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并没有卖国行为,最多也就是能力有限而已。

关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表现,目前确实有一些人批评他存在卖国行为。而这个批评又分两种,一种是批评李鸿章在战争期间暗通日本,一种是批评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卖国。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这两种说法是否属实。

在甲午战争期间,出现了不少弹劾李鸿章的声音,但都查无实据。

比如像御史安维峻就弹劾李鸿章避战求和是因为他将1500万两白银交给日本商号经营,所以不愿意和日本打仗。而翰林院张謇等人也联名上奏,说李鸿章李鸿章儿子李经方在日本开设洋行,李鸿章也有白银数百万两寄存在日本茶山煤矿公司,所以战争期间日本船只往来中国都无人拦截,听之任之。甚至还有人弹劾李鸿章私下盗卖军火给日本,并向日本军队出售大米等物资以从中牟利。

很多人就是根据这些弹劾的奏章认为李鸿章存在着卖国行为。然而清朝时期御史弹劾一个人并不需要证据,只需风闻就可以展开弹劾。安维峻、张謇等人对李鸿章的弹劾后来经过清政府查证,要么只是子虚乌有,要么就是根本无从查验。

比如像盗卖军火一事,当时在天津市面上确实出现了类似的流言,说李鸿章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为牟取暴利,私自把天津军械局库存枪支卖给日本。不过经过张之洞的查验,发现此事是因为战前战备时,天津军械局为了保密,采取夜间调运武器给前线各部,被人看到误认为是盗卖军火而已。张之洞和李鸿章一向政见不合,他自然没理由为李鸿章开脱,可见此事并不存在。

还有像李鸿章存放巨款在日本一说安维峻、张謇等人始终拿不出任何人证、物证,只是说听说此事而已,根本就没法查证,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而且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的嫡系淮军和北洋水师是参战的主力部队,显然李鸿章也不可能牺牲自己嫡系来避免日本战败。

所以这些弹劾奏章只能看看,并不能当作李鸿章卖国的证据。

签署《马关条约》时,最后决定签署的是光绪,并非李鸿章

在赴马关谈判时,李鸿章确实是清政府任命的全权大臣。不过李鸿章深知此时战场上一败涂地,日本肯定会狮子大开口。而当年道光因为《南京条约》一事自觉无颜去见列祖列宗,留下遗诏不入太庙。李鸿章自然明白其中的厉害,所以从一开始就小心翼翼撇清关系。

在出发前,李鸿章对光绪说此去谈判赔款可以,割地万万不行,如果和议不成自己就将返回。光绪显然没想到李鸿章居然会这么表态,而另一个老狐狸慈禧也宣称自己身体不适,拒绝会见李鸿章,要求光绪自己定夺。光绪被两个老狐狸夹在中间,最后无奈只能告诉李鸿章,必要时割地也可以。

在日本拿出和谈草案以后,李鸿章见条件过于苛刻,在把草案发回国内的同时,致电国内认为日本索取赔款太多,“万不能从”,日本要求割让的土地特别是奉天南部“万不能让”,如果日本不做出退让,那么“和局必不能成,两国惟有苦战到底”

李鸿章这个表态当然不是真的认为中国能继续打下去,只是为了表明签约并非自己本意而已。光绪也不敢轻易答应,召开朝中重臣商议,大家虽然都说不能继续打下去,但是没一个人敢说同意,一时陷入僵局。

光绪无奈之下,只能给李鸿章去电,要他尽力争取。然而此时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又怎么可能让步。李鸿章一无所获,再次致电要求“恳速请旨定夺”。光绪避无可避,最后只能致电李鸿章,命他在和约上签字。得到了这个明确的答复以后,李鸿章才敢在《马关条约》上落笔。

