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入八分辅国公”是清朝独有的爵位之一,还有一个叫做“不入八镇镇国公”,之所以产生这种名字很奇怪的爵位,还要说到“八分”制度。清朝的爵位制度承袭于明朝,但是又不同于明朝,比如说后金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所以清朝就以“八分”为爵位制度的分界线,凡是进入“八分”的则按照满洲亲王、贝勒的级别给予待遇,比如说在大型庆典的时候,入八分的是可以在皇帝御驾前列班左右的,而不入八分的即便有爵位也是跟随自己所在的旗籍行走,区别是很大的。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这些爵位都是属于“八分”之内,而其余因恩袭爵的则不再“八分”之内,举个例子,一个清朝贵族他的父亲是恩封的奉恩镇国公,自己袭爵就是不如八分的镇国公,就不在八分之内,除非是自己建功另有封赏的才可以准入“八分”。那么建立这套复杂的制度,到底有何原因呢?主要还是以下三点:一、建立满汉之防;二、作为一种惩处机制;三、防止贵族势力坐大;

一、建立满汉之防

对于是入“八分”还是不如“八分”,其实是大有讲究的,尤其是在明朝末年清朝建立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明朝高级官员、将领以及汉族地主投降清朝,甚至是成为清朝贵族的包衣奴才,对于这些有功劳的汉人,需要加以奉赏以维持清朝的统治。但是又不宜功劳太高,尤其是要突出满汉有别,以显示出满族在政治地位上高人一等的优势,这样不入八分就是一个很高的办法了。汉人的爵位绝大多数都是不入“八分”,而入八分的往往的都是满族的高级贵族,这就建立了一个满汉之防。

二、作为一种惩处机制

不仅汉族贵族难以进入“八分”,有时候满族的高级贵族也会被强制退出“八分”,这实际是清朝皇帝对贵族的一种惩处机制。如果贵族有逾矩行为,或者是有触犯皇帝的言行,往往会遭到惩处,对于贵族而言往往有宗室的情分在,只要不是公然谋反往往不加牢狱之罪,所以惩处大多是以削减爵位的形式出现的,这样可以打击贵族的政治威望,以及爵位所带的经济收益等等。比如清朝很多铁帽子亲王的后代世袭者,多有因政治立场或者参与政治事件,而降为不入“八分”,不过后代如果有功劳也可以在得封赏。比如清朝有名的满族大臣福康安的后人德麟袭贝勒,后来因罪降为贝子,后人就被递降到不入八分公了

三、防止贵族势力坐大

有清一代对于爵位的封赏都充分吸取了明朝的教训,防止宗室扩大成为国家供养的累赘,比如说递降原则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在清朝宗室爵位体系健全之后,规定是爵位承袭降四级后不再降,这就让某些贵族即便降等后后人依旧可以承袭比较高的爵位。而有些祖辈政治势力比较大,或者有异动的家族,往往会被皇帝盯上,防止其势力坐大,影响自己或者是自己的皇位继任者。这时候会对这些家族进行打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降低爵位了,一旦降入不入八分的爵位,在经过后代的四级降等,基本上家族势力就衰落了。

不入八分公是清朝在吸取了历朝爵位制度后,做出的一种妥协,是分封制中体现的一种帝王权术,你还知道哪些袭爵方面的精彩事件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最佳贡献者
2

清朝宗室爵位基本上是延续明制的,但是有别于明朝的是,清朝的宗室爵位中有“不入八分”这样奇特的爵位,那为何要设置这样的爵位呢?



据《大清会典.宗人府》载:“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四,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奉恩镇国公、八奉恩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

清时,自和硕亲王以下,贝子以上皆称“入八分公”,同时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分,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且称“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而自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皆称“不入八分公”。



这里我们先来解释下“八分”的意思。

“八分”即八份之意。清朝入关前,为了笼络麾下的八旗将领,每次战争过后得来的战利品皆分为八份,每个旗的有资格的贵族都可按照自己的等级参与到战利品的分配当中。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了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称“入八分”。

