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
如果诸葛亮想要篡位的话,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完全可以篡位了。而且他篡位的成功率非常大,要是把司马懿放在诸葛亮那个位置上,司马懿已经不知道篡了多少回了
诸葛亮,这个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忠臣的代表,他一生都竭尽心智为蜀汉服务,即使是在晚年,他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撑他继续统领蜀国,他仍然坚持为蜀汉服务到呼出最后一口气。所以我认为再给他20年,他仍然会继续带领蜀国一步一步走向复兴,而不会去篡蜀。
不会
如果诸葛亮想要篡位的话,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完全可以篡位了。而且他篡位的成功率非常大,要是把司马懿放在诸葛亮那个位置上,司马懿已经不知道篡了多少回了
诸葛亮,这个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忠臣的代表,他一生都竭尽心智为蜀汉服务,即使是在晚年,他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撑他继续统领蜀国,他仍然坚持为蜀汉服务到呼出最后一口气。所以我认为再给他20年,他仍然会继续带领蜀国一步一步走向复兴,而不会去篡蜀。
当然不会了,造反永远是一件高风险的工作,不到万不得已,这种诛灭九族的事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尝试的。司马懿同样如此,司马懿本意并没有篡魏的想法,要不是曹爽逼人太甚,司马懿这反也未必造得起来。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拥有了造反的条件就一定会造反,这就涉及到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了。先说几件事来分析一下。
秦始皇死后,胡亥派使者矫诏给他的哥哥扶苏,命他自杀。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大将蒙恬阻止扶苏,认为其中有诈,不能凭一个使者的话就草率自杀。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扶苏死后,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作为一个贤明的王子,扶苏这种愚孝让人有点不解。如果他杀死使者,凭借蒙恬手中的三十万大军,声讨胡亥矫诏的行为,也许就可以不用死,还能成为秦朝第二任皇帝,但是他却选择了自我了断。扶苏这样的人,你让他造反他都不会。
还有唐朝名将郭子仪也是如此,平定“安史之乱”,后来又击败吐蕃,收复长安。那时候,郭子仪声名鹊起,兵权在握。如果要篡唐自立,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后来几任皇帝都害怕他实力太强,将他革职,郭子仪二话不说,直接交权。后来宦官鱼朝恩几次三番陷害郭子仪,连他父亲的坟墓都给刨了,郭子仪都含泪忍受。最终八十五岁而善终,一生忠心耿耿。因为他的道德观里,永远是“忠”字当先。
诸葛亮也是如此,跟着刘备戎马一生,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托孤,命诸葛亮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刘禅。并且许诺,若刘禅不成器,“彼可取而代之”。如果诸葛亮有篡蜀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可以下手,何必等到二十年之后。当时诸葛亮身居丞相,大权在握。蒋琬、费祎和将军姜维等人都是诸葛亮心腹之人。而刘禅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孩,篡位不是跟玩似的。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世界里几乎不存在篡蜀的想法。“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生忠心不二,天地可鉴,这是一个道德至上的臣子。
而刘禅对诸葛亮也是极为信任和尊重的,刘禅在位期间大赦二十多次,只杀了两个大臣,是一个极为宽仁的君主。其中一个就是李邈,因为他在诸葛亮葬礼上说诸葛亮坏话,这也是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的最好佐证。
所以,诸葛亮是永远不会造反的。
试想,一个大权在握,一人说了算的宰相,名义上的大臣,实际上的蜀汉主人。
事无大小,咸决于亮,表面上的鞠躬尽瘁,实际上的喜好权力之人。
人生在世,都有个爱好。商贾爱钞,皇帝爱权,男人好色,女人爱美。
你诸葛亮不爱钱,据说诸葛亮清贫一生,死后家无余财。又不好色,娶了个丑妻。
那就剩一样了,喜欢权力。人生在世总有个图的,诸葛亮就喜欢一手遮天,总缆大权。
要不,为什么刘禅已成年了,诸葛亮还不交权,还政于刘禅,仍然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呢!一个忠臣是忠于皇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不是一味的把持住权力,把皇帝排挤在权力之外。
在封建时代,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先帝知遇之恩。就这么报法,刘禅只有在祭祀祖先时领个头,其余大小事都没决定权。
从这点看,蜀汉权臣诸葛亮的形象一目了然。
并且,出师表中。一再训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满满的一种家长教训小儿的口吻。把一个皇帝当做三岁孩童来管教,那种轻蔑那种不当回事儿的感觉跃然话语间。
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如果打败了曹魏和东吴,一统天下的话,那诸葛亮居功至伟,作为功高盖世的大功臣,那么权力就更加的大了。
所谓功高震主,就更没有刘禅的地位了,篡不篡位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他就是权力的象征,他就是一国之君,而那个窝囊的刘禅,只能一辈子在皇宫里和后妃们斗鸡弄鸟,打发余生了。
结语: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神,并且忠义可嘉,鞠躬尽瘁,是一个大忠臣的形象。
然而人无完人,人有人的弱点,人生在世总是逃不出诱惑。那权力就是对诸葛亮最大的诱惑。
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魏蜀吴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蜀国一统天下,那么诸葛亮可能就登上皇位的宝座,成为了真正的掌权者。
白居易《放言》说得好: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假如周公在身陷纷纷流言之时死去,王莽在他谦恭谨慎、广受赞誉时死去,那世人眼里,周公便是个大大的奸臣。而王莽,则会是流芳百世的贤人!
