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演义中,说到调兵打仗时,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军队,比如曹操南下荆州,说是带了五十万军队,荆州投降曹操后,曹操问蔡瑁荆州有多少军队?蔡瑁说:荆州有骑兵5万,步兵15万,水兵8万,全计28万。一个小小的荆州就有28万军队,曹操北方有八个州,岂不是百万军队?

当然了,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是小说,不是历史,因为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可能动不动就这么多军队的。

因为军队是需要大量的粮食和钱财来养活的,三国时期的主粮也就是今天的大米和小米,一般来说,北方产小米,南方种大米,当时很少有菜,除非达官贵人,普通士兵一般吃饭都没有菜,而且一天只吃两顿,当时的粮食产量根本不足以养活几十万军队,以三国时期的种粮水平来说,差不多要10个人才能养活一个士兵,这10个人还包括不能种地生产的孩子和老人,养活的还是步兵,骑兵就更加昂贵了。

孙权、曹操、刘备

另外,三国时期的耕地面积亩产数非常低,能够用来种地的农民也非常少,一般来说北方种小米的地区,一般是亩产小米大概300~330斤左右,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亩产粮食差不多是270~300斤左右,当时长年战乱,十室九空,能够用来耕种的土地不多,而用愿意种地的农民也不多,产量低就意味着一方土地最多能够养活的人。

以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那年算起,蜀汉当时总共有23万户,94万口人,蜀军士兵有10万人,官吏有近4万人,也就是说差不多一百万人口只能供起10万的军队,而且蜀汉国内的农民大多数都是面有菜色,也就是吃不饱饭的状态。如果哪一家有100万军队,那么他的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

当时曹魏政权的总人口约在440万左右,士兵有50万,东吴政权的总人口约在240万左右,士兵有20万左右,这算是三国后期三家政权的总共人口数和士兵数量,再来看看三国时期著名战役的参战军队数量。

三国军队人口比较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投入的兵力史书有明确的记载,就是步兵10万人,骑兵1万人,要知道这可是袁绍几乎全部的军队,袁绍当时占据了富庶的河北四州,人口有百万以上,所以凑出11万军队基本上是全部家当了,所以官渡之战失败后,就一蹶不振。

曹操一方参战的军队人数没有记载,但是根据估算的话,曹操手中所有的军队加在一起也差不多有10万,在官渡之战的前几年,曹操收降了30万青州黄巾军,并在其中挑出了精干力量组成了青州兵,就算是十抽一,也有3万人,这是青州兵。

官渡之战前,曹操实际上控制了中原四个州,比土地面积的话,曹操控制区与袁绍控制区其实是一样大的,只是因为曹操的控制在中原地区,这里也是战乱最严重的地区,所以曹操控制区的人口相对来说较少,再怎么少,七八十万人口都是有的,凑个七个万士兵也是有可能的,但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士兵都派到战场上打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投入的兵力最少也有3~4万人。

官渡之战

所以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的军队加在一起,总共也就是14~15万人左右。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对于孙刘联军的参战数量有过明确的记载,也就是周瑜率领的3万东吴兵,再加刘备本部的1万水军以及刘琦手下的1万士兵,合起孙刘联军共计5万人,那么曹操有多少人?

曹操的兵马分为本部兵马和荆州降军,先说荆州降军,以整个刘表所控制的荆州七郡来说,总人口不足一百万,差不多七八十万左右,因此所有荆州兵加在一起到顶了也就是七八万人,曹操南下荆州,首先要对付的是刘表,再加上曹操用兵从来也不超过五万,因此曹操带到荆州的军队最多也就是5万人,加上荆州降兵7~8万人,差不多就是12~13万人。

但是曹操打赤壁之战其实是兵分两路的,一路由曹操率领从江陵城出发,这是曹军主力和荆州降军组成的联军,最多也就是七万人,并且曹操留曹仁镇守江陵,怎么也得留个一两万人在江陵,另一路是由赵俨率领的七军,按襄樊之战于禁的配置七军最多是3万人。

赤壁之战

也就是说曹操准备参与赤壁之战的总兵力是十万人,其中曹操亲自率领7万人,赵俨率领3万人,但是赵俨的偏军还没到曹操就已经在赤壁被打败了,所以曹操参与赤壁之战的实际兵力是7万人,加上孙刘联军5万,官渡之战双方参与人数达到12万左右

