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曾经在看三国演义陈宫和吕布这一段的时候,对这两人的结局很是唏嘘。我常常想,如果把吕布的勇猛和陈宫的智慧完美结合,那么他们在混乱的三国时代能否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我终于明白自己当年是多么幼稚,因为即使吕布在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都听从陈宫的安排,他们也不会走得很远,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吕布虽然勇猛无敌,但其人品低劣,是个言而无信、反复无常的小人,又自恃骁勇,所以刚愎自用,统兵和用兵能力并不是非常的强,和同时代的武艺超群的骁将没法比较。



正因为吕布是一个头脑简单,有勇无谋的人,才导致他中了王允的“美人计”,违背人伦诛杀了义父董卓,不信任别人,自己也因为反复无常而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带着队伍东躲西藏四处流浪,使队伍不仅得不到壮大,反而人员越来越少。

其次,陈宫此人虽然胸有大志,颇有谋略,但也仅限于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跟诸葛亮、荀彧、郭嘉这些三国顶尖的谋士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此外,陈宫大局观不成熟,而且他打心眼里有点看不起吕布。他当初不仅背叛了张邈,就是对吕布也不是十分的忠心,曾指使吕布的部将郝萌叛变,其人品也值得商榷。

最后,吕布和陈宫的地盘仅仅也就一州之地,即使再加上张辽和高顺二人的忠诚和勇猛,如果吕布针对张辽、高顺和陈宫三人各自的特点加以充分发挥,那么他的结局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结果好点,不过要想和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争夺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吕布只知道使用武力,陈宫也只是耍小聪明,所以,即使吕布在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都听陈宫的,在三国的乱世里,他们也改变不了历史,只不过结局可能会好些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欢迎点击关注墨鱼轩书画,阅读欣赏更多文史典故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吕布军事和大格局上都听从陈宫的建议,三国故事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甚至可能会加速吕布的灭亡。

陈宫此人并没有什么大能耐,不具备洞察形势的眼光

读者对陈宫最直接的印象大概就是曹操杀掉吕伯奢一家之后,陈宫的那一段诘问。曹操说出了他在《三国演义》当中相当能表现自己性格的那句名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听了这句话才决定离开曹操。因为他在最初之所以跟随曹操,是因为他觉得曹操刺杀董卓的行为是很英雄的,现在曹操真面目暴露,他认为这个曹操和自己想象中的形象不一致。于是他就离开了当时还在奋斗中的曹孟德。

这个事情可能有人会认为是一件小事,但反映出陈宫一项基本能力的欠缺。在东汉末年,“识人”是最基本的能力。

《三国志·武帝纪》中,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曾经给曹操下了断言: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而《三国演义》当中,孙策临终托孤,让善于守成的孙权做江东之主;刘备白帝托孤,告诉孔明马谡不堪大用,都是识人之明。

陈宫缺乏这一能力。所以抛弃曹操,选择吕布,这就说明他选择主公的能力欠缺得很,那他对吕布手下将领的认知其实也就很难准确了。大争之世不能知人善任,除了灭亡一途,不会有第二种可能。

吕布势力太小,并且没有发展的可能

吕布的名声太臭了,张飞当时的一句“三姓家奴”可以说是给了他一个盖棺定论。武艺高强、骁勇善战都只是他自己而已,其手下将领除了张辽尚且可以算作人物之外,其他的基本都是酒囊饭袋。

但是看看其他诸侯手下的将领:公孙瓒手下有赵云;马腾韩遂手下有马超、马岱、庞德;袁绍手下有颜良、文丑;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手下更是名将如云。吕布自己又要当名将,又要当主公,暴露出来的就是人才的匮乏。

而陈宫在三国谋士当中,又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物,缺乏大局观和洞察力,中等偏下的水平其实都有些评价过高。这样一个人来指导吕布如何争雄,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反而是吕布这种莽夫一样的性格更难让人摸准他的套路,也更让人忌惮。

所以,陈宫只是一个提建议的人,并不具备大才,吕布如若全听陈宫的建议,很有可能早就被擒杀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3

以《三国演义》来说,陈宫确实算一个一流谋士,虽然比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差一点,但三国演义中,如果吕布全部听从陈宫的建议,那么在兖州争夺战中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那么陈宫究竟给吕布提了哪些建议?



