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和郭嘉都是三国时期的聪明人。但是要说最聪明的我首选贾诩。

下面我们分别从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内政外交才能以及生存才能进行探讨。

军事才能

作为乱世,人们首先看到的肯定是军事才能。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杜撰了很多故事来体现其军事才能。那么真实的历史中他们的表现如何?

诸葛亮:

出山后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都是杜撰或挪用了其他人的事迹。至于入川之战的主要谋士是庞统和法正,汉中之战的主要谋士是法正。夷陵之战时庞统,法正都已经死了。但是刘备也没带上诸葛亮。

诸葛亮这一生真正开始带兵是刘备死了之后,先是平定了南蛮,然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所以诸葛亮这一生并没有太多突出的军事谋划。

郭嘉:

曹操征吕布时,虽然多次战胜吕布,但是由于士兵疲惫,曹操想放弃最后的攻城战。是郭嘉说服曹操继续进攻。并且指出吕布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一定可以打败他。最后确实擒获吕布,取得了徐州战场的胜利。

官渡之战时,孙策打算夹击曹操。这使曹操将面临两大敌人。大家都非常害怕。是郭嘉提出,孙策轻而少备必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最后死于许贡门客之手。

袁绍死后,大家都在劝解曹操乘胜追击,攻打袁谭和袁尚;只有郭嘉劝曹操放弃追击,因为他料定这两兄弟必定为河北之主的位置互相攻伐,等到那时候再去攻打他们就更容易。结果正如郭嘉所料。

从以上事件中可以看出郭嘉的军事才能是非常突出了。明显要优于诸葛亮。

贾诩:

贾诩的第一个计策:在王允杀董卓之后,要问罪董卓下面将领时。李傕郭汜都只想着逃到西凉去,但是贾诩提出可以先攻打长安,不行再回去。最后攻打下了长安。

贾诩的第二个计策:在曹操攻打张绣时,曹操因后方问题提前撤兵,张绣要追击,贾诩不让他追,张绣没听结果因为曹操亲自断后而打败。等到张绣退回来后,贾诩建议马上追击,结果大获全胜。

贾诩的第三个计策:官渡之战中,说服了张绣投降了曹操。也证实了贾诩的看人眼光。

贾诩的第四个计策:赤壁之战前,其实贾诩又劝说曹操不要进兵东吴。但是曹操没听,结果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贾诩对赤壁之战时形势的分析,但是我觉得,贾诩应该看到了曹魏的水军是不可能战胜东吴的,但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曹操应该听不进他的劝谏,所以他也就没有继续进谏。

贾诩的第五个计策:在讨伐马超时,建议曹操使用反间计,离间马超和韩遂。最后让西凉军溃败。

贾诩的每个计策都是洞察人性之后的杰作。他算计的每一步都直击要害。所以有“毒士”之称。所以我认为在这三个人中贾诩的军事才能最高。


政治才能

诸葛亮:

在曹魏和东吴人才济济的情况下,选择了潜力股刘备。最后成为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政治生涯是成功的。但是并不是一帆风顺,再入川之前刘备并未太多听取诸葛亮的意见。在白帝城托孤时,还试探了一下诸葛亮的忠心。

郭嘉:

郭嘉本身放荡不羁,不贪恋权位。在曹魏集团中更像是曹操的知己,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赤壁失败之后,曹操第一个想到的是郭嘉。因为在赤壁之战之前或许只有郭嘉的劝谏也许才能真正说服曹操放弃发兵东吴,才能避免赤壁的失败。一个能和主公成为知己的谋士,政治生涯也应该算成功。

贾诩:

贾诩出生西凉军阀。后投靠张绣,再投靠曹操。他的一生只为存活。所以就算智谋超群,行事也非常低调。但是在储君的位置上还是暗中支持了曹丕一把。最后官职太尉,活到了77岁。所以贾诩的政治生涯也可以算成功。

所以这个方面应该平分秋色。


内政外交才能

诸葛亮:

蜀汉的最后发展的确靠的是诸葛亮的内政能力。而且作为蜀汉的丞相,他从内政,外交,军事方面全部一把抓才导致的最后操劳过度而死。再加上前期的促使孙刘联盟的建立,也证明了诸葛亮外交的能力。