3、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刘备倾尽益州全力而争夺的一场战役,刘备投入了益州所有的军队,前后投入军队总数量至少有10万人,因为蜀汉后期经过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11次北伐,到灭亡前期,蜀汉还有10万军队,而刘备夺过刘璋的益州时,益州很多年没有大战了,人口及军队数量肯定是超过蜀汉灭亡前夕,所以刘备在汉中投入的军队总数超10万人。

曹魏方面刚开始是以夏侯渊为首的关西边防军,而且夏侯渊方面是死守险要城池,并不主动出战,整个汉中能有3万人就已经不错了,再加上汉中之战后期双方不断增兵,在夏侯渊被杀前,汉中曹军不会超过5万人,夏侯渊被杀两个月后,曹操才进入汉中,因为曹操率领的曹魏的主力中央军,这部分人最少也有5万人,所以在曹操进入汉中后,曹操与刘备的军队数量其实是相等的,都是各自10万人,但很快曹操就退出汉中。

汉中之战

所以汉中之战双方各自投入10万军队,加在一起总共20万,这也是三国前期双方投入军队数量最多的一场战役

4、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关羽投入了差不多所有的荆州军,最多也就是四五万人,这是荆州可以派出军队的极限了,曹魏方面,于禁有七军3万人被俘虏,再加上曹仁和吕常守城的军队合计不到2万人,后期还有徐晃的七军也差不多3万人,曹魏先后在襄樊之战投入了8万多军队。

而偷袭荆州的东吴军队除了占领南郡,一直打到了与蜀汉交界的巫山,陈兵边境,占领这么大的地盘至少也得5万人,这是东吴参与襄樊之战偷袭的所有军队数量,所以魏蜀吴三国在襄樊之战参战的总兵力达到18万人

襄樊之战

5、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这边的军队就是4万蜀军加上1万沙摩柯的蛮军合计5万人,而陆逊的军队数量最多也就是5万人,5万人对战5万人,其实夷陵之战是势均力敌的一场战役,双方军队数量相等,都是5万,合起来是10万人

6、魏灭蜀之战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三路大军攻打蜀汉,钟会为主帅,合计有18万人,而蜀汉全国所有的军队数量是10万人,但是分布在全国各地,比如南中、汉中、江州以及成都等地,兵力分散,参与战争的军队就只有姜维率领的蜀汉中央军,再加上后来廖化和张翼率领的援兵,除去南中、江州以及各地的郡县兵之外,蜀军只有7万人左右。

魏灭蜀之战

也就是说魏灭蜀之战是7万蜀军迎战18万魏军,这可能是三国时期力量最为悬殊的一场战役了,合计是25万军队,也是三国后期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所以,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10万军队,差不多就是一个国家的倾国之兵了

最佳贡献者
2

带甲十万,可称之为“大军”

中国古代战争经常听见“10万”、“20万”,甚至是数十万大军的描述,这让初读历史的朋友们有种很震撼的感觉,不少人常常嘲笑国外,如英格兰、法兰西、日本等国家的古代战争是“村长打架”,其实冷静思考后会发现,其实诸如10万大军的战争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我们就以三国时期的战争来说说10万人究竟是个什么规模。

一、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

1、官渡之战

三国时期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规模会战,交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对袁绍来说,这是一其问鼎中原的一场决战,对曹操来说,这是捍卫己方势力的自卫反击战。当时袁绍已经基本完成对河北地区的统治,天下十三州袁绍已坐拥冀、幽、并、青四大州,这四州土地肥沃、人口充实、才俊遍野,是当时天下人口最多的地方,哪怕是关中也远不及河北,可谓雄视天下的问鼎之资,所以当时的袁绍被天下人看好,认为其完全有可能统一中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却称其起兵70余万,南下攻打曹操。

