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进攻北非只是为了挽救意大利和隆美尔捞取个人功勋而已,其他毫无任何意义。

在早期德国考虑过出兵北非,但是因为政治因素终止

在1940年的时候,德国倒是确实考虑过派遣部队前往北非攻击英国控制的埃及,以切断英国的地中海航线。德国国防部派出了李特·冯·托玛将军为首的考察团前往北非,考察进攻埃及的可能性。

李特·冯·托玛回来以后提出北非都是沙漠,因此必须出动摩托化部队,并且至少要4个师的兵力才能保证成功。但是沿途无法补给任何物资,包括饮水在内的所有补给都需要从后方运输,而且北非港口稀少,因此最多能保证4个摩托化师的补给。

由于此时意大利在北非有相当数量的驻军,本身需要一定数量的补给,因此这个方案明显是说除非把所有意军换成德军,否则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兵力攻击埃及。这个提议显然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意大利绝对不会同意把自己的部队撤离北非。另外随着意大利的参战,此时英国的地中海航线实际上已经被切断,不得不改走好望角航线。是否攻占埃及已经没有战略意义,因此希特勒终止了攻击埃及的打算。

意大利在北非的失败,促成了德国出兵北非

到了1941年1月,由于意大利的节节败退,墨索里尼主动要求德国派兵帮助意大利阻挡英军的攻势。虽然希特勒认为北非无足轻重,即使丢了也不影响战争结果,“在军事上可以忍受的”。不过出于政治考虑,他决定还是帮助墨索里尼。

德国国防部最初打算派出一个师的部队协助意军防守,不过隆美尔抵达以后马上提出要增兵进行攻击。其结果就是虽然隆美尔成功的击败英军并发起了反击,但是因为部队数量增加和战线拉长,补给很快出了问题。

因此北非局势就进入了一种奇怪的僵持,无论是德意军还是英军,一旦发起进攻远离自己的补给基地,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并被对方击败。因此双方的战线在的黎波里和亚历山大之间来回摆动。

结论

在意大利参战以后,埃及的战略地位已经微不足道。因此德军派遣部队前往北非,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拉意大利一把。而隆美尔因为个人需要而把战争规模扩大,其行为并无战略上的价值。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近现代历史上没有意大利的话,世界战争史上会多一点残酷。一战和二战中,意大利经常闹出现一些“笑话”。两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几乎没有打过胜仗,还净给盟友拖后腿。二战时期,德国将军曾经这样戏谑道: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的话,就等于我们增加了十个师的兵力;如果意大利加入到敌人的阵营,我们只需要二十个师便可以击败对手;如果意大利成为我们的盟友,我们将需要五十个师保护他。当然这个只是戏谑之言,意大利加入轴心国,多多少少会增强法西斯国家的实力。

二战爆发之后,德国横扫整个欧洲,将英国赶出了欧洲大陆。意大利携德国战胜之余威,进攻巴尔干半岛各国,结果被希腊军队一顿收拾。希特勒不得不派遣军队救援南欧一带的意大利军队,并趁势占领这一带。意大利军队在巴尔干半岛有多大脸现多大眼。意大利并没有面对现实,依然做着恢复昔日罗马帝国声势的美梦。意大利怀着美梦,进入了北非战场。

意大利进入北非、东北非的部队分成两个集团军,总兵力大约为54万人。当时意大利军队面对的军队主要是英国军队,英国在北非和东北非的总兵力大致为10万人。占据绝对优势的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上被英军打得满地找牙。如果不是英军抽调一部分兵力前往欧洲,在非洲的意大利军队估计等不到德国进入非洲就会全军覆没。

1941年初,德国派隆美尔率领两个师进入非洲,组成德意联军。德军进入北非之后,帮助德意联军掌握了战场的优势。隆美尔也打出了沙漠之狐的名气,给英军造成了很大麻烦。如果不是希特勒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苏联,北非德国军队得不到及时补充,英国军队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

为什么德国会派军队进攻北非呢?仅仅是为了拯救意大利吗?肯定有其他方面因素。

促使德国出兵北非的最直接原因是拯救北非的意大利军队。德国人虽然痛恨意大利军队的无能,但是做为盟友又不能看着意大利崩溃。如果德国不及时出手帮助意大利的话,意大利在北非的军队可能会全军覆没。做为意大利的盟友兼大哥,德国应该挽救自己的小兄弟。所以希特勒派出了一个坦克师、一个步兵师,组成非洲军团,由隆美尔率领。德国军队和意大利军队组成了德意联军,隆美尔实际上掌握了德意联军的主导权。

