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替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报仇。刘备在落魄的时候和商户张飞还有被官府通缉的杀人犯关羽相识,并在张飞家的桃园里对天发誓,结拜成生死兄弟。现在患难与共的两个兄弟都被杀,所以当上了蜀国皇帝的大哥刘备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为死去的两个弟弟报仇雪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正式在成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汉昭烈帝。

由于东吴的孙权重用吕蒙,用计偷袭荆州,杀了关羽。刘备登基之后,兴全国75大军,替关羽报仇为名,攻打东吴。刘备出兵前,张飞的部将范疆、张达叛变,刺杀老张飞投奔东吴。刘备是新仇旧恨一起算帐,报仇心切的他命令打军急进。蜀国先锋吴班、冯习很快攻占巫县(今重庆巫山)、姊归(今湖北姊归)。

东吴的君臣是吓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孙权赶紧派出使臣向刘备求和,但是刘备没有答应。孙权正六神无主的时候,大臣阚泽以全家人的性命担保举荐陆逊为大都督。于是孙权封镇西将军为统帅,赐他上方宝剑,带领五万军队低御蜀国大军。

第二年正月,刘备到了姊归。蜀军水陆并进,直低夷陵(今湖北宜都北)。他在长江南岸,沿路扎下营寨,水军也弃舟登陆。从巫峡到夷陵的六百里山上,蜀军一连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非常的浩大。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正高,又占据了有利地形,而且军队是自己的几十倍,就坚守不出战。刘备在夷陵受阻,从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一直找不到决战的机会。不管怎样叫骂,东吴的军队就是坚守要塞不出战。

由于正是酷暑难耐的天气,东吴的军队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是不迎战。所以蜀军的大军都放松了警惕,这时陆逊在一个风大夜黑的夜里,命令士兵们每个人拿着一把茅草冲进蜀军的大营,顺风点火,蜀军的大营都是连在一起的。刹时,蜀军的大营陷入了一大片火海之中,陆逊率领东吴的大军,乘机反攻,蜀军是被烧的懵头转向,自相践踏,是几乎全军覆灭。

历史上把这场"夷陵之战",又称为"猇亭之战"。




最佳贡献者
2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有句俗语“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刘备为什么要发动针对东吴的战争,有下面三个原因:

?报仇雪耻,道德仁义

  • 电视剧照

刘备认为,张飞的死多少与东吴有一些关系,关羽的死完全是东吴所为,刘备想起兄弟三人桃园结义,生死相伴几十年,必须给兄弟一个交代,给桃园生死结拜一个交代,给“仁义礼智信”,儒家提倡做人的道德准则给一个交代。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三国演义》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三人焚香再拜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形式所迫,称帝维稳

  • 电视剧照

刘备深知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战争中发展壮大,靠着不断胜利来维持政权的稳定,关羽,张飞的死亡,除此之外,法正、黄忠等文臣武将,也前后去世。此时的刘备集团在实力上受到了明显的削弱。而对于益州本地的士族豪强,也因为刘备的根基不是太深厚,所以蠢蠢欲动。另外经历大败的荆州人员回到益州,与原来的益州官僚势力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只有自己称帝并且来一场胜利的战争,才能平衡这些矛盾。刘备所以要称帝,并且发动战争伐东吴。

《三国志·魏书·先主传》记载: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夺回荆州,匡扶汉室

  • 电视剧照

刘备是汉室子孙,匡扶汉室是其一生的理想,荆州的失利让他丢了不只是东吴的咽喉,更是丢了自己益州的屏障,北上攻击襄阳,乃至夺取整个江汉地区,威慑曹操的中原,匡扶汉室的生死之地。只有夺回荆州之地,不光抓住东吴的命根子,还可以北图中原,实现自己的理想。《三国志》说“荆州之地,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说明荆州的重要性。

刘备一生都以与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战略来执行,详细的描述了益州、荆州的战略意义。《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电视剧照

所以刘备在已经六十多岁时要攻打东吴,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为自己的理想再奋斗一次。

【结语】

●刘备为了自己的兄弟情意,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更为了自己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必须发起对东吴的讨伐,他和人情、和事理、和时事。但终究惨败在彝陵之战。这就是历史吧。

-墨骨读书

3

为什么?为了自己的皇帝梦呗!