然而演义完全没有参考价值,这个数据虽然看起来很舒服,但明显夸大了很多,绝不是真实的历史数据,有很大的误导性,根据较为可信的《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精兵10万,战马万匹。”这才是袁绍的真实兵力,也就是说,即便是控制了天下最富庶州郡的袁绍才动员了10万人马。当然,这10万人马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绝非用后勤仆从、杂役、侍童拼凑而成的军队,只有完全算上战斗人员的军队才能称之为军队。

再看曹操,当时的他也已经控制了关东大多数州郡,老根据地兖州自不必说,徐州、豫州、司州都是经历过大战的地方,兖州被曹操与吕布反复争夺,徐州又几次被刘备占领,而曹操本人也曾以“为父报仇”为名,讨伐陶谦,所过州郡皆被屠城。如此看来,曹操的地盘看起来大,实际能转化成粮食和兵源的并不多。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就是曹操从许昌带到前线的精锐,加上本就驻防在前线的曹操军队,史学界多认为曹操官渡之战的兵力只有2万上下。

由此可见,名震天下的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对比5:1,也就是10万对2万而已。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实力已经是天下之最,除了没有统一凉州、雍州、益州、扬州外,天下基本尽归曹操。曹操的军队主要来自他起兵的2-3万嫡系人马,接着就是袁绍河北收降的7-8万,然后才是荆州投降的3-4万人,《三国志》记载周瑜曾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综合来看,曹操即便坐拥大半个天下,也只有20万左右,而且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带到赤壁,一定留了一部分驻扎在大后方。

至于刘备的军力,在长坂坡已被曹操击杀大半,所剩余的军队不过1万余人,至于孙权,《三国志》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有趣的是,周瑜曾请孙权交给他至少5万人马,可孙权却告诉周瑜,要征集5万人实在太难了,只能先给你3万。也就是说周瑜在决战赤壁的时候,手里精锐兵力只有3万人,加上刘备的1万多人,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

由此可知,演义所记载的83万大军水分高得吓人,真实兵力不过18万对5万人。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刘备败亡的开始。在关羽被杀之前,刘备势力达到了他的最高峰,富庶的荆州既有充足的人口,又有足够的钱粮,益州则是天府之国,国内相对和平未被战争摧残,加上有成都平原和都江堰,西川的钱粮同样很客观,再加上刚刚夺取的汉中,刘备当时的局面比起汉高祖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明显强大了很多,那么这一时期的刘备到底有多少可动员的兵力呢?

三国演义记载刘备起兵70余万讨伐江东,还说其军可连营700余里。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刘备的地盘无非是益州、汉中、荆州,这三处地方都不是汉帝国的核心统治地带,荆州在关羽北上后,当地征募的军队不是随刘备入川,就是随关羽败亡麦城,辖下的土地直接并入吴国,对刘备来说这里不是加分反而是资敌的减分;汉中的军队又离战场过远,刘备断断不可能将他们调到南方战场,因为曹操的军队依然有实力再夺汉中,所以,实际上刘备可用的军队只有益州新军、嫡系本部、蛮族仆从军这三个部分组成,总兵力加起来也才5万人马。

至于东吴,他们最鼎盛时期也只有10余万军队,夷陵之战时,孙权只能动员5万人而已。这与赤壁之战时,周瑜只能带着3万人迎战基本吻合,因为孙权比起那个时候,实力并没有增长多少。

所以,整个夷陵之战不过是5万对5万的战争,加起来还赶不上袁绍在官渡之战投入的兵力多。什么演义中的70余万,完全是为了给大汉皇室贴金。

二、三国的真实人口和动员能力

根据目前研究的可信数据,东汉最鼎盛时期的人口能达到6000万,但东汉后期由于天灾人祸,人口数量大为减少,特别是黄巾之乱后,天下十三州就只剩下不到1000万人口。感觉上,1000万人口似乎还能动员个100万人,但是现实中10人出1丁已经是非常高得徭役了,因为我们不能不顾及国家的基本粮食生产和行政管理,而且人口男女比例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应该是1:1,所以1000万人口,男性只有500多万,试问500万人中小孩和老人又该占多大的比例呢?

