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但是有一点楼主说的有问题,文官的一家独大是土木堡之变后形成的,当时很多功臣派在此战役殒命。宦官崛起主要是在宣德一朝,明宣宗允许宦官读书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这些其实和削藩没啥关系,太祖皇帝最开始定下的制度造成的

最佳贡献者
2

宦官专权与文官一家独大,与建文帝削藩无关。

土木堡一战,明朝开国勋贵武将之后及靖难功臣之后被消灭殆尽,文官才一家独大。之后的明朝皇帝为制衡文官,被迫扶持宦官势力对抗文官集团,这才开始有了宦官专权。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的话,以明朝藩王的实力根本不敢造反,朱标一系能一直当皇帝。后来虽也会爆发藩王叛乱,但也会很快被平定。

建文帝难以稳定局势,其后人能不能稳定局势,就不得而知了。


3

建文帝不削藩,依然会文臣逐渐做大,最多就是太监依旧不是人,将朱元璋鄙视太监的政策贯彻到底,但个人认为,这个做法不能持续,因为太监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甚至比嫔妃的地位更不可取代,只可驾驭,不可一味打骂歧视,这就好比你看不起单位的保洁、茶水小妹、饭店的服务员,但你真得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被人往饭菜里吐口水哦!

假如建文帝没有削藩,各地藩王大概率不会有异动,即使是燕王,也可能独揽北疆大权,形成类似于云南沐王府的格局,但不会轻易问鼎中原、染指王位。

既然不用削藩,大概率也不会给予所有朱家后代财政上的优待,王爷们的后代不会放开怀抱猛生,也许明代财政还能稍微好过一点。

4

导读:一个困扰大一统王朝的弊政不能放到一个帝王身上,哪怕是让内阁和宦官参与权力出现的明宣宗朱瞻基也不能背负这么大的责任。困扰大明王朝的文官掌权下的以文驭武和宦官专权的局面是一步一步逐渐形成的,这和建文帝的削藩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说后代皇帝都是朱棣的子孙就赖在某个人身上,即便是建文帝没有削藩;朱允炆一系传承数百年也不一定不发生文官掌权和宦官乱整的局面。由于建文帝削藩导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成祖登基后裔帝王形成文官独大、宦官乱政这一因果链条并不成立。


明朝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王朝:明粉儿的观点是刚明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堪称完美王朝;而发对声音也同样不少:文官内阁掌权、宦官擅权、中后期多数天子不务正业。但是无论如何客观的说,大明王朝从土木堡之变后文官掌权、宦官专权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但是这种帝王通过宦官与文官打擂台的局面,无论如何不能把起源归纳为建文帝削藩这件事上。


建文帝削藩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靖难成功后明成祖登基;朱棣一系后裔帝王因种种原因形成文官掌权和宦官专权这个因果链条根本不成立


年轻气盛的建文帝刚一登基,就在黄子澄等几个书生建议下粗暴削藩。结果逼反了燕王朱棣,经过几年朱棣死中求生攻入南京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当然在建文帝在靖难中的愚蠢用人和多余的仁慈,也给了朱棣壮大的机会。朱棣登基后大开大合推动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也是有道明君;休养生息合称仁宣之治。虽然从宣宗朱瞻基开始让文官组成的内阁和宦官走上了大明的政治舞台,但是后期严重的文官掌权、宦官专权也和朱瞻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以此由建文帝削藩到朱棣靖难登上帝位,通过子嗣传承帝位到明宣宗朱瞻基这里长达数十年漫长的传导造成的因果链条根本不成立。



文官掌权、宦官掌权有明朝君王的因素,但是更大的原因是重大历史事件推动的结果

当明成祖朱棣驾崩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可惜改元洪熙的明仁宗连洪熙元年都没过去就驾崩了。早就在朱棣时代被册封皇太孙的朱瞻基继位,史称明宣宗。明宣宗也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和父皇明仁宗的休养生息的统治并称为仁宣之治。虽然明宣宗朱瞻基在38岁就英年早逝,但是文官权力核心内阁的雏形和宦官参政都是在宣宗时期逐渐形成的。当然这有历史的因素:明太祖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诛杀胡惟庸后就取消了宰相职位,加强了皇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大了帝王的工作量,所以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就有了有顾问功能的文臣内阁。但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这个咨询机构逐渐具有了行政权力。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此时内阁成员都是贤明能干的大臣,例如三杨等人;而让内廷读书的司礼监太监也间接通过皇权获得了参政的权力。

