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自成,理论上是他推翻了大明王朝,但是要说大明军队,他真没怎么像样的打过几仗。还有,满清入关后的大多数交战,也都是和吴三桂等人的汉族军队打的。

李自成与明军交战,应该从崇祯二年开始,以小头目身份投奔张存孟,崇祯四年张存孟战败,他又带着队伍加入了他舅舅高迎祥,称“闯将”。一直到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卢象升击败后,包围在郧阳山区。后在黑水峪中了埋伏,兵败孙传庭所杀。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由此壮大。在这期前,他几乎是一直被明军追着打,差点要了他命的就有两次,最惨的时候就剩下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翻身的机会,是清兵和张献忠给的。崇祯十一年八月,清兵毁墙入关,卢象升战死,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攻入河南,收纳了大量的流民,军队发展到数万。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福王朱常洵。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十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

崇祯十六年八月,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李自成闻讯,即率主力北上,九月,两军对垒于郏县。孙传庭回师之时,李自成追击几百里,大败明军,斩首四万余级。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这一次,是李自成起兵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从此以后他开始进入反攻阶段。

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然后渡过黄河,向东进攻,一路先后拿下汾阳、阳城、蒲州,焦作,太原,忻州。在代州宁武关他遇到了最坚决的抵抗,总兵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此战前后死七万余人,伤亡惨重,李自成差点放弃东进,因为要再出现一个周遇吉,他的家底子就耗光了。但是他很幸运,从此一直到北京,都没有再遇到抵抗。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一路投降。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前往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到这时候,李自成与明军作战,总的来说是败多胜少,但是因为他一直能在正确的时间把握住机会,可以屡次东山再起。此时的明朝,就像一个破败的房子,李自成恰好成为了那个最后踹门的人,并不是说他的战斗力真的很强悍。

接下来,就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一片石大战。李自成进京之后,多次招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未果,于是刀兵相见。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山海关附近一片石进行决战,双方均投入了自己的主力部队。打了一天,吴军开始撑不住了。吴三桂于是剃发降清,关键时刻八旗兵杀出,击溃了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到京城,仅剩三万余人,随后一路逃回西安。

顺治元年十月,清军兵分两路攻打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等军由大同向榆林进兵,然后,从陕北南下西安。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等部,从河南怀庆攻击潼关。李自成闻讯,勿忙率军增援潼关。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经激战,潼关失守。

到这时候,战场上的主角已经发生变化了,并不是大顺军与八旗兵直接对阵。因为在一片石战役中,清军得到了很好的经验:让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这些汉奸部队先上,在战役进行到关键时刻,总是八旗军冲出去捡人头。后面对大顺,大西,南明政权的战斗,都是用这种模式。一方面,总兵力不多的八旗兵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二方面功劳他们拿投一份,毕竟是因为他们的加入才打赢的;三方面消耗这些汉奸部队,变相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因为谁都不想被当傻子耍,满清的这种无耻的行为,也为后来的三藩之乱埋下了伏笔。所以,满清那十万人的战斗力真不是想象中的强大,明朝的土地大部分都是汉奸们替它打下来的。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这个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大明王朝传位到崇祯皇帝,朝廷腐败已到极致,国难当头之时,朝堂上一些富可敌国的王公大臣居然不思报效,不肯为筹集粮响而一夜白头的崇祯皇帝捐献钱物,甘做铁公鸡。兵临城下之时,大明各地勤王之师为保存实力也都按兵不动。所以李自成后期收拾大明破碎山河犹如摧枯拉朽一般,不费多少周折。反观清朝,前有努尔哈赤,后有皇太极励精图治,八旗子弟兵精马壮,早有问鼎中原之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虎狼之师,岂是李自成对付明军那么容易。

2.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京师,登基之后表面上一片祥和,实则内部矛盾重重。起初农民军军纪严明,后来以大将刘宗敏等为首的将领各自为号,烧抢掠夺,民心尽丧。以丞相牛金星为代表的实力派和以李岩等人为代表的士族水火不容,大大削弱了大顺军力量。

3.大顺军入主京师,但是并未实现一统,内有地主势力和南明残余反扑,外有清军虎视。大顺政权并没有稳固的大后方基地作为战略纵深,一片石之战大败之后只能节节败退,溃败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

