西晋灭亡的史事,诗中称鲜卑为“黄头”,反映着在唐代通行的观念中,鲜卑人最明显的相貌特征是“黄头”。苏轼在观赏唐人韩干的画时赋诗,其中一句是:“赤髯碧眼老鲜卑” ,说明在唐人的画作中,鲜卑人的形象还是黄须碧眼的,反映出唐代社会普遍将黄须碧眼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
清朝以前的汉族人是白种人吗?
中国教科书上 普遍说汉人是黄皮肤的黄种人 ,其实在 满清统治以前,汉族本来是高 个子白种人。在二百多年的满清奴隶制度高压奴役压迫下,汉族变成黄种人了,身高也巨巨降低,到现在还不如日本的平均身高了。
明朝时欧洲传教士和航海家来中国,在他们的记录中汉人统统被描述成“白皮肤的民族”。 而且汉族人的这种白,是玉一样的白,细腻温润,半透明,非常美丽,跟欧洲那种粗糙的惨白不一样,令欧洲人羡慕不已。
1583 年,一群基督教传教士从澳门出发考察中国大陆。而后一个传教士 写作关于亚洲国家的报告,德文书籍“L? China -Politik, und im Raum ”,第二十页
当时的中国是万历年的大明,他写到:
它(指大明)胜过所有其他的王国,它只有一个国王,他(指大明皇帝)的收入比欧洲和非洲所有的国王和君主加起来还多。它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它的土地是世上最容易开垦的土地。它的人民的肤色是白颜色的,他们是在新发现的世界里最聪明和最勤奋的人民。它是世界上管理的最好,最和平的国家,在这个国度里充满了“安宁和一致”
很多传教士的书籍里,都一致记载着,汉族皮肤白皙,身材高大,非常漂亮,令他们羡慕不已。等等我给你们发上来更多的历史资料考证。中国本来就不算黄种人,早期到中国的欧洲人比如利马窦传教士就认为中国人是白人。
一直到今天,汉族人都是以皮肤白为美,没有谁以脸黄为美的,一描写美丽就是“雪白的肌肤”。
汉族人本来身材很高大的,在汉朝时期,汉族人征伐匈奴时,汉族战士魁伟的身材,对匈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历史记载中,皇汉军团战士对战匈奴,都是以一敌五还获胜有余的。这种高大的身材一直持续到明朝。可是自从明朝亡于满族搞的生物战之后,满族人对汉族的的高压奴役政策,汉人的身材逐渐变矮了,皮肤也是越来越黄越黑。中国人的肤色就从清初的淡黄色变到清末的像小麦一样的深黄色,甚至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