我是相信油茶也??历史的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油茶历史丝语,欢迎您【关注】,一起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说到刘备攻打东吴的原因,一直以来就多??争论,综合起来主要??两种:一种是报仇雪恨论,就是为了给二弟关羽、三弟张飞之死报仇;第二种是收复失地论,就是要夺回被东吴偷袭抢占的荆州。

这两种观点表面上看原因很明确,指向性也很强,很直接,但可以说都是外源性的,都带有太多我们个人的主观臆测与推断,都缺少对刘备“内心”真实的思考和分析,甚至存在先入为主被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兄弟情义“假象”干扰、迷惑的嫌疑,由此得出结论的客观性同样值得怀疑,而且可靠性很低,经不起推敲。

因此,丝语认为刘备执意要攻打东吴的真实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皇帝梦,只有这样刘备听不进赵云、诸葛亮乃至一干文武“朝”臣的规劝,攻打东吴的行为才解释得通,站得住脚。

丝语想,一个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关桥段??过了解与记忆的人都知道,在三国中曹魏、蜀汉和东吴里面,最迫切、最想早些登上皇位的其实是刘备,只不过他不好也不敢自己撕掉自己的义字面纱,一直强压着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已,曹丕称帝之后,刘备假惺惺(内心是迫不及待)地做汉王“正位续大统”就是最好的明证。

此时,曹丕已经“废帝篡炎刘”,在刘备看来急图缓攻都名正言顺,而东吴则不同,如果错过了这次“雪弟恨”的时机,以后将很难再找到进攻东吴的机会。所以与其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麦城被东吴马忠捉杀,是刘备攻打东吴的理由,不如说是借口,被把“皇帝梦”作为第一追求目标的刘备,好不容易逮住了,他又怎么会放过呢?

数千年封建社会史告诉我们,在权力和皇帝位面前,很多时候父子情、兄弟情根本不值得一提,因此,刘备攻打东吴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皇帝梦!

4

按照演义所述,刘备攻打东吴是为了给关羽和张飞报仇,其实,这只是刘备伐吴的一个因素,刘备攻打东吴,其实质还是想夺取荆州。

一、荆州是刘备夺取天下的阶梯,东吴攻占荆州触犯了蜀汉的根本利益

荆州是刘备第一个根据,其对刘备夺取天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曾建议刘备注重荆州,且诸葛也将荆州作为了刘备夺取天下的重要步骤。

如此重要的地方,反为东吴所夺,这就算是从根本上断绝了刘备夺取天下的可能性,为了重新获得对荆州的统治,也为了早日实现蜀汉从荆益两州分兵北伐夺取天下的步骤,刘备也就只能东征吴国。

二、刘备大量的精锐丧失于荆州战场上,其有必要为蜀汉雪耻

刘备伐吴之前,东吴和蜀汉之间曾爆发了荆襄之战,而这次战争,东吴不仅取得了完胜,还全歼了刘备的荆州军团,就连刘备最为信赖的大将关羽也为东吴擒杀。如此奇耻大辱,试问哪个帝王能够容忍。

关羽的死,助长了刘备伐吴的决心,为了给荆州军团报仇,刘备也只能选择攻伐东吴,如此,才是名正言顺。

三、刘备有灭亡东吴的野心,而这种心理,也助长了他的行动

刘备征讨东吴,是带着复仇意味而出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灭亡东吴。

刘备要想实现天下一统,无非两种步骤,先灭吴,后灭魏,或先灭魏,后灭吴。顾名思义,刘备选择了前者。

对于刘备来说,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来灭亡东吴是再好不过的了,这一可以对外宣扬为仁义之师,二也可以彰显自己出兵的合法性。刘备伐吴之时,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且刘备也可能觉得自己时日不多,才决定首先伐吴,恰在此时,荆州的丧失也给了他灭吴的机会,如此,刘备才统蜀汉精锐攻打吴国了。

