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时期,一共存在过三次两宫太后并立的局面,一次是在顺治时期,一次是在康熙时期,还有一次是在同治、光绪时期。

1643年,清世祖顺治皇帝登基。顺治皇帝的生母为清太宗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为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是孝庄文皇后的姑姑。因而,孝端文皇后母后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圣母皇太后

1661年,清圣祖康熙皇帝登基,也出现了短暂的两宫太后并立的局面。康熙皇帝的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顺治的正宫皇后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称为母后皇太后

到了清朝末年,咸丰驾崩后,同治皇帝登基后,一直到光绪朝,也出现了两宫太后并立的局面,也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东太后慈安太后西太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即孝贞显皇后钮钴禄氏,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同光时期被尊称为母后皇太后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的的妃嫔,也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光绪皇帝也是过继给了慈禧,慈禧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

两宫太后虽然是并立,但是毕竟是“嫡庶有别”,母后皇太后的权力要明显高于圣母皇太后。

顺治和康熙时期的两宫太后并立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嫡庶有别”,毕竟,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的姑姑,辈分摆在那里;康熙的圣母皇太后即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只做了一年的太后就去世了,当时的大权在四大辅政大臣手中,也不能比较两宫太后的权力和影响力。因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之间是最能体现“嫡庶有别”的。

公元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同治”最开始的年号是“祺祥”,改为“同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两宫太后共同治理,另外一种是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共同治理,不管那种说法,都说明了两宫太后对于这个时期国家政权的影响力。而两宫太后是共同垂帘听政了二十年后,随着慈安太后的去世,慈禧太后才开始大权独掌的,而在此之前,慈安太后的权力和影响力始终压着慈禧太后。

首先是位置和礼法。

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坐在东边,圣母皇太后慈禧太后坐在西边,慈安太后住在紫禁城东侧的钟粹宫,而慈禧太后则住在紫禁城西侧的储秀宫。日出东而落于西,东边为大,西边为次,从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慈安太后位尊,慈禧太后位卑。

其次就是重大事务的决定权。

朝政事务的执行,是要经过两宫太后同意的,而这也是要先经过慈禧盖印,再到慈安盖印,因而慈安太后掌握着朝政大事的最终决定权。而不仅仅是朝政大事,日常具体事务也是慈安主政,比如,同治皇帝大婚时,最终的正宫皇后的人选就是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即便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否定,只得顺从,由此可以看出慈安太后的权力是在慈禧太后至上的。

在某些事情上,慈禧太后还是受到了慈安太后的压制。

当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了慈禧最为宠爱的太监安德海,慈禧太后有意偏袒安德海,希望保全其性命,但是慈安太后却不留情面直接下令处死安德海,慈禧太后对此也不敢有所异议。而在晚年的慈禧太后也曾亲口对她的御前女官德龄提起之前她经常受到慈安太后的欺负,这就体现了慈安太后的地位还是要高于慈禧的。

所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前二十年,因为慈安太后的存在,慈禧太后一直是被压制的,而真正等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慈禧太后这才开始大权独揽,或许慈安太后能够一直长寿的活下去,满清帝国的走势也将被会被改写吧。

最佳贡献者
2

当然是母后皇太后地位高!

就拿晚清的东太后慈安与西太后慈禧来说明

在人们印象里,慈禧大权独揽,生杀予夺,不可能地位比慈安太后要低,甚至还觉得她地位还在慈安之上,

但是这仅仅是个错觉!

封建时代讲的就是“嫡庶有别”,作为皇帝正妻的皇后自然也凌驾于群妾之上。

而即使嫔妃因为自己的儿子继位“母凭子贵”当上了“圣母皇太后”地位也是在新皇帝的嫡母“母后皇太后”之下的。

比如当时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出宫去山东办事,被慈安发现便下令处死,因为按照祖制太监是不能随意出宫的。

尽管慈禧有多么不情愿,最终安德海还是命丧山东,慈安慈禧地位高低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为何慈禧独霸朝纲,那是因为慈安太后是个“大文盲”,被封建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深深毒害,因此从小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自然不方便插手朝政,再加上她又对朝政无甚兴趣,朝中大全就自然落到了同是垂帘听政的太后慈禧的手中了。

