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燕王哙行禅让是燕国史上一件比较著名的故事,在外人看来燕王哙的行为或许有些匪夷所思,君王给相国禅位,实在让人看不懂。子之的确是一位能人,并且深受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不过禅位给一个外人,势必会让太子等人心生不满。所以燕国不久后便发生内乱,齐国趁虚而入将燕王哙杀死,子之被擒。这起事件对燕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燕国便会有亡国的危险。

  子之,是战国中期燕国的相,因为利欲熏心,对燕王生出取代之心,虽然巧使伎俩得以如愿以偿,当上了燕国的王,却好景不久,落得个身败名裂、被敌国杀死的悲惨结局。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铺路王位

  子之,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之相,应该还是很有能力的。他善于揣摩燕王心思,深谙官场阿谀奉承之道,深得燕王欢心。

  公元前321年,是燕易王十二年,称王两年后的燕易王崩殂了,太子哙继位,成为燕国的第二位王,史称燕王哙。子之深知燕王哙颇有雄心,特别是企图击败经过商鞅变法正强势崛起的秦国,就着手办这件事。

  子之对内搞改革,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对外则团结列国,对邻国保持友好关系,为联合列国合纵攻秦打下基础。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到了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燕国正式向列国发出国书,邀请列国参与到由燕国主导的合纵攻秦运动中来。

  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在暗暗的打着。最后,楚、韩、魏、赵四个国家出来响应燕国的合纵攻秦倡议。无论如何,有几个国家能参与,燕王哙的脸上也有些光彩,对于出面操持此事的子之又有了更多的信任与倚重。

  于是乎,在燕国的带领下,五国联军浩浩荡荡的杀向了秦国。可惜,这五国联军却被秦军给击败了。由燕王哙提出并主导的此次合纵攻秦运动仿若一场闹剧,刚一开始,没怎么扑腾,就草草的以失败告终。

  此后,燕王哙的雄心壮志一落千丈,对于朝政也不再热心,悉数交由子之打理。子之实际上成为燕国的王了。可是,子之却不甘心只当实际上的燕王,还要做名义上的燕王,于是就暗地里继续铺路。

  子之与苏秦、苏代兄弟关系很好,又有姻亲。一次,苏代出使齐国后回到燕国,燕王哙问他齐王有称霸的可能不,苏代说没有。燕王哙问原因何在,苏代答道:“齐王对大臣不够信任。”此后,燕王哙更加信任子之,自己甘居幕后,让子之主持朝政。

  燕国大臣鹿毛寿劝燕王哙早行尧舜之事,禅让王位给子之,以盛名流传千古,做一代圣主。

  被成功洗脑后的燕王哙答应了。

  二、君臣易位

  燕王哙五年(前316),燕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禅让大典,燕王哙将燕国的王位禅让给了相邦子之。

  子之称王,是战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这件事如果能完全成功,将与田氏取代姜氏为齐王一样,对战国历史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可惜的是,这次禅让,或者说君臣易位,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就在国内反对和外国干涉的内因外因联合作用下归于失败。

  燕国姬姓老贵族强烈反对燕王哙禅位子之。燕国自从西周初年召公奭受封于此,到此时已经过去了大约七百年了。七百年来,姬姓老贵族是国君的一家子,享受着特殊的社会待遇,拥有各种特权,早已习惯了被国人供养着。现在倒好,国君换成了子之——国君换了,燕国老贵族不稀奇也不过于反对,但有一个前提是,换的必须是他们姬姓的公子——让一个外人来当燕王,这是燕国老贵族们万万不能接受的。他们肯定要起来反对,坚决不同意将七百年的江山拱手让人!

  反对最激烈的是太子平。他作为燕王哙册立的名正言顺的国家储君,是王位的不二继承人。燕王哙纵使真的不想当国王了,要禅位,也应该禅位给他太子平啊,怎么能便宜了一个外人呢?

  于是乎,太子平决定动用武力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正在此时,将军市被前来找到太子平,表示愿意助其一臂之力。太子平大喜过望。

  齐国的君臣在得知邻邦燕国正面临一场内乱时,知道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的时候到了,十分高兴。齐宣王主动向燕国太子平示好,表示愿以举国之力帮助太子平攘除奸臣以复国夺位。

  太子平见国内外的势力都支持自己夺位复国,信心满满的,决定一举拿下蓟城,铲除子之势力。

  子之为君的第三年(前314),太子平发动了国内数万军民向子之所在的蓟城进攻。市被被太子平委以重任,带领军队向蓟城发动了猛烈进攻。

  可是,子之早有准备,布下了天罗地网来对付市被的军队。所以,市被带军连续作战多日,都未能攻破城墙,反而自己这边损兵折将不少,甚至有的士兵见取胜不成就逃走了。

  子之这边警告市被:趁早悬崖勒马,若继续不识天时,与国王为敌,只有死路一条。还是举兵杀向废太子姬平,为国家立功,将功赎罪吧。

  市被见难以取胜,又不想当他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就意志动摇了,拉起军队杀向了太子平。

  结果,子之这边还没怎么出手,市被与太子平就先打起内战来了。几个月下来,军民殉难达数万人之多。

  三、祸乱余波

  在太子平最需要齐宣王兑现诺言时,齐宣王按兵不动、坐等着看好戏。

  这时候,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大思想家孟轲看不下去了,就去劝告齐宣王:“现在大王去解救燕国臣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到了,燕国军民必然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是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趁火打劫的话,万不可取。天下固然畏惧齐国的强大,但现在大王若背信弃义不行仁政的话,无异是给一个借口让列国来攻击齐国啊!请大王立即下令,出兵燕国,尽早制止暴乱,安定邻邦,与燕国臣民商议,拥立一位新君,是为正道。”