细细想来,三国乱世的时候,整个国家能动员的兵力不会达到40-50万,所以如果能出动10万人的军队,基本已是拥有绝对优势的物量级别了,所以袁绍败于官渡对历史的影响可谓非常之大。

有一组数据显示,三国鼎立后,魏国人口有443万、吴国则是230万,而蜀国只有有94万。这700余万军队除去不能上战场的350多万女性,实际男性人口只有400万上下,再减去小孩和老人,以及不服兵役的人口,能够上场打仗的人就基本清楚了。

我举个例子,诸葛亮死后,姜维曾九伐中原,虽然演义称其每次都带兵10万,但实际上,姜维的战场远远谈不上是“北伐”,而更像是北上抢劫,他每次带兵的真实人数不过1万而已。也就是说,蜀国能快速动员的只有这1万人,如果蜀国能一次出动10万人,相信基本能掏空蜀国的家底,若是一战不胜,其国必亡。

三、客观看待战争的实际规模

虽然我们常常看到“10万”、“20万”,甚至是数十万大军的描述,但真的不要太在意这些说法。打仗是要花钱、耗粮的,一支军队如果出征就必须考虑士兵走后的粮食生产问题,装备武器的制造问题,还有实际消耗的粮食是否能够承受。

如果一支军队人数高达10万人,每天的补给会非常可怕,比如一个士兵一天吃3斤饭,10万人一天就是30万斤,一个月时900万斤,要是不能速战速决,那一个国家势必被彻底拖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长平之战时,赵王非要临阵换将,让赵括代替廉颇,因为持久战是赵国拖不起的,没有男人回家生产,光耗费粮食就足够拖垮赵国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魏国实力最强时,也没有快速灭亡蜀国和吴国,而是休养生息了那么多年,因为他们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

综上,10万人军队无论是在国外和国内,其实都是很高规模的战争了,三国时期,刘备一辈子都没有能力动员10万人马,东吴一旦动员10万人,就基本是赌国运的决战。只有魏国地大物博,才能动员一支10万的人常备军。

3

三国时期,经过连年军阀混战,百姓遭荼毒,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经济困顿,人口锐减至800余万,兵源更是难以为继,如果组织10万的军队,那几乎是倾国之兵了,可见战争对国家的伤害,下边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综合实力。我们可以对照一下,10万兵力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

一、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 ;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 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魏国有4432881人。曹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 换。曹魏兵四十三万。

二、蜀汉

蜀汉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蜀汉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军、青羌、白毦、賨叟、夷兵等外族军队。刘备称帝时,有吏四万,兵十万余。

三、东吴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80年,吴国有2562000人。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孙权称帝时,有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4

三国大战,真正一方有十万以上军队,只有官渡大战的袁绍,赤壁大战的曹操,合肥战役的孙权,淮南三叛的司马昭,曹魏灭蜀的钟会,灭吴统一的西晋方面。

其他战役很难达到十万。比如夷陵战役的刘备方面最多五万,还包括蛮兵在内。江东方面陆逊大约也只六七万,援军有一些,但依旧不足十万。

所谓人上一万,无边无檐。

冷兵器时代,别说十万军队,策划很长时间的进攻战一方大多也就三四万而已,比如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初期只有三万,这还是关羽准备了八年时间。

比如曹魏方面,曹操统一北方能够拥有的军队总量极限就是40万,还包括屯田兵,十州守备队需10万,许昌邺城需要5万,重点城市与交通要道、警戒北方游牧民族约需要10万,荆州江淮关中三个方向最少10万,所以曹操能够做预备队使用的机动部队大约也就只有5万人。

多了也养活不了啊。

一个脱产士兵所需装备、粮草,养活家人的钱粮,不是小数目。如果战争爆发,后勤保障可真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5

古代战争军队数字不一定十分精确,有的数字三、九、十表示多的意思,也不一定是具体数字。有资料表明,由于受通讯、粮草后勤运输保障等条件限制,真正能有效指挥的军队数量有限。像淝水之战,隋朝三征高句丽之战,胜负已定,部队还在途中,没有到达前线呢。成吉思汗蒙古军数量好估算,十二万或二十万西征花刺子模。清朝满族军数量虽没有正经八百说过,好估算可能二十多万。但是汉族军队数量不好估算,因为汉族人口数量多,敢说二十万、七十万,但是能真正有效指挥有多少呢。