陈宫、张邈等人迎立吕布在兖州反叛曹操,兖州数十座城池只有三座城池在荀彧和程昱的计谋下保住了,可见曹操在兖州根基并不深,否则也不至于这么城池愿意反叛曹操。

陈宫给吕布的第一个建议是:劝吕布在曹操回军的泰山路上设置埋伏。

可是吕布不听,吕布让副将薛兰、李封守兖州,自已去守百里之外的濮阳,吕布的意思就是自已镇守的濮阳与薛兰、李封镇守的兖州呈鼎足之势,吕布不仅没听陈宫的建议,而且还讽刺陈宫说,我的计谋你怎么可能知道!



曹操是怎么应对的呢?

当曹操带领大军走到泰山险地时,事实上郭嘉已经识别也陈宫的计谋,劝曹操要小心吕布的埋伏,既然郭嘉已经识破,那么曹操肯定有所准备,曹操算出吕布肯定不会听从陈宫的建议,因此分兵对付吕布,一路由曹仁率领攻打兖州,另一路由曹操自已率领攻打吕布。



实际上陈宫的这条计谋已经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被识破,最多也就给曹军造成一些麻烦而已。

陈宫的第二条建议就是:利用濮阳城的富户田氏,引诱曹操进入濮阳城,然后擒拿曹操,说到底就是诈降计。

吕布还真听从了陈宫的这条计谋,也就是这条计谋差一点点就让曹操送了命,不得不说,陈宫的计谋还是很强的。



但是曹操阵营有一个叫刘晔的谋士提醒曹操,说有可能是诈降之计,建议曹操兵分三路,两路在城外接应,一路随曹操入城,让曹操千万小心,曹操也听从了,说到底曹操阵营还是人才太多,颇能识破陈宫的计谋,虽然如此,但是此计还是差点让曹操被擒获。

曹操进城之后,被吕布军突袭,全军覆没,吕布都抓住曹操了,却因为不认识曹操,还问曹操在哪里?要不是吕布蠢,都抓住曹操了还放走了,曹操早就活不成了,哪有日后的辉煌,刘晔虽然识破了陈宫的计谋,但这条计谋仍是成功的,只是吕布实施不成功。



陈宫给吕布建议的最后一计是:下邳之战时,曹操率军前来攻打,陈宫建议吕布分布,让吕布出城牵制曹操,然后陈宫自已守城,以成鼎足之势,曹操远来,一是疲惫,二是粮草不够,只要这样安排,就能击退曹操。

这一次,吕布还是没有听从陈宫的建议,最终的结果就是陈宫与吕布都被曹操擒获。

仔细比较这几次陈宫给吕布的建议,你会发现,只要吕布没有听从陈宫的建议,都是败给了曹操,只要吕布听从了陈宫的建议,都给曹操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还差一点就要了曹操的命。



也就是说,陈宫在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是有一定的见识的,很多时候只是吕布不听从陈宫的建议,如果真的听从的话,曹操有可能会被吕布击败,只能说有可能,因为曹操的谋士们太历害了,每次都能识破陈宫的计谋,毕竟濮阳那一次差一点就要了曹操的命,有些计谋即使识破了,也是无法扭转的。

如果曹操再有一次濮阳之败的话,陈宫和吕布就能改变历史,但这只是假设。

4

《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曹操的奸诈和阴险,杜撰了很多陈宫大义凛然的故事情节,且把陈宫塑造为智谋超群的谋士,虽智计多不为吕布所用,仍不离不弃,最后被曹操所杀。然而,陈宫并非如此。即使吕布对其言听计从,也很难有大的发展。

一、陈宫很难说有大格局,如此眼界让吕布走不了多远

历史上,捉放曹确有其事,但不是陈宫做的,曹操后面误杀吕伯奢一家,在身旁的更不是陈宫,也就不存在陈宫因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而离开曹操了。罗贯中这么写,无非是为了突出曹操之奸诈、陈宫跟曹操对着干理由之正当。

