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康熙和众大臣的眼里,班布尔善的罪过可比鳌拜大多了。

首先,班布尔善无功,鳌拜有功

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第六子辅国公塔拜的第四个儿子,论辈分,他是顺治的堂哥,康熙的堂伯。虽然他对大清也有贡献,但功劳不大,否则他以近支皇族的身份,但凡是立有大功,也不可能仅仅只是辅国公爵位。

并且,班布尔善最恶心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无功,还有负皇恩。孝庄看他是皇族,就让他当领侍卫内大臣,负责掌管康熙的警卫工作。结果他接管警卫工作后,立马就跟外臣勾结,先是投靠苏克萨哈,后来又背叛苏克萨哈投靠鳌拜,实乃两面三刀之人,做事太没有底线,辜负了孝庄和康熙对他的信任。



相比于班布尔善,鳌拜的功劳就大了,完全可以功过相抵。皇太极时期,鳌拜在战场上就救过皇太极的命。而皇太极死后,鳌拜对顺治、康熙两父子的功劳更大。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暴毙,由于他没有留下传位诏书,于是满洲亲贵在由谁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矛盾。当时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多尔衮的实力比豪格略强。

面对两白旗恃强凌弱的问题,当时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没有墙头草两边倒,他坚决站在了豪格一边。因为他知道如果让多尔衮当了皇帝,两黄旗和先帝皇太极一脉子孙的利益必然受损。

当然,豪格当了皇帝,两黄旗的利益也一样会受损,但相比让多尔衮当皇帝来说,豪格当皇帝,两黄旗的损失要略小一些。

为了不让多尔衮继位,鳌拜就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谭泰等人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誓要与多尔衮争个高低。

到了正式议事那天,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再次盟誓于大清门外,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不让多尔衮得逞。而且鳌拜还密令两黄旗的精锐护军全副武装,作好了跟多尔衮火并的准备。

会议开始后,多尔衮见鳌拜等人不吃素,便不得不做出让步,表示自己可以不当大清朝的皇帝,也可以拥立皇太极之子称帝,只要不让豪格当皇帝就行。于是乎,皇太极第九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登基继位。



顺治继位,不符合豪格利益,但符合两黄旗的利益。所以他继位后,鳌拜等人就转而开始支持福临。因此可以这么说,鳌拜之于顺治,有拥立之功。如果当时没有鳌拜的拼死力争,皇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当时才六岁的顺治来坐的。

并且,鳌拜的功劳还不仅于此。顺治登基继位后,多尔衮仗着摄政身份,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首先打击他的争位对手豪格,接着又打击两黄旗,最后连顺治也不放在眼里了,各种欺凌,把顺治气的够呛。鳌拜当时也被多尔衮整得很惨,多次受到迫害,有两次差点被多尔衮弄死,但鳌拜至始至终没向多尔衮屈服,一心护卫顺治。算是当时敢于跟多尔衮硬钢的代表人物了。

多尔衮病死后,顺治亲政,鳌拜和索尼等人因为忠心护主,自然得到了顺治的重用。有一次鳌拜因战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还亲自去府上慰问。这足可见顺治与鳌拜的关系不一般。

所以说,鳌拜在政治上支持顺治,这是他不可忽视的功劳。若是没有鳌拜的卖命,顺治很难登基,很难坐稳皇位,而康熙也不可能接过老爸的帝位。鳌拜的这一份功劳,顺治心里一直记着,他病死前委任鳌拜为四大辅臣之一,就是对鳌拜功劳的最大肯定。

第二,鳌拜和班布尔善的罪过性质不同

鳌拜专权,杀害苏克萨哈,这是事实,没法跟他洗白。但是鳌拜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是专权跋扈而已,还上升不到谋逆的地步。因为苏克萨哈为了迎合康熙,与鳌拜较劲,赢得一个贤臣的名号,这只是鳌拜倒台后,政治宣传的结果。其实在当时,鳌拜和苏克萨哈之争,在当时人看来仅仅只是八旗内部的利益之争。鳌拜是镶黄旗的代言人,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代言人,两人只是争夺利益才掐架,没有上升到要篡康熙皇位的地步。

