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若朱祁镇不发动夺门之变,皇位不一定会传到他身上,因为原本的太子是朱见深,一定程度上,朱见深做皇帝名正言顺,而且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已经夭折。我们分几种情况


如果朱祁钰善待他哥哥朱祁镇

假如从最初,朱祁钰就真诚地从瓦剌将接哥哥回来,并能善待哥哥,那么想来朱祁镇或许真的就不会去争什么皇位。在瓦剌的一年时间,足够让朱祁镇大彻大悟了,塞外的风雪、困窘的生活,让朱祁镇再没有心思考虑什么皇位,他只想回家,回到那个朝思暮想的家乡。


只要朱祁钰能善待哥哥,让其安心做他的太上皇,因为原本兄弟二人的感情就极好,朱祁镇不会再去争夺皇位。这其中还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朱祁钰不能改立太子,朱见深必须仍是太子,只要朱见深还是太子,朱祁镇就不能跟儿子争那个皇位。

如果朱祁钰脱袍让位

如果朱祁钰是个明白人,最起码要在态度上,有个脱袍让位的姿态,就好比,朱祁钰只是个代理人,这皇位原本就是哥哥的,只要哥哥同意,我马上就将脱掉黄袍。


假如朱祁钰有这个态度,想来朱祁镇真的会要弟弟的皇位吗?在我看来,朱祁镇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虽然干了不少糊涂事,弟弟倘若能如此诚恳,朱祁镇必定不能接受这个皇位。

如果没有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帮助

夺门之变的最初原因,是朱祁钰抑郁成疾,而且病情一度加重,长时间必须在床榻之上养病。石亨为了更高的权势,才找到了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正是在徐有贞等人的游说和帮助下,夺门之变才能成功。而且这帮人是先征求孙太后同意的,徐有贞等人在政变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如果没有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帮助,以朱祁镇一己之力,那是不可能搞出什么政变的,就算朱祁钰再得病,那皇权还是在朱祁钰手中,没有周密的安排,政变成功不了。所以说没有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无法成功。

最佳贡献者
2

以我个人浅见,明英宗朱祁镇如果不发动夺门之变,这皇位很大可能不会是他的。不过由于这个坐在皇位上的人几乎肯定是他的长子朱见濡(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朱祁镇应该还是有充足的名分和实力实际控制皇权的。


事实上,当没当过俘虏对于皇位继承权的影响并不大,明朝决定皇位归属的其实还是血缘关系和名分。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时,他的亲儿子朱见济已经死了,此时最有资格当皇太子的是英宗长子朱见濡。而且朝臣们如礼部尚书胡濙也上疏请立太子,明摆着是想让朱见深继位。从名分上来说,立朱见濡名正言顺。


此时朱见濡只是个十岁出头的孩子,纵然他天纵英才,将来必是一代明主,此时继位也必然是受人操纵。至于操纵的人是谁,对于朱见深来说并不重要,但对明英宗朱祁镇来说却非常重要。如果让朱见濡直接按正常程序以景泰帝的皇太子身份继位,那么身为太上皇的朱祁镇的话语权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朱祁镇想要实际摄政,大臣们或许会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故事来进行劝阻。所以,如果朱见濡登基,皇位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相当于归属于朱祁镇了。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肯定有皇位归属这方面的顾虑。当时有流言说大学士王文劝朱祁钰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这或许也加重了朱祁镇的顾虑。如果朱祁镇知道群臣当日已经准备上奏复沂王朱见濡为皇太子,大概会采取更缓和一些的手段,比如让朱见濡自己以年幼为由让位给亲爹朱祁镇之类的。但因为没有先例,这样的操作难度恐怕不会比后来的大礼议低太多。


总之,如果朱祁镇不发动夺门之变,皇位不会传到他身上,但这与他当过俘虏无关,只是名分的问题。朱祁镇可以选择另外的方式,从自己儿子手里夺回皇位,夺门之变其实是他夺位最差方式中的一种。


以上。

3

明英宗朱祁镇即使不发动“夺门之变”,在明代宗朱祁钰驾崩后,皇位依旧会传到朱祁镇这。理由有三。


第一,明代宗已无子嗣,而废太子朱见深才十岁,外藩入京可行性不大


“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代宗临危受命登基,主持国政,这本来就是一场政治交易。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约定就是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意思是明代宗只干一届。只是后来随着明代宗帝位的牢固,才换掉了朱见深,立了自己亲生儿子朱见济。但朱见济不久便夭折了,此后明代宗再无子嗣。

