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汉末年,王朝腐朽,百姓常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朝廷的责任。尤其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之时,汉室不再值得兴复,大汉百姓亟待拯救!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与其费劲百般心机、千般努力,终得不到万分之一的回报,还不如加快速度推翻腐朽,重新建立新秩序,以期让百姓拥有安稳的生活。

古语有云“破而后立”、“置之死地而后生”。通读三国时,每每想起此事总忍不住心生感慨:为什么赤壁之战曹操败了呢?中国的统一因此推迟了70年,这漫长的时间里多少人生离死别、沙场埋骨,多少民生疾苦埋没在乱世纷争里?

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治理蜀地。演义之中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真相往往让人难以接受:

政治军事方面:跟随刘备的荆襄势力,成都本土世家大族,张鲁汉中残存的士族,小小蜀地容纳三大派系的纷争。刘备所属力量并不充足,诸葛亮只得巧妙维持一个危险的平衡。刘备过世,矛盾激化,为了稳定统治,诸葛亮南征北伐,穷兵黩武,受苦的是汉室百姓,而不是汉室掌权者!

经济民生方面:(在从前的帖子上晴空曾过详细分析,这里简单叙述。)

刘备入主成都,因为兵器钱粮短缺,率先铸造劣质五铢钱币“直百钱”(举例,银行发行万元纸币,市场的百元大钞迅速一钱不值),瞬间造成民间市场经济的巨大通货膨胀,从民间搜刮钱财无数,充实自己的口袋,这一点比“与民争利”严重百倍。书上写得好听,实际上成都汉室百姓苦不堪言,上位者腰包鼓起来了。

文化教育方面:青黄不接,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汉室的大旗高高挂起,心怀汉室从者云集。私以为亟待拯救兴复的不是汉室,而是大汉战火中的千万百姓。

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以天下为棋,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文臣武将轮番上场,这是他们的抱负,他们展现自己的绝佳平台,因为那句话“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事实上诸葛亮只为刘备鞠躬尽瘁报了知遇之恩,对于如同蝼蚁般的大汉子民有何等大功?一些发明,能够巧匠亦能做作为汉室丞相事必躬亲,积劳而死,虽然声名远播青史留名,弱点和不足亦是值得思考。

与之相比,曹操一统天下的决心日月昭昭,虽也用过一些铁血手段,不能掩盖其治下的百姓生活安稳;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真正心系民生疾苦。


喜欢的朋友点个赞吧!欢迎关注@晴空莽莽,在评论区留言补充!(图片来源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都要有个政治纲领,有一个政治目标。这样的话,才能够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能够吸引天下的有志之士投身自己,取得天下。否则的话,这个集团就沦落为一个割据的军阀,最终会失败。


这在楚汉之争的时候表现得很明显。当时刘邦出师讨伐项羽,这时就有人向刘邦献策,说要打败项羽,就要“明其为贼”,这样才能够打败他。于是刘邦为义帝发丧,将项羽的罪行公告天下,这使得刘邦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所有对项羽不满的人都投奔了刘邦。这使得项羽空前孤立,虽然在战争初期项羽还凭借着军事优势占据主动,但很快就强弱易势,最终失败了。

刘备想要夺取天下,他也是有着自己的榜样的,他的榜样就是刘邦和刘秀。他和诸葛亮谈论《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规划的两路北伐计划,其实一路是刘邦的道路,一路是刘秀的道路。刘备对此心领神会,当然对于刘邦的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这个策略要加以运用。


刘备其实出身草莽,他并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势力。他唯一可以用来包装自己的就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因为,他只有从这上面做文章,才能为自己的集团争取道义上的名分。他采取了刘邦的策略,直接指出了曹操的不臣之心。他指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面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口号就是兴复汉室。这样,刘备的集团才能够立足,而且还能够得到当时的一些对汉室还抱有忠义之心的人士的支持。

不过,在当时汉室的威信早已经扫地了。东汉末年的朝廷腐败,董卓时期开始的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百不存一。最后连汉献帝都沦落到四处流浪的地步,百官连饭都吃不上,甚至有饿死的。这样的汉室,还有几个人会看得上它。