汉末三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水分很大,像曹操说八十万和孙权会猎东吴,刘备七十万攻打东吴都是水分太大。官渡之战,曹操军二万,袁操军八万或十万,袁操军中运粮草的就占很大比例。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五万到八万,曹军十五万至二十万。赤壁之战,曹军没有兵分几路现象,而西晋灭东吴,隋朝灭陈朝都是多路大军,由于指挥条件客观限制,基本兵合一处的曹军不会太多。夷陵之战蜀汉军和东吴军差不多,双方各五万到七万。军队数量不好掌握,本身就保密,有时候多了公布少,少了公布多,甚至过很长时间再写入历史,也不一定会完全准确。

6

我是古今阅史,我来回答你的问题。三国演义中,说到调兵打仗时,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军队,比如曹操南下荆州,说是带了五十万军队,荆州投降曹操后,曹操问蔡瑁荆州有多少军队?蔡瑁说:荆州有骑兵5万,步兵15万,水兵8万,全计28万。一个小小的荆州就有28万军队,曹操北方有八个州,岂不是百万军队?

当然了,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是小说,不是历史,因为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可能动不动就这么多军队的。

因为军队是需要大量的粮食和钱财来养活的,三国时期的主粮也就是今天的大米和小米,一般来说,北方产小米,南方种大米,当时很少有菜,除非达官贵人,普通士兵一般吃饭都没有菜,而且一天只吃两顿,当时的粮食产量根本不足以养活几十万军队,以三国时期的种粮水平来说,差不多要10个人才能养活一个士兵,这10个人还包括不能种地生产的孩子和老人,养活的还是步兵,骑兵就更加昂贵了。

孙权、曹操、刘备

另外,三国时期的耕地面积亩产数非常低,能够用来种地的农民也非常少,一般来说北方种小米的地区,一般是亩产小米大概300~330斤左右,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亩产粮食差不多是270~300斤左右,当时长年战乱,十室九空,能够用来耕种的土地不多,而用愿意种地的农民也不多,产量低就意味着一方土地最多能够养活的人。

以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那年算起,蜀汉当时总共有23万户,94万口人,蜀军士兵有10万人,官吏有近4万人,也就是说差不多一百万人口只能供起10万的军队,而且蜀汉国内的农民大多数都是面有菜色,也就是吃不饱饭的状态。如果哪一家有100万军队,那么他的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

当时曹魏政权的总人口约在440万左右,士兵有50万,东吴政权的总人口约在240万左右,士兵有20万左右,这算是三国后期三家政权的总共人口数和士兵数量,再来看看三国时期著名战役的参战军队数量。

三国军队人口比较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投入的兵力史书有明确的记载,就是步兵10万人,骑兵1万人,要知道这可是袁绍几乎全部的军队,袁绍当时占据了富庶的河北四州,人口有百万以上,所以凑出11万军队基本上是全部家当了,所以官渡之战失败后,就一蹶不振。

曹操一方参战的军队人数没有记载,但是根据估算的话,曹操手中所有的军队加在一起也差不多有10万,在官渡之战的前几年,曹操收降了30万青州黄巾军,并在其中挑出了精干力量组成了青州兵,就算是十抽一,也有3万人,这是青州兵。

官渡之战前,曹操实际上控制了中原四个州,比土地面积的话,曹操控制区与袁绍控制区其实是一样大的,只是因为曹操的控制在中原地区,这里也是战乱最严重的地区,所以曹操控制区的人口相对来说较少,再怎么少,七八十万人口都是有的,凑个七个万士兵也是有可能的,但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士兵都派到战场上打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投入的兵力最少也有3~4万人。

官渡之战

所以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的军队加在一起,总共也就是14~15万人左右。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对于孙刘联军的参战数量有过明确的记载,也就是周瑜率领的3万东吴兵,再加刘备本部的1万水军以及刘琦手下的1万士兵,合起孙刘联军共计5万人,那么曹操有多少人?

