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本来的智慧过人,他一身做过很多书,他的书法也是可观的,他的为人,他的诸多方面,毛泽东多称赞此人。所以说是一个大人物。
我认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人,中国人民的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思想,雄文《毛泽东主席著作一至五卷》,《论持久战》,《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实践论》《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十大关系》《老三编》《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诗词歌赋》这些都学好!就是一个正能量的人!
为什么要去推崇曾国藩的《道德行为准则》呢?
为什么有人推崇曾国藩,以曾国藩为道德行为准则?
先说提问的重点,提问者说的很对,“有的人”就说明只是一部分人是以曾国藩为准则的。
那么,曾国藩该不该成为道德行为准则?实事求是地说,他的言论有一部分对我们是有益的。
首先,我们要强调,曾国藩是封建时代的人物,是满清王朝的卫道者。用今天的话说,他是当时的成功人士。
因为他成功了,所以,他的语录成了今天一些人或者说是个别人的行为准则。
曾国藩的成功,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汉人,做到了清朝汉官的最高爵位。而他籍此提出的“立身、立命、立功、立言”的曾氏语录,自然大行其道,有了他的拥趸、粉丝。这其中,还有人把他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让古人为现时服务。
现在是和平年代,讲的是忠诚,安分守己,这点曾国藩做到了,这跟当下的局势相符。而太平天国的前期是好的,建立国家后,称王称霸敛财贱淫妇女,这个是任何年代都不可取的。这种观点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实用主义观点,且不说他把太平天国抹黑成敛财奸淫妇女就是一种严重的偏见或者别有用心、有意为之。单单是和曾国藩讲“忠诚、安分守己”就要推崇她,却忽略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说一套、做一套,对社会能安稳吗?况且还可能带来的道德滑坡呢?
那么,曾国藩既然被某些人作为道德楷模,那么,他自己是真的一个没有污点的正人君子、时代楷模吗?
恰恰相反,他不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正人君子,反而,有了欺世盗名嫌疑的人。
曾国藩言行不一,不符合圣人的标准,他的书局限性很大。
不是说,成功者的书都要看,曾国藩固然是成功者,但他的书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曾国藩是封建时代的官场成功者,却是因“言行不一”而成为做人的失败者。
他的书,局限性更大。
1.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太大,忠君思想浓厚,是犬儒学的代表人物。
2.他的思想被称为“训狗哲学”。不值得提倡!他的书被称为,训狗方。试想,今天谁还想当狗一样的人才?!
3.曾国蕃言行不一,满口仁义道德,而人性太恶,虚伪奸诈,杀戮太重,坏事做的太多而被称为,伪君子,假圣人。
4. 狗是用来宠的,不是用来学的。
5.曾国藩不能过度颂扬,过度则必然带来社会道德的滑坡和退步。
所以,真正能带来心灵震撼的,是后来者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他崇高的思想和信仰感动着我。
而曾国藩,他的心灵鸡汤有严重的负面效应。
所以,不值得推荐的就是曾国藩的书。
他的书不看也罢!
推崇曾国藩本身就是不恰当的。
近年来,社会上盲目吹捧曾国藩,这是不值得提倡的。颂扬曾国藩是会带来严重负面效果的。
其一,他作为争议人物,历史上对平民百姓的杀戮太重,动辄屠城,有辱盛名。
→在天京城:
攻下天京城后,《曾国藩日记》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 “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俗称“师爷”、“智囊”或称“参谋”的赵烈文,还进行了“精确的补充”记载,“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秦淮河河水被染红,城内哭声震动四野,“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
这都是在曾国藩的指挥下,发生的一件件野蛮事件!
→在安庆城:
→在九江城:
城中百姓“悉数伏诛”,“得城杀戮之重,无逾是役”。
为什么要如此残暴地屠城呢?
曾国藩在他给朝廷的一封奏报《曾国藩奏折》中有如下记载,“杀之以祭壕头堡阵亡将士,诸勇犹痛憾切齿,争啖其肉”、 “各营生擒逆匪一百三十四名,仅予枭首不足恨,概令剜目凌迟”、 “生擒老贼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贼,辄剖肠,剥皮挂树,磔石,见者无不凛凛”等。
他这样做意义是什么呢?
