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唐玄宗宠臣生了一个儿子,不高兴,唐玄宗为何就断定他要造反?

唐玄宗宠臣生了一个儿子,不高兴,唐玄宗为何就断定他要造反?

2020-09-02 13:31阅读(94)

唐玄宗宠臣生了一个儿子,不高兴,唐玄宗为何就断定他要造反?: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

1

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

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

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

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

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

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

“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

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

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

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

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

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

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

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

“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

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

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

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

“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

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

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

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

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

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

“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

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

“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

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

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

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

“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

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

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

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

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

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

  • 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

“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

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

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

  • 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

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

  • 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

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

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

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

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

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

2

题主所说应该是唐玄宗杀王毛仲的故事了。我带诸位来了解一下:

唐玄宗是相王李旦之子,武则天的孙子,神龙政变中唐朝大臣拥护李旦,把武则天废了,这当然也少不李隆基这个习武之人的帮忙,这李旦登基后,后妃为乱,外还有太平公主作妖。李隆基功高震主,被自己老爹猜忌的不厌其烦,成功废了老爹自己上岗;李隆基登基后开无双把狠茬子全杀了;

这王毛仲是李隆基的家奴,在李隆基几次以德服人的过程中起了武力威慑的作用,李隆基登基后投桃报李,把他分封外镇独挡一方,成了封疆大吏;这王毛仲奔了小康就繁衍后代生儿子。

李隆基听到消息也想着意思一下,让自己的贴身太监高力士去给他鼓鼓掌;结果王毛仲对高力士态度极其的差,对皇帝封赏不满意,开口就要官,想这高力士代替皇帝来鼓掌乃是钦差,你这态度分明是藐视朝廷威胁皇帝好不好,外加上高力士生理不健全,小心眼是天生,回去一番添油加醋,唐玄宗一听火冒三丈,习武之人岂能受此奇耻大辱,直接架空了王毛仲,把他捉了杀了。

故事讲完了,咱们来说说为什么?

第一,李隆基习武之人,暴脾气,曾经为了权力一天杀了三个儿子,烦躁了直接让老爹李旦下岗了,像这等江湖狠人,怎么容忍别人冒犯他的威严!

第二,王毛仲出守外镇,却跟京城禁军结亲,这是内外勾结;高力士去鼓掌就是警告他的,他不低头忏悔,还昂着头硬扛,分明就是找死;本身就是个投机倒把的家奴,以为当了两年封疆大吏了不起了,尾巴翘上天,直接废废了。

3

这个故事说的是,当年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的儿子刚一出生就被皇帝赐予五品官职。可是,王毛仲竟然不识相,说为何不赐予三品官位。这引起了唐玄宗的极大不满。

出身低贱的王毛仲在唐隆政变时立有大功而成为与皇帝称兄道弟的将军。

王毛仲本是高丽人,因为老爸犯了罪,全家被罚为奴隶。不过有幸的是,虽然王毛仲从小就成了奴仆,但因为跟对了李隆基这个主人,因此让他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王毛仲从小伶俐、悟性高,所以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就经常喜欢和他在一起玩。王毛仲整天跟着主人一起吃香喝辣的,两人完全不像主仆,倒像是铁杆兄弟。

在唐隆政变中,王毛仲积极帮助李隆基结交万骑营(皇帝的卫队),为成功政变起了重大作用。不过政变的时候,没有看到过王毛仲的身影,等政变成功他才冒出来。原来王毛仲早有主意:政变成功的话,他有拉拢万骑营的功劳,如果政变失败的话,也不会被韦皇后惩处。但是李隆基不知道他的鬼主意,也没有责备他。

不过,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争的先天政变时,王毛仲率领300余兵马控制了太平公主的御林军,为成功政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王毛仲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封爵霍国公。王毛仲从奴隶一跃变了将军。

