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这单独说下看法吧。当时周礼行于天下,周王室的合法性一直存在,没人敢做第一吃螃蟹推翻周王室;秦吞灭东西二周后,虽然周王室已亡,但此时取代称帝,价值不大,因为没有实权和实际利益,只是空壳,反而给周围诸侯攻伐的理由。

周礼行于天下的合法性

东周虽然晚期没有实力,但礼制摆在那,没人敢触动,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打仗都讲个礼的原因,打仗不能打诸侯,将领看见对方诸侯还要行礼,放在后来,早就一刀给叉了。

礼乐秩序的崩溃是从郑庄公称霸,与周王室打仗时射了周桓王的肩膀,让天子的完全威信扫地才开始的。随后鲁桓公、楚武王两人相继补刀,但是没人敢第一个吃螃蟹推翻周王室,因为谁也不知道推翻后自己的国人会怎样?其他诸侯国会怎样?

再说春秋战国交替的时期: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但之前也是周室给了合法的依据。《史记晋世家》“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是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公元前379年,田陈代齐之前,也是在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田和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三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可以看到田和会见魏文侯,魏文侯为田和向周天子申请封为诸侯。

这里有两个点:

一是田氏已经取代姜氏,为什么不用新国号、还用“齐”?我觉得众多原因中有一个就是,田氏因得民心而得以代齐,当获周天子封为诸侯后,继续以“齐”为国号,是避免“国别”变更,昭示世人有德者居之,而非篡夺。

二是公元前453年,智家被灭,韩、赵、魏势均力敌,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已经使晋国名存实亡,为何还要派使者去找周威烈王求取诸侯?无非也是要个合法性,显示不是篡夺晋国的产业,所以中间一直保留控制晋国宗室,历经晋烈公、孝公、静公,直到前349年静公死亡、晋国才最终灭亡。

这其中,可以看到周礼规则和周王室的合法性,虽然周王室威望没有了,但是当田氏、韩赵魏三家已经具备推翻前任诸侯的实力时,仍然需要周王室来册封,并经过一段时间来缓冲篡夺的非法性。

特别是《田敬仲完世家》中,有一段苏代与齐湣王的对话。背景是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然后苏代去面见齐湣王,称“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说的意思是如果秦国称帝后,天下都憎恶他,大王也就不要称帝,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这是很大的资本;放弃帝号而用讨伐宋国暴君的事代替,这样国家地位提高,名声受人尊崇,燕国、楚国都会因形势所迫而归服,天下各国都不敢不听从齐国,这是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义举。

像这种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如果当周王室的合法性不存,齐湣王会在意人心,迫于被围攻的压力放弃帝号?后来,公元前288年,齐、楚、韩、赵、魏合纵攻秦,打到函谷关,秦昭襄被迫取消帝号,各国也就失去继续进攻的由头,转头相互攻伐占地盘。

秦吞二周的阶段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攻打赵国,周赧王非常恐慌,和燕、楚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走漏了风声,秦国立即起兵攻打周国,掳获姬延到秦国,然后又释放他回到周国。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又获悉诸侯要来联合攻打,提前发力攻灭东周国,将周王朝最后残余势力铲除。

其实这里的西周、东周是周王室最后分封出来的公国,当时周考王先把自己的土地全部分封给周桓公,建立周公国,自己寄居,周王室相当于空壳了。

周桓公死后,他的孙子周惠公又封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自己叫西周惠公。这下好了周公国又分为东、西周两个公国,天下就有三个周,周王室、东周公国、西周公国。

同时期,周天子传位到了周显王,周显王往后两代就是周赧王。

所以,秦吞二周可是灭的周天子封的公国,而不是推翻了周王室,周赧王不是被杀,是气得病死的。看到这里,可以明白秦国当时完全可以杀掉或者囚禁周赧王,但没有这么做,无非价值不大或者担心人心向背。

同理,燕国,韩国,魏国都是姬姓宗室之后,当时周王室名存实亡,取代周天子称帝没有必要:

第一,价值不大。因为没有实权和实际利益,只是空壳,反而给周围诸侯攻伐的理由。

第二,人心向背。没有周王室的亲自授权禅让,哪来的合法性?比如燕国取代周天子,韩魏会斥责非法性。人心又因此失去。

这两条怎么看都是赔本买卖。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春秋战国时候姬姓诸侯之所以没有取代周天子,这个问题要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来看。因为这两个时期的原因是不同的,下面我从这两个时期分别回答。