并且鳌拜杀苏克萨哈,也并无不妥。因为苏克萨哈其实就是个墙头草,他早年见多尔衮势大就投靠多尔衮,多尔衮死后,见靠山倒了,又改换门庭,站在了顺治一边。因此备受多尔衮欺压,差点被多尔衮整死的鳌拜很瞧不起苏克萨哈的为人,觉得他就是个政治投机分子,小人一个。如果他活着,康熙前期指不定会更乱。

所以康熙除鳌拜,属于正常的政治斗争。中国历史上这种先帝指定的托孤大臣被继任皇帝批斗的例子多不胜数,远的如霍光,近的如张居正。人家专权确实有罪,但人家帮小皇帝把政权稳住了,也是有功的。

因此,站在康熙这个胜利者的角度说,他没必要赶尽杀绝。鳌拜是有罪,但不能因为鳌拜有过就否定他的功,否则会让人寒心。后来鳌拜的弟弟,儿子未受牵连,该当官还是当官,该授爵还是授爵,并未因为鳌拜的事情受牵连。


相比于鳌拜,班布尔善的性质就严重了。前面说了,他是康熙堂伯,爱新觉罗氏,是正儿八经的宗室成员。

像他这种身份要搁在明朝,是要永久禁锢在封地的。虽然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但是相应的代价就是一辈子会遭到猜忌。也就是清初因为宗室制度不够完善,所以才会给他上蹿下跳,勾结鳌拜专权的机会。

也就是说,鳌拜只是外臣,他顶多就是专权乱政,他不可能篡位,否则就是找死。其它势力一定会宰了他。而班布尔善是皇族,康熙能坐皇位,他当然也能坐。

当年顺治病重时,就曾想把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也是努尔哈赤孙子),这件事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致康熙对宗室非常不信任。班布尔善是撞到枪口上了。他在康熙眼里,威胁比鳌拜大多了。

这里顺带一说。其实历朝历代,皇帝对宗室专权和大臣专权,处理态度都是一样的。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处理咸丰托孤的八大臣,也是把宗室都宰了。

比如郑亲王七世孙爱新觉罗肃顺被处死,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和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被赐自尽。怡亲王和郑亲王都是铁帽子王,慈禧觉得他们威胁大,照样宰了。而其他五个非宗室身份的托孤大臣:景寿、穆荫、焦佑瀛、匡源和杜翰。慈禧一个都没杀,只是罢了他们的官而已。并且后来他们还又出来做官了。

这就是所谓的皇家,无亲情可言,有的只是利益而已。



总的来说,鳌拜确有专权之举,但他还达不到篡位的地步。康熙之所以要抓捕鳌拜,一方面是因为鳌拜思想保守,跟不上大时代趋势;二是结党营私,成为满洲保守派的利益代表,威胁到了康熙的至上皇权。

这种罪过可杀,亦可不杀,不是一定要把人弄死。康熙抓了鳌拜后,念及鳌拜曾经救过皇太极,拥立过顺治,对上两代皇帝都有的功绩的情分下,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

班布尔善则因为身为皇族,有谋逆之举,逼得康熙不得不借他人头震慑宗室,让宗室不再有非分之想。

最佳贡献者
2

在《康熙王朝》里把班布尔善描写成一个及其腹黑的阴谋家。


他不但是鳌拜的智囊,而且在最后怂恿鳌拜谋反的时候,还留了一个无比恶毒的杀招。就是借鳌拜谋反之名,借鳌拜的手杀康熙,然后自己再以自己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率领亲军营平叛,诛杀鳌拜。


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心思缜密,谋划细致,几乎不成功没天理。
然而还是出纰漏了。那就是康熙先下手为强,在九门提督这个关键位置上,成功地俘获了“铁丐”吴六一的忠心。


而在凌晨密谋之时,班布尔善事实上并没有能够解决吴六一的事情。这是他最大的纰漏。这主要在于鳌拜在谋逆这件事情上,举棋不定导致的。鳌拜虽然感受到了来自于康熙这边的危险,但是在班布尔善等人怂恿谋逆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思想准备。因为他受顺治恩惠甚重,他原本也是一心做一个忠臣的。


只是适逢“主幼国疑”的良机之下,自身欲望的膨胀,另外底下欲进者的怂恿,他难免迷失。所以在他内心挣扎的时候,自己就成了班布尔善这类阴谋家的傀儡。只是他自己并不自知。