4.以李自成为首的众多大顺早期将领虽然能征善战,可惜皆为草莽,不堪治国的大任,军中谋士或遭排挤,读书人或得不到录用,大顺政权面临严重缺乏治国干炼之才的尴尬局面,因此没有人规划一个清晰的治国方略。所谓打江山易,治江山难,糊里糊涂得过且过焉有长久不败的道理。

5.李自成大顺政权和皇太极的清军在拉拢明将吴三桂时的一系列失误,直接导致了吴三桂降清。引狼入室已成典故,大顺政权失去战略缓冲的时机加速灭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

3

关于李自成可以打败明军,应该这样说,明军在李自成、张献忠和后金等的联合夹击之下失败了,并且还是在明朝内部充满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情况下,他们几种势力才勉强获胜;比如,袁崇焕就因为反间计被自己人害死。所以,李自成对于灭亡明朝有大功,但并非靠自己一己之力。

另外,就李自成和清军的对比,不能进行简单的胜败分析。李自成确实败于清军,但却是败于清军和吴三桂联合之手,并且属于被偷袭的。在被联合偷袭的情况下得出来的胜败结果,参考意义并不大。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打下北京前后的李自成是不一样的。打下北京之前,李自成纪律严明、士气正盛,并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打下北京之后,李自成腐败堕落,手下士兵违法乱纪者很多,并且不仅没有安抚明朝官员,采取的措施反而把明朝官员推向清军,力量对比一下就发生变化,吴三桂就由投降李自成转为投降清军,再加上李自成的士兵腐败不堪,失去民心。如此,怎能打败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合进攻呢?

4

打明朝的时候明朝腐败了,打满清的时候自己又腐败了;总而言之,不管什么时候,腐败就是灭亡的主要原因。

5

首先,明朝是被李自成打败的?难道不是李自成和后金两面夹击之下才崩溃的吗?

崇祯元年,明思宗朱由检对全国的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编制,陕西米脂的邮递员李鸿基,惨遭裁撤,失业不说,还被地主艾举人逼债告到县衙,可怜的李洪基被游街于市,差点毙命,后来被亲友救出。

到了当年年底,愤愤不平的李鸿基,忍无可忍,怒杀艾举人,接着他老婆村子里一个叫盖虎的通奸,惨遭戴绿帽,更是怒火中烧,于是他手起刀落,把妻子也给杀掉了,两条人命在身的李鸿基只能跑路,在崇祯二年跑到了甘肃甘州当了兵。

李鸿基在甘州很快就被提拔成把总,然而好景不长,后金入寇,逼近京师,明廷召集各地军队进京勤王,甘州的部队还没走出甘肃,就因为参将王国克扣军饷而兵变,李鸿基也参与其中,不仅杀掉了王国,还干掉了榆中县的县令。

如此,李鸿基没得选,才走上了造反之路,并且改名李自成。然而李自成毕竟不是什么天生将才,从崇祯二年造反,他被官军追得到处跑,基本没打赢过,跟丧家之犬一般。。到了崇祯六年,他逃到了山西,投靠了她的舅父闯王高迎祥,在营中被称谓“闯将”。作为当时造反队伍里面最强的一支,李自成还来不及跟着舅舅大干一场,就被曹文诏率千余关宁军给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纷纷逃到了河南,可最终还是被曹文诏、左良玉多路明军给包围了。

如果这一年,皇太极没有入塞,劫掠到了山西中部和河北北部,那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可能就在明军这一次的包围之中game over了。皇太极可谓及时雨,第一次入寇间接让李自成走上了造反之路,第二次入塞,曹文诏被调回大同抗金,于是农民军得以从王朴处突围而出。

这一次入寇,对山西、河北大部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大量财物牲畜人口被后金八旗掠夺,同时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无数老百姓被迫成为了流民,而这些失去了生计的流民,最终也转化成了造反的农民军。

崇祯八年,高迎祥部农民军达到了极胜时期,在河南荥阳召开荥阳大会,会后大军恭喜啊南直隶凤阳,掘了明皇室的祖父,而因为争夺凤阳皇宫俘虏的小太监和鼓吹乐器,李自成跟张献忠结怨,最终李自成分军西走甘肃。