1.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还在,没有诸侯敢破坏礼制取代周天子

春秋和战国时期有着本质的区别,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依然处在周朝的宗法制之下,依然要在名义上遵从周天子,诸侯王的任务就是拱卫周天子,那个时候礼乐制度还在。任何诸侯国都是不敢公然以强势取代周天子的,他们最多也就相互攻打,争一争霸主之位,就这有时候还要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比如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做了霸主。诸侯国称霸也要名义上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如果哪个诸侯国敢僭越就会成为攻击的靶子。这里面唯一的例外就是楚国,可以无视周天子自己称王,那是因为,楚国地处南蛮之地,一直被视为蛮夷,即使他因为实力强大,自行称王了,他的王号也是不被中原各国承认的,更不可能取代周天子。所以这个时期的诸侯国以武力取代周天子肯定是不行的,即使是姬姓的强国,晋国也不敢。

2.严格的宗法制根除了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和平取代周天子的可能

既然武力取代不可能,那么,为什么也没有姬姓诸侯以天子家血统和平继承周天子之位呢?这是因为西周严格的宗法制。

周武王建国后,为了维护统治,实行分封制,同时进行宗法制,两者结合。宗法制规定,天子为大宗,天子的嫡长子继为大宗,其他儿子受封诸侯国,是为小宗。诸侯国的嫡长子继承小宗之位,其他的儿子受封为卿,卿再以宗法制继续分封下去。这样的层层分封构成了西周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统治。也就是说,在严格的宗法制之下,受封为诸侯王的已经变为小宗,他和他的后人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继承周天子之位的可能。

而战国时期,情况发生根本改变,自从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开始,西周的宗法制度被彻底破坏,礼崩乐坏,诸侯再也不受周天子的约束,周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个时候的诸侯国可以依靠强势取代周天子的。

3.战国时代姬姓诸侯实力较弱,无力取代周天子

战国时期,宗法制和礼制土崩瓦解,这个时期依然没有姬姓诸侯取代周天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姬姓诸侯国实力不足。

战国时期,姬姓诸侯的实力其实普遍比较弱,大部分已经消亡了。为什么姬姓诸侯国普遍实力不强?这要从周武王的分封说起。武王建立西周实行分封的诸侯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姬姓宗亲,比如郑国,鲁国,以及后来的晋国等。第二类是功臣,比如姜子牙受封齐国。第三类是前朝遗孤,比如纣王庶凶微子启受封宋国。由于周武王分封的目的是拱卫周天子,所以为了安全,周武王把姬姓子弟大部分分封在了中心地带,这些国家普遍较为富庶但是国家较小,到了战国时期大部分已经灭亡了。而那些被分封到边缘地带的异性诸侯国,却因为地处边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开发周边地区,成为实力强劲的大国,比如齐国,楚国,秦国等。姬姓诸侯唯一有实力问鼎天下的晋国在春秋末年被韩赵魏三国瓜分。战国七雄中的姬姓诸侯魏,韩,燕,都实力太弱,虽然早期的魏国实力较强,但魏国地处四战之地,疲于应付周边,又加上后来的国策失误,很快就衰落了。所以姬姓诸侯从实力上失去了取代周天子的可能性。

3.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国失去了取代周天子的兴趣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对取代周天子恢复周朝天下已经失去了兴趣,这个时期的战国七雄,就是依靠实力相互吞并,大国的目标已经转为统一天下,建立统一的国家,经过了几百年之乱的周朝,对天下的影响力已经几乎不存在了,诸侯王早已失去了取代延续周天子的兴趣,这个时候的姬姓诸侯与周朝天子的血脉联系已经很微弱了,就算有姬姓诸侯统一天下,也不会去恢复周朝,而是会建立新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假如魏国统一天下,那么它很可能会是一个国号为魏的封建国家,而不是恢复分封制的周朝。

结束语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没有姬姓诸侯国取代周天子是因为礼乐制度之下的相互制衡,没人敢武力取代,而严密的宗法制又根除了和平取代的可能。而战国以后,实力成为决定因素,宗法制被极大削弱,只要你有一丝的继位合理性,再加上实力,你就可以取代皇位,无论光武帝,朱棣还是刘备都属于这种。但是,那个时候的姬姓诸侯国实力确实不允许,而且也实在没兴趣,所以没有姬姓诸侯取代周天子。

3

取代周天子,不符合贵族阶层的利益!

