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好理解。前半段是明粉“吹”出来的,后半段是朱明“作”出来的。

所谓这个不那个不,都是不了解史实的明粉自我吹嘘自我强化得出的论调。

不纳贡?庚戌之变请了解一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重赂俺答,请求勿攻大同,移攻他处。俺答汗于是一路顺利地攻到北京城下。兵部尚书让军队出城迎敌,结果将领们相顾变色、士兵们流涕不敢前。结果只能任由俺答汗率兵在京郊任意抢掠。接着俺答汗放回一个俘虏的监军太监,开出条件:“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也就是说:缴纳岁币+开放贸易,我就退兵;否则我每年都来围你都城!

最终嘉靖帝万般无奈,只能给钱、允诺通贡,俺答汗才退兵。


不割地?自己放弃领土算什么?

朱棣放弃了长城以北的土地,于永乐元年(1403)把大宁都司内迁保定,长城以北的土地都放弃了。大宁都司原地盘被蒙古占领,这导致辽东与宣府(今张家口宣化)之间失去呼应,京北的西、北、东三大防区出现漏洞,使北京直接暴露在蒙古力量面前。30年后,奴儿干都司也废弃。

南边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安南不久也放弃了。

天子守国门?

由于明朝放弃了长城之外的缓冲地带,导致长城就成了前线,首都北京就成了国门,这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这是明朝自己一步步把国都“推进”到了前线位置。

君王死社稷?

政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根筋顽固到底。当斗争形势不利时,要适度学会妥协,以图东山再起。可明末帝崇祯倒好,为了面子,偷偷滴派人与清谈判,事情泄露之后又杀了办事人作为遮掩。终于丧失了与清和解的机会。崇祯用人也是这样,用人不专,犯了一次错就诛杀,最后终于无人可用、无人愿意出头。当李自成开出最后条件即可退兵时,又优柔寡断拿不出钱来,终于导致不可收拾,最后只好一死了之。

结论:

最后结论是: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这是明粉“吹”出来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朱明自己“作”出来的。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300年,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魄力听起来很热血沸腾,但是却是被逼出来的,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道德包袱太沉重了。

明朝是灭了元朝立国的,他背负了汉族的民族色彩,朱明政权本身就是汉族民族主义的一个象征,所以后世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洪秀全等,提起驱逐鞑虏都要拜谒朱元璋的陵墓,整个清朝的造反派一大半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

而明朝的上一个汉民族政权是宋朝,赵家人的德行我们是知道的。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王朝没有之一,从北宋窝囊到了南宋,称臣纳贡,割地赔款天赋点都点满了。结果也没有躲过灭亡的命运。

中国两千年封建史,其实从底层做起来的王朝少之又少,刘邦算一个,朱元璋算一个。其他的开国皇帝少有泥腿子出身的。而且朱元璋的出身比刘邦还低,刘邦好歹是个乡镇干部,朱元璋是个乞丐,可能中国的皇帝里出身比他低的就只有十六国时期的奴隶皇帝石勒了。

要想维护这种政权的合法性,就必须有特殊的功绩。刘邦的功绩是灭掉暴秦,朱元璋的功绩是驱除鞑虏,这是他们统治合法性的来源。

所以,明朝从立国开始,承载了汉族的民族主义色彩,就确定了不和亲不称臣不赔款的国策,从一而终,这种政策的确定是基于正统观念上的,是道义因素高于现实因素的。

明朝并非没有边患,从一开始的北元,到后来的鞑靼,蒙古,明末的满清,都是很有战斗力的游牧民族。而明朝除了永乐年间的出征政策以外,基本都属于消极防御政策。很多地方因为无力防守都主动放弃了,比如嘉靖朝的河套地带。以及嘉峪关外等等。

而且这种政策虽然在道义上看很热血,但现实中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适当的妥协有的时候对维持和平是有利的。比如明朝大部分时候对边境贸易都持消极态度,客观上导致了边境战争。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一般是只打不和,相比于北宋的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明朝的边境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而到了明末,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崇祯朝的时候,国内外的局势已经差的不能再差,农民军和八旗军哪个都不好对付,这时候明朝还出于不谈和的原则跟满清接着打,两线开战,押上所有的精锐和海量的金钱维持着无意义的边境战争。