  可惜的是,孟子的话,齐宣王未能听进去。在太子平被杀、燕国持续动乱中,子之与反对他的势力两败俱伤后,齐国最终才派出了匡章带领大军进入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燕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齐军将燕王哙、子之等人统统杀害,而后,将燕国的宝贝装满了一车又一车,当作战利品,踏着燕国军民的血泪运回国内,给燕国人留下的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表面上看,齐国成为燕国内乱的最大受益者。而事实上,齐国此次的趁火打劫成为一宗大罪,顷刻间便昭然于天下。这为后来燕昭王复仇、联合列国几乎灭掉了齐国种下了因。当然了,这后来的国家祸乱齐宣王是看不到了。但是,父债子还,这账算到了齐宣王的儿子齐闵王头上。当然了,此乃后话。

  相比较于齐国,赵国做的就足够仗义了。赵武灵王没有掺和齐国、燕国之间的杂七杂八的事儿,他直接向韩王要过来在韩国做质子的燕国公子姬职,立为燕国新的国王,然后直接派大军送回燕国即位,是为燕昭王。此外,赵国还帮助燕国平定了祸乱余波,迅速稳定了国内局面,巩固了燕昭王的地位,受到了列国的赞扬和燕国君臣的感戴。

  子之称王是典型的过把瘾就死,燕王哙为了当成尧舜般的圣主明君,不切实际的搞禅让,祸乱了国家不说,自家还惨遭不测,不得好死,

最佳贡献者
2

上古,大禹禅让帝位于伯益,伯益被大禹之子启杀害,启自立为帝建夏,宣告史上首次禅让制终结,开启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

战国时,燕国第38任国君姬哙继位后,雄心勃勃欲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联合楚、韩、魏、赵伐秦,无功而返。姬哙痛定思痛决心改革,任命“贵重果断”的子之为丞相。子之不负重托,大刀阔斧改革,大见成效。姫哙索性做甩手掌柜,由子之主政。

在无数人忽悠下,姬哙居然脑袋发热,效伤远古禅让制,禅位子之。此举遭到太子和贵族强烈反对,与子之展开数月内战,大伤燕国元气。

禅让还招致齐国武装干涉。齐国以平乱攻燕,燕军人心厌战不加抵抗。齐国攻占燕都,杀姬哙与子之,太子亦死于战乱,燕几近灭国。

姫哙禅让,纯属开历史倒车,刻舟求剑!其结果祸害百姓、自己家破人亡。唯一意义,除了成为后代君主的反面教材外,徒添历史笑柄!

3

燕哙的禅让没有民意基础(子之并非民选),又破坏了正常的行政秩序,社会舆论上又被道家一流视作“假仁假义”的沽名钓誉,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世袭制与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已久,作为储君的燕王子和他周围的利益集团必然不能允许国君易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大好机会白白流走,故燕王哙的禅让也脱离了实际。因此这不仅在于来自集权统治者的打击,也在于其理论自身存在莫大弊端,以至于燕哙让国之闹剧。

子之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国相,手中不仅握有大权,而且专断政事,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不满足于此,想要进一步夺得燕国最高权力,并为之做了一系列的事情。他先是在苏秦死了之后跟苏代结成了儿女亲家,后来又派出苏代去齐国侍奉当时被派去燕国作为人质的燕国公子,而苏代也因为这件事情受到国君重用,而苏代受到重用肯定对子之也是有很大好处的。事实也证明这件事情确实做对了,燕王哙后来不仅十分信任他,而且事事都要听从他的意见,这对于紫芝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正是因为苏代在燕王哙旁吹耳边风,所以子之在后来也得到了燕王哙的信任。

在子之被燕王哙重用之后,子之确实也拿出了自己雷厉风行的手段,不仅办事情非常果断,而且平常考察下面的大臣也十分用心,知人善用,而燕王哙发现子之如此厉害,也就放心地把大事都给子之了,逐渐的也就不再过问朝中政事,再后来甚至远还把位置禅让给了子之。所以说子之这三步确实走得很对,从最开始的跟苏代结为亲家,到后来一步一步让燕王哙认可他,对他重用,到后来离不开他,把政事都交给他,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心中的野心。

只不过,在当时燕王哙主之家位让给子之后,燕国内部就发生了内乱,因为这种君王让位给臣子的事情,在那时这是十分罕见的一件事情。而当时的齐宣王觉得他的机会到了,趁着燕国内部出现内乱的时候,派大军进攻燕国,成功占领了燕国,而子之和燕王哙也被杀死了。王位,国内至高权柄,古人所谓"神器"也,常人多窃而据之,少有自愿禅让者,故不以成败论英雄,先为燕王哙点个赞,至少其用心是好的,觉得子之贤能,想禅位于他使燕国强大。

这里涉及到一个常识,就是当时战国七雄中,燕国由于姬姓贵族旧势力强大,且远离中原,是七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变法的国家,无论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都远落后于另外六国。这对于燕国来说是一大羞耻!要知道,燕国开国国君召公和周公同为西周开国元勋,作为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国,在西周建国初担任着防御北方戎族和箕子朝鲜的重要使命,是具有极高地位的。正因如此,燕人自视甚高。但到了战国,沦落成七国最弱,同时也是当年分封时存活下的唯一姬姓国家,这里不得不使燕王哙感到紧迫忧虑了。

