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考中进士举人的没太有名的,倒是有一个末代状元刘春霖的不知你听说过没有[捂脸]
我的家乡位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陈仓即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在我们这里的渭滨区高家镇谭家村,清嘉庆年间出了一位举人何毓藻。何毓藻乃宝鸡历史文化名人。民国《宝鸡县志》《渭滨区志》载:何毓藻(1791—1852),字荷舫,号芸樵,世居今渭滨区高家镇谭家村。自幼聪明,博学多才。六岁就读,十岁读毕十三经。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一生清廉,历任新宁、西昌、鼓山等知县,颇有政声。
道光二十九年(1849),赴黔查办盐务,适值盐民造**,当局派他处理。经多方请教协商,将运、卖捐税合并,盐民满意。当地畲族乡民为一山场争讼多年,经17任县官审理无法结案,案卷积压尺余。经细阅案卷,深入察访,最后公断,乡民欣然。又一民妇自谓观音附身,欺骗乡民,扰乱春耕,他得知后,派人将民妇捕押,并在脸上涂出记号,烧掉神堂,乡民称快。
我的故乡永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自古以来,生活在永州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古代教育。在隋朝以前,与选官制度相联系,读书人仅限于土族阶层。隋炀帝创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和仕官制度的改革,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门径,读书人扩大到了中小地主阶层。唐宋以后,永州各地设立了府学、州学、县学,各种书院相继建立,并出现了义学、社学等形式,使接受教育的面不断扩大。
科举是隋唐至清代,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同时又与教育制度紧密相连。在这近1300年的时间里,永州中小地主的后代,都在科举制度下发愤读书,以搏取功名,步人仕途。从湖南的情况看,永州历届举子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名列各州前茅。据《湖南通志?选举志》载,从唐初至清光绪九年(1883),湖南共考取进土(包括特科)2305人,其中永州487人,占21.3%;状元11人,其中永州3人,即:唐代李部(今宁远人, 828年廷试第一),唐代湖南唯的状元;宋代吴必达(今道县人, 1241年进士第一)、乐雷发(今宁远人, 1253年特科状元)。据道光《永州府志》载,尚有明代邓起鸿(零陵人)系明代进士廷试第一。这样,永州历史上的状元应为4人,占湖南状元总数的33%。此外,尚有5人名列进士一甲,即榜眼或探花。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永州举子曾二十次囊括湖南全部进士名额,曾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一次考取进士10人。分朝代看,永州在唐宋时期考取的进士比较多,在湖南进士中所占比例大。到元明清时期,永州进士人数呈下降趋势,在湖南进土中的比例也大幅下降。唐宋时期,湖南共考取进士966人,其中永州为384人,占39.75%;元明清时期湖南共考取进士1339人,其中永州103人,只占7.27%。这些情况说明,唐宋时期,永州是湖南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到了元朝以后,永州教育则逐步落后于湖南教育的发展步伐。
在上述状元、进士中,成就最大的当数李郃。李郃(808—873),字子玄,号西贞,延唐县(今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人,李郃是科举制度时期湖广五省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也是唐代湖南唯一的状元——开湘状元。李郃任贺州任刺史期间,体察民情、爱护百姓,为下层平民积德行善,做事亲力亲为,为政清廉,经过七年治理,贺州地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李郃不为功名利禄所困,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秉性,是舜帝“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仁爱”“尚德”品德的滋润。李郃的“让第上疏”行为,是舜帝“禅让”行为的完美展示。李郃的精、气、神,昭示湖湘学子,一定要张扬报效国家和江东父老的正气。晚年,他退职还乡,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描绘九嶷山秀丽风光的诗篇。《太平广记》引《咸定录》中记载:“唐李郃为贺州刺史,与妓人叶梦莲江行,因撰骸子选,谓之叶子戏。”李郃是唐代叶子戏的发明者,又是叶子戏的定型者,撰写《骰子彩选格》,麻将由叶子戏演变而来,所以,李郃是名副其实的麻将鼻祖,也是扑克鼻祖。
我们村,邹平青阳耿家村,明朝初,进士,我记得小时候,村北老耿家坟地里,他的碑最大最好!上书:玉宾府耿銮!!听老一辈说,玉宾府就是明朝济南德王,朱元璋他哥哥的女婿!!!
