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名将一般排列24名,个个英雄传世。单从整个争霸过程看,站错队现象普遍,像吕布从头到尾站错队,也有站错过队的,譬如张辽,就跟过丁原、董卓、吕布,最终跟定了曹操,方成就一世英名。

所以“跟对人,说对话,做对事”古训至今为人们信服,遵循是有道理的。张辽的经历就很说明问题。起先跟过三个也很厉害的人物,可是怎么也施展不开,别说成绩,保住小命已经很不错了。跟了曹操,才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可圈可点的丰功伟绩多了去。和关云长解白马之围,东海收降昌豨,攻袁尚,斩单于,平辽东,等等等等。

最有名的是建安二十年是合肥之战,张辽以800将士正面破击孙权的十万大军,直打得孙权闻风丧胆,狼狈不堪,差点被活捉。这场战争最终成就了张辽一生的英雄声名。名气有多大?当时民间有流行“张辽止啼”的习俗,说的是小孩子夜里哭闹吵人,大人只要一句“张辽来了”,小孩子立马噤声,不敢哭了。

俺就单说曾经站错队的张辽,谢谢的邀请,谢谢友友们捧场。

最佳贡献者
2

要非说三国中有人站错了队伍,那么我认为这个人肯定是荀彧。荀彧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一统北方的首席功臣、第一谋士。在战略方面,荀彧曾帮助曹操规划统一北方的军事路线和蓝图,“迎奉天子”的计划就是荀彧说服曹操实施的;战术方面,荀彧有战吕布保兖州、出奇谋扼袁绍、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另外他还为曹操举荐了郭嘉、荀攸、陈群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张良)”。

而即便是这样,荀彧和曹操却不是一路人,荀彧是想借曹操之力挽汉庭于即倒。当初他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想待叛军一一平定以后,皇帝还得老刘家来做,朝廷还是汉朝的。你曹操呢?是汉朝的大功臣,受封个“候”爵,当个丞相或者大将军,位极人臣就可以了。

而曹操随着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什么“奉天子以令不臣”,我改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封个候爵,我要封公、封王,话说汉朝自高祖刘邦以来就不允许有皇族以外的男子称王,汉朝臣子最高的爵位就是“列候”,而“公”爵和“王”爵有自己封地和军队,甚至有自己的社稷宗庙,实际上曹操称“魏王”就是在为自己改朝换代当皇帝做准备。

这跟荀彧“扶汉”的人生理想完全背道而驰,所以从曹操称“魏公”时荀彧就一直反对,直到曹操赐给了荀彧“一盒酥”(只是个空盒子,里面没有酥)以后,荀彧就神奇的离世了。

本想除贼扶汉,到头来却辅佐了一辈子“汉贼”,这样看来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宗旨貌似更适合荀彧呀!

3

在下认为有五位英雄站错了边:

第五名、儒将陆逊,相比晚年的凄惨遭遇,更应该投靠曹操,陆逊并不善于攻城拔寨,但善于防守,如果后期北魏有陆逊把守汉中,只需要少许兵力即可防范诸葛亮北伐,不用担心功高震主,魏国也不会立他当什么杀千刀的大都督,不但自己有用武之地,定能安享晚年,功照千秋。

第四名、恶来典韦,如果他不跟曹操就好了,就因为给自己主公找个女人,就被大军围攻惨死,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死的真窝囊,这样的猛虎应该去跟孙权,东吴缺的就是猛将,如果典韦去了那边必定会受到重用,东吴也会不止依水守家了,肯定敢北击曹操,东征刘备的!

第三名、武将庞德,抬棺战关公是不是很威风?不是,将军打战看输赢,最后死在老将关羽手里,并且这一战使得自己的儿子庞会后来斩杀关羽后人报仇,遗臭万年,如果单时投靠孙权,必然可以有一番作为成为名将,也不至于自己小孩留下骂名。

第二名、虎将马超,马超投降刘备以后,被命镇守西部羌族,其实只需用马超的帅旗,效果是一样的,但刘备一直都没用他,可惜当年杀的曹操割须弃袍,夺船避箭的英雄,埋没了那一身的本领,郁郁而终,其实如果他能够投奔孙权,同样可以北伐曹操为父报仇,还能有更多的英雄事迹流传于世。

第一名、霸王转世——吕布,如果他不受陈宫蛊惑,自立为王,投奔曹操的话,就没有后面刘备的故事了,同时吕布可以保的性命,帮曹操一统天下,建功立业,虽然有之前杀丁原,董卓的卑劣行迹,但他如果能帮曹操取得江山,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后世之人也会对他歌功颂德的。

再来一张

4

三国争霸,那些名将站错了队?