4

仔细分析题主的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国为什么没有人取代周天子?题主的逻辑是,都是姓姬,都是周王朝祖先的后裔,理应都有机会取得大位。为什么就没有姬姓诸侯国脱颖而出呢?事实上到了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有这个想法,不单单是姬姓诸侯国。他们想一统天下,做天子。最后这个愿望让秦始皇实现了。你想啊,如果是其他姬姓诸侯国统一了天下,说不定弄出个后周,也说不一定呢!非不愿,实不能也!

周武王统一天下,诛帝辛建周朝,然后大封诸侯。诸侯一般分三种:第一种是周武王的家族。比如弟弟周公旦封在鲁国;第二种是劳苦功高的大臣,比如姜太公封在齐国;第三种是封前朝贵族。比如封殷商贵族武庚于朝歌。等等

后来的诸侯国如果姓姬,应该算是姬氏族人。周朝建国,周公辅佐武王以礼制天下。后来辅佐成王,政策一以贯之。在这种文化道德的价值重构中,诸侯们都被训练得非常认同国家的价值体系。因此诸侯国取代周天子的事情,他们大多是不敢想象的。哪怕是到了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楚国狂人楚庄王想问问鼎的轻重大小,都被王孙满呵斥了一顿。“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周朝最后灭亡于秦国。但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并没有沿用周的名号。而是沿用了当年封诸侯的国号。在古人看来,一个时代一个国家都有阴阳五行来对应,比如秦朝时水德,汉朝是土德,国号、服色、年号等等都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定的。不是想怎么弄就怎么弄的!

最后总结一下:姬姓诸侯之所有没有取代周天子,是因为没机会。机会如来了,肯定会毫不犹豫去取代!至于取代后国号是不是仍然叫周,则不得而知了!

5

斗胆根据历史所学提出自己浅薄的观点。

首先是因为制度的不同,周朝实行分封制度,中央集权的程度并不高,而在秦始皇之后,中央集权得到空前提升。到汉朝沿袭秦朝实行郡县制,虽初期也伴随一部分的诸侯分封,不过后期也得到了收回。分封制的坏处便是无法形成统一的权利中心,造成权利极度分散,非常容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后面在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礼乐崩坏,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而西汉刘秀汉朝之时,此时汉朝已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程度得到加强,王莽为篡位者,实行的政策也触及到了很多贵族利益,加之实在倒霉,遭遇太多天灾,已经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此时天下大乱,人民还是怀念汉朝的鼎盛安稳。各地起义军便开始纷纷拥立伪主,或继承姓者自立为王。此时我们的刘邦的九世孙刘秀便也随兄站了出来。刘秀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郡,号“舂陵军”。更始三年(25年),刘秀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

而明朝时期天下本就是一统,加之朱元璋废弃丞相制度,皇权空前膨胀,个人集权制度接近顶峰。朱棣是明目的篡位,起兵燕地,挥师入朝,夺取了皇位。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帝。建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经过四年的夺位战争,最后率军南下,攻占京师(今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春秋初期的周朝 图源于网络)

其次是由于时间跨度问题。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从最初的或一起打天下,或相亲相爱一家人,到几百年后血缘已经非常疏远。虽有姓,然血脉已远,血脉认同感已经非常稀薄。而刘秀时期恰遇王莽篡位,取代汉朝成立新朝,政治方针不得人心,损害上层利益,过程中遇到天灾,人民民不聊生,这个过程只仅仅过去了15年,汉朝底蕴还在,刘姓依旧尊贵。而朱棣更厉害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率军打败北元,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政策。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从朱允炆继位到朱棣上位,仅用了4年时间。

(汉朝 图源于网络)

最后是本质的差别。周朝末年,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只有吞并之利,而再无对周朝的敬畏之心,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再无半点威严和权利,也自然不再崇尚姓氏和血脉。因而无论是底层人民还是上层诸侯,都不再想恢复周朝,而是自立为国。而刘秀时,无论底层人民还是上层官宦,都由于新朝的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终失败,导致新朝急速灭亡,天下大乱,因而盼望汉朝重立。刘秀顺民意,得人心,经过多次战争,终于光复汉室,开创“光武中兴”的盛世。明朝永乐帝朱棣,本质上是一种“清君侧”名义下的篡位,不算是恢复朝代,只是明朝内部的争斗行为。

(明朝 图源于网络)

6

没必要啊

为什么要取代周天子,你取代了周天子之后,你成为了天子,那又如何呢?