深受唐玄宗宠爱,享尽了荣华富贵。

王毛仲差不多是李隆基从小一起玩大的老铁,加上他在政变中的功劳,所以深受唐玄宗的荣宠。古代的很多功臣都是“飞鸟尽,良弓藏”,但是王毛仲这把“良弓”并没有被玄宗“藏”起来。他得到了唐玄宗无数的赏赐,其中有庄园、奴婢、马匹和钱帛等等。据《旧唐书》说,王毛仲经常与相王、姜皎等一起出入皇宫,同玄宗会宴,甚至一天不见他,唐玄宗就不欢快,一看到他就喜笑颜开。

有一次,王毛仲嫁女,满朝文武都向他送礼。唐玄宗很关心的问他还有何要求。王毛仲说,其他的都好,就是有个客人请不来。原来,王毛仲想邀请朝中有名望的前任宰相宋璟,可是他刚正不阿,拒绝了请求。这令王毛仲很不爽。唐玄宗笑着说一定帮他请到。最后宋璟不得不应邀。由此可见王毛仲得宠之至。

不过,王毛仲除了以前的功绩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也是引起唐玄宗对他好的原因。那就是他为国家把马养得很好,比孙那个“弼马温”要称职的多。在他的管理下,唐朝的战马增加了许多,大大增强了骑兵的力量。为此,唐玄宗还加封了王毛仲为开府仪同三司,是继皇后之父、宰相姚崇以及宰相宋璟之后的第4个享有此殊荣的人。

广交禁军,引起皇帝的警觉。

王毛仲的得宠,引起了宦官高力士等人的嫉妒。而高高在上的王毛仲也越来越瞧不起这些宦官,平常遇见级别高一点的宦官,王毛仲装作没看见,对于下等的宦官更是吼来吼去,如此一来,就与高力士他们结下了很深的仇怨。

当初,王毛仲为李隆基的政变夺权而广交万骑营和禁军,在两次政变中也都与禁军打交道 ,因此与禁军将领们关系都很好,可以说,王毛仲就是禁军群里的“群主”。后来,王毛仲还跟禁军头领葛福顺结为了亲家,这就更显示了王毛仲与禁军势力的胶固。这是唐玄宗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可是,王毛仲还没有觉察到唐玄宗对他的警觉,竟然还要向唐玄宗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之职,唐玄宗哪里肯依。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王毛仲之子过“福平”(满三日)。唐玄宗令高力士送去丰厚的金帛、酒馔等礼物,同时赐予王毛仲的儿子为五品官。高力士回宫后,唐玄宗问他,毛仲是否很满意。高力士回答说“毛仲抱起襁中儿示臣日:吾儿岂不堪为三品耶?”玄宗听后大怒说:“昔诛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予言之,今日乃敢以赤子怨朕!”

高力士于是趁机进言道:“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这话正好点中唐玄宗的心思,于是当即下诏,将王毛仲外放,而且很快赐死了他。

结语:王毛仲由于跟对了主人,再加上自己的才能,所以很快从奴隶爬上了将军之位。但是他不懂得收敛 ,竟然目中无皇,以致他最后不得善终。

赞同此文,就请两个关注吧,谢谢你了!

4

我们先还原下这段历史的场景,王毛仲生了个儿子,唐玄宗派高力士去祝贺,并传旨封赐王毛仲儿子为五品官,王毛仲接旨后说,“怎么才封了个五品,为什么不封三品呢?”,高力士回去后添油加醋的告诉给唐玄宗,于是就有了王毛仲之死。

我们来了解下王毛仲这个人,他本为太子时期李隆基的家奴,因为勇猛和有计谋,被李隆基看中,并一步步提拔,王毛仲也在诛灭韦后的政治斗争中立下大功劳,为李隆基从太子到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王毛仲也一步步变得骄傲,自恃有功,不满意皇帝封赏。当一个有功之臣,自恃有功,而又对现在官位不满意时,就可能成为未来的威胁。我想这也是唐玄宗要杀王毛仲的原因。