当时有点实力的军事集团,都怀着野心。袁术首先称帝,袁绍的手下也劝他自立,曹操的手下也是向他说天命,还有一群人为他晋位魏公加九锡而奔走。至于说江东孙权的谋士鲁肃说得更是直接,他认为汉室不可复兴,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看法。

但是,刘备只有汉室宗亲的政治资本,所以他只有依靠这个政治资本去生存、发展。不管当时的环境如何,他也只能依靠兴复汉室的旗号奋斗下去。在这个旗号下,也团结了一批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员,至于说兴复的是汉献帝的汉室,还是刘备自己的汉室,这就另说了。


刘备既然为自己的集团设立了兴复汉室的政治纲领,那么诸葛亮在接过了蜀汉的政权,也就把这个政治纲领接了过来。诸葛亮在兴复汉室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在这个政治口号的感召下,他团结了蜀汉的各个势力的人员,把他们拧成一股绳,投入到北伐的事业中去。

虽然蜀汉国小民弱,但是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是在三个国家中,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也是最团结的国家。而且,诸葛亮对强大的曹魏发动了连续的北伐,使得曹魏坚持防御不敢迎战,这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所以说,无论当时的汉室江山,人心向背如何,刘备集团只能以兴复汉室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尤其是曹魏篡汉之后,刘备集团的纲领就更加明确了。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留下的政治纲领,为了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光辉的篇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汉室不值得兴复,但是这一句“兴复汉室”提的绝对巧妙。不知各位是否细品“兴复汉室”这四字,刘备为何一直把这四字作为起事纲领,尤其是在三国鼎立后,兴复汉室所指敌人就是北方曹魏,只因这四字可以在道义上向天下人说明,你曹魏才是汉朝廷的朝纲作乱始作俑者,我虽起兵伐你,却是为解救汉朝廷,以此师出有名。而刘备正是通过这一点以显其忠君形象,招揽到不少能臣悍将,包括一些西汉朝廷的旧臣粉丝。

诸葛亮与刘备这二人,缺一不成西蜀,早在出山之前,诸葛亮一席隆中对便已为刘备规划出未来版图。而正是与刘备这个草根明星一起,诸葛亮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人会有疑问,如果诸葛亮跟随东吴或者是北方曹魏,成就是否更大,可以明确的说,诸葛亮在西蜀的抱负施展是最大,其他二国,绝对不如。而西蜀所谓汉室,也可以换成“大蜀”、“大刘”等等,兴复不过也是诸侯逐鹿,追求终极目标,统一天下大业而已。

譬如荀彧,作为曹操首席谋士,家族也是西汉门阀世家,早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并不是为了曹操效力,而是因曹操能将已行将就木的汉朝廷救活,曹操能荡平所有不稳定汉朝廷的因素,包括各路起事诸侯。以期最后扫尽天下魑魅魍魉,班师回朝,西汉朝廷能重新走上正轨。可是荀彧在曹操手底下共事许久以后,发现曹操并不是汉朝廷忠臣,并在统一北方后向献帝索进爵国公、加封九锡,在看穿曹操有步董卓后路之后,无奈作罢,忧郁而死。

而在刘备阵营,兴复汉室为刘备所提出兴事纲领,不要小看这四字。早期汉献帝确实对刘备能兴复汉室寄予厚望。不过刘备那时并无实力,待到真有了实力,此时这一句“兴复汉室”已经变成了纲领、信念。刘备手下那些文臣武将,哪个又在乎这一句“兴复汉室”呢?!反正一片疆土,尔争我抢。待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无法更改这四字真言了。只因这已是先帝所提蜀国之目标重任,诸葛亮也就顺其而为之,继续打着“兴复汉室”的名号北伐中原了。

4

不值得

朝代更替乃是中国的历史循环,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永远执政。



汉王朝晚期,统治阶级腐败,又是多灾多难的风雨飘摇时期。轮番上演的是外族的叛乱,演绎着外戚与宦官争权的一幕幕血雨腥风的斗争,其间又夹杂着农民生死存亡的挣扎和随之而来的起义。



人民已经苦不堪言,对汉王朝的信任和依靠早已荡然无存。一个不得民心的王朝兴复又有何用?