王莽
这个朴素的辩证观,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未曾埋入坟墓之前,任何评价都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即使一个人的评价有了定论,在千百年后也会出现翻案的情况。
曹操早年也是精忠报国,一心匡扶汉室的爱国青年。董卓为乱之时甚至以身犯险去刺杀董卓!此时谁也不会料到,这个舍生取义的好汉最后会变成个欺君犯上的奸贼!
曹操刺董卓
司马懿在侍奉曹操时,那是唯唯诺诺。曹丕即位后,司马懿的形象一直都忠厚无比,不然曹丕也不会让他做托孤大臣。此时,谁又能料到司马家最后能篡魏呢?恐怕司马懿自己都觉得这是个白日梦,想都不敢想。
放到诸葛亮身上,我们以现在的历史看,他是个淡泊名利,一心为国的至忠至贤之臣。但是假如他能晚死二十年,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1.蜀国被魏国剿灭。虽然丞相治国理政,行军打仗都是一把好手,但人力终有穷时,论国力蜀国和魏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谁也不能保证丞相北伐不会失误,失败,乃至亡国。
丞相
如果蜀国都被灭了,丞相肯定是殉国的
2.蜀国成功占据雍凉,那丞相也不会篡位,毕竟此时和魏国只是勉强五五开。篡位的话容易引发内乱,丧失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3.假如丞相能二十年完成内以一州伐九州,统一全国的神迹,个人觉得在他的年代,他的威望将超越历史上所有人,在整个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地位仅次于毛主席。
以他的功绩,封王是肯定的。他能做到恪守本心,就怕阿瞻做不到;阿瞻能做到,阿瞻的几个儿子也未必能克制住自己啊!
惜哉丞相
毕竟丞相开霸府,政令全出于丞相府,大官要职全是丞相心腹。而且百姓仰慕丞相统一天下的功德,意见也不会太大。篡位简直就是水到渠成!
但是我觉得丞相不会自己活着的时候篡位的。或许是我太天真了,但在没发生之前,我仍然相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字字皆是肺腑之言!我仍然相信丞相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我现在做的三种假设,都只是假设而已。就我们真正的历史而言,丞相是一个“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忠贞之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相父”,是一个才能人品都天下无双的人杰,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重!
做个类比。在当今实行总理制的国家里,身为国家元首的总统,仅仅是国家象征,总理才真正掌握着国家实权。
在蜀汉内部呢,后主相当于是象征国家的元首,实权早已都在丞相诸葛亮手中。曾经对诸葛亮地位有点挑战能力的李严,也因为违反法纪被夺走权力。到此时,说的好听点,诸葛亮叫“托孤重臣”“国之栋梁”;而换个难听点的名称就是“权臣”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在蜀汉内部没有任何人能挑战他的地位,他如果想要篡夺江山,那恐怕早已下手了。
而司马懿的情况则不一样。
司马懿在曹魏内部的地位并不是一直稳固的。作为托孤大臣来说,司马懿始终是与其他人共同辅政。在前两任托孤辅政过程中,因为他虽然是原来,但不是皇室宗亲,因此一直受到曹丕、曹叡的防范。但是,司马懿靠着会做人,度过了这两关。
不知是曹操的基因不好,还是他的后代太能折腾,曹魏后继之君都短命。曹叡没当几天皇帝就驾崩了。然后,曹芳继位,司马懿又和曹爽成了托孤大臣。
身为皇室宗亲的曹爽当然更受信任,于是曹爽处处排挤司马懿,终于把司马懿架空了,司马懿就装病在家。
按这个趋势,司马懿要么一直隐忍,要么就择机反击曹爽。如果他选择隐忍,不仅他这一辈子活得被动、看别人脸色,说不定随时有性命之忧;即使他能侥幸躲过危险,那他的子孙也跟他一样,战战兢兢地活着。司马懿最终选择了反击。
趁曹爽等人去高平陵祭奠曹叡的时候发动了政变,这就是高平陵之变。结果司马懿成功了,终于成了摄政一把手。这个时间是公元249年,此时司马懿已经71岁。
政变成功,当然要把政敌杀掉,古代没有什么人道可说。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桓玄的六世祖)、张当等人都被诛灭三族。
好了,此时的司马懿把自己家族放到了没有退路的境地。
为什么呢?