5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也就此走上巅峰,玄宗早年确实是英明神武的皇帝,如果没有后来的乱子,他绝对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可惜玄宗后来出现那么大的失误。唐玄宗早年能继位,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唐朝之前处在武后当政的时期,随着武后去世,国家政局又多次改变,李显,李旦先后登基,李隆基帮助自己的父亲顺利登基,可国内仍然有像太平公主这样的强敌在,为了能扫清自己面前的障碍,李隆基就重用了王毛仲。此人是扶余人,早年他是李隆基的家奴,由于他非常骁勇,而且自己生性机警,这也让他渐渐受到李隆基重用。李隆基作为一个宗室王爷,他需要在朝中巩固自己的权力,尤其是兵权,李隆基就不断派人与禁军搞好关系,扶持自己在禁军中的势力。王毛仲就是他派过去的一个人,王毛仲不断在万骑这类的禁军中拉关系,他成为李隆基与禁军之间的联系人,李隆基先后发动政变除掉韦后,太平公主这类的政敌,多亏了他能掌握万骑,才能顺利夺取政权。事成之后,王毛仲也获得极高的封赏,不仅成为了大将军,还获得了国公的爵位,新朝建立后,王毛仲成为了李隆基的宠臣,可没想到王毛仲却很快就被皇帝给杀掉了。当时王毛仲生了一个儿子,李隆基也觉得这是好事,他就选择给王毛仲这个儿子封了一个官。还让自己的亲信高力士去问王毛仲对于这样的待遇是否满意,高力士回来的话就让玄宗非常不满,这也对王毛仲生了杀心,高力士是表示王毛仲不仅不高兴,还觉得自己的儿子能得到更高的官。随后玄宗也不再信任王毛仲,开始不断架空他的权力,最终把他贬到外地赐死。其实玄宗想要杀他,不单单是因为他儿子的事情,王毛仲这个人原本就不是什么忠诚的人,他是一个投机分子,在与万骑联系的时候,也不断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他还与掌握万骑的将领结亲。之前玄宗需要他的力量,也就没有管这件事,可随着皇位的稳固,王毛仲在禁军里面的势力比较大,他又随时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威胁玄宗的皇位。王毛仲从一介家奴到如今的高位,可他心里并不满足,他还想要进一步掌握军权,就和玄宗要兵部尚书的位置,玄宗清楚他在军队里面的影响,不愿意让他的权势进一步变大,就想尽办法要削弱他的权力。而王毛仲仗着自己的权势,还公然瞧不起高力士,高力士可是玄宗身边最为信任的人,对皇帝忠心耿耿,王毛仲这么对高力士,摆明就是没把皇帝放在眼里,这也让皇帝对他产生了杀心,现在王毛仲还没有获得更大的权力,就已经不把玄宗放在眼里,往后更了不得。王毛仲的党羽更是非常多,在军中朝中都有不少,玄宗一开始还真不能轻易动他,只能先把他的党羽一个个清理掉,再对他下手,说到底王毛仲对皇帝不见得有那么忠诚,这是玄宗最不放心的地方。玄宗这个人本身就是薄情寡义的人,他可以一天就杀掉三个儿子,也能把国家托付给李林甫这些人,玄宗在意的只有他的权势,只要威胁到了他的权势,玄宗就不会放过这些人,王毛仲是他继位后的一大阻碍,必须要除掉他,玄宗心里才能放心,王毛仲在官场上的嗅觉还是不行,自己由于功劳很大,就已经变得太狂妄,这也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6

这个问题看着挺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不过是又一个重演了千百遍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两个主角,是唐玄宗与王毛仲。


王毛仲是谁?他与唐玄宗是什么关系?

王毛仲,唐朝唐玄宗时期的大臣,生年不详,卒于公元731年。王毛仲出身军旅之家,他父原先是唐朝的游击将军,因为犯罪被撤职查办,抄没家产,按照当时的律令,作为人犯家属的王毛仲,也被没入宫中充当奴仆,被分配到临淄王李隆基门下。

王毛仲虽然遭此大难,但他生性好强,不甘心久居人下当一辈子奴仆,一心想着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王毛仲为人精明干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很快就讨得唐玄宗的欢心和信任,成为其心腹侍从,每日陪伴不离左右,可以直接参与李隆基的机密要事,与李隆基关系极为密切。

王毛仲为唐玄宗立过什么大功?

