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众所周知,苏轼在宋朝的文学成就是无人能及的。正因为如此,苏轼一生遇到的皇帝,还是比较欣赏他的才华的。

但是赏识归赏识,再有才华,在政治上也都得坚决服从皇帝的指挥,否则的话,也不可能得到重用。这就是为什么苏轼虽然很有才华、又得皇帝赏识,但是因为与皇帝改革的意见不合拍,一直得不到真正重用的原因。

苏轼的基本情况,这是大家都所熟知的: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下面我们从艺术成就、思想观念、政治生涯三个纬度,对苏轼在历史上是否受到重用,进行逐一浅析、探讨。

一、艺术成就

苏轼的一生,文学艺术成就非常之高。

因为诗风清新夸张,独具风格,与黄庭竖合称为“苏黄”。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又如“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令人感觉一股清新诗风扑面而来。

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也有人称他是宋词第一人。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气磅礴。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是极尽豪放浪漫之风。

其散文著述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如《后赤壁赋》中“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也是豪放浪漫,极尽想象之能事。

书法独到,早年用笔精到,年长渐近自然。并列“宋四家之一”, 代表作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等。

绘画擅长怪石、墨竹。如《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对后世画风都有一定的影响。

与老师欧阳修等合称“唐宋八大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这些荣誉,当然是对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的肯定。

苏轼艺术成就非凡,后世说他是宋代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宋代推崇文人治国的时代,自然是深受上层士大夫阶层、文学界的看重与敬佩,皇帝对他器重赏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思想观念

苏轼自小饱读经典读书,对儒家造诣颇深。年长后涉猎道家学说,尤其对《庄子》深有研习。成年后接触佛家,对佛家高深精微之妙义更是向往仰慕。可以说,在苏轼思想世界,儒为根,道为用,佛为魂。

具体到行为处事方面,体现为“穷则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事理念。

01 在家则孝父母、爱兄弟。苏轼22岁参加科举,一举成名,但是母亲突然去世,于是与弟弟回乡奔丧,为母亲守三年。正值仕途攀升时,父亲又去世了,于是又为父亲守孝三年。苏轼与兄弟也是和睦相处,与族人也能多行帮助之事。他种种行为风范,完全契合儒家的孝悌精神。

在苏轼一生当中,儒家的忠君爱国、仁慈为民的思想,在他行为处事当中都有体现。

02 苏轼早年就接触道家学说,特别是遇到《庄子》后,大为佩服,曾经说“我以前说话总有一些道理讲不清楚,遇到《庄子》之后,才感觉豁然开朗“。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在他一些作品里都有所体现,特别是那种潇洒自在、不受拘束的文风,很大程度是来自于道家、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影响。

道家的思想,不但体现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他仕途、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遇到逆境就随遇而安,虽受磨难还是笑对生活的态度与行为,都得益于道家思想的影响。

03 苏轼成年后,接触到佛家思想,并且经常与东林寺、西林寺、金山寺、圆通寺等高僧结交,其中与镇江金山主持佛印和尚过往甚密,引为至交。这期间苏轼对于佛家思想有深入的仰慕与研习。在他的一些诗歌里面,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题西林壁》、《庐山烟雨》、《过圆通诗》、《赠东林总长老》等诗文,里面都充满着佛家智慧的光芒。

佛家的思想,使苏轼对于生命境界有更高的理解与探索,能够跳出世间种种乱像,保持一颗清净朴素的本心,待人处事能够提得起、放得下,不计较荣辱得失。

【小结】

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是苏轼思想中根本的文化元素,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官场能够忠君爱国,虽受新党排斥,仍然能保持本心,不忘记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当被外放或贬谪至地方任职时,一方面能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一方面尽忠职守、利益地方和百姓。

三、政治生涯。

01 苏轼生于1037年,去世于1101年,他去世25年后,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被金国所灭。这些历史事件,也表明苏轼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北宋国力衰败之时。而正因为国力衰败,才产生了王安石变法、新旧常争,而苏轼正处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且是参与者之一。

02 苏轼一生值遇五位皇帝:

宋仁宗在位末期,苏轼刚刚二十出头,政治生涯也是刚刚开始,虽有盛名,尚未得到重用,只是外任凤翔判官。等苏轼1065年从地方还朝时,宋仁宗已经去世二年,遗憾没有更多机会在明君治下施展才华。