德国出兵北非不仅是帮助意大利,其实还有自己的战略考虑。

北非地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一地区扼守住了东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还是亚非欧三洲的枢纽地带。如果德意军队能够完全掌握北非地区的话,就会掌握苏伊士运河,德国就能将英国拦腰斩断。届时英国和印度等殖民地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英国到达印度则需要更长时间。德国占领北非地区,意大利的后方将会非常安全,整个地中海区域将会完全掌轴心国手中,德国在海上的困局也会取得一定突破。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签订盟约的时候就已经划分了势力范围,德日两国的目标是会师于中东地区。德国若想进入中东西亚地区一方面要打败苏联,从苏联进入西亚地区;另一方面是打败北非一带的英、美军队,由北非一带进入西亚一带。进攻中东北非本来就是德国的既定目标之一,德国提前进入北非地区也在情理之中。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国土面积上都是小国,资源都相对比较匮乏。为了支撑起庞大的战争机器,只能从其他地方掠夺资源。中东、北非地区拥有大量战略资源,比如石油资源。德国需要掠夺中东、北非地区的大量资源,以支撑起庞大的战争机器。如果北非一带完全掌握在英军手中,德国和意大利在北非的资源补给线就会被全部切断。支撑德国发动侵略苏联的战争资源将会更少。所以德国需要保住意大利,也需要巩固轴心国在北非的地位。

虽然德国出兵北非,但是希特勒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北非战场上,直接导致北非德军严重不足。隆美尔虽然有一定军事才华,曾经给英国军队造成极大损失。由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非常低下,德意联军在北非的优势逐渐丧失。后来沙漠之狐隆美尔又遇到了蒙哥马利,德意联军在北非战场逐渐处于劣势。阿拉曼战役之后,盟军掌握了北非战场的主动权。突尼斯战役之后,德意联军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43年5月份,德意联军投降,北非战场战事结束。北非战场也是二战所有战场中,最早结束的一个战场。

德国虽然尽力拯救意大利小兄弟,但是被没有挽回北非局势。北非战事结束之后,盟军开始着手在意大利登陆。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3

作为轴心国的“老大”,德国必须要有担当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北非,属于地中海地区。在轴心国的势力划分中,地中海地区应该是意大利负责的。但是意大利实在太面,不但支撑不起地中海的战局,甚至就连自保都成问题。

这时,德国作为轴心国联盟的老大,必须要伸手拉意大利一把。不然其他仆从国必然也会兔死狐悲。而一旦人心散了,队伍也就没法带了,所谓钢铁轴心也将烟消云散。

有道是一个好汉三个帮,德国虽然强横,但是没有盟友,也是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统领全世界,也是需要盟友帮衬的,君不见美国不还得有盟一帮盟友为他捧臭脚吗!)

守卫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生命线不受威胁

如果放任,意大利在北非脆败。盟军将控制非洲整个北部海岸以及东北海岸,下一步就可以登录南欧和巴尔干半岛。

届时,盟军的兵锋将兵临罗马尼亚城下。

罗马尼亚是当时德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地,对德国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旦,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被掐断,德国的整个战争机器都将会瘫痪。

坦克、飞机、潜艇没有油,瘫在原地没法开动,都成了摆设,德国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为对苏联作战做准备

北非战争开始时,德国正在为入侵苏联做准备。一旦意大利被被反推,盟军必将会顺势向北上,把战火烧到欧洲东南部。而欧洲东南部正好位于德国入侵苏联的进军路线的侧翼。

侧翼被威胁,这叫纳粹德国如何能安心。不管不顾的去打苏联的话,肯定会被盟军抄了后路;而如果先和盟军开战的话,潜伏在一旁的红色帝国苏联很可能会伺机而动;不打的话,前期为准备对苏联作战所耗费的海量“钱粮”都将会浪费,这虽不至于使德国破产,但也会使德国元气大伤。

为了能,更顺利的实施入侵苏联的计划,德国也需要在北非拖住盟军。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4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进攻北非,实际上是进攻在北非活动的英军。