郭嘉和贾诩:

在这个方面这两位确实不如诸葛亮。

所以这项诸葛亮胜出。


生存才能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本钱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所以我认为这也是聪明的一部分。

诸葛亮:

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4岁病逝于五丈原。操劳过度而死。

郭嘉:

曹魏军师祭酒,服用五石散,行为不检点,导致身体虚弱,在征乌丸时病逝。死时38岁。

贾诩:

曹魏太尉,一生求活,低调行事,无不良嗜好。77岁正常死亡。

这方面明显贾诩胜出。


结语:

无论从大家所重视的军事方面,还是综合方面,都是贾诩更胜一筹。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偏颇,请各位指正。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里面的诸葛亮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而郭嘉是难得的算无遗策、不曾失手,可惜的是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至死未与诸葛亮交手,那么三国里面到底是诸葛亮还是郭嘉聪明呢?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个人认为在谋略上郭嘉更胜一筹,因为个人觉得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是他谋略生涯中的一大败笔,同时,诸葛亮事事过问,导致蜀国没有统领全局的人才,这是他的第二大失误。那么,郭嘉到底有何优异的表现呢?

郭嘉最初入仕,投靠了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但没过多久,郭嘉就发现袁绍处事犹豫不决,猜忌心太重,且不会用人,日后难成大事,因此,他决然的离开了袁绍。后来,曹操看重的谋士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名士荀彧,要他推荐人才,荀彧见信后,把郭嘉推荐给了曹操,从此,郭嘉开启了他算无遗策的人生。

郭嘉投靠曹操后,提出了有名的“十胜十败”说,并向曹操建议:趁袁绍攻打公孙瓒这个好时机,派兵攻打吕布,198年秋,曹操依照郭嘉的策略出兵袭击吕布,曹军首先占领了彭城,大败吕军,后将吕布围困在下邳,而吕布据城顽抗。曹军久攻不下,就想撤军,郭嘉劝告曹操接着攻打城池,并告诉曹操,“吕布只会逞匹夫之勇,如今他输了三战,士气必定受到重挫,陈宫虽有谋略,但不机敏,现在趁吕布军队士气没有恢复,起兵强攻,肯定会击垮吕布”,果然没多久,曹军占领下邳,斩杀了吕布、陈宫等人。攻打吕布不仅扩大了曹军的势力,而且避免了与袁军发生正面交战。

199年,曹操命令刘备袭击袁术,郭嘉知道后劝阻曹操,“将军千万不可让刘备前去讨伐袁术,刘备早存异心,定会趁这个机会谋反。”但曹操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刘备真的兴兵自立,致使曹操腹背受敌,曹操非常后悔,想先打败刘备,因此决定先不对付袁绍,将领们害怕袁绍趁机来袭,都劝曹操多加考虑,这种情况让曹操也迟疑了,郭嘉则说道:“刘备谋反不久,属下还不齐心,如果我们立即发起攻击,一定能战胜他,而袁绍这个人一向犹豫不决,处事难下决断,等您打败刘备后再来对付他,既给自己留有余地,又可不受敌军牵制之苦,这么好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啊。”曹操接受建议后,立刻命军队攻打刘备,果然打败了刘备,并生擒了关羽,而此时袁绍还在考虑要不要攻打曹操呢。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亡,他的三个儿子因争权内斗,曹操想借此机会一一攻破他们,曹操的部下也建议乘胜追击,但郭嘉指出,袁氏兄弟争权内斗,此时出兵征讨,反而会使他们联手反抗,他提议让曹操假装撤兵静待袁军变动,不久袁氏兄弟大打出手,曹操趁机袭击他们,果然将他们一一击败,郭嘉用计谋帮曹操非常容易地打败了袁氏兄弟。