宋英宗在位四、五年时间,苏轼为父亲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宋英宗去世。

宋神宗于1067年即位宋神宗时期,是苏轼仕途生涯的最重要的时期,他官场的主要经历、很多政治大事多发生在此期间。苏轼为父亲守孝三年期满,于1069年还朝,就遇到了王安石开始变法,新旧党争也随之开始。这期间,苏轼先是外放地方,后来受乌台诗案影响,一直被贬谪外地,直到宋哲宗即位。

1085年,宋哲宗在位十五年。哲宗年幼,高太后把持朝政,废止变法,旧党掌权。苏轼被召回朝,官职接连升迁,但是苏轼看到旧党与新党作风、行为都差不多,于是便不愿与旧党为伍,于是又自请外调到地方任职。直到高太后去世,哲宗掌权,新党执政,苏轼又遭贬谪。

1100年,宋徽宗即位。天下大赦,苏轼被调回京任职。1101年,在回京途中,65岁的苏轼于途中溘然而逝。

【总结】

01 从苏轼生平来看,他在文学艺术上实在是成就斐然,无愧于被后世称为宋代文学成就最高代表。因此,在以文人治国为理念的北宋,他受到统治阶级、皇帝的赏识与器重也是情理之中。

02 但是苏轼是一个清醒的人,他的思想价值观,使他有坚定的忠君爱国的理念,当然也有明辨是非的智慧。这就是为什么他虽然能得到皇帝的器重,但是因他看的太清楚、不愿意虚与委蛇、敢于坚持说真话,从而得罪了新党、违逆皇帝变法的意愿,因此虽然得到赏识,却仍多次遭贬弃。在新旧两党利益之争中,他被动的划入到旧党之中,后来又发现旧党执政的行为作风,与新党没有太大的差别,更令苏轼失望,于是又得罪了旧党,因而无法在任何一方受到重用

03 他一生值遇五位皇帝,前后的几位皇帝对于苏轼,都没有太大机会得到重用。对他最为欣赏的是宋神宗,苏轼却因为没有坚定拥护皇帝的变法政令而得罪皇帝,丧失了最重要的政治生涯黄金时期,特别是乌台诗案的发生,成为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苏轼没有得到皇帝重用,错过的是政治生涯的辉煌,得到的却是文学上巨大成就和思想境界的重大升华,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最佳贡献者
2

苏东坡,一生有许多伟大作品存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非凡。

他经历了五个皇帝在位时期,受两个皇帝赏识,也受历代皇后太后赏识,但一生宦海沉浮,三次受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仁宗当政时期 1023年--1063年

1036年 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州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

1059年 举家迁往京都

1061年 开始官宦生涯,任陕西凤翔府判官

宋仁宗年间,初出茅庐,高中进士,又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弟弟苏辙也高中,后来,皇后告诉人,仁宗曾经说:“今天我已经为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爱才之切,溢于言表。自此开始为官生涯。他受仁宗赏识,期许极大。

宋英宗当政时期 1064年—1067年

1065年 任职史馆

1066年 父丧;回老家服孝

宋英宗在位时间极短,只有3年,期间为父守丧未仕。

宋神宗当政时期 1068年—1085年

1069年 守孝期满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奏院监官;往杭州任杭州通判 (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1074年 任密州太守;除蝗灾,平息强盗

1076年 任徐州太守;亲自抗洪,救济水灾

1079年 任湖州太守;乌台诗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1084年 贬官期间,迁往常州

1085年 迁往登州,任登州太守

乌台诗案

这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

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罪名之大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

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湖州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

雷霆之势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宋哲宗年幼,高太皇太后摄政时期 1086年—1093年

1086年 任中书舍人,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筑堤植绿

1091年 任吏部尚书;任颍州太守,疏浚颍州西湖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任定州太守

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四个月后,苏东坡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8个月内连升3级。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侍妾朝云曾说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释然,“朝云知我”。

宋哲宗当政时期 1094年—1100年

1094年 被贬惠州;建设供水,引泉入城

1097年 被贬海南儋州;当成第二故乡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宋徽宗当政时期 1101年—1026年 (新太后摄政时期1101年1月-6月)