曹操的兵马分为本部兵马和荆州降军,先说荆州降军,以整个刘表所控制的荆州七郡来说,总人口不足一百万,差不多七八十万左右,因此所有荆州兵加在一起到顶了也就是七八万人,曹操南下荆州,首先要对付的是刘表,再加上曹操用兵从来也不超过五万,因此曹操带到荆州的军队最多也就是5万人,加上荆州降兵7~8万人,差不多就是12~13万人。

但是曹操打赤壁之战其实是兵分两路的,一路由曹操率领从江陵城出发,这是曹军主力和荆州降军组成的联军,最多也就是七万人,并且曹操留曹仁镇守江陵,怎么也得留个一两万人在江陵,另一路是由赵俨率领的七军,按襄樊之战于禁的配置七军最多是3万人。

赤壁之战

也就是说曹操准备参与赤壁之战的总兵力是十万人,其中曹操亲自率领7万人,赵俨率领3万人,但是赵俨的偏军还没到曹操就已经在赤壁被打败了,所以曹操参与赤壁之战的实际兵力是7万人,加上孙刘联军5万,官渡之战双方参与人数达到12万左右。

3、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刘备倾尽益州全力而争夺的一场战役,刘备投入了益州所有的军队,前后投入军队总数量至少有10万人,因为蜀汉后期经过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11次北伐,到灭亡前期,蜀汉还有10万军队,而刘备夺过刘璋的益州时,益州很多年没有大战了,人口及军队数量肯定是超过蜀汉灭亡前夕,所以刘备在汉中投入的军队总数超10万人。

曹魏方面刚开始是以夏侯渊为首的关西边防军,而且夏侯渊方面是死守险要城池,并不主动出战,整个汉中能有3万人就已经不错了,再加上汉中之战后期双方不断增兵,在夏侯渊被杀前,汉中曹军不会超过5万人,夏侯渊被杀两个月后,曹操才进入汉中,因为曹操率领的曹魏的主力中央军,这部分人最少也有5万人,所以在曹操进入汉中后,曹操与刘备的军队数量其实是相等的,都是各自10万人,但很快曹操就退出汉中。

汉中之战

所以汉中之战双方各自投入10万军队,加在一起总共20万,这也是三国前期双方投入军队数量最多的一场战役。

4、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关羽投入了差不多所有的荆州军,最多也就是四五万人,这是荆州可以派出军队的极限了,曹魏方面,于禁有七军3万人被俘虏,再加上曹仁和吕常守城的军队合计不到2万人,后期还有徐晃的七军也差不多3万人,曹魏先后在襄樊之战投入了8万多军队。

而偷袭荆州的东吴军队除了占领南郡,一直打到了与蜀汉交界的巫山,陈兵边境,占领这么大的地盘至少也得5万人,这是东吴参与襄樊之战偷袭的所有军队数量,所以魏蜀吴三国在襄樊之战参战的总兵力达到18万人。

襄樊之战

5、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这边的军队就是4万蜀军加上1万沙摩柯的蛮军合计5万人,而陆逊的军队数量最多也就是5万人,5万人对战5万人,其实夷陵之战是势均力敌的一场战役,双方军队数量相等,都是5万,合起来是10万人。

6、魏灭蜀之战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三路大军攻打蜀汉,钟会为主帅,合计有18万人,而蜀汉全国所有的军队数量是10万人,但是分布在全国各地,比如南中、汉中、江州以及成都等地,兵力分散,参与战争的军队就只有姜维率领的蜀汉中央军,再加上后来廖化和张翼率领的援兵,除去南中、江州以及各地的郡县兵之外,蜀军只有7万人左右。

魏灭蜀之战

也就是说魏灭蜀之战是7万蜀军迎战18万魏军,这可能是三国时期力量最为悬殊的一场战役了,合计是25万军队,也是三国后期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所以,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10万军队,差不多就是一个国家的倾国之兵了。

7

据史书记载,蜀中人口章武元年90万,蜀国灭亡时94万。按男丁一半计算,也就45万人左右,去掉老幼病残,青壮年也就30万,三丁抽一,蜀国最多兵力也就10万人。《三国演义》说刘备起大军60万人,太夸大其词了。三个青壮年劳动力就有一个当兵,平均10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军人,蜀国老百姓的负担实在是太重了。蜀国建国40余年,人口几乎没有增加,可见蜀中百姓死亡了多少,付出的代价多大。

其实,东吴也不怎么强大,《晋书》卷14《地理志》:“孙权赤乌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523000,男女口240万。”

曹魏好一些,《通典》卷7《食货·历代盛衰产门·丁中》:“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除平蜀所得,时魏氏唯有户663424,门有443万。”

很显然,东吴最多也就三四十万军队。曹魏能好一些,最多也就六七十万军队。小说里面,动辄起百万之众,“带甲百万”,,明显是夸大其词了。

8

我是肥星星,谢谢邀请!