当时正值昏聩不明的唐中宗在位期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伙专权擅政,朝局动荡,李隆基也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他开始有意识地结交负责拱卫皇宫的羽林卫和“万骑营”的将领,经常约他们饮酒作乐,一起外出射猎,“赐饮食财帛,以此尽归心”,以此笼络人心。

王毛仲心明眼亮,对李隆基的用意了然于胸,经常充当主子与这些武将之间的联络人,千方百计与他们结交,在羽林卫和“万骑营”中结识了一大帮军官,使得唐玄宗对他非常满意。

公元713年,刚刚登基不久的李隆基,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他的姑母太平公主野心勃勃,专权乱政,与唐玄宗之间产生激烈的皇权之争。太平公主在朝中经营多年,实力雄厚,“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心腹徒众遍布朝野要地。

李隆基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在当年七月发起“先天之变”,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势力团伙,剪除了这一心腹大患。《资治通鉴》记载,王毛仲在此次事件中,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冒着诛灭九族的风险,“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兵三百余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召元楷、慈,先斩之,擒膺福、猷于内客省以出,执至忠、羲于朝堂,皆斩之”,把太平公主的几个得力干将一网打尽全部捕杀。

王毛仲和唐玄宗之间关系为何会恶化?

王毛仲作为李隆基的心腹亲信,为了扶保李隆基登基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李隆基登基后,最初也曾投桃报李,“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王毛仲彻底从一个卑微的奴仆,一跃成为大唐皇帝的宠臣和炙手可热的朝廷新贵,与皇族亲王、朝廷大臣们一起出入宫禁,称兄道弟,红极一时。

但不久之后,两人之间隔阂渐生,关系逐步恶化。唐玄宗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他虽然赐予王毛仲一连串金光闪闪的职衔,“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遗憾的是,这些只是荣誉头衔。

王毛仲的真正职务,则是“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说白了就是御马监,给唐朝皇帝和军队养马,与“弼马温”孙同行。唐玄宗囿于王毛仲的奴仆出身,并不肯赋予他实际兵权和参与朝政之权。王毛仲曾向唐玄宗索求兵书尚书之职务,被唐玄宗拒绝,使得他为此极度不满。

《资治通鉴》记载,王毛仲家喜得贵子,唐玄宗赏赐他“酒馔、金帛甚厚,且授其儿五品官”,派高力士前去传旨。王毛仲一听皇帝只肯授予儿子一个五品官,很不高兴,说:“此儿岂不堪作三品邪!”结果高力士回去就向皇帝打了小报告。敢当众嫌弃皇帝的赏赐太微薄,属于“大不敬”,唐玄宗为此勃然大怒。

加之王毛仲此人能量很大,交结文臣武将,与朝中要员关系密切,唐玄宗早就有所耳闻。王毛仲还恃宠而骄,平时对宦官们很不客气,与高力士结怨甚深,高力士趁机添油加醋:“北门奴,官太盛,相与一心,不早除之,必生大患”,现在又公然口出狂言蔑视皇帝,唐玄宗由此断定他要造反,动了杀机,不久后王毛仲就被赐死。

王毛仲虽然为唐玄宗出过大力,但他却忘了“伴君如伴虎”的古训,招来大祸,古代皇权的排他性和残酷性至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7

唐玄宗李隆基搞宦官专权,大太监高力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王毛仲曾是李隆基的家奴,自李隆基还是王爷时便跟随着。和高力士一样,王毛仲也算得上是唐玄宗的心腹旧人。李隆基成为皇帝后,王毛仲一路升迁,封霍国公,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内外闲厩监牧都使,简单的来说就是弼马温的职位,管理国家战马资源,是个有肥水的差事。

王毛仲也不负皇帝的期望,把军用马匹从二十四万上升到四十三万,直接翻了近一番。

王毛仲从一个家奴的身份,变成了皇帝信赖的宠臣。在每次李隆基的宴会上,王毛仲都会挨着皇帝坐,这足以看出李隆基对他的重视程度。

因为管理战马的工作需要跟军中将领打交道,王毛仲便与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等人私交甚好,仗着自己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大伙一起做了不少违法的事。

公元730年,王毛仲主动向唐玄宗李隆基要职位,想要当兵部尚书,唐玄宗不肯,王毛仲气得当场翻脸。李隆基瞬间就不乐意了,心想:朕是皇帝,臣子是奴才,还敢在朕面前甩脸色?

