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苏轼在宋朝的文学成就是无人能及的。正因为如此,苏轼一生遇到的皇帝,还是比较欣赏他的才华的。
但是赏识归赏识,再有才华,在政治上也都得坚决服从皇帝的指挥,否则的话,也不可能得到重用。这就是为什么苏轼虽然很有才华、又得皇帝赏识,但是因为与皇帝改革的意见不合拍,一直得不到真正重用的原因。
苏轼的基本情况,这是大家都所熟知的: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下面我们从艺术成就、思想观念、政治生涯三个纬度,对苏轼在历史上是否受到重用,进行逐一浅析、探讨。
一、艺术成就
苏轼的一生,文学艺术成就非常之高。
因为诗风清新夸张,独具风格,与黄庭竖合称为“苏黄”。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又如“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令人感觉一股清新诗风扑面而来。
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也有人称他是宋词第一人。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气磅礴。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是极尽豪放浪漫之风。
其散文著述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如《后赤壁赋》中“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也是豪放浪漫,极尽想象之能事。
书法独到,早年用笔精到,年长渐近自然。并列“宋四家之一”, 代表作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等。
绘画擅长怪石、墨竹。如《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对后世画风都有一定的影响。
与老师欧阳修等合称“唐宋八大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这些荣誉,当然是对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的肯定。
苏轼艺术成就非凡,后世说他是宋代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宋代推崇文人治国的时代,自然是深受上层士大夫阶层、文学界的看重与敬佩,皇帝对他器重赏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思想观念
苏轼自小饱读经典读书,对儒家造诣颇深。年长后涉猎道家学说,尤其对《庄子》深有研习。成年后接触佛家,对佛家高深精微之妙义更是向往仰慕。可以说,在苏轼思想世界,儒为根,道为用,佛为魂。
具体到行为处事方面,体现为“穷则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事理念。
01 在家则孝父母、爱兄弟。苏轼22岁参加科举,一举成名,但是母亲突然去世,于是与弟弟回乡奔丧,为母亲守三年。正值仕途攀升时,父亲又去世了,于是又为父亲守孝三年。苏轼与兄弟也是和睦相处,与族人也能多行帮助之事。他种种行为风范,完全契合儒家的孝悌精神。
在苏轼一生当中,儒家的忠君爱国、仁慈为民的思想,在他行为处事当中都有体现。
02 苏轼早年就接触道家学说,特别是遇到《庄子》后,大为佩服,曾经说“我以前说话总有一些道理讲不清楚,遇到《庄子》之后,才感觉豁然开朗“。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在他一些作品里都有所体现,特别是那种潇洒自在、不受拘束的文风,很大程度是来自于道家、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影响。
道家的思想,不但体现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他仕途、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遇到逆境就随遇而安,虽受磨难还是笑对生活的态度与行为,都得益于道家思想的影响。
03 苏轼成年后,接触到佛家思想,并且经常与东林寺、西林寺、金山寺、圆通寺等高僧结交,其中与镇江金山主持佛印和尚过往甚密,引为至交。这期间苏轼对于佛家思想有深入的仰慕与研习。在他的一些诗歌里面,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题西林壁》、《庐山烟雨》、《过圆通诗》、《赠东林总长老》等诗文,里面都充满着佛家智慧的光芒。
佛家的思想,使苏轼对于生命境界有更高的理解与探索,能够跳出世间种种乱像,保持一颗清净朴素的本心,待人处事能够提得起、放得下,不计较荣辱得失。
【小结】
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是苏轼思想中根本的文化元素,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官场能够忠君爱国,虽受新党排斥,仍然能保持本心,不忘记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当被外放或贬谪至地方任职时,一方面能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一方面尽忠职守、利益地方和百姓。
三、政治生涯。
01 苏轼生于1037年,去世于1101年,他去世25年后,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被金国所灭。这些历史事件,也表明苏轼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北宋国力衰败之时。而正因为国力衰败,才产生了王安石变法、新旧常争,而苏轼正处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且是参与者之一。
02 苏轼一生值遇五位皇帝:
宋仁宗在位末期,苏轼刚刚二十出头,政治生涯也是刚刚开始,虽有盛名,尚未得到重用,只是外任凤翔判官。等苏轼1065年从地方还朝时,宋仁宗已经去世二年,遗憾没有更多机会在明君治下施展才华。
宋英宗在位四、五年时间,苏轼为父亲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宋英宗去世。
宋神宗于1067年即位。宋神宗时期,是苏轼仕途生涯的最重要的时期,他官场的主要经历、很多政治大事多发生在此期间。苏轼为父亲守孝三年期满,于1069年还朝,就遇到了王安石开始变法,新旧党争也随之开始。这期间,苏轼先是外放地方,后来受乌台诗案影响,一直被贬谪外地,直到宋哲宗即位。
1085年,宋哲宗在位十五年。哲宗年幼,高太后把持朝政,废止变法,旧党掌权。苏轼被召回朝,官职接连升迁,但是苏轼看到旧党与新党作风、行为都差不多,于是便不愿与旧党为伍,于是又自请外调到地方任职。直到高太后去世,哲宗掌权,新党执政,苏轼又遭贬谪。
1100年,宋徽宗即位。天下大赦,苏轼被调回京任职。1101年,在回京途中,65岁的苏轼于途中溘然而逝。
【总结】
01 从苏轼生平来看,他在文学艺术上实在是成就斐然,无愧于被后世称为宋代文学成就最高代表。因此,在以文人治国为理念的北宋,他受到统治阶级、皇帝的赏识与器重也是情理之中。
02 但是苏轼是一个清醒的人,他的思想价值观,使他有坚定的忠君爱国的理念,当然也有明辨是非的智慧。这就是为什么他虽然能得到皇帝的器重,但是因他看的太清楚、不愿意虚与委蛇、敢于坚持说真话,从而得罪了新党、违逆皇帝变法的意愿,因此虽然得到赏识,却仍多次遭贬弃。在新旧两党利益之争中,他被动的划入到旧党之中,后来又发现旧党执政的行为作风,与新党没有太大的差别,更令苏轼失望,于是又得罪了旧党,因而无法在任何一方受到重用
03 他一生值遇五位皇帝,前后的几位皇帝对于苏轼,都没有太大机会得到重用。对他最为欣赏的是宋神宗,苏轼却因为没有坚定拥护皇帝的变法政令而得罪皇帝,丧失了最重要的政治生涯黄金时期,特别是乌台诗案的发生,成为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苏轼没有得到皇帝重用,错过的是政治生涯的辉煌,得到的却是文学上巨大成就和思想境界的重大升华,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