那么,历史上陈宫为什么死活跟曹操对着干呢?是因为东郡一个有名无实的“名士”边让,该人曾经拜访过善于鉴识人物、品评人物的东汉名士郭泰,郭泰认为边让“英才有余,但并不入道”。边让凭着虚名,得到何进的大力提拔,做到了扬州九江郡太守,由于正逢乱世,边让自觉才能不足,做了没多久就辞官回了自己的家乡——东郡。东郡在兖州治下,而此时的兖州牧是曹操,陈宫是东郡从事,边让自以为名士的虚名在外,不把宦官家庭出身的泥腿子曹操放在眼里,多有讥讽和挖苦之语。后在东郡官员的构陷下,边让被曹操杀害。曹操此举本想震慑兖州士子,没想到却留下了无故害贤的恶名声,并招致了一场大叛乱。那就是陈宫游说曹操的至交好友张邈反叛曹操,趁曹操东征陶谦之际,差点端了曹操的老窝兖州。

这里为什么说陈宫的格局不够大呢?在边让这件事上,曹操有可能有过激行为,但与国无害,当时的曹操首唱义军,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并扫平了黄巾叛乱,是以实际行动维持东汉王朝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百姓生活。也许在曹操看来,边让虽有贤名,但在乱世连一郡之地尚不能治理,只会清谈误国。但是陈宫没有以天下大局为重,为了一个徒有虚名的边让,走上了曹操的对立面,祸乱兖州百姓,实属不该,也很难说有大格局。

陈宫被杀前,曹操曾经问陈宫为何宁愿跟随吕布也不愿意跟随他,陈宫的理由仅仅是吕布不似曹操般阴险弑杀,却绝口不提曹操的雄才大略,把吕布培养成刘表、刘璋式的“老好人”,最终结局还不就是州郡被人夺走的下场吗?纵观陈宫辅助吕布的那段时间里,也没有多少大的战略层面的谋划,仅仅是局部战争得失的筹划,所以说格局还是太小。


(三国演义剧照,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遭陈宫责难)

二、陈宫的忠义形象也要打折扣,很难忠心辅佐吕布

陈宫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这件事就做的很不地道。张邈跟曹操的关系非同一般,当年张邈与袁绍结怨,袁绍多次让曹操杀掉张邈,曹操一直从中斡旋,不肯除掉张邈。后曹操要去讨伐陶谦,对家人说如果他回不来,就去投靠陶谦,陶谦会优待他们的。很多人说,这是对曹操的一次绝妙讽刺,自己最好的朋友都背叛了他。但是想一想,陈宫因为边让而背叛自己的主公,谈不上忠义。张邈却因为担心曹操听了袁绍的话而把他处死,所以提前动手反了曹操,这样的理由也是奇葩至极了。

另外一件事,吕布夺了徐州后,吕布的部将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劝其部下曹性一起反叛吕布,曹性拒绝了郝萌的建议,拼死抵抗,在吕布大将高顺的协助下击败了郝萌。事后,吕布在问及有谁协助时,曹性说陈宫参与了密谋。当时陈宫就在身边,脸红脖子粗,一言未发。吕布考虑到陈宫有功,未再追究。

从以上两件事来看,陈宫其实并不是一个死心塌地的人,时常反复,所以说,在后期能不能忠心辅助吕布,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共守下邳)

三、陈宫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很难真正有所作为

曹操围困下邳城,事情危急之下,陈宫出了一个好主意,建议吕布“出屯于外”,自己“闭守于内”,以便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照应,这应该算是最切合实际的军事行动了。但是被吕布的妻室所谏阻,理由似乎很充分,一方面是陈宫和高顺的关系不好,很难同心协力来守城,说不定还会叛变,另一方面,曹操对陈宫那么好,他都可以背叛他,你吕布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怎么会死心塌地为你谋划?从这里来看,陈宫在吕布集团内部首先是名声不好,其次是人缘也很差劲。所以,陈宫在吕布集团能发挥的真正作用也很有限。