大家好,我是美丽永州,来自湘南祁阳。祁阳是一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邑县,自古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自宋代以来,祁阳历史上共出过进士127人,其中有榜眼1人,即宋代的路振。
127名进士当中,名气较大的主要有:路振、陶岳、陶弼、宁良、陈荐、邓球、陈大受、欧阳晼、陈文騄、伍典等一系列杰出人物,形成了祁阳人才的灿烂星群。
陶岳(?-1022年),湖南祁阳人,东晋名臣陶侃之后,世居庐江浔阳。字介丘,又字舜咨,著作家,北宋官吏,980年中进士,官太常博士,尚书职方员外郎,后出为郡守。历官四十余年,有廉洁名。曾为端州(今肇庆)知府,当地老百姓称说,历任刺史、知府不索取砚石的,只有包拯、陶岳两个人。据《宋史·艺术志》载,陶岳著有《五代史补》5卷,《零陵总记》15卷,《荆湖近事》10卷,《陶康州文集》18卷,《陶陵州集》及《货泉录》。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人,陶岳之子。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路振(957——1014),字子发,湖南祁阳人。淳化进士。除太子中允,出知滨州。契丹入犯,守城拒敌有功。历判大理寺、太常丞等。景德中,以编修官,参与修《两朝国史》。大中祥符初,使契丹,撰《乘轺录》以献。擢知制诰。振文词温丽,屡奏赋颂,为名辈所称赞。还擅长诗咏,多警句,有文集二十卷。
宁良,字元善,明朝重臣,生于明代永乐年间,祁阳县金兰桥(今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及第,提升为行人首,后迁升刑曹。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被蒙古酋长也先所俘,大臣于谦立代宗朱祁钰以御侮。次年,也先送回英宗,宦官曹吉祥、石亨扶英宗复位,挟嫌报复,大杀于谦一派忠良。宁良对人说:“我等头颅可断,官守不可移,不能受权贵指使去干坏事。”他言行一致,坚持与宦作斗争,保全了不少忠良。
陈荐(1545年~1632年) 字君庸,号楚石,湖南祁阳县咸菜塘人。父亲陈良能曾为郡吏,荐幼时随父在公廨读书。良能为郡守办事甚力,郡守卸任时以物相赠属下,良能独请赐所辑《书经讲义》以训子。荐得此书,认真阅读,学业日渐有成,为继任太守史朝富所赏识。隆庆丁卯(1567年)乡试中举,辛未(1571年)登进士第,历任松江法官、监察御史、陕西及四川按察使、云南巡抚,旋迁吏、刑、户部尚书,兼理河道漕运。为官50余年,洁己奉公,关心家乡百姓疾苦,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驿马。后退居林下,杜门谢客,著《古今衷辨》百余卷,寿八十余。
邓球,字应明,号三吾寄漫子,明祁阳人。十四岁,以试《雍齿先侯论》闻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先后为宜粉、弋阳知县,官至户部郎中,又乞外补铜仁知府。后致仕归家,潜心著述。有《理学宗旨》2卷、《闲适剧谈》5卷、《老子注》、《皇明泳化类编》136卷、《皇明泳化续编》17卷、《杂记》2卷,还撰有《隆庆祁阳县志》。人称来溪先生。
陈大受(1702—1751年),字占咸,号可斋。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选庶吉士。乾隆元年,授编修,御试第一,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内阁学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户部、吏部尚书。乾隆十三年,升任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苏、福建巡抚,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积劳成疾,卒于两广总督任所。军功加三级,死后谥文肃。有《陈文肃奏议》。
陈文騄(1840年——1904年),字仲英,号寿民,又号南孙,晚号槁叟,室名养福斋,湖南祁阳人。同治九年(1870)举于乡,十三年(1874)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安徽候补道。光绪十年(1884)任金华知府,光绪十二年陈文騄重修金华赤松门古城墙,十四年调任杭州知府,丁母忧,服阕。
光绪十八年(1892)任台北知府,十九年(1893)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正三品)兼提督学政。二十一年(1895)5月中旬,因台湾割让给日本而奉旨内渡,后任安徽太平知府、安徽庐州知府、盐运使衔安徽候补道。二十八年督办皖北牙厘总局,三十年卒,年六十五。
我的故乡在江苏镇江,古称京口、润州。因位置处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素以商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著称于世。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创始,到清朝末年,经历1300余年,共产生状元500多名,十多万名进士,和百万名举人。
自古以来江苏是各朝各代科举出状元最多的地方,比如在清朝,出自江苏的状元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以苏州为最多。