姬姓祖宗太伯三以天下让,西周本就有让贤的传统,而到了战国,歌颂尧舜禅让的儒家墨家学说也已成为天下显学,影响到了北陲的燕国。特别墨家此时既具有强大的黑科技,也秉持着兼爱反兼并的理念,对于弱小的燕国来说是自保图治的一条路线。这就让燕王哙有了以墨家治国的理念,从上引《韩非子》可以看出老哙“苦身以忧民”,韩非都承认他是“虽古之圣王明君者”也难比的。

既然燕王哙这样的“圣明”,为啥还是失败,惹得天怒人怨,国败身死呢?可从以下几家学说加以辩析。

1儒家:首先,儒家虽歌颂禅让,但不主张盲目禅让,孟子曾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尧舜的禅让是因为部族的成员都拥护舜和禹,禅让方成禅让。(有人可能拿韩非和竹书纪年里的说法说没有禅让制,全是武力逼的,说儒家禅让是编造的谎言,其实不然。世界各民族在原始社会时期都有选举领袖的原始民主制,禅让一事实不足为奇,而是母系社会的传统,但尧舜之时,中国已进入父系社会,财产以父系计,故世袭制成为当时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舜逼尧,禹逼舜"一事,应该是当时母系禅让势力与父系势力两个集团的利益之争,而不仅由尧舜二人的人品定。这场斗争的结果持续到启继位建立夏方才宣告了父系的胜利)也就是说得有民意基础的禅让才是儒家提倡的,老哙的禅让国内反对之声犹烈,百姓苦不堪言,明显不当行。

荀子更是在《正论》一文中对“尧舜禅让”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认为无论是“死而禅之”还是“老衰而禅”都不是理由。圣人传位不论是传给“後子”还是传给其他人,都只能是依据“礼义之分”以圣传圣,“以尧继尧”,不存在什么禅不禅的问题。

正因如此孟子不但不支持老哙禅让,还劝齐王攻燕,说此乃文武之时。(可以把这次齐国攻燕看成是一次儒墨的对决)当然,孟子并不是想趁人之危入侵燕国,而是意识到燕国民意不支持禅让,所以才认为燕国可征。果不其然,由于燕王室不得民心齐军如入无人之境。可当齐军在燕国搜刮强掠时,孟子便劝齐王退兵,齐王当然不听,最后被其他国干涉才不得不退。

2法家:对于法家人物韩非子来说,君主手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是绝不容许旁落的,因此所谓“禅让”之类,对韩非子来说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发生了,那就只能是君主的大权被人夺走了,这是决不允许的。但是韩非子同时也强调君主要任用贤能之人,他说:“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任用贤能本来也是禅让的一个思想基础,《韩非子》书中记载苏代劝说燕王哙给与子之更多权力时,就引用了齐桓公重用管仲这个法家津津乐道的事例。但是法家任用贤能的限度在于,不管他多么贤能,都必须把他牢牢置于君主绝对权威的控制之下,严密提防其对君主绝对权力构成任何可能的威胁。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韩非子又反对“好贤”、“任贤”,也即反对把任用贤人变成一种附庸风雅、博得名声的个人癖好,或把大权交给贤人之后就放任不管。一旦君主“好贤”变成一种癖好,人臣就会假装贤人来投其所好,欺骗君主。韩非子认为燕王哙就是因为“好贤”而上了子之的当:“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

对于什么样的人算是君主应当任用的“贤能”,韩非子的标准跟儒家、道家又大不相同。像道家所赞颂的许由、巢父之类,儒家所赞赏的伯夷、叔齐之类,在韩非子看来根本就是一帮无用的废物,君主绝对用不到他们,更不至于将国家让给他们。韩非子认为人主应该任用的是象商鞅、管仲、伊尹那样的人,他们既“明于霸王之术,察于治强之数”,而又能“适当世明主之意”。至于像子之这样的大臣,韩非子将他与齐田桓、宋子罕、楚白公等归为一类,认为他们是“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是非常危险的一类,只有圣王智主能控制他们,像燕王哙这样的“愚贤”君主根本不可能认识他们的本质。

更为重要的是,韩非子认为选拔任用贤能,一定要一套可以操作的“法”与“术”,也就是要有一套法律制度和程序办法,不能仅凭君主的主观判断和个人喜好说谁是贤能。如果说燕王哙重用子之也是出于任用贤能的考虑的话,则韩非子认为任用贤能本身并不错,燕王哙的错在于他不懂得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来任用贤能。韩非子说:“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他认为燕王哙就是因为根据一己之主观判断来选贤,最终落得身死国破的下场:“选其心之所谓贤……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因此君主不能自己来“选贤”,不能凭自己主观喜好来选贤,而要通过一套制度和规则来选贤:“明君不自举臣,臣相进也;不自贤,功自徇也。论之于任,试之于事,课之于功。故群臣公政而无私,不隐贤,不进不肖,然则人主奚劳于选贤?”关于这种选拔任用考核官吏的制度、规则或程序,《韩非子》书中有许多论述,例如:高级官吏必须具有基层工作的经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乎卒伍”;官吏只能逐级提拔,不能搞火箭式突击提拔,“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对官吏要有一套任免、考核、管理的办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职,则官收”,等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程序来选拔官员,避免主观随意性,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个好主意。

3道家:《庄子》书中对燕王哙禅让的评价也是负面的:“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这里并不包含对禅让这种政权交接方式本身的肯定或否定,但显然所谓“之、哙让而绝”,表明这个禅让的个案,显然没有得到庄子的任何称许。更为重要的是,庄子在这里敏锐地揭露了所谓“禅让”的名与实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既有可能是同样的事情戴上了不同的名,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事情戴上了同样的名:“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庄子似乎已经未卜先知地预料到了后来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无数遍的那些假“禅让”的闹剧,并给与了一针见血的揭露与批判。