3

清代的皇太后分为两种,而母后皇太后地位要高。

清代的母后皇太后说的先皇的皇后,而圣母皇太后,就是皇上的生母。这两位皇太后,光听名字,我们就能看出,其中母后皇太后的地位要高。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这种嫡庶之分,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说,更早的古代,一般都是立嫡长子为太子。而这种说法到了清代以后,就不再只立嫡长子了,而是立贤不立长。

而嫡长子就是说的正宫所出,皇后所生的儿子叫嫡长子,所以在之前没有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之分。而到了清代,是立贤不立长,所以才有了生母做皇太后的情况。

而这种情况下,皇后依旧还是正宫之主,即便皇上不是皇后所生,皇上还是要称皇后为一声母后。因为这是古代的一种嫡庶之分,嫡母的地位要比生母的地位高。

那么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到底谁的地位要高呢?

  • 顺治帝时的两宫太后是这样的

顺治帝的生母是皇太极的庄妃,皇太极在崇德八年的时候驾崩,顺治帝即位。此时顺治帝生母庄妃被封为圣母皇太后,与先皇皇后两宫并存,先皇皇后为孝端文皇后,被封母后皇太后。

(皇太极与庄妃)

而顺治帝生母是在雍正与乾隆时期,被追封的谥号,为孝庄文皇后。虽然孝端文皇后被封为母后皇太后,有一定的权利与地位,而且孝端文皇后还是孝庄的亲姑姑,所以说,孝端文皇后的地位应该很高。

然而历史上对于孝庄的评价却很高,顺治帝八岁登基,由孝庄辅佐,虽然孝端文皇后有一定的地位,但却不理政事。实权全在孝庄的手中,而且孝庄一并辅佐两代君王,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

(孝庄画像)

而这一切好像与孝端文皇后没太大关系,从史实上对孝庄的记载可以看出,孝庄这位生母虽然地位不如孝端文皇后,却是手握大权的,在政事上有一定的地位。从顺治帝时的两宫太后来看,生母的权利要高一些。

  • 乾隆生母钮祜禄氏,大清最享福的太后

说到钮祜禄氏,他是大清最享福的太后,也是大清寿数最高的皇太后。是乾隆的生母,在雍正元年被封为熹妃。

在电视剧中《甄嬛传》里,有对熹妃的传记,里面写了熹妃在最后被封为皇贵妃,乾隆即位后,被封为圣母皇太后。而先皇的皇后乌拉那拉氏孝敬宪皇后,被封为母后皇太后。

在电视剧里,这位母后皇太后,被终生幽禁,而唯一有权利的就是这位圣母皇太后。其实电视剧中的情节与历史上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孝敬宪皇后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崩势了,在位时间不长,乾隆的生母比起这位嫡母太后地位就要高了。

(孝敬宪皇后)

孝敬宪皇后离世以后,乾隆对这位生母更是尊重,所以,钮祜禄氏成了大清最享福的太后。从乾隆生母的地位也可以看出,皇帝生母的级别要比嫡母要高。

  • 慈禧与慈安的对比

说起慈禧,我们都知道,她的地位可是非常高的。然而慈禧并不是嫡母皇太后,光绪在后时,慈禧是圣母皇太后,而真正的母后皇太后是慈安。虽然慈禧权利熏天,一直把持朝政,但是在她的上头还有一位母后皇太后,这人就是慈安。

即便慈安没有实权,但是慈禧还是要过问于她。慈安在光绪七年崩逝,而后慈禧便不再受人压制了。并不是这么回事,慈禧想要在礼仪上跨过慈安,却没能成功。

古时的嫡庶之分,在慈禧与慈安的礼仪制度上就可以看出,母后皇太后地位始终在高位

4

自然是母后皇太后的地位高,母后皇太后是皇帝的嫡母,先帝的皇后;圣母皇太后是皇帝的生母,先帝的妃子。在宗法上,皇后地位、权力自然高过妃子。

明朝的两宫太后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以为明代两宫太后是从明宪宗开始,其实不然,明代尊奉两宫是从景帝朱祁钰开始的。