因为魏晋时期的政治都被世家大族主导,即士族政治。士族之间多是互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像上述被司马懿诛三族的那些人,司马懿肯定不可能把与他们相关的人都杀了。明的暗的有关系的家族都还在。只要那些人一得势,那么毫无疑问要对司马家进行复仇。
因此,司马懿和司马家必须自己掌权、一直掌权,才能确保自己家族不会被人清算。
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这一路下来,为什么他们一直自己把持权力不放、直到最后篡位了。
再回到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权力基础完全不一样,行事也不同,因此诸葛亮并不用担心身后遭人清算。在蜀汉,诸葛亮的权力并不是靠机谋巧诈夺来的,而是靠自身威信与先主托孤两方面得来的。诸葛亮得权正、得名正,总揽蜀汉大权之后,诸葛亮还做到了处事正。
陈寿评价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按现在的话就是,诸葛亮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公开,百姓的道德水平也被他教化得大大提高了。
这样做事,当然不用担心身后遭人清算。
结束语
当初,娄敬听说刘邦学周朝建都洛阳,就来劝刘邦。娄敬说:周朝是以德服人,虽然洛阳无险可守,但周朝不担心遭到进攻,所以周朝定都这里。而汉朝是以力服人,没法与周比,所以定都选择就应该与周朝不一样。
同理,司马懿的权力来自阴谋加屠杀,因此他和后人必须篡位,否则家族难保。而诸葛亮权力来源光明正大,处事也是如此,他不担心被人清算。
因此,即使诸葛亮再活20年,以他生前的行事风格看,他也不会篡位。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不是因为什么环境因素、民心因素、外部因素,就因为诸葛亮自己压根就没有这个心思!
不要妄图拿权势滔天、利欲熏心、野心膨胀那一套人性的丑恶来揣测诸葛亮,否则就对不起陈寿那句“君臣之至公,古今之令轨”的至高评价!
我们注意以下时间点:
刘备去世是公元223年,诸葛亮逝世是公元234年,这中间差了整整11年。
十一年的时间,知道一个有野心、有手腕的权臣,如果想篡位,他能做多少事吗?
然而诸葛亮用这十一年做了什么?
整顿内政民生;外交孙权,巩固同盟;向南平定雍闿、孟获叛乱以解决后顾之忧;人生的最后六年时间都在整军经武,五伐曹魏,最后活活累死在五丈原!
这十一年间,除了以上,他可有一条是安插亲信、打压异己?可有一条是架空皇权、飞扬跋扈?可有一条勾心斗角、构陷忠良?
诸葛亮集军权、行政、人事大权于一身,呕心沥血事无巨细,后主刘禅说“政则葛氏,祭则寡人”,相父您老人家就专心负责管理国家吧,祭祀这种形式上的小事交给我就行了。
像不像“傀儡+权臣”的末世王朝统治生态?问题是旁人的反应竟然是什么?
是“国人不疑”!
当时的蜀汉臣民竟然没一个质疑这有什么不妥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诸葛亮的人品和操守!
你看看同时期的曹操、曹丕、司马昭都干了些什么事?其他朝代诸如霍光、桓温、蔡京、秦桧、严嵩之类的那些人都干了些什么事?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年评价张居正是“世间已无张居正”,表达了极大的惋惜和痛苦,如果他老爷子写一部有关汉末三国的书,估计会更加激情蓬勃地说:以前没有,以后更没有,丞相诸葛亮!
