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射火箭?想多了。

曹操不会有这个想法,诸葛亮也不给他们这个机会的。

一、火箭不是说射就射的。

要射火箭,肯定有引燃之物,北方是石油,南方可能是桐油或者其他油脂,还需要布帛之类,缠在箭上,然后再蘸油,引火。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十万支箭,哪怕是只有一万支箭是火箭,这得需要多少多少油脂?多少布帛,火箭本是危险之物,肯定几样原料分开摆放的吧。

诸葛亮引军夜里趁着大雾,突然袭击,你以为曹军仓促之间,来得及吗?

就算有火箭,仓促间,敢用吗?万一一不小心失火,不用东吴水军来袭,怕是曹操的水寨自己就废了。诸葛亮、周瑜怕是要笑掉大牙了。

二、火箭的射程肯定不及普通箭支。

想想吧,一个普通的箭枝,在前端加上引火之物,蘸上火油,这重量肯定要大大增加,射程肯定有削弱。只要诸葛亮把船停在普通箭枝能及,而火箭射不到的地方,你射火箭有什么用呢?

三、既然出来借箭,肯定的预备手段。

诸葛亮带这一百艘船来借箭,肯定有防火之物,毕竟草人加箭枝,都是易燃之物,万一士兵不小心失火,该怎么处理,在水军上都有演练。

哪怕是曹军有哪一个弓箭手臂力过人,有李广之射技,把火箭射到草船上,一般也会被轻易灭火。

总之,《草船借箭》虽是作者的虚构,但在理论上并不是不可行,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曾在张士诚手下作幕僚,对于军事并不陌生,所以才能写出《三国演义》这样的煌煌巨著。对于水战所用的弓箭,肯定比你我清楚,所以,就不要班门弄斧了。

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利用雾天草船借箭,敌人看不清来者的真实情况,用箭乱射一通,就很容易得到很多箭。

诸葛亮是什么人,不可能没考虑到敌军若射火箭照明怎么办?他之所以不怕,那就是说,敌军射火箭照明没用。为什么敌军射火箭照明没用呢?雾大呗!

早上,天处于蒙蒙亮的状态中,又是大雾,两百米外都视不见物,敌人即使用射火箭照明,几步之外也是一片混沌,同样看不到对方,所以,诸葛亮正是利用了黎明前又是大雾这一状况,才顺利地借到了一船船的箭枝。

诸葛亮对天气状况真是了如指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很多事是不是应该像诸葛亮一样?能预测到事情的发展进程能,“知己知彼”,然后采取行动,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比如我们要到某地旅行,是不是先查查那个地方的天气状况,路线状况,风土人情,有什么人文景观,等等,这样才能是你的旅行收获满满,而不空手而归。

3

首先先明确,诸葛亮草船借箭是罗贯中虚构的,但在实际情况下是否可行。如果扎成一个个草人,根本无法接到如此多的箭。因此在扬州评话中,直接就解释为草船借箭,让诸葛亮在船上堆着厚厚的草垛,就可以借箭了。而草垛本身是湿的,又在江上,潮气更大,因此即使点了火箭也烧不着。其次,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有原型。就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说,孙权曾乘船侦察曹营,结果被发现,万箭齐发,箭矢重量使船发生倾斜。孙权命令转向,船另一边受箭,恢复平衡,安然返回。这个故事应当脱胎于此,因此,草船借箭本身的关键在借箭,至于借什么箭就无所谓了,所以不需要替作者操心。

4

那时的火箭又不是导弹,万一烧着自己怎么办?

5

引·故事缘由和逻辑

《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引用改编正史《三国志》中的典故,可信逻辑程度很符合三国真实的战争情况。但正史中却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记载,也无草船借箭一词的典故。但也不能否定,草船借箭是符合逻辑可行的。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大军在水上安营扎寨,形成威胁东吴的水寨之势。虽然孙权多次派兵挑战,但曹操水军依旧坚守不出安若泰山。

孙权最终无奈,亲身乘船视察曹操水军而来,但曹操依旧下令水军安营扎寨坚守不出,就算孙权下令军士在船上击鼓奏乐讥讽曹操,也无法引诱曹操水军出动。从此看来,曹操治军严谨,多疑的性格并非空穴来风。再者曹操大军不熟水战,不然早已击败东吴水军渡江而去,从而完成一统天下之大业。

东风之势和再利用

《三国演义》所杜撰出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看似有许多说不通的逻辑,但确实符合三国冷兵器时代的战略逻辑。

曹操大军的组成部分多为北方人,北方人不习水战是不争的事实。既然曹操要征服东吴,必然要解决北方兵卒渡江的问题。此时足够的战船和熟练的水军,就成了曹操决胜东吴的关键。