结语

刘备伐吴的根本驱动力还是统一的意识,而关羽、张飞之死只是对刘备伐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虽然刘备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可惜,由于东吴提前做好了准备,所以刘备最终也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东吴名将陆逊。

5

刘备攻伐东吴,从战略上来讲应该说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第一,三国在夷陵之战之前基本属于曹魏势大,蜀吴两家联合抗曹的态势,在拥有绝对的势力之前打破这种态势是不明智的,无论胜败都会有所折损,削弱自身

第二,荆州属战略要地,控制荆州就等于是伸出了一个拳头,进可攻,退可守,但毕竟曾经长江北岸是向东吴租借的,人家要拿回来属于自己的土地是在情理之中,所以为关羽报仇从道义上有些牵强,毕竟谁能忍受对手的势力无限增强,刘备攻打东吴,虽说是为关羽报仇,但本质上还是要全面夺取荆州的控制权

第三,刘备攻打东吴,除了为关羽复仇,夺回荆州外,还可能为了证明一下自己,当时赤壁之战后,蜀国基本上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进行的,当时兵强马壮,势力强大,锐气正盛,御驾亲征即便不能取得良好的作战效果,但威慑一下敌我双方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他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如此惨败

历史不能后退,也没有如果,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夷陵之战不仅改变了蜀汉的命运,对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

引言:

公元219年,曹魏集团讨伐蜀汉集团,关羽作为蜀汉集团的桥头堡,在樊北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而此时的蜀汉集团,在占据益州后,发展更是蒸蒸日上,严重威胁到了东吴集团和曹魏集团。

伴随着这样的大背景,孙权意识到,如果在不设法抑制蜀汉,那自己将会一步步被蚕食。为了扼制蜀汉集团的飞速发展,孙权选择了向曹魏集团抛向橄榄枝。

于是,孙刘联盟破裂,取而代之的是孙曹联盟。就这样,在孙曹联盟的精心布局下,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身死殒命。

此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就在刘备称帝的当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决定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

战争的结果是以蜀汉集团的失败而告终。从此,蜀汉集团成为了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即便是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也无法改变其灭亡的命运。

然而,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即便是关羽与刘备再有交情,也不必举国之力,亲征东吴。现在我们就回到三国,看看夷陵之战,也分析一下,刘备亲征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分析

  • 再读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战役。最终的结果是以东吴的获胜而告终,而蜀汉在此次战役中,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

蜀汉昭烈帝刘备,也因夷陵之战失败,羞愤不已,最终一命呜呼。从此蜀汉集团再无翻身之力。

1、夷陵之战的经过

公元221年7月,刘备在称帝后,亲率大军征讨东吴。客观来说,早期的蜀汉集团打的是顺风顺水,连战连捷。用陆逊的话来说就是:

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

而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刘备,一开始的时候选择了退让,向蜀汉集团进行了求和。求和无果后,孙权又向曹丕称臣,希望曹丕不要借机攻打东吴,避免东吴集团陷入两线作战的危机。

一方面向曹丕示好,而另一方面孙权也要积极部署对蜀汉集团的抵抗。于是,陆逊在这个时候登场了。

上场后的陆逊,一开始并没有展现出来那种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气势,而是选择了一个字“退”。避战,是此时陆逊的第一选择。至于原因嘛,陆逊也说了:

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

简单点说,就是避敌锋芒,静观其变。这个在军事上来说,再常见不过了。当我打不过的时候,我就等,等到有机会了,一发必中,只要决战赢了就好了。

在陆逊的避敌锋芒,以及刘备的轻敌冒进下,东吴集团等到了机会:

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这个在旁人眼里蜀汉的优势,到了陆逊的眼中就成为了蜀汉此次军事上最大的失误。于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连营上演,蜀汉集团几乎全军覆没:

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汉主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汉主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汉主大惭恚曰:“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将军义阳傅肜为后殿,兵众尽死。

就这样,蜀汉集团在此次讨伐东吴的作战中彻底失败。本就兵源不足、人才匮乏的蜀汉集团,在夷陵之战后,更是陷入到了危机中。

2、夷陵之战为什么会以蜀汉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这个答案很简答,并没有太复杂的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此战结果的影响不大,基本上只是军事上的原因

①从东吴方面而言,之所以能够获胜,要得益于将领的选用得当。陆逊选择避敌锋芒的基本策略是绝对正确的。

陆逊选择了这个策略,而且能够等到蜀汉集团的失误。蜀汉集团处处结营,毫无重点的错误军事部署让陆逊抓住机会。一举击溃蜀汉集团。

②而从蜀汉方面而言。刘备以怒兴师,一开始就犯了兵家大忌。

在初期,蜀汉集团又是连连取胜,这就导致了刘备的轻敌冒进。他忽略了地势因素,把蜀汉大军连绵部署于山路中,给了陆逊火烧连营的机会。

其实,在决战发生之前,曹丕得知刘备的军事部署后,就已经预知到了战争的结果: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远处的曹丕都能发现此部署的不足之处,连年征战的刘备却对此不加以重视。怎么可能会不失败呢?

3、夷陵之战对蜀汉集团格局的影响

毫不夸张的说,夷陵之战是三国格局的分界点。蜀汉集团在夷陵之战后,就完全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如果说荆州损失后,蜀汉尚有回旋之力,那夷陵之战后的蜀汉集团,就再无回天之力。

①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了大量的人才。这对于本就人才不足的蜀汉而言,打击是巨大的。而刘备带去的八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损失,对于想兴复汉室的蜀汉集团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②荆州已经失去,夷陵之战又惨败,这让本来就不稳固的蜀汉集团内部叛乱不已,诸葛亮足足花了5年的时间,才算是基本稳定了局面。

③夷陵之战中,蜀汉集团固然损失极大,但获胜的东吴损失也并不小。双方都意识到,如果在继续打下去,最终只会让曹丕获利。于是,孙刘双方重新恢复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曹魏集团。

  • 刘备为何要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

夷陵之战发生时,距离关羽败亡已经两年,如果刘备只是单纯想要给关羽报仇,不会等这么久。之所以会选择在公元221年,之所以举全国之力,那原因势必是多方面的。

1、新仇旧恨,让刘备对东吴之恨越来越深

刘备讨伐东吴,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但不一定要举国之力,这对于从草根起家的刘备,未免太不理智,不理智到了失常。

刘备之所以会有如此失常的举动,除了因为东吴杀了关羽之外。还因为东吴又和刘备有了新的仇恨。

公元221年6月,刘备准备讨伐东吴,于是安排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策应刘备。可张飞却在此时被手下的人杀了,杀人者还逃向了东吴: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不管张飞被杀的原因在谁,是不是和东吴有关。这笔账,刘备肯定是要算在东吴的身上了。两员大将,又是关系如同兄弟的大将,死因都于东吴有关。一时冲动之下,刘备选择了举国之力。

2、荆州已失去,蜀汉的战略纵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征讨东吴是必然要做的事情,从军事战略上而言,蜀汉集团也需要有一个前沿阵地。

而且,此时蜀汉集团的实力相对要强于东吴。从军事实力的考量上来看,蜀汉集团如果处理妥当,获胜的机会有很大。

从本身的需求,和对军事实力的衡量,蜀汉集团需要而且能够,从东吴手中夺回部分荆州区域控制权的。

3、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呢?我们来看看刘备自己说的一段话:

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

要知道,刘备一向以汉室正统自居。无论他本心如何想,是否真的要恢复汉室,起码他的口号一直是这样的。

公元220年10月,曹丕于洛阳称帝,取代了汉献帝,汉朝已经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史称蜀汉昭烈帝。

刘备之所以称帝,是因为曹丕取代汉献帝,而刘备要以皇叔的身份复兴汉室。真心假意姑且不论,但这是刘备号召天下的一个名分。

他需要有这么一个身份,来号召所有心向汉室之人。但称帝后,刘备需要有一些动作,来告诉世人,自己是要复兴汉室的,而不是为了当皇帝才称帝的。

况且,刘备称帝后,也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向蜀汉的群臣证明自己。让他们对自己心服口服,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资格做皇帝。

夷陵之战就是刘备在此背景下,经过全方位考量而做出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他必须做。他自知无力征讨曹魏,但征讨同样是割据一方,却向曹魏集团示好的孙权,也会对天下人产生同效影响。

结语

夷陵之战,虽然是以蜀汉集团的失败而结束。但并不能说明夷陵之战本身不应该发生。

就像我们前文说过的那样,夷陵之战的失败,其原因只是因为军事上的错误而导致的,从根本上而言,发动夷陵之战是正确行为。

就情感上而言,关羽和张飞与刘备关系极好,史书上的记载是“同塌而眠”,这种亲如兄弟的感情,如果不为他们复仇,刘备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

况且,关羽、张飞之死在蜀汉集团内部影响很大,为他们两个人报仇,可以说是同仇敌忾的行为。

而从军事层面和政治层面来说,重新夺回荆州部分区域的控制权,以及在称帝后向世人宣告自己恢复汉室的决心,对此时的蜀汉集团而言,也是势在必行的。

7

大家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刘备为什么要攻打东吴,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导火索就是关羽被杀,刘备出师有名,所以挥师攻打东吴。

这就像刘备攻打西川一样的道理,攻打西川时,由于没有借口,所以蹉跎了岁月,最后还是庞统以死亡的代价,让刘备有了攻击西川的理由,这才取得胜利。

所以古代打仗,出师有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所以刘备见关羽死了,正好打着报仇的名义,抢占东吴的地盘。

其次,刘备所在的西川,处于长江上游地带,东吴处于下游,顺江而下,估计好打一些。这让刘备有了信心。

毕竟从汉中往关中打,山川道路险恶,不利于排兵布阵,再加上曹魏的实力过大,有点不容易打,所以刘备攻打东吴,相当于柿子找软的捏。

再次,刘备刚刚到西川,刘备带过来的荆州势力和西川本土势力还是有一定的摩擦,所以刘备攻打东吴,也是为了转移自身阵营的矛盾。

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所以才让刘备铤而走险,挥师攻打东吴,以便能够壮大自己的声势。

8

这第一个原因嘛,那肯定是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这里便不再细表。今天,咱们来说说另一个原因。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想必都知道,三顾茅庐后刘备可以说是一直都在执行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战略。

而《隆中对》所描述的北伐战略计划是需要荆州、益州双线进行的。下面截取一小段《隆中对》原文:

“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荆州一失,北伐的道路就只剩一条。况且蜀道素来艰险,军粮运输极其困难(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几乎都是因为粮草不济无奈退军)。再加上少了荆州方面来牵制曹魏的部分力量,北伐的成功率大大减小。刘备集团一直所贯彻执行的隆中战略宣告失败!