我个人认为,三国名将基本很少有站错队的!

尤其是您所说的这三位名将真没站错队,先说姜维,一开始仅仅只是曹魏天水的参军,还是靠他父亲姜囧战死得到的,但天水太守马遵等人并不信任姜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直接怀疑姜维有异心,直接丢下姜维和郭淮逃命去了,姜维最后无奈投降!一投降便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和重用,在姜维二十七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当阳亭侯,并且让姜维统领五千虎步军(魏延羡慕嫉妒恨),姜维最终还拥有假节的权利(刘备在世时只有关羽有,曹操在世时只有于禁有)。这已经实现超级逆袭了!


姜维


赵云其实就是一个保镖,等同于曹魏阵营的许褚和东吴阵营的周泰,如果不受信任,根本当不了保镖,他们的地位是很高的,比如许褚得罪过曹仁这位大脾气,屁事没有!


赵云


魏延就更加没有站错队了,汉中之战结束以后,所有人都认为汉中太守会是张飞,但是刘备选择了魏延!这些将领都在蜀汉混得很不错,实在没有站错队一说!


魏延


站错队的名将估计只有先登营的鞠义以及陷阵营的高顺,鞠义由于能力出众,功高盖主为主公袁绍所杀掉!高顺由于吕布的昏庸,最终被俘,杀身成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志》

喜欢历史的小伙伴,关注一波,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5

我觉得吧,三国时,站错队这个说法有点牵强了点。不过呢,扯扯犊子一般聊聊来说。我觉得诸葛亮就站错了队。

孔明这人呢,本事的确不小,天文地理鸡毛蒜皮啥都会啥都管。但其实最适合他的真的是刘备么?

刘备有一手好牌,但不会打。诸葛亮算是刘备摸到的一张王牌了,却被刘备打成了万能牌。

前方敌军来袭,找孔明;有个合作谈判,找孔明;马生不出宝宝,找孔明;睡不着觉失眠多梦,找孔明;老婆太多,忙不过来,找……额,这个不找孔明。

诸葛亮最牛逼的技能,在当时应该是如何指挥作战,如何治理国家。如果他去了曹操那边,老曹一定让他在最牛逼的领域发挥最牛逼的才能。成专才,而不是通才。

当然了,也是诸葛亮站了刘备的阵营,所以他才会显得更牛逼了。因为,有反衬嘛。

闲聊而已,切勿当真,毕竟这个问题都有点扯。

6

答 | 江隐龙

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上品评历史,自然是以胜败论英雄。但是对于一个真真切切的人来说,有没有用武之地、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统一全国,那是君主所考虑的事情,而文臣武将所关心的则是自己的计策受不受到重视、有没有能展现自己英武的战场,至于君主——或者说是老板是谁,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臣子可以投降,降后一样过美好人生,但君主不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姜维降蜀,那是绝对值得的,甚至可以说姜维的发迹本身就立足在降蜀的基础之上,如果不是诸葛亮看重姜维,恐怕姜维这个曹魏参军至少也要当上个半辈子。如果是这样,就算是曹魏统一了天下,那也是曹家或是司马家的事,与他姜维有什么想干呢?比起在统一王朝里当下级官吏,难道不是去一个割据政权里当大将军更好么?姜维的成就,全部是在降蜀之后取得的,就凭这一点姜维就没有站错队。

同理,魏延也没有错队,刘备对魏廷的重视其实远比《三国演义》中所写得要强烈。当时刘备需要一位大将守汉中,群臣都认为应当指派张飞,魏延在此时说了一句话:“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据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也非常信任魏延,一直让其守汉中,这一任命直到诸葛亮时期都没有改变。如果不在刘备、诸葛亮手下,魏延在哪里能有如此用武之地呢?

