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将兴,则天时、地利、人和纷纷聚合促成;若国之欲亡,则常弃而妖兴,种种力量推动事态向灭亡发展。明朝的兴衰,也自有其定数,并非由某一个人能够挽回其灭亡的结果。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十二个字,道出了我们这个世界发展的规律:
人有生、老、病、死;
植物有生、住、异、灭;
矿物宇宙有成、住、坏、空;
事有起因、经过、结束;
国家有其生、兴、衰、亡。
明白了我们这个世界有生有灭的现象,再去看世间一间人事物及国家的兴衰现象,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题目中的四位人物
1、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不但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在文化哲学方面也有巨大建树,被誉为中国“三个半圣人”中之一,可见他对明朝、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
王阳明的出现,为明朝中期兴盛与政权的延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却仍然决定不了一百多年后明朝的灭亡。
2、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确实也为明朝后期的重兴起到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明朝后期,朝政腐败、官场黑暗,仅凭张居正一人、及其一时的努力推动,只是暂时延缓明朝的将覆,无法真正挽回明朝腐败和衰落。因为他为了国家振兴而不顾自身名誉得失,揽朝政于一身,力行改期,不但触动反对派利益,还被皇帝所忌惮。
在张居正去世后,还是被下令抄家,并削尽所有官职封号,被夺去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又被加上种种罪状告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有这样不正常的皇帝在位、各种黑暗腐败势力攻击,所以张居正的种种政治改革,不但不可能长久得到实行,还随时面临被废止的可能。对明朝政权,也只是起到了暂时延续生命的作用。
3、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他与张居正是同时代为官,张居正为首辅时,起用了戚继光等军事名将,用来巩固国家边防,对抗外敌。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因为忠君爱国、力主对外抗敌、和张居正同气连枝,所以在张居正被罢免后,戚继光也受到牵连,遭到不平待遇,后来病逝。
面对明朝当时的腐败统治,戚继光在没有了首辅张居正的有力支持,基本上是不可能再会有大的作为的。他的贡献,也只是延缓了明朝的灭亡。
4、孙宪宗。是明末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著名的才子钱谦益终生对其敬服有加,并一直也视之以师。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后遭到魏忠贤的排挤,辞官回乡。
后来又多次临危受命,救急救火,与金兵对抗,保家卫国,也多次取得胜利。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缢而死 。
孙宪宗前面打着仗,后面却被奸臣和昏庸无道的皇帝牵制和陷害,取得胜利了还好,一但失利就面临着亡身灭家之害。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是义无反顾、冲锋前线,只为身后国家的大好河山不落外敌。
明朝业已如病入膏肓的病人,去日无多。孙宪宗的努力抗敌,也是暂时延缓行将灭亡的明政权,无法真正挽回明朝灭亡的大势。
【小结】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天下大势,都有其发展规律,并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将崩塌之腐朽王朝。
明朝这四位人物,在当时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史上,也都是值得敬仰的国之重臣、民族脊梁,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得失,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乃至死而后已。这种民族担当的精神,正是后世所需要学习的精神。
但是历史的大势,本来就有兴有衰,并非人力所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