应该说,庄子等道家人物对于传说中尧让许由、舜让善卷之类理想化的故事的向往是真诚的,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包括庄子本人)是在真诚的实践着许由、善卷所代表的人生哲学。但是另一方面,道家人物似乎也非常敏锐地洞察了现实政治中那些名不副实的假仁假义、假禅假让,并且深表鄙视。所以庄子尽管对远古圣贤的禅让颇有赞誉之词,但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一切,都持冷峻的批判态度。他斥责当代掌握政治权力的人都是窃国大盗。庄子等道家人物提醒人们注意:“仁义”与“禅让”都可能成为政治家争权夺利、愚弄人民的手段、伎俩,“名”和“实”之间并没有必然的一致性。传说中的尧舜也许是真心禅让,但后世却有不少为了捞取“尧舜”虚名而假意禅让的君主;传说中的许由或许是真的不要名、不要利,但现实中后来却更多地出现了无数为了名、为了利才做“许由”的人。晋代给《庄子》作注的郭象一针见血地指出:“许由之弊,使人饰让以求进,遂至乎之、哙也。”这就表明,所谓“之、哙之让”,实际上已经异化为“饰让以求进”,成为一种名实相反的骗人的把戏。这种游戏的目的,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制造出一些假尧舜、假许由而已,完全没有实质意义。

以庄子为代表的一派道家人物的好处就在于,他们始终置身于政治权力中心之外,思想不受其影响,同时又对社会政治事务保持敏锐的冷眼旁观,和尖锐的揭露批判,揭穿一切名不副实的假仁假义、假禅假让,使得人民不至于太容易被统治者和政客们的欺骗伎俩所蒙蔽。其实不光是“仁义”、“禅让”这些东西可以被利用,成为愚弄人的名目,诸如“民主”、“自由”、“法制”、“公平”、“正义”这些美妙的名词,也率皆如此。因此,保持一种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思想和舆论的监督与批评,就是很有必要的。

在战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权交接方面,儒家更为严谨,法家更为务实,道家更为成熟,墨家与其说是由于“罢黜百家”而衰亡,不如说是被淘汰了。当然其积极成分由于被其他家吸收而有所保留。

4

燕王姬哙禅让于国相子之,这件事差点让燕灭国。

禅位国相:

燕王姬哙是一个好仁义的君主,他对百姓都不错,仰慕尧舜禹,自己也能够以身作则的吃苦,甚至超越了前人。

《韩非子·说疑》就说:“燕君子哙,邵公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挥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

国相子之抓住了燕王姬哙的“仁义”的弱点,通过自己的亲家苏代(苏秦的弟弟)传达给燕王一些暗示,包括其他的大臣无时无刻不在燕王耳边说子之的好话。更加强了燕王禅位的决心,于是废太子姬平,收大臣的官印交给子之。

后禅位子之,子之效仿古法,三让而就之,燕王自己北面称臣。

禅位后的影响:

1、子之之乱:

子之治理国家比较苛刻,百姓苦不堪言。导致燕将军举兵反抗,导致齐国内乱。内乱被平后。齐国支持废太子姬平,发兵攻打燕国,燕王姬哙上吊自杀,子之被齐俘虏后剁成肉酱;中山国同样浑水摸鱼,占领很多土地。燕几乎灭国。

这次内乱持续了数月之久,两公子姬平逃往无终山,庶弟公子姬职则流亡韩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2、两公子争夺王位:

子之之乱被平复后,燕王姬哙两儿子争夺王位,姬平有齐宣王支持,姬职有赵武灵王、秦惠文王支持。秦惠文王嬴驷联合赵、魏打败姬平,辅佐他的外孙姬职继位,是为燕昭襄王。

3、间接导致齐的衰弱:

燕昭襄王继位后,修理宗庙,枕戈待旦,志复齐仇,广纳贤良。已被齐占领的很多土地都被收复。后派大将乐毅联合五国联军,大破齐国,连战齐国七十多城池,齐国差点灭国,齐就慢慢变弱了,无力争霸诸侯。

4、间接导致中山国灭国:

中山国占领了燕多座城池,赵武灵王本来就视中山国为眼中钉,肉中刺,但中山国是燕、齐防御赵的屏障,所以大力支持中山国,赵武灵王几次发兵攻打中山国均失败。赵武灵王辅佐燕昭襄王登基后,就逐步灭了中山国。

其实看燕国的历史,会发现燕王姬哙有这样的思想是骨子里的,燕是武王弟弟召公的封地,召公与公旦、姜尚是周三公之一,辅佐武王、成王、康王,颇有政绩,他执行的政策就是实施仁政,以“仁”治国。

但在燕王姬哙这里被他理想化了,颇有点宋襄公的影子,走哪都喊“仁义”。

5

战国时期,燕国演绎了一场禅让,燕王哙崇信权臣子之,再加上身边人不停鼓吹,终于在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子之。之前成功的案例,只能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去寻找了。或许是太急切于摆脱燕国国小力弱的现状,或许太迷恋上古太平盛世,总之,燕王哙心甘情愿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与子之。

导致燕国大乱

燕王哙忽略了,尧舜禹禅让的共同前提,是继任者必须有足够的才能、威望和功绩,禅让不是馈赠。而当时子之在燕国的根基并不深,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平,也很受大臣们的欢迎。而燕王哙还做了一件事,他免除满朝文武的官职,让子之重新任命,又把众大臣推向了太子。子之本身根基尚浅,再加上得罪燕国所有贵族,仅三年就导致了燕国大乱。在太子与子之交战中,太子失败,被迫逃亡。


