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古代,实行的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如果是皇家,继承皇位的要首选嫡长子,既然当上了皇帝,那就拥有了一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

当然,嫡次子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基本上都可弄个亲王、公、侯之类的干干,也都有自已的封国封地。

要是平民百姓家,特别是大户人家,由于多是一夫多妻,大体上也是"以嫡以长"为首选的继承顺序。一般是嫡长子承袭父亲的爵位、名号,这叫"子继父业"嘛!

嫡次子与庶子等人,也可分得相当份额的房产、地产及钱物,多少要着其父留下的家业大小了。

最佳贡献者
2

嫡次子是有财产继承的权利的,不过继承的份额不多,这是因为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这为了保障一个家族的财产仍然保留在这个家族中,并保障家族的力量不分散。也就是,家庭中的绝大多数财产由嫡长子继承,一般为七成,而其他的财产由其他儿子继承,当然,嫡子得的会多一些。而继承家族的一系被称为嫡系,其他的儿子成为家族的旁支,嫡系有保护旁系的义务,旁系也有拱卫嫡系的作用。

3

怎么会没有呢。

秦朝西汉时期,嫡长子之外的所有儿子都是余子,按一夫挟五口治百亩的习惯,余子年满16岁都要被驱逐出去,除身上一套衣服和几十百个铜钱之外,家庭不会给予余子任何财产。余子得自己去打拼,或从军或投靠贵族成为家臣,为自己挣一份家业。

也因此,游侠之风甚烈。毕竟军功很难获得,投靠贵族也很难出头。

不过,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也发生改变。从西汉中期直到清末,逐步形成新的继承惯例及相关法律背书:具备合法身份的所有儿子,有相同财产继承权。

当然,也有法律限制和传统习俗:

与官爵、世职相关的府邸、爵田、御赐物,是嫡长子继承。

本身小宗族产,由嫡长子管理分配。

嫡母嫁妆,嫡子女才能分配。

除此之外的父亲名下财产,才是所有儿子平均分配。能证明身份的私生子可享有半份继承权。

显然,这些依旧都只是纸面的规定,庶子很难获得公正待遇:

嫡母有一万种办法胁迫庶子放弃财产继承权或诱导庶子提前分家养生母。

同样,嫡母作为家庭财物管理者,有足够多的方式购买祭田,转移财产,摊薄应分配公共财产从而少给庶子分配财产。

那么,嫡次子能得到什么?

一、合法且有保障的财产继承份额。

二、优越的生活待遇。

三、优质教师、出仕机会、后期得到家族资源支持。比如著名的三国袁术。

四、门当户对的婚姻对象。

4

在古代,大户人家都是一妻多妾的,妻生的就是嫡子,妾生的就是庶子。嫡次子就是正妻生的第二个儿子。

在古代,嫡次子是有财产继承权的。也就是说,分家的时候嫡子庶子都可以平均分得财产。但是继承名位的话嫡子是有优先权的。

唐朝《户令》规定:父亲死后,财产应“诸子均分”,这里的诸子包括“嫡子”和“庶子”。

宋朝《户令》规定:“在法:父母已亡,儿女分产,女合得男之半。”

明朝的《大明令·户令》:在分配遗产时,“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非婚生子”在明代也依旧享有继承权,但继承份额是婚生子的一半。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

上面这是说的是财产的继承权。但是在古代,大户人家,或者是皇亲国戚家里,财产是很多的。关于财产的继承问题,根本就不用考虑。他们需要考虑的是,谁把它们的家业发扬光大?

有爵位的,需要选定爵位继承人,作为帝王,更需要考虑,谁能够守住江山,把江山千秋万代传下去。

正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所说的正是我国的嫡长子继承制。这项制度源起于商朝末期,定于周朝初期,是我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诞生的一种继承原则,也是被用来维系宗法制度的核心。

一般皇帝为了避免子孙相残都是嫡长子继位。那么就有人提出,嫡长子若是去世了,嫡次子能否继位呢?

理论上讲,如果嫡长子不幸去世,那么嫡次子便升到嫡长子的位置,因此若要继承皇位,那么嫡次子是可以继位的。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分析,那就是有了嫡长孙以后,嫡长孙的地位其实就排在了嫡次子之前。假如嫡长子早死,制度上是由嫡长子的嫡长子直接继承爷爷。但是如果嫡长孙年幼,那这些就有嫡次子继承了。

比如说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朱标很早就被封为太子,可惜朱标早逝,朱标早逝后,理论上讲朱标的弟弟朱樉就自动晋级为嫡长子,继承帝位。可惜朱元璋偏偏不按规矩来,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且朱允炆还不是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是庶出,其继承顺位远低于朱樉。即便朱允炆是嫡长孙,他的继承顺位也要低于叔叔朱樉。后来朱棣起兵靖难,很难说跟朱元璋不按规矩来没有一点关系。

所以古代封建社会皇位的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情况的,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固,也使人心稳定。但由于它立长不立贤,所以很多时候可能嫡次子更加贤能,但是在这种规定下无权继位,由此也导致了一些悲剧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

5

嫡次子,虽然是嫡子,但是父辈的皇位或者爵位,基本上都和他们无缘了。

如果是帝王家,还能落个闲散王爷当当,不甘心的,参见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当然了成功的几率是比较低的。