最初在皇太极时期,拥有“入八分”身份的就只有12人,分别是正黄旗的皇帝皇太极、正红旗的旗主代善、正蓝旗的旗主莽古尔泰管主德格类、镶蓝旗旗主阿敏、镶红旗旗主岳托管主硕讬、镶黄旗旗主豪格管主杜度、正白旗旗主阿济格管主多尔衮、镶白旗旗主多铎等,而在这12人中以镶黄旗管主杜度的爵位最低,为安平贝勒,所以在当时只有贝勒以上才有“入八分”的身份。



而在皇太极时期,只有拥有“入八分”身份的满族贵族才能代表八旗参与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中,才有资格决定军国要事的权力。也就是说在清朝入关之前,只有贝勒以上爵位才能获得“入八分”的身份,也只有“入八分”的身份才能参与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中。

但是到了顺治时期,部分拥有贝勒以上爵位的王公失去了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资格,而为了区分这些王公,就开始有了“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区别。此后在顺治六年,顺治“复定为亲、郡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以佐命殊勋,世袭罔替。其他亲、郡王,则世降一等,有至镇国公、辅国公而仍延世赏者。若以旁支分封,则降至奉恩将军,迨世次已尽,不复承袭”(《清史稿.皇子世表》)。



此时“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有了明确的界定。“入八分”王公爵位降袭至奉恩辅国公止,之后不再降。而“不入八分”宗室最高只能封至不入八分镇国公。但据宗人府事例封爵所载:“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就是恩封的镇国公、辅国公及亲王除嫡子外封镇国公、辅国公的,皆不入八分。而若是功封的贝子以上爵位的则可入八分,同时若是因过错被降至镇国公、辅国公的则不入八分。

综上所述,清朝之所以会设“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首先就是为了方便惩戒那些犯法的宗室,试想如果宗室爵位所能享受到的待遇都一样的,谁会在乎降不降等,所以如果将爵位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入八分”能享受到更为高级的特权,而“不入八分”则不能,那那些宗室肯定就有顾忌,不敢犯太大的错误。



同时将宗室爵位如此分,也有助于提高那些本是“不入八分”的宗室想要为朝廷立功的积极性,毕竟清朝规定只要功分贝子以上就可以享受“入八分”的待遇,所以他们自然就会努力的替朝廷办差。

总的说清朝如此的设置爵位,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管理清朝的宗室。将宗室爵位设有两种等级,这样有助于调动宗室为国效力的积极性,而不至于让宗室过于腐烂下,这样显然无利于清朝对于天下的统治。

其实清朝对宗室爵位所实行的功封、恩封和考封,及降等袭爵等做法,其目的都是如此,就是不让宗室的变的腐败与无能,要让他们变得有积极性,能成才,能为朝廷所用。清朝的统治就是依靠这些人,如果一旦宗室烂到根里的话,也就意味着清朝也离灭亡不远了。



此外,“入八分公”所拥有的特权就是能享受到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这八种待遇,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双眼眼指双眼雉翎。同时“入八分公”可在京城当差,且可在京城居住,而“不入八分公”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同时“入八分者,得与满洲亲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随旗行走。”,就是入八分者在上朝时可以与满洲亲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

3

所谓八分,是满清特殊爵位制度。

八分者,就是待遇。比如,朱轮、太监等八样标志性级别待遇。

再说简单些,入八分就是满清宗室世袭统兵分管牛录的界限。之上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均有领牛录兵马的资格。之下的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则属无资格领牛录的宗室。

4

请各位不懂别胡说!!

第一,清朝爵位官制基本沿袭明朝,爵位等级都是模仿明朝的,但是不入八分是特殊的,和明朝完全不同,比如镇国公之下还有不入八分镇国公,这是建州女真建国时制度遗留下来的,清朝爵位制度源头遗留下来的,

第二,先简单总结,入八分是有资格领导满八旗掌握兵权的,不入八分无权无资格领导满八旗掌握兵权。

第三,佟努尔哈赤(没错,努尔哈赤不姓爱新觉罗姓佟,这是几百年前皇帝赐姓,贵族身份的体现。)在未建国时,给李成梁当家丁,同时还有他弟弟舒尔哈齐,依靠李成梁的支持,在赫图阿拉重新建立势力,征服四方女真各族,他弟弟舒尔哈齐还把女儿嫁给李成梁作为小妾,李成梁是朝鲜人,