所以很明显,虽然李鸿章也不是真心要继续打下去,但是正式决定签字的是光绪无疑,说李鸿章卖国显然还是过了些。

综上所述,李鸿章最多也就是能力有限,没有击败日本,但是说他卖国显然有些过了。

最佳贡献者
2

李鸿章是个背锅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比斯麦”。这个是梁启超在李鸿章传记里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早年追随老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来开展洋务运动,实业兴国,组建大清水师等。

甲午战争光绪主战,而李鸿章主和,所以光绪皇帝在战争初期就摘了李鸿章的三眼花翎和黄马褂,将他赶回了家,现在战败了,又叫李鸿章去跟人家议和。

《马关条约》的内容太苛刻,李鸿章不同意,一直与日本方面在周旋,希望减少条约中的内容。但是,朝廷发给李鸿章的电报被日本破译了,日本也知道了清政府的底线。

日本人打伤李鸿章后,害怕列强干涉,主动提出休战,并且在赔款方面减少一个亿。

国家太弱,李鸿章没有说不的权力,他己经尽力了,若换了别人,赔得更多。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

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处于晚清时期,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侵略战争,这就是清朝中日之间的战争,因为时值甲午年,所以也称为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强大的北洋水师,并没有挡住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被迫与日本鉴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由于日本方面点名要李鸿章来谈判条约的相关内容,所以慈禧只能派李鸿章前去,这样一来,最后签订《马关条约》的就是李鸿章,确实《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名族带来了空前灾难,李鸿章签下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看似是汉奸行为,其实,不应该这样评价李鸿章。

晚清名臣李鸿章

虽然李鸿章是签订者,但是说白了,李鸿章只是一个执行者,他执行的是慈禧与光绪皇帝的命令。首先,甲午战争光绪主战,而李鸿章主和,所以光绪皇帝在战争初期就摘了李鸿章的三眼花翎和黄马褂,将他赶回了家,现在战败了,才叫李鸿章去跟人家谈和,去收拾这个破碎的山河。

当时,李鸿章的底线是赔款可以,但不能割地,李鸿章去找欧美公使,想让他们出面跟日本协商,但是没人理他。因为此时的日本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侵略,而中国一直在节节败退,所以慈禧默认了割地,慈禧的目的就是议和,只要议和啥都行,接连的失败让大清朝已经没有了底气可言!

马关条约内容以及危害

《马关条约》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三亿两白银、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免税。又是赔款又是割地,李鸿章不同意,一直与日本方面在周旋,希望减少条约中的内容。但是,朝廷发给李鸿章的电报被日本破译了,日本也知道了清政府的底线~只要议和,啥都答应。但是李鸿章不知道啊,他只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减少条约的内容,所以他一直在坚持,而日本人知道了你的底线,人家更不让步。所以日本人决定对李鸿章下手,便派了两个日本浪人,用枪打伤了李鸿章。

日本人打伤李鸿章后,害怕世界舆论的谴责,主动提出休战,并且在赔款方面减少一个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还想着跟日本继续交涉,试图减少点赔款,但是日本方面不愿意,甚至最后哀求日本哪怕减少几百两也行。

《马关条约》签署现场

李鸿章一直在为减少国家损失而努力,虽然最终在《马关条约》上签字按手印的是李鸿章,但是李鸿章只是一个执行者,因为战场上打不过人家,签约是无奈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即使李鸿章不签,别人也会签。所以李鸿章不存在卖国行为!

5

估计李鸿章自己都说不清楚,又有谁能说明白呢?