刘备不甘心啊!距离实现他的理想就只剩下一步之遥了。他不能接受这个失败,他要挽回这一切!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三国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就此爆发。

9

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师御驾亲征东吴,孙权派使者致信求和,刘备盛怒而拒绝议和。众所周知,蜀吴建立联盟就是为了对抗曹魏,如今曹魏尚在,这两家为何反目成仇,况且刘备刚刚称帝,放着风景秀丽的成都不呆,偏偏要跑到这山沟里折腾啥呢?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刘备的第一站是巫山,但他却非真的为了巫山的云而来。但荆州这片土地上有着他永远挥之不去的痛,二弟关羽和荆州南郡,这便是他心中的巫山之云。

孙权背信弃义

记得汉中之战爆发前,刘备曾率领大军东出益州,与孙权为了荆州之事,两军曾对垒于长沙益阳。后来,张鲁投降曹魏,刘备考虑到汉中事关益州安危,便主动请和,和孙权划湘水而治。刘备本来并不认为自己欠孙权什么,而此次主动让出一些地盘给孙权,已经是给了他天大的面子,孙权当对自己感激涕零。因此,刘备认为荆州无患,便安心地和曹操争夺关中去了。

公元219年,汉中大捷,刘备晋为汉中王,又遍封群臣,然后开开心心地班师回朝了。就在他刚刚回到成都不久,还没开始准备筹划下一步目标呢,噩耗便接憧而来,二弟关羽死了,荆州丢了,而这一切便是拜昔日盟友孙权所赐。

刘备内心那个恨啊,恨自己有眼无珠,看错了孙权。孙权背信弃义,毁掉了双方10多年的联盟。如今得知刘备准备报仇,孙权又来请和,在刘备看来,孙权实在是厚颜无耻。

如今刘备称帝,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个要收拾的便是东吴,不给孙权点颜色看看,以为蜀汉无人焉!

夺回荆州

诸葛亮献策隆中对,荆州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东扼孙权,北制曹操。

如今,孙权趁着刘备班师回朝之时,偷袭关羽,占据荆州。非但如此,上庸、魏兴、新城等三郡皆落入曹魏之手。

彼时,蜀汉形势从汉中大捷的一片艳阳天变得乌云漫天。我们来看看益州的几个出口,长江出口巫县落入东吴之手,汉水出口魏兴郡落入曹魏掌中,秦岭的几个栈道出口也被曹魏重兵把守。别说光复大汉王室,刘备此时想要走出益州都很难。

因此,刘备要想有所作为,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打出去。而东吴镇守的长江出口,显然是最好的选择。其他几个出口不是不可以走,而是运粮太难了。而巫山这边的出口可以通过漕运来解决粮食运输的难题。

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刘备必须夺回荆州。

轻视东吴军事实力

另外,刘备以为失去了周瑜和鲁肃、吕蒙的孙权将孤掌难鸣。虽然陆逊此时已经一战成名,但是刘备之前并没有和他接触过,不了解其军事水平,而且刘备也将关羽之死更多地归咎于糜竺、孟达和刘封那几个叛徒。

为关羽张飞报仇

如果孙权不在临沮设伏,关羽尚有希望逃到益州。然而,孙权明明知道关羽和刘备情深义重,仍将所有生路统统封死,摆明了非置关羽于死地不可,比曹操还心狠手辣,此仇不共戴天。

为了复仇,三弟张飞急着出发,对下属狠了些,被下属杀死。这笔账也要算在孙权头上。如果他不犯关羽,刘备怎么会去攻打东吴,如果不是去攻打东吴,张飞便不会死。

刘关张出生入死30多年了,刚过上一点好日子,便被孙权整得阴阳相隔。因此,为了兄弟之情,刘备也必须讨伐孙权。

结语:

刘备称帝后,第一个便要讨伐东吴,是为了兄弟之情,是为了夺回荆州这块战略要地,是为了惩戒孙权的背信弃义。

尽管刘备有着太多出兵东吴的理由,然而,他却忽视了东吴军事人才陆逊的崛起。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会中了陆逊的骄兵之计,江南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江北军队黄权进退不得,只能投奔曹魏。

