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曹操的奸诈和阴险,杜撰了很多陈宫大义凛然的故事情节,且把陈宫塑造为智谋超群的谋士,虽智计多不为吕布所用,仍不离不弃,最后被曹操所杀。然而,陈宫并非如此。即使吕布对其言听计从,也很难有大的发展。
一、陈宫很难说有大格局,如此眼界让吕布走不了多远
历史上,捉放曹确有其事,但不是陈宫做的,曹操后面误杀吕伯奢一家,在身旁的更不是陈宫,也就不存在陈宫因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而离开曹操了。罗贯中这么写,无非是为了突出曹操之奸诈、陈宫跟曹操对着干理由之正当。
那么,历史上陈宫为什么死活跟曹操对着干呢?是因为东郡一个有名无实的“名士”边让,该人曾经拜访过善于鉴识人物、品评人物的东汉名士郭泰,郭泰认为边让“英才有余,但并不入道”。边让凭着虚名,得到何进的大力提拔,做到了扬州九江郡太守,由于正逢乱世,边让自觉才能不足,做了没多久就辞官回了自己的家乡——东郡。东郡在兖州治下,而此时的兖州牧是曹操,陈宫是东郡从事,边让自以为名士的虚名在外,不把宦官家庭出身的泥腿子曹操放在眼里,多有讥讽和挖苦之语。后在东郡官员的构陷下,边让被曹操杀害。曹操此举本想震慑兖州士子,没想到却留下了无故害贤的恶名声,并招致了一场大叛乱。那就是陈宫游说曹操的至交好友张邈反叛曹操,趁曹操东征陶谦之际,差点端了曹操的老窝兖州。
这里为什么说陈宫的格局不够大呢?在边让这件事上,曹操有可能有过激行为,但与国无害,当时的曹操首唱义军,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并扫平了黄巾叛乱,是以实际行动维持东汉王朝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百姓生活。也许在曹操看来,边让虽有贤名,但在乱世连一郡之地尚不能治理,只会清谈误国。但是陈宫没有以天下大局为重,为了一个徒有虚名的边让,走上了曹操的对立面,祸乱兖州百姓,实属不该,也很难说有大格局。
陈宫被杀前,曹操曾经问陈宫为何宁愿跟随吕布也不愿意跟随他,陈宫的理由仅仅是吕布不似曹操般阴险弑杀,却绝口不提曹操的雄才大略,把吕布培养成刘表、刘璋式的“老好人”,最终结局还不就是州郡被人夺走的下场吗?纵观陈宫辅助吕布的那段时间里,也没有多少大的战略层面的谋划,仅仅是局部战争得失的筹划,所以说格局还是太小。
(三国演义剧照,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遭陈宫责难)
二、陈宫的忠义形象也要打折扣,很难忠心辅佐吕布
陈宫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这件事就做的很不地道。张邈跟曹操的关系非同一般,当年张邈与袁绍结怨,袁绍多次让曹操杀掉张邈,曹操一直从中斡旋,不肯除掉张邈。后曹操要去讨伐陶谦,对家人说如果他回不来,就去投靠陶谦,陶谦会优待他们的。很多人说,这是对曹操的一次绝妙讽刺,自己最好的朋友都背叛了他。但是想一想,陈宫因为边让而背叛自己的主公,谈不上忠义。张邈却因为担心曹操听了袁绍的话而把他处死,所以提前动手反了曹操,这样的理由也是奇葩至极了。
另外一件事,吕布夺了徐州后,吕布的部将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劝其部下曹性一起反叛吕布,曹性拒绝了郝萌的建议,拼死抵抗,在吕布大将高顺的协助下击败了郝萌。事后,吕布在问及有谁协助时,曹性说陈宫参与了密谋。当时陈宫就在身边,脸红脖子粗,一言未发。吕布考虑到陈宫有功,未再追究。
从以上两件事来看,陈宫其实并不是一个死心塌地的人,时常反复,所以说,在后期能不能忠心辅助吕布,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共守下邳)
三、陈宫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很难真正有所作为
曹操围困下邳城,事情危急之下,陈宫出了一个好主意,建议吕布“出屯于外”,自己“闭守于内”,以便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照应,这应该算是最切合实际的军事行动了。但是被吕布的妻室所谏阻,理由似乎很充分,一方面是陈宫和高顺的关系不好,很难同心协力来守城,说不定还会叛变,另一方面,曹操对陈宫那么好,他都可以背叛他,你吕布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怎么会死心塌地为你谋划?从这里来看,陈宫在吕布集团内部首先是名声不好,其次是人缘也很差劲。所以,陈宫在吕布集团能发挥的真正作用也很有限。
(陈宫白门楼被俘)
小结
陈宫之忠义和智谋,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的需要,即便如此,陈宫也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更何况在历史上陈宫更像一个投机分子和愤青,所以说要想有所成就,何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