曾国藩认为:“克城奕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 “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在处死的太平军俘虏中,开肠破肚、挖眼睛后凌迟等是最常见的虐杀。
直到三十年后,谭嗣同在游览南京时依旧能听到关于曾国藩屠城时的旧事,“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 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后世历史学家把曾国藩这些杀人理论总结为“剃头理论”,被著名历史学者史景迁写进其历史著作。
其二,他玷污了儒家仁义思想,每一次的歌颂,都会引起社会道德层面的下降。
其三,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意识到他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他镇压太平天国后,为满清续命50年不说,在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后,他拒绝派兵救援,从来不积极反抗外国势力。
尤其是,续命50年里,清帝国签订两大卖国条约,赔款近十亿两白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令国人蒙羞。
其四,他说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有人说他,“欺世盗名”,这种评价恰如其分。他客观上起到了负面效应。
其五,自从上个世纪,冯友兰等人给他翻案,对其推崇备至,出现对其浮夸,根本不考虑其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其六,有人提出要修缮他的墓地,我坚决反对。
因为,以他的负面影响,人送绰号“曾剃头”,不足以为后世之楷模。建议,清除其墓地,还世界之祥和与安宁。
综上,颂扬曾国藩实乃大谬,是逆流,不应该成为主流,我们更应该颂扬有正面意义的英雄人物。
曾国藩也曾经和我们一样,戒烟戒了很多次,那怕今天对自己口笔诛伐,但第二天照抽不误。得意时抽一支,失意时抽一支。也曾因为好色在自己痛批自己,“真禽兽也。”但曾国藩通过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硬是改掉这些毛病,成为晚清第一名臣。另外,曾国藩从小家里虽然有点小钱,但毕竟不是官宦世家,但曾国藩1838年中进士,1847年就升到礼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所以才会有为官须看曾国藩这样的对联。
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甚至贼来他家偷东西,贼躲房梁上听曾国藩念都背会了,而曾国藩始终却背不会。最后这个贼下来当着曾国藩的面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连曾国藩自己都承认自己从小愚钝,而正是因为自己的愚钝,成就了曾国藩。曾国藩读书、背书很慢,正因为如此,他才彻夜不眠,以勤补拙。连其后来带兵打仗所主张的也是“结硬寨,打呆仗。”湘军行军打仗,不管去了什么地方,最重视的就是扎营。每天四个小时行军,走大约三十里,然后不再前行,开始挖沟修墙,也是四小时左右,整个行军速度和蜗牛差不多,晚上还要轮流站岗,称为站墙子。曾国荃能在南京城下坚持那么久,独自拿下南京之功,正是靠着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的“忠君”“自励”“育子”(修齐治平)等方面是个标杆。某伟人也称独服曾文正公。
曾国藩是当下受到普遍推崇的一个人物。
但是,其实如果我们说起曾国藩,似乎对他的事迹并不是很了解。我们能记住他的事情,大约也就是他领导并打败了太平天国起义。而就算是他战胜了太平天国起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搞得很狼狈。因为有一段他打不过太平军,差点跳水自杀。
(曾国藩)总之,曾国藩一生其实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在当下获得那么大的推崇呢?
为了讲清楚这件事,我们还是先从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事情说起。
事实上,曾国藩是在近些年来,才受到我们关注,并且得到大家认可的。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推崇的并不是曾国藩,而是太平天国运动。
我们曾经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最高形式。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一场虽然最终没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根基的爱国进步运动。而曾国藩,则是反动落后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不过,当后来我们不再讲阶级斗争的时候,我们从太平天国和曾国藩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很多做法,我们并不认可。比如他们改造并创建了一种“拜上帝教”的邪教;比如他们彻底否定儒学,砸坏孔子学堂;比如他们实行禁欲主义搞男女分营,而洪秀全本人却有上千嫔妃;比如他们依靠暴力对私有财产任意剥夺等等。
而曾国藩身上的一些东西,则渐渐地受到了我们的注意和推崇。
(太平天国运动)一是他对国家统一的维护。
中国古代历史上,如果发生了类似于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大型农民起义,整个国家注定就会分裂。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后,秦朝分裂并灭亡。黄巾军起义后,汉朝分裂并灭亡。黄巢起义后,唐朝分裂并灭亡。李自成起义后,明朝也灭亡了。总之,如果整个农民起义的规模,达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历史上的朝代,没有一次没分裂并灭亡的。
为什么这些朝代总会灭亡呢?固然与农民起义不无关系。但是,大多数朝代却并不是农民起义推翻的。秦朝不是陈胜吴广推翻的,汉朝不是黄巾军推翻的,唐朝也不是黄巢推翻的。实际上,这些朝代是被各地的诸侯们给推翻的。那些诸侯们打着镇压农民起义的口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最后在实力壮大的情况下,取代了旧有的王朝,建立了新王朝。
按照惯常的做法,曾国藩也是应该这样做的。当时曾国藩是拥有兵权的最大的诸侯,包括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是他的门生。而且曾国藩要是拥兵自立,肯定还是众望所归。同时,曾国藩这样做,还有一个便利条件,清朝是满人统治的,他推翻清朝,相当于顺应广大汉族人的意愿,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戴。