我没资格评价,也不好评价。

6

李鸿章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自称“裱糊匠”,让濒临死亡的满清王朝又续了几十年的命,实际上也是对他人生所做一切事务的真实写照。

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鸿章对于列强经济、军力的认识是要超过其他朝臣尤其是那些清流的,因此他的眼光实际上要比清流们更加长远。

但问题就在于李鸿章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主张尽量避免与列强开战。新疆被沙俄和扶持的傀儡势力强占后,左宗棠等人坚决主张收回新疆,李鸿章却一再上书主张放弃新疆:“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镇南关大捷

1883的中法战争中,中国取得镇南关大捷,李鸿章却说“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然后乘胜求和,订定《中法新约》。

当然李鸿章还有一个目的,因为在中法战争进行期间的1884年12月4日,日本在朝鲜扶持的亲日派(开化党)趁机勾结日军挟持朝鲜国王暗杀诸位朝鲜亲华大臣发动甲申政变,幸而被清军击败。

因此当时李鸿章认为应当先对付日本。可真的到了甲午战争了,李鸿章又畏首畏尾,总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与日本媾和,哪怕光绪皇帝下令整军备战,李鸿章却多次和日本交涉,一厢情愿地要求双方同时撤走军队。

甲午战争

结果就导致当时的中国军队也没有做好与日本开战的准备,在战争中“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助手,良足以拱卫京畿”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清朝陆军更是节节败退,对日军形不成有效抵抗,最终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向日本乞和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而且在甲午战争中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事情,时任军械局书办的刘芬,也就是李鸿章的外甥,因为贪财好色被日本间谍石川伍一利用,出卖大量机密情报,导致丰岛海战清军运兵船被日本联合舰队围攻,清军千余人全部丧生,护送的北洋舰队的广乙舰被毁,操江舰被俘。


马关条约谈判

在《马关条约》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底线被日方完全掌握,电报密码完全泄露而不自知,致使谈判过程中中方陷入极大被动。另外谈判中还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情,就是李鸿章被日本的“热血青年”刺伤,导致日本在谈判中瞬间处于不利位置,可惜没能利用好这次机会。

李鸿章更大的悲哀还在于当时的统治者,即便李鸿章是满清重臣,手中掌握不小的权力,说难听了在慈禧跟前也就是个跑腿的,要战要和并不是他就能说了算,也不是光绪说了算,还是得慈禧拍板。李鸿章的主和,避免战争,实际上就是慈禧的意思。

所以说并不能单纯以是不是卖国贼这样简单的划分给李鸿章下定论,只能说历史的局限性、李鸿章自身的局限性、满清当时糟糕的现状使得他不可能真的做到尽善尽美,说白了就是个裱糊匠,只能在表面上修修补补,改变不了骨子里的事实。

7

其实论起这件事情来,我都想笑,为什么这么说呢?标题应该这们说,李鸿章没有卖国行为,但是清朝却要多次想要治李鸿章于死地,我们从甲午战争上看。

甲午战争上,责任在满清政府

自从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将天平天国这团火焰扑灭之后,汉人的绿林军发展壮大了起来,尤其是湘军等等,在曾国藩的带领下,其实力足以威胁到满清政府的安危,所以此时的满清政府开始着手对曾国藩的力量各种削减,曾经有一部由刘德华主演的叫《投名状》的电影,就是满清政府对付曾国藩等势力的小插曲。


后来李鸿章几乎接替了自己老师曾国藩的所有职务,创建了水师,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被满清政府一直视为,李鸿章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毕竟水师是国家的,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李鸿章只是个创办人,但是满清政府始终在北洋水师的军饷上及装备上做文章,李鸿章也不好出手,虽然说李鸿章有钱,但是李鸿章亲自出钱的话,性质真的就变了,所以李鸿章与北洋水师拉开距离是为了避嫌,后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和满清政府有直接关系的,反倒和李鸿章没有太多关系。


满清政府的态度,让汉人军阀更加警觉

大家可以按照当时北洋水师的配置,你会发现,当时的北洋水师的水兵战斗力也不差,装备不差,但是为何会输掉?