到了崇祯后期,朝廷实在是撑不住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偷偷向皇帝建议和后金讲和,崇祯也比较动心,但是畏于朝野评价,不敢公开。居然偷偷派了个江湖术士去满清讲和,还什么名义都不给,书信语气极其傲慢,本来后金还有点诚意,这样一来根本谈不成。就这么个“谈和”还被言官发现,最后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把兵部尚书陈新甲斩首了事。

最后大明王朝终于在两线作战中被活活拖死了,当年大骂陈新甲卖国贼的言官们,后来多半投了清朝。当年一口一个“建奴”咬牙切齿的文官,纷纷在多尔衮的门前想自称一声“奴才”而不可得。

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所以,一定要记住一句话,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跟风随大流头脑发热谁都会,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理智总比热血更重要。

3

这是网友总结的,对明朝最煽情的评价: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但是,这句话有些夸张了。

第一,关于“不称臣”。元末时,元朝出了一位力挽狂澜的救世英雄-----元将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的舅舅兼义父),打败过上百万起义军,各路红巾军大为震动。身处江南的朱元璋,为了打破腹背受敌的不利格局,派人向察罕帖木儿投诚。幸好,察罕帖木儿第二年被王士诚刺死了,朱元璋诏安的计划没有实现。不然,老朱就成了宋江了。


第二,关于不纳贡。明末,满清吞并蒙古部落时,蒙古大汗林丹汗不想跟满清混,就更明朝结盟。明朝为了拉拢林丹汗牵制满清,每年给其4万两白银。到明朝灭亡,共计耗资百万两白银。

崇祯即位后,在满清(后金)打击下,已经被迫迁到大同附近的林丹汗向明朝讨要“市赏”。明朝不给。于是,林丹汗屠杀大同数万军民。之后,明朝在第二年就给了林丹汗"市赏"。

第三,关于不和亲。明朝确实不和亲,但是,明朝皇帝朱祁镇给也先修过生祠,并经常祭拜。



第四,关于不割地和天子守国门。明朝确实没有签署过割地条约,但是,明朝却失去了辽东(东北)、西北、蒙古等地的大片领土。明末时,只有三百多万领土。不是天子想守国门,而是国境线少数民族被推到了燕山一线!


也先、俺答汗、满清都率兵打到过北京城下!满清八旗甚至还经常绕过北京,到山东、江苏一带抢掠。明军守着北京城,愣是不敢动。满清也很客气,举着牌子表示“诸官免送”。

还有潞王朱常芳,在满清攻打杭州时,他竟然让人从城上往下给清军送酒食犒赏清军。。。

(文|勇战王聊历史)

4

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是真的!

但是这叫做有魄力?却不一定吧

我们来看



不割地

明朝最后的一百年,剩下两京一十三省350万平方公里土地~

对比明初,按面积算的话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没了!

当然,没有那一点土地是割让的!因为明朝不割地嘛~但是,不割地还意味着和周边国家政权没有边界约定,差不多就被人家蚕食完了,你要去夺回来,连法理都没有~

最典型的,比如云南西南部的三宣六慰,被缅甸占了,人家说土地上原住民本来就不是汉人,明朝开战的借口都没有,还是清朝硬着头皮夺了两个回来,一个是车里,也就是西双版纳,一个是勐卯,也就是瑞丽~其他的后来英国东印度公司来了,只能呵呵了

东北么,满清自己独立了~

北方么,长城以外自己放弃了~

西域么,敏感词敏感词敏感词



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

先问俺答封贡是怎么回事?

你们以为叫做 封 ,就是别人贡你不是你贡别人了?这不是掩耳盗铃么?

但是,俺答封贡换来了长时间的和平!这是划算的买卖

打仗要不要钱?从后方送粮食到前线,司马迁算过账,从中原送一石粮食到大漠中途要损耗191石粮食

打仗要不要死人?死的不是你你就不心疼了?你到明朝你是能成为贵族?大学士?还是平民百姓?那你死的概率高不高?

换个角度说,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你得有那个实力!强大的西汉一开始也和亲纳贡,但是当它强大以后就直接弄死匈奴,导致这个民族直接没有了~

明朝为什么没有强大到弄死北方那帮人?因为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年年都在打仗,消耗!财政永远枯竭~

这还导致国内矛盾丛生,不然怎么那么多人跟着李自成干?南明那帮人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国家最后导致灭亡?