这就是最终为什么康熙要杀班布尔善,而并没有杀鳌拜的原因所在。

但是真实历史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班布尔善的确属于皇族,但是出身较低,其实并不是他自己出身低,而是他老爹出身低。一个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几辈子连个贝勒都没混到,只混到一个辅国公。


崇德4年(1639年),班布尔善老爹辅国公塔拜死的时候,他更悲催,不过承袭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虽然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到了顺治8年(1651)成功坐回他老爹辅国公的爵位。

但是仍然对于一个皇族庶支的奋斗青年(此刻已经中年)而言,道阻且长。关键是索尼死后,面对已经彻底失衡的朝局,他最终站错了队。

其实在那种形势之下站错队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都为遭到太过苛刻的清算。那么为何唯独是班布尔善呢?

炒米窃以为两点原因:

第一,他的皇族身份,这让康熙嫉恨,自己人都不帮自己,反而去帮鳌拜,罪不可恕;

第二,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因,班布尔善于康熙6年(1667年)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没错,领侍卫内大臣这个关键身份。这本来理论上是保护康熙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真发生电视剧里那种谋逆暴乱,康熙其实是没有反制机会的,毕竟连内城的亲军营都掌握在鳌拜一党手里,是不可能留个“九门提督”的bug给你的。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3

班布尔善的父亲叫塔拜,是努尔哈赤的庶子,算起来康熙该叫他一声叔叔,但是塔拜在爱新觉罗家族算是存在感很低,可有可无的角色。

班布尔善:

所以到了班布尔善手里,别说王爷了,连贝勒都没捞到,只世袭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本来奉国将军在宗室爵位里面就只排第十一位,他这个还是三等的,班布尔善心里有多别扭就不用说了。

班布尔善虽然不起眼,但他是个野心很大的人。由于康熙在康熙五年将他的爵位革掉了,他就投靠了当时权势熏天的鳌拜,索尼死后,他在鳌拜的提拨之下,升为领侍卫内大臣兼秘书院大学士。

鳌拜剧照:

班布尔善刚开始的时候,算是苏克萨哈的人,可是在苏克萨哈被陷害的时候,他主动站出来弹劾苏克萨哈,支持了鳌拜。他用苏克萨哈的身家性命,做为投靠鳌拜的拜门贴。

索尼和苏克萨哈死后,鳌拜说一不二,可是班布尔善却看到了暗藏的危机。他对鳌拜说,做臣子的有三大险境:

一是功高盖主,此时,主子无可赏臣,只能赐死;

二是臣者势大,威震朝廷,主子不容一国二君,一山二虎,主子必然杀臣;

三是臣强主弱,君臣间互相猜忌,彼此不能相安,主子怕臣下结党篡位,所以必然罗织罪名,将臣党斩尽杀绝。

目前鳌拜已经三险皆备,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 鳌拜是个一勇之夫,最大的心愿仅仅是在朝中说了算而已,当皇帝是没想过的。虽然康熙和孝庄都对他不满,但他从未生过谋反之心。 随着康熙慢慢长大,他与鳌拜的权力之争也日趋白热化。

鳌拜不愿意交权,同时对康熙起用汉人越来越不满,而康熙则一心想除掉鳌党,达到自己真正亲政的目的。 班布尔善不断挑唆,希望鳌拜和康熙爆发激烈冲突,冲突中鳌拜把康熙杀死,然后自己再出面杀死鳌拜。这样就算自己不能做皇帝,也会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挑唆:

他不但这样想,也这样做了。 没想到康熙动手这么快。智除鳌拜后,康熙开始清算“鳌党”,班布尔善肯定是逃不掉的

康熙八年,班布尔善被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 为什么鳌拜留住了性命,而班布尔善一定要死呢?

