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之初、性本善”?呵呵,我一直把它当作疑问句。

关于人性的善恶,本没有什么定论。我认为,通常情况下,在利益面前,人性都是恶的。在不牵扯利益的时候,人性都是善的。那么我就试着从“尧舜禅让”这个比较有名的历史事件中,简要分析一下。

一、尧和舜的简历

公元前2168年,尧从他大哥帝挚手里接过了帝位。尧小时候住在他外公伊侯家里,就随了娘家的氏-伊祁。所以尧是姓姬,伊祁氏,名叫放勋,封地在唐,也称为唐尧。唐尧对我们今天的贡献还是挺大的,他开创了国家制度,制定历法。他还发明了造酒技术和围棋。舜出生在姚墟,称为姚氏。后来,又迁居到妫水,称为妫氏。传说,舜在出生的时候,目生双瞳,所以取名叫重华。舜为人孝顺,善于制陶。舜在公元前2097年,成为了部落首领。

二、《史记》等正史记载,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

关于“尧舜禅让”的事件,《史记》等正史众口一词。尧的儿子丹朱性情顽劣,尧不想把位传给他。开始,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可许由没有接受。于是“四岳”就推荐了舜。尧为了考察舜,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由于舜很有本事,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很妒忌他,曾经放火要烧死他,推到井里要活埋了他,多亏娥皇和女英发现及时,才救了他的命。可是,舜并不记恨,对他的父母和弟弟依然很好,这就是24孝中的“孝感动天”的故事。经过三年的考察,尧说,“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于是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开创了禅让的先河。“禅让说”实际也是在告诉人们,人是性本善的。但事实真如此吗?

三、《竹书纪年》记载,舜从尧手里夺取了帝位。《史记》把我们骗了两千多年

中国还有一部史书叫《竹书纪年》,比《史记》要早200多年,是晋国和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说是舜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尧,夺取了帝位。现在很多人都认可这一说法。这一说法的基础是,在利益面前,人性是恶的。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尧肯定是要把权利交给自己儿子的,全但是当时舜的势力很大,有能力把帝位夺过来,于是就下了毒手。这是人正常的思维。《史记》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陈桥兵变中,赵匡胤夺了他结拜兄弟柴家的皇位。烛光斧影中,赵光义夺了他亲哥哥的皇位。在利益面前,兄弟尚且阋于墙,何况是外人呢?这难道还不足以体现出,在利益面前,人性恶的一面吗?

四、史书上为什么说是禅让

舜窃取了权利后,当然要对自己粉饰一番。以后的朝代的君主,为了让百姓服从统治,大力宣扬圣人的道德。舜的异母弟弟三番五次要害他,他心里能不气吗?所以,舜对他们依然很好,只是做给人看的,为了积攒自己的人望,为将来夺取帝位作舆论上的铺垫。

总之,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上看,在重大利益面前,人性是恶的。

最佳贡献者
2

人之初性本善

3

那就先说一个历史事件吧,詹姆斯·库克船长之死。

(库克船长)

大名鼎鼎的库克船长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参与过七年战争。除了是著名的海军军官,他还是公认的航海家、探险家、制图师,在18世纪的英国声望很高。

1776年7月,他第三次前往太平洋探险,目的是找到西北航道。8月初,库克船长的舰队进入白令海峡,并在几天后进入了北极圈。但是,因为准备不足,又要面对冰山和冰封的海面,舰队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库克船长果断带领舰队返航,向南方温暖的地方前进。1778年12月,库克船长带领水手们来到了夏威夷群岛——这里温暖舒适,而且库克船长曾经探索过,比较熟悉。

1779年1月17日,库克船长在群岛中最大的夏威夷岛登陆了。巧合的是,夏威夷岛的土著人正在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祭祀神明、庆祝丰收。根据土著人的神话传说,神降临该岛的时候,会顺时针绕岛一周——库克船长正好带领船队顺时针绕岛一周,而且高大的桅杆、船帆等,都和土著人的神话相契合。


于是,当地土著人把库克船长当成了神,顶礼膜拜,好吃好喝的供奉着。

(库克船长之死)

库克船长也欣然接受,舒舒服服的享受了近一个月时间。

2月初,舰队再次起航,但是没走多远船只就出了问题,只能再返回夏威夷岛修理。本以为土著人会热烈欢迎他们的神回来,结果当地人非常恐慌,愤怒的拒绝库克船长的一切要求。按照土著人的想法,节日期间神降临,节日过后神离开,第二年再回来——这节日刚结束没几天就回来了,咋地?觉得我们招待不周?还是要给我们带来灾难?不按套路出牌啊……

于是,双方发生了冲突,库克甚至试图绑架当地酋长,结果被土著人一击反杀,尸体还被“烧烤”了……

你说,土著人是善还是恶?

