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赵光义的继位,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斧声烛影”,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赵光义杀掉了哥哥赵匡胤,自己夺取皇位。这件事虽然缺乏直接证据,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但赵光义继位后对待赵匡胤立下的孤儿寡母的举动,却让人不得不坚信这一点。

赵光义继位之谜

公元976年10月,赵匡胤生病了,春秋年盛的他以为这原本是一次小病,却没想到病情越来越重,直到一天午夜,赵匡胤突然召自己的亲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匡胤摒去左右,只留两人在宫内,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在屋外的太监宫女却隐隐看到烛光映照下,赵光义的影子突然站起来,双手摆动,做出推辞谢绝的动作。

紧接着,又有人听到赵匡胤拿着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

片刻后,噩耗传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以上便是“斧声烛影”的故事,听起来神秘奇异,让人真假难辨。

作者认为,无论“斧声烛影”是暗示赵光义杀兄篡位,还是证明赵匡胤遗嘱传位给赵光义,这个故事都不太可信,真正可信的是赵匡胤死后,当事各方的反应。

争夺皇位的暗流

赵匡胤的死十分突然,第一时间知晓消息的是宋皇后(亦称开宝皇后)。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当时她只有24岁,却表现出格外的冷静。面对赵匡胤的突然驾崩,宋皇后不慌不忙,下令让宦官王继恩通知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进宫。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长子赵德昭时年25岁,次子赵德芳17岁,这个时候召赵德芳进宫,宋皇后的意图十分明显:谁来得早,皇位就是谁的。

宋皇后为什么舍长子赵德昭,召次子赵德芳入宫?因为她和赵德芳关系更亲近,召赵德芳抢先一步入宫,背后很可能有宋皇后的政治考量。

但宋皇后在政治上还是太幼稚,宦官王继恩比她老练的多,他没有听宋皇后的指令,而是直奔晋王府,把消息报告给了赵光义,并敦促赵光义跟着自己迅速进宫。

宋皇后听得有人进来,抬头一看竟是赵光义和王继恩,刹那间明白了一切,她迅速示弱,向赵光义说到:晋王来了,今后我们母子都靠您了!

赵光义点头道:好说!好说!

赵匡胤皇后之死

在王继恩的帮助下,赵光义顺利继承皇位,但宋皇后绕开自己召赵德芳进宫继承皇后的举动一直让他如鲠在喉,甚至是记恨,这种不满情绪直接体现在他对待宋皇后的举动上。

赵光义继位后,宋皇后先后移居西宫、东宫,直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去世。此时赵光义的不满情绪终于得到发泄机会,他不但自己不为皇嫂穿孝服,还下令禁止群臣前去吊丧,这种做法既违背礼制,又不符合人伦,引起大臣不满。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里说了一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就被赵光义安插上“讪谤”的大帽子,贬到滁州。

更过分的是,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宋皇后的棺椁始终无法和赵匡胤合葬,也不能祔太庙受供奉,一直到几十年后的宋神宗时,宋皇后的牌位才得以升祔太庙,赵光义这种薄情之举不但在当时引起非议,也遭到后世的广泛批评。

很明显,赵光义对宋皇后当初的举动一直耿耿于怀,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发泄对宋皇后的不满,他在宋皇后生前找不到借口,只好在宋皇后死后做出“令人发指”的举动。

赵匡胤儿子之死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长子赵德昭早已成年,赵光义在继位之初没有刻意压制他,反而不断抬高他的政治地位,因此赵德昭一开始的生活还不错,但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征幽州大败,自己还受伤狼狈逃窜,心情十分不爽,连提前说好给将士们的封赏也不兑现了。

这个时候,赵德昭出了一个昏招,他居然找到赵光义说“皇叔说话要算数,征邮政虽然败了,但打北汉胜了,你之前说给将士们灭北汉的封赏,应该兑现。”

赵光义正在郁闷,听到这句话,没好气地回了一句: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他回到家后,支开随从,拿着一把水果刀就自裁了。

赵德昭死后,据说赵光义很后悔,亲自赶到现场,抱着侄子的尸体痛苦不已,至于到底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留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还是发自内心的悔恨,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幸的是,赵德昭死后仅2年,赵德芳又病逝了,时年23岁。

这样一来,赵光义即位六年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全部去世,后来赵光义又成功以“谋反”之名废掉皇弟赵廷美,彻底扫平了传位给自己儿子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北宋皇帝全部都是赵光义一脉的根本所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最佳贡献者
2