《三国演义》中所述,曹操深知北方士兵不熟水战的短处,随即命令蔡瑁、张允打造战船操练水军,在水上建设数十里水寨。换句话说,在深夜不明军情,大雾封锁江面的情况下,曹操固然不会贸然命令不成熟的水军出寨迎敌。再者曹操深知周瑜、诸葛亮之辈,足智多谋善于打伏击战,所以曹操命令兵卒以弓箭阻敌,符合战争逻辑常识。

有人会问,曹操如果下令兵卒射出带火的羽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计,不就不攻自破了吗。俗话说水火无情,向曹操水寨而来的船只,如果是火光冲天的熊熊烈火,那么曹操的水寨和战船也就付之一炬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真实写照也不过如此,诸葛亮深知曹操不会蠢到自己引火烧身的地步。所以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计,是符合现实逻辑的战术。

在冷兵器时代,制造一只羽箭,是十分严谨耗时之事,在战场之中回收再利用在所难免。不然诸葛亮也不会想到草船借箭之法。再者回收羽箭在平时战场上,也是斯通见惯之事,这才给诸葛亮不假思索,答应周瑜三日之内造就十万只羽箭带来了灵感。

我是晶晶大叔,坚持原创文章,欢迎关注点评!(图片来源《三国演义》影视剧)

6

不怕。火箭那点光是微弱的。雾大,火箭那点光穿不透。连太阳都能遮住,高速路都得关闭,何况火箭那点光?

7

哈哈哈,要是担心火箭大炮,还有燃烧弹,那更好笑,就是有照明弹,大雾天有没有用。汽车的防雾灯能照多少远呀?

8

罗贯中不让

9

你说的对,诸葛亮难道没有想到吗?他可能想到,曹操没有那么聪明,或者想到这样的话草船不就着火了吗?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去吗?小说、演义不是历史,是为了褒扬英雄而根据作者自己的理想虚构的。不必纠结。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剧中这样的“神人”难道还少吗?

10

首先说一下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中的背景,当时孙刘两家合力抗曹,而吴军水师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一心想将其置于死地,于是限期让他造箭,与诸葛亮定下3天造出10万只箭的军令状,于是便出了这草船借箭的故事。r
诸葛亮深知周瑜的心思,也早就算出了天气状况,知道三天后有大雾,又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于是他就借着大雾,带着二十艘装满稻草人的船去佯攻曹营。靠近曹营时,起鼓大震,杀声震天,曹军看不到船只,不知虚实,就直接放箭。于是草穿上沾满了射来的箭,诸葛亮满载而归。r
这是当时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r
那如果说曹军当时放的是火箭,那诸葛亮不是就被烧死了吗?现在说一下比较普遍的,认为诸葛亮料准曹操不会放火箭的原因。r
第一,主要是当时诸葛亮的“进攻”太突然,曹操根本来不及仔细分析,匆匆的放了铁箭,也就是说曹军没有反应过来。就算是想放火箭,也需要准备很长时间。所以说,曹军放铁箭是明智之举,但恰恰是因为这样才会被诸葛亮所利用。r
第二,火箭和铁箭的用途不一样,在三国时代,火箭类似于二战时的高爆弹,是用来摧毁建筑的,而铁箭类似于穿甲弹,是用来消耗有生力量的。面对水上偷袭,肯定得用铁箭,水战主要是消耗兵力,直接摧毁敌方船只难度很大,何况有看不清目标的位置。r
第三,防止暴露目标,当时天气大雾,彼此谁也看不清楚,如果一方出现火光的话那就肯定是活靶子,出现了火光,也就意味着暴露了军队的分布情况,这样更容易被对手攻占,用铁箭的话就不一样了,既能起到消耗的作用,又不会暴露位置,从这一方面来看,也是用铁箭比较合理。r
第四,就是如果用了火箭的话,就算全部射中,将诸葛亮的船只全部烧着了,船只变成火船,对手可以驾着火船冲向了自己,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用了火箭对自己没好处。r
最后,诸葛亮深知曹操多疑,在不知道对方虚实的时候,绝不会草率的派出战船迎战,又不敢让敌人靠近水寨,所以必然以箭射之。r
所以,诸葛亮可以断定,曹操必然放箭,所以才有恃无恐的驾着草船前去借箭。r
以上就是三国演绎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r
史实上,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只不过干这件事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吴国统帅,孙权,并且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五年以后。为体现诸葛亮的智慧,罗贯中将这个故事借给了他。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8b644151b2e4de19f9ace393691f969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