此战之后,让东南方向的汉人军阀,也就是李鸿章的手下开始对满清政府警惕了起来,开始借洋人之力,做东南互保,保证满清政府不敢对汉人军阀动手,结果在不久之后,八国联军进北京,这也就是为何汉人的军队做了旁观者的原因之一。

其实,李鸿章只不过被甩锅了而已。

8

清朝政府是卖国的,但是主持谈判和在卖国条约上签字的李大人是不卖国的。

绝对正确。

9

1、李鸿章——腐败亲兄弟,卖国父子兵

清末官员腐败是普遍现象,但李鸿章集团,却是晚清最腐败、最卖国的官僚集团。正是这批人,在长时期内把控了晚清内政外交大权,主导了洋务运动的走向。

例如,李鸿章的亲信李凤苞用国家巨款购买军舰时,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使所购军舰大幅减少。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偷盗抵换”,使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炮弹去哪了?卖给了日军,李鸿章的外甥得银数十万两。当时清政府命兵部左侍郎王文锦确查具奏,王文锦奏称,张士珩所卖军械,多被日本人买去。此案最后由张之洞所办,因张之洞与盛宣怀等人之间的暗箱交易,张士珩仅以玩视防务罪被革职,后来又在李鸿章帮助下东山再起。

甲午战争中,张士珩手下任军械局书办的刘树棻,被日本著名间谍石川伍一收买,出卖了大量清军情报。李鸿章却以各种理由,极力袒护日本间谍及其收买的相关官员,使日本间谍案没有得到彻查。比如,石川伍一曾在供词中承认,他和刘树棻仅仅是小角色,李鸿章外甥张士珩勾结日本间谍头目神尾光臣(当时住在日本驻天津领事馆),泄露了中国大量机密:“张士珩四大人与神大人(即神尾光臣)最好,因此将中国各营枪炮子药并各局每日制造多少底细告知神大人。”

据石川伍一的供词,李鸿章身边之人,不仅仅只是张士珩一人通敌,“神大人半夜在裕太饭馆中请中堂亲随之人,并王小波、于子勤、戴京春、戴姓、刘姓、汪大人、刘树棻等商议密事,遇有紧要军情,即行飞电。”李鸿章身边的大量亲信和高级官员替日本当间谍,泄露了诸如高升号的相关情报信息,致使高升号被日军伏击围攻,近千名官兵遇难。石川伍一在供词中明确承认:“叫日本打高升船官兵的信,是中堂衙里送出来的”。总而言之,战争过程中,李鸿章的一举一动都在神尾光臣的掌握之中。

然而,权力通天的李鸿章将此惊天大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国内强大舆论压力和光绪皇帝高度关注的情况下,最后仅仅处死了刘树棻及石川伍一两人,关键的高级日本间谍神尾光臣及其收买的李鸿章的大批亲信如张士珩等都被李鸿章包庇下来。在李鸿章向总理衙门提供的伪供词中,将高升号泄密事件及其大批亲信充当日本间谍等相关信息全部隐去。后来礼部侍郎志锐参奏李鸿章欺骗朝廷提供伪供词,并将石川伍一原供词附上,但是奏折却被军机处的亲王大臣们压了下来,光绪皇帝完全被蒙在鼓里,由此可见当时李鸿章权势之大,令人恐怖。也怪不得就连张之洞也不敢严惩贪官和汉奸张士珩。而郎志锐的奏折,在军机处的旧档案堆里一沉睡就是上百年。

由于权力通天的李鸿章对日本间谍及中国汉奸们的包庇,甲午战争中清朝军政顶级机密大量被泄露给日本一事就成了悬案,直到今天也没完全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本国将相关档案销毁不少,伊藤博文等人则后来在其回忆录里对间谍案大放烟雾弹,以掩护李鸿章家族。

1895年翰林院向清廷参奏李鸿章,称李鸿章“有银数百万,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伊子又在日各岛开设洋行之所”。原来,1890年9月李鸿章长子李经方曾被清廷任命为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出使期间,他与日本关系甚密,李鸿章父子已经和日本结成利益同盟。据当时许多人揭露,李鸿章在日本有商号、洋行、茶山,李经方在日本也曾开有八百万资本的洋行一座,且与日本天皇“情意亲密”,“与其宫眷相往还”,“侨王之女拜伊为义父”,“复议聘为儿媳”。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购买大量大米和煤炭,开战后部下建议停止供货,但李鸿章却命令继续供货“以示信用”,李经方直接操办此事。