说起历史上比较温情的、没有大动干戈的开国皇帝,那宋太祖赵匡胤首屈一指,赵匡胤篡夺后周柴氏政权后,并未对柴荣的妻儿赶尽杀绝,而是将后周恭帝封为郑王,善待柴家子弟;然而赵匡胤的妻儿却没有得到别人的善待,他虽然是暴病身亡,但更多的说法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杀兄夺位,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妻儿呢。


赵匡胤死后,只留下皇后宋氏和赵得昭、赵德芳两个儿子。宋氏的出身相当显赫,生母是后汉的永宁公主,父亲是左卫大将军宋偓,因此从小宋氏便知书达理,进退有度,在十六岁长春节入宫时被赵匡胤看中,次年娶进宫中,封为孝章皇后,他们恩爱有加,宋氏未能有后;但宋氏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颇为照顾。


世事难料,随着赵匡胤是离世,宋后失去了保护,据史书记载,宋太祖离世时,宋后伺候身边,宋后意欲让宋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继位,谁知太监王继恩竟私自通知晋王赵光义进宫,赵光义依照太后留下的“金匮之盟”,兄终弟及,继承大位。

也许因为此事赵光义对皇嫂有些意见,赵光义即位后,因为宋后是皇嫂无法成为皇太后,所以封其为“开宝皇后”,赵光义由于大位来得蹊跷,为堵别人的嘴,在隐忍了四年后便迫不及待地对这些孤儿寡母下手了,他命宋后移居宫外。


作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赵德昭离奇的上吊自杀,赵德芳一直是赵匡胤最宠爱的儿子,他一身正气,有大才,这都让赵光义夜不能寐,只有23岁的年轻小伙赵德芳有像他的父亲一样突然暴病而亡,这一切的加害,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
最终宋氏有在孤独中病逝,她去世后也未能得到前朝皇后该有的礼遇,而且赵光义不仅自己不为皇嫂守孝,也禁止群臣去参加宋氏的葬礼,更为过分的是他还不让宋氏与宋太祖合葬,牌位也不能供奉祖庙之中。
赵光义为何要对皇嫂和侄子如此薄情残忍,他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不解,但他对于亲人的残忍也进一步加重了他杀兄夺位的嫌疑。

正史中对于宋太祖的死亡记录不多,而野史中多有记录,在开宝九年冬季的一天,赵匡胤约弟弟赵光义喝酒聊天并遣退下人,这夜赵光义不合规矩的在宫中滞留一夜,期间有宫人在烛影中看见赵光义喝酒时退避躲闪,不一会儿听到宋太祖以玉斧刺雪的声音,结果第二天早上便传来赵匡胤的死讯,虽是野史记载,但是宋太祖的死和赵光义有关的,赵光义与宋太祖之间的争斗早已存在,而宋太祖死后也是他受益最多。

更能说明这件事情真实性的是,赵光义权力稳固后,将他的弟弟赵延美以谋反之罪流放外地,最后赵延美抑郁而死。


虽然赵光义是贤主,但是他对于之间亲人的所作所为成为他的污点,因为权力之争而罔背人伦。


当年北宋建立时,宋太祖从北周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的江山,而后来赵光义又从宋太祖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皇位,一百多年后,赵光义的子孙被金人一网打尽,全部送到北大荒去受苦,只留下一个宋高宗赵构,他也没有子嗣。

赵构只能将皇位传给赵德芳的后代子孙宋孝宗手里,而后来赵德昭的子孙也有三人当上了皇帝,分别是宋理宗、宋度宗和宋恭宗,这就是因果报应。


3

令人发指?这标题让人看了。。本身就有点“令人发指”。

宋代皇帝赵光义可谓是踩着自己亲侄子的肩膀登上的皇位,没错,他这个皇位来的不是很干净。

有史料记载,宋太宗的哥哥,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前是没有立遗诏的,而且他的死本身也很蹊跷。

据说那一天赵光义来到皇宫陪着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喝酒吃饭,席间只有两人,再无他人,这亲哥俩吃饭应当是和和睦睦,互相把酒言欢的,但是却有宫女说,听见房间里有花瓶打碎的声音,这“烛影斧声”的传闻说明了这哥俩有可能是在全心全意的打架,也可能还动用了家伙。

更加让人心生怀疑的是,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让人进来打扫,事后赵光义半夜自己一个人走了,后来到了凌晨时分,发现赵匡胤暴毙。宋太祖死的太匆忙,以至于根本没有来得及下遗诏。

所幸皇后反应及时,听闻自己的丈夫死去后,立马叫自己身旁的太监王继恩去叫她的儿子赵德昭。这赵德昭也并非是她自己亲生的孩子,宋皇后自己并无孩子,但是她向来很喜欢宋太祖的二儿子,那自然在丈夫死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德昭。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小太监自己擅作主张,去叫了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这赵光义可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马上赶到皇宫。

皇后见到小太监回来后,立马问自己的孩子赵德昭回来了吗,可是抬头一看竟然是赵光义,心里全明白了,这太监已经被人收买,宋皇后也很机灵,立马改口说道:”以后还请官家照顾我们母子了。”

这“官家”称呼一出,可就不得了,那就是认可赵光义当皇帝了,这宋皇后为了自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背书。

宋皇后本以为这赵光义会好好对待他们母子,可就是天不顺人心啊!