不久后,王毛仲喜得一子,在他儿子的“洗三”宴上,李隆基让高力士作代表前往祝贺,并赏赐了酒馔和金帛,当即授予这个婴儿五品官。

高力士回来后,李隆基询问:“王毛仲说什么了吗?”

高力士如实回答:“王毛仲抱着怀中的襁褓说了一句,这个儿子难道不能做三品官吗?”

李隆基一听就怒了:“以前诛灭韦氏时,这家伙就首鼠两端,玩失踪,朕不跟他计较,时至今日,竟然因一个小屁孩儿怨恨朕!”

话到这个份上,高力士听出来李隆基对王毛仲心生嫌隙了,于是趁热打铁进言道:“北门的那些将军们,官位太盛,而且结成了小团伙,不早早除掉他们,将来必生大患。”

李隆基听后若有所思。不久后,王毛仲就被贬为瀼州别驾,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人也全被贬职。走到永州时,王毛仲被赐死。

因为是高力士进言,王毛仲才得此下场,他算准了皇帝对王毛仲有所不满,借此机会再补一刀,手段高明。 皇宫之内,有了王毛仲的前车之鉴,再无人能对高力士的权势加以限制,禁军也落入宦官手中,这就出现了唐朝著名的宦官专权的局面。

8

开元年间,唐玄宗身边有一个宠臣,名叫王毛仲。王毛仲是高丽人,因为他父亲的缘故成了一名官奴,被指派到了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身边,他算得上是最早跟随在李隆基身边的人,王毛仲人机灵不说,还骁勇善骑射,很得李隆基的喜欢。

所以708年,李隆基任潞州别驾的时候也带上了王毛仲。身在潞州的李隆基,身边常常跟着两个保镖,即王毛仲和李守德,两人保护李隆基的安全,也替他去做各种事情,尤其是王毛仲,人比较机灵,看到李隆基喜欢结交别人,他就没事的时候也帮李隆基结交当地的一些人,将他们笼络到李隆基身边。

李隆基在潞州很结交了一些人,这些人对他将来成事都起了不小的作用。不过李隆基在潞州的时间并不长,710年,唐中宗决定在南郊举行祭祀,李隆基等李唐王室成员都被召回京中参加这次祭祀,这对于李隆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他带着自己的亲信回到长安,举行了祭祀,并在长安城中住了下来,还没有等到离开的时候,京中就乱了,这一年的六月,唐中宗去世了,韦后临朝称制,真正的动乱到来。没有人愿意再来一个武则天,况且韦后实在比不得武则天,既没有武则天的能力,也没有儿子,无论怎么看,韦后都是不可能成功效仿武则天的。

所以在韦后准备控制朝廷的时候,很多大臣们也有了别的心思,尤其是李唐王室,怎么可能容许韦后坐上那个位置呢?李隆基自然也有了别的心思,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自从李隆基回到京城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谋划,王毛仲作为李隆基的贴身小跟班,自然尽心为李隆基办事,比如和万骑结交,比如对李隆基结交的人格外看重,谨慎对待。

很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达成了共识,将韦后等人除掉了,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其过程自然也是凶险万分的,毕竟李隆基的实力并不是很强,而在他们搞事情的时候,王毛仲却怂了。

他这个一直跟随李隆基的随从却在关键时刻害怕了,躲了起来,没有跟随李隆基进入禁苑,等李隆基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此并没有派人去找他,而是加紧行事速度。

等到韦后等人都被除掉了,京中稳定下来后,王毛仲才出现了。李隆基觉得王毛仲一直以来还算听话,能力也不错,虽然这次没有跟着,但毕竟也没有将事情透露出去,于是依旧如从前般对待王毛仲,还让他做了将军,后来李隆基在登基这件事上,王毛仲是出了大力的,这也不枉李隆基对他甚好。

王毛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李隆基养马、牛、羊等,他非常尽心,不仅将这些牲畜养的膘肥体壮,还增加了数量,并且他让人种植牧草饲料,不仅为李隆基节省了很多钱,还增加了收入,这让李隆基很是高兴,而王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很多人都害怕他,不敢冒犯他,那个时候,他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官员。