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景帝朱祁钰登基,十二月份就给嫡母皇太后孙氏上徽号上圣皇太后,然后尊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以徽号别嫡庶,孙太后也是太后中第一个上徽号的太后。

上圣皇太后孙氏和皇太后吴氏也是明代第一例并立的皇太后。第二例并尊的就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嫡母和生母。

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太子朱见深继位。三月,尊嫡母钱皇后为慈懿皇太后,生母周贵妃为皇太后。

明代还有一例特殊的两宫并尊,就是明世宗朱厚熜时代,伯母孝宗张皇后,生母兴献王后蒋氏。

1521年四月,明武宗驾崩,无子,堂弟朱厚熜继位,做为武宗生母的张太后就有点尴尬了,一步错步步错,被朱厚熜拿捏住。当年十月,以继统不继嗣为理由,尊崇本生父母,追尊亲父兴献王为兴献帝,亲祖母宪宗邵贵妃为皇太后,母妃蒋氏为兴献后。

1522年正月,称孝宗皇考,慈寿张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三月,上张太后尊后昭圣慈寿皇太后,加亲祖母邵氏尊号寿安,兴献后蒋氏为兴国太后。

1524年四月,加昭圣皇太后张氏号康惠;尊生母蒋氏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七月,去本生。九月,定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太后张氏为皇伯母,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

到明神宗朱翊钧时期,1572年五月,神宗继位,七月,尊嫡母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圣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

按照惯例,皇帝生母不能上尊号的,但是当时的太监冯保为了献媚李贵妃,就和张居正商议两宫并尊,从这时开始,皇帝嫡母生母都上尊号,嫡庶无别矣。

明朝母后、圣母权力孰大孰小

从明朝的几个例子看,除了孙太后和吴太后以外,其余三例明显是皇帝生母占据上风,宪宗生母周氏几乎不许尊钱皇后为太后,钱的太后之位全靠大臣们哭出来的。

世宗初期,张太后根基尚在,还能掌控后宫,比如给世宗立后选妃,都是张太后做主,那个倒霉的被世宗打流产死的陈皇后就是张太后选的。

随着世宗大权在握,张太后就不灵了,被薄情寡义的蒋氏母子挤兑的生不如死,那时候张太后肯定后悔没让老公多生几个儿子来着。

神宗时期就更明显了,李太后的权利远远超过陈太后,居住在乾清宫照顾儿子,还好李太后不是周三那样的心狠手辣,如果陈太后遭遇周三那绝对是萧菩萨哥的下场。

清朝的两宫太后

对于清朝,大家也有一个误区,认为清朝第一例两宫并尊是顺治朝,其实不是,顺治继位时是多尔衮临朝,根本没有尊奉太后,连堂堂的国主大福晋哲哲都没有被尊为太后,依旧被称为国主福晋,顺治帝的生母庄妃,依旧还是庄妃,可不是什么圣母皇太后,蒙古外藩进奉礼物还是只给中宫国主大福晋哲哲以及西宫大福晋娜木钟母子【就是博穆博果尔他妈】,根本没有皇帝生母西侧福晋布木布泰什么事。

1649年四月,哲哲崩,次年追封孝端文皇后。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薨,顺治帝才亲政,1651年二月才尊生母庄妃为昭圣皇太后。

清朝只有两例两宫并尊,第一例两宫并尊是在康熙时代。

1661年正月,顺治帝死,玄烨继位。1662年十月,尊嫡母博尔济吉特氏为仁宪皇太后,生母佟佳氏为慈和皇太后,但是很快在次年二月,佟佳氏就驾崩。

在仁宪皇太后驾崩后,有大臣想拍康熙马匹,不给仁孝皇太后系帝谥,企图让她居妃子佟佳氏之下,这是抬举康熙生母佟佳氏的意思。

康熙自诩仁孝治国,不能容忍臣子如此打自己的脸,就命他们去太庙、奉先殿去瞻仰孝端文皇后神位去,看看先帝皇后要不要系帝谥,大臣马屁拍到马腿上。

第二例两宫并尊也是最后一例,是在同治光绪时代。

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同治帝继位,尊嫡母皇后钮钴禄氏、生母懿贵妃叶赫纳拉氏并为皇太后,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九月丙戌朔,上母后皇太后徽号曰慈安,圣母皇太后徽号曰慈禧。