首先,宋皇后并不能成为皇太后,只是皇嫂,这地位太尴尬,就被赵光义安排到东宫居住,后来又直接打入冷宫,慢慢消磨人生到老死。

宋皇后死后也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宋太宗既不服丧,也不安排大型归葬仪式,最后只是将宋皇后匆匆下葬,并没有安葬到皇陵,结局实在不能说完美。

宋皇后本人结局悲惨?她的两个儿子也是同样如此!

先说赵德昭,因为赵光义带兵打仗在外,一直迟迟没有回来,就有大臣说想要立赵德昭为皇帝,但是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赵光义耳朵里,这样事情就变得难办了,皇侄儿,那咱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好办!

赵德昭只能选择自杀以示忠心了。

转过头没两年,赵德秀23岁上就英年早逝,这回倒是没有流传赵光义怎么收拾的他,而且赵光义还主持了隆重的哭拜祭祀活动,哭的比谁都伤心。

伤心是给大家看的,大家都看到了吧,我大哥四个儿子,两个死的早,剩下这俩也福薄命短,上回那位我有一定责任,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但主要是这痴儿心态不成熟,选择了自杀。你们看最后这一位,还真不赖我!

我是多么想让他们哥俩继承大宋江山啊,我这皇位就是个总代理,就等着你们这小哥俩成长好,如今可倒好,你们成长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话说宋太宗没底线也不是一天两天,哥哥死的不明不白,对待亲侄子和嫂子也为人诟病。但这真的只是宋太宗一生的所作所为的一小部分,再比如,江湖纷纷流出种子的《熙陵幸小周后图》。

小周后长得风华绝代是不假,你当今圣上小小怡情也无妨,就问你,干嘛非要组织画师临阵观摩,嗯,还非得画出来?

4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驾崩的,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大谜团,正史记载的讳莫如深,民间的流言纷纷(“烛影斧声”),无疑都让宋太宗赵光义难以洗脱“弑兄夺位”的嫌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宋太宗弑兄篡位确有其事,那么他上台后是如何对待年轻的寡嫂宋皇后,以及侄儿们的?


按照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的说法,宋太祖暴崩时,赵光义并没有在宫中,而是在自己的晋王府里。当宋皇后得知皇帝暴死的消息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派人通知“法定接班人”赵光义,也没有召唤皇次子赵德昭,而是派大太监王继恩去找皇四子赵德芳(宋皇后养子)。宋皇后这样做,无非是想让赵德芳做皇帝,自己做太后。



然而王继恩并没有服从宋皇后的命令,出宫后直奔晋王府,向赵光义通报皇帝的死讯,并请求他火速入宫。当宋皇后看到入宫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时,顿时陷入慌乱之中,过了好一阵,才赶紧向后者下拜,并口呼万岁。不仅如此,宋皇后还哀求小叔父,乞求他饶过自己和赵德芳的性命,而赵光义也发誓,将与宋皇后、赵德芳共享天下。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见《涑水记闻》(注:当时皇宫并无王继隆此人,实为王继恩之误)。



作为大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以严谨、客观著称,但这则史料的真实性,却让世人大为怀疑。其一,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祖死后,皇位必须传给赵光义,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宋皇后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推翻这项约定?除非根本没有“金匮之盟”这回事;其二,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后恐惧至极,甚至到了哀告求生的程度,这说明宋太祖的暴死,赵光义难脱干系。


帝位既然来路不正,宋太宗难免会感到心虚,而为了消除恐惧不安的情绪,他只能拼命地打击、压制寡嫂和侄儿,并不断地强调帝位的合法性。正因如此,赵光义刚登上皇位,便将寡嫂迁往西宫居住,11年后又命她搬到东宫,但无论在哪里,都派人进行严密监视。宋皇后在压抑、孤独中度过19年煎熬时光,最终于至道元年(995年)四月薨逝,年仅44岁。



宋皇后病逝后,宋太宗既不为皇嫂成服(即穿戴丧服),又不许群臣临丧,并拒绝让宋皇后的神主祔庙。更有甚者,宋太宗还禁止宋皇后跟宋太祖合葬,并将她的棺椁安置在普济佛舍长达2年之久,最终才极不情愿地让她葬在永昌陵(宋太祖的皇陵)的北面(详情见《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如此刻薄地对待寡嫂,哪里是一国之君应有的风范?