袁军战败后,袁尚、袁熙逃亡到了乌桓,曹操决定率兵征讨乌桓,铲除袁氏余部,将士都觉得路途太远,且担心刘备趁机偷袭大本营,这时郭嘉站出来分析了征讨乌桓的可行性:第一,征讨乌桓能使曹操在黄河以北的势力更加稳固;第二,荆州刘表外宽内忌,嫉妒刘备才能,刘备出兵,刘表一定会加以阻止。郭嘉的阐述正合曹操心意,于是,207年,曹操率兵征讨乌桓,郭嘉提出“兵贵神速”的观点,建议曹操先脱离主力部队,率领轻装先锋,趁敌军不备时攻打乌桓,于是,曹操命将军张辽等人率军突袭乌桓,果然大获全胜。在攻打乌桓时,郭嘉病倒,后面又硬撑着参加战事,终于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病情恶化,与世长辞。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郭嘉一直跟在曹操身边,郭嘉算无遗策,不曾失手,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就谋略表现来说,三国里面郭嘉比诸葛亮强,这也应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

3

三国里面最聪明的是诸葛亮还是郭嘉?

在三国时期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遗憾的,我相信看过三国的人对于这件事情都会表示遗憾,这件事情就是非常聪明、有谋略的诸葛亮居然没有能够和同样聪明的郭嘉过招,他们两个都是公认的三国史上最聪明的人。可是他们两个却没有能够过招,所以这是很多书迷们的遗憾。诸葛亮我们很了解了,来看看郭嘉的故事。

郭嘉是什么人呢?郭嘉他其实最开始是投奔了袁绍军队的。但是袁绍军队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袁绍他实在是太不会任用人才。很多人才在他的麾下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很多人都走了。所以说郭嘉他这样聪明,自然不会再留下。于是他就选择了曹操军队。因为曹操的军队人很少,而且曹操他是一个能够任用人才的人。于是就决定投奔曹操的军队,果然,他在这边后来得到了非常好的一个发展。

曹操当时他是想要去攻打袁绍的。但是有小道消息称,孙策也会从后面去包围他,然后孙策会和袁绍的军队将他一举拿下。这个时候曹操确实是有点心慌的,他举棋不定。这个时候郭嘉就给他去进言。郭嘉说,孙策他得罪的人太多,完全不用去惧怕他。因为他曾经有很多的敌人,我们只需要一个刺客就可以搞定。后来果然派了一个刺客使得孙策没有还手的余地。后来曹操也如愿以偿地打败了袁绍的军队。

曹操收编了袁绍的军队,但是袁绍其实还有两个儿子。这个时候曹操他就想要能够乘胜追击,也把他的儿子打败。但是这个时候郭嘉又进言说,我们现在如果去攻打他们,两个势必会联合起来。但是我听闻他们两个不和已久。如果我们先去攻打其他的国家,把他们两个先晾在一边,他们两个自然会心生间隙,然后开始争斗,这个时候就我们出手。绝对可以在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一举拿下。

所以曹操又听取了郭嘉的建议,也照做了。后来曹操又将袁绍两个儿子拿下。所以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郭嘉他确实是个非常有谋略的人,曹操能够得到郭嘉确实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不过郭嘉后来结果却不好,也是天妒英才,在他30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没有能够和诸葛亮交手。

4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聪明的定义是:耳聪目明,是为聪明。如果从这个层面是无法对比郭嘉和诸葛亮。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流传甚广,所以许多人认为郭嘉最为聪明。如果从综合素质对比,郭嘉和诸葛亮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就好比参谋长和总理。

下面小编具体分析:

战略方面对比

《十胜十败论》vs《隆中对》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提出了曹操的十个胜点: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总结起来就是:曹公就是好啊就是好,不是小好是大好。把曹操吹得都有点不好意思: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然而真正到了官渡大战的决战时刻,荀攸、贾诩等人都献出了重要计策,郭嘉干嘛了呢?《三国志》四个字:从破袁绍。跟着曹操一起打败了袁绍。官渡之战,荀彧负责预测,荀攸负责实地。二荀功劳比郭嘉更大。

诸葛亮的《隆中对》概括:指出了敌人的战略优势(曹操实力强大,还有天子法统),指出了可以团结的力量(孙吴),指出了可以占领的地区(刘璋暗弱,刘表守不住荆州),指出了本方的战略优势(民心所向,仁德),指出了如何具体实现占率目标(联吴抗曹,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击,平定北方)。