1101年 北返常州;去世

1126年 北宋亡

苏东坡的一生,是见证北宋王朝因朋党之争而衰微、小人当政、终致国力耗竭的历史。

去世25年后,北宋亡于金国铁骑,山河破碎,被迫南迁。

史称“靖康之耻”。

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守节操,屡遭贬谪,但享万世盛名。

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赵昚亲自为“苏东坡全集”作序,其中盛赞“跨唐越汉,自我师模。贾马豪奇,韩柳雅健。前哲典型,未足多羡。敬想高风,恨不同时。”

该文至今被放在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的正中。

3

你好,我是@雨落一方 。很高兴探讨这个问题。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诗人,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一林语堂语。

苏东坡感受敏锐,思想透彻,才华横溢,果敢作为,虽历代天子对其怀敬慕之心,却在仕途上屡遭贬降,忍辱苟话。

苏东坡一生经历五位皇帝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一O三六年),在今天的四川眉山,苏东坡出生了。

苏东坡十岁时已能写出好诗句,在十八岁与王弗小姐完婚,婚后父子三人赴京。穿剑阁越秦岭,历时两月到京。

在仁宗嘉佑二年四月,苏东坡考中进士。

嘉祐六年,朝庭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到任风翔府判官,于是辞别父亲兄弟上任风翔。从风翔开始,苏东坡开启他的宦海生涯,在风翔三年虽做了一些事,但只是官场的起步阶段。

仁宗驾崩,英宗继位,苏东坡才气渐显,被破格录用为翰林,后因宰相反对,改史馆任职。同年妻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满纸都是对年仅二十六岁亡妻的思念,聚少离多的妻子已仙去,夜来幽梦窗影梳妆,千行泪洒松岗。

 神宗熙宁元年(一O六八年),苏东坡再返京城。

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同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等反对变法。

熙宁三年,苏东坡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力陈王安石变法的弊端,其时欧阳修辞官,司马光被贬。苏东坡上书石沉大海,三月苏东坡继续上书,终遭罢黜。后赴杭州任太守。

在与王安石的变法抗争中,虽势单力孤,苏东坡仍坚持己见,屡次上书,皇帝虽欣赏其才,但终被贬杭州。

水光潋滟睛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初到杭州,苏东坡写了这首七言绝句。

在杭州被贬的三年里,胸怀抱负无处施展。任期满后转住密州,在今天的山东省。

熙宁九年转任密州,中秋节苏东坡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

他的最好的诗歌恰恰是在难过沮丧时写出。密州卸任后,苏东坡在山西河中府,江苏徐州,湖洲展转。

神宗熙宁元丰二年七月,苏东坡遭人陷害入狱,坎坷人生更坎坷。十一月苏东坡再次踏上被贬之路,这次是黄州,仼团练副使。

从黄州以后,由于太后临朝,苏东坡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受赏识期。

元祐八年,当政太后去逝,苏东坡外放河北定州,结束了短暂的朝中大员生活。

哲宗元年,最远的一次贬谪开始,苏东坡要长途跋涉一千五百里到岭南。

这一次被贬,成为东坡绝唱,岭南的生活也成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晚歌。

纵观东坡一生,他是乐天派,官场几度浮沉,却活出了精彩人生。

东坡一生,几度浮沉,可每贬一地,他从不把自己当作客人,东坡已去,其魂不朽。

东坡一生,是巅沛流离的一生,偶尔受宠,多时遭弃。却活出了乐观人生,大气人生,千古人生。

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指正讨论

@微头条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

4

苏东坡入仕的一生历经五个皇帝当政。

这五个皇帝分别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和宋徽宗。

苏轼(1037年-1101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总体来说,苏轼一生坎坷波折,并没有受到赏识和重用,尤其是宋神宗和宋哲宗时期,反而遭受牢狱和贬谪,晚景凄凉。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部时局的原因,一个是内在性格的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王安石变法带来的时局动荡: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进京,参加科举,苏轼和苏辙顺利中榜,苏轼甚至得了个第二名。

当时是宋仁宗时期的嘉佑二年(1057年)。

然而,过了不久,苏轼母亲去世,苏轼回老家守孝三年,之后归京,做了个大理评事,四年后归京,开始京官生涯。

眼看着正要起飞,父亲苏洵又去世了,苏轼又是回老家呆了三年。

三年守孝期满,再次回到朝廷的时候,这已经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二年(1069年)。