但曾国藩却没有这样做。就算有李秀成这样的人怂恿他,他也坚决不做拥兵自立的事情。并且在太平军被镇压后,他还主动解散湘军,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满清汉臣)二是曾国藩实实在在追求道德完善。
道德完善,本来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达不到。尤其是这些知识分子进入官场以后,唯利是图、趋炎附势就成了他们最常见的样子。
曾国藩却到了官场,当到高官以后,都在自觉地追求道德完美,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而且,曾国藩这样做,还是扛旗似的做法。
古代的儒学,从孔子这个源头开始,就自觉地在道德上扛起大旗,努力成为天下楷模。从“日三省其身”,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史上的大儒们,都在一代一代的接力。而曾国藩,是最后那个拿着接力棒的人。他对中国古代传统儒学的传承和发扬,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儒学在经过历朝历代的冲击以后,依然能够历久弥新。
曾国藩身上的这两点,为什么在当下社会,会引起这么大的注意呢?为什么会踩中当下人的神经呢?我认为至少有三点。一是维护国家统一是当下的主题。我们今天迎来了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来之不易,我们不愿意这个盛世变乱,给老百姓带来痛苦。二是当下是一个欲望横流的社会,曾国藩对自身欲望的节制,和道德完善的追求,正是我们当下人所缺乏的,也是被大家呼唤的。三是当下我们正在复兴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曾国藩手中的接力棒,我们希望接过来,往下传承。
也正是因为这样,曾国藩才获得了当下人的特别注意。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上个世纪有一句特别流行的话。当官要学曾国藩,其实何止当官要学他,为人处世曾文正公都是我们的楷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时喊出的这句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应验。老曾同志祖上都是务农出身,一直到他爷爷那代才好些,他爹充其量不过是个塾师。 这样的家庭,做梦都不会想到会出现二品大员,并且是还不到四十岁。更不可估量的是事情并没有终结。 在平定洪杨之乱,在处理天津教案,以致后来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同沙俄交涉方面,无一不流露出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李鸿章组建的淮军都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的实践和延伸。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曾胡左李格局无一不是曾国藩睿智的凝结和升华。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和曾国藩从青少年时代就拥有一颗不服输的企图心和鹏飞万里的凌云壮志,因此曾国藩的成功,曾国藩的不朽和他的不渝之志密切相关。
慨然澄清天下报国以忠 古代文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最大的追求莫过于治国平天下,面对洪杨之乱,生民涂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岂能坐视袖手旁观。在朝廷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曾国藩从组建湘军开始,栉风沐雨,虽九死其犹未悔。无论是受到委屈还是误解或者是掣肘,曾国藩的报国理念从来不曾改变。 有基于此,他还发出《讨粤匪檄》,义正辞严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令匪不得不心惊胆寒。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至于曾国藩屡败屡战,终于殄灭群丑,区宇一宁,更是令天下臣工额手称庆。
家书日记慧耀千秋 曾国藩的可圈可点之处,其实不在于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更在于他用朴实的文字将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成为两百多年来人们奉行的圭臬。
他是勋臣,他是柱石,他更是活生生的人,更是血肉之躯。因此他不谈玄说妙,他不故弄玄虚,他以切身体会,告诉后人该如何去做;并且通过这些让庙堂之高的皇帝和同僚认识自己。 只有忠君,只有爱国,只有护民。从不曾有任何非分之想,否则他就不会成为日后的曾文正,更不会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圣人楷模和典范。 我是雲清看世界,如果您喜欢文章的内容,清关注我,我们共同分享历史烟云背后的故事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样米养百样人,有人以英烈奉献为榜样,为民为国,也有人以利己自私为座右铭,为此甘愿卖友卖国……
秦桧还有三俩朋友呢,何况曾国藩
曾国藩人送外号曾剃头,这剃头不是说曾国藩是个理发师,而是说此人砍别脑袋就像剃头一样,真真视人命如草芥
不过曾国藩虽然满手血腥,视屠城劫掠为家常便饭,不过此人也站到封建臣子最高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汪某人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也没真这么来,而曾国藩却是这句话的真心践行者,估计汪某人就是看了曾国藩事迹才这么说的
成就如此,他的道德言行自然有人学习,有人以此为榜样
个人对曾国藩并不感冒,但早年读过一本厚厚的曾国藩传,印象中是朱学勤老师编纂的,里面有这么一句记忆很深刻,关于读书的,叫:读书不二,一书未完,断不看他书
老曾的这句语录真说到我心坎里了,早年用工作第一个月工资,买了套诸子百家,其实也没几本,但就是没看完。为啥呢,读书就喜欢东翻西阅啊,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看不下去了……
曾国藩虽坏,但亦有大成就,批判继承就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家好,我是车踪迷影,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也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们共同学习历史。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受到世人推祟,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为国家培育了大批的高级干部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除他自己以外的三人,有两个是他的部下和学生。其中左宗棠早年不得志时,在曾国藩的幕府任职,曾对左有提携之恩;李鸿章是他的学生,在其发迹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是在曾国藩全力支持下建立淮军,保住了上海不被太平军攻陷,因而在晚清政坛名声大噪。