宋太宗对待侄儿们,同样刻薄寡恩至极。宋太祖共有4子,其中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皆早夭,唯有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活到宋太宗即位后。作为宋太宗最大的威胁,赵德芳在叔父登基后,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职务,看似地位尊崇,但仅过了5年时间便离奇地暴死(“寝疾薨”见《宋史·卷二百四十四》),终年才23岁。



而赵德昭的结局,比赵德芳更为悲惨。宋太宗登基后,进拜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封武功郡王,移镇永兴军。为了表示尊崇,宋太宗下诏凡朝会时,赵德昭与齐王赵廷美(宋太宗之弟)的班次,要排在宰相之上。两年后(978年),宋太宗又加任赵德昭为检校太尉。然而仅过了1年时间,赵德昭便遭遇杀身之祸。


原来,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宋太宗灭亡北汉,随即又北伐辽国,结果在幽州高粱桥之战中遭遇惨败,宋太宗一度失去踪迹。此时,部分朝臣便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不久宋太宗返回驻地并得知消息后,心中大为不悦。回到汴梁后,宋太宗因为北伐失利很郁闷,很久都没有奖赏将士们灭亡北汉的功劳。



赵德昭心无城府,某日面见宋太宗时便提及此事,希望叔父能论功行赏、安慰军心。没想到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冲着赵德昭怒斥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听后恐惧至极,连连叩头谢罪,等回到王府后,便拔剑自刎而死。宋太宗弑兄夺位,上台后又刻薄地对待寡嫂宋皇后,逼死侄儿赵德昭,让赵德芳也死的不明不白,种种作为,实在是有失为君之道。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宋史》、《续资治通鉴》、《涑水记闻》等

5

谢谢邀请!

历代帝王中,兄终弟及者为数不太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兄无子嗣,也就无香火可续。比如:唐时的敬宗传弟文宗,宋时的哲宗传弟徽宗,明时的武宗传堂弟世宗等。二是兄虽有子,然诸子年幼,为社稷安稳无奈传弟不传子。比如北齐时高欢诸子:高洋——弟商演——弟高湛。还有题主要问的赵匤胤传赵匡义。

关于宋太宗的即位,史学家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定论。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太祖母亲杜太后遗训:传弟不传子——即所谓的金匮之盟。然而,更多的民间人士更倾向于太宗弒兄篡位之说。支撑这一种说法规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其一,太祖崩当晚,寝宫内独有太祖,太宗兄弟二人,两人酌酒低语,外人不得入见。须臾,隔窗传出烛影斧声,天将黎明,有人仓遑报曰:太祖晏驾!

接下来,皇后宋氏见赵光义遽惊,遂跪求光义:吾母子性命,皆任于官家。

上述情节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向来著史严谨,如果记述真实,则与“金匮之盟”前后矛盾。

其二,太宗即位后,遂把二十多岁的寡嫂迁居别宫,不久即冰冷相待,极尽刻寡。在冷清凄苦中宋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终于在995年离世,年仅44岁。宋后下葬时,光义不但自己拒绝守丧,还严令百官不许参加葬仪。做为太祖的正室皇后,宋氏死后既不许与太祖合葬,神位也不让入祔宗庙。直到神宗时代,宋后牌位才得以贡俸太庙。
再说太祖之子。太祖共育四子,按长幼排序,分别为德秀,德昭,德林,德芳。

长子德秀和三子德林皆早夭。

次子德昭,951年生,出阁后,曾外放贵州,山南等地任职,后任京兆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尉等职。979年,幽州之战失利,太宗心情抑郁。为激励士气,德昭进谏,封赏前期打了胜仗的官兵,遭太宗怒斥:等你做了皇帝,再封赏不迟!德昭当晚遂自尽,年仅二十九岁。

而太祖崩时,德昭已二十六岁,既有做地方官的履历,又有京官的才能,如果说太祖子年幼恐蹈后周覆辙,断不能成立。况且,太祖死后仅仅三年,德昭即自杀身亡,做为皇帝和叔叔的赵光义,难辞其咎。

赵德昭芳,即民间戏曲、演义中德高望重的八贤王原型。生于959年,即父亲黄袍加身的前一年。曾外任兴元尹,山南节度使。后返京任同平章事,加任校检太尉。981年,也就是其兄长德昭自杀后隔了一年,德芳突然暴亡。宋史中以“寝疾薨”三字定论,时年仅二十二岁。