5

公元22年十月,刘秀率众从宛城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一直到公元36年十一月,刘秀平定蜀地,东汉统一全国。刘秀恢复了高祖之业,但是,东汉与西汉一样吗?不一样了。

兴复汉室只不过是个旗号,当时这个旗号有用。

在当时的条件下,“汉”这个招牌毕竟持续了400多年,对老百姓来说,还有有号召力的。因此,用这个招牌凝聚人心、聚拢人才还是有其价值的。

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当年七月,关羽从荆州进攻襄阳和樊城,而北方曹魏治下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付芳等都立刻响应,归顺了关羽;陆浑的孙狼等也杀官造反,响应关羽。这固然是关羽的军事胜利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刘备集团一贯兴复汉室口号的号召力所致。

即使蜀汉真的胜利完成了大一统,而当时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结构,已经与西汉和东汉完全不同了。

因此,汉室值不值得复兴,不是问题,兴复汉室就是政治口号和工具,完成天下一统才是要务。既然有“汉”这个招牌能做开展统一战线,为什么不用呢?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6

这句话中的汉室,并不单指东汉末年那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汉献帝朝廷,它是一种责任,一面旗子,更是一个政治理想,刘备集团前后两代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绝对是值得的。

一、刘备最初的政治目标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目标很具体也很单纯

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祸乱朝廷,政治黑暗,天下烽烟四起,黄巾作乱,可谓是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的刘备,虽然出身破落皇族,但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有志破贼安民”,后面的桃园三结义,三兄弟的誓词就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个时候的他们匡扶的确实是摇摇欲坠的东汉朝廷。刘备体现出的更多是想在乱世有所作为,为朝廷出力,做一个爱民如子的朝廷命官。刘备也是这么做的,桃园三兄弟,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以实际行动为朝廷卖力。

二、随着时势的转变,汉室已经不再是指东汉朝廷,而是一面政治旗帜

后面刘备虽屡建功勋,却因为没有“人情”而迟迟不得授官,镇压黄巾后,仍然是有功不赏、有才不用,接连上演了督邮索贿、何进误国、董卓弄权、西凉兵马祸乱长安和洛阳等一场场荒唐大戏,让刘备彻底看透了汉室的腐朽。面对如此腐败的朝廷,我想刘备心中的政治理想是有所改变的,重振祖宗基业、兴复大汉雄风应该是他的政治理想了。

这个时候,“兴复汉室”成了刘备集团的政治旗帜,保证了刘备逐鹿中原的合法性,所以说这个旗子是必须要扛起来的,而且中途绝对不能改旗易帜,否则刘备集团北伐中原、实现国家一统的政治目标就没有一个理直气壮、合法的说辞了。尤其是面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口号,是无法与他抗衡的。

正如西汉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元朝的孛罗帖木儿之乱和明朝的“靖难之役”一样,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都打出了“清君侧”的名义,否则就是犯上作乱了。所以说“兴复汉室”和“清君侧”没什么不同,为了兴复汉室,这不就是要消灭汉献帝身边的“汉贼”曹操吗?如果天下诸侯真被刘备集团逐一消灭,兴复后的汉室,还是那个民不聊生的东汉朝廷吗?显然不是了。

三、诸葛亮显然明白所谓的兴复汉室,就是要成就一番改天换地的大业,而不是一味地愚忠于东汉朝廷

曹丕称帝后,汉献帝被废黜,诸葛亮等文臣武将纷纷上表,劝谏刘备即位称帝,迫不及待地表明自己继承了东汉王朝的“正统”,其实很显然,这个时候的蜀汉王朝已经是一个崭新的封建政权了。此后,虽然东汉政权早已覆灭,刘备集团仍然以“兴复汉室”作为北伐的口号,其实已经非常牵强了,毕竟曹丕称帝在明面上是承继了东汉大统,是名正言顺的正统朝廷,这也是得到东吴认可的,从孙吴政权多次向曹魏集团称臣就可以看得出来。至此,诸葛亮其实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对诸葛亮历史功绩的最大肯定和认可。后面七出祁山,无功而返,劳民伤财,已经有悖于兴复汉室的初衷了,这只是诸葛亮作为一个封建政权臣子,为完成封建君王之命的尽忠职守了。