成效:刘备奔走天下二十年,无方寸之地。诸葛亮给他规划并参与实操。六年后得到天下三分之一,十三年后称帝。立国四十余年。

《三国志》的评价

陈寿对郭嘉: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陈寿对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里只有两位臣子单独列传,一个是陆逊,另一个就是诸葛亮。而郭嘉的列传排在《魏书》第十四,和他并列的是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

总结:

诸葛亮是一个综合型的人才,行政、外交、军事、发明样样精通。郭嘉只是一个战略家,当然两人有相同之处,都是天生的奇才,由于郭嘉英年早逝,一生的功绩、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达不到诸葛亮的层次。所以没什么可比性。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5

赤壁之战,曹操败绩,后来,他曾深深叹息:“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个情节,许多朋友都清楚。从曹操此言看,似乎郭嘉有什么通天本领,连曹操身旁“算无遗策”的贾文和都参不破的事,却能被郭嘉应付。合着若郭嘉真在,曹操赤壁就不会败北了?

郭嘉,是一位很优秀的谋臣,但他的优秀,有些被人理解偏了,这缘由,还是三国演义导致的。三国演义里的郭嘉,俨然是曹操手下的孔明。运筹帷幄,临阵决断,自不必说,曹操甚至还要将自己的事业托付给他。不知为何罗贯中要这样塑造郭嘉,毕竟曹操手下的能臣很多。

郭嘉死时,很年轻,这个罗贯中没有杜撰。或许是这个原因,让罗贯中青睐郭嘉。毕竟人死之后,就可以对其言其行,充分发挥想象,所以,无论罗贯中如何塑造郭嘉的人设,也不会错——没法证伪了嘛。

郭嘉最大的天赋,其实是他的判断力。

例如,效命曹操前,郭嘉曾试着了解过袁绍,但他很快就将袁绍看透了。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对袁绍的分析,字字珠玑。几乎无死角覆盖了袁绍主要的缺点。之前文章分析过,袁绍之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自己“好谋无决”,任凭手下颍川派系与河北派系常年斗争,加之自个儿又去世太早,几个孩子又不团结。

再如,曹操征讨吕布时,曾因士卒疲倦,一度想要撤军,郭嘉及时制止了曹操。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郭嘉说太祖急攻之,遂擒布。

这就是郭嘉了。具体来说,郭嘉是那种能在关节上嗅出最本真的战场情况和战机转折的人。他似乎有一种敏感的神经,能感受到战局的微妙变化,和博弈的微妙转向、整体进展这方面。我认为,这纯粹是他的天赋。以及,单就这一方面论,恐怕曹操都不如他。曹操也很敏感,但曹操的敏感,在格局上要比郭嘉大。例如,曹操在兖州与黑山军交战时的围魏救赵,放弃救援东武阳西向进攻黑山军大本营一战,就是典型的曹操的敏感,是在战役这一层面。郭嘉的敏感,更细腻些,多在具体的某场战斗、或者临机决断这一层面。

在曹操北征乌丸时,郭嘉又表现出他特有的敏锐嗅觉。

郭嘉言:“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取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当时,曹操率大军长途奔袭,进攻乌丸。曹操因行军疲惫,认为先要整军备战,待兵马休息充足后再决战,郭嘉却反其道行之。郭嘉认为,乌丸军的优势,在于战斗力强,士兵彪悍;劣势,在于没有纪律。郭嘉敏锐地把握住了乌丸军队的优势和劣势,适时向曹操提出速进的方针。

时人和陈寿都对郭嘉有所评价:

时人认为: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曹操)策未决,嘉辄成之。

陈寿说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重点都落在:郭嘉在临阵决断、筹画料事方面,胜人一筹。

与后世对郭嘉的看法类似,后世对诸葛亮的认识,也都拜三国演义所赐。然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猛抬郭嘉,却在妖化诸葛亮时,出乎意料地抹杀了诸葛亮许多大才。