也正是因为李自成分军而走,才又捡了一条小命,崇祯九年,高迎祥被卢象升击败,最终被孙传统所杀。到了崇祯十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农民军被各个击破,张献忠兵败投降,李自成在潼关被洪承畴、孙传统埋伏击溃,只剩下17人躲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这应该是李自成造反以来最惨的时候了,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时候,皇太极又帮了李自成一把,清军在崇祯十一年,从青口山毁墙入关。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力主与清廷一盒,遭到卢象升的强烈发怒地,崇祯战和不定,最终卢象升在河北巨鹿战死,清兵撤走后,孙传统、洪承畴被调往辽东防御清军。

这一次入寇,不仅给李自成喘息的机会,同时也因为清军的劫掠造成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从而使得李自成的兵员得到了极大补充。到了崇祯十二年,中原之地,已经没有能够镇压李自成的野战军队,加上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以及对清战争的不断失利,朝廷再也无法维持两面的战局。

崇祯十三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这一战一直持续到了崇祯十五年,明廷最后能够调动的主力军队在洪承畴的率领下救援锦州,李自成在无掣肘,一路滚雪球般壮大,到了十五年底,明军惨败松山,只剩下吴三桂部逃回山海关苟延残喘,至此明廷再无可战之军剿灭李自成,只得以孙传统新练之秦军,仓促之间组织了10万迎战,本来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又被李自成截断粮道,最终李自成攻破潼关,占领陕西全省。

接来下的发展也就不用再说了,明军已经再无可战之兵阻挡李自成,而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终于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入了北京,灭亡了明朝。

说实话,李自成并不是什么厉害的战将,一个人接连吃了快11年的败仗,比之后来曾国藩的湘军还要惨,再蠢起码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付明军卫所军也能游刃有余了,更何况还有皇太极这个大帮手,几次入寇,劫掠了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地区大量的人口财物牲畜,从而使得本来就已经趋于崩溃的明廷财政雪上加霜,而最后的主力在松山之败后,明军再无从九边之地招募新军,毕竟西北自然灾害已经是人间地狱般的存在,中原又被清军抢了又抢,明廷对北方的控制力早已经无力回天,根本募不到什么军队来镇压李自成的农民军。

李自成从始至终都没有击败过真正的明军边军,反而是被打倒到处逃,最后被他打败的那些明军不过是明朝糜烂的卫所军而已。连明军主力都打不过,更何况是对付打得明军主力不敢的野战的满清八旗?

6

感谢邀请。

李自成进入北京,实际上只控制着华北、西北及中原西北部,明朝中都凤阳、南都南京及整个江南仍在明朝手里。

进京后的李自成及其部下,充分暴露了农民起义军的本质,并没有认识到明朝的残余势力与关外清军的威胁性,曾经“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早己甩到九霄云外,到处抢夺,民声怨沸,军心焕散,特别是大将刘宗敏抢走了陈圆圆,并杀死吴三桂父亲,使准备归顺李自成的吴三桂怒发冲冠,倒向了满清。

吴三桂投降清军后,迅速引清军进入山海关,李自成虽然率军迎战,无奈军队己经失去了战斗力,加上前期支持起义军的农民,现在十分反对他的队伍,因此,只有退出北京城的一条路了。

且战且退的李自成,仍然有着皇帝梦,把北京城的宝贝全部掳走,再加上家眷的拖累,1645年,在湖北的九宫山,被当地地主武装杀死。

李自成没败给明军,而被清军在一年消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没有一个明确的治国纲要,虽然起义时提出了一些与农民相关的主张,进入北京后完全放弃了曾经的主张,不把心思放在如何稳定局势,如何恢复生产发展上,而是巧取豪夺,有些做法,甚至连明朝都不如,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

2,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掠取的城市与农村,没有进行有效管理,施行自己的政策,以至于在退出北京城后,并不知道退到哪里,一切都随时而定。

3,吴三桂本身就是明朝的主力,与李自成有着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因此,他的部队与李自成战斗,堪称哀兵。

4,清军的骑兵,己经在关外与明军战斗多年,机动快,实战勇猛,与吴三桂联合以后,迅速控制北京城,并迁都北京。

5,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地方武装,与李自成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因而李自成的灭亡,也是当时人们预料之中的事了。

以上是我的观点,各位网友们有何高见,请予留言,谢谢!