无论人们如何猜测,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证据证明,德昭、德芳兄弟是赵光义所害,至多,只能推测为被其所逼。也许,传弟不传子,到传侄不传子的杜太后遗嘱是真实存在,但皇权到了赵光义手中,他所面临现实的更为复杂:合理合法的继承人有弟弟赵光美,有侄子德昭、德芳,但更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赵恒(后来的真宗)等。所以按常理推断,赵光义内心应该更倾向于自己的儿子。为了儿子能顺利继位,扫除一些潜在的威胁也不无可能。
谁知道,后辈们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公元1127年,开封失守,二帝北狩,赵构南京称帝后遂率师南渡。由于赵构子早夭,自己又因惊吓失去生育能力,只好从远房宗室中择优入继大统。就这样,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成了南宋的第二任皇帝,史称宋孝宗。自孝宗以降,南宋八位帝王,皆出自太祖一脉。

不知,沉睡在巩县永熙陵里的赵光义泉下有知,啼乎?笑乎?啼笑皆非乎?
非空原创,欢迎斧正!

6

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是亲兄弟,但两个人的性格可谓是天差地别。赵匡胤逼迫后周恭帝禅让后,并没有将柴氏的孤儿寡母赶尽杀绝,反而是给足了优待政策。反观赵光义继位后,对待亲哥哥赵匡胤留下了的孤儿寡母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逼死了一个侄子。




公元968年,41岁的赵匡胤迎娶了16岁的宋皇后。宋皇后出身名门,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外孙女,因此自幼出入宫廷、进退有度,深得赵匡胤的喜爱,两人的感情也因此非常深厚。

然而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不知什么原因暴毙。关于赵匡胤的死,史料记载的非常含糊,因此留下了“斧声烛影”传闻。



赵当时赵匡胤得了重病,在十月十九日晚上召见了赵光义议事。由于两人屏退了太监和宫女,所以他们讨论什么问题,外人不得而知。不过在外面守卫的人远远的看到了屋内起了争执,而后赵光义起身躲避,但很快屋内传来了斧头撞击地面和柱子的声音。

当夜,赵光义离开皇宫后,赵匡胤突然驾崩。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后,宋皇后派遣了太监王继恩去召赵匡胤之子赵德芳入宫,结果王继恩却叫来了赵光义。宋皇后大为吃惊,并哀求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随后回到;“共保富贵,勿忧也!”

以上是斧声烛影的全部过程,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关于赵光义是否杀死了赵匡胤并无法确定。但赵光义继位后,对待寡嫂和侄子的态度不得不让人怀疑斧声烛影事件的真实性。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随即册封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并且让其移居到了西宫。之后册封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京兆尹、武功郡王,而次子赵德芳为仅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三年后,赵光义北伐辽国,意图收回幽云十六州,无奈他的能力和哥哥赵匡胤的能力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手握赵匡胤留给他的精兵强将以及积攒多年的军需物资还是败了,而且赵光义败的很彻底,自己的大腿都中了一箭,之后主动的抛弃了千军万马,骑着小毛驴一路狂奔才逃回了自己的老巢。

这期间,群龙无首的将士意图让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主持大局,甚至有以为赵光义狼狈逃跑后去世了,所以准备拥立赵德昭为皇帝。后来赵光义知道后很不高兴,回京后不仅经常给赵德昭甩脸子,而且还故意不给稳定败局的将士奖励。



得知情况后,赵德昭准备为北伐有功将士请赏。结果以为自己“帝位”不稳的赵光义小心眼的说了一句话;“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赐也不迟。”就这样赵德昭感到了巨大的危机,回到家后就自刎了。

逼死赵德昭后过了两年,赵德芳也突然暴病身亡了,年仅23岁。赵德芳死后,赵光义终于追封了一个岐王。

接下来就只剩下寡嫂了,在赵光义又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宋皇后又被强迫移居到了西宫,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宋皇后终于在公元995年病逝。宋皇后去世后,赵光义不仅不给皇嫂服丧,而且还下令不允许任何人给送宋皇后服丧,葬礼也不符合皇后的礼仪。



当时有大臣上言宋皇后是先帝皇后,应该用皇后礼仪下葬,结果赵光义找了个理由将这名大臣贬出了京城。在赵光义的命令下,宋皇后不仅没有和赵匡胤合葬,而且神主也没有祔庙。从赵光义的种种行为来看,不得不让人考虑斧声烛影的真实性以及他继位的合法性。