甲午战争中,李经方经常参与李鸿章的“密室聚谈”,大量事务由李经方主持。甲午战争后,在李鸿章的极力主张下,李经方以参议身份随李鸿章于1895年3月赴日谈判。李鸿章抵达日本后,在日本的强令要求下,李鸿章被清廷任命为全权大臣。李鸿章受伤后,李经方又成为全权大臣。李鸿章父子在电报中处处谎报情报,例如,当时日本国内政治动荡、国库空虚、“征兵调及幼丁”,因此其势难以持久,这些情况很多人都看得明白,长期在日本经营此时又身在日本的李鸿章父子也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但李鸿章在电报中却对这些情况一字不提,反而和伊藤博文等人一唱一和,大肆渲染日本军队的强大,以恐吓清廷。例如,李鸿章父子于4月31 日连续向总理衙门发出两封电报,声称日军很快即可攻入大连,以恐吓清廷:“察看近日日人举动,已遣运兵船二十余艘,由马关出口赴大连湾”,“广岛已派运兵船三十余艘出口,赴大连湾,小松亲王等明日价队继进”。李鸿章父子就是这样诱使清廷认为日本不可战胜,恐吓清廷接受了李鸿章卖国主张,批准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李从办洋务中大发横财,清末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容闳说李“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曾任两广总督,是一个和当时李鸿章齐名的大贪官,以搜刮民脂民膏、买官卖官、收受贿赂、经营私人票号、官商一体等等著称。孙中山曾撰文揭露李瀚章将两广地区所有的官职都设定了价格以供买卖。

清末李家真可谓“腐败亲兄弟,卖国父子兵”。当时“就地产来说,半个安徽是李家的”,“上海的半条华山路是李家的”。仅李鸿章长子李经方一人的遗产,除了数不尽的房产、股票、存款之外,还有在汇丰等外国银行有500万英镑的秘密存款。李鸿章后人现在有不少亿万富翁,子孙遍及海内外。后来的著名汉奸女作家张爱玲即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还不仅仅是这些。之前中法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后,李鸿章在谈判时就曾反常地软弱出卖国家利益,在签订《中俄密约》中李鸿章受贿卖国也是铁证如山。人们很难相信,甲午战后谈判中,早已与日本利益融为一体的李鸿章父子没有收受日本的变相贿赂。

实际上,李鸿章本人就是被外国财团控制的高级傀儡和买办。1899年,李鸿章通过汇丰银行向与其关系密切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汇款4万两白银,购买了罗氏旗下“北京辛迪加”的股票,此后罗氏便一直向李鸿章通报此公司的财务情况。在李鸿章的帮助下,此公司却实际上获得了山西、河南等地煤矿开采权,还获得了不少“超国民待遇”。短短几年时间里,罗氏企业就获利上百万英镑,而本土的民族产业遭受打压。

李鸿章的汉奸嘴脸,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是千夫所指,广为人知。扬州苏昆名丑杨鸣玉(排行第三)因在戏剧表演中讽刺李鸿章(排行老二)软弱卖国而获得满堂喝彩,演出盛况空前,结果杨鸣玉被李鸿章于1889年迫害致死,当时民众替杨鸣玉写了一副著名晚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这是在甲午之战的五年前,“李二先生是汉奸”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

2、李鸿章们的洋务工业是买办阶级主导的依附性工业

洋务运动中有一些比较盈利的民用企业,但这些往往是李鸿章这样的地方大员与西方资本合作的产物。洋务运动中办的很多企业,都是官、商、洋人合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而且其中官大多是贪官和汉奸,商又是买办,因此总体上是依附性工业。例如,李鸿章主持设立的开平矿务局(1877)、招商局轮船公司(1873),主要的初始投资都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借款,这些是中外合资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好的投资机会盈利机会,一定会有外资魅影。