导致齐国干涉

在燕国大乱时候,觊觎燕国已久的齐国,趁机发兵,仅一个月就打进了燕国都城,活捉了子之,燕王哙也自杀身亡。公子平在动乱中身亡。当事人先后死去,在这件事中没有燕国任何赢家。齐军趁机占领了燕国。作为占领军,燕国随意杀人、毁坏燕国宗庙,大肆掠夺燕国财宝,惹得天怒人怨,最终,燕国爆发叛乱,赶走了齐军。



导致燕国的崛起

禅让从另一方面导致燕国的崛起,燕王哙、子之、太子平都因叛乱死后,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做国君,就燕昭王。燕昭王深感被齐所灭的持续,痛下决心,招揽天下贤才,复国报仇。这就有了著名的千里马的故事。在燕昭王招揽下,著名的军事家乐毅来到燕国。复仇计划指日可待。

这时,齐国正是齐闵王统治时期,齐闵王高傲自大,四处出击,被诸侯各国所忌,特别是齐国独吞宋国后,更引发各国强烈不满。最终给了燕昭王机会,动员秦、韩、赵、魏燕五国伐齐,由名将乐毅指挥,一举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


导致秦国失去制约

齐国经此一役,曾经可与秦国抗衡的国力,一落千丈。本来,强大的齐国极大制约了秦国蚕食三晋。如果有齐国支持,秦国对付三晋非常困难,不敢放开手脚。如果齐国衰落,秦国可以肆无忌惮攻打三晋。击败三晋后,就是燕国。

所以,齐国失败后,继位的国君奉行“缩头”战略,对齐国以外的事务,一概不管。特别是在秦赵长平之战中,齐国拒绝给赵国提供粮食,成为赵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在韩、赵灭亡后,紧接着就是燕国。

可以说,子之之乱间接影响了整个战国后期的发展形势。

6

燕王姬哙学尧舜禅让王位,却成千古笑柄!

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三位古代部落首领,他们因品德高尚,不把公权据为己有,采取禅让制而被后世称赞。

禹之后,进入公权私有、家国天下的封建社会,禅让制遭到破坏,愿意如尧舜那样采取禅让制的帝王几乎绝迹,就是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古诗来形容也不为过。

不过,历史的好玩之处就在于:千山尽头竟然还有一两只傻鸟在扑腾,万径之外也还有一两行稀稀疏疏的人迹。战国时期,燕王姬哙将王位禅让给臣下子之,就属此种情况。很好玩,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思考和启迪。

公元前316年,燕王姬哙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由子之任命。从此,子之面南称王,姬哙不再理政,反而成了子之的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

人家是削尖了脑袋想当王,想当老板,燕王姬哙却宁愿去当臣子,当员工,把王位彻彻底底地禅让给臣子子之。那么,燕王姬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根源在燕王姬哙本身。燕王姬哙是个沽名钓誉的人,崇拜上古尧舜的品德,希望通过模仿尧舜的禅让,让自己也能像尧舜那样名垂千古。最终他目的还真达到了,不过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

主要原因在子之。子之是个野心家,他看准了姬哙沽名钓誉的弱点,准备把姬哙的王位夺过来,于是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给姬哙做思想工作,不断忽悠姬哙,直至把姬哙忽悠瘸了。

首先出场帮助子之忽悠姬哙的是苏代。苏代是苏秦的弟弟,苏秦死后,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著称于各国。子之为了实现自己谋取燕国王位的野心,便与苏代结为通姻亲家。苏代出使齐国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王能够称霸吗?”苏代回答:“不能。”燕王又问:“为什么?”苏代说:“因为他不信任臣僚。”

苏代这话看似是在说齐王,实际上是在暗示姬哙应该把大权交给臣子。燕王姬哙听信了苏代的鬼话,果然把燕国大权交给子之。

接着出场帮助子之忽悠姬哙的是鹿毛寿。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

鹿毛寿抓住了姬哙沽名钓誉的心理,拿姬哙与尧进行对照。此时的姬哙不仅沽名钓誉,而且年老昏聩,再次上当受骗,于是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从此,子之集大权于一身,距离燕国王位仅有一步之遥。

不过,子之想要完全掌控燕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燕王,还必须掌控燕国的人事任免权。这一步很关键,所谓“王权不可假手与人”,说得就是当王者应该掌控赏罚权和人事任免权。

因此,子之又让人去忽悠姬哙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认为启无法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准备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要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传位给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

姬哙一想,对啊,学尧舜就要学得彻底!于是下令收缴燕国所有官员的印信,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全都交给子之去任命。

至此,姬哙彻彻底底地把燕国王位禅让给子之,做着自己即将像尧舜那样被后人称赞的千秋大梦。但问题是,姬哙愿意学尧舜,玩禅让,他的儿子姬平却不同意,因为他是燕国的太子,燕国的王位本来应该是由他来继承的。

一方面,子之有野心,但治理国家的能力却很差。他在燕国当了三年国王,结果却把燕国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另一方面,齐王暗中派人鼓动姬平说:“我听说您将要整饬君臣大义,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国家愿意支持您的号召,做坚强后盾。”

在得到齐王的暗中承诺之后,太子姬平认为,从子之手里夺回燕王之位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公元前314年派将军市被攻打子之。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姬平与他老爹一样,看人选人的本事差得一塌糊涂。市被此人不仅是个空心大萝卜,而且还是一个反覆无常的小人,他在攻打子之没有得手后,竟然立刻倒戈,率部来攻打姬平。

