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公认的人文始祖。国内最早明确记载黄帝的文献始于战国时期。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于新郑的说法出自《大明一统志》。
新郑轩辕庙门前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立“轩辕故里”碑一通,目前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在2008年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肯定与认可,每年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规格越来越高,海外影响力也越来越强!新郑“轩辕故里”名片越擦越亮!这让隔壁邻居恐慌,一些争辩就来了。
郑州旗下新郑的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延安麾下的黄陵实力,郑州和新郑的中原打法让一些人无所适从~~
黄陵县和新郑市的历史变更,仔细研究非常有意思,原来新郑历史上有过“苑陵县”之名。古苑陵县VS今黄陵县,有思辨力的可以研究下:
黄陵县(中部县)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属桥国领域。西周时期称白翟地。战国早期属魏国,后期属秦国。西汉时设狄道县。
后秦在今县南置中部县。
北魏兼置中部郡,并分西北部地置狄道县。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中部郡、县迁至县境杏城(今桥山镇南的南城)。
北周改狄道县为利人县,后废。
大隋开皇九年(589年)因避隋文帝父杨忠名讳,改中部县为内部县。
大隋大业三年(607年)内部县迁治今址。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称中部县,并在县城兼置坊州。
元至元六年(1269年)撤销坊州,县属鄜州。
明祟桢十四年仍复中部县。
1944年,因县城北桥山上有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改名黄陵县。
新郑市(苑陵县)
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地区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是黄帝族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
龙山文化中期,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
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
春秋时期为郑国,战国时期为韩国,郑韩故都为中原地区最主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都会。韩国时,设郑县,治所在韩都。
秦统一六国,设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属河南郡。
晋朝时期设荥阳郡,新郑入苑陵县。
东魏,设广武郡,苑陵属广武郡。
隋朝时期复新郑,后废苑陵,入新郑县,仍属荥阳郡。
唐朝时期分新郑、清池二县,后清池县复归新郑。
五代后设新郑县。
备注:苑陵县是古县名,始置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隶属于颍川郡,治所在苑陵城,城址位于今新郑市龙王乡古城师村。
轩辕氏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族姓氏,随着历史演变逐渐变化为“轩辕”复姓、“轩”姓和“辕”姓,这个类似欧阳复姓逐渐演变为欧姓、阳姓、“欧阳”复姓。
《郑州晚报》2006年曾报道,郑州市民轩辕放女士拿出家藏的《轩辕氏家谱》复印本,上面清楚显示,这本在民国十年印制的家谱,经轩辕放一家人数年统计,河南、山东发现姓轩辕的人有13万之多。轩辕放珍藏的石刻版家谱序部分,清楚标明是民国十年由开封永丰印刷处印制。
目前,河南省依然是轩辕姓氏的聚集地,太康、上蔡、郑州、新郑、柘城、遂平、西平、西华、临颍等县市有数十个村庄都有轩辕氏,现在许多地方还有轩辕宗祠。
轩氏后人目前在河南分布地:
临颖县王孟乡轩庄村
太康县独塘乡轩庄村
太康县龙曲镇轩庄村
太康县王集乡东轩村
太康县王集乡西轩村
民权县龙塘镇轩庄村
睢县孙聚寨乡轩庄村
开封市郊区柳圆口乡轩楼村
鹿邑县枣集镇轩楼村。
我有大学同学姓轩,她老家就是太康的。
ps:某地不少人对于郑州黄帝故里很不满,大肆攻击,但这也无法掩盖国家层面认可。黄帝陵那个黄帝脚印石更是无厘头。陕西媒体介绍,黄帝脚印石,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公里的周家洼村,后人因敬仰黄帝一生的勤奋和功绩,雕刻了这幅巨型脚印,以弘扬华夏民族精神中的“踏石留印”的文化精髓(这大脚丫印也牵强附会说成黄帝的啦[大笑])。
#河南# #郑州# #郑州身边事# #新郑# #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