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曹魏集团讨伐蜀汉集团,关羽作为蜀汉集团的桥头堡,在樊北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而此时的蜀汉集团,在占据益州后,发展更是蒸蒸日上,严重威胁到了东吴集团和曹魏集团。
然而,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即便是关羽与刘备再有交情,也不必举国之力,亲征东吴。现在我们就回到三国,看看夷陵之战,也分析一下,刘备亲征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分析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战役。最终的结果是以东吴的获胜而告终,而蜀汉在此次战役中,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蜀汉昭烈帝刘备,也因夷陵之战失败,羞愤不已,最终一命呜呼。从此蜀汉集团再无翻身之力。
1、夷陵之战的经过
公元221年7月,刘备在称帝后,亲率大军征讨东吴。客观来说,早期的蜀汉集团打的是顺风顺水,连战连捷。用陆逊的话来说就是:
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
而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刘备,一开始的时候选择了退让,向蜀汉集团进行了求和。求和无果后,孙权又向曹丕称臣,希望曹丕不要借机攻打东吴,避免东吴集团陷入两线作战的危机。
一方面向曹丕示好,而另一方面孙权也要积极部署对蜀汉集团的抵抗。于是,陆逊在这个时候登场了。
上场后的陆逊,一开始并没有展现出来那种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气势,而是选择了一个字“退”。避战,是此时陆逊的第一选择。至于原因嘛,陆逊也说了:
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
简单点说,就是避敌锋芒,静观其变。这个在军事上来说,再常见不过了。当我打不过的时候,我就等,等到有机会了,一发必中,只要决战赢了就好了。
在陆逊的避敌锋芒,以及刘备的轻敌冒进下,东吴集团等到了机会:
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这个在旁人眼里蜀汉的优势,到了陆逊的眼中就成为了蜀汉此次军事上最大的失误。于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连营上演,蜀汉集团几乎全军覆没:
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汉主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汉主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汉主大惭恚曰:“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将军义阳傅肜为后殿,兵众尽死。
就这样,蜀汉集团在此次讨伐东吴的作战中彻底失败。本就兵源不足、人才匮乏的蜀汉集团,在夷陵之战后,更是陷入到了危机中。
2、夷陵之战为什么会以蜀汉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这个答案很简答,并没有太复杂的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此战结果的影响不大,基本上只是军事上的原因
①从东吴方面而言,之所以能够获胜,要得益于将领的选用得当。陆逊选择避敌锋芒的基本策略是绝对正确的。
陆逊选择了这个策略,而且能够等到蜀汉集团的失误。蜀汉集团处处结营,毫无重点的错误军事部署让陆逊抓住机会。一举击溃蜀汉集团。
②而从蜀汉方面而言。刘备以怒兴师,一开始就犯了兵家大忌。
在初期,蜀汉集团又是连连取胜,这就导致了刘备的轻敌冒进。他忽略了地势因素,把蜀汉大军连绵部署于山路中,给了陆逊火烧连营的机会。
其实,在决战发生之前,曹丕得知刘备的军事部署后,就已经预知到了战争的结果: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远处的曹丕都能发现此部署的不足之处,连年征战的刘备却对此不加以重视。怎么可能会不失败呢?
3、夷陵之战对蜀汉集团格局的影响
毫不夸张的说,夷陵之战是三国格局的分界点。蜀汉集团在夷陵之战后,就完全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如果说荆州损失后,蜀汉尚有回旋之力,那夷陵之战后的蜀汉集团,就再无回天之力。
①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了大量的人才。这对于本就人才不足的蜀汉而言,打击是巨大的。而刘备带去的八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损失,对于想兴复汉室的蜀汉集团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②荆州已经失去,夷陵之战又惨败,这让本来就不稳固的蜀汉集团内部叛乱不已,诸葛亮足足花了5年的时间,才算是基本稳定了局面。
③夷陵之战中,蜀汉集团固然损失极大,但获胜的东吴损失也并不小。双方都意识到,如果在继续打下去,最终只会让曹丕获利。于是,孙刘双方重新恢复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曹魏集团。
夷陵之战发生时,距离关羽败亡已经两年,如果刘备只是单纯想要给关羽报仇,不会等这么久。之所以会选择在公元221年,之所以举全国之力,那原因势必是多方面的。
1、新仇旧恨,让刘备对东吴之恨越来越深
刘备讨伐东吴,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但不一定要举国之力,这对于从草根起家的刘备,未免太不理智,不理智到了失常。
刘备之所以会有如此失常的举动,除了因为东吴杀了关羽之外。还因为东吴又和刘备有了新的仇恨。
公元221年6月,刘备准备讨伐东吴,于是安排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策应刘备。可张飞却在此时被手下的人杀了,杀人者还逃向了东吴: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不管张飞被杀的原因在谁,是不是和东吴有关。这笔账,刘备肯定是要算在东吴的身上了。两员大将,又是关系如同兄弟的大将,死因都于东吴有关。一时冲动之下,刘备选择了举国之力。
2、荆州已失去,蜀汉的战略纵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征讨东吴是必然要做的事情,从军事战略上而言,蜀汉集团也需要有一个前沿阵地。
而且,此时蜀汉集团的实力相对要强于东吴。从军事实力的考量上来看,蜀汉集团如果处理妥当,获胜的机会有很大。
从本身的需求,和对军事实力的衡量,蜀汉集团需要而且能够,从东吴手中夺回部分荆州区域控制权的。
3、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呢?我们来看看刘备自己说的一段话:
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
要知道,刘备一向以汉室正统自居。无论他本心如何想,是否真的要恢复汉室,起码他的口号一直是这样的。
公元220年10月,曹丕于洛阳称帝,取代了汉献帝,汉朝已经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史称蜀汉昭烈帝。
刘备之所以称帝,是因为曹丕取代汉献帝,而刘备要以皇叔的身份复兴汉室。真心假意姑且不论,但这是刘备号召天下的一个名分。
他需要有这么一个身份,来号召所有心向汉室之人。但称帝后,刘备需要有一些动作,来告诉世人,自己是要复兴汉室的,而不是为了当皇帝才称帝的。
况且,刘备称帝后,也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向蜀汉的群臣证明自己。让他们对自己心服口服,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资格做皇帝。
夷陵之战就是刘备在此背景下,经过全方位考量而做出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他必须做。他自知无力征讨曹魏,但征讨同样是割据一方,却向曹魏集团示好的孙权,也会对天下人产生同效影响。
结语
夷陵之战,虽然是以蜀汉集团的失败而结束。但并不能说明夷陵之战本身不应该发生。
就像我们前文说过的那样,夷陵之战的失败,其原因只是因为军事上的错误而导致的,从根本上而言,发动夷陵之战是正确行为。
就情感上而言,关羽和张飞与刘备关系极好,史书上的记载是“同塌而眠”,这种亲如兄弟的感情,如果不为他们复仇,刘备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
况且,关羽、张飞之死在蜀汉集团内部影响很大,为他们两个人报仇,可以说是同仇敌忾的行为。
而从军事层面和政治层面来说,重新夺回荆州部分区域的控制权,以及在称帝后向世人宣告自己恢复汉室的决心,对此时的蜀汉集团而言,也是势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