这个回答的观点如果引起你轻量不适,请见谅一二。
如果再掌权二十年,哪怕三十年,我都相信诸葛亮,他品格会依旧坚贞,也定能遵守对临终刘备的承诺,不会篡权。但到他儿子那一拨,就真的很难说了,夺取蜀汉基业的概率,理论上不会小于七成。
解释原由前,首先要说明,提问有点小小的失题,因为司马懿终其一生,并没夺取曹魏政权。史家也曾有句调侃的话,叫“奸雄曹操乃奸雄曹丕之子”。意思是,220年曹操死的时候,他只是魏王衔,未夺汉家天下据为己有。魏文帝之名,曹丕給他加的。其实司马懿不但本人没篡权,连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没下手,动手杀人夺走曹家权柄的,是他孙子司马炎,按玩笑逻辑,可以调侃成,司马炎是司马懿的爷爷。
所以你看,基本上,这是一个汉代默认行为模式。创业者以打工者的身份投身主公,打怪晋级扩张势力,但最后一击,如果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由打工者来亲自兑现,这不但是卓越的打工者自惜羽毛考虑,是道德规避,也是保重整个家族声名的必然做法。
当然,这只是当事人不做罢了,深藏在他背后的家族力量,曹家司马家,族长族老一定会适时推出适当的后续人选,来完成这件事的,即收割。换句话说,只要篡位是曹家,不一定曹丕,曹植曹彰也行。接着篡位的司马家,也不定非要司马师或者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孙子也行,反正是司马就行……最终要赢的,是家族。
为什么家族影响力会如此之大?甚至能轻而易举地左右这些旷世英雄抉择?答,因为在汉代,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是非常牢固的地方式家族式成长模式,曹家、袁家、马家、荀家、蔡家、蒯家、司马家、夏侯家、只要有点成就的人,他几乎都来自背后的大家族背景。没有家族势力的人,完全就是蝼蚁,寸步难行。这是汉代最大的游戏规则。铁律。
家族说对于每个个人意味着什么,就是天。
我们说汉末之乱,起于党锢之争。但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说白了,一方是皇帝指挥的,太监十常侍,另一方就是地方豪强家族在洛阳朝廷的代表,名士。可见只要为了家族的利益,皇上其实也不算什么,并没啥神圣光环,该争的都得争,不论拿嘴动刀子,闯皇宫杀太监都行。袁绍曹操袁术,每个人都这么认为。
说到这里,我们很有必要回头审视一下,刘备屯兵新野时,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定要请诸葛亮出来当军师呢?才华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许刘备更清楚明白的是,他要在荆州立足,要收粮要征兵,就必须要与荆州豪族搞好关系,诸葛亮就是一个最佳人选。
诸葛亮家里,爷爷诸葛圭是官员(郡丞)不过诸葛亮亲生父母早逝,他是跟叔叔诸葛玄(前豫章太守,后刘表麾下)长大的。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荆州名士,代表荆州六大豪族之一的黄家。
当时,荆州最大的两个家族是蔡家和蒯家,刘表政权的主要支撑者。黄承彦的妻子姓蔡,其父亲蔡讽,同时也是刘表干将蔡瑁的爹,而蔡讽的幼女又嫁给刘表,这位就是蔡夫人。而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是蒯家的子弟,二姐夫来自六大家族的庞家(庞统家)
荆州六大豪族,蔡蒯庞黄四家都和诸葛亮有姻亲关系,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跟诸葛亮算是表亲。诸葛亮自己名声也好,与他相交的也都是当代名士,而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孙权手下受重用……不然为什么只要刘备出门,就有人给他强推诸葛啊。
家族铁律,诸葛家自然也不例外、看看天下三分正式形成后,诸葛家的整个布局发展态势。诸葛亮掌握了蜀汉集团的大权,下一代有文有武,诸葛瑾在江东孙吴排名前列,诸葛诞也在东汉集团做到了一方主政,连能力一般的诸葛均,也因为裙带关系进入蜀汉政权当了高官,三方往来联系不断,这是多大的一盘棋。说诸葛家不是志在天下都没人信。
在孔明来说,他是蜀汉好丞相,诸葛家出色的一个个体。但他背后永远是诸葛家族的整个盘子。随着时代发展,诸葛家大计朝哪个方向发展,也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能够左右,说叫停就能停的。
诸葛亮再忠心于刘备刘禅,充其量也就是管理好自己。甚至连他的继承人,都由家族从东吴指派过来的。
诸葛乔,原本是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的次子,后成为诸葛亮养子。是来继承他的事业的。而诸葛瞻才是诸葛亮嫡亲长子。
孙子一辈:诸葛攀,这是诸葛乔之子。因为东吴诸葛恪被杀,无嗣,作回了诸葛瑾之后延续门庭。诸葛尚,诸葛瞻长子,曾在江油城外英勇作战。诸葛京,诸葛瞻次子。
稍微理理这个关系就明白了,诸葛家族的能量和运筹力惊人得很,再多一点点的时间和好运气,诸葛瞻成长起来,天下是诸葛家的真不是意外。
不过最后始终是差了点运气,五丈原家族支柱轰然倒塌,东吴诸葛北方诸葛也被找借口对付了。这个家族功亏一篑。