7

赵光义这个皇帝,可以说是披着人皮的色狼,不仅贪婪,而且狠毒。光就他的夺得皇位一事来看,就足以看出,一个能对自己哥哥下狠手的人,不可能会善待兄弟的妻儿。

历史上的宋太宗,曾经几次改名,他本名叫赵匡义,但由于哥哥赵匡胤黄袍加身,为了避讳,赵匡胤改叫赵光义。赵匡胤晚年时,有一天找兄弟进宫夜谈,两人在房内发生了争执,外人将其描述为“烛影斧声”,意指赵光义谋害了哥哥。

赵匡胤死后,掌握军政大权的赵光义,用卑劣的手段登上了皇位,又给自己改名叫赵炅,是为宋太宗。史家对宋太宗的评价,基本还是客观的,认为宋太宗政治有功,但不善武功。

比起宋太祖,宋太宗的确逊色太多。这从他在高粱河的惨败便能看出。公元979年,宋太宗决定炫耀下武力,移师幽州,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是,宋太宗不懂军事,也没有死磕的精神,反而被人家打得屁滚尿流,好不容易逃回老巢稳住了脚。

高粱河一战后,宋太宗变得老实了。不过,他却开始对宋太祖的妻儿动气了歪脑筋。毕竟,大哥的至亲,就是自己最大的威胁。

赵匡胤死时,留下一位年轻的遗孀(宋皇后),还有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起初,宋太宗还保留着伪善的面具,在他登基后,便尊称宋皇后为开国皇后,封赵德昭为京兆尹、武功郡王,让赵德芳去做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虽然这些封赏不大不小,但毕竟也没有太为难她们孤儿寡母。

可是,在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征讨惨败后,他开始变得十分没有了人性。当时,赵德昭想为个别有功的将士请功,进行封赏。可是,宋太宗却阴阳怪气地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说吧。

结果,赵德昭满腹委屈,原本应该继承皇位的,就该是赵德昭,根本没有赵光义什么事儿。可如今,害死亲爹的嫌疑人,却在朝堂上发号施令。就这样,赵德昭回家后便自杀了。可以说,赵德昭,就是被宋太宗给逼死的。

至于剩下的那个赵德芳,虽然没怎么受打压,却不久便英年早逝了。就这样,宋太祖的两个嫡子,稀里糊涂的就都死了。

在失去两个儿子(并非亲生,但名义上为母子)后,宋皇后自然彻底没了依靠。宋太宗怎么对这个年轻寡妇的,正史记载的比较少。不过,宋太宗曾逼着这个寡嫂,搬去了西宫,这便如同打入冷宫一般了。

可以说,宋太宗这个人,自打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基本上就不是个有德之君。与哥哥赵匡胤相比,他简直太过汗颜了。当然,宋太祖也绝非就是个完美的人,只是在古代的帝王中,也算是中等偏上的皇帝了。

8

北宋江山的取得,是众将拥护赵匡胤陈桥兵变的结果。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拥护赵匡胤最得力的助后,还有他的亲兄弟赵光义。

赵匡胤的死,是很蹊跷的。他是突然死亡,是暴病死亡还是被谋杀,直到现在也说不清,但在他死前,赵光义与哥哥聊了许久,所以“烛影斧声”成为千古之谜,赵光义有弑兄夺位之嫌。赵光义是否真的弑兄估且不论,太监王继恩的做法又给历史添一谜。作为赵匡胤的心腹太监,在赵匡胤去世后,他不听宋皇后的懿旨去请赵德芳处理父亲后事,而去请了赵光义。可以想见,在宋皇后与赵光义的天平上,他迅速倒向了后者。宋皇后是很想儿子继位的,但在赵光义第一时间赶到的情况下,她为了保护母子之命,立即承认了赵光义继位的既定事实,未做稍许反抗。于是兄终弟及在宋朝上演。

赵光义继位后,对宋皇后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并不好,首先,宋皇后因为小叔子继位,并未升格为宋太后,第二,宋皇后搬离原来宫殿,移居西宫,后又移居东宫;第三,宋皇后在赵匡胤去世19年后离世,赵光义并未按皇后的礼仪发丧,也不为皇嫂服丧。宋皇后亦不能与宋太祖合葬,也未入太庙享受祭祀。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结果更不好,小儿子赵德芳在23岁突然病死,死因不详;大儿子赵德昭干脆就是自杀死的,因为他劝赵光义对前线将士论功行赏,赵光义给他一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他们也不迟”,所以心生恐惧自杀身亡。说起来,都是皇帝的位子惹的祸:宋皇后曾有欲立赵德芳的想法和行动,赵德昭曾有被其他将军拥立未遂的记录,赵德芳又是宋皇后最宠爱、最想立的太子,赵光义在“继位不正”的情况下竟欲清除这些“威胁”,也有“情理之中”。