(陈宫白门楼被俘)

小结

陈宫之忠义和智谋,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的需要,即便如此,陈宫也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更何况在历史上陈宫更像一个投机分子和愤青,所以说要想有所成就,何其难也。

5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陈宫整体水平谈不上一流,吕布就是全盘听他的,也不过有什么大变化,甚至有可能更快完蛋,比如对袁术这方面,陈宫只看到袁术势大,就极力建议吕布交好袁术,问题是袁术这人过于膨胀,所有诸侯都不敢称帝的时候他称帝,随时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人讨伐,和袁术交好就是自取灭亡。

于是吕布选择接纳陈珪的建议,交好曹操断盟袁术,袁术大怒七路兵马攻吕布,然后陈宫又出了什么馊主意?

陈宫与陈珪父子俱至。陈宫曰:“徐州之祸,乃陈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禄。今日移祸于将军。可斩二人之头献袁术,其军自退。”布听其言,即命擒下陈珪、陈登。没主意。陈登大笑曰:“何如是之懦也!吾观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

杀了陈珪、陈登就能退兵?小儿之见,当年汉景帝杀晁错,然后吴楚七国退兵了吗?吕布真听了陈宫这话,下面袁术继续进攻,多半早早就被打成了丧家之犬。


而陈宫此人也过于意气用事,吕布在城破之前,曹操招降过吕布一次,这时候吕布若是投降,怎么也不至于落得白门楼丧命,但是陈宫呢?张口大骂曹贼,一箭射中曹操的麾盖。

说来曹操是不合陈宫之意,但似乎也谈不上得罪过陈宫啊,何必如此恶言相向?此时也还没有出现衣带诏事件,曹操就是代表朝廷,就是骂曹操是曹贼其实也名不正言不顺的。

最后荀攸给陈宫的能力下过一个定性,可以一看

荀攸急止曰:“不可。吕布屡败,锐气已堕。军以将为主,将衰则军无战心。彼陈宫虽有谋而迟。今布之气未复,宫之谋未定,作速攻之,布可擒也。”

彼陈宫虽有谋而迟,陈宫整体来说是一个有些能力,但战略目光一般,且谋略不算顶尖的谋士。

6

写写我的感受吧!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按武力来说吕布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吕布也是全三国演义最厉害的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也恰恰说明了他的厉害之处,当然吕布有优点可他还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自以为是,反复无常,不守信用,其实他这种性格没什么毛病,怪就怪他太厉害了,有傲人的本领,天才总是以为别人是弱智一个道理!而陈宫呢,这个人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虽然也是死脑筋,不过做人做事方面总是有自己的那根红线!碰触不得。怯怯曹操就触犯了他的红线导致每次都反着曹操来!成功的才智谋可能比不得诸葛亮、徐庶、司马懿,可是他也是当时的有名的谋略家!如果吕布听从成功的话会不会能称霸三国?小编看来还是不行!原因如下:吕布虽自己很厉害,但他的将领手下都有限,兵马不太多,而且吕布的心胸野心还是比不过刘备,曹操之流,这两个人都是枭雄级别的人物,一个领袖该有自己的气质,而吕布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领袖的气质!再说说陈宫,在我看来陈宫最厉害谋略,治国方面还是比不过诸葛亮司马懿之辈!所以综上所述吕布失败是必然的!望采纳!




7

《三国演义》里吕布势力被曹操剿灭时,陈宫临死怨恨吕布没有听从自己的话。如果吕布当时对陈宫言听计从的话,三国故事会改写吗?其实陈宫已经做出过一次影响三国故事走向的决定了。

曹操假意献刀刺杀董卓的计划失败后,成为了流亡在外的通缉犯,因为蒙混过关时被小女孩认出而被送进了监狱,这所监狱的管理者正是陈宫。陈宫得知曹操入狱后陷入沉思,他犹豫应该是否要把曹操交给董卓来请赏。听闻曹操说要“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时,陈宫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他当即决定“弃此县令,随公去图大事”。