杀人是恶,但土著人绝对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传统和道德观。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库克船长就是“恶人”,他们为民除害,是善行。


人生来是没有善恶观念的,而且所作所为也不存在善恶的说法。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群,会定义不同的“善恶”。

(《赛德克·巴莱》)

善恶如此,“文明”和“进步”同样如此。《赛德克·巴莱》中,原住民反抗日军统治,并不认可那些日本人的学校、邮局是文明,因为他们失去了尊严——所以就算日军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活方式,在原住民眼中,这些殖民者依然是恶人。

而原住民自己,曾经有自己的领地,不同族群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杀人是常事——但他们也没觉得这是“恶行”,因为传统和习俗就是这样的。

我们以自己的观点去评价别人,很容易认定“善和恶”,但你要换个身份,就不一定这么想了。所以,世上本无善恶,都是人们以不同的价值观定义出来的。

4

实际上在人的性格中,既有性本善的一方面,也有性本恶的一方面。这两种本性纠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人性。所以说一个人当他在性恶的方面显示出来时,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恶人,当他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善人。当两种本性达到均衡的时候,就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说他是性善还是性恶。要看具体的环境,他所做出的事情而定。不能简单地定性。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有特定环境的制约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他人性中善的一面或者是恶的一面占据上风,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另外我们还要看它是一种本能还是一种有理性的行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大起义。坚持战斗14年势力扩展到18个省,但是由于定都天京以后出现了天京事变,导致太平天国由强盛走向衰落。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人物,就是韦昌辉。如果我们从目前的书籍中来看,对于韦昌辉来说,他就是一个性本恶的人物。因为他在天京事变中残杀了东王杨秀清手下2万多太平军将士。虽然是奉洪秀全的命令所为,后来又杀掉了翼王石达开的家人。因此有人认为天津大屠杀是韦昌辉一手制造的,由于他阴忍残酷,奸险成性,终于在1856年利用了洪秀全杨秀清的矛盾矫诏杀了杨秀清,并借机扩大事态,杀害太平天国的部将士兵打数万人之多,给太平天国的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把它看作是削尖脑袋钻进农民革命队伍里的阶级意异己分子,是天京叛乱或者内讧的罪魁祸首,是毒如蛇蝎的两面派,也就是说他的本性就是恶的。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对于他来说是不公正的。韦昌辉是金田手艺的六王之一,在冯云山肖朝贵相继牺牲以后,他成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的第3号人物,对于这样重要的太平天国领导人物,怎么能说是性恶的呢?如果是的话,他也不可能在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中成为第3号人物。即使说是有那么一点,也就是说在人的本性中性善或者性恶多一点少一点而已。而且我们还要看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得出结论。

5

人之初,性本无善恶,环境使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

人性本善良,有了竞争或者奢望,便起了恶意

7

人性中,善恶本是同源。受不同环境条件的诱发而生出向善向恶。佛学认为,世上所有人虽同形同声,但在六道轮回中每个人的"来源"却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人性中其善恶的比例亦不同。有些人的善,是骨子里的善。乃从天道而来者。有些人的恶,是骨子里的恶。乃从地狱道而来者。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机械的去看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8

历史上所述毕竟是书本上文人所记述的事件,说性本善或性本恶的都有,相信谁的学说都有一套理论根据。以我个人的陋见以为人性本恶!

为什么这么说?“物竟天择",“优胜劣汰"似乎是公认的规律。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競争是生存制胜的"法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两个小孩为抢一点食物,强的有得吃,弱的没得吃,这就是"道理"。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才需要制订法律,规范秩序,提倡道德来制伏人的"恶念",使恶行受到惩罚,让恶人不敢肆无忌惮的去危害社会。

最近连续暴出几起未满14周岁的少年杀母、杀人恶性案件,虽不能说有代表性,但也反映出“性本恶"确实存在,正是缺乏正确的教育和管束,让"恶性"露出来!

9

我是宋都御史,我来回答。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来是好的,王阳明的理学中就说:有良知是人的本貌,心即理。

历史上的善恶都是后人评说的,比如秦国战神“白起”,为秦国征战几十年,打杀上百万,你能说他是恶人吗?比如秦桧,虽然对赵构对自己的皇帝忠心耿耿,言听计从,你能说他是好人吗?好人坏人都是读历史着现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评价的。这也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10

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人讲“人之初,性本恶”。其实善恶好比是一条直线,有时向左一点,有时向右一点,善恶在一念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1、曹操斩杀吕伯奢暴露人性之丑恶。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跑,来到城外好友吕伯奢家住宿一晚;吕伯奢安排家人杀猪款待,曹操多疑以为磨刀霍霍要杀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杀吕伯奢全家连夜逃走,不想在半道上,却碰到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浑然不知道自己全家上下八口已经全被曹操杀死;曹操对吕伯奢谎称后方有人,趁着吕伯奢回头观望的空隙,曹操竟然毫不留情地将 吕伯奢也当场斩杀。这个历史事件,充分暴露了曹操“宁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人性之丑恶。

2、关云长华容道放曹彰显人性之善。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被火烧80多万兵马,败走华容道,幸亏守华容道的关羽念其旧恩,放了曹操一马。可想当时的关羽,处在“忠”与“义”的尖锐矛盾之中,经受着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从忠于刘备集团的立场来看,曹操是图谋篡逆的“汉贼”;从念旧恩的个人立场来看,曹操待其视为知己,恩深义重。华容道放曹,宁可签军令状自己领罪,彰显了关羽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实乃人性之大善。

3结语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正如三字经所言“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学习环境很重要,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的差别。

人心向善,虽福报未至,但恶已远离;人心向恶,虽祸未至,但福已远去。人要存好心、办好事、做好人!

分析不到位的地方,欢迎留言评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