除左宗棠、李鸿章之外,晚清时期各省督抚中多有曾国藩的门生故吏,甚至就在他过世很多年后,还有许多湘军骨干,在各个领域仍是清王朝的重要人物。
能够有这样的成就,足以说明曾国藩擅于提携、培育他人,其心胸之宽广、情怀之博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一生为官正直清廉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极人臣。但曾国藩一直主张家俭则兴,人勤则健,从不以居官自傲,从不铺张浪费。
其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一心只想着尽快修复南京城的各项基础设施,让这座古城早日回归繁荣,从未考虑过兴建自己的官邸,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其在带领湘军征战时,每天经手的都是亿万资财,但他一直保护俭朴作风,就算是驻守在安庆那种重镇时,他的卧室内只有一张简易的床塌、两个用以装放书籍的陈旧木箱和一张书桌,根本就没有什么金银珠宝、文玩古物。
其赴任直隶总督时,轻装简从,根本就不像一些重臣出门前呼后拥、大肆扰民。
第三、手握重兵足以颠覆政权,但始终坚守君臣大义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耗费其半生精力,培育出一大批军事将才,锻炼出一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人民武装力量,从而平定了快要动摇清政权太平军,为风烛残年的清王朝续命半个世纪。
在湘军最为鼎盛时期,如果曾国藩利用手中大权,登高一呼,是完全有可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自立为君的。在当时,也出现了一些激进人士向其劝进。如果曾国藩心存私心,在当时安排一出类似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旧事,也是很容易的。但曾国藩始终坚守君臣大义,主动裁减手中的军队,极力劝导部下为国效力。其忠贞仁义之志,实属人民之概模。
一个官至极品、手握重兵,在世间有着极高威望的人,能够做到至朴至简,至仁至义,确实值得我们给予高度的评价。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是“立德、立言、立功”,自古以来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有明一代出了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内圣外王的王阳明,在清代,有人称赞曾国藩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使清朝得以苟延残喘,廉洁自律的作风,在晚清如一股清流与众不同,以“勤”和“德”为主旋律的家训,令当时的读书人推崇备至。也有人评价,曾国藩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已然进入末世,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已经逝去。
现在有很多书籍文章评述曾国藩的思想道德行为,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去阅读,多了解一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也会长一分,是值得花这个时间的。
我提炼了几个字,供大家参考。
慎
《中庸》对中国古代读书人建议“君子慎其独也”,即使一个人独处,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真是对自律最严格的表达。曾国藩做到了“慎独”,那个梁上君子背文章的故事证明的就是这个。
慎言,冲动是魔鬼,祸常从口出。曾国藩敏行慎言,也要求晚辈不要说话太快太着急,思考之后再表达,更不要急于打断别人的话。放到今天,在我们处事的时候,善于倾听,多听少说,理解别人的立场,用同理心来于他人沟通,这是多么行之有效的道理和方法。
勤
后人评价“持家当如曾文正”,曾国藩认为“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平时要求家人,饭菜不能过于丰盛,衣着不能过于华丽,出门要轻车简从,要学会过勤俭的日子。甚至要求子女每天都要早起,到院子里扫地收拾,然后去学习练字。早在唐代,韩愈就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曾国藩深知维持一个持续繁荣的家族,奢侈必定是大敌,即使自己身居高位,这也成就了曾家的封建士大夫家族家教的楷模表率。
谦
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挽清庭于狂澜既倒,可说曾国藩是功勋盖世,但回想历史,自古功高震主者,有几个是有好下场的?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是“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为此,他给住所取名“求阙斋”,意思是持满戒溢,居安思危,时刻警醒自己,谦和为道。
诚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话,“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他的做法就是用自己“拙诚”的本质,待人以诚,以心换心,别人荣耀的时候,不去趋炎附会,违心附和,别人衰败的时候,也不去落井下石,轻视鄙弃。
有个故事,当初权臣穆章阿在曾国藩未起时,赏识提拔过他,是他在官场上发展的贵人,回来穆章阿被贬,曾国藩却因功扶摇直上,但他依旧十分敬重这位恩师,一直保持着恭敬是态度,常常走动探望,对恩师的后人也多有照拂。
守拙诚之本,怀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无问西东,这不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儒家文人的风骨气节吗?
因此,很多人推崇曾国藩,以他的道德行为为标准进行自我要求,其实是对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提炼和传承。当然与时俱进,我们也要注意摒弃源自当时社会形态下的一些封建糟粕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迭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