清朝母后、圣母权力孰大孰小

清朝两例两宫太后,因为影视剧的渲染,给人的印象是母后皇太后没有圣母皇太后权力大,其实刚好相反,第一例两宫并尊时间过短不说,就说第二例慈安、慈禧,一直都是慈安在慈禧之前,慈安所享受的权利、待遇都在慈禧之上。

不论大臣还是皇帝,都是以慈安为尊,慈禧为次,哪怕是慈安死后,还发生了谒陵跪拜礼仪之争,就是因为慈禧咽不下那口气想越过慈安一回,也没有成功。

当时是光绪十二年三月初二,慈禧带着光绪去东陵谒陵,看到礼官的谒陵仪注让她给慈安行跪拜礼,把慈禧气坏了,觉得你活着压我一头,死后还想压着我?没门!

慈禧就命礼官重新拟定仪注,被礼部尚书宗室延煦怼回来,慈安是妻,你是妾,你不想跪拜她可以,只要你承认自己不是文宗显皇帝的懿贵妃,当然可以不跪拜文宗显皇帝的皇后!

把慈禧气得倒仰又无可奈何,还得给慈安跪拜行礼。

就是这样。

资料图系猴格整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理性交流!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微信公众号 猴格大人说历史 更改为 蛮大人说历史,敬请关注。

5

母后皇太后一定是前朝皇帝的正宫皇后,是嫡妻,而圣母皇太后一般而言只是前朝皇帝的嫔妃,因为儿子做了皇帝才母凭子贵称为皇太后。古代嫡庶有别,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是高于圣母皇太后的。

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统称两宫皇太后,这并非清朝首创,明朝也有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并尊的情况,比如明宪宗时期的钱太后和周太后,以及万历时期的陈太后的李太后。清朝两宫皇太后分别出现在清初顺治朝和清末同治、光绪两朝。

我们就拿清末同、光时期的两宫皇太后为例来说明一下:

公元1861年。三十一岁的咸丰皇帝驾崩,皇太子载淳即位,是为同治皇帝,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为了获得朝政大权,联合咸丰帝皇后慈安共同发动了辛酉政变,废除了顾命八大臣,从而开始了近四十八年的垂帘听政政治生涯。在垂帘听政的前二十年,帘子后面始终是坐着两位皇太后的,其中母后皇太后慈安坐在东边,圣母皇太后慈禧坐在西边,包括两位皇太后的寝宫也是大有说法的,慈安因为是中宫皇后出身,所以她住在紫禁城东侧的钟粹宫,而慈禧太后则住在紫禁城西侧的储秀宫。日出东而落于西,东边为大,西边为次。不要小看这些细节。整个同治一朝和光绪七年之前,两宫太后虽然名为共同垂帘听政,但是慈安皇太后作为母后皇太后始终对与朝政大事有着最终的决定权的,而慈禧太后碍于嫡庶之分,虽有野心,也只能暂时压制,她在垂帘听政中实际上只负责一些朝政的日常和具体事务。此外包括同治皇帝大婚时关于皇后的人选,也能看出,慈安皇太后的地位明显高于慈禧,同治皇帝最终选择了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为皇后。晚年的慈禧太后也曾亲口对她的御前女官德龄提起她经常受到慈安太后的欺负。

封建时代最为重视嫡庶观念,在普通家庭,庶出的儿子无法继承家产,庶出的女儿只能给人家做妾,民间尚如此,何况皇家,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虽然相差一字,实质上差的就是嫡庶二字。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6

提起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人们脑中总是浮现出东太后慈禧与西太后慈安二人。由于慈禧大权独揽,摆出了一副最高统治者的姿态,让人感觉仿佛她是凌驾于慈安之上的。但是事实上这仅仅是个错觉!