第四,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当时,依据女真族传统,称号是“勃极烈”,没错就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灭了北宋的金国,首脑们的称号“勃极烈”,金国开国皇帝阿骨打更是号称“都勃极烈”,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翻译成“贝勒”,这是清朝爵位制度的源头,在女真族传统,勃极烈会议是最高权力机构,勃极烈是首脑们,是原始部落民主议事的遗留

第五,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当时当时没有八旗,只有两旗,黑旗白旗,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各掌握一旗,并称贝勒,领导建州女真

第六,再后来人口军队增加,增加为四旗,黑白黄红四旗,四个贝勒,后来因为汉族蒙古族战士觉得黑色不吉利,文官们宁家范家等都是汉人也不喜欢黑色,黑旗改为蓝旗。

第七,1616建州女真建国,努尔哈赤号称“天授抚御四方英明汗”,简称天命汗,并真正扩充为八旗,并在之后有了“八贝勒议事”也就是女真传统的“勃极烈会议”这就是入八分的来源

第八,入八分意味着你有权参与议事有权领导满八旗的牛录,不入八分,就是你没资格当满八旗领导干部


5

清朝的很多爵位,听起来都很奇怪,而最奇怪的应该就是“入八分某某某”或者“不入八分某某某”了。那为什么会设置这种爵位呢?

得先弄清八分是什么意思

最初,“八分”是指清朝入关前的部落联盟时代,八旗狩猎或打战回来,所得猎物或战利品分为八份,每个旗有资格的贵族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等级参与到分配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称为“入八分”。

再弄懂清朝爵位制度

清朝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和硕亲王(亲王)、多罗郡王(郡王)、多罗贝勒(贝勒)、固山贝子(贝子)、奉恩镇国公(镇国公)、奉恩辅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从贝子以上的四等,全是入八分的;镇国公、辅国公就有了区别,有些入八分,有些不入八分;将军这一级的,没有入不入八分之说。

从中可以看出,不入八分辅国公是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镇国将军以上,是比较靠后的爵位。

设置不入八分的原因

皇太极时期,只有“入八分”的贵族,也就是贝勒及以上才能参与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中,有资格决定军国大事。

但到了顺治时期,有些贝勒以上的王公贵族犯了错或在政治斗争中落败,失去了议政的资格,为了有所区分,才有了“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区别。

也就是说,“不入八分”爵位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惩处王公贵族。

后来进一步做了明确规定:“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意思是恩封的镇国公、辅国公及亲王除嫡子外封国公的,皆不入八分;这些人若是因有功而加封至贝子,则可入八分;他们若是因过错被降至镇国公、辅国公则不入八分。

到了这个时候,“不入八分”就不是惩处措施,而是爵位的一种了。

很显然,“入八分”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不入八分”则没有更多的特权,为了日子过好点儿,只能努力加进“入八分”的行列。

总之,“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个爵位,要么是从“不入八分镇国公”降下来的,要么是从“镇国将军”升上去的,或者朝廷直接封的。而设置这种爵位的最初目的是惩处王公,到了后来就是一种爵位的细化,起到点激励八旗子弟上进的作用,其它没什么特殊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6

镇国公、辅国公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但一直都是作为公爵的“额外加码”存在的,并没有成为常设爵位。明武宗朱厚照就曾经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镇国公,可明王朝的爵位体系中压根儿就没有镇国公这个爵位……直到清王朝,镇国公、辅国公才作为常设爵位形成了定制。

清王朝的镇国公、辅国公

清王朝的镇国公、辅国公虽然名为“公爵”,但却不属于功臣爵位系统,清王朝的功臣爵位系统中只有一等公兼一云骑尉、一等公、二等公和三等公,没有镇国公、辅国公。入八分和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这四个爵位是宗室爵位系统的专属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连爱新觉罗的远支——觉罗“红带子”都没份!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所谓觉罗“红带子”指的是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六祖)除了塔克世一脉之外的其他后裔。虽然都是爱新觉罗,但这些人不属于宗室范畴;血缘再远的爱新觉罗,甚至连觉罗“红带子”都不算、压根儿不能算“皇族”!

