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上的兵书众多,“兵书”是中国古汉语中的一个词汇,泛指关于战争的著述,在古代,兵书被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类型,包括:谋略,战法,阵法,兵制,军法,兵器,训练,城守,海防,军需,将传等多方面。

从史籍记载看,《军志》《周书》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兵书,有些史书曾提到过《黄帝兵法》《玄女兵法》等传说,多已失传,流传下来的有:

姜尚姜子牙的《六韬》老子李聃的《老子兵法》,孙武的《孙子兵法》,管仲的《管子兵法》,《范蠡兵法辑本》,吴起的《吴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尉缭的《尉缭子》等兵书。还有:

黄石公的《素书》《黄石公三略》

诸葛亮的《将苑》《便宜十六策》

以及唐太宗李世民与李卫公李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赵蕤所撰的《长短经.兵权》

宋朝人许洞撰写的《虎钤经》,苏洵撰写的《权书》还有:

明朝刘基刘伯温的《百战奇略》

明未揭睻的《兵经百言》,

佚名撰的《三十六计》

蔡锷辑写的《曾胡治兵语录》等等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这是举世公认的兵学鼻祖孙武的一句至理名言。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这是韬略鼻祖,百代宗师姜子牙的好言相劝。

战争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与人、国与国的武装斗争,是血与肉的拼杀,是生与死的搏击,是存与亡的较量,是胜利与失败的决斗,为此,战争就需要智慧思辩和智谋韬略。而兵书是对战争现象的论述或记录,也是对战争成果的判断与认识。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强调治国也要注重用兵,治国与用兵要紧密结合,谈用兵离不开治国,谈治国也离不开用兵,既不能穷兵黩武,又不要无兵可用、无将可遣。战争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老谋深算、忤合飞钳、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保国泰民安。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好,我是长河泛舟,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1、最早的一部兵书是什么?

据东汉班固《汉书》中的《艺文志》中有《神农兵法》1篇和《黄帝》16篇。近代的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自序》说:“中土兵学,肇自炎黄”附和这种观点,但一直没有相关的证据。史学家一致同意《军志》、《军政》为最早的一部具有军事思想的兵书,但只能从其他著作中证实。

《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

2、中国历史上的兵书都有哪些?

从历史时期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兵书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成“自诸侯出”,兵法思想也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其中以孙武的《孙子兵法》、吴起的《吴子》、孙膑的《孙膑兵法》、司马穰苴的《司马法》、托名姜望的《六韬》最为有名。

⑵明朝

明代时期的兵书重点从一般兵法、谋略、战法、阵法转向火绳枪炮和新型战车、战船、军事建设和作战理论。其中以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俞大猷的《韬钤续编》,唐顺之的《武编》,郑若曾《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孙承宗的《车营叩答合编》最为有名。

⑶清朝后期

清朝后期以魏源耗时10年编成100卷的《海国图志》为代表,其他武器制造类、装备使用类、军事工程类书籍译本更是不计其数。

希望能帮到你,如果有用请点个赞呀,欢迎留言讨论。

3

泱泱华夏,地大物博,我们祖先数千年的智慧不容低估,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便有纷争,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都少不了争斗,那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各种牛人所经历的惊天伟绩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说到兵法,我们立刻就会想起《孙子兵法》来,它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兵书,其实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诞生的兵书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以下几部

一,《六韬》相传为周朝吕尚(姜子牙)所著,实际为其后人所写成书于战国末期,很多人质疑其成书年代,根据出土的文献及文风推断,其成书年代大致为战国时期,并且成为为道家经典典籍,六韬内容涉猎十分广泛,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他的战略及战术的论断

二,孙子兵法,作者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他向吴王进献兵法13篇,1972年发掘西汉大墓是出土《孙子兵法》及《孙膑兵法》结束了2000年来人们对于孙武及孙膑其人其事的争论,《史记》中说:“孙子武者,齐人也。孙子即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之孙也……”,从出土的文献看来,这段文字是可信的,孙子兵法共计7000余字,可谓字字珠玑,如兵者 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等等,孙膑兵法整理出来的有11000余字,两者交相辉映

三,战国时期还有一部《吴子》作者是卫国人吴起,汉朝初年的时候有48篇,现在仅存6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將,应变,励士。