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万大军是个什么概念,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分析一下,培养一个带甲士卒需要哪些资源,古代生产力底下,粮食产量不高,因此供养一个士兵需要十户百姓的税收,这里说的是十户,而不是10个人!而且在战争时期,一个士兵需要3个后勤百姓。10万带甲十兵就需要30万后勤保障人员,需要10万户,50到100万人口的税收,骑兵那就更不得了了,1个骑兵的消耗相当于5到10个普通士卒,因此古代动辄百万大军,八十万大军,基本属于扯淡,都是虚构的,只是为了壮大声势,将后勤百姓全部算上了,而且有些农民起义动辄几十万大军是将兵士所有家眷都充数了。一般的战争充其量也就是几万人。即使历史上被评价最富裕的宋朝,也就只能供养起几十万大军,而且是人口经济全面膨胀后的数据,三国时间那是不可能达到那个数量级的。

欢迎留言讨论!

9

我们常在《三国演义》中看到,某将领带兵几十万、带甲百万等等,其实这都是演义成分,夸大其词,而真实的出兵数量,其实很少。

首先,我们看看三国时期的兵役制度。

三国之初,沿袭东汉的兵役制度,主要实行募兵制。但是建安年间,因长期战乱,逃兵增多,人口减少,募兵制实行起来比较困难,魏蜀吴三国都开始逐渐实行不同名目的世兵制,以确保兵源



例如,曹操将士兵家属集中居住,作为人质,并从中获取后备兵员。其中兵称为士,以服兵役为终身义务,其家称士家或兵户、军户。兵户另立户籍,与民户分离,子孙终生世代为兵,士兵如果逃亡或降敌,便会全家连坐。同时,规定兵户女子不得外嫁,士兵死后,妻女仍配嫁其他兵户,以繁衍兵户的兵丁。

再例如,吴国还实行了世袭领兵制,将帅世袭,所统之兵亦世代相袭,家属也随军营居住。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时期,作战部队的士兵,主要来源于兵户。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国时期的人口。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黄巾起义、军阀割据。在这个战火连天的历史时代,中国人口数量也呈现出直线式的下降。



据资料统计,在东汉中后期,中国尚有近5000万人口;然而到了三国后期,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国,总人口竟不到800万,其中魏国443万,蜀汉94万,东吴230万。



最后,我们看下军队的成分。

一直庞大的军队,必须有充足的后勤保证,所以,军队里面有后勤,勤务兵,负责押运粮草,火头军,负责伙食,先锋军,负责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等等。除去这些兵种,真正的作战主力军就减少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时期,在人口非常少的情况下,从兵户出兵,再除去那些后勤兵等,真正能作战的士兵数量其实很少,那时号称十万大军,真正意义上,作战士兵大概基本就两三万人吧。

10

凡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由此可见能够出兵十万的魏、蜀、吴三国中只有魏才有可能出兵十万。而且是在最鼎盛的时期。接着跟着本人来一起分析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中的出兵数量,以此来推断历史上的十万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官渡之战对阵的双方是曹操与袁绍,当时袁绍独占冀、并、青、幽四州之地,出兵号称百万。先头派去围攻白马的颜良部就有十万军队,其实这个数据是不对的,根据史学家考证袁绍除去镇守四洲的士兵,应该最多能够出的兵马加起来也不过十万。要知道当时的袁绍可是称霸一方的大诸侯。

官渡之战的结果直接决定了中国北方的统治人是谁,其次来看曹操的实力,曹操的兖洲地处四战之地,发展速度肯定是比不上袁绍的,当时曹操出兵与袁绍对垒于官渡的人马经过史学家考证也不过只有两万。不过能够侧面反应出,袁绍的统兵实力的确不如曹操,他坐拥十万兵马,曹操只有两万,在这样巨大的实力悬殊下,他居然败了。

