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这枚开元通宝背上“永”是枚赝品,尤其是从制式和字体看,属于低仿品。
而问题来了,开元通宝属于常见的铜钱,在整个唐代,其铸量相当巨大,到现在留存量也是相当惊人。前些年,在北方挖掘出来的开元钱都是以吨计的,有必要去仿造吗?
那么我们从这枚开元背“永”说起。首先这是一枚唐朝晚期的开元通宝,是唐武宗会昌年间所铸,按开元泉谱所载,一般称这类开元通宝为“会昌开元”。会昌开元有一个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背面纪地,它不同于初唐和盛唐的开元通宝一般光背和背纹居多。武周开元也有背字,但不纪地,而是多铸特殊含义的文字,比如“应天”、“淮海”等。所以会昌开元背后的单字一般代表当时钱监所处的州名。而只有扬州所在钱监首铸背“昌”开元不是代表地名,而是为了纪念会昌年号而铸的。
会昌开元背字一共有23个,除“昌”外,其他22个都是纪地所用。而这个“永”字代表的是永州,这其实是一个小地方,归属于潭州(现湖南长沙)。潭州有自己的钱监,铸背“潭”开元通宝,但其下属的一个永州又为何再开了一个永州钱监来铸造背“永”开元通宝,况且两个钱监距离非常近?这原因始于唐武宗毁佛铸钱!
历史上有四个帝王先后毁佛,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其中两个帝王是毁佛后用来铸钱,这就是唐武帝铸的会昌开元和周世宗铸的周元通宝。而唐武宗毁佛后就地开钱监铸钱,有些钱监就在寺庙边上,这里说的这个永州钱监就是如此。所以永州监铸期很短,铸量也极其稀少,后裁撤并入潭州钱监,以至于后来人们争论到底有没有铸造过背“永”的会昌开元。留存下来的背永开元通宝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背永开元是开元中的珍品。
既然是珍品,价值自然不菲,所以才有后人去仿制造假。像题主这枚就是一个后仿的案例。其实,会昌开元铸造时,唐朝已经处于战乱频繁的后期,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各地节度使大权在握,雄据一方,有些甚至握有铸币权,而中央政府又无力挽危局于狂澜,所以才会毁佛铸钱,所铸钱币普遍粗糙,跟初唐开元没法比。而民间私铸、盗铸盛行,以至于恶钱泛滥。从钱币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兴衰,这也是收藏钱币带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