固然状元非常难考,以宋朝为例,每届约有40万考生,仅有一人独得头魁。那么进士相对来说容易那么一丢丢,但也是进入人才的“金字塔尖”了。
01
我们镇江也出过许多科举人才,比如唐朝的包何(约756年前后在世),他是天宝七年登进士,明朝的李一阳(1552~1624),他是万历丁丑年进士,到了清朝,考进士比前朝容易了很多,在镇江出现了一些科举家族,就是祖祖孙孙皆以考科举出身,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京江丁氏、何氏、京口草巷茅氏及京口张氏等。
清朝镇江靠科举出身比较有名的:
张逸少(1671~1748) 他是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进士
李承霖(1803~1885) 他是道光二十年殿试状元
陆润庠 (1841~1915) 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
…………
这里,我想详细举例说一个明朝的进士。
02
靳贵(1464-1520),字充遂,号戒庵,江苏丹徒人,丹徒也是镇江的旧称。
他是明朝弘治三年(1490)钱福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明武宗继位后,得到重用,一路升迁做到礼部侍郎,后遭大宦官刘瑾陷害,贬官降职。
但是架不住武宗重视他,又官复原职,晋升为礼部尚书。他在镇江老家的巷子,一度被称为“尚书巷”。
过了500多年,巷名变成了“靳家巷”,这里还保留着靳尚书的故居,家族祠堂成了靳家巷学校,这是他为家乡做的贡献。
03
靳贵在朝廷的功绩还是很多的。
正德九年,靳贵是文渊阁大学士。武宗没有儿子,皇储之位空虚,海内人心不定。他建议武宗先将宗藩近亲家的男孩接过来,做备用人选,等皇子出生,再将他送回去。
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建议啊,不是一般胆量的大臣敢提出来了,毕竟会得罪多方势力。
正德十年,乌斯藏入贡,吹嘘说他们有个能与之祸福的活佛,武宗很有兴趣就要派人去请,当时靳贵和杨一清等人一同死谏,坚决不让武宗派人成行。
靳贵这人吧,一生简重静默,不轻易臧否人物。太过刚正不阿,仗义执言,当然得罪太多人了。他曾经在1511年第一次主持会试,可想而知,有很多人想买通他,为子孙亲友谋取捷径,统统被靳贵毫无情面地拒绝了。
所以,会试之后,有人揭发其家僮受贿鬻题,靳贵亦不申辩。大有一副“我身正言明,随便你怎么诬陷,能奈我何?”的气势。
04
到1517年,他又带病主持了第二次会试,结果受到言官们的丑化和攻击,靳贵无奈,只得上疏辞官,告老还乡。
两年之后,靳贵在家乡病逝,当时朝廷为他辍朝一日,后来武宗还从京城跑到镇江来,参加了他的葬礼,其规格高到了极致。还嫌其他人写的悼词不满意,亲自为靳贵写了一首诗,随行文臣皆愧叹不如。
可见,靳贵凭他的为人和学识,深得武宗眷顾厚爱啊。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历史故事,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萱扬历史”,谢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家乡在吉林省四平市叶赫镇,历史上出过纳兰性德也就是纳兰容若这个大诗人,他是一个不爱权势的清流官二代。纳兰公子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有满清第一才子的称誉。
王国维更是称赞他“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他是康熙朝最为声名显赫的贵公子,五花马、千金裘,唾手可得,却一片冰心,不屑弄权仕途,最后轻轻挥一挥衣袖,于凡尘俗世中悄然落幕。
他,就是纳兰容若。
如果说有一个人能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说得透,又说得美的话,那么,一定是纳兰容若。
他的一生所爱,都在诗词之中。
《木兰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心字已成灰。
我的家乡在秦皇岛山海关,是历史上出名的古城,山海关古城虽然人口不多但是历史文化悠久,从明朝建城至今,山海关历史上还真出过一位进士,这位进士就是山海关籍的明朝成化八年进士萧显。
萧显是明朝成化年间的进士、官员,他还有不少诗篇流传于世,算是山海关走出去的历史文化名人,而且山海关至今还流传着他的传说。
比如山海关古城内的进士坊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从山海关走出去的才子,还有山海关主城上的“天下第一关”的大牌匾都跟他有着关系。
关于山海关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牌匾题字有很多传说,有传说这块牌匾为明朝第一大奸臣严嵩所题,也有传闻为清代山海关文人所题,但是写入地方志和备受山海关本地人传说的就是这块牌匾为山海关出去考中进士的大才子萧显所题。
据山海关地方文献《临榆县志》记载,这块牌匾为明朝时期当时的兵部官员派人聘请山海关籍的进士当时已经年高退休的萧显所题。
据传说萧显当时年事已高,但是一听说是为家乡题写匾额,他很是高兴,二话没说便答应了兵部主事的官员,但是萧显为了凸显家乡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气魄,他想把字体写的更加豪气苍雄,于是萧显每天早起不停在家中练武,傍晚时分在屋中吟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豪迈诗句。