成不成为天子的关键,在于其他诸侯国是否承认你是天子。其他诸侯国如果承认,你就是真的天子,如果大家不承认你,比如你燕国,你就还是燕国,你的天子不过是你自称的而已。

而能不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关键还是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实力。

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特别是战国的时候,如果你实力足够,类似秦国,自己取而代之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去取代什么周天子呢。

所以,你没实力,你取代了周天子也没用,大家也不会承认你,甚至也可能大家正好有这个借口,借以对付你。

而如果你实力足够,那么你就根本不需要代替周天子了,自己当天子就行了,秦国不就这样吗。

7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宗法制与封建制度说起。

所谓宗法制便是天子世世相传,每世的天子都是以嫡长子的资格继承父位,奉戴始祖,是为大宗。他们的儿子,包括嫡长子的诸母弟与庶子则被封为诸侯,为小宗。在这个宗法系统中,“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

同时,为了拱卫王室,周武王在灭商后,以宗法制为纽带,推行了以封邦建国为核心的分封制,大封诸侯。

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有三个:

1.分封同姓王族为诸侯。

比如封召公于燕,成王弟于晋等。

2、分封功臣为诸侯。

如封姜尚于齐等。

3.分封古代帝王后裔为诸侯。

如封商人后裔于宋,舜的后裔于陈等。

周天子通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整套制度层层控制,维护王权。

不过,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渐弱,而一些诸侯强国开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互相吞并,到春秋末期的时候,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鲁国三分公室,原本维系周天子统治的宗法制已经濒临崩溃。而且,周初所分封的姬姓诸侯经过兼并战争后,基本上已经寥寥无几。

再加上,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改革,而被旧贵族所把持的姬姓诸侯国因为旧势力的顽固,并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除了燕国曾经鲁过一次脸之外,几乎所有的姬姓诸侯全部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因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姬姓诸侯因为旧势力的强大,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大潮,最终为这个大潮所吞灭。

8

先从源头西周时期说起吧,这个时代周王室很强大,其他诸侯国,不管是不是姬姓,想要取代周天子是不可能的,原因也很简单:实力不够。

《周礼》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王室一家独大,有六军的编制。这一时期诸侯国有几百个之多,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大国,拿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姬姓诸侯国晋国举例,直到西周末年,晋国的军队都不足一军。


第二阶段就是春秋时期,这个时代周王室已经衰落,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如果只有一个大国是可以取代周天子的,但实际情况是不只一个。

晋、楚、齐、秦都是强国,但是还没有强大到能够灭掉其余诸侯国。所以这一阶段基本为“相持阶段”,只能以霸主政治为主。霸主诸侯国的意思就是,爸爸老了,我是家里的大哥,以后家里事由我替爸爸(周天子)管。

第三阶段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的军队投入,使得战争异常惨烈。此时的周王室实力都不如一个小诸侯国,单纯的取代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大家要做的是:争夺的是天下,重新建立一个政权。

结果大家都清楚,嬴姓的秦国最终灭掉其他诸侯国以及周王室,秦朝建立。

9

因为当时强于燕国、韩国、魏国的国家就有好几个,例如秦国、楚国、齐国、赵国这几个国家都属于强国,而且实力远在他们之上。

灭了周天子容易,但会成为天下诸侯讨伐的对象,会给强敌钻空子的机会。那个时代,虽然礼乐崩坏,但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谁也不回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引火烧身会亡国的。

秦国、楚国、齐国、赵国这样的强国都没有去侵犯周天子,韩国、燕国、魏国这三国就更没有胆量去试一下了。

主要原因是秦国的崛起,到了秦王嬴政时期,可以说是兵威震天下了。韩国、燕国、魏国这三国实力远不及秦国,连本国都不保,还哪有心思去取代周天子。在强秦的威胁下,他们只能想办法让国家强大起来,如果冒然去侵犯周天子,更会加速他们的灭亡。

总结: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周氏软弱无能,名为共主,实际上,连下等诸侯国都不如。诸侯之间互相牵制,燕国、韩国、魏国这三国宗室之国就是有心取代周天子,也毫无实力去实行了。秦国的崛起,更让宗室之间惶恐不安,目标只有抗秦,各顾各国,周天子这个虚名也就毫无意义了。

欢迎关注(咸知天下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