李隆基对他也是很好,不仅赐给他各种各样的东西,给他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的两个妻子也都被封为国夫人等等,随着李隆基对他的宠爱,王毛仲渐渐开始骄横跋扈起来,看不起宦官,和他结交的人很多人行不法事,而他自己还想做兵部尚书,只不过被李隆基拒绝了。

王毛仲的儿子出生后,李隆基很看重,在娃的三日宴上,特意让高力士到王毛仲的府上,赐了很多的金银财帛,还给了这娃子一个五品官职,这赏赐不可谓不重。但王毛仲似乎并不觉得这赏赐很重,他还让高力士到近前去看他的儿子,指着娃对高力士说:”此儿岂不消三品官?“

当时的高力士正好是正三品的官职。也不知道王毛仲是在嘲笑宦官高力士还是觉得李隆基给的这个官职太小,总之,他就这样问了高力士这句话。高力士看到这样放肆的王毛仲,心里很不高兴。

高力士本就很不喜欢王毛仲,回去自然好好将这句话告诉了李隆基,而且还让李隆基知道王毛仲就是觉得这个官职太小,觉得自己的儿子应该得个三品官。李隆基那叫一个气啊,他是这样说的:

”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

翻译过来就是,当初除掉韦氏的时候,他害怕失败了会被杀,所以躲起来不参加,我并没有怪他,现在他居然敢这样,他想干什么?没点数吗?

高力士自然乐意见到李隆基和王毛仲之间有隔阂,眼看着李隆基对王毛仲不复从前,高力士趁热打铁对李隆基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于是李隆基更加不信任王毛仲了。

而王毛仲还不知道收敛,他居然找太原军器监索要武器,严挺之将这件事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怕王毛仲有了别的心思,就下旨将他贬官外放,同时被贬的还有王毛仲亲近的人以及他的几个儿子。

而王毛仲被贬之后也并没有蹦跶几天,就在永州被缢杀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怪就怪王毛仲实在不知道收敛,不懂得为人臣子的本分,仗着自己是李隆基的宠臣,生出了很多不该有的心思,却对李隆基的疏远毫无所觉。

9

在唐朝历史中,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传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陷入内乱不断中,最终导致了晚唐陷入军阀林立的局面,开启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而提到“安史之乱”,就一定要提到唐玄宗和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被誉为唐朝的中兴之主,但是唐朝也在他的手上走上了灭亡。

唐玄宗李隆基,在他的父亲李旦继承皇位后,当时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势力很大,不断威胁皇权,后来李隆基拉一个打一个,先是消灭了韦皇后,又除掉了太平公主,国家的大权渐渐落入李隆基手中。公元712年,李隆基接受父亲禅位,正式登基为帝。

在李隆基获得权力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很重要,他就是王毛仲,本来是扶余人,最早只是李隆基的家奴。在李隆基一步步掌握唐朝权力的过程中,李隆基急需获得禁军的支持,于是他派遣自己的心腹王毛仲去往禁军。而王毛仲不负众望,在禁军中结交关系,渐渐掌握了禁军,后来李隆基能够登基为帝,就是因为禁军支持李隆基,就是因为王毛仲在禁军中已经手眼通天了。

李隆基登基为帝后,因为王毛仲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他备受李隆基赏识,青云直上,官职越来越好。不久后,王毛仲喜得贵子,作为皇帝的李隆基肯定要有所表示,于是他派遣高力士,带着礼品以及封赏前去王府。当高力士传达了李隆基的诏命后,王毛仲并没有很高兴,甚至轻怠了高力士,原来王毛仲对李隆基赏赐儿子的官职太低,感到不满,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而高力士回宫禀报后,李隆基心中暗暗下了决断。不久后,王毛仲禁军中的心腹纷纷被撤换,直接入狱,而王毛仲也在不久后被流放,死在了岭南。王毛仲作为一个武将,太没有头脑,恃宠而骄,他认为自己为李隆基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但是他不知道功高震主这四个字,甚至向李隆基讨要兵部尚书的职务。此时,在禁军中只知道王毛仲,不知道李隆基。正好此时王毛仲生了一个儿子,李隆基采取试探的方式,得知了王毛仲的野心,采取果断的措施,将王毛仲给处置了,李隆基安稳地登上了皇位。