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直接气死,这也说明了袁绍当时损失了这十万精锐,想要图谋再战曹操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死后他的儿子由于各自为政,被曹操发现后,曹操逐个击破。袁绍的两个儿子最后一同逃到了乌桓,乌桓王将其收留。不过谁都没有想要曹操会奇袭乌桓,最终北方被曹操完全一统。

淝水之战,苻坚动员计划动员112万军队,结果前秦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淝水,才不到110天。

最搞笑的是很多壮丁尚未抵达,而已经集结的军队在项城颖水,就引起水路堵塞,苻坚听到前线大捷,干脆“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把军队留在项城,直接带着8000轻骑兵去前线,所以估计前秦在淝水前线的军队,也就10多万人。

大内义兴:淝水之战前秦真的有百万军队么?

孙子兵法都说的很明确了,“兴师十万,出征千里”,要“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出征1000里,出动10万军队要70万户百姓来确保后勤,7户出1兵(壮丁)。

五代十国属于恐怖的武人时期,兵戈四起,后唐末年,契丹南下,李从珂10月下诏北方全国动员,还是按照7户出1兵的标准,到11月,时间太短+基层执行不力,就聚集5000人,马2000匹,还闹得“民间大扰”。
 太平天国的北伐才2万多人,就能直逼天津拿战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法国、俄国、奥地利,3国加起来人口超过1亿,100万军队肯定是有的,可三皇会战的3国出动兵力加起来,还不到20万,结果拿破仑打赢会战没几天,奥地利就被迫停火了。淝水之战,苻坚动员计划动员112万军队,结果前秦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淝水,才不到110天。最搞笑的是很多壮丁尚未抵达,而已经集结的军队在项城颖水,就引起水路堵塞,苻坚听到前线大捷,把军队留在项城,直接带着8000轻骑兵去前线,所以估计前秦在淝水前线的军队,也就10多万人。养兵十万和出兵十万是两个概念,袁绍、刘表、孙权等人切换到南北朝,实则也是已相当于皇帝,养众超过十万是没什么问题的。

  



  燕国的公孙渊亦号称拥众十万,手头上少说也有七八万。但要将所有兵力投入战争就是个问题,常讨论军事能力就说谁谋略更突出,谁作战更勇猛,这些的前提都是能不能先把后勤妥善安排好。若董昭献策海运,为曹操解决远征乌丸的后勤问题。邓艾献策屯田,并用灌水之计将淮南、淮北连接在一起,一下间就强化了南部军事动员力。诸葛亮北伐,就只有靠就地军屯了。司马孚认为从洛阳从兵劳师动众,在上邽增加五千人屯田,这实际上不是只增兵五千,而是强化当地可补给能力,到时往这地方调兵的数量就能多更多。随着战线越长,投入的后勤人力就必然要多。

  



  讨论军事是必须要懂地理,有的地方可以通过水运弥补后勤。有的地方有山岭隔绝,跨境作战的补给就吃紧许多。也要懂得依附着经济地区作战,没有经济区的地盘大多没有侵略价值。司马昭平诸葛诞之乱是三国最大战役,双方投入三十余万是可信的,这也是建立在本土作战的前提上,双方都是在经济地区展开交战。而司马懿远征辽东,魏军主力还不如公孙渊也是这个道理,没有地方经济支持,而主场作战往往就拥有兵力优势。现今还有人黑羊祜的军事能力有水分,不配跟曹操、诸葛亮、周瑜比较军事能力,那些人就是完全不明白羊祜于伐吴前做的准备意义究竟有多大。

据史料记载截至公元263年三国的人口分布:曹魏440万人口,蜀汉108万人口,东吴256万人口。当然这是全部的人口,抛出一些老弱病残,妇女幼童还剩多少青壮呢?曹操最鼎盛的时期拥兵应该是在30万左右,蜀汉最多十万,东吴十五万左右。要知道这些兵马不可能全部用来攻占其他国家,还需要留守一部分守卫自己的疆土,等等诸如此类算下来,三国中除去曹魏另外两国不可能能够带甲十万。

总结:相信这句古语就能够告诉我们十万军队是什么样的概念,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