小人物的决定往往能够改变历史走向,陈宫在这一刻几乎是掌握了曹操的生杀大权,但陈宫在听到曹操的豪言壮志后,认为自己遇到了可以侍奉的明主。如果陈宫把曹操交给董卓,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就都不会发生了。不过陈宫没有能够一直留在曹操身边,因为他听到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之后感到不寒而栗,他表示“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可以看出陈宫是一个有志之人,他想要追寻一位明君来施展抱负,但可惜在离开曹操后,他投靠了吕布。在生死存亡之际依然顺从妇人之言。陈宫面对自己曾经放过一马的曹操,临死之前只恨“此人(指吕布)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

8

没有什么变化,没有更好的结局。

下面仅以《三国演义》的内容为基础,说三国志的请绕路。

吕布遇到陈宫是在王允死后,曹操已经奉天子以令不臣,去打陶谦,吕布趁曹操不在攻打曹操的根据地,但是被荀彧、程昱成功防守,曹操从徐州撤兵回归,吕布败逃,由此可见吕布实力是比不上曹操的。

另外再说陈宫,陈宫肯定比不过贾诩。张绣也很能打,同时对贾诩是言听计从,结果如何?在选择投袁绍还是投曹操的时候选择了投曹操。

天时地利人和,曹操天时上“奉天子以令不臣”,地利上吕布所在的徐州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人和上陈宫能力也比不了荀彧程昱这些谋士,吕布本人也没什么信誉值。天时地利人和,吕布都不占优,抗争到底的结果也就是给曹操多制造点伤亡而已,不影响最终结果。

9

首先,这题目出的有问题。

《三国演义》本来就是老罗虚构的,怎么能在虚构的故事里再加一个虚构的问题呢?

根据史实来看,陈宫初仕曹操,就帮曹操拿下兖州,任兖州牧,让曹操有立足之地。

曹操东征陶谦,陈宫造反,迎吕布入兖州,一度击败了曹操,并给吕布作出了谋划:

以兖州为起点,先消灭周围的敌人(陶谦,孔融,张貌,鲍信,张绣,曹操),联合袁术,对抗袁绍,发展经济,一统中原。

陈宫认为的最大的敌人是袁绍,袁术刚愎自用,迟早可以消灭袁术,但吕布接手兖州,立足之地还不稳定,该低头的时候得低头,暂时联合袁术,等吕布实力壮大后再一脚踹。

我们现在从上帝视角上来看问题,陈宫的建议是很好的,我们现在就光说吕布听了陈宫的意见会怎样:

兖州之战,陈宫劝吕布一定要除掉曹操,初胜之后,吕布如果不骄傲,曹操就除掉了。吕布接下来就挟天子以令诸侯。

周围的小诸侯不值一提,就剩下个刘备,刘备这时候混的很惨,不费吹灰之力也能除掉。

袁术那边还是会称帝,但称帝之后吕布可以以天子令伐之,袁术灭。

孙策将玉玺给袁术换兵拿下江东,陈宫应会让吕布代替袁术,联合孙策,继续防守北方袁绍。

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吕布一直听从陈宫的,天下三分没有问题。

但之后的剧情,就难说了。

10

演义里面,陈宫可以类比曹操这边的程昱,战术一流而且能独自带兵,战术水平不比荀攸,程昱,郭嘉他们差,而且用计也比较毒,多次让曹操吃亏,甚至让曹操送命,是个一流的人才。但战略方面不太行,没有给吕布集团明确的政治蓝图规划,更没有进取天下的雄心壮志。有了地盘就偏安一隅,无所作为。而且陈宫品行也比较差,多次反叛,这点和吕布倒是一拍即合。穷途末路被刘备收留却反而夺取了徐州,总喜欢捡现成,毫无信义可言。而且陈宫的内政才能也不突出,不能治民。总得来说,缺乏战略眼光,导致无所作为;缺乏信义,导致人才和百姓不拥戴;贪图捡漏而不知再造乾坤,导致集团无志无气。如果吕布听陈宫的,也仅仅是续命而已,最终还是会失败。除非吕布集团能再来一个荀彧这样的政治,战略,内政高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