小结

兴复汉室一直是刘备集团的政治旗帜,在一定程度上抗衡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为“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提供了合法的外衣,只是刘备集团包括诸葛亮都很明白,他们所谓的汉室并不是指腐朽的东汉朝廷了,而是由蜀汉统一天下的代名词了。

7

那我问你,你的梦想值几个钱?

对诸葛亮来讲,兴复汉室,这不是他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他的梦想。自刘备到他草堂的那一刻,当他对着刘备讲出三分天下的大战略以后,整个天下就摆在他的面前。他作为三分天下的倡导者,也是首次的提出之人,他必须要将这三分天下付诸于实践,最后帮助刘备夺取天下这是什么?这是他踏足天下并且成为青史留名的重要人物的一个重要一步。

新复汉室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本身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对于诸葛亮来讲,远在许多或者是远在长安,洛阳的天子跟他有何关系?在这之前他只不过是一个替别人打工的天才儿童罢了,对于他来讲,是谁给了他机遇?是谁让他成为天下的执牛耳者?是刘备。正是刘备给了他尊重,给了他理想,给了他机会,所以他才能够在天下之巅亲手执行的自己三分天下之策,并且让其获得成功。

诸葛亮之才,诸葛亮之能,诸葛亮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来自于谁?来自于刘备!可以这么说,如果诸葛亮到了其他的势力那里,确实也可以获得一番大的攻击,并且得到主子的信任,成为一个栋梁之城,但是他绝对没有帮助刘备,并且让刘备三分天下获得的公民更加大,更加受人尊重。

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帮助刘备帮助自己三分天下,夺取天下这样一个大战略得以实现,这个才是他的目标,这个就是他的理想,其他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这个东西铺路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汉献帝退位以后,当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还是兢兢业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替蜀汉维持着自己的生计,让蜀汉政权得以在乱世之中继续存在下去。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人家一直把这个口号挂在嘴上,所以大家就认为这个口号就是他的理想。就是他一生所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但事实上口号和理想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就好像刘备一生都在说想要兴复大汉天下。而且嘴上一直挂着仁义,但是刘备就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

否则他在曹操的阵营里面,看到曹操的屯田策,实际上刘备这个时候就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可是刘备依然选择抵抗,依然选择站在曹操的对立面。

他是真的想要帮汉献帝吗?他是真的要让天下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嘛,并不是他要的是刘姓子孙的江山,他要的是自己能够在这方乱世里面成就自己的功名。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现在会对刘备是否是一个仁义之人,产生一个疑问,也有人会怀疑这个《三国演义》是否是在乱写,换个角度来想《三国演义》真的是在诉说这些人物如何高尚,如何能够拯救世人吗?并不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奋斗小说。

大家看看曹操原本的官宦之后,最终击败了北方最大的霸主,也是四世三公的继承人袁绍,成就北方最大的霸主,而刘备的更加励志,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并不过万犟,不过关张赵,可是就这种情况之下,你能够想象刘备在未来能够鼎足天下,三分而立吗?

这是什么?这就是梦想,会回过头来,问一句,梦想到底值几个钱?

8

观点开门见山:自然是值得的。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弄明白,诸葛亮要复兴的汉室,是西汉还是东汉?只有先弄清这个问题,才好说值不值得。而且,诸葛亮为何偏偏提出这个口号?那是因为,在当时复兴汉室是比钞票还真,比太阳还大的真理,是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的体现!