燕国从此陷入长达数月的纷乱,上下人心惶惶,彼此攻伐,死亡达数万人。

齐王瞧准了时机,以帮助燕国平乱为借口,命章子为大将,率军队进入燕国。燕国士兵毫无战意,连城门都开着不守。

因此,齐国军队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捕获了子之,并把他剁成肉酱。原来的燕王姬哙,也同时被杀。

姬哙想学尧舜,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结果却是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祸及燕国民众,自己也不得好死,可谓千秋大梦碎了一地,沦为历史笑柄,实在是既可怜又可叹。

7

关于燕王哙禅让子之的事件,主要见于《战国策·燕策》、《史记·燕召公世家》以及《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这些传世文献中。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遗址1号墓出土的中山王方壶铭文,也为这个事件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此外,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传世文献《孟子》、《论衡》等,对了解这一事件也有帮助。根据上述材料,大致可以看出,燕王哙禅让子之,经过了所谓的“三部曲”:(1)燕王哙大信子之;(2)燕王哙举国属子之;(3)国事皆决于子之,哙反为臣。《战国策·燕策》、《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与《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尽管有些地方略有差异,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一、燕王禅让的真实过程再探讨

关于这些传世文献的记载,其实录程度如何,学术界早有探讨。有学者就指出:“看《史记·燕世家》关于燕王哙禅让那段描写,禅让事件完全是子之一伙玩弄的一场阴谋,玩阴谋的手段相当幼稚,燕王哙竟步步上当,更像一个白痴,整个过程完全是一个笑话。《燕世家》的那段描写是不可信的。即便司马迁那样描写有材料依据,所依据的必定是战国后期或更晚的人改造过的材料,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世系制度已成定局时人们的观念,而不是战国中期的历史真相。”还有学者认为,有关燕国禅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人物或事件,均有诸多相互矛盾或讹误之处。如燕哙专任子之似与苏代无关,苏代说燕王哙是出于依托。说燕哙专任子之应另有其人,如鹿毛寿之类,而非苏代。当然,这些并不影响燕王哙禅让这一事件本身的存在。三、如何评价燕国禅让实践燕国禅让,在当时来说影响很大。对这一事件的评论,也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增多。在儒家看来,“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公孙丑下》,因为“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万章上》。法家虽与儒家认识不同,但对其也持批判态度。《韩非子·说疑》中说得很明白:“燕君子哙,召公奭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汗池台榭,外不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受这些思想影响,后人更认为燕王哙禅让子之乃愚主行为。如宋鲍彪注《战国策·燕策》曰:“王哙,七国之愚主也。惑苏代之浅说,贪尧之名,恶禹之实,自令身死国破,盖无足算。”宋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四“解题”亦曰:“其愚至此,尚何论乎!”然而,这种评价不免有些偏颇。笔者认为,禅让一事的发生,不单纯是燕王哙或燕相子之个人的行为结果,也不单纯是鹿毛寿之类纵横家游说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同时,这一事件的发生,又对燕国政治形势、社会发展以及禅让学说本身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二、诸多史料透露出燕王哙禅让的出发点是为了强国、富民。

燕王哙与楚、三晋等联合攻秦,却“不胜而还”,所以可能产生了要从燕国内部探寻发展之路的想法。而纵横家恰好抓住了燕王哙的这一心理,怂恿燕王哙大信子之,使其位高权重,这样就可以实现强国富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曰:“今吾任子之,天下未之闻也”,“燕王欲传国于子之也,问之潘寿”,这正体现出燕王要强国富民的主动性。正如学者所言,“燕王哙把君位让给相国子之”,这是“以图振兴燕国”。

三、燕王哙的禅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受当时政治思想和其他国家欲有类似行为影响的结果。

战国时期,记述禅让、鼓吹禅让以及反对禅让三种思想并存,而鼓吹禅让似乎影响更大。新出竹书《唐虞之道》和《子羔》就极力鼓吹禅让。即使《荀子》、《韩非子》反对禅让,但它们对尧舜禅让之说也并不否定。而是以不同的思想理论对禅让进行批判式的探索。这些都说明,战国时期,“禅让”学说已成为一种思潮,禅让也成为诸多王国欲试行政权交接的一种方式。如魏惠王曾两次欲让位于其相惠施,秦孝公欲禅让商鞅,公孙衍曾对张仪提出要令魏襄王传位于张仪等。然而,只有燕王哙真的禅位于子之,其他并未付诸实践。

四、燕国禅让事件对燕国内外政治形势、社会发展等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

从燕国国内来看,燕王哙的禅让行为,确实对燕国国内政局和社会秩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新旧贵族势力长期集聚的矛盾由此爆发。《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这里的“要党聚众”似乎透露出太子对政权的争夺蓄谋已久,早已培植好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和武装力量,只不过燕王禅让正好为他提供了契机。我们还需注意,《燕召公世家》载“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战国策·燕策一》载“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均说明禅让3年之后,燕国才发生大乱,百姓恐怨。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却无法得知。但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燕王禅让绝不是燕国大乱的唯一原因,所以有的学者把太子平攻打子之归属为叛乱是有道理的从外部环境来看,燕王的禅让行为及之后发生的国内大乱,引起了齐、中山等诸侯国对燕国的觊觎征伐。据《燕召公世家》记载:“诸将谓齐湣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这是说齐国利诱燕太子平,激化燕国统治上层矛盾,以便齐国对其进行征伐。因此,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孟子有关“禅让”解说而带来的政治后果。

