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一共存在过三次两宫太后并立的局面,一次是在顺治时期,一次是在康熙时期,还有一次是在同治、光绪时期。
1643年,清世祖顺治皇帝登基。顺治皇帝的生母为清太宗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为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是孝庄文皇后的姑姑。因而,孝端文皇后称母后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称圣母皇太后。
1661年,清圣祖康熙皇帝登基,也出现了短暂的两宫太后并立的局面。康熙皇帝的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顺治的正宫皇后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称为母后皇太后。
到了清朝末年,咸丰驾崩后,同治皇帝登基后,一直到光绪朝,也出现了两宫太后并立的局面,也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东太后慈安太后和西太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即孝贞显皇后钮钴禄氏,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同光时期被尊称为母后皇太后;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的的妃嫔,也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光绪皇帝也是过继给了慈禧,慈禧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
两宫太后虽然是并立,但是毕竟是“嫡庶有别”,母后皇太后的权力要明显高于圣母皇太后。
顺治和康熙时期的两宫太后并立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嫡庶有别”,毕竟,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的姑姑,辈分摆在那里;康熙的圣母皇太后即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只做了一年的太后就去世了,当时的大权在四大辅政大臣手中,也不能比较两宫太后的权力和影响力。因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之间是最能体现“嫡庶有别”的。
公元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同治”最开始的年号是“祺祥”,改为“同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两宫太后共同治理,另外一种是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共同治理,不管那种说法,都说明了两宫太后对于这个时期国家政权的影响力。而两宫太后是共同垂帘听政了二十年后,随着慈安太后的去世,慈禧太后才开始大权独掌的,而在此之前,慈安太后的权力和影响力始终压着慈禧太后。
首先是位置和礼法。
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坐在东边,圣母皇太后慈禧太后坐在西边,慈安太后住在紫禁城东侧的钟粹宫,而慈禧太后则住在紫禁城西侧的储秀宫。日出东而落于西,东边为大,西边为次,从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慈安太后位尊,慈禧太后位卑。
其次就是重大事务的决定权。
朝政事务的执行,是要经过两宫太后同意的,而这也是要先经过慈禧盖印,再到慈安盖印,因而慈安太后掌握着朝政大事的最终决定权。而不仅仅是朝政大事,日常具体事务也是慈安主政,比如,同治皇帝大婚时,最终的正宫皇后的人选就是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即便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否定,只得顺从,由此可以看出慈安太后的权力是在慈禧太后至上的。
在某些事情上,慈禧太后还是受到了慈安太后的压制。
当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了慈禧最为宠爱的太监安德海,慈禧太后有意偏袒安德海,希望保全其性命,但是慈安太后却不留情面直接下令处死安德海,慈禧太后对此也不敢有所异议。而在晚年的慈禧太后也曾亲口对她的御前女官德龄提起之前她经常受到慈安太后的欺负,这就体现了慈安太后的地位还是要高于慈禧的。
所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前二十年,因为慈安太后的存在,慈禧太后一直是被压制的,而真正等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慈禧太后这才开始大权独揽,或许慈安太后能够一直长寿的活下去,满清帝国的走势也将被会被改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