诸葛亮要复兴的是西汉还是东汉

东汉的建立,是有些先天不足的。东汉是西汉的继续,自建立之日起,便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刘秀和他的继任者们,并没有找到彻底的解决办法,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缓问题的爆发。


等到了安帝、顺帝以后,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始集中爆发。豪族地主们的势力开始极具膨胀,外戚、宦官专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爆发了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基本摧垮了腐朽的东汉政权。

但黄巾起义失败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州郡牧守和地方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形成了一个个割据势力,互相厮杀,连年征战,人民的灾难更加沉重,甚至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烈局面。

这样的政权,值得兴复吗?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和观点,显然是不值得的。但聪明无双的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提出了复兴汉室的口号?复兴的是西汉还是东汉呢?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末年,都是民不聊生,矛盾丛生的。

显然,诸葛亮要复兴的汉室,是刘邦建立的西汉,是“文景之治”时期的局面,也就是早期的西汉。这也和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对的上。因为刘备从血脉上,是汉景帝的后代,不是刘秀的后代,要恢复的自然也是祖宗汉景帝时期的汉室。

“文景之治”历来为人称道(虽然当时也有许多隐忧),但这样的汉室,自然是值得恢复的。那么,在众多的口号中,诸葛亮为什么偏偏选定这一条呢?在这背后,还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涉及到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诸葛亮为何偏偏选定复兴汉室的口号

秦朝建立以第一个封建一统王朝,但却二世而亡。等到西汉建立时,并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对象。这就导致了,许多方面西汉君臣只能慢慢摸索。而在文化思想领域,更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还有“百家争鸣”的余韵。


等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全国老百姓的思想,才渐渐被归纳到儒家的道路上来。但是这时的儒家思想,是董仲舒融合了阴阳五行和儒家思想后的改良版本,更加符合帝王统治。在这个思想里面,原本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被容纳进来。

“五德始终说”大意是说,天子或圣人,乃有德之人居之。如果顺天应命,则老天会降下种种祥瑞。但如果天子或者圣人无德,老天就会降下种种灾祸。到了此时,天子或者圣人就要反思,而且要把位置让给新的“有德”之人。

这个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给皇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不过又营造了一个有意志的“天”,对君权稍稍限制。这种学说,在当时被人广泛信奉。但后来,王莽利用了“五德始终说”,攫取了西汉政权。等到东汉刘秀登基后,对这种情况有忧虑,担心皇权再次旁落,于是大力铲除这个学说。

刘秀大力提倡气结,“忠臣不事二主”,服务于一家以一姓的皇帝,乃是天经地义。刘秀在提倡气节的同时,对那些气节高深的人,也不吝高官厚禄。如此一来,人人推崇气节,接着便是人人要有气节。自然而然地,“五德始终说”便消散无形。

我们刘家世世代代为天子,你们臣子只忠于我们刘姓之皇朝,才是有气节!一直到东汉末年,这样的理念还是金科玉律,谁要是反对,谁就是乱臣贼子。

所以,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才说曹操既然自己承认是西汉丞相曹参之后,那么世世代代便是汉朝的臣子。如今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就是汉贼么?诸葛亮之所以说得理直气壮,便是当时的社会普遍价值观便是这样。

诸葛亮之所以选定兴复汉室这个口号,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大有气节的事情,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如此一来,便占据了道义制高点,能最大程度上分化敌人,拉拢对汉室有同情心的力量,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舆论战。

弄明白了以上两点,我们就知道了,诸葛亮终身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来龙去脉。无论从气节(个人品德),还是从对人民有利(文景之治)来说,诸葛亮复兴汉室自然是值得的!

9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0

刘秀复国不可复制,刘秀手里有1.5万人,被困守在昆阳城内,而王邑、严尤手里有40万大军,这是1:27的人数差别,一般情况来说,刘秀只能束手就擒了。王邑将昆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共十层包围圈,就算是一只鸟都能给你打下来。可就在这天夜里,居然有大片流星雨从天而降,直接砸在了王邑40万大军的军营之中。

以刘备的实力,有三个诸葛亮也没用。蜀地人口太少,粮食补给线拉的太长,能赢就怪了。

曹操已经完成中原的统一,想打进蜀地也很难。诸葛亮兴复汉室只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还是便宜了司马氏。两汉4百年已经是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了,诸葛亮兴复汉室是做白日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