五、燕王禅让也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实际上,燕王哙的禅让也不是没有任何积极影响的,那就是,它激励了燕昭王复兴燕国之志。当齐国、中山国打着“征不义之邦”的旗号征伐燕国时,燕国由原来的“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召公世家》,迅速转为积极抵御外来侵伐。燕昭王立言要洗刷燕国的“奇耻大辱”,如《战国策·燕策一》就记载他“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燕国国内也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抵御强辱、复兴燕国的社会心理。可以说,燕人通过先王的这一政治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灾难,更深刻地懂得了自身强大的道理,这就为燕昭王复兴燕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故学者所言“这一禅让事件为燕昭王奋发图强,进行封建的政治改革扫清了道路”,是有一定道理的。





8

英国学者爱德华·霍烈特·卡尔曾说:历史事实既然不会也不可能会以一种纯粹的形式存在着,因为当他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而备受后世推崇的禅让制也是如此。

说到这,你或许会说,禅让制有什么不单纯的,正如《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舜的地位并不是尧让来的,而是从尧的手里抢到的。

在尧舜禹的时代,最高首领必须集智慧和力量于一身才能服众,所以在帝位更迭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着不和谐。

所以,单一的禅让或者篡夺并不能概括这一事件的全部过程,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即尧舜禹时期的禅让或许并非全部出于自愿,应该是客观形式和现实需要所逼,是争斗之后的妥协和调和的结果。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至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中尤其是儒家是极其吹捧禅让制度的,而在现实政治中,一些诸侯国也试图用这一理论,探索自身发展的模式,但真正付出实践的只有燕国的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了大臣子之。

既然这一理论被一些士人吹捧,当禅让事件在实际中发生的时候,为何有人认为这次禅让是一个笑话呢?

当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穿越两千余年的岁月,看向燕王哙时,似乎听见了燕王哙在进行极力的自我辩解:我也是上了子之的当。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长期游离于华夏文明圈的边缘,这就导致了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不过它相比较其他诸侯,却是最根正苗红的,正如上述《史记》记载,燕国姓姬氏,与周王室同姓,在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封召公于燕地,燕国就此建立。

燕国国祚有八百多年,但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君主似乎只有三位,其中正面君主有一位,即燕昭王,他高筑黄金台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强大了燕国,负面君主有两位,即燕王喜和燕王哙,前者是亡国之君,而后者因为禅让几近导致了燕国亡国。

《战国策·燕策》记载: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意思是在燕王哙三年,燕国同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合纵进攻秦国,结果却失败而还,当时子之是燕国的相国,权力很大,专断国事。

而后鹿毛寿趁机怂恿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并且以禅让大道来劝说燕王哙,当然鹿毛寿还说出了一个让燕王哙心动的理由,即“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也就是说,燕王即使把王位让给子之,子之也不敢接受,相反还会得到尧一样的名声。

燕王哙信以为真,于是“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当然燕王哙并不是真心实意想要把王位给子之,于是他就以“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的方式来为自己获取好名声,可是又有人劝说,燕王哙这样是无法如愿的。

于是燕王哙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也就是说燕王哙把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员的任免权从太子手里收了回来,全部交给了子之。

当燕王哙做完了这些等着子之推辞的时候,结果子之却直接接受了,在燕王哙看来,这根本是没有按照设定好的剧本演好吗,不过事已至此,燕王哙已无可奈何,最终导致了“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的结局。

燕王哙在子之的阴谋和纵横之士的怂恿下,完成了禅让,但这并没有让燕国走向富强之路,正如上述《战国策》中的记载,燕国在子之的执政下,走向了大乱,百姓苦不堪言,而将军市被和燕太子平进行谋划,趁机攻打子之。

在燕太子平的号召下“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攻王宫,但是却攻打不利,而将军市被临阵倒戈,并且率军攻打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

在燕国的这场内乱中,燕国元气大伤,正如《战国策·燕策》记载: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继而导致了“燕人恫怨,百姓离意”的结局。

在诸侯国林立的战国时代,一个诸侯国内部发生了动乱,影响很大,因为会给其它诸侯可乘之机,而燕国的内乱,就让齐国这个邻居坐不住了,于是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这场齐伐燕的战争,最终以“燕王哙死、子之亡”画上了句号,而齐国也在其它诸侯国的干预下退出了燕国,之后,燕人又拥立燕太子平继位,是为燕昭王,那么被士子吹捧的禅让制,为何却导致了这种结局呢?

既然说到这,笔者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不同学者对于燕王哙以及禅让事件的看法,进一步聊聊燕王哙是否为“愚主”,这对我们下文要叙述的燕王哙禅让所带来的影响很有帮助。

燕王哙是愚主,是大部分人的一种认识,正如上述引用,则是直接批判燕王哙的“愚蠢行为”,不过笔者认为这种似乎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论断忽略了当时战国时期的发展特点和燕国的社会背景。

事实上燕王哙禅让一事,并不单纯是燕王哙和子之两人之间的个人行为,亦或者单纯是鹿毛寿等纵横之士游说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燕王哙禅让是在山东诸侯合纵攻秦“不胜而返”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这次禅让很可能是燕王哙在内部为了寻找强国之法进行的一次“尝试”,以我们现在眼光来看,禅让固然不能强大燕国,只有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改革变法才能强大国家。

但在当时这种思想并不明确,而游离于华夏文明圈边缘的燕国,也可能并未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各个国家为了强国,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纵横之士在子之的授权下正好抓住了燕王哙的心理,以富国强兵诱导燕王哙接受了这一建议,也在情理之中。