因为他们不爱这个国家!!!不什么不什么都是口号,毛线用没有

后来各地激烈反抗清朝是因为剃头的缘故,所以那个时候才有人说,所谓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意思就是明朝灭亡干我何事,大家努力的是保卫中华文化~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结论~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是真的!但是缺乏智慧,使整个国家缺乏转圜的余地,这种愣头青的政策绝对不是什么魄力,是一种无奈,令人唏嘘~

我不是明粉,明粉喜欢的当年明月我也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看了怕七八遍~

但是我和明粉不一样的是,我除了这个还看过更多的书,看过的论文都比很多人看过的网络小说多

建议多看书,独立思考,辨证分析,少喊口号

5

没有要求和亲的,没有地可割了,再割就到京城了,天子被俘,末帝上吊。300年,山海关外都不是中国。

6

虽然明朝的祖制是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实际上明朝一个都没有做到,也仅仅只是叫的比做的好看一点而已,大家也不必太过吹嘘明朝了。

事实上,明朝关于承接了程朱理学的正统,这是我个人深恶痛绝的一个地方,从明朝往后人们的思想就开始被禁锢,以至于在短短的击败年内中华就落后于世界太多了,要知道在明朝以前,中华无论是在各方面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度,而从明朝以后就持续衰落,根本原因就是明朝全面接受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话说回来,虽然明朝祖制上明确规定,明朝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实际上除了不和亲以外,其他的明朝还真的没有做到。

不纳贡,这一条其实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以后就破掉了,尤其以明末时期更甚,当初林丹汗像崇祯皇帝讨要市赏,崇祯没钱给,然后大同被屠杀数万人,最后还不是给了。

不称臣,实际上在朱元璋早期的时候,当时北方元朝将领察罕帖木儿击败了百万起义军,直接就把朱元璋给吓破了胆,立马乖乖的派人去投诚,但是好在帖木儿给人刺杀而死,要不然朱元璋还真就给元朝跪了。

不割地,明朝却是没有被逼的割地,但是不知道明朝主动放弃领土算不算割地,明朝第五任皇帝朱瞻基即位以后把越南那一块领地给放弃了,后来有逐渐放弃了东北,西北等三百多万公里的领土。

由于明朝自己主动放弃的领土太多,以至于北京就这么被暴露在了游牧民族的眼下,于是明朝就开始了修建九边的防御用于抵御入侵。

君王死社稷,除了崇祯算是有点骨气,但是明朝也出现了明英宗朱祁镇这样的反骨仔皇帝,在自己被俘虏后,居然带着也先来索要财物。

所以,咱们还是客观一点看待历史,虽然这些话说的很漂亮,但是也仅仅是说的漂亮而已。

7

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与其说是一种魄力,不如说是气节和骨气。

我认为明朝应该是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也是最有骨气的王朝,也许没有汉朝的强盛,但比汉朝多几分正气;也许没有两宋的繁荣,却比两宋多几分硬气。也正因为如此,使明朝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

明朝统治中国两百多年,从未有过和亲,纳贡之举,更别说是称臣了,朱元璋称帝后,派大将军徐达向北深入草原,追击元朝余孽,追亡逐北八百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几次御驾亲征,北伐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部,使其近距离感受大明的强悍,臣服大明。之后虽然有明英宗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国家无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也未曾有和亲,纳贡,称臣,而是举全国之力抗击瓦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朝,自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之后,也不知道大汉被匈奴吓破胆了,国家正式进入防御状态,长城防线处处被动挨打,文景两代,汉朝年年向匈奴纳贡,并派匈奴和亲,就连被视作长安屏障的河朔地区,也都被匈奴占据,丢了河朔,汉朝随时都有被刀刺进心脏的危险,这一状态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所改变。

《资治通鉴》记载,白登山被围之后,刘敬对刘邦说:“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里主要指两件事,但是它却对整个大明王朝都有象征意义。