7

题主的这句话包含了两个问题,需要分开解答


在明末的起义战争中,李自成的部队表现最为亮眼。李自成灭明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被明军打败,却又顽强地坚持下来,最终占领京城,建立了自己的大顺政权。

李自成之所以能击败明军,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明朝双线作战。当时,明朝不仅面临着各地起义军的反抗,更要面临关外满清军队的威胁。两头作战,实在是压力山大,以至于不能全力应对李自成的攻击。

第二,明朝内部矛盾。明朝的将领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往往一方在作战,另一方却在观望,不出手支援,有时还互相大打出手,袁崇焕弄死毛文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加上明朝大臣捐款支持前线时也十分吝啬,崇祯皇帝又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很多时候不肯放权。因此,明朝军队打起仗来,实在是有心无力。

第三,李自成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实在很难想象,明朝政府在面对各地起义爆发的情况下,竟然只知道一昧镇压,而不反思自身的问题。明朝的苛政逼得老百姓们不得不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明朝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李自成虽然打败了明军,但在面对不足10万的清军时,却被打得落花流水。要知道,明军和清军基本上都是五五开的,李自成遇到满清军队,至少也应该打个平手,为什么会一战即溃呢?

其实,李自成在灭了大明之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先来看满清这边的情况,此时的满清军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农民起义军,击败他们就能夺得天下,不会出现像明朝那样腹背受敌的情况。

而且清军的作战欲望很强,他们再也不愿意回到东北那片贫瘠之地了,在中原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另外,清军靠掠夺当地的富豪来进行战争补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伤害不会太大。

2.反观李自成这边,李自成虽然消灭了大明,但也是自损八百,短时间内又和清军作战,显得有点吃力。

而且攻陷京城之后,这群农民起义军就失去了人生目标,本来大家造反就是为了有口饭吃,现在打下京城,荣华富贵都有了,再也不想去拼命打仗。

再说,由一群农民组成的军队,自然是有勇无谋,之所以能打赢明军,主要还是靠死磕以及皇帝的神助攻。现在面对八旗精锐,很难扛得下来。

最后,老天爷还帮了一把清军。李自成在攻打京城期间,就爆发了严重的鼠疫,军队不死都脱层皮,还哪里有力气去对抗清军呢?

回顾这段历史,总有许多感慨和惋惜,或许上天就是想让大清取代大明吧。

8

就是因为李自成把明国打灭国了,才让他没在清军手里撑下一年,明末的农民军都是流寇性质的,根本没有根据地,玩儿的是一波流战术,李自成在北京的军队遇到了瘟疫,死伤惨重,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根本不想和李自成打交道,直接就放清军入关了,当时中国因为小冰河时代,民生凋零,社会在崩溃的边缘,一片烂摊子,让李自成没有挡住清军入关实力

9

信息平台,说两句,闯王李自成,推翻了大明朝,崇祯皇帝自杀呗!却最后失败吧,这是历史一个教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自成之所以失败,被吴三桂冠名铁骑,打败吧!最主要的原因是,李自成进京以后,军纪败坏,贪图享乐,李自成不够,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只是一个小农意识,不懂得收腹,明朝一老一少,不懂得安抚人心,在战略上,没有能够收服吴三桂,没有把满人放在心上,李自成兵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吴三桂导向满清,联合满清,打败了李自成,如果李自成,高官收降吴三桂,联合吴三桂,或许能打败满清,收复东北,最后慢慢,在收拾吴三桂,这个,是李自成的政治胸怀,当时关明铁骑,作战勇猛,是明朝精锐之师,满清,八旗子弟,也是精兵,而李自成,到了北京以后,贪图享乐,大顺军队,没有斗志,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一李自成,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谢谢

10

战争获胜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李自成能打败明军,却打不过不足十万满清军队也是这样的。

李自成是下岗的基层公务员,参加农民起义后,在战斗中作战勇敢有智谋,被誉为闯将,高迎祥战死后,他接替高迎祥位置,指挥农民军与明军作战,被誉为闯王。经过十多年的战争,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在随后争讨吴三桂的三海关之战中,被满吴联军击败。在潼关之战中,李自成又败退,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对李自成死的地点和时间存在争议。