虽然在景泰末年,围绕着未来接班人的问题,除了重新立废太子朱见深这一个选项之外,还有迎立外藩这个提议。但是整个明代,除了明武宗驾崩后迎立朱厚熜(嘉靖)外,再无此例。基本还是遵循着血缘近脉这个传统的。明代宗死后,朱见深才十岁。虽然是明代宗的侄子,但是哥哥明英宗仍然在世。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明白,明英宗重新继位,对于礼法,对于国家朝局的稳定,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明英宗继位,丝毫不会动摇朱见深的地位,无非就是让亲儿子晚几年做皇帝。


第二,明英宗拥有大批的支持者。


这个不用多说,明英宗被关在“南宫”,还能发动“夺门之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控制整个大内,并在第二天对反对派,乃至中间派进行清算,足可见明英宗当时身后势力的不可小嘘。这些势力包括了宦官,朝中大臣,京军将领,锦衣卫统领等。之后明代宗忽然驾崩,其实也能侧面说明一些问题。


第三,明英宗的生母,孝恭章皇后孙氏依然在世


当皇权受到质疑的时候,明代最有话语权的往往就是当朝太后了,更不用说孙太后是明英宗的生母。至于孙太后在“夺门之变”中到底有没有出力,使了多大的力,史书里虽然没有明说,但稍微正常的人都能想到吧。大批的宫女,太监为明英宗传递消息,监视明代宗,甚至通过各种环节去影响明代宗的生活工作,这一点除了一部分原先属于王振余党外,应该主要来源于孙太后的授意。儿子做皇帝还是年幼的孙子做皇帝,在孙太后这根本不用纠结。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4

景泰八年(1457年),太上皇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发动了“夺门之变”,第二次登上了皇位。但很多人指出:其实明英宗朱祁镇没有必要发动所谓的“夺门之变”。其实在当年明月的那本小说中,明朝那些事中已经交代很清楚了,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了免受瓦剌的要挟和恢复朝廷运转,明朝群臣拥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为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随后在于谦领导下开始了北京保卫战。

然而明朝群臣拥立朱祁钰为皇帝纯粹是临时决策,他们心中认为皇位还是属于朱祁镇一系的。因此朱祁钰登基为帝有个前提条件: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当时还无心长时间当皇帝的朱祁钰也答应了。

可惜权力是会上瘾的,朱祁钰当了皇帝后就想让自己的子孙永远控制皇位。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废了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此事遭到明朝群臣的广泛反对,朱祁钰也是极为郁闷。

结果在景泰四年(1453年),年仅六岁的朱见济夭折。朱祁钰只有一个儿子,朱见济的夭折导致其世袭垄断皇位已经不可能了。朱见济的夭折对朱祁钰的精神和生理打击极大,间接导致朱祁钰病重不起。

朱祁钰病重后,礼法上继承皇位的人选只有两个:一个是太上皇朱祁镇复位,二是前太子兼大侄子朱见深继位。而朱见深当时只有不到十岁并且没有强势的母后,朱见深继位后的皇权也必然会交给朱祁镇。

综合来讲,在朱祁钰病重不起的时候,朱祁镇只需要在宫里等着朱祁钰驾崩就可以将皇位收回到自己一系子孙手中,根本不需要发动所谓的“夺门之变”。

5

明英宗虽然被幽禁在南宫,并且景泰帝不许群臣去朝见他,但他的生活并不是太差,明英宗在南宫时生了三个儿子,如果英宗生活条件差的话,即使生子,也难以养活,可见景泰帝对明英宗还不想做的太过分。但总是有些投机的小人想借此生事,景泰时有个御用监少监阮浪,“英宗居南宫,浪入侍,赐镀金绣袋及镀金刀。浪以赠门下皇城使王瑶锦衣卫指挥卢忠者,险人也,见瑶袋刀异常制,醉瑶而窃之,以告尚衣监高平。平令校尉李善上变,言浪传上皇命,以袋刀结瑶谋复位。景帝下浪、瑶诏狱,忠证之,浪、瑶皆磔死,词终不及上皇”