洋务派投入巨资兴建的军事工业也带有很大的依附性,其特点是资金周转依靠外国银行,技术上依靠洋人,中国方面一直没有掌握多少核心技术,购买外国的钢铁材料和零部件,而管理者很多是买办,如李鸿章办洋务的主要助手盛宣怀就是与外国财团关系很深的大买办。

总之洋务运动所办企业,无论是民用的还是军工的,大多是外国资本的附庸,离开外国资本,无法独立自主地生存壮大。从1865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的30年中,洋务运动共创办大小军用企业24个,民用工业企业20多个,所有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由买办亲手或协助创立的,例如江南制造总局总管丁日昌就是“以诸生充洋商雇用”(容闳语)的买办,盛宣怀、唐廷枢这些洋务运动的骨干都是著名的大买办。买办阶级是洋务工业直接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李鸿章开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从创办至1894年的28年时间里,耗费国库银1600多万两,但生产能力却很低下,28年间,共生产轮船15艘(都是无法打仗的小船)。其各种产品的质量都很低劣。李鸿章奉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市场化、买办化战略,热衷于对西方输送利益,不注重掌握核心技术,必然出现这种结局。当然,另一关键原因是官银被洋务腐败官员们中饱私囊。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仅仅是养肥了李鸿章家族及其大大小小的汉奸买办官员。

3、清末金融主权和经济主权完全沦陷

甲午海战前,丁汝昌主张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银60万两,李鸿章声称无款,其实大批海军巨款已经被他分别存储到外资银行中。甲午海战后李鸿章不得不承认,二百六十万两白银存在汇丰等银行、洋行那里。这些钱可以再买一艘镇远舰了。

这里显示的信息有两个,第一,清政府没有自己的银行业,金融主权完全丧失。第二,北洋水师成军后装备更新停滞,弹药缺乏等等,主要原因并非没有钱,而是将钱存入了外国银行,用来修颐和园给慈禧过六十大寿。

当时,清政府搞市场经济、搞民营化、搞外资化搞到什么程度?仅仅汇丰银行一家银行就基本垄断了清政府金融业的半壁江山,当时中国的国际汇兑、国际贸易、国内存款贷款都主要依赖汇丰银行。至甲午战争前,汇丰银行已经向清政府贷款近三千万两库银。通过洋人赫德,汇丰银行实际上掌管中国海关收入的实权。汇丰银行还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

当然,不仅仅是金融业。由于洋纱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土纱纺织业在几乎全部停歇。清政府及洋务派官员实行自由贸易和投资的市场体制,任由西方的资本和产品在中国泛滥。在缺乏政府的保护和扶植情况下,包括炼铁行业在内中国的本土手工业,在西方工业品的冲击下日益萎缩。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农产品的产量比日本多很多。但工业品则不同,比如中国煤炭产量就远远低于日本。中国某些工业品的产量和日本大体接近在同一数量级,然而中日一大区别是,中国生产的工业品,一大半是由外资生产,而日本则主要是民族工业。

晚清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完全由洋行把持,中国的航运业也由其垄断。洋行雇佣的雇员即买办,甲午战争前人数接近一万人。从1840年至1895年,中国买办阶层的总收入接近4亿两,是当时中国工业资产(包含外资)总额的四倍,洋务工业的实际管理者也是由一些大买办直接把控。虽然后来从买办阶级中分化出了一小撮民族资产阶级,但其力量十分软弱,改变不了整个买办阶级依附于西方资本的事实。

由于工商业的利润大部分都被外资瓜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给日本的巨额赔款,便主要从农民身上榨取,这进一步加重了中国农业及本土工业的凋敝。

10

李鸿章称自己是大清的裱糊匠,弱国无外交,他也无能为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