过了有一个多月,兵部主事官员再度催请萧显题字,萧显用着扁担一般长短的大毛笔挥毫泼墨写下了“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当时写完之后“下”字少了一点,萧显微微一笑,用擦汗的绸布蜷缩蘸饱墨汁,他奋力向牌匾上一扔,不偏不倚正好补上了“下”字的一点,所以现在看“天下第一关”牌匾上的“下”字那一点是浑圆苍劲的,这一点堪称是神来之笔。
萧显最后向兵部官员解释说他没有着急题字,每天练武吟诗就是为了锻炼膂力和胸中的豪迈之气,是为了题字时神行合一而练,所以萧显所题的“天下第一关”字体苍劲豪迈非常雄浑。
当然这只是传说,因为根据《临榆县志》记载,也没敢肯定为萧显所题,特意在这段故事前面加了“据传说记载”,所以说明地方文献也不确定“天下第一关”的匾额究竟为谁所题写。
不过萧显可确实是山海关人的骄傲,他也是山海关自明代建城以后走出来的第一位进士及第的才子,所以即使没有他为“天下第一关”题字的传说,萧显也是家乡山海关历史上的骄傲。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我的故乡是辽宁省沈阳市。
沈阳,别称盛京、奉天,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在辽朝和金朝时,沈阳这地方有多少进士,没有确切的资料可考证,从零散的资料中,我找到了两个人,算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
在辽朝,有一个叫贾师训的,当过卢龙军节度判官,他是进士出身,而且是正牌的沈阳人。贾师训家在辽滨,也就是现在的新民辽滨塔所在,现在这地方也是归沈阳管。据说他七岁就能诵书作诗,后来他在辽道宗大安二年被授枢密院副使。多亏《全辽史》中有《贾师训墓志》,这位辽朝沈阳进士才被人所知,其他的还有多少辽代沈阳进士,就不得而知了。
在金代的进士中,有一个人叫刘光谦,他也是沈阳人,也是进士出身。在元好问的《中州集》中,有关他的小传还有一首诗。史书记载,刘光谦,字达卿,沈州人,泰和三年进士。泰和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泰和三年即1203年。而据《辽东志》记载,“刘光谦,沈州人,举进士,天资明敏,处事详雅,官至少司农。”在金代,沈州就是沈阳,刘光谦是从沈阳走出的进士,应该没有异议。
明朝时沈阳城池颇具规模,人民生活也较安定,还兴建了相关学校。因此,明朝期间,从沈阳走出了不少进士,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是范鏓(音“聪”),他没有位列宰辅,不过,他孙子却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朝从沈阳走出的进士还有一位,是在正统十三年(1448)中的,这是明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这位进士名叫金统律,不过,关于他是否是进士,史书上记载不一。
正经有名有姓有记录的明朝沈阳籍进士中,有一个叫张经的,是弘治壬戌科进士,也就是弘治十五年的进士,他祖籍山东信阳,后来迁入沈阳中卫,才变成了沈阳人,他先被授新乐县知县,后来擢升为监察御史,巡按宣府(宣化),其间与严嵩同党太监丁喜多有斗争,显示出了刚直不阿的性格。
下面说说范鏓。范鏓,字平甫,生卒不详,祖籍江西乐平人,是范仲淹的后代,祖上在明朝洪武年间获罪,全家就从江西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他是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工部主事。迁员外郎。嘉靖三年(1524),伏阙哭争“大礼”,下狱廷杖。由户部郎中改长芦盐运司同知,迁河南知府。正赶上这年饥荒,他开仓赈济,救活了十余万人,因此名扬天下,迁两淮盐运使。后来又历四川参政,湖广按察使,浙江、河南左、右布政使。在嘉靖二十年,被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后来召为兵部左侍郎。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兵部尚书赵廷瑞被罢官,皇上命范鏓顶替,但因为害怕瓦剌,范鏓“以老辞”,世宗认为他给脸不要脸,一怒之下将其削籍为民。
范鏓的官算不小了,不过,他的曾孙却更给老范家出名。这个曾孙就是范文程。范文程出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18岁时与兄同为沈阳县学生员。也就是明朝的秀才。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于是与兄长一起归顺后金。从努尔哈赤开始,范文程辅佐了四代君主,是清初一代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他在康熙五年去世时,康熙亲撰祭文,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范文程是秀才,不过他儿子范承谟却是清顺治九年进士,官至福建总督。范家可以说是一门双进士,只不过一个在明朝,一个在清朝。
有两个状元,明代徐溥和周延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