10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是说一个人得病往往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一个人惹祸上身往往是说话不动脑子,无意之间得罪了人。

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的宠臣王毛仲就是一个说话不经过大脑的人,因此得罪了高力士,高力士怀恨在心在唐玄宗面前搬弄是非,最后借唐玄宗之手杀了王毛仲。

(王毛仲)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王毛仲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宠信的臣子,唐朝禁卫军将领。

王毛仲之所以受宠,是因为他最初是李隆基的家奴,那时李隆基还是临淄王。

李隆基之所以能从临淄王做到了皇帝,是因为他发动了两次政变。

一次是唐隆政变,就在这次政变中,王毛仲此时已被李隆基提拔为禁卫军首领,王利用手中的权力,配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发动政变,用霹雳手段诛杀了当时的韦皇后和她的女儿李裹,夺回了朝中大权

此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做了皇帝,若干年后,李旦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李隆基,李隆基这时才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

也就是以后杨贵妃的老公,当然此时杨玉环还不知道在哪。

李隆基发动的第二次政变就是先天政变。

李隆基当了皇帝以后,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产生了权力之争,他的姑姑要废了李隆基的皇位,这时王毛仲已经被李隆基提拔为左武卫大将军,负责皇宫安全。

李隆基和王毛仲联手再次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李隆基的皇位转危为安。

大家看到了吧?以上两次政变王毛仲都参加了,并且是主要得力干将,这得益于王毛仲是禁卫军首领这一有利条件。

事后李隆基也没亏待王毛仲,进封其为霍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

在唐初能享受这种待遇的仅有4人,一个是玄宗后父王仁皎(也就是唐玄宗的老丈人王皇后的父亲),另两个是名相姚崇、宋璟,第四个就是王毛仲。

按实际情况来看,王毛仲的功劳和荣誉旗鼓相当,毕竟这两次政变都关系到李隆基的皇位问题。

这时有人产生了疑问,既然李隆基如此器重王毛仲,为何最后还是把他杀了?

其实这都怪不得别人,怪只怪老王说话不过脑子,无意间得罪了李隆基的红人——高力士。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老王在晚年得了一个儿子,在过满月的时候,李隆基派高力士代表自己去贺喜。

李隆基让高力士带了许多礼品,还让高力士传达了自己的旨意,加封“满月儿”为五品官,这是皇帝赏给宠臣的福利。

高力士到了老王府上,放下礼品奉旨传达了皇上的旨意,也就是说皇帝封老王的小儿子为五品官。

老王听了有点不高兴,抱着小儿子说话就有点走板了。

他说“皇上只封了我儿子五品官,难道我的儿子不值三品吗?”. 就是这么一句话,为老王惹下了大祸。

老王说这句话显然没经过大脑的思考。

在当时,皇帝最宠信的太监高力士才是三品官,老王当着高力士的面,让他刚满月的小儿子和高力士平起平坐,显然是侮辱高力士。

高力士多心了:“莫非老王意思是说太监是不全之人,我小儿子不缺器官,难道不值三品吗?”

当时老王也不见得有这种想法,但是高力士偏这样想,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就记恨上了王毛仲。

回到宫里以后,高力士添油加醋污蔑老王,说老王对皇帝十分不满,嫌弃皇帝封了他儿子五品官,应该封三品等等。

李隆基听后勃然大怒,认定老王以后要造反,由于老王掌握着禁卫军的最高权力,他的身边有许多党羽,李隆基早就想除掉老王,现在加上高力士的添油加醋,煽风点火,李隆基这才下决心铲除王毛仲。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毛仲被扣上谋反的帽子流放到零陵,最后在永州被赐死。

综上所述,历朝历代的功勋,本来就受皇帝的怀疑,如果加上说话不过脑子,很容易得罪人被人陷害,皇上乘势诛杀功勋,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