对于鳌拜,没有定他谋逆,只定了“擅权”这个罪名。而班布尔善不一样,他想让鳌拜弑君,这就是谋逆大罪了。所以班布尔善必须死。

挑唆:

鳌拜在大清夺取天下的战争中,劳苦功高。他是三朝元老,顾命大臣,念及他的大功,所以将他拘禁不杀;而班布尔善一是没有什么功劳,二是康熙必须为此事找一个顶罪的,所以鳌拜死党,背后煽风点火的班布尔善是合适的人选。

班布尔善是宗室,是皇帝的堂叔。这是尊贵的身份,也是敏感的身份。我们从历史上也没少看到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所以历代皇帝,对自己的宗室都是提防的。宗室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但你只要和造反两个字挂上钩,处理起来,比外姓大臣要更严厉

康熙:

康熙是一定不会忘记历史上的“八王之乱”的。 鳌拜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镶黄旗主,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势力也是盘根错节,想一朝全部铲除是不可能的。当时依附他的人太多了。

所以康熙留他一条命,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来安抚那些王公大臣。 将鳌拜关到死这种选择,既达到了康熙的目的,也给自己留下了好名声,所以他饶了鳌拜。

但是等待班布尔善的,只有那三尺白绫了。

4

如果这件事从《清史稿》中去寻找,只怕难以找到康熙处死班布尔善的真正原因,因为《清史稿》只有寥寥几笔,说他党附鳌拜。康熙虽然拿下了鳌拜,并罗列了鳌拜二十大罪,但是并没有处死鳌拜,只是将他囚禁起来,为什么一个党附鳌拜的手下人,却要将他处死,这就令人费解了。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对班布尔善的行径进行了合乎情理的编排,算是对班布尔善获得死罪的一种诠释。

索尼曾对索额图说:你要防备班布尔善,鳌拜处处逞强不可怕,班布尔善处处示弱才真可怕。姜还是老的辣,索尼看透了班布尔善,鳌拜却还被蒙在鼓里。

直到最后那一刻,康熙训练的布库与鳌拜直接干上了,也就是说康熙与鳌拜矛盾最终白热化的时候,班布尔善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他玩的是一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把戏。

班布尔善严严实实将鳌拜好好利用了一回,可是当鳌拜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班布尔善本来打算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这一幕却被康熙真真切切看在眼里,那班布尔善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班布尔善的目的可不是要葬送鳌拜给自己铺路,他更大的目的确是等待康熙与鳌拜两虎相争的时候,出手干掉鳌拜和康熙,自己登位当皇帝。

有人问:班布尔善凭什么可以争当皇帝?

班布尔善:姓爱新觉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六子辅国公塔拜的第四个儿子,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因为塔拜表现并不突出,所以《清史稿》对塔拜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他也是大清皇室宗族的子孙,属于根正苗红的爱新觉罗子孙。所以,他是有机会夺取皇帝之位的。

塔拜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他的儿子班布尔善却暗藏祸心,鳌拜与康熙的矛盾激化之后,班布尔善看到了机会,玩起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把戏。

康熙处置鳌拜和班布尔善的方式为何不同?

1.康熙皇帝最终成为赢家,他处置鳌拜,只是囚禁,而不是处死,原因是多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为:

一是结党擅权,罪不至死。康熙给鳌拜定罪二十条款,主要是因为鳌拜结党擅权,作威作福,以一辅政大臣之权侵蚀康熙手中的皇权,简单来说,就是干扰了康熙的亲政,康熙容不下鳌拜的霸道用权,为了自己好好大干一场,就必须铲除鳌拜这个绊脚石。既然鳌拜你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那就把你干倒。

二是鳌拜忠心可见,功勋卓著。鳌拜身为前清的重要人物,在前清历史上功勋卓著,对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忠心是日月可鉴的,他拥护了皇太极的后人继承皇位,遭受多尔衮的打击差点至死,还在满清入住中原的如松锦之战等大战中战功赫赫,为大清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点,班布尔善是无论如何不可比拟的。

三是安抚功臣,收买人心。鳌拜作为大清朝廷重臣,像他这样的臣子在大清的朝廷中还有很多,鳌拜虽然专权,但是却不失忠心,康熙要是贸然杀了他,就会寒了其他功臣的心,于朝野大局不利,加上康熙年幼,外有三藩作乱,康熙尚需收买朝野各方势力的人心,安抚鳌拜众属。

所以,康熙囚禁鳌拜,是有绝对理由的。

2.而班布尔善就不同了,康熙绞杀班布尔善,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班布尔善罪在谋逆,罪该当诛。在康熙与鳌拜的争斗中,班布尔善教唆鳌拜挑起矛盾,其目的不单纯,他想的是不仅仅是利用鳌拜斗垮康熙,而是在两者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充当卫道士的角色,趁康熙和鳌拜都两败俱伤的时候,出其不意,将两者都干掉后自己当皇帝,这就是典型的谋逆,康熙皇帝怎么会放过他?

