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今世界的流通文字中,除了中、日的汉字以外,其它的都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特点是,字母数量有限,如果你知道每个字母的发音和拼读规律,基本上可以把一个单词读出来。但是汉字是表意文字,除了部分形声字体现表音属性之外,大部分汉字是不能表音的。因此,古今中外的人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就要想一些办法来标注读音。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汉字注音的历史。



古代注音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都在一定程度上象形,看到这个字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自然也能知道它的读音。秦始皇时期,为了刻写方便出现了隶书,汉字的字形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很难看出象形的元素。到了汉代,帝国逐渐强盛,汉字的学习者也在增加,不仅仅局限在皇族贵族。于是,产生了最古老的汉字注音法——直音法。

【直音法】

在“直音法”之前,就有一种对汉字粗略注音的方法,叫“读若法”。“读若法”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它有一个缺点,“读若”即“读音类似”,而不是“读音相同”,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注音并不准确。在《说文解字》中,“读若法”只用来标注那些生僻的、不常用的汉字。

东汉末年产生了“直音法”,也就是用读音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字表示这个字的读音。相比于“读若法”,“直音法”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对汉字读音的标注。但也有缺点,有些读音只对应一个汉字,比如“命”,“死”,就没法使用直音法。中国汉字的音节特别多,加上音调就更多。至少每一种音掌握一个常用字,才能使用直音法。

【反切法】

“反切法”的起源有很大争议,一般认为起源于汉末,完善于隋唐。从隋唐时期的《切韵》,以及宋代的《广韵》《说文解字注》,到《康熙字典》,都在用这种“反切法”为汉字注音。所谓“反切法”,就是找两个汉字,把它们的读音一刀切两半,一个取声母,一个取韵母和音调,拼在一起,就是目标汉字的读音。比如,在《康熙字典》中,“玄”字就是“穴员切”。



这种方法比“直音法”更科学,只需要了解汉字有多少个声母、多少个韵母(加音调),就能拼出所有汉字。但也有缺陷:一方面音调和韵母没有完全分离,另一方面对于有些读音复杂的汉字,这一刀切在什么地方,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比如,“穴”和“员”,即可以切出“玄”,还可以切出“贤”。有一些字的争议是比较大的。

【小儿经】

公元7世纪中期(中国唐代),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崛起。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以西北地区为主)传教,很多汉人从那时起被同化,成为现在的“回民”。这些“被同化者”的孩子从小接受伊斯兰文明的教育,学习阿拉伯文字和古兰经。阿拉伯文成了当时对中国影响第二大的字母文字,仅次于梵文。

阿拉伯文是字母文字,可以用来标注汉字的读音,帮助“回民”的小孩子学习汉字,成为最早基于外文字母的“汉语拼音”。由于主要是小孩子在用,因此也叫“小儿经”。后来很多不识字的“回民”也使用“小儿经”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小儿经”成型时间较早,而且主要用来标注汉字的“西北方言”读音,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现代逐渐走向衰落。



近代拼音

【威翟式拼音】

威翟式拼音(Wade-Giles romanization,也叫威妥玛式拼音),是1867年,由英国学者Thomas Wade(1871年任英驻华大使)创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罗马字母表达汉字(普通话)读音的系统。1892年,英国对华外交家Herbert Allen Giles对这套拼音做了略微改动,使其更加完善,并以此为基础编写了世界上第一套对汉字进行注音的汉英百科字典。

威翟式拼音在国际上十分流行,其地位仅次于我们目前使用的“汉语拼音”。国际社会在接受“汉语拼音”之前,一直使用威翟式拼音书写中国重要人物的名字,比如“Mao Tse-tung”。中国台湾,新加坡的华人目前也在使用这套拼音。(台湾是三拼共用,后面我们会介绍。)威翟式拼音最大的特点是,用'来表示送气音。比如,“t”代表“d”,“t'”代表“t”,字母“d”在威翟式拼音中不存在。究其原因,可能是作者考虑到中国人在发“d”音的时候,声带不会振动。但事实上,从发音效果来看,还是使用字母“d”更准确一些。

【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ㄅㄆㄇㄈ)最早是章太炎先生按照“反切”的原则创造的记音符号,用汉字本身或一部分作为声母或韵母,拼在一起为汉字标音。北洋政府教育部以此为基础,1912年通过这套注音方案,1918年正式使用。

“注音符号”是近代汉语各种拼音中,唯一没有使用外文元素的拼音方案,所有的字符都是汉字的衍生。比如“ㄅ”这个符号,就是“包”的一部分,在注音符号中表示“b”音。“ㄠ”和“幺”(yao)相同,这里代表它的韵母“ao”。这套方案优点是可以更准确地表示每一个声母和韵母,而且基于汉字,对初学者而言更容易,不用再单独学习外语字母。目前中国台湾仍在使用这套方案为国语(普通话)和台语(闽南话)注音。中国大陆1958年的“汉语拼音”取代了这套“注音符号”,但《新华字典》上仍保留了这套符号,与“汉语拼音”同时使用。