四,《武经七书》宋代官方颁布发行的兵法丛书,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涵盖了从春秋时期到唐代最主要的几部军事理论内容

结论,中国古代的兵法家及各种著作很多很多,但是无论已出土的还是史料记载的都要数孙子兵法最早,影响也最为深远,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4

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孙膑和尉缭子等。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子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并且中国的兵家即战略及兵法,在世界上也是独占鳌头的。这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因为对任何学科来说,只要把握了它的宏观,那它就会经久不衰,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孙子兵法》在世界上被各国所推崇,并且历经2500年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就是因为《孙子兵法》从宏观上把握了战争的内涵,故历久弥新。

兵书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上朔到殷商的甲金文时期,至西周,便有了真正的兵书。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战争一般多与国家或民族有关,它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如果不以国家或民族的存亡去把握战争认识战争,那是非常危险的事。

而兵法的宏观就是要使本国或本民族在战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在战争到来之前,一是要有预见性;一是要设法避免或阻止。在战争发生后,一是要有全国上下一致的反对战争的意志;一是要有对战争全局的清醒认识,组织军队进行作战。

中国的兵法包罗了以上各个方面,并且均能从宏观和核心上给以详细的论述。所以,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教科书,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教科书。

《孙子兵法》恰恰是这样的一部教科书。孙子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总结前人的经验,成为兵法的集大成者,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因为是要进行战争,故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时,既有对战争宏观的把握,又有对战争微观即具体作战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既注重了形而上,又强调了形而下,是二者兼备的。并且篇篇相扣,句句相应,绝不是纸上谈兵。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篇篇均有一主宰即宏观的内容,然后其下有多种具体的措施与方法,即先以宏观概括,去照应以下的各个部分,一切均在宏观的笼罩下得以发挥和运用。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有对本篇的宏观概括,也是对全书的宏观概括。象《道德经》一样,开篇第一句就将其宏观点出。《孙子兵法》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国之大事也”既是指军队,又是指国家之大战略;既要顾及本国,也要注意凡是有关的每一国家的动态。“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谓这是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是不可忽视和怠慢的。

不重视它是难以立国的,它对国家的存亡,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均会带来发展或破坏。从宏观上对战争的把握,就能在战争未发而先知,就能有充分的时间制定应付战争的战略和谋略,尽一切可能想方设法将其化解掉,“上兵伐谋”(《谋攻篇》)就是此意。既然“兵者,国之大事也”,那么,国之大事是不能随便暴露的,“兵者,诡道也”即是此意,并且上下均适用。作为统治者,在把握了有关战争的宏观后,已经先知了,那么,就要用各种方法进行制止战争,防止战争的发生;或为了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也要制定战略与谋略,历史上许多有声有色的战争故事,均是战胜方对战争的宏观把握,运用了各种诡道来蒙骗敌方而获得胜利的。

在具体作战上,也同样离不开诡道,可见“兵者,诡道也”是一既包括宏观又包括微观的双关语。诡道,涵有庄子的“藏天下于天下”之义,孙子用了具体的方法给以说明:“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意即:能,即可以做或可以敌,但示之不能或不敌,将能藏在了天下;用,即某个人物或某一地点十分有用,但示之不用或没用,将用藏在了天下;远近也均是如此。这种“藏天下于天下”的方法,实际上从把握宏观中认识到的,因为宏观就是藏天下于天下的。

可见,从把握宏观,进而将如何从天下将宏观找出来的方法,反过来运用在兵法谋略上,是兵家对中国哲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制定战略和谋略,是兵家的宏观所在,但这是不能示之于敌或公开的,而必须将它们藏于天下,使敌方无法发现,这就是诡道。

孙子在《谋攻篇》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名句,这是与“上兵伐谋”相对应的。其内涵仍然是首先要认清宏观,及交战双方的情况,利用各种各样的谋略达到不战而胜的局面, 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和城市及经济的破坏,故“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最好的结局。

但不战而胜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运用的,它是根据具体情势的变化和条件才能得以实施的。把握了宏观,就可以利用各种因素,不显山露水地去造成敌方丧失对抗的信心而认输。