慈安在地位上是高于慈禧的,嫡庶有别,慈安是咸丰的正室,咸丰在的时候她就是皇后,咸丰驾崩之后她成了母后皇太后。

而慈禧以贵人身份入宫,即使后面生下载淳(同治)被升为贵妃,那和皇后也差了一大截(中间隔了个皇贵妃)。咸丰逝世之后,同治即位,她母凭子贵当上了圣母皇太后,实际上按照宗法来算,她依然是处在慈安这个咸丰生前的正妻之下的,只不过是慈安文化水平低,对于朝政也不甚感兴趣,才让慈禧这个半文盲独断朝纲。

关于慈禧与慈安地位的问题只说一件事便可知端倪。

同治十七岁那年大婚,皇后与妃嫔自然是“父母之命”,由慈安、慈禧来挑选。可是此时同治名义上的两个母亲却起了争执。

慈禧看上了富察氏,而慈安看上了阿鲁特氏,本来慈安地位高于慈禧得按照慈安的意愿来办。可是慈禧不甘心,和慈安商量这件事要听同治本人的意见,结果同治反而站在慈安一边,选了阿鲁特氏做了皇后。慈禧怒火中烧,亲生儿子居然站在别人一边,这也成为母子失和的原因之一。

因此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听起来差不多,实则嫡庶有别,尊卑分明!

7

母后皇太后是指皇帝的嫡母,先皇的皇后,圣母皇太后是指皇帝的生母。若是出现了皇帝的嫡母和生母都存在的现象,就是两宫并尊,同为皇太后,没有级别高低。但是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当然也包括清朝),嫡庶尊卑有别,伦理上讲母后皇太后要比圣母皇太后尊贵,凡事要以母后皇太后为先。但圣母皇太后是皇帝的亲妈,往往更有话语权。

清顺治帝继位后,就出现了两位皇太后,一位是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太后,另一位是顺治的嫡母孝端文太后,而且她还是孝庄文太后的姑母。按理说孝端文太后既是先皇皇后又是孝庄的姑母,地位肯定比孝庄高。可是顺治帝六岁登基,代为处理朝政,照顾顺治帝生活起居的都是孝庄文太后。孝庄辅佐两位帝王,成为一代贤后,为后人歌颂,却没孝端文太后什么事。

还有比较出名的两宫太后就是同治帝的两位母亲,分别是慈安和慈禧。慈安为嫡母住东宫,慈禧虽为生母却住西宫,又称西太后,可见慈安地位是尊于慈禧的。同治继位初期,朝政的处理,同治帝的大婚等慈安都非常有话语权。可随着时间的退移,很快就变成了慈禧独揽朝政,慈安太后于光绪八年暴毙,死因也是众说纷纭。





所以两宫太后没什么地位高低,只能看谁是笑到最后的。

8

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真的是非常的细化和严格,对于帝王家庭更是马虎不得。


什么是母后皇太后呢?



母后皇太后有可能是先皇帝的皇后,但是不是现在皇帝的亲生母亲,所以就叫母后皇太后。看过《甄嬛传》的都知道景仁宫的皇后(雍正皇帝)的妻子由于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乾隆皇帝登基的时候封她为母后皇太后。


什么是圣母皇太后呢?



圣母皇太后就是现在皇帝的亲生母亲,凭的是母凭子贵的制度上位,自己的亲生儿子有幸做了帝王,做母亲的就成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圣母皇太后了。


至于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谁的的级别更高级呢?



看过宫斗剧的都知道帝王家的女人们往往为了一字之别的称呼,可谓是争的你死我活。看过《甄嬛传》的都知道当中的剧情,其中雍正的皇后为了一字之差的称呼做了什么。总得来看圣母皇太后要更胜一筹。(毕竟是皇帝的亲生母亲。)


爱历史的二师兄谈对历史的认知,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补充。

9

如果皇帝非正宫皇后所出而是妃嫔之子,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两宫太后并立的情况。其嫡母也就是先帝正宫皇后为母后皇太后,而其生身母亲则奉为圣母皇太后。

封建时期嫡庶尊卑有别,虽然名义上是两宫同尊,但还是有高低主次之分。圣母皇太后的地位,依旧在母后皇太后之下

周朝正式确认宗法制度以后,嫡庶等级制度贯穿了几乎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因为古代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对于嫡庶的区分自然就非常严格。一切以嫡为尊以嫡优先,庶系通通只能排在嫡系的后头