  • 天子守国门,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面对北方边境强敌,他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明朝大军抵达时,瓦剌或者鞑靼部落先假意称臣,待朱棣返回南京后,他们便卷土重来,有一次,在朱棣远征结束,班师回朝的路途中,突然病了,不得已在北京养病,而这一病就是三年,可这三年时间里,草原部落再也没有入侵,这使朱棣明白了一个道理,我只有离你近,随时都能打你,才能对你形成威慑,于是他决定迁都,把大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背景,距草原近在咫尺,是谓天子守国门。
  • 君王死社稷是说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外有满清铁骑的不断进 攻,明光宗朱由检深感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恐怕是保不住了,他选择了在煤山自缢身亡,朱由检选择了用死为他那个王朝殉葬。

历史上对崇祯皇帝有很高的评价,史料记载 “先帝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

后人也多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和明朝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气节和骨气,用题主的话,说是一种魄力也可以,在这一方面,它远远地胜过了其他王朝。

8

热血的说辞言论,往往也就代表了偏激和不客观,特别是在对历史的理解上,我们今天听到的很多观点,大多数都是过去或者现在一些人为了佐证自己观点而刻意发出的。


不和亲?不纳贡?“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皇后和太后给蒙古首领也先送去了多少钱财去赎人;明英宗在当肉票的时候,又做了多少卖国求生的汉奸行径;“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生生地给也先立了生祠供奉;明世宗嘉靖皇帝,“庚戌之变”,眼睁睁地看着蒙古铁骑在京畿地区劫掠,硬是不敢还击,最后还被逼得开商给银子......

明代中期以来,明军整体作战实力下降,官员将领腐败成风,多少边军守将在蒙古人来袭扰的时候暗地里给蒙古人银子让他另攻他处;又有多少人在蒙古铁骑撤退后,屠杀边境平民冒功领赏.....


汉代虽然和亲,但终归是换来了几十年的太平,即使在汉武帝时期发动了对匈奴的全面战争,又有多少人知道汉武帝在位时,恰恰是整个汉朝和亲次数最多的时代;宋代虽有岁币,但你又是否知道一开始给出去的那点银子,在宋代君臣眼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却换来了几十年的边境无事。而明代呢?

至于割地?你可以了解下明代的河套地区,晚明的东北地区,明代是不割地,但架不住动不动就自己放弃大片领土,放弃重要的战略据点。


还有天子死社稷?难道你不觉得作为一个成熟的执政团队,整个王朝的最高层嚷嚷着如此决绝的口号,本身就是一种不理智和无奈的悲哀吗?


当然,明代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事情可以说,但针对所谓的这句热血说辞而言,其实还是需要大家自己鉴别的。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9

问题貌视推崇明朝。

但书生对中国各朝代粗略评价:秦、隋是创立帝制制度的朝代,汉、唐、清是国力强盛的朝代,宋是帝制时代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政治制度最先进、国民生活水平最高的朝代,晋、元、明是最窝囊的朝代。

明朝300年,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是明朝的国运好,没有出现强大的外族。如果明朝象汉初出现匈奴、唐初出现突厥、宋初出现辽,估计也会现实地和亲纳贡称臣割地。明末,后金/清崛起,明根本没有招架之力,瞬间灭亡,连和亲纳贡称臣割地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天子守国门,却却是导致明朝衰弱的原因。明时,经济重心已经在长江流域,税赋来源地主要在长江流域,北京建都,作为消费城市的北京的粮食等就需从长江流域运输至北京,这就要消耗大量财力保持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消耗大量的运输费用运送粮食等。致使财政涸绝,而财政崩溃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至于君王死社稷,系崇祯为自己的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负责,可称血性。但是,崇祯死社稷一是死于内乱,二是明亡没有多少臣民为明死节,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称道。

10

的确是事实。明朝风雨飘摇,有多次内外危机,被瓦剌掳走皇帝、兵临城下,沿海被倭寇袭扰,面对安南、日本等外国跳梁,坚持重拳出击,始终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镇守国门;明思宗朱由检不迁都,不走避,城破之日吊死煤山,作为王朝的挽歌。就像李云龙为独立团注入亮剑精神一样,明朝也的确挺直了古代中国人的脊梁。

但是,越是精神的,越是物质的。明朝这种强硬的风骨,恰恰是来自于其强大的国力。明朝可以说是中华帝国发展到巅峰之作,从制度、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均具有领先世界的水平。先进所以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做后盾,明朝就算想硬气也硬气不起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