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会出现两边都在说王道在自己这里的情况。
01、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有感于诸侯实力过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便采纳晁错建议削藩。
像吴楚那样地广兵强的诸侯王怎么会束手待毙,削藩诏书一到,他们就一起都反了。
吴王刘濞的檄文主要围绕六个字写的:
诛晁错,清君侧
他并没有直接写反对景帝的话,因为他的谋士和他说得很清楚:
反皇帝就是反朝廷,刘家人不打刘家人,那样干没人支持你。
就算是反叛,也得尽量“名正言顺”,尽量争取“王道”在自己一边。
02、曹操和刘备
《隆中对》曾经这样评价当时的曹操: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除了说他实力强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手里有一面在当时的所有人看来都“名正言顺”的正义旗帜,也就是说,王道在他那边打出来,更像样。这样的人是不能与之争长短的。
而这也不代表完全没有办法。诸葛亮给刘备的对策建议也包含在里面了: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意思就是,你可以打出汉室苗裔的旗帜,声明现在大汉王朝在曹操的手里已经面目全非了。我们因此就不承认他的“汉相”职位,将其斥为“汉贼”,“王道”就在咱们这一边了。
于是,曹操拿“一统”的口号与刘备“除贼”的口号斗了一辈子,到死也没分出“王道”到底在谁一边。
03、靖难之役
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
他一直忌惮各位皇叔藩王们强大的实力,一上位就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令削藩。
和一千年前的汉景帝朝一样,燕王朱棣立刻就反了。打出了一样的旗号:
清君侧,靖国难。
因此这一仗就叫作靖难之役。只是和一千年前不一样,这一次,造反的一方赢了。明成祖用事实进行了一波强宣称:
王者无敌。
那王道究竟是什么?
二、王霸:追求王道
01、孟子:仁政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王道”。而“王道”经常和它一起提——霸道。
《孟子·公孙丑上》有云: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称霸者假借仁义之名,实则依靠强大的武力,这样的人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
而用德政来推行仁义的人,行的是王道,这样的人不一定非要依赖广大的地盘。他还举了例子:商汤与周文王,刚开始都很弱小,但却能够赢得天下人的心,最后成就王业。
我们且不讨论孟子所说的“王道”是不是落后的,我们只讨论,这种主张有道理吗?
有的。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孟子标举的是以“仁政”为中心的思想。是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来的。
为什么孟子能与大成至圣先师孔丘被后世读书人并尊为儒家二圣?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比起孔子,他在更鲜明地为弱者代言——为千千万万的弱者代言。
这是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的一个巨大飞跃。
02、强弱:我们都是弱者
在这个世界里,强弱都是相对而言的;而在那个少数人把持统治权的年代,再加上战乱不断,弱者的数量占据绝对的多数。孟子看到了这一点,他毅然抛弃了孔子那已经成为了花架子的“礼乐”主张,而将“仁”进一步推向了极致。且看他理想中的社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不难看出吧,他讲的都是作为帝王的你,应该怎么对待你的黎民百姓。
这就是孟子的王道。也是两千多年来百姓的福音。
也许你会说,人民的幸福是要我们自己来创造的,在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那个“王道”只是一个泡影。
我不否认这一点。
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开上帝视角。因为任何的时代,都有他的局限性;而且,孟子的“王道”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逐渐取得了“正义”的地位,对统治者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这就够了——舆论本身也是一种权力,舆论的制约,它也是“制约”。
王道讨论完了,我们需要稍微提一下另一个词:
正义。
三、正义:一直在路上
什么叫正义?
对这个问题,整个人类文明,争论了几千年,都没有得到一个最终的答案。
值得提一下的是,人类文明的两个先行者,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柏拉图,对什么是“正义”有着惊人相似的说法。
孔子说,人必须“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你的身份做你该做的事。
柏拉图说,按你的等级地位做该做的事,就是正义。
虽然我们对他们的说法存疑,但我们可以反着说:具有反社会、反人类行为的,一定是不正义的。
而“王道”,干的就是这种事——它反对那些祸害国家、祸害人民、祸害大自然的做法。
所以说,说王道是“正义”的,没有任何问题。
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一直是一个理想。
历代儒家知识分子,包括孟子,他们所向往的“王道”社会,也只是“三皇五帝”——那个传说中的时代。
所以,这种“王道”,只是天上楼阁。而无法实现的“正义”,那根本不算正义。
那些历史已经过去。今天的正义,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文史作者吟赏烟霞er为您作答。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关注、评论和转发。
图片源自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