9

赵光义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争议人物,就在于围绕着他皇位的获取,他在处理哥哥赵匡胤的老婆孩子,以及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上,谜团众多。

(赵光义剧照)

既然是谜团,就意味着过程不明朗。因此,赵光义绝对不是用令人发指的手段来处理自己哥哥妻儿的。否则的话,那也就不存在谜团,而是定论了。

之所以赵光义在处理哥哥赵匡胤妻儿上,明明谜团,后人偏偏说赵光义的手段残忍,基于两点原因:一是赵光义上台以后,对记载赵匡胤时期事情的史书《太祖实录》进行过四次修改。四次修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赵光义本人和史官的意见严重不统一,因此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史官进行修改。很显然,赵光义这样做,是想隐瞒一些事情。二是赵匡胤妻儿的死,对于赵光义确保皇位在自己一脉上延续,而不产生歧义,是有好处的。后世根据“目的论”反推过去,觉得赵光义残杀赵匡胤妻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然了,赵匡胤的妻儿是不是赵光义残杀的,我们需要回到史料现场(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史料现场,不是历史现场,因为历史现场我们是没法知道的)。

赵匡胤去世后,他一共留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老婆:二儿子赵德昭、四儿子赵德芳,老婆是宋后。

(赵德昭剧照)

赵光义上台后,立刻把赵德昭封为京兆尹、侍中,又封为武功郡王。朝廷排位上,位于赵廷美之后,众宰相之前。不久,赵光义率军灭北汉后,顺势前往攻打辽国。不过这一次打得大败,赵光义在回逃中下落不明。众大臣以为赵光义战死了,商量拥立赵德昭为皇帝。但不久又找到了赵光义的下落。

回国后,赵光义一直对大臣们不进行封赏(灭北汉是有功劳的),于是赵德昭便替众大臣向赵光义求情。赵光义很不高兴,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赵德昭回去后,当晚就吓得自杀身亡了。

这就是赵德昭的史料现场。虽然并非是历史现场,但赵德昭自杀,却是肯定的。如果赵光义要进行修改,最多可能修改他对赵德昭说的狠话,可能比记下来的更狠。不过,不管怎么狠,总之不是赵光义杀死的。这件事,也说明赵德昭政治智慧和心理承受能力都非常低。如果他有政治智慧,他那么一个敏感的身份,那么一个敏感的时刻,完全不该去给众大臣求情。如果他心理承受能力强,也不至于赵光义说一句狠话,他就吓得自杀。总之,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赵光义。

赵德芳对于赵光义来说,也是一个敏感的人。因为赵匡胤去世后,皇后宋后最先是让太监去叫他来继承皇位的,但是太监把赵光义叫来了。

不过,虽然赵德芳很敏感,但是在史料上他并没有和赵光义有任何冲突。他也就是在23岁的时候,病逝了。后世有很多笔记小说,说赵德芳是赵光义谋害的,但并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证据。后世又把赵德芳塑造成八贤王,不过这也是后人的一种推断臆想而已。

(宋皇后剧照)

赵光义确确实实打击过的,只有赵匡胤的老婆宋后。

赵光义上台后,宋后一直住在后宫里。期间,赵光义让她换过两个住的地方。当然了,说这个是赵光义打击她,也不算。毕竟那时候皇宫确实拥挤。赵光义上台18年后,宋后去世。宋后去世后,赵光义的一些做法,才算是打击。他不为宋后上谥号,不让百官去临丧,不让她的遗体和赵匡胤合葬,宋后的牌位也不让放入太庙。这件事受到了翰林学士王禹偁等人的议论,不过被议论的人,都遭到了处罚。

其实这样做,是不太符合赵光义性格的。赵光义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的皇位既然是从赵匡胤那里得来的,这样不厚道地对待赵匡胤老婆的做法,似乎不是他的作风。不过,也有可能那时候他已经当了18年皇帝,皇位早已坐稳。赵德昭、赵德芳,包括弟弟赵廷美都已经不在人世,他也用不着再“阴谋”下去,可以快意恩仇了。

(参考资料:《太祖实录》《宋史》《涑水纪闻》

10



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年50岁。《宋史》中这样记载: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继皇帝位。众所周知的,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接了班,时称宋太宗。

这时的太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老婆宋皇后,这次的太后只有25岁。赵光义让宋太后搬到西宫去住,给自己腾地方。977年,赵光义又把宋太后发配到了东宫。