此事对英宗与景泰帝的关系产生了裂痕。而景泰六年,刑科给事中徐正上疏说道:“上皇临御岁久,沂王尝位储副,天下臣民仰戴。宜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别选亲王子育之宫中”,直接提出取消英宗一系的皇位继承权,虽然景泰帝看后“惊愕,大怒,立叱出之,欲正罪。虑骇众,乃命谪远任,而帝怒未解。已,复得其淫秽事,谪戍铁岭卫”但英宗和景泰帝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了,英宗此时恐怕不得不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了,一旦有机会,英宗自然是不会放弃重新获取自由的机会。

在皇权时代,皇帝自然希望能够将皇位在自己的子孙中传承下去,景泰帝也不例外。这种皇帝和太子不是亲生父子的状况,在景泰帝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自然难以长久。所以,战争的危机解除后,在景泰三年,景泰帝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对大臣的拉拢后,终于废太子朱见深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另封朱见深为沂王。但是好景不长,新太子朱见济不久因病死去,景泰帝又只有这一个儿子,到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的时候,皇位如何传承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



储君无立,英宗的人身安全又收到威胁,再加上像石亨、徐有贞等别有用心等人的推动,终于在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时,朱祁镇发动政变,夺门即位。

明英宗的复位在当时基本上被认为是应当的、是符合明代皇位继承制度的。按照宗法制,属于正统的、能继承皇位的只有两个人选——朱祁镇和朱见深。俩人是亲父子,朱见深还是个小孩,实际上皇位就是朱祁镇的。

6

还是会到他的 手上,因为明代宗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 在景泰四年就去世,明代宗没有后代。无论自己百年之后怎么样,都没有人延续皇位。以前的太子朱见深就会成新一任的皇帝,朱见深的父亲又已经从蒙古归来,所以最后皇位还是他的。

7

那就看朱祁镇能活多久了。还能不能生出儿子。这样变数就大了。但按照历史上朱祁钰死亡时间的话。就算不夺门。皇位还是会回到朱祁镇或者朱祁镇儿子身上

8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但他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他早期任用“三杨”国力达到鼎盛,后期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还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可谓褒贬兼有。

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9

依本人见解,如不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还是会重新荣登大宝。我认为有几点必要因素在里面。

朱祁钰晚年无子嗣承继皇位

朱祁钰登上皇位后,一直想把皇位继承延续在自己这一脉上。因当年瓦剌大军逼近孙太后先是立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再立朱祁钰为皇帝的,之后为立储之事公然贿赂群臣。最终群臣同意朱祁钰立其子朱见济为太子,但不成想刚立完太子,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之后他这一脉无子嗣。

(大明风华中朱祁钰)

朱祁镇母亲孙太后暗中支持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瓦剌大军逼近北京城。值此危亡之际,兵部尚书于谦等大臣立排南迁之议,奏请孙太后立监国朱祁钰为皇帝开展北京保卫战。孙太后为保朱家天下同意于谦等人的奏请,但却先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她用意很明显就是你只是代理皇上,朱祁镇回来,皇位还是我儿子的。之后朱祁镇放回,虽被禁于南宫,但孙太后还是多次对他进行探望。夺门之变时,也是孙太后暗中默许的。

朱祁钰继位名不正言不顺

朱祁钰继承皇位是在逼不得已情况下进行的。当时瓦剌大军逼近京师,于谦等大臣为避免主少国疑才奏请孙太后让朱祁钰暂时荣登大位,不符合祖制。朱祁钰身处皇位上也是战战兢兢,一方面要防着孙太后一方面要担心言官的说道。

石亨等北京保卫战将领为保住既得利益

石亨算是个投机分子,在朱祁钰病重时,有流言说要立别的亲王子嗣来继承皇位,为保住在北京保卫战中好不容易得到的高官他必须为自己赌一把。他不制造夺门之变也会想尽办法让朱祁镇复位,好保住自己的利益。

所以依据以上几个原因,朱祁镇如不经夺门之变也会重新登上大宝。

10

如果明英宗朱祁镇不发功夺门之变,他是重登不了皇位的,其弟死后会把皇位传给他的侄儿、昍英宗之子太子朱见深。不会再把皇位还给他这位被敌俘虏过的曾经的大明天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