【国语罗马字】

“国语罗马字”是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最早由赵元任提出,包括林语堂在内的学者们共同制定,于1928年正式使用。它的特点是,用不同的字母组合表示普通话四个音调,而不用音调符号。比如,“an”这个音,本身“an”表示一声,“arn”表示二声,“aan”表示三声,“ann”表示四声。如此,可以消除汉语声调的烦恼。比如“山西”和“陕西”,用汉语拼音转写就完全相同,所以参考这套“国语罗马字”,用“shaan”表示三声的“陕”,来区别这两个省。也正是如此,这套拼音学习来很麻烦,每个韵母要学四种写法,规律还不统一。因此,远不及“威翟式拼音”流行,在大陆被1958年所创立的“汉语拼音”取代,在台湾于1986年被另一套“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所取代。

【耶鲁拼音】

“耶鲁拼音”(Yale romanization of Mandarin)是1943年美国军方委托耶鲁大学汉学家乔治肯尼迪编制的一套拼音方案,对将要去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的美国士兵进行短期汉语培训(地点就在耶鲁大学)。二战结束以后,耶鲁拼音就成了美国人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辅助工具。直到1982年,随着“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耶鲁拼音就很少被使用了。耶鲁拼音也被用于拼读汉字的粤语发音,使用比较广泛。

现代拼音

【汉语拼音】

(本文之后所提到的所有“汉语拼音”,都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汉语拼音。)1950年,周有光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在1928年的“国语罗马字”方案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并于1958年正式发表。周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曾留学日本,二战后在纽约和伦敦都工作过。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在复旦大学教书。2017年1月14日,周先生离世,享年112岁,是位相当长寿的老人。

周先生的这套拼音方案在国内外认可度极高。无论是中国小孩子学习汉字,还是老外学中文,抑或是中国的人名地名转写成拉丁文字,都离不开这套拼音。1982年,这套拼音成为国际标准。周氏汉语拼音方案的优点是,拼写简单,同样的读音,周氏汉语拼音通常会比其它拼音少用一个字母。而且除了“ü”之外,几乎用不到辅助符号,与拉丁字母的吻合度较高。缺点是“j q x”三个字母莫名其妙地发出了“鸡 七 西”的音,而且个人认为“yi wu wo”这类读音声母和韵母有重复,可以进一步简化。

【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与【通用拼音】

由于“国语罗马字”四声调韵母系统较复杂,大陆1958年推出了“汉语拼音”,台湾地区在1986年1月28日推出了“国语罗马字”的替代版本。它参照“国语罗马字”的一声部分,做了少许改动。由于和“注音符号”(ㄅㄆㄇㄈ)并行使用,这套拼音方案被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注音符号”被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再加上民间习惯使用的“威翟式拼音”,形成普通话“三拼共用”的现状。

“通用拼音”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的衍生产品,于2002年被台湾教育部采纳,并取代后者。但这套拼音使用时间不长,2008年9月16日,台湾正式采用“汉语拼音”作为普通话官方拼音。“通用拼音”成了过渡产物,而事实上,它与“汉语拼音”也是极其相似的,不同之处极少。

【西里尔拼音方案】

建国以后,我国受苏联影响,有一段时间曾试图出台一套西里尔字母(也叫斯拉夫字母或俄语字母)拼音方案。这套拼音方案,不仅仅是为了标音和输入,而是为了取代汉字成为汉语的书写系统。后来中苏交恶,这套方案还没落实就搁浅了。

由于没有官方版本,西里尔拼音方案的民间版本甚多,难辨真假。虽然我们不使用它,但很多中国的人名地名需要用西里尔字母转写,在俄语这样的语言中使用。俄语有一套转写方案,也比较简单。比如,“guai”这个拼音,转写成“гуай”,都是一一对应的,懂俄语的朋友应该很熟悉。其它斯拉夫语族语言的转写方案也都类似,只是几个字母发生变化而已。

方言拼音

很多方言都有过自己的拼音方案,主要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时候,为了转写当地方言所编写。中国大陆的很多方言由于历史上没有官方的拉丁化方案,加上推广普通话对方言造成的冲击,大部分方言已不再去考虑“拼音化”。

【粤语拼音】

粤语是除普通话以外,拼音系统最完善的方言。早在殖民时代,英属香港和葡属澳门就各自有一套拼写当地粤语的拼音方案。1958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耶鲁粤语拼音”相当流行,尤其是国外讲粤语的华人和学习粤语的老外大部分都在使用这套拼音方案,直至今日。