唯有赵云,是被刘备浪费了。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赵云这才有了用武之地,开始建功立业。如果赵云是在曹操、孙权帐下,出头的时间很可能会早很多,所以说赵云早期的光辉被掩盖了,但他毕竟熬过了刘备,所以命长才是硬道理啊。

7

三国时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绝伦的一段时期,曹、孙、刘三位人主皆是雄才大略、冠绝天下之辈;各路谋士如同过江之鲫,奇谋妙计层出不穷;各路名将宛如群星璀璨,功勋卓著百世流芳。可以说,既是时势造英雄,也是英雄造时势。


赵云一身是胆,长坂坡前怀抱阿斗杀得七进七出,斩杀曹营五十四员名将,杀得张辽、徐晃、许褚、张郃等辈心惊胆战,从此常山赵子龙名震天下,一生转战千里,身经百战而无一败绩。若赵云降曹,以其谦逊耿直的性格,不仅仅无法名扬天下,恐怕在曹操僭位称王以及曹丕等诸子夺嫡中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了吧?


魏延一生被诸葛所忌惮,诸葛死后又被马岱斩杀,诚然可悲可悯。然而,魏延本长沙一无名下将,得遇刘备而破格提拔位汉中太守,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立下赫赫战功。念及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曹操为自己出谋划策击败北方霸主袁绍的许攸和智慧过头的杨修都容不下,是否容得下魏延还真不好说……


姜维本天水一中郎将,得遇诸葛后被尽传衣钵,后出任蜀汉大将军,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九伐中原留下千古绝响,“一计害三贤”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若当时留在曹魏,也许也能位至州郡,但绝不会有如此显赫的声名。

窃以为赵云、魏延、姜维三位名将在蜀汉都留下了一定程度的遗憾,但蜀汉也成就了他们。“使李将军得遇高皇帝”确实是人生一大幸事,如若不然,“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岂不痛哉!

8

我认为在三国争霸时,魏将郝昭站错了队伍。

在诸葛亮二出祁山攻取陈仓的时候,如果郝昭能够站在蜀国一边,不管是对于郝昭自己,还是对于整个三国的结局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蜀中在北伐期间已经出现人才凋零、后继无人的局面,如果郝昭站在蜀国一边,必将得以重用。

就算不像姜维那样得到诸葛亮的真传,也会被当成赵子龙那样来用,可预见那时郝昭取得的功绩会远远大于现在史实上的成就。

其次,说一说如果郝昭站在蜀国一边,对三国结局的影响。

诸葛亮二出祁山明面是围魏救赵,配合东吴的军事行动,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乘魏关中兵力虚弱之际,快速夺取陈仓这个重要的城池,进而以之为前据点,进攻长安,最后实现夺取关中,退可据守陈仓,伺机拿下西凉之地,为以后北伐做准备。

在这里要说一下蜀国整体北伐的战略思想:

早在刘备称帝前后,北伐的第一个目标就定位在西凉了,如不是西凉,刘备为什么只封马超为凉州牧,而别人都未封其余的州牧,刘备取西川后按与东吴的条约是还荆州,而他赖着不还荆州的托词就是取凉州后还荆州,这两方面印证着取中原的总计划是要先取西凉,再攻长安,而后出潼关取中原。诸葛亮在此后的六出祁山,目标大抵是如此。

可见如果郝昭站在了蜀国一边,助力诸葛亮得到陈仓,蜀国势力将得到极大的加强,那三国争霸最后谁赢谁输还真就说不准了。

9

在三国中,有三位名将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他们在最关键时候站错了队,结果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第一个名将,叫做徐荣。说起徐荣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如果看演义看的比较熟的人,也许会记得徐荣就是那个在演义里,曹操追杀董卓时,射中曹操,但是随后就被夏侯敦斩杀的龙套。但其实呢,历史上的徐荣,是董卓手下最倚重的大将之一。

徐荣一生的辉煌,主要集中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在这场战役中,没有所谓的“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有的只有徐荣一个人奇迹。

在这场战役中,徐荣先是在汴水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军队,而且还射伤了曹操和他的战马,危急时刻,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并说道:“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能没有你曹操。”曹操才因此躲过一劫,否则他恐怕就要死在这里了。

接着,徐荣率领的游击部队又和长沙太守孙坚率领的豫州各路诸侯相遇。当时,徐荣只是董卓派出寻找战机的游击队,兵力撑死不过数千,而孙坚率领的诸侯联军起码有几万人,结果一场仗打下来,孙坚竟然大败。更惊人的是,颍川太守李旻竟然被徐荣生擒并烹杀。