李自成对明军作战也不是一帆风顺,几次遭遇灭顶之灾。被孙传庭,洪承畴,曹文诏等明将多次击败,潼关南原之战,李自成被击败,仅和刘宗敏等17人躲到商洛山中。1639年李自成从商洛山再次杀出与明军作战,这以后李自成挺顺利,打了一些胜仗。在这之前,李自成与明军作战失败次数多,值得赞扬的是1635年,农民军荥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是成功的,还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

1639年以后李自成和明军中原会战,消灭大量明军,取得很大胜利。攻洛阳,三打开封,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1643年在郏县之战打败孙传庭,乘胜攻占陕西省,孙传庭战死,1644年攻占北京。这期间李自成胜利原因如下:

1、1638年洪承畴、孙传庭等明军主力调到辽东,防范清军。卢象升与清兵激战阵亡。使李自成在山中得到喘息。

2、1639年张献忠再次造反,明军主力去四川追剿张献忠,李自成率军乘机进入河南,河南大旱,饥民遍野,土地还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明朝蕃王也是占有大片土地,这样阶级矛盾尖锐,李自成适时提出“均田免赋”,使农民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这样有利于战胜明军。

3、1643年李自成在郏县与孙传庭明军会战,降大雨,导致明军火器淋湿不好用,李自成又让当地农民坚壁清野,明军筹粮困难,自成再派出军队袭明军粮道,这些因素导致明军溃败。

4、社会大环境有利于李自承农民军战胜明军。明朝后期,经常发生天灾大旱,而且土地财富又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明朝皇室数量庞大,赡养也需要大量粮食,阶级矛盾对立严重,李自成又提出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使农民起义人数大增,有利于战胜明军。

5、李自成农民军自身战斗力提升。农民军在同明军作战中不断积累经验,农民起义军指挥能力,军事素质、战斗力不断加强,这也有利于打败明军。

李自成和清军交战主要有三海关之战和潼关之战。李自成在这两次交战中都失败了。李自成打不过清军原因如下:

1、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刚进城时军纪很好,后来不行了,部队讲究享乐,军纪涣散松驰,尤其高级将领腐化现象严重,导致战斗力下降。例如:知道吴三桂造反,李自成让刘宗敏带兵去打吴三桂,刘宗敏却说,咱们都是作贼的,凭什么让我去。作为高级将领,自己位子和自己的事业都摆不正,可见素质不行,没有经略天下的雄心。

2、据一些史料显示,北京当时可能流行鼠疫,这也影响大顺军战斗力。吴三桂关宁铁骑是明末最精锐部队之一,战斗力强。清军是在多次征战中成长起来的,尤其骑兵居多,“满一万,不可敌”是一支善战队伍。

3、清军多尔衮在山海关大战时指挥得当,让吴三桂和李自成先交手,等两败俱伤时,清军才作为生力军杀出。清军攻击大顺军时,天气刮大风,风向有利于清军进攻。

4、李自成军中原明军降将首鼠两端,看到形势不利,纷纷脱离李自成农民军。

5、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失败后,撒离北京,向陕西撤军。清军进占北京后,计划兵分两路,一路追剿李自成,一路南下进攻南明,此时李自成组织农民军进攻河南怀庆,多尔衮闻报,又让进攻南明军队停止南下,转攻西北农民军。在陕西潼关,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进行会战,清军是满蒙汉八旗军。

6、潼关之战清军胜利原因是多尔衮及时调整布置,集中兵力,两路夹击农民军。潼关之战清军是满蒙汉联军,战斗力强于农民军。

7、潼关之战清军武器有优势。尤其红衣大炮对农民军造成很大伤害,在进攻潼关城中发挥巨大作用。虽然农民军作战很勇敢,但终究由于实力不行而败北。

8、潼关之战李自成对敌情判断不明,多铎部队开进潼关附近,李自成才发现自己的农民军处于清军南北夹击困境,很背动。多铎部队原计划进攻南明,是多尔衮看农民军有实力,才让多铎停止进攻南明,调整进军路线,转攻李自成农民军。

9、满清是新兴政权,有生命力,而且先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和攻打李自成的多尔衮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三人好像比明崇祯帝有能力,这也是李自成打不过清军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