二是“杀鸡骇猴”,警示宗族。班布尔善和鳌拜还有身份上的不同,鳌拜是重臣,属于外臣。班布尔善是宗室皇族,虽然也是臣子,但是宗室危害更大,有争当皇帝的可能性。康熙以班布尔善为典型,杀鸡骇猴,给那些不安分的宗室以警示,不要觊觎皇位。通过这种内紧外松的处置,有利于康熙加强自身皇位的稳固。

三是笼络人心。说实在话,像班布尔善这样功勋并不显著的宗室臣子,康熙杀或者不杀都无关紧要,因为他翻不起什么大浪。这取决于康熙怎么对待,杀班布尔善,不仅仅是因为他谋逆,更重要的是可以向朝野彰显康熙皇帝无论内外,都依法处置,这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具有同样的政治意义,可以起到笼络人心的效果。

5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武英殿用一群布库少年们“智擒鳌拜”,并且当众确立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将其判处死刑。然而,作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还是挣脱了束缚,他脱下了上衣,露出了一身的伤疤,就连康熙皇帝都为之动容,最终康熙皇帝将对鳌拜的死刑,改为了囚禁。

两个月之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了。

至于鳌拜的党羽,康熙皇帝则没有对待鳌拜这般的“仁慈”,包括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学士吴格塞以及鳌拜的三个侄子塞本特、讷莫、玛尔赛等人尽皆处死。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出身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皇室宗亲,也因为其长期依附于鳌拜,难逃被削宗夺爵、议罪绞死的下场,就连他的子孙也就此失去了宗室资格,被废为庶人。

他便是班布尔善,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按照辈分,是康熙皇帝的堂叔,同时他却也是整个鳌拜集团之中,结局最为凄惨的一位。


在其他战功卓著、地位显赫的宗室成员面前,班布尔善确实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不得不说的是,清朝的统治者爱新觉罗氏家族,能够从一个极为“弱势”的地位,逐步实现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最终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这与其家族内部的团结以及整个家族的人才辈出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哪怕是贵为努尔哈赤的子孙,想要获取一定的权势和地位,战功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班布尔善的父亲塔拜,是努尔哈赤的第六子,其生母钮祜禄氏为努尔哈赤的庶妃,地位非常的低,这就导致了努尔哈赤对于自己的这位庶子本就非常的不看重,而塔拜有记载的功劳也仅仅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随军伐讨东海北路呼尔哈部,所以在努尔哈赤时期,塔拜的职级就是三等甲喇章京,相当于四品的游击将军级别。

天聪八年(1634年),塔拜被皇太极晋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个等级中排在倒数第三位,相当于武官正二品的级别。

班布尔善就是袭承了自己父亲塔拜的这样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宗室爵位。

纵观与他同辈分的宗室子弟,封王拜相的不在少数。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五子硕塞,以及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岳托和次子萨哈廉,这几位都是凭借着功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铁帽子王”家族传承世系,这已然是都班布尔善无法企及的存在,更不用说那一众袭承了祖、父辈功业和爵位的其他那些宗室成员了,甚至就连这一时期的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等外臣,在品阶和地位上都要硬生生的压过班布尔善一头。

尽管起点非常的低,但是班布尔善自崇德四年(1639年)袭承其父亲塔拜的爵位来,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因而在皇太极以及顺治时期,其爵位也在不断的晋封,最终与顺治八年(1651),被晋封辅国公,这个爵位已经可以排到清朝宗室爵位十二个登基中的第六位,较其父亲塔拜的三等辅国将军,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

不过在清朝初年,功勋遍布的朝堂之上,这个辅国公的爵位依然让班布尔善难有存在感,甚至在康熙五年(1666年)的时候,其爵位还因其犯事获罪被废黜了。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班布尔善只能选择依附与当时的权臣鳌拜,以此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鳌拜可以生,但是班布尔善必须死。

电视剧《康熙王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班布尔善形象。

作为皇室成员,康熙皇帝的五叔,班布尔善却自始至终都站在了鳌拜一边,充当鳌拜的党羽,同时也是深得鳌拜信任,而他更是不断的鼓动鳌拜利用手中的大权将康熙皇帝废黜,另立新君,以掌握绝对的权势。