战败后的孙坚把军队屯驻到梁东,准备寻找机会再战徐荣。不久,在军营中苦思失败原因的孙坚听到了营外出现震耳欲聋的马蹄声,他走了出来,再次看到了徐荣。

结果不用想,孙坚再次战败,而且几乎全军覆没,最后是祖茂穿着孙坚的衣服引开追兵,才让孙坚逃过一劫。

从某种意义上说,徐荣几乎是三国中唯一一个连败曹操和孙坚两位大神的名将。但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却在董卓死后,投靠了司徒王允,后来在李傕、郭汜逼近长安时,更是率军前去与李傕、郭汜交战,结果因部将胡轸投降,寡不敌众而战死。

由于徐荣起先跟随臭名昭著的董卓,后又跟随失败者王允,关键是,后来掌握话语权的人,恰好又是曹操和孙坚的儿子孙权,在这种背景下,徐荣的功绩自然而然被弱化掉,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这位曾经大败曹操和孙坚的名将。

第二个名将,叫做高顺。说起高顺这个人,很多人可能并不太熟悉,但要说起张辽这个人,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是如雷贯耳。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顺其实是一个比张辽更猛的名将。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力,高顺和张辽都是吕布的金牌小弟,而高顺是排在第一位,张辽只是排在第二位。大家知道,张辽是一个霸气冲天的人物,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想一直让张辽甘心屈居于他之下,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从这个排名来看,高顺绝对是一个能让张辽服气的名将。可惜的是,在吕布被杀后,面对曹操的招降,高顺选择继续为吕布效忠,于是高顺从此就消失在历史舞台上;而张辽呢,他向曹操臣服活命,于是张辽精彩的一生,不过是刚刚拉开序幕罢了。

试想,在这关键的一次选择中,如果高顺也选择臣服曹操,他的人生际遇,恐怕也不会比张辽逊色,毕竟以高顺的资历和能力,他如果愿意归降曹操,其地位一定会在张辽之上。

第三个名将,叫做于禁。这个是大家都毕竟熟悉的一个人,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风光无限,曹操最依靠的外姓将领,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唯一一个拥有假节权力的外姓将领;结果呢,他在人生最后的关头,却选择投降关羽而活命。于是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关键是,于禁也就因此多活了两年时间,而在这多活的两年时间里,他的生活几乎都是各种屈辱,先是被关羽看押,后又被孙权俘虏,最后又被曹丕羞辱讽刺。为了这样的两年时间,搭上自己一辈子的荣誉,还有自己家族成员的前途,当真是让人可惜!

10

谢谢邀请!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其实所谓名将,就是选择一位能欣赏他,给机会展示才华,成就其英名的主。名将不怕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怕不遇其主,不成英名。

姜维之前事魏,但是魏国名将云集啊,姜维在魏,充其量保西凉一将军。在蜀,遇诸葛亮欣赏,授予智慧,寄予厚望,给予机会,成就其盖世名将的声誉;当时三国势均力敌,姜维事蜀,也没有下事之嫌;再从当时局势分析,诸葛亮厚爱姜才,设离间计,姜维奔蜀也是局势所迫;还有一个,不算原因,但从历史发展看,曹操之后,魏主少贤良,大将陨落者多,而刘备之后,诸葛亮主大事,诸葛老师自然提拔英才姜维。

赵云,最开始在公孙将军那,骁勇善战,让刘备过目不忘,后来从公孙瓒那借军时特意借了赵云,从头至尾,深怀爱慕。后来当阳长坂保幼子,江上截回幼子,都是赵云心甘情愿,肝脑涂地报效刘备。如果主不贤,或者臣主不互相敬慕,怎么会如此展现英雄气质。就连曹操也叹息: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只有遇对了主,才能有机会展现奇技,最后被封为五虎将军。我觉得赵云一世名副其实,名至所归。

魏延,最开始就是被俘过来的。事蜀之后,大小战役也基本参与,立功机会时时有,他作战英勇,但是人品和谋略平平。三国时人才流动本来频繁,他可以投奔魏。但是以他的能力和资质到哪都是一样。曹操有一样特点,特别讨厌卖主求荣者,这也是他为什么厚慕关羽,魏延事魏,未必好结果。魏延若事吴,结局和事蜀区别不大,另,吴数次与蜀和,保不齐会杀延以缓与蜀关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