对任何事物一旦把握了宏观,就能对此事物有一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正是如此,故在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对战略的制定和具有竞争内涵的事物有指导意义,仍不失其作用,其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的内涵及宏观的稳定性,均不说自明了。把握了战争的宏观,由此因为战争而发的每一个细节均成为兵法的内容,从战略的制定,将才的使用,军心的鼓动,粮草的准备,战术的法则,外交策略的制订以及作战时地形地物的利用,兵力调配的虚实变化,进退速度等等,均能在宏观的指导下得以正确的认识。

孙子对此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贵胜,不贵久”;“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等等。可以说,孙子对中国哲学方法的运用是炉火纯青的。

5

我国历史悠远流长,号称上下五千年,这其中的风流人物数不胜数,至于经典书籍那更是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

题主问我国历史上的兵书都有哪些,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十大兵书”,分别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其中《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1.《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兵书的典范,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其作者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现存13篇,分别是《始记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电视剧中经常会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这一说法最开始出现于南北朝,但《三十六计》这本书却成书于明清,它一本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

2.《孙膑兵法》,作者为孙膑。1972年,《孙膑兵法》竹简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但出土时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竹简损坏严重。后经整理考证,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

3.《六韬》,据传是姜太公吕尚所著,但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不明确。目前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自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清代更被确定是伪书。但在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六韬》竹简五十多枚,从此证明《六韬》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4.《吴子》,为战国时期吴起所著。魏国文侯、魏国武侯辑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丢失,现存《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

5.《司马法》,由夏商周时期历代司马编纂而成。由于《司马法》年代久远,散失严重,所以对于该书的真伪、成书年代、作者等问题,历代学者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明清以来,辩伪成风,《司马法》成了一部争议极大的兵书。

6.《尉缭子》,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过去疑古派一直认为《尉缭子》是伪书,《尉缭子》也被长时期的冷落,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7. 《太白阴经》,作者为李筌,唐代宗时任河东节度使都虞候。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

8.《虎钤经》,作者为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于景德元年(1004)撰成,有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

9.《纪效新书》,作者为明嘉靖时期抗倭名将戚继光。据《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二记载:此书写成于戚继光调任浙江抗倭的第六年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个人虽然未曾读过这本书,但当下许多明末小说中都有涉及此书,而且还是不少主角的逆袭宝典!

10.《练兵实纪》,也是戚继光所著,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练兵实纪》写于《纪效新书》之后,起笔于1568年,它既注意吸收南方练兵的经验,又结合北方练兵的实际,其练兵思想在《纪效新书》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除了这十大兵书,还有许多经典著作,便不一一提及了,初唐李靖所著的《卫公兵法》也是一本不错的兵书。(个人对李靖这位初唐战神比较崇拜)

6

兵书,是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

从西周到清末,3000余年中。中国兵书浩如烟海,据《历代兵书目录》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有1304部,尚存280多部。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统计,从先秦到清末,历代著录兵书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佚失兵书1072部,4936卷。

其中最为著名要算是“武经七书”,即《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兵书。这些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圣典。除武经七书”之外,《孙膑兵法》在我国古代兵法宝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孙子兵法》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作者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军事家孙武。

《吴子》的作者为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

《六韬》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尚(姜子牙)著,实际为后人撰写,成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

《三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为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黄石公所著。

《尉缭子》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所作。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田穰苴所著,因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后人称他为司马穰苴。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该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同军事家卫国公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谈话记录。

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是孙武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司马迁《史记》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深远。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7

中国古代人大兵书是部世界的兵学圣典,被誉为天下奇书,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奇书圣典。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是中国历代兵家计某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兵者,国之大事,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的无上利器,是流行于商界的商战指南,更是公认的世界上伟大的军事著作。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更是一部军事哲学书,把人类生死场上哟智慧较量深刻展示出来,成为中华谋略的集大成者。

1.《姜太公兵书》(周朝)姜尚

中国完整统一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从姜太公开始。周公旦的“文治”与“武功”谋略,也是学自于太公而又加以发挥的,可以说,周朝的统一大业与太公的谋略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姜太公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六韬》之中。虽然《六韬》是后人之吕述的著作,但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著书的观念,其学说多半是以传说为基础,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六韬》的精辟内容则是以姜太公军事思想为基础。

2.《孙子兵书》(春秋)孙武

《孙子兵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哲理与实践兼备的军事巨著,也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历史影响最大的兵学圣典,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等美誉。《孙子兵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军事奇书,自问世以来即被奉为兵经,它不仅对我国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兵学史上,《孙子兵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作为一部军事圣典,它一直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