终于在995年,被赵光义软禁了十几年的宋太后在孤苦无依中死去了。礼部按照有关规定追封她为孝章皇后,但赵光义却不为自己的嫂子穿丧服,也不允许大臣们来参加丧礼,更不允许把她的牌位放进袝庙。

赵光义把宋太后的棺椁放在了普济佛舍,两年后才把她葬在了太祖陵墓的北侧。直到70多年后宋神宗在位的时候,才把宋太后的神主放进了祔庙。

赵匡胤共有4个儿子,只有赵德昭和赵德芳活了下来。赵德芳在981年病逝,赵光义还前来哭丧。至于赵德昭则被赵光义逼死,赵光义率部给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被辽军打得大败,并且下落不明。朝中就有大臣准备拥戴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后来知道后很不高兴。赵德昭建议对功臣们论功行赏,赵光义怒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不迟。当天夜里赵德昭自杀。



在宋初的历史上,有三大疑案:金匮之盟,烛影斧声,宋皇后之谜。这三大疑案都和赵光义密切相关,下边来一一解开。

先说金匮之盟。宋朝建国后,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要求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并把它写在金匮里。当时说的理由是,五代时期不断出现主少国疑的事件,最终被权臣夺权,赵匡胤也是这么做的,但要杜绝类似的事件在宋朝发生。交给赵光义来接班,就可以避免发生这样的事。

那么我们来分析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赵德昭出生于951年,赵匡胤死于976年。也就是说赵匡胤时的这一年,赵德昭已经23岁了,作为一个成年男子,完全有亲政的能力。根本就不存在主少国疑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理由有些牵强,至少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再来看这个金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金匮是赵普在赵光义当上皇帝的第五年才拿出来的。关于赵光义是不是合法继承皇位的问题,如果真的存在金匮,在即位之初,就应该拿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赵普在第五年才拿出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换取赵光义对自己的支持。果然不久后赵普就被封为宰相,东山再起,位极人臣。显而易见这个金匮是造假的,一定是模仿赵匡胤的笔迹杜撰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看烛影斧声。这个案件说的是,在赵匡胤死的前一天晚上,他请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进宫和自己一起喝酒。宫外的人隐隐约约看到赵光义拿着斧头在砍赵匡胤,第二天就传出消息,赵匡胤死了。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宋朝皇宫的斧头实际上是用玉做的,也就是玉斧,根本就砍不死人,只不过是一个工艺品。显而易见,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

根据写过宋史的网络写手高山流水推测,赵匡胤身体一直很好,却突然死于非命。这极有可能是赵光义,用药毒死的。当时有人这样写,赵匡胤死后,他的尸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这个颜色是非常不正常的。再联系到在赵光一进皇宫的这天早上,名医程德玄站在他们家门口。后来赵光义就用毒药毒死了南唐后主李煜等人,显而易见,赵光义在这方面是老手。

综上所述,极有可能是赵光义在喝酒时,在酒中下毒,毒死了赵匡胤。在这之前,他已经收买了宫中太监。宫中太监原本是奉太后之命,召赵德芳进宫继位的,这个太监却直奔了晋王府。这才有了宋太后求赵光义保全他们母子的事,赵光义也保证有他们的饭吃。



其实早在之前,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斗争就开始了。因为五代十国大臣叛乱的事情太多,赵匡胤征战在外,就把国内的事情交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并且让赵光义担任了开封府尹。

赵光义利用自己在后方的时机,把自己的党羽遍布朝野,基本上完全控制了朝局。等赵匡胤基本上统一全国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一事实。于是他就开始做布局,第一步他重点提拔自己的弟弟赵光美,借赵光美来对抗赵光义。

第二步赵匡胤带着赵光义回到洛阳老家祭祖,当然他是另有所图。赵匡胤突然对赵光义说,他要迁都到洛阳,如果有可能的话,未来会迁都长安。

这一招就是赵匡胤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东京汴梁都是赵光义的人。如果迁都成功,赵匡胤就有把握把洛阳城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轻松截断了赵光义的夺权之路。

这时赵光义说道:在德不在险。虽然东京汴梁无险可守,但是大臣们的家业都在那里。如果皇上贸然迁都,将会失去民心和大臣们的效忠之心。这个心就是德。

表面上兄弟两个人是在商量,实际上是在较量。赵匡胤的建议被赵光义强硬的给顶了回去,这也代表赵光义的羽翼已丰。赵匡胤呆坐许久,才缓缓的对身边人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这充分说明这个开国之君是非常有政治眼光的,果然百年之后,北宋就被北方的金国灭掉了。无险可守的开封任凭调集上百万军队的救援也无济于事,白白消耗民力,一切于事无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