如果一言蔽之:郭嘉是谋臣级存在,诸葛亮是相国级存在,二位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曹魏能与诸葛亮相媲美者,恐怕只有荀彧;东吴能与诸葛亮类比(而非媲美)者,是张昭。

郭嘉的主要作为,都在为曹操出谋划策上,但除了这方面,其它方面非常单薄。当然,这或许是郭嘉当时的职责所限,或许是他去世太早,来不及发挥其它才能。但历史就是这样,我们只能看表现。

单论临阵决断,则诸葛亮的格局也要比郭嘉大。诸葛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第一次北伐。当时,诸葛亮为取得最优效果,连续用了一层又一层障眼法,几乎将曹真司马懿们,玩弄鼓掌之中。

北伐前,诸葛亮先联合李严,策反孟达,旋即又故意在魏国遍布谣言,将孟达要叛之事散播出去,让曹魏(主要是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要联合孟达做些动作,结果,司马懿大张旗鼓地用了八天,亮出了他的大招,火速行军,兵临城下,收缴了孟达,却还是被诸葛亮算计了。因为这是诸葛亮第一道障眼法:支开司马懿。

接着,诸葛亮大肆扬言,要从箕谷进军,曹军信以为真,遣大军入箕谷迎战诸葛亮,碰见的,却是赵云和邓芝,所以又扑了空,被诸葛亮算计了。这是诸葛亮第二道障眼法:支开曹真。

诸葛亮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分分钟把曹魏两位镇守西门的大元帅,晃开了。然后亲率大军,出祁山,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军望风而降,还收降了姜伯约。若不是后来马谡犯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实际非常成功。

因此,诸葛亮在作战方面的敏锐,格局要比郭嘉大。注意,这并不是说诸葛亮要比郭嘉在这方面强,而是两者根本不一样。郭嘉是在具体战斗中非常敏锐,诸葛亮是对全局把控更加敏锐。只有合不合适,没有优劣高低。事实上,如果让诸葛亮去临阵决断,他恐怕还不如郭嘉厉害。

但别的方面,两人就不是一个级别了。陈寿评价诸葛亮说: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这些治国方面,郭嘉都没涉及到。如前所述,这或许与郭嘉死得太早有关,但他就是没有做到,所以我们只能从现实去谈。就像张飞,虽然也是公认的万人敌,然而就是没有万军阵斩这样的表现,也就只能“亚匹于羽”了。

6

两人各有千秋。

论丰功伟业与影响力,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诸葛亮明显高于郭嘉。(如不是三国粉丝,好多人连郭嘉是谁都分不清)

这里提问明确,我们只是单论两人的"聪明"。

两人几乎同处一个时期,都面临同一时局。郭嘉识大体、明大局,顺潮流而动,以国家民族的发展统一为大义。国家分裂,群雄四起,连连战乱,百姓生灵凃炭、苦不堪言。为尽快结束战乱,恢复整个社会秩序。郭嘉英雄识英雄,明珠投明主,毅然决然选择辅佐惜才、爱才、用才,知人善用,又有一统天下能力与理想的曹操。与主同谋,与上同愿,与人同心。做谋士,这是最高境界;做事业,这是大策略、大聪明。可惜天妒英才郭嘉命短。但还是短短数年郭嘉已做出一番大事业出来,以至于死后多年,已拥有猛将如云、良谋无数、霸业将成的时候,曹操都还在追忆郭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神人孔明的传奇故事老幼皆知,不必再说。个人假设,如果卧龙先生也入伙辅佐当时实力最强,已成大气候的曹操,试问,凭他的本事能力,天下是不是早就统一安稳了?!战乱提前几十年结束,百姓少受战争摧残,民族与社会少受破坏。这岂不是两全齐美之事?!难怪后世有人歪评:辅佐当时弱小、"正统"、"仁爱"的刘皇叔去成就一番伟业,这才方显诸葛亮英雄本色和卓越贡献与价值。你说,这是何等聪明?