3,《吴起兵书》(战国)吴起

《吴子兵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与《孙子兵书》齐名。根据《韩非子,五蠹篇》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吴子兵书》在战国末年和汉初曾广泛流传,尤为治军领兵者所称道,乃兵家必读之书,影响极大。今本《吴子兵书》不一定是吴起原著,但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吴起的政治军事思想。而吴起曾授业于曾子,因此书中之主思想较偏向于儒家,比如说吴子对兼顾名治武备与内修文德,以及推崇礼义等的主张。

4`《孙膑兵书》(战国)孙膑

《孙膑兵书》是战国中期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全书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5.《尉缭子兵书》(战国)尉缭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历有著录,但篇数不等,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第存世,全书计5卷,24篇,9000余字。另唐魏征《群书治要》辑存4篇,1972年,银雀出汉初墓出土残简6篇,与其他版本相应之篇大同小异。《隋书,经籍志》注称《尉缭子》,作者为尉僚,梁惠王时人,有疑为秦王政时尉缭所作,也有疑为后人伪托。据现有资料推断,成书似在战国中期。

《尉缭子》围绕刑德可以百胜之说,广泛论述用兵取胜之道。天官,兵谈,制谈,武议,治本等篇着重论述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战威,政权守权,战权等篇,主要论述攻守权谋和战法,将理,十二陵,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兵教,兵令等篇,着重论述治军原则,要求及各种军事律令。

6,《诸葛亮兵书》(三国)诸葛亮

流传至今的《诸葛亮兵书》,虽然有人推测可能是后人托诸葛亮之名而作,但它们涉及的治国,治军方面的理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我们面临新经济时代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兵书》予人诸多启示,包括善识人性,用人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需从谏如流,广闻博见,治国务立其本等。

7`《刘伯温兵书》(明朝)刘基

《刘伯温兵书》是中国古代八大兵书之一,全书共分100战,主要对刘伯温兵书中的战略计谋作了介绍,具体人内容包括火战,必战,和战,疑战等。本书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军事理论著作。书中所选战例故事性强,阐述生动活泼,堪称一部军事故事集。而作者文笔生动,更增加比求的可读性。

8《曾国藩兵书》概括了作为清廷的忠言将领曾国藩在治理军事方面的才能,整理出一些国藩巯奏,书信兵法思想,曾国藩治兵语录,曾国藩与《曾国藩兵书》等语段,对原书文字做了较详细,确切的注释和翻译,特别以评析的形式对原文所揭示的深刻智慧做了深入浅出又切合要旨的阐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带兵之道。









8

大家好,我是北大百晓生,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是一部世界的兵学圣典,被誉为“天下奇书”,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奇书圣典。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是中国历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兵者,国之大事,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的无上利器,是流行于商界的商战指南,更是公认的世界上伟大的军事著作。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更是一部军事哲学书,把人类生死场上的智慧较量深刻展示出来,成为中华谋略的集大成者。

1、《姜太公兵书》(周朝)姜尚

中国完整统一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从姜太公开始的。周公旦的“文治”与“武功”谋略,也是学自于太公而又加以发挥的,可以说,周朝的统一大业与太公的谋略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姜太公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六韬》之中。虽然《六韬》是后人追述的著作,但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著书的观念,其学说多半是以传说为基础,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六韬》的精辟内容则是以姜太公军事思想为基础的 。

2、《孙子兵书》(春秋)孙武

《孙子兵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哲理与实践兼备的军事巨著,也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历史影响最大的兵学圣典,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等美誉。《孙子兵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军事奇书,自问世以来即被奉为“兵经”,它不仅对我国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兵学史上,《孙子兵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作为一部军事圣典,它一直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

3、《吴起兵书》(战国)吴起

《吴子兵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与《孙子兵书》齐名。根据《韩非子.五蠹篇》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吴子兵书》在战国末年和汉初曾广泛流传,尤为治军领兵者所称道,乃兵家必读之书,影响极大。今本《吴子兵书》不一定是吴起的原著,但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吴起的政治军事思想。而吴起曾授业于曾子,因此书中之主导思想较偏向于儒家,比如说吴子对兼顾“名治武备”与“内修文德”,以及推崇“礼义”等等的主张。