刘羽舟和萧铭珏,历史爱好者。谢谢阅读关注,欢迎留言讨论
不会;
首先,诸葛亮是“士”,而且是“无双国士”,这与司马懿之流有着巨大的差别。诸葛亮出山的政治目标,就是协助刘备实现霸业、复兴汉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并这这个口号从赤壁之战开始就一直带到刘备去世,这是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负担。作为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不会做篡位这样的事;
其次,“永安托孤”中,刘备将蜀汉和少主刘禅交待给诸葛亮时,还上演了一出按《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讲叫:“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托孤之举。当刘备说出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后。诸葛亮痛哭流涕地回答刘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复兴汉室”是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负担,则“永安托孤”就是诸葛亮身上沉重的“信用负担”,因为有这一承诺,诸葛亮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诸葛亮还在隆中时,就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也就是说他的事业生涯目标就是出将入相。并且,后刘备时期的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宫中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诸葛亮做决定,蜀汉的实际领导人本就是诸葛亮,只是没个名号而已。对于诸葛亮来讲,应该在职位上是足够满足了。
因此,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是不会像司马懿一样篡蜀的。
谢邀,不会,倒不是因为诸葛亮比司马懿忠诚,而是实力比司马懿差太多太多,不够篡位的。
司马懿在曹魏阵营里,他兄弟八人,号称司马八达,儿子9个,孙子辈的上百人,兄弟的子孙辈有多少?门生故吏有多少?
诸葛亮呢?兄弟几人?子侄几人?这样的诸葛亮,怎么篡位呢?他一手提拔的门生故吏有多少?他想篡位,谁支持他?
诸葛亮如果有司马懿那样的家族势力,像司马懿那样活的长,大概率也会篡位。
司马懿如果跟诸葛亮一样,家族人丁凋零,估计也会做个忠臣。
他们的选择之所以不同,并不是他们道德有什么高低,而是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事实上,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基本就是傀儡,诸葛亮也没见得多么尊重刘禅。
即使诸葛亮再活二十年,也不会和司马懿一样篡夺政权,因为他们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出道不同,司马懿早年踏入仕途,官轻位卑,虽然他谋略过人,有治国之才,但却如明珠埋没沙堆,无人欣赏重用,后被曹操发现后才慢慢展露才华;而诸葛亮隐身荒野 ,刘备去拜访了三次才出山,所以他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万分,不可能做篡逆之事。
其次是人生修养不同,司马懿韬光养晦,善于伪装,笃信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王者为尊,称王封侯光宗耀祖;诸葛亮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把做良臣贤士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对忠君报国这种思想默化于心,从前后出师表就可以看出他对蜀汉政权忠贞不二,辅佐刘氏父子兴复汉室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远大志向,后来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忠臣的杰出代表。
三是行为不同,司马懿位列魏国三公后,随着权力增大,他广植党羽,培养亲信,为其子司马昭谋取职位,为后来的篡位不断做准备工作;而诸葛亮大公无私 ,他是为蜀国利益培养忠勇之士,如姜维、蒋琬等人才 这些人才都用在讨伐魏国的战场,没有在朝廷培植亲信党羽 ;诸葛亮的子嗣在他在位时也没有官职,都是普通人,而且诸葛亮很廉洁 ,没有广博的物资基础,所以他不可能篡位夺权。
三国角逐中即有阴谋,也有阳谋,诸葛亮就是典型的使用阳谋的代表,他光明磊落,不计个人得失,忠君报国,尽瘁国事,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无比敬仰和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