纳粹德国开辟北非战场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受意大利之邀共同出击英国

北非原来是意大利和英军的势力范围,但是呢,法西斯阵营的意大利在北非与英国军队的较量中完全落入了下风,以至于不得不想纳粹德国求援。

所以在得到意大利求援的德国迅速派出了一个坦克师、一个轻步兵师和一些航空兵部队前往支援,在德国三名将之一的隆美尔的指挥下,一路打的英军节节败退。

其次,纳粹德国自己也不得不出兵北非。

当时的北非几乎是英军的天下,而北非不仅控制着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这就相当于是控制了大量的资源和运送资源的渠道。

所以德国此举的目的就是打残英国在北非的力量,企图占领苏伊士运河,从而破坏英国在地中海的运输线。

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就是在海外拥有庞大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可以远远不断的位英国续命。而英国殖民地最重要的就是东亚地区的印度,以及中东地区而运送这些资源的路线就是地中海航线。

所以只要控制了地中海就掐住了英国的命脉。

所以无论纳粹德国是受意大利邀请共同抵抗英国也好,还是德国自己想控制地中海的霸权也好,最终德国都没有成功。

5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讲实话,德军在北非地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绕不开意大利,你如果说与意大利有关确实全部都于意大利有关,德国人就是过去帮意大利的,可你要说这东西全部都是为了意大利吧,也不是,德国人做的某些事情也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说下北非地区,即使德国人的整体战略我们都可以知道,就是一个东西战略向东去攻打前苏联向西去对付英国,法国总是德国人两线作战就已经够吃力的了,他不可能开辟第三战线,这个第三战线来自于哪儿?就是来自于南方就是意大利这个方向!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地中海北非这个方向!

所以无论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都一心致力于向南发展一个盟友,为什么就是为了帮他抵挡南方的压力,等他把东西两条线的战争都给解决了,回过头来我在料理南方这一条战线!

所以当墨索里尼去进攻希腊的时候,其实德国人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相反他们觉得这可能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为什么希腊在哪里?巴尔干半岛只要把意大利半岛巴尔干半岛,两个半岛全部掌握在法西斯的手里面,德国人无论是东西线作战都不会面对来自于南方的压力!

而且拿下巴尔干半岛以后就可以顺手封锁黑海,封锁黑海达到什么目的?就是防止英国和美国用自己的资金和资源,从地中海经黑海这条航线给前苏联输血。

所以德国人必须得帮意大利完成这个战略,意大利想要做地中海的帝国没问题,你爱怎么做就去怎么做!你要把整个地中海全部拿下来,我让给你,反正我只要负责东西,两条线的事情负责完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回过头来这地中海的事情还不是我自己说了算,倘若意大利真的反水了或者不鸟纳粹德国那一套盟军直接在意大利半岛登陆,那么盟军就可以直接顺着男方这条战线推进到柏林。

想想巅峰时期的纳粹德国,他向西他有法国挡在那里向东他有波兰挡在那里像男的万一意大利投降了,那就真的是无险可守了呀!

所以意大利的意见,德国人必须得考虑墨索里尼的荒唐想法,德国人必须要为其买单,否则万一出的任何的问题,意大利人可是概不负责任的,意大利反复态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有所证明了,虽然那个时候的意大利很搞笑啊,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也很搞笑,但是保不齐人家回过头来就把你往死里咬,最怕的就是这种二五仔!

当然北非的情况也只是消除意大利人的后顾之忧,毕竟意大利人最担心的,就是盟军通过北非作为前进基地,进攻自己的意大利半岛!

当然对于德国人来讲,他们一开始加入到北非战场也是一个意外,如果这件事情能够仔细规划一下的话,就能够避开当时德国人要发动的巴巴罗萨计划,这样的话能够头的力量更多,能够投入更多精力,而不是只是派出一缕片师去和当时北非占据优势的英国军队去死磕,这样的话白白浪费宾利添油战术,这是兵家大忌!

但是没有想到墨索里尼会败得这么惨,打个希腊都打了半天没拿下来,你说这笑话谁看去?也只有墨索里尼舔着个脸去找希特勒让希特勒帮忙,可偏偏希特勒又是墨索里尼曾经的小迷弟!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像冥冥之中设定好的一样,心疼了必须要帮忙德国参谋本部!虽然一直反对这个作战计划,但是出于大的战略,他还是得同意这样一个作战计划!