苏轼守孝的这三年,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登基,过了不久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登基。

苏轼不但面对的是一个激进的新皇帝,还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激进改革——王安石变法。

本来以苏轼的才华和能力,若是一直处在仁厚的宋仁宗时期,最终大概率会官至宰相。

但是他却遇到了主张激进变法的宋神宗,以及之后的宋哲宗,导致作为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代表苏轼,开始了一路贬谪的生涯。

甚至在宋哲宗即位亲政后,苏轼一路南贬,从河北定州贬到广东惠州,最后又贬到海南儋州,苏轼差点终老于海南岛。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让苏轼的仕途人生高开低走,惨淡收场。

二、苏轼的真挚而洒脱的性格与朝堂格格不入:

苏轼为官,忠于内心,不逢迎、不投机,甚至不站队。

苏轼起初本来是赞成变法的,但是他认为这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

当他看到,王安石变法太过激进的时候,苏轼毅然站在了反对的一派。

此时,他反对的不止王安石,还有支持变法的宋神宗。

后来,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由于年龄尚小,由皇太后主政,老臣司马光重回朝堂,由于反对变法,司马光不分好坏,将之前的变法悉数尽废。

苏东坡又站了出来,反对司马光这种一刀切的做法。

最后,导致变法派不喜欢他,反对变法派也讨厌他。

苏轼的对事不对人,导致他里外不是人。

越发的不受重用。

等到宋哲宗亲政,同样作为变法派,宋哲宗仍然看不上苏轼,甚至有意报复苏轼,把他贬往广东惠州,后来又向南贬到海南儋州。

苏轼成为当时被贬岭南第一人。

然而苏轼并不在意,他要的是忠于自己。

这就是苏轼的性格,虽然不受赏识和重用,仍然要光明磊落、顺从自己!

致敬苏东坡!

他才是真君子、真豪杰!

关注麦小野,让我们一起瞄历史,聊当下!







5

苏东坡一生才华横溢但命运坎坷,屡遭贬谪。但总体来说,历代皇帝都十分赏识他。第一,宋英宗曾说,我今天为大宋选了两个栋梁之才,说的就是苏东坡。第二,宋起用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因反对变法遭贬,不过神宗一直很喜欢他只要看到苏东坡的文章,哪怕在吃饭,都会放下筷子阅读。乌台诗案,神宗对苏东坡也比较照顾。第三,宋哲宗上台后,苏东坡立马得到重用,仨月上升七个官级。第四,宋钦宗也很爱苏东坡,一上台就把贬在海南的苏东坡召回。总之,苏东坡被贬原因很多,得罪的是大臣而非皇帝,宋朝的制度,皇帝往往受大臣制约。苏东坡命运虽苦,但并不阻碍皇帝对他的喜欢。

6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的一生波澜起伏,一直在被贬与赴任之间奔波。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几代皇帝。

宋仁宗晚年的时候,苏东坡考上了进士, 殿试的时候,大文豪苏轼写了《御试制科策》把当时的朝政大骂一通。仁宗皇帝说:“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宋仁宗非常高兴,认为自己选出了一位宰相之才,对他十分仰慕,当朝便宣布要让苏东坡到朝廷做翰林学士。

宋英宗在没有登基称帝之前,便久闻苏轼的大名,异常仰慕。他即位后,宋英宗想重用苏轼,希望将苏东坡召至身边,要给他一个大官做做,准备授予他知制诰(我国古代起草诏书的官职名)。但是,宋朝时的皇权并不强盛,贵为皇帝的天子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征询宰相们的意见。当时主政的宰相是韩琦,韩琦却说: “苏轼是能成大器的,今后必然会被皇帝所重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么全国的文人学士都会为皇帝效劳。到那时,人心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对此有异议了。倘若现在突然重用苏轼,天下士大夫恐怕会怀疑他的能力,这对苏轼的成长是不利的。”无奈之下,宋英宗只好任命苏轼在史馆(专门修史的机构)试用,以观后效,再作打算。只是可惜的是,宋英宗寿命不长,只当了四年的皇帝就去世了。

宋神宗时用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神宋虽然不满意苏轼的反变法言论,但却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皇宫中的人都知道,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