7

郭嘉和诸葛亮谁厉害?易中天书第十四集《天生奇才》,用了很大的篇幅,对诸葛亮与郭嘉作了比较。说他俩都是同一量级的人物,对刘备、曹操同样重要,两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怎样相似呢?易中天认为:

  第一,他们都是少年天才,出山时都只有二十六七岁。

  第二,他们都“审于量主”(谨慎地选择主公)。

  第三,他们都“谋功为高”。

  第四,他们都忠心耿耿、竞竞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第五,他们和曹操、刘备的关系,也都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如鱼得水”,甚至确有一些情意。



  但我觉得:二人虽有若干相似之处,如上述之一、二、四项,但不同之处也不少。严格说来,在某些重要的层面上,二人是不能相比的。

  首先,说郭嘉“谋功为高”是可以的,对诸葛亮却不能这样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几乎刘备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有诸葛亮的出谋画策,所有的战役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参谋。他智计多端,料事如神,刘备无不言听计从。关、张之辈开始是嫉妒、吃醋,后来就变成服服帖帖地接受领导了。但我们查阅史书,在刘备的有生之年,诸葛亮在军事上多是靠边站的,对刘备并没有起到郭嘉对曹操那样的作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去见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以后就跟随在周瑜水军的后面,回到了刘备的驻地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三国演义》上所写的那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都是小说家之言,并不是史实。火烧战船是周瑜和黄盖谋划的,并没有诸葛亮参与谋划。

  当然,刘备方面作为联军组成部分,也配合作战了,但我们在史书上并没有见到诸葛亮提出过什么奇谋佳策。接下来诸葛亮和赵云随刘备出征荆州南部四郡。因为这四郡原为刘表的地盘,又有被刘备推举为荆州刺史的刘表的儿子刘琦的文书,进军出奇地顺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四郡皆降。这时诸葛亮才第一次有了官职,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郡治分别为今湖南永州、郴州、长沙等市,诸葛亮住在临烝,今湘南衡阳市东),一住就是二三年。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刘备进川,把庞统、法正带去当参谋,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留守荆州。只是到了取蜀战争的后期,才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刘备进兵汉中,带去的参谋是法正,又不是诸葛亮。章武元年(公元221),刘备大举伐吴,史称夷陵之战。这时庞统、法正已死,刘备仍然没有带诸葛亮前去,而是自己悍然率兵前往。总的看来,在刘备生前,除了早期的赤壁之战和作战不多的进军荆州南部四郡,以及取蜀战争赶个末班车之外,诸葛亮基本上是远离战场的,怎能和郭嘉相比?在郭嘉生前,曹操所打的重要战役,如战吕布、破袁绍、讨二袁(袁谭、袁尚)、征乌丸等,都把郭嘉带在身边。郭嘉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死于征乌丸途中,曹操非常难过,在表章中说:

  “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成,嘉辄成之。(我的计策还没有形成,郭嘉便帮助我形成了)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三国志·郭嘉传》)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叹息着说: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也叹息着说出了类似的话: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正若是活着,就能制止主上,让他不要东征;即或还是要东征,也必然不会打败仗的。)” (《三国志·法正传》)

  可见刘备在军事上所信任和依靠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如果非要从刘备集团中拿出一个人和郭嘉相比的话,那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当然,这是指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至于在谋略方面,法正是要逊郭嘉一头的。



  为什么刘备信任诸葛亮不如曹操信任郭嘉?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看好。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出奇招、险招,这和郭嘉正好相反。刘备求功心切,不大欣赏这样的谋士。所以刘备把他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刘备出兵时,常把他留在后方作为后勤部长。正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说: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当然,这只是说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稳健类型的,不表明他没有军事才能,刘备对他的使用是不正确的。如果夷陵之战把诸葛亮带在身边,用诸葛亮的稳健来纠正刘备的狂躁,肯定不会败得那么惨。

  二是刘备对诸葛亮并不那么信任,这大约是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官居要职有关。我们读史书时发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孙权派诸葛瑾到成都来讨荆州,从此以后,直到刘备逝世,刘备就再也没有给诸葛亮布置过军事方面的任务,使他远离了战场。这内中应该有隐情,不一定就是巧合吧!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有一篇论述,摘要译述如下:

  “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而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诸葛瑾)。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先主不死,吴祸不止,北出祁山的军队也走不出来啊……”