6

1940年6月击败法国后,纳粹德国内部以海军司令雷德尔、空军司令戈林为首的地中海战略派的言论占据了一席之地。希特勒综合考量了意大利、维希法国、西班牙的意见后,否决了扩大德国战争规模、执行该计划的任何可能性,但他支持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进攻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借此剥夺英国地中海霸主的地位,抚慰这位法西斯主义开创者罗马帝国的雄心。

1940年9月13日意大利鲁道夫·格拉齐亚元帅以其第10集团军8万余人进攻埃及,但在距埃利边境65英里的西迪·巴拉尼停滞不前。12月9日英第8集团军开始实施“罗盘”行动,到11日英军不仅攻占了西迪·巴拉尼,而且俘虏近4万意军官兵,也流传下一网捕获“近5英亩的军官和200英亩的士兵”的笑料。1941年1月3日英军越过边境,攻击利比亚的巴尔迪亚,3天内英军俘虏4万余意军。22日英军再行攻占托卜鲁克要塞,俘虏3万意军。2月6日班加西以南的贝达富姆战役中,意军又有2万人被俘,自此20万人的意大利第10集团军近乎全军覆没。也就在是日埃尔温·隆美尔受命指挥由德第15装甲师、第5轻装师组成的非洲军驰援意军。11日首批德军进入利比亚的黎波里港,12日隆美尔飞赴该城建立指挥部。

希特勒向非洲派遣德军可说迫不得已之举,在势力范围的划分上他放弃了德国参与其间的意图。支援意大利稳定住利比亚局势,也就防止英国人顺势直下维希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和由此登陆意大利,制止盟友们的分崩离析有如真实历史演变样。在对苏战争迫在眉睫下,多一事真不如少一事。希特勒虽是个战争狂人,但对战争范围的扩大也保持警惕,明智的认识到德国的长短优劣。像入侵挪威,要不是英国人的阴谋诡计和实质上入侵举动,他是愿意保持挪威中立地位的。而在巴尔干,要不是英国人宣扬已登陆希腊,希特勒依然会做旁观者。

7

进攻北非是一招烂棋,它并不符合德国的战略利益,纯粹就是隆美尔自顾自的瞎搞。

北非战局起先完全都是意大利的锅。为了完成地中海战略,意大利很早就对北非等地展开了攻略,结果他们完全HOLD不住局面。

按说1940年开局还不错,意大利在6月10日对英法宣战,半个月以后法国投降,英军屁滚尿流的逃回国舔伤,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因为法国的投降,非洲法军放弃了与意军的对峙,这让意大利空出了许多人手,然后开始觊觎英控的埃及。

埃及的开罗当时是非洲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也是关键的战略节点和交通港口,通过这里还可以进入西亚,直接影响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伊朗等地区,乃至控制红海和阿拉伯半岛,极大的拓展意大利的“环地中海空间”。

问题是,美梦虽然做的比天还高,但意大利人的命比纸还薄,当1940年9月8日入侵埃及后,意大利军队在小股英军的防御下行动迟缓,从后勤到人员迟迟不能到位,导致部队被砸在荒漠中失去了行动能力,把战机全拖黄了。

此刻因为德国展开了对英国的新一轮猛攻,受到压力的墨索里尼不得不催促自己的手下做出表示,但意军的统帅格拉奇亚尼元帅却拒绝发动进攻,而只是拼命催促士兵修筑战壕掩,这给了英国人以反攻的机会。

而且格拉奇亚尼犯了个致命错误,意大利军队后勤不利不假,战斗环境艰苦也没错,修防御和对抗墨索里尼的催促也不能说有问题,但他把营地修太开了,兵力非常分散,还自以为可以通过一个个的防御“钉子”挡住英国人。

于是英国人的“罗盘行动”(Operation Compass)实施了,英军出动了大批战机、机械化部队甚至浅水炮舰,发动了Nibeiwa、Tummar等战役。意军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袭击,结结实实的领教了一番英式的机械化协同作战。

实际上此时的意军打得还算比较英勇,他们的彼得罗·马莱蒂将军(Pietro Maletti)扛着机枪身先士卒,结果大清早就让人英军射死,许多意大利战士因为无法击穿“玛蒂尔达2”的装甲,甚至对其展开了自杀爆破。

但最终马莱蒂还是在英军汹涌的进攻下覆灭了,双方战斗力的差距不是靠勇气能扭转的,Nibeiwa战役英军仅阵亡56个人,损坏坦克27辆,意大利则阵亡819人,负伤1338人,被俘虏2000多,这个战绩在10个星期后变成俘虏130000人。