宋哲宗即位之初,一直都是高太后在把持朝政,而他又是一个不甘于被人控制的人,宋哲宗很崇拜他的父亲宋神宗,想像神宗一样能够变法图强。宋哲宗17岁时,高太后驾崩,终于亲政了,被压抑的他也彻底爆发了。那些不尊重他的旧党大臣纷纷贬谪,如司马光、苏轼、苏辙等。在宋哲宗时期苏轼先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和苏东坡两个人都是艺术家,都在新党旧党当中折中,所以宋徽宗一继位就大赦苏东坡。在宋徽宗时期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宋仁宗、宋英宗、宋徽宗非常赏识苏东坡,宋神宗和宋哲宗,对苏东坡的印象都不是很好,所以他们便任由手底下的人胡作非为。

苏轼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却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苏轼被朝廷从汴京一路下放,基本上每一个省他都去了一遍,一直被流放到了海南岛。但他任意东西,遭贬谪时,做好自己,耕田种地;重新启用时励精图治,为一方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图源网 侵权删)

7

苏轼的一生,仕途多舛,政治主张不被认可,唯一幸运的是,皇帝很欣赏他的才气,宋神宗曾经对大臣说李白虽有苏轼的才气,但没有他的学问,从而可以看出皇帝是很欣赏他的学识的。但他的爱妾王朝云曾经说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他性格耿直,口无遮拦,往往得罪同僚还不自知,还好苏轼生在了文人最美好的时代——“不杀士大夫”的宋朝,这才勉强得以保命。通过乌台诗案被贬后,在苏轼的一生中一路向南,最后贬到海南岛,他曾经为自己总结: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业绩,黄州、汝州、儋州!

但苏轼本人是个乐天派,竟然能把贬谪生活过出了大师风采。在黄州写下千古名篇《念奴骄·赤壁怀古》、在密州写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江城子记梦》

等。在为百姓修了三条苏堤:如杭州西湖苏堤、颖州西湖苏堤、惠州西湖苏堤。在他第二次被贬杭州时他建造了医馆安乐坊写救治百姓的偏方。在海南岛时为百姓打井修桥,建书院。在定州时他整治军队,巩固边防。筑书立说,启迪后人。虽然不被皇帝欣赏但他为百姓办很多大事,深受百姓的喜爱和信赖……

8

苏东坡是文学家,名满天下,但却被一再贬谪,最终贬到偏远的海南岛任职,说明他并未获得皇帝的赏识!

9

苏东坡虽然是一代文豪但从个人履历看,却从没有走入政坛权利中心,何谈被宋仁宗赏识,在皇帝的眼中也就优秀的诗人而非政治家。苏东坡跟李白真的很像,虽然有报国的理想,但仕途都很坎坷。不同的是李白后期游山寻仙,逃避现实;而苏东坡则坦然洒脱。

宋仁宗仁厚善于纳谏,名臣辈出(欧阳修 王安石 包拯 范仲淹 司马光),应该是整个宋代最好的时代。如包拯做监察御史时,经常骂的仁宗抬不起头。苏东坡仕途的糟糕,也源自他的性格,言忠性直。因对王安石变法弊病直言,遭新党所忌恨,外调为官,乌台诗案几乎身死。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执政,打压新党,再次直言旧党弊病,使其从此难以被新党 旧党所容,彻底远离权利中心。也开启了后半生的流放之路,成就其旅游家 美食家之名。

在文化上,苏东坡是宋代文学大成者,后黄庭坚 秦观 辛弃疾等人作品深受其影响。

在政治上,苏东坡成为两党之争下的牺牲品,难以有所成就。

10

苏东坡,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型人物,受皇帝的赏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苏东坡这个人太过耿直,敢说真话,用他自己的话说满肚子不合时宜,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受到小人的陷害,一生颠簸流离,当时正是赏识苏轼的曹太后,挽救了苏轼。

当然,一个人感于说真话,逆龙鳞,碰到像李世民这样的明君,魏征还差点被杀掉。

所以才华横溢,人品出众,爱护百姓的苏东坡受皇帝的赏识是没有问题的。

但总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说一些皇帝不爱听的话,纵有李世民的度量尚有不耐烦,何况不能与李世民相比的宋神宗,所以苏东坡的一生注定是坎坷不平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