4、《孙膑兵书》(战国)孙膑

《孙膑兵书》是战国中期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全书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5、《尉缭子兵书》(战国)尉缭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历有著录,但篇数不等,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等存世,全书计5卷,24篇,9000余字。另唐魏征《群书治要》辑存4篇;1972年,银雀山汉初墓出土残简6篇,与其他版本相应之篇大同小异。《隋书·经籍志》注称《尉缭子》,作者为尉缭,梁惠王时人,有疑为秦王政时尉缭所作,也有疑为后人伪托。据现有资料推断,成书似在战国中期。

《尉缭子》围绕“刑德可以百胜”之说,广泛论述用兵取胜之道。天官、兵谈、制谈、武议、治本等篇着重论述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战威、攻权、守权、战权等篇,主要论述攻守权谋和战法;将理、十二陵、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兵教、兵令等篇,着重论述治军原则、要求及各种军事律令。

6、《诸葛亮兵书》(三国)诸葛亮

流传至今的《诸葛亮兵书》,虽然有人推测可能是后人托诸葛亮之名而作,但它所涉及的治国、治军方面的理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我们面临新经济时代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兵书》予人诸多启示,包括善识人性、用人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需从谏如流,广闻博见、治国务立其本等。

7、《刘伯温兵书》(明朝)刘基

《刘伯温兵书》是“中国古代八大兵书”之一,全书共分100战,主要对刘伯温兵书中的战略计谋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火战、必战、和战、疑战等。本书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军事理论著作。书中所选战例故事性强,阐述生动活泼,堪称一部军事故事集。而作者文笔生动,更增加此书的可读性。

8、《曾国藩兵书》(清朝)曾国藩

《曾国藩兵书》概括了作为清廷的忠言将领曾国藩在治理军事方面的才能,整理出一些国藩疏奏、书信兵法思想、曾国藩治兵语录、曾国藩与《曾国藩兵书》等语段,对原书文字做了较详细、确切的注释和翻译,特别以“评析”的形式对原文所揭示的深刻智慧做了深入浅出又切合要旨的阐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带兵之道。

9

你好,我是雨霁晚霞hong,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历史上的兵书如下:

第一部,《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圣典,至今有2500年,春秋末孙武所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值得一提的是,《孙子兵法》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在军事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今,孙子兵法更是被运用到商场,甚至人际交往之中,也渗透到了中华文化血液中了。

第二部,《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是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是总结了战国时期的作战经验的代表作之一,共89篇,图4卷。该部兵法,是齐国孙膑所作。膑,是去掉膝盖骨的残忍肉刑,孙膑受到膑刑,所以被称为孙膑!

第三部,《吴子》

《吴子》是吴起(战国四大兵法大家之一)和魏文侯、魏武侯的辑录。这本书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共48篇,今存《吴子》共二卷六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第四部,《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兵法》,据说是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清朝认为是伪书。1972年考古发现西汉已有流传,后认为此书成于战国年间。现存6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第五部,《尉缭子》

《尉缭子》古代重要兵书,由战国尉缭子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伪书,但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尉缭子》并非伪书。

第六部,《司马法》

《司马法》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孙子兵法还要早。所谓司马,即掌握马的人,和司令差不多,相当于国防部长。据说是姜太公所作,共150篇,今存本仅5篇,非常重视军礼,有贵族范!

第七部,《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道家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共10卷。

第八部,《虎钤经》

中国宋代著名兵书,作者许洞,北宋江苏吴县人,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 均州参军等职。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第九部,《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明代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共18卷,是一本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很多现代军事思想雏形,清朝被禁毁!

第十部,《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 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该书有很多古代军事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可以说,戚继光是被低估的军事天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10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时代,战祸不断。据统计,饱才之士和优秀军事将领所著兵书兵法有1304部,但流传下来的着实不多,现存280多部。比较著名的有:

1、《孙子兵法》,春秋孙武著。

2、《尉缭子》,战国尉缭著。

3、《吴子》,战国吴起著。

4、《司马法》,战国司马穰苴著。

5、《三略》,三国两晋南北朝黄石公著。

6、《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李靖著。

7、《六韬》,传为姜子牙著。

上述著作合称为《武经七书》。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兵书是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