Tummar战役意大利同样输得凄惨,在英军坦克部队的冲击下,意大利的利比亚第二步兵师被打死上千。

之后的时间里,意军雪崩般的崩溃,英军刷战绩刷到飞起,意军起初抵御顽强,但一旦后路被抄,补给不济时便开始数万数万的投降,仅巴迪亚一地就有4万人投降,他们连一天都没扛下去。

整场大战,英军加起来才阵亡500多人,1200多人受伤,却干掉了整个意大利第10军团,破坏了400辆坦克和近1300门火炮,推进阵地800公里,让意大利的攻略彻底被翻盘。

但是呢,英国在关键时刻也出了问题,因为意大利在巴尔干地区的战斗,英军不得不准备增援希腊,以抢夺战略要地,这导致北非的战事被停了下来。

希特勒此时正大发雷霆,他完全没想到意大利这个盟友能有这么废,北非大好局势打输了,白送了大把地皮和物资给英国,希腊他们也打输了,被人吊打不说,还让人一口气冲到了阿尔巴尼亚,这这这……这要是游戏希特勒恐怕早强退了。

元首心里苦啊,但他没办法,于是德国只能亲自上马了,希特勒在1941年4月6日发兵希腊,由保加利亚进攻,仅仅24天就拿下了雅典城,让英、希联军屁股尿流的滚蛋了。

(后世有种说法是,因为对希腊的这场战争,德国不得不推迟了“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让苏联更多的完成了准备,甚至还一定程度上警醒了苏联,让斯大林快马加鞭的预先做下了部署,它让5月15日的行动被拖延到6月22日。仅供参考)

希特勒对进攻希腊非常有信心,德军也确实表现的非常优异,但在打这个战役之前,德军就已经在担忧北非的局势。

所以,预计到这种情况的德国,早在1941年初就已经将隆美尔等2个师的力量往利比亚调集,隆美尔在1941年2月12日飞抵的黎波里,然后在这里进行了一场阅兵。

这既是为了给意军打气,也是为宣誓德国人的到来,杀一杀意大利人的气焰。但意大利人并不买账,他们坚持隆美尔是“打配合的”,北非是意大利人的事情,德国无权喧宾夺主。

按照希特勒的意思,隆美尔也确实不应该喧宾夺主,德军仅需要遏制住英军即可,最好两边形成对峙局面,然后维持住一种火药桶上的平衡,尽可能的给德国拖延时间,好让他实行巴巴罗萨行动。

但隆美尔却是个战略上的矮子,他过于醉心于建功立业,上来就为英军设置了圈套,也摆了意军一道。他在阅兵时让人做了上百辆假坦克,自己却带着真坦克们跑去开战了。

此时的英军刚刚从利比亚的班加西止步,然后调兵前往希腊,他们知道德军回来,还得到了拍照和情报,但他们被隆美尔的策略所麻痹,仅认为那是小股的部队,他们也暂时不会有动向,毕竟意大利人才是“地主”和“多数派”嘛。

实际上,刚开始的时候,隆美尔也没想着一定要打,但他在看到英军的姿态时又改变了想法,哪怕顶着德意双方最高层的压力,他也非要去打那一仗,不打痒。

那话怎么说来着,杳无人烟,法外之地,男的碰见女的,色狼不就这么产生的么?

3月31日时,德、意真的发动了进攻,隆美尔接管了指挥权,然后将德军和意军混合编组,对英军发起了“闪击战”,展开了一段连攻连克的极限作战。

英军方面哪里想到隆美尔是这么生猛的东西,顿时给打了个“如山崩”,他们一路撤退一路狂烧狂炸,就如同《团长》里表现的那样,什么补给地、资源库、物资点全都不要了,连班加西城都拿4000吨炸弹给一炮崩掉。

饶是如此,英军第二装甲师和印度第3装甲旅依然被“沙漠之狐”抓住啃掉,俘虏3000多人,紧接着又一举俘虏英军司令尼姆以及他的前任奥康纳将军,这场极限进攻直到德军攻打托布鲁克时才终止,因为筋疲力竭,德意联军实在打不下物资丰厚的托布鲁克港。

希特勒为此恼怒不已,但收到隆美尔的捷报后,他却转怒为喜了,不仅没追究隆美尔的责任,还大加赏赐。

也就熟知希特勒的隆美尔敢这么搞,按他的理解,“元首只是想要胜利而已,只要有胜利,那么啥都不成问题”。

确实,希特勒想要的是胜利,他怎么会希望得到失败呢?