1960年,广东省教育部门一口气出台了四套拼音方案,分别是“广州话拼音方案”,“潮州话拼音方案”,“梅县话(客家话)拼音方案”和“海南话拼音方案”。很可惜,除了“潮州话拼音方案”之外,其它三个都没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当1993年香港语言学会颁布了这套粤语拼音(“粤拼”)之后,全国的粤语使用者都改用这套拼音方案。事实上,国内通用的“粤拼”和国外通用的“耶鲁粤语拼音”差别并不大,只有三个声母和三个韵母不一样。

【闽南语拼音】

刚才我们介绍过的“注音符号”(ㄅㄆㄇㄈ),在大陆只存在于字典中,在台湾仍是官方承认的普通话拼音之一。此外,这套“注音符号”还被用来拼写“台语”,也就是台湾闽南话,只不过增加、减少了一些字母,来对应闽南语和普通话的差别。

除了“注音符号”以外,台湾教育部2006年推出了一套“台湾闽南话罗马字拼音方案”,简称“台罗拼音”,取代之前使用的罗马字拼音方案,作为官方闽南语拼音,用来拼读闽南语汉字,一直沿用至今。

总结

中国方言很多,从古至今的“拼音方案”也不少。这些拼音方案都是平等的,没有熟好熟差之分,都是辅助学习汉语的工具。相比之下,还是学好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更重要。虽然“汉语拼音”、“粤拼”这类方案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先人对汉字注音的贡献不可忽视。

最佳贡献者
2

谢提!

古时候,汉语拼音还未出现,古人把识字分成了二部分:(一)语言表达趋于完善时,是把音律中角宫商徽羽按照易经五行金木水火土分门别类,归纳总结,完善了音部!字部是苍颉根据形神造字,也一并归类于五形模式中!

抱歉,我知道的有限,请大家指正完善!

3


太专业的题,中文专业毕业生简单解答一下吧!

现代汉语拼音,是现代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古代当然没有汉语拼音。

古代,如同今天,仍存在各地方言,更没有普通话,如何统一汉字发音,以利文化交流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先后采用:

直音法,以同音字互注,鹰=英,冬=东等。

读若法,没有同音字,用近音字,如芨,读若急等。

还有“读为法”、“叶音法”等。

后来,古代人发明更科学的汉字注音法,称为“反切法”的汉语拼音。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百多年前,中华民国时期,又发明了“国语注音符号”,用于汉语注音,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发明的“记音符号”为蓝本,修订后,经教育部审定全国推广。

现在,我们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还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仅供参考。

4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怎么认字?

古人读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也要查字典的,字典的名叫《解文说字》,是汉朝许慎编撰的。它教人认字的方法是,在这个字的旁边注上个同音字,例如“跟”旁边注“根”。

不过古人认字,必须先学会部分字,有了一定识字基础才能去查《解文说字》,没有一点识字基础也是不行的。这样认字不如今天的拼音识字方便,再是在读音上也不如拼音准确。


5

纯干货与大家分享!

在中国古代人们拼音方法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主要有:直若法、譬况法、反切法。

根据我教学多年研究多年拼音的经验,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汉语拼音使用之前,古人用什么给汉字注音》。截图如下:

有人说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这没错,但那是一部用部首查字法的工具书,没有拼音在上。

直到孙炎整理出《雅尔正义》,才确定拼音方法为反切。

后来,反切法一直用到清末民初。

现在的字母拼音以拉丁字母来组成声韵母相拼的,而最早的字母拼音是1605年利玛窦制定的。

点击链接:https://m.zjurl.cn/i6506887565130334728/?iid=24111511283&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17411748&tt_from=mobile_qq&utm_source=mobile_qq&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如果对你有用,请关注我的头条号!

细致内容以后纯干货与大家分享!

6

有必要普及一下何为譬况、读若、直音、反切。

譬况先秦多用,是用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这里有两个“伐”字,一个表示发起动作,讨伐,一个表示承受动作,被讨伐,如何区分?注曰:“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靠读音,告诉你用长音和短音来区分,和工尺谱告诉你手应该如何动作,但不告诉你这个音究竟怎样,要靠自己揣摩,就是譬况。

读若,不得不提一下《说文解字序》:“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注经必兼兹二者。”意思不难理解,读若就是模拟这个字的读音,而书中明确告诉你读为何字,其实就是告诉你这里有个通假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这样。读若同读如,如果读古汉语书,发现有这样的注,就知道这是告诉你,这个音大概读成这样。如“珣,读若宣”,“蜡,读若狙司之狙。”只求近似,不求准确。

直音好理解,就是找一个跟它读音一样的字来给它“注音”。比如如“根,音跟”。这样只要认识几十个字,先牢固记住它们的读音,再去寻找同音字,久而久之,字也就认得差不多了。当然这是个笨办法,若是看书时遇到两个字都不认识,只能抓瞎,非请教别人不可。