也许在宣宗时期无论是内阁还是参政的太监都在帝王的绝对控制下,宣宗搞出内阁和太监参与政事纯粹就是偷懒的结果。但是随着后世的演变,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内阁文官集团逐渐成长为帝王几乎不可控机构。从宣宗开始大明的外交政策逐渐偏向保守,用来制衡文官的武勋集团逐渐暗弱。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武勋集团以张辅为代表的武勋集团几乎被一扫而空,失去制约的文官集团开始一家独大。而帝王为了制衡文官只能扶宦官出来打擂台,但是依然被压制的帝王很多时候都沉迷于自己兴趣(木匠)等多年不上朝。当然如果建文帝不削藩不迁都,后代帝王不亲征战败的话估计武勋很难被集体消除;进而文官内阁也不会迅速膨胀。但是这也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


如果建文帝没有削藩大明王朝也许会走上另外一条路,不迁都的明朝还怎么践行天子守国门;虽然建文帝后裔帝王能力无法预估,但是大概率可能更早的成为偏安之局

建文帝执政较短的原因就在于听取了两个书生的意见,粗暴的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进而影响到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走向和进程,而大明皇室也从朱标一系转移到了朱棣一系。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朱允炆没有削藩,历史会如何?纵横个人意见,如果建文帝没有削藩也许大明王朝下场会更凄惨。首先如果建文帝佛系不削藩,也许分封各地的藩王在多年以后依然手中有兵有权;各藩王都不是有充分权力和军队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重演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内部叛乱。如果那样的话明朝内部大乱,蒙古各部没有经过明成祖朱棣的坚决打击在保持实力的情况下很可能趁火打劫袭扰中原。

另外一种情况是建文帝不迁都就不会对蒙古各部的入侵和袭扰有切肤之痛,那么没有危亡意识的大明是否还会耗费重金打造北部的九边重镇?如果没有的话,远离北方前线的明朝帝王怎么还会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血性?擅长骑射的蒙古一旦突破长城整个北方将无险可守,也许用不了200年明朝就已经成为划江而治、偏居江南的南明政权了。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5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没有削藩,朱棣可能不会谋反,明朝的传承那就是建文帝的后代。建文帝在位只有四年,如果他不削藩,或者用更好的方式处理问题,说明他比较明智,能驾驭群臣,有主见,这样才撑得起大明江山的未来。

建文帝削藩,从道义上说不过去,他登基不久,就立三个弟弟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为衡王、朱允(火熙)为徐王,立他的儿子朱文奎为太子。既然要削藩,为什么要封弟弟为王?既然建文帝的弟弟可以封王,为什么不能接受叔叔们封王?

建文帝登基不到一年,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都被人告发谋反,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另外四个被建文帝贬为庶民。燕王朱棣自然知道这是建文帝有意削藩,下一个被贬为庶民的可能就是他。《明史?本纪第五?成祖一》中说:“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这段文字,意思是说当时诸王拥兵自重,做了一些不法之事。建文帝采用齐泰、黄子澄的计谋,想找理由、找借口削除诸王封号。

再看《明史?诸王列传》,湘王朱柏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子,喜欢看道家书籍,自号紫虚子,他曾经帅军讨伐古州蛮叛乱。有人告发他谋反,他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自焚而死。这是一个被诬告逼死的皇子。在这些被告发谋反的皇子中,湘王朱柏是最无辜的一位。在这些被告发谋反的皇子中,假如湘王朱柏不在其中,可能影响会小得多。这些被告发谋反的皇子中,有湘王朱柏这样的人在其中,这就有些说不清楚了。究竟是真反还是假反,还是有意栽赃陷害?没有充分的理由,削藩这么大的事是不能随便搞的。

齐王朱榑、代王朱桂性格暴躁,杀人敛财。岷王朱楩杀戮吏民,收集诸司印信。他们贵为王,性格暴躁,品行不端,处置他们未尝不可,但不能这么多的皇子集中在差不多的时间处置,这样一来,就算有理也会被其他皇子认定为建文帝有意削藩,而人人自危。