但是,希特勒之所以转变态度,主要在于他认为隆美尔这波比较稳,在获取意外胜利的同时,也抵挡住了非洲的盟军,消除了心病。

没办法,这仗不打也打了,早打晚打都是打,何况隆美尔干的还不赖,确实符合希特勒的心思,也能给纳粹德国打气,还狠狠打击了英国。

再加上“巴巴罗萨”真的要开始了,此时时钟已经拨到了5月,希特勒已经没有精力陪着隆美尔玩了,反正隆美尔总共就那2、3个师的人马,就算由着他玩儿完也无所谓。

连带的问题也不是没有,隆美尔的“翻盘”行为得到了一连串的嘉奖,但他指望的援军却也半个都见不到,这让他计划的“攻打开罗”成为泡影,德军也硬是没有拿下托布鲁克,这成为日后德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8

地缘上看,拖油瓶不挽救是不行的,意大利不帮是不行的。战斗的核心是对苏伊士运河的争夺,这里是世界交通枢纽。

先上一张欧洲地形图

再上一张二战时的欧洲形势图

看图说话,欧洲的区域分为北欧和南欧,分界线就是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虽然是地理障碍,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无论是古代的汉尼拔,还是近代的拿破仑都曾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

再看英国殖民地版图大略图

这张图可能不太严谨。但是,英国在二战前对直布罗陀以及埃及、海湾地区的控制是实实在在的。也就是说,英国控制着地中海。

在二战前期,法国灭亡后,整个西欧实际上都在轴心国的控制下。那个时期,德国还没有对苏联作战,没有东线压力,陈兵西欧。西班牙当时实际上也被德国控制了,英国实际上是没有能力和完全压在西线的德国抗衡的,这就是所谓的丘吉尔至暗时刻。

再说墨索里尼的意大利。

意大利想要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其实主要是想恢复欧洲版图。尤其是看到英国被压制住了,就想在北非分一杯羹。所以,1940年9月,意大利趁乱发兵50万,想要收了非洲的英法殖民地。

对于英国来说,一旦北非、埃及被轴心国占领,苏伊士运河被轴心国控制,英国与英属印度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交通将被掐断。

对于德国来说,一旦北非被盟军控制,可以登陆南欧,南欧是轴心国脆弱的鱼腩部位。占领意大利后,可以翻越阿尔卑斯山区,直接进攻德国本土。

1940年,英军5万多人奋起反击,俘虏了意大利13万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必须派兵支援,否则英国有可能借意大利翻盘。

德军在二战前期的盲目自信与乐观也是德国出兵北非的原因。

9

谢谢邀请。德国进攻北非,确实是为了挽救意大利这个拖油瓶,实在是无可奈何的决定。


墨索里尼是个地地道道的投机分子,德军横扫欧洲时,墨索里尼看到了机会,于是出兵塞尔维亚,没想到60万装备精良的意军被塞尔维亚游击队暴揍。于是墨索里尼开始向德国敲竹杠,在得到德国大量的煤炭,钢铁,橡胶和武器装备后,终于决定向英法宣战,但是墨索里尼不敢向英军正面进攻,于是选择了英国的殖民地——非洲。

墨索里尼天真的以为英国已经让德国死死的封锁在了英伦三岛,肯定顾不上殖民地的事情,没想到丘吉尔是个死硬分子,非常重视非洲战况。果然,意大利军队在非洲仍然是一败再败。甚至一个意大利军队整编师在粮食弹药充足,齐装满员的情况下向一名英军士兵投降的情况。

更可笑的是意大利军队把炮兵阵地设置在仙人掌群里,估计这几个操炮手心里应该在不停的骂娘吧。

于是墨索里尼只能向希特勒求援,此时希特勒正在集中精力准备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于是派出隆美尔率领两个轻型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赶赴非洲,目的是帮助意大利军队稳定局面,防止全军覆没。
希特勒本来也没有指望非洲军团能有什么作为,没想到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团所向披靡,依靠三个师的德军主力,意大利军队辅助,作为弱势一方竟然横扫北非,一直推进到托卜鲁克,几乎要把英军赶出非洲。情急之下丘吉尔急调蒙哥马利到非洲指挥,并在军队数量,后勤补给方面给予大量援助。相比较而言,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补给困难,补给线又经常遭到英国海军袭击,劣势更加明显。隆美尔三番五次请求希特勒允许从非洲撤军,希特勒就是不同意,最后非洲军团被英军活活拖垮,最后全军覆没。

10

没其它,墨索里尼要求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