  在诸葛亮初出山时,刘备和诸葛亮相处得过于亲密,引起了关、张二人的不满。刘备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

  人们根据这个记载,多认为刘备和诸葛亮是鱼水关系。但不知这话仅仅适用于“蜜月”期间,过了“蜜月”,便未必如此了。那么,郭嘉和曹操的关系是不是鱼水关系呢?也许一个时期是这样的。但如果不是郭嘉英年早逝(死时38岁),再活上若干年的话,事情就难以预料了。荀彧功勋不亚于郭嘉,最后还不是因为触犯了曹操,而死于非命吗?也许另外还有一个空的食器是给郭嘉准备的呢!

8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从侧面反应出三国中郭嘉这个人物的足智多谋,连诸葛亮都忌惮三分。曹操在赤壁失败后曾经说过,“奉先若在,我何至于此”,曹操的势力多半是郭嘉的功劳!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英年早逝。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9

论统帅力,诸葛亮统管蜀汉的军事,郭嘉从未带过一兵一卒。诸葛亮的对手是曹魏集团曹操唯一委派军团的曹真,面对这样的对手诸葛亮能打出在魏国国土上和魏国百姓搞中国最早的军民鱼水情。而郭嘉仅有的两次独立参谋,一次是宛城,一次是征乌桓,这两次后面单独说。

论治军,整本三国志也没人能和诸e68a84e799bee5baa631333431366432葛亮比肩。

论奇谋,诸葛亮被陈寿评价奇谋为短,他确实鲜有用奇谋的记录。郭嘉则有一次大胜,争夺徐州时,要在袁绍的眼皮下击破吕布刘备,以荀攸为主谋,郭嘉为参谋的组合制定了“兵贵神速”方针,一举消灭吕布势力,这一战的操作相当经典,从大局观到切实实施都是教科书式的,虽然郭嘉不是项目负责,但也是第二作者,居功至伟。

军事方面,诸葛亮的确是有治绒为长,奇谋为短的表现。但唐太宗和李靖很推崇诸葛亮的兵法,因为正攻法的好处就是就算不能大胜也不至于大败,缺点也很明显,写出来不好看。

野心方面,郭嘉是在戏志才死后,荀彧发掘的人才,诸葛亮则一开始就靠娶黄承彦的丑女儿结交荆州士族,是主动求职。这方面诸葛亮的抱负,或者说野心是更大的,是好是坏因人而异。

个人品质方面,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人想到的就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周恩来。而郭嘉就差很多了,曹公在宛城偷偷问他的是“城中可有妓女否”,然后邹氏成了导火索,最后的宛城兵变让曹公损失了一直在培养的长子。

战略构想上,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因为易中天先生的锅,让人有种人人都能提出这种设想的错觉。郭嘉的十胜十败是傅玄的作品里首次描述,被裴松之引用,而没有出现在三国志,遗计平辽东,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正史上郭嘉此时还健在,而这个计策是曹操亲自做出的。平定乌桓是郭嘉的最后一次出征,这次战略行动价值低代价高,若非田畴带路,曹公自己都要交代在北方。

不过说到揣摩人心,不得不吹一下荀彧,而荀彧对人心的揣摩有多可怕,在官渡之战时,他能通过分析袁绍手下各谋士的性格特点来进行一番推演,推演出许攸会来投奔。有了这次推演,当士兵通报许攸来访时,曹操立刻确定不是诈降,而是“吾事济矣”。

但郭嘉有他独有的长处。

首先,在门阀社会,进入曹操谋士团的主要是如荀彧这样的名门,郭嘉出身虽然不低,但也并非名门,甚至他的传记里没提他父亲,能进入门阀们制定的游戏规则内,虽有荀彧这个伯乐,但也要归功他自己的才能的确受曹操赏识。曹操给郭嘉设立的职务可以不经传报直接面见,这也是曹营唯一一个。要知道,在那个门阀掌控权力的时代,郭嘉进入决策圈的难度不亚于你我进入赵家圈。