10

刘备挥兵攻打东吴之战史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公元219年,孙权派兵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同年,刘备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战争初期,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避开蜀军的锋芒,驻守要塞不出。在蜀军深入吴国境内之后,补给线过长,蜀军以求得尽早决战,但此时吴国陆逊却战略撤退,诱敌深入,把刘备军分散在百里的山地区域。战争逐步进入相持阶段,蜀军士气锐减,兵无斗志,在盛夏炎热的天气之下,蜀军放弃沿江而下水路进攻,处处结营,这使得吴军有机可趁,决战起,陆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随即趁乱突袭,蜀军退路被吴军封锁,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往白帝城,不久之后在白帝城绝望中去世。

刘备攻打东吴到底有哪些理由?

①战略要地,天下咽喉

荆州为天下中心,进可攻退可守。向北可徐图中原,向东向南可虎视江东。诸葛亮的《隆中对》就阐述了荆州的核心地位,两路并进北伐中原。荆州治理多年,地形、人口、田亩皆轻车熟路。南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以及零陵郡,都是创业期发家时所得产业,荆州士族对刘备的回归有认同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北伐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军队补给困难,因此进攻荆州就变成必然选择,有此可见荆州是三国时代益州的唯一加分选项。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②撕毁盟约,背信弃义

师出有名,无往不利,师出无名,事故不成。孙刘联盟,孙权首先命吕蒙偷袭荆州致关羽被斩首,张飞被部下斩首献于吴国,蜀军损兵折将,失地丢城,狼狈不已。这给了刘备天赐良机,顺应民心的理由。复仇之战被视为正义之战,能爆发出汹涌的战斗力,摧枯拉朽。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陈寿

③再建新功,平衡利益

随着荆州城被吴军占领,支持刘备集团的荆州士族大多逃往成都,这与益州士族之间必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另外诸葛亮、黄忠、魏延等一大批核心人物都属于“荆州系”,荆州军,退回成都,势必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引起成都集团的不满。刘备选择在这个时候称帝,并发动夷陵之战,来转移内部阶级矛盾,希望夺回荆州以安民心。

④帝王年迈,光阴无多

刘备称帝时,已经是英雄暮年,他已经感到时日无多,凭益州之地进取中原匡扶汉室,成功的几率太小。刘备不得不趁此时铤而走险,以求为后代留下更大的基业与战略资本。刘备作为一代君王,创业之路承受了世人过多的嘲讽,是时候展现帝王雄风,迫切需要证明自己。刘备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他这一生最后的机会。如果失去,不知等到何年何月。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白帝城托孤

⑤益州稳固,风险可控

夷陵之战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刘备手上的。小胜可以赢回荆州,大胜可以占领东吴,输了也不会动摇益州根基,只赚不赔的买卖需要去博一博,这让刘备看到了复兴汉室的良机。另外江东的实力有限,属于被两面夹击的态势,无主动进攻的力量,且曹魏的兵力分布于东线,邻近江东。东吴方面需要分兵驻守北部边境,抵御曹魏军队,可以说蜀军占尽优势。而益州之地,易守难攻,此时与曹魏关系缓和,受到曹魏威胁较小。

⑥风云变幻,战略调整

有句话叫“天下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三国之势在于互相平衡,曹魏强时,孙刘联盟;蜀地强时,吴魏联合。曹魏新政权刚刚建立,立足未稳,无暇南顾。趁此时出兵,是最佳时机,不需担心曹魏骚扰后方。

对刘备来说人算不如天算,美好的梦想在夷陵之战中全部破灭。所有的结局并没有像刘备想象的一样发展,曹魏也没有适当的给予东吴压力,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刘备在战争动员中准备不足,轻视吴国,在对战局做出失败的判断之后,遭到惨败。东吴在弱势的情况下一战力挫强蜀,奠定自己稳固的地位。自此,三分天下鼎力之势已成。


夷陵战役的失败,也让刘备在白帝城绝望的故去,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我是历史真相探寻者我见过宇宙,关注我,品味历史味道。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