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损失并不大。

整个靖难之役,波及的不过是河北、山东、江苏三个省份罢了,最多再牵涉到宁王。后来燕军进入江苏都是直奔南京,并没有在其他城市鏖战。即便是打南京,也是轻而易举,因为有内应开了城门。否则的话,凭借燕军那点兵力想攻下南京,没个半年恐怕不行。

其实,南、北军的主战场是在河北和山东。尤其是在山东,双方纠缠了很久。

具体损失,这个不太好计算。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出确实损失不大。

朱棣在登基后,也是自知理亏,为了以后去地底下见了朱元璋少挨几句骂,他是玩了命的工作,希望多多建功立业。

刚上台,就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让当时的天下第一才子解缙主持,调拨给他147个人。这个规模其实已经比较大了,而且解缙也是实打实修撰了一年,把巨著交给他看,他居然不满意。

又让姚广孝当监修,还把修撰队伍扩大到了2000多人,最后修撰了四年时间,终成正果。朱棣看了后很满意,赐名《永乐大典》。

这么大规模的修书工程,没有足够的财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永乐一朝不仅修书,还五征蒙古、南定安南,派郑和下了六次西洋,然后又是迁都又是修运河,随便哪一项拎出来都是超级工程。

如果靖难之役真的让明朝损失惨重,朱棣上台之后还折腾这么多大事,那恐怕大明就跟隋朝一样了。

最佳贡献者
2

  靖难之役从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历时近三年,最终以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称帝。



  三年战争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是对明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仅是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更加影响了后来两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其他不多说,下面就说说靖难之役给明朝带来的主要损失有哪些。

  一、诛杀前臣

  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屠杀建文朝不肯归降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等人先后被杀。特别是明初大儒方孝孺,不仅本人被腰斩,朱棣还下令灭他十族,共873人被杀,造成了空前的惨案。

  二、经济损失

  靖难之役的战争区域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特别是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给明初刚刚恢复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损失,造成了“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



  三、割让大宁

  由于宁王朱权麾下的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的作战中帮了大忙,朱棣登基称帝后,把宁王朱权封到了南昌,却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由于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从此以后,蓟辽的战事不断。朱棣也因为这件事,遭到后世的诟病。


3

不请自来,我是不爱长篇大论的的文史并蒂,谈谈我的看法。

对于明朝而言,“靖难之役”让本该到来的仁政推迟了整整二十余年。治理国家本应该一张一弛、张弛有道,过度紧张,则会让国家陷入穷兵黩武的困境,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子;过度放松,则会让国家滋生骄奢淫逸之风,宋朝二百多年的靡靡之风也是例子。

对明朝而言,朱元璋过度的杀戮已经让明朝这根弦崩到了极致,如果再开杀戮,说不定会步秦朝的后尘,最不济也会让明朝陷入动乱。朱元璋先是选择朱标为太子,而后执意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子,让其继承皇位,除了是要遵守嫡长制外,也未尝不是因为想让大明归入仁政。

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让刚刚开始休养生息的明朝,再次陷入动乱。更为关键的是,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采取的依然是扩张政策,执政二十余年,南下北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没有断过。

虽然朱棣也算是治国有道,让明朝的综合实力日益强大,但是永乐后期,明朝也陷入了穷兵黩武的困境。好在之后的朱高炽、朱瞻基都是仁德之君,这才让明朝及时能够转危为安,迎来盛世,但是这一刻本该早二十年到来的。

4

损失大了,本来建文帝当皇帝好好的,且约己爱民实行仁政,相比于明朝大部分皇帝荒淫残暴与另类,建文帝是十分符合儒家标准的皇帝。最主要他能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他的治国理念比之朱棣要实际要更好,人民也能得到实惠。相反朱棣实行暴政,实行高压政策,此后朱棣一脉人才辈出,有喜欢做木匠活的,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等。

虽然个人能力某方面朱棣强于建文帝,但要论在谁的治理下人民过的更好,无疑是建文帝。

好好一个太平社会,无论谁当皇帝与老百姓何干?弄得兵戈四起尸横遍野,受苦的是老百姓,从这方面说朱棣为一己之私利发动战争,是极端自私极端残暴的,对广大人民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灾难,无论他打着多么好听旗号。