周王朱橚和是燕王朱棣同母亲的弟弟,《明史》说他们都是马皇后的儿子。建文帝害怕燕王朱棣强大,关押周王朱橚,目的也是为了牵制燕王朱棣,朱棣不得不装疯装病。有人告发朱棣谋反,建文帝派兵包围朱棣的王府。这个步骤和逮捕其他皇子如出一辙。形势发展到这个地步,朱棣不得不反。故事发展到这里,建文帝削藩的意图完全暴露,所谓的告发谋反,其实就是诬告、借口。

所以,建文帝如果慎重对待削藩,对个别不法之王加以惩戒,打击面不要太广,善待这些叔叔,燕王朱棣应该没有谋反的理由,建文帝只要策略得当,朱棣应该不会谋反。

虽然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朝廷军队比燕王朱棣的军队还是要强,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出师如果无名,如果他发动的是不义的战争,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很大,谋反是不能随便发动的。建文帝朱允炆动作幅度太大,操之过急,给了燕王朱棣谋反的充分理由,使得他的谋反出师有名,所以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打开城门放朱棣进城,所以朱棣谋反能够成功。

6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大概率是周旋在朝臣和藩王之间,作一个牵线木偶,削藩问题留给其后人解决。以明朝中后期各位皇帝才干和手段看,大概率不会有人去冒险作削藩之举。削藩需要有长期周密计划,对尾大不掉的藩王,需要斩断亲情,需要任用能吏,在历史上只有汉朝成功过,但也是历经波折,汉朝差点毁于内忧外患,除朱元璋外的明朝其他皇帝无一具备这样的才干。


7

这个问题不严谨。既不是建文帝削藩导致的宦官专权,也不是建文帝削藩导致的文官一家独大。

明朝文官一家独大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才开始的。土木堡一战明朝开国勋贵武将几乎被消灭殆尽,文武之间的势力平衡被打破,文官借北京保卫战之机掌控军权压制武将,这才慢慢开始一家独大。之后的明朝皇帝为制衡文官,才开始扶持宦官势力对抗文官集团,这才开始有了宦官专权。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的话,以明朝藩王的实力根本不敢造反,后来朱棣等叛乱也是建文帝根本不给藩王留活路,藩王不造反就只能等着全家被杀光。

建文没削藩的话,朱棣根本不会起反心。以朱棣手里只有不到八百卫队的实力,没有前面周王湘王的被逼惨死,没有奉天靖难的名义,他敢于叫板拥有百万军队的大明?

后面被逼得装疯卖傻,提着脑袋造反,他朱棣难道不知道,大一统时代以王爷身份造反的,历朝历代几乎没有成功过的?

建文帝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生前亲自封的皇太孙,没有比这个更明正言顺的了,按古代立嫡立长的继承规矩,他这个皇位是合法得不能再合法了。以建文帝的年纪,只要他没有历史上那么愚蠢激进,熬死这些叔叔辈的王爷,他的皇位就稳得不能再稳了。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或者削藩策略不那么激进的话,朱标一系能一直当皇帝。至于大明朝能有多久国运,就要看建文及后世皇帝的造化了。

建文不削藩的话,以建文帝志大才疏虚伪歹毒的德行来看,不会有五平漠北也不会有七下西洋很可能也不会有迁都北京,大明朝倒是有可能走宋朝的老路。

不过万一建文帝的后人出了雄才大略的人物,大明朝另有一番气象也说不定呢?

8

建文帝的问题,不在于削藩,而在于建文帝稳不住明朝的局势。

在开始削藩到靖难之役的前半部分,建文帝都有着绝对的优势,之所以到最后连江山都输掉,无论是用人,还是削藩的谋划,乃至于对官僚体系的号召,都没有办法支持他的统治。

其实,建文帝失掉的不过是南京而已,但是丢掉的却是整个江山。这除了建文帝本身有问题,没有其他的。

9

谢谢!历史是对过去的真实记载。我认为,历史本身不是文学,更不是小说,所以我不会对并没有发生过的‘’历史‘’,作任何的‘’如果‘’或是‘’假设‘’亦或是‘’虚构‘’等设想,抱歉了。谢谢!

10

结局一样被废,出逃,燕王是有雄心抱负的,建文帝太软弱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