对生母为父亲正妻的嫡子来说,父亲其他的姬妾都是自己的庶母;而对于所有庶子来说,只有父亲的正妻才是自己的母亲,生母即便有生身赋命之恩,也只能被称作“姨娘”。比如《红楼梦》中的探春,其嫡母是王夫人,而她的生母赵姨娘只能是姨娘。

这种嫡庶制度在皇室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古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实际上真正是皇后所生的皇帝屈指可数,大多数皇帝出生时其母亲只不过是妃嫔姬妾。这种情况下,皇帝登基后就会出现两个母亲——嫡母与生母。

两宫太后并尊的情况从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而后历代也并不鲜见。以清代为例,顺治朝就有著名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两宫并尊;康熙朝,玄烨生母佟佳氏与嫡母博尔济吉特氏均被奉为皇太后。而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晚清同治时的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

以慈禧、慈安两宫同尊为例,咸丰帝时期慈安太后钮钴禄氏为正宫皇后,而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当时为懿贵妃。由于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是懿贵妃所生,且咸丰帝驾崩时载淳年幼,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咸丰帝遗诏留下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玺。御赏留给皇后钮钴禄氏,同道堂留给载淳,因为载淳年幼而由其生母懿贵妃保管。同治时期,两宫太后同尊。

表面上慈禧太后权势甚至盖过了慈安太后,然而实际并非如此。慈安太后终究是先帝正宫,是新帝的嫡母,作为母后皇太后的她在各种大事裁决问题上拥有慈禧太后不能比的地位。当时,所有诏谕都要同时盖上御赏同道堂印玺才能生效,而这两枚印玺,御赏的确是慈安太后所有,可同道堂的主人其实是同治帝而非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只是代管者。

礼法归礼法,很多时候由于皇帝与生母之间毕竟是血亲,圣母皇太后借此提升自己的地位与影响也很正常。比如明宪宗生母周太后以庶夺嫡欺负英宗正宫钱太后,晚清的慈禧太后锋芒盖过了老实巴交的慈安太后。

但即便如此,嫡庶等级上的高低难以改变,母后皇太后终究是嫡,圣母皇太后终究是庶。圣母皇太后将自己抬得再好,也改变不了宗法等级上低于母后皇太后的事实

10

谢谢邀请!

“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就是俗称的清代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的徽号,徽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高低区分,但是在上徽号时,却有了特别的尊卑设计,理论上是母后皇太后比圣母皇太后更为尊贵。

(母后皇太后钮钴禄氏,俗称东太后)

(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西太后)

清末咸丰皇帝1861年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临终之前对自己的身后国政做出了一定的布置,即由唯一的皇子载淳继皇位,由于载淳年幼,特别任命了肃顺等八名襄赞政务王大臣主持政务,即俗称的顾命八大臣。同时,为了监督顾命八大臣,咸丰皇帝赐予皇后钮钴禄氏和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各一方印章,即著名的“御赏”和“同道堂”印,凡顾命大臣拟定的谕旨,如果不同时加盖这两方印章,并不能生效。

(关于将母后皇后和圣母尊为皇太后的上谕记录)

在咸丰死后,随着载淳即位,咸丰皇后钮钴禄和载淳生母叶赫那拉都理应成为皇太后。在咸丰生前,载淳称咸丰皇后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后,称自己的生母叶赫那拉为圣母(生母谐音),最后由大学士等所拟的徽号就分别是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

不过,顾命八大臣在上呈两位皇太后的徽号时,充满了精心设计,在八大臣看来,咸丰皇后钮钴禄氏性情忠厚,而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工于心计,且似有政治野心,而且和肃顺等也存在龃牾过节。于是八大臣在上皇太后徽号时,采取了一先一后的做法。

(母后皇太后徽号玉册)

1861年8月23日,八大臣等首先上呈钮钴禄氏的徽号,即称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第二天才上呈叶赫那拉氏的徽号,即称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显得母后皇太后更为尊贵。另外,叶赫那拉氏虽然是载淳的生母,但毕竟只是咸丰的贵妃,而钮钴禄氏是咸丰的皇后,从这一层来说,钮钴禄氏也较为尊贵。

因而在祺祥政变前后,尽管慈禧太后权术更强,但对母后皇太后钮钴禄氏还是有所忌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