有人说没有大的损失。难道还有比无辜的人跟着殉葬,无辜的人流离失所,无辜的人背井离乡失去亲人更大的摧残和损失吗?有些人看问题只看所谓的大,觉得这场战争对国家影响不大,没动什么筋骨,忽略了底层老百姓的牺牲,其实普通老百姓才是最大,才是最该关注的。

5

回顾永乐年间的事件,其实靖难之役对于明朝,没有什么大的损失。战争的损失不外乎两点,一是经济,二是军事力量(人口)。

在靖难之役,建文帝和朱棣战争是局部战争,而非明朝全境战争。双方交战地点基本集中在山东河北一带,对于经济重要地区的损害较小。永乐时明成祖派遣郑和数次下西洋,当时有船只二百四十多艘,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有此巨大行动,可见国库并非因靖难之役而空虚。其次郑和下西洋也引来万邦朝见,对对外贸易刺激经济有一定作用。

内耗战争,损耗国内军事力量和人口,这是必然的,但通过永乐年间明成祖多次御驾亲征瓦剌可见,明朝的军事力量虽受到影响,但未伤及根本。

所以靖难之役明朝损失不大,对于国家发展也没有什么阻碍,在可控范围内。




6

我认为靖难之役带来的损失很大,首先,这是朱元璋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一系列政治错误导致的内乱。朱元璋出身于平民,所以他也是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认为皇位的继承者必须要是嫡长子的血脉,所以在长子死去之后把接班人的位置直接传给长孙。朱元璋也知道国家现在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发现长孙是可以当一位爱民如子的明君的时候,经过再三的权衡最终选择了长孙朱允炆来继承他的皇位。但是其实朱元璋始终还是放心不下各位皇子,所以还留了一手,就是分封这些皇子皇孙去边境当藩王。这样既可以让他们相互牵制,又能远离当时的明朝都城南京,还可以替皇帝镇守边疆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样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是要执行起来却不那么顺利。当建文帝朱允炆站稳脚跟之后,为了巩固皇权他就要逐步的收回对军队的控制权从而进行削藩。但是这也触动到了各藩王的利益,其中要数燕王朱棣的反抗最为激烈。因为燕王的军队都是常年驻守边疆久经沙场的老将,所以最终攻下了都城南京,导致建文帝的战败与失踪。但同时因为这场家族内部的战争,也破坏了朱元璋对国家的长远规划。在发生了靖难之役以后,由于失去了各藩王镇守的局面,明朝的北方边境就再也没有安稳过。朱棣还杀死了很多有学识对治国颇有能力的文官,间接的导致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动荡。




7

试着回答下这个问题:最大的损失就是冀、鲁、豫人口的大量损失。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以至于后期的大明盛世晚来几十年。(当时没有河北,这里暂时这么称呼)


靖难之役自公元1399年姚广孝鼓动燕王以”清君侧“的旗号开始靖难到公元1402年,历时三年,最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称帝,建文帝生死未知,而后又是一顿乱杀,黄子澄等建文系,几乎被诛杀殆尽。有很多人说朱棣靖难是大不敬,篡位的乱臣贼子。如果用苏秦的话来说: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那是被逼的,建文帝登基,就着急消藩,迫使他的叔叔们死的死,散的散,有自焚的,有扔到猪圈当猪的,还有被当成神经病的。朱元璋的儿子们惨不忍睹,以至于后来燕王不得不返,不返也是死。

首先,靖难开始就是战争的开始,开始的战争都是建文帝派人打朱棣,战场就是现在的河北一带,当时“燕王扫北,河北兵变”让整个华北平原几乎“百里无鸡鸣”十室九空一点不为夸张,后来才有了山西洪洞县老瓦窝村大槐树大规模移民。这样不但是停滞了山西的发展,同时也耽误了河北一带的发展。


其次,燕王靖难成功,为了平息天下谣言,以及消除自己的反对者,下了一系列的诛杀人,致使很多忠于建文帝的朝廷栋梁之才,三朝元老都相继被杀。也动摇了朝廷的根基。

最后,连年的战争,也影响了冀、鲁、豫等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大明朝刚开始的贫弱中还没缓过劲来,又是一阵冰霜。导致了很多地方经济的停滞,甚至后退。


综上所述,燕王靖难给刚刚起步的大明王朝,当头一棒,由于战争,致使人口的死亡和流失,导致经济的衰退,也间接导致大明王朝盛世的晚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