清王朝的宗室爵位系统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及一至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没有爵位的宗室被称作闲散宗室,自乾隆年间起,赏穿用四品武职顶戴袍服。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闲散宗室只是赏穿用四品武职顶戴袍服,待遇另算、不参照四品武官。换言之,闲散宗室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四品武官”。

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属于清王朝宗室爵位系统的第五至八级,应该算是“中层”吧,不算高、但也不低了。清王朝规定,宗室爵位中的公以上爵位,无论入不入八分,都属于超品,也就是在正一品之上,这级别足够高了!要知道,清王朝的殿阁大学士也不过文职正一品而已。

除了宗室爵位系统中的入八分和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之外,清王朝的外藩爵位系统中也有镇国公、辅国公爵位,但不分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主要授予外藩蒙古、回部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属于典型的“统战”性质,这里就不铺开说了。清王朝的外藩爵,除了在朝中有职务的之外,说白了其实就是“地头蛇”,离开了他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朝中没有谁会真正把他们当道菜!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大宅门》里连常太监都敢不拿失势的詹王爷当回事的原因所在,因为詹王爷就是外藩蒙古的亲王或郡王。在朝中失势之后,他就是一个“地头蛇”罢了,离了他在蒙古的一亩三分地,朝中根本没有谁会真正拿他当道菜……

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看,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区别主要就是有没有资格享受八种“专属待遇”,即 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比如太监,入八分者,府中可以使用人数不等的太监;不入八分者,如果在府中使用太监,那就逾制了,是要受到处罚并责令改正的!顺带说一说,所谓入八分并不专指入八分镇国公和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宗室爵位都属于入八分序列,都可以享受这八种待遇。

但这仅仅是字面上的、礼仪方面的待遇,除了显得更有地位、更有面子,其实实际意义并不大。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也不在这里,二者之间最大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入八分可以分得旗份、不入八分没份儿,这可是实打实的利好!尤其是在清初,八旗的统权和治权还没有被人为分离时。

何谓旗份

最初,八旗各牛录近乎就是八旗各大小旗主的私产,除因罪被削夺、重新分配或进行旗份置换等情形外,八旗各大小旗主及其继承人将一直拥有这些牛录,这对于皇帝而言是致命的!清太宗去世后,多尔衮与豪格争位,靠的是什么?就是手中的八旗牛录,谁手里掌握的牛录多,谁的腰杆儿就硬!为了将八旗的大旗主“化整为零”,清王朝后来的统治者想出了一个类似于汉武帝“推恩令”的东西。在给入八分王公册封爵位的同时,划拨多少不等的牛录给相应受册封者,称之为“旗份”。如年羹尧家族所在的镶白旗汉军某牛录,就在康熙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雍正帝由贝勒晋封雍亲王时,被划拨给了他作为旗份,雍正帝与年羹尧的“主奴”关系正是由此而来。

更重要的是,划拨给入八分王公的旗份都来自“下五旗”,皇帝亲掌的“上三旗”是不参与旗份划拨的。久而久之,“下五旗”的牛录被越分越零散,很难再有能力对抗皇帝亲掌的“上三旗”了……如此分下去,大家嘴里都有甜头,有谁再想要联合起来对抗皇帝,就更加不可能了。说白了,这就是“推恩令”式的阳谋,明知是个坑,入八分王公们却不得不往里跳,原来没有旗份的宗室更加是上赶着往里跳!谁要是反对,那就是犯了众怒,还能有好?清王朝的皇帝们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解决了原八旗旗主对皇权巨大的威胁。

清王朝的亲王、郡王相对较少,但镇国公、辅国公还是比较多的。因为清王朝实行降等袭爵制度,以亲王为例,第二代只能袭郡王、第三代袭贝勒……·一直降到入八分镇国公之后才世袭罔替。同理,郡王降到入八分辅国公为止,贝勒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如果部分入八分和不入八分,那么,清王朝将出现更多更多有资格拥有旗份的宗室。如此一来,势必会造成八旗各牛录被分拆得过于零散,不利于团结。因此,设置一个“门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既最低程度保障了亲王、郡王们的利益,又不至于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把八旗各牛录分拆得过于零散。既能达到目的、又不至于生出乱子,何乐而不为?

7

《啸亭杂录》有记载:国初开创辽、沈,凡宗臣贵位,统名贝勒。崇德元年,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辅国二公。皆冠宝石顶,以补服翎眼为差次,统名曰入八分王公,盖即加九锡之意也。其未入八分公以及镇国、辅国将军,皆冠珊瑚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