其次,郭嘉聪明,但不耍小聪明。他就是识大体,懂曹公心思的杨修。他知道如何把一件事说得让曹操能接受,也能读懂曹操的心思,切实去办事。

再次,郭嘉游学时结交了不少朋友,应对北方虽非郭嘉所长,但对江南,郭嘉有其独有的认知。一个经典案例就是郭嘉预测了孙策的死,这是需要对江东的阵营有所了解才能推演出的。

最后说一下,郭嘉的英年早逝并不罕见,郭嘉死时38岁,相比之下,周公瑾去世时是36岁。

三国志中将郭嘉的传并在董昭和程昱一起,如果了解下这两人,应该能得出一个切实的定位。

继续说郭嘉。郭嘉在曹操阵营中有一项不可替代,就是曹操对郭嘉的信任程度,赤壁之时,贾诩等人阻拦过吗,阻拦过,曹操呢,不听。Rush刘备时刘晔等人出力过吗,出力过,曹操呢,不听。但郭嘉在的话,曹公十有八九是能听进去的。

断决力应该是很受看重的吧,郭嘉的封地比曹操钦点的主谋荀攸要高,曹操的赏罚有多严格大家都知道,所以郭嘉在曹公眼中贡献必然是高于其他谋士的。

对比一下程昱的恐怖:敢带700人守袁绍,并且告诉曹公,700人就够,2000人反而守不住,放出大话,还成功了,这种恐怖的男人和郭嘉是同一个传,哪怕郭嘉留下的记叙不多,也相对佐证了郭嘉的贡献。

顺便说一下,我觉得刘备方面对应郭嘉的不该是诸葛亮,而是庞统。庞统说话也特别有艺术,而且也相当聪明,他给刘备提入蜀方针时,一口气提上中下三条建议,让刘备名也赚了,后路也留了,这才是真的人精。

总的说来,我觉得郭嘉不如诸葛,但依然是一流人才。为什么不如,因为对方是诸葛亮,这个一生功绩看起来平平无奇,深思一下却担得起“葛公在时,不觉有异,葛公殁后,未见其比”的存在。

10

当然是郭嘉更聪明一些 只是郭嘉死的太早了,三国演义中 诸葛亮被神话了,实质是诸葛亮在政治方面有很大的天赋。

郭嘉是曹操最为倚重谋臣,只可惜英年早逝,没能更有作为的施展才华。与诸葛亮相比,他最大的不足就是一没有军事理论著述,二没有独立领兵打仗的经历。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如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而诸葛亮不仅有《将苑》、《南征》、《兵要》、《传运》《军令》等军事理论著述,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连弩弓箭等武器器材,更以书生身份统领千军万马助东吴赤壁破曹、从荆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强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终日。

但是在主公的信任上,郭嘉优;主公的任用上,郭嘉优。历史上诸葛亮并不被刘备所十分看中,刘备看中庞统,法正。在刘备得到这两个人时,他们总是后来居上。

1荆州四郡是诸葛亮时期夺的,但是张飞的功劳不小,而形势是曹孙作战,刘备拣了便宜而已。其余关公与老黄的交战是演义里的时,几个郡只是投降过来的。

2庞统来投,刘备与其一起攻打西川。攻阁城是,在城下庞统被射死(非在落凤坡,演义的事)。庞统是很点悖的。但是他死时,已经完成了取川的大部分任务了,就是攻打成都和残余不降部队。而此时又是张飞起了作用,而诸葛亮水军几乎没有交战。

3取汉中都以为是诸葛亮的功劳,其实不然,关键人物是法正。法正的军事才华可谓很高,但定军山斩夏侯渊时,夏侯的参谋郭淮在长安养病。郭淮是曹丕曹睿时期让诸葛亮吃尽苦头的一个人,大家可以看《三国志》。取汉中也不完全是法正的功劳,张飞也是很重要的,后成为车骑将军,与关羽,魏延都为刘备所重视的大将。郭嘉在时,曹操基本一路凯歌,他的神算也是过诸葛亮的。郭嘉与曹操也有“隆中对”,由于诸葛亮这个人是鞠躬尽瘁的人,所以比较出名,也由于郭嘉的英才早逝和历代的褒刘贬曹。总结一下,郭嘉聪明于诸葛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