最好用的方法,当然还是反切。反切就是取两个字,用它们的发音组合来推断被注音的字该如何发音。一般是取上一个字的声母,来组合下一个字的韵母。举个例子,《说文解字》中标注“蓝”这个字,是“鲁甘切”,取“鲁”字的声母“l”,再取“甘”字的韵母“an”,组合起来就是“lan”,蓝。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情况,反切之法非常复杂,因为不同时不同地之人,语音不同,有时拿到一本书,按照上面给出的反切根本切不出读音来,只能拿音韵学的知识去反推了,章太炎先生做的小学的学问,就擅长这件事,因此可以拿唐韵骂人。

7

古人没有汉语拼音,但是也一样可以进行识字教育啊。

一、韵文识字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识字韵文,比如千字文、三字经等等,这些文类,都能很好的帮助小孩子在诵读文类的时候,记住词语以及他们的读音,而且其中也有不少小故事和历史文化知识。

这些韵文,往往三字成句,或者四字成句,短小精悍,非常容易识记,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

二、切音识字

反切音识字法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发明的。为了标记梵文读音。顺便也用来标记汉字读音。

比如:日这个字,读音就可以标记为——人衣切。其原理在于,取人这个字的前音和衣这个字的后音,最后组合,即可成为“日”这个读音了

8

特别简单的常用字,就靠口口相传。别的国家难以做到,但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文没有过断档,所以可以使用这种办法。

至于更多的字,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拼音,但是还是有办法的。

一是同音字,就是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称为“读若”、“读为”。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肇”注“兆” 。(《尔雅》)  

二是反切法,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简单解释,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读。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

如:

器,去冀切。

敖,五劳切。

缓,胡管切。

矣,于纪切。

在中国古代,外族人学汉字,就是用这种办法,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拼音。

9

这个问题太专业了一点,要说起来也非常的复杂,这样吧,笔者就班门弄斧,叨咕几句,算是简单科普一下吧。

古代学字,对于读音的学习,从汉到清,其实是一直摸索着不同的方法的,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是直音法、注音法,反切法,最后,才到了拼音法。



下面一个一个简单说明一下:

直音法,很直白的意思:就是用一个白字,代替一个生僻字的读音,比如《说文解字》里面,经常看到:财,音才。或者,拾,音十。就是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字,来代替不常见的字。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比如才俊的俊字,或者丢弃的丢字,你说你拿什么直音?

于是,第二种方法,注音法,出现了。

在《康熙字典》里面,我们就开始用注音法。如,刀,到平声。

啥意思?我们古代,就已经知道,每一个字,都分为四个声调:平,上,去,入。所以,我们不认识,刀字。就拿到字,换个声调。入声改平声。



当然,这种注音法,局限性也很大,羌字,你咋注音?

于是,最后,最接近拼音的反切法,出现了。

怎么反切?就是拿两个字切,头一个字,切声母,后一个字,切韵母。

说,麻烦,上一个字!羌,钱央切。就是,钱字的“qi”,和央字的“ang”,合起来,就是“qiang”字的读音了。

可以说,到反切法时,已经非常接近如今的拼音注释了,到了明代,西方文化与中国融合,逐渐开始演变,最后,才采用了如今的拼音法。



好啦,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平民闲话,篇篇精选。

10

谢邀!这个问题有些太过于专业了,回答之时若有出错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在古代,虽说没有汉语拼音,但是富有创造力的我国古代人民还是创造出了一些方法用来学习汉字,而这其中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反切法”和“直音法”。



听到这可能会有人一脸茫然,那到底什么是“反切法”、什么是“直音法”呢?下面听我细细道来。

一、反切法:

光听名字还真想不出来这是啥。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来给另一个字进行注音音。它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在注音时取它的声母;而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在注音时取它的韵母和声调。因为古代使用的是直行的书写方式,因此上字是指前面的字,下字是指后面的字。而后再将取出来的声母、韵母、声调组合后就是新的汉字的读音。说到这可能还是不甚清楚,我们通过例子来看一下。

例如要给“鹿”字注音,就是“鹿,粮木切。”意思是 ,用“粮”的声母“l”跟“木”的韵母“u”及声调(去声)结合,这样得出的“lu”加上声调(去声)后就是“鹿”的读音。

二、直音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用一个认识的字直接去给另一个与它同音的字注音。

例如说“燚”,这个字大部分人都不认识,在注音的时候呢,就可以用大家都认识的“义”去给它注音,即:燚,音义。那么不认识的人看到了以后也就会明白这个字读“yi”,声音是去声了。

一家之言,出错之处,望请指正,不胜感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