而如果是公侯家庭的嫡次子,如果嫡长子大哥身体比较好,无论多么优秀,从父亲那里继承爵位的资格永远属于大哥的。

但嫡次子并非什么都得不到,他们得到的隐性福利,让他们更容易脱颖而出。事实上,历史上嫡次子成才,力压嫡长子的名人大有人在。

比如大唐名将李靖就是嫡次子,父辈封爵永康县公,爵位被兄长李药王继承。

但是李靖虽然没有继承爵位,却因为家族的关系早早的入仕,在十六岁时便有了长安功曹的官职,而后跟着舅舅韩擒虎学习军事,成为了一代名将。


值得一提的是,李靖的哥哥李药王因为败给了突厥,被削职为民,李靖也被牵连贬谪。但是到了唐朝,李靖灭掉萧铣,朝廷将永康县公的爵位还给了他,但此时的李药王已经去世,后来李靖又一举攻破东突厥,不仅替兄长报了仇,还被封为卫国公,而原来的永康县公的爵位,李靖慷慨的给了自己的弟弟。

再比如褚遂良,也是嫡次子,阳翟县侯的爵位被长兄褚遂贤继承,而褚遂良本人则通过家族举荐以及自身的努力,收到了李世民的赏识,最后在高宗时期被封为河南郡公,虽然结局比较悲惨,但也能说明一个问题:


嫡次子虽然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封号),但却能得到家族的诸多隐性资源,而嫡次子的身份得不到袭爵,这也许让父母觉得愧疚,往往会给他们最多的资源。

可以这么说,只要嫡次子愿意自己努力,便可以依靠着父辈提供的丰富资源:入仕,拜访名师,父辈人脉圈等等,很快就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更有甚者还超过了自己的兄长,获得了自己的封爵,算得上是因“祸”得福了。

6

一般情况下,只是没有继承权而已

若是有能力,自己分家出去,开枝散叶,发展另一个家族也不无可能

若是没啥能力,主家也不会在乎多养一个人的

再说 虽然没有主脉的继承权 ,但是 ,经商,求学,入仕,甚至进山修道等等这些,主家一般都是支持的

毕竟是一个家族,比起外人更值得信任,血脉纽带不会断,不能说不是嫡长子就什么都没有了

7

嫡长子逝世,理所当然是其长子,即嫡长孙为继承人。儒家的宗法传承制是,以嫡长子一系称为“大宗”,就是以嫡长子以下,每代的嫡长子为“大宗”;而“大宗”以外是没有继承权的(虽然利用政治权谋手段继承的案例比比皆是)。

8

嫡次子是嫡长子的亲弟弟,都是正室所生之子,也是嫡子,嫡子是都有继承权的只不过是2号种子选手。历史上比较厉害的不是嫡长子的皇帝:(不限于嫡次子)

1.秦-胡亥秦二世 始皇帝的第18个儿子,杀了哥哥扶苏当了皇帝。

2.汉-刘恒汉太宗 刘邦的第四子庶子,灭了吕后立的皇帝后登基的。

3.唐-李世民太宗 李渊的次子,这个都知道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当了皇帝。这是标准的嫡次子。

4.宋-赵光义太宗 太祖的弟弟靠的烛光斧影上位。

5.元-忽必烈世祖 开国皇帝,但是他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的四子。

6.明-朱棣明太宗 朱元璋嫡四子,前三个都去世的早。

可以发现这几个都不是嫡长子,在当皇帝前也是权利很大的,所以并不是嫡次子什么都没有,有的朝代没有实权但是作为二代皇亲国戚福利待遇还是非常好的。有的朝代比如唐、明时期权利就很大了。






9

古代嫡次子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不过古代很多都是传嫡长子,不是嫡次子,但比如黄帝传位长子,但次子也怎么是个亲王之类的,每个所处的家庭环境不一样,当然所得的事物也不一样!

说到财产和权力继承,我们最熟悉的便是古代王朝的传承,而绝大多数王朝的继承原则都是“立嫡立长”。事实上,在极为重视血缘关系的古代,“嫡长继承制”不仅被皇室所推崇,同样被民间所普遍接受。

而“嫡长继承制”的诞生则与古代的婚姻制度密不可分,因古代普遍推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于是儿子便也有了“嫡庶”之分,正妻所生者便为嫡子,而妾所生者则为庶子。而在继承关系中,首重“嫡庶”,次重“长幼”。

也就是说,要明确一个人在家族内部的地位和继承权,首先要看其是嫡出还是庶出,嫡出者地位和继承顺位永远要高于庶出者,嫡子于嫡子之间、庶子与庶子之间才存在长幼之分。如上图,继承顺位一般为“嫡长子>嫡孙>其他嫡子>其他庶子>庶长孙”。

分配家产如果是这种情况,则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家族是否有嫡子,如果有那么自然还是以嫡长子为主,次子和庶长孙则要靠边;二是家族没有嫡子,那么毫无疑问,次子将成为第一继承人,庶长孙的顺位要相对靠后。

10

在古代大家族中有三妻四妾,正房夫人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子,家族的规矩就是传长不传幼,传男不传女,大户人家的嫡次子只是有个优质的头衔和优质的生活,不掌管家族生意以及整个家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