正如侯任之、金涛所著的《北京史话》一书中写道:“燕王哙把君位让给相国子之”,这是“以图振兴燕国”,而刘宝才在《〈 唐虞之道〉的历史与观念——兼论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一文中,亦指出:要分析燕王哙禅让事件的性质,似乎应该看到更多方面,燕王哙实施禅让是为了强国,子之也是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家。

那么燕王哙的禅让究竟是否属于战国时期的变法呢,这点有很大争议,不过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曾指出:子之大概是近于申不害一派的法家,禅让事件具有政治改革的目的,但燕王哙和子之想要通过禅让的办法来进行政治改革,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至于燕王哙究竟是不是庸主,在此笔者不做盖棺定论,全凭看官自断,我们接下来就具体说说燕王哙禅让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燕王哙的禅让,在当时影响很大,所以它并不是一件独立的历史事件,那么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笔者认为有两点,其一,是对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影响,其二,是对当时政局产生的影响。

燕王哙禅让一时,孟子是见证者,因为他当时正在齐国“参政”,而后来齐国伐燕,也是有孟子的因素在其中,那么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如何看待这次禅让的呢?

正如上述《孟子》中的言论,我们可以得知,孟子认为燕王子哙不应该把燕国轻率地交给别人,相国子之也不应该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也就是对于这一“禅让”孟子是持批判态度的,并且在齐国能否伐燕一事上,孟子力主伐燕,如《战国策·燕策》记载: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说到这,或许有人就要说了,孟子一面继承了儒家思想而宣扬禅让,又力主齐国伐燕这不是和自己倡导的“仁政”自相矛盾吗,其实这种自相矛盾只是表面上的,背后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发展的轨迹。

在燕王哙的禅让事件中,孟子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和现实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他在坚持儒家仁义思想的前提下,又在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在这次禅让事件中,法家与儒家虽然认识不同,不过也是持批判态度,对于此,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曾在《韩非子·说疑》有所论述: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意思是说,燕王哙甘受劳苦为民操心,即使古代所说的圣王明君,也不会在燕王哙之上,但他最后却身死国亡,君位被子之篡夺,自身也沦为了天下人眼中的笑柄,这是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任用臣子的缘故。
韩非的这种论断说明了两点,第一是韩非认为燕王哙其实也有可取之处,所以我们也不能一概以“愚主”称之,要立体看待燕王哙,第二是韩非以燕王哙禅让一事,警示君主需要任人唯贤。

也就是说燕王哙禅让这一事件,不仅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于法家思想也有影响,当然或许其他学派思想也产生了影响,对此,笔者暂不深究。

从燕国国内来看,燕王哙的禅让对燕国的政局和社会秩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上文我们也已经提到,禅让事件导致了燕国内乱,也因此差点导致燕国灭亡,但是仔细深思,这件事情又不是那么简单。

《战国策·燕策》和《史记·燕召公世家》都提到了燕国内乱不假,但是前面是有一个时间的,即“子之三年”,也就是说是子之接受了燕王哙的禅让之后的第三年,燕国才发生了大乱,这三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史料缺失,但不排除是子之渐施暴政,导致“百姓离志”。

此外,这两本著作中还提到了另外一句话,即“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的反叛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他不敌子之的军队而临阵倒戈,那么百姓为何会反攻太子平呢,如果子之施行暴政,即使将军市被反叛,百姓也会毫不犹豫站在太子平这边吧。

不如我们换个思考方式,即在子之执政的第三年,将军市被和太子平反叛子之,导致了燕国陷入内乱,进而导致了齐国的趁机进攻,那么百姓反攻太子平一事是不是就能理解通了呢,以此推论,燕王禅让其实并不是燕国大乱的唯一原因。

从外部影响来看,燕王哙的禅让的行为和之后发生的大乱,导致了周边诸侯国的觊觎和征伐,这也进一步导致了燕国几乎被灭国的结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看似只是一个笑话,是由不合时宜的禅让而诱发的一场闹剧,其实背后是多种因素催发的共同结果,这也难怪燕王哙会愤愤不平为自己开脱,说他是上了子之的当。

不过燕王哙的禅让也并非全是负面影响,至少他让继任的燕昭王有了复兴燕国的志向,《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即位后)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在燕昭王的励精图治下,燕国最终实现了复兴,并且向齐国报了世仇,洗刷了燕国的“奇耻大辱”。

正如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所言:这一禅让事件为燕昭王奋发图强,进行封建的政治改革扫清了道路。

9

探寻历史可知,国有灾难,则有昏君。公元前3l8年,燕国不幸,竞然出了个神经病姬哙,仰慕圣贤,欲将王位禅让相国子之。姬哙要学尧舜,当然无可厚非。然而畴昔之共和制,早已被家天下所替代。那个乱世时代,国君为了个自的利益大动干戈,姬哙却要标新立意,子由位君三载,弄得民不潦生,怨声载道。结果,齐国见有机可乘,派大将匡章打着“救民于水火”的旗帜,横扫燕国,于是燕王毙,子之成肉酱。

呜呼,非禅让也,闹剧耳。

10

燕王姬哙是战国时燕国第38任国君,即位后组织四国打秦,未能成功,后让位于子之,导致太子心有不平,引发太子叛乱,总体上说,他崇尚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想建立一种君位任贤制,以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这个想法就太过理想化了。此事过后,让天下人耻笑,《韩非子》也对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评价,讥笑。以此过后,但为君者,驭臣之术愈加成熟,权利中心牢牢掌握自己手中,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可以说有一定的推进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