然而,班布尔善这样做,恰恰就是想让康熙皇帝与鳌拜来个“鹬蚌相争”,他好坐收“渔翁之利”,在这二人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能够将代表皇权的康熙以及掌握实权的鳌拜全部除掉,自己便能够登上皇位,真可谓是野心不小。

只不过,班布尔善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其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历史上的班布尔善,是不是也有着这样借势谋逆的想法和行动呢?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清圣祖实录》中有着这样的一段描述,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后,由康亲王杰书代表其宣读了鳌拜及其党羽的罪状,除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外,对于班布尔善,杰书也列举了其“二十一条罪状”。

在这“二十一条罪状中”,第一条便是:

“附和鳌拜、藐视皇上、结党行私、悖负国恩,罪一。”

而除此之外,班布尔善的罪状基本都是工作态度不端,任职期间行为有着众多不检点之处,经常挟私报复、公报私仇,以及助纣为虐、帮助鳌拜铲除异己等等,并未提及班布尔善有谋逆之意。

所以由此可见,依附鳌拜并且作为鳌拜的党羽,结党营私,便是班布尔善最大的罪过,其余的基本都属于“秋后算账”。

那么,既然没有谋逆之意,又是贵为皇族宗室,班布尔善为何必须要被处死呢?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对于班布尔善,是充满了十足的恨意。

这份恨意并不是源自于班布尔善依附于鳌拜,而是在此之前,班布尔善担任着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给了康熙以极大的不安全感。

领侍卫内大臣可以理解成为皇帝的“亲兵卫队司令”,负责统帅侍卫亲军,守卫的是关乎皇帝安全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并且这是皇宫之中最为关键的武官官职,其重要性和致命性可想而知。

然而,鳌拜专权期间,这个职位开始由鳌拜的亲信党羽班布尔善担任,不仅康熙皇帝自己的安全没有办法的到保证,就连康熙皇帝本人也时时刻刻处于鳌拜的监视之下,这无疑给康熙皇帝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更是给予了其极大的威胁。

皇室宗亲本应是帝王最应该信任的支持力量,如今却成为对于自己安危最大的威胁,成为了自己最危险的“敌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才使得康熙必须要让索额图辞掉大学士以及吏部侍郎等一切职务专心担任自己的贴身侍卫,并且要借助由索额图训练的布库少年,才能完成“智擒鳌拜”之举,期间还需要不停的嬉戏玩乐、不务正业以麻痹鳌拜。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拜班布尔善所赐。

所以此时的康熙皇帝,最想杀掉的并不是鳌拜,恰恰正是班布尔善。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鳌拜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康熙真的是不想也是不能动他,因为鳌拜不仅仅是大清王朝的“恩人”,同时也是康熙皇帝的“恩人”。

鳌拜的战功自不用说,自皇太极时期便开始南征北战,从攻克皮岛,到松锦大战,再到挥师入关剿灭李自成、征讨张献忠,鳌拜为大清王朝的一统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前文中说到的鳌拜一身的伤痕便是这份功劳的见证。

而事实上,鳌拜的功劳远不止此,康熙登基之后,鳌拜在内政治理上同样是功勋卓著的。

政治上,他倡导整顿吏治,强化官员考核,精简官僚队伍,全面提升了国家的行政运行效率;军事上,他在基本肃清全国反抗力量后,不再继续穷兵黩武,而是提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让国家修养生息;而在经济发展上,也是他力主推行了“湖广填四川”以及“更名田”等制度,有效的促进了康熙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的时候,留给康熙的实际上是一个内部管理混乱不堪、外部强敌环伺的“烂摊子”,鳌拜等人则很好的处理了当下的危机,这才将整个清朝带入了良性发展的通道,所以,鳌拜在这一时期的功劳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况且,鳌拜对于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对于大清王朝更是忠心耿耿,只不过晚年的他他过于贪恋权势,又选错了方式,进而没有处理好与康熙皇帝之间的关系,最终才有了自己惨淡收场的结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康熙不能动鳌拜,这便是政局的稳定和人心的向背。

鳌拜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着整个“开国功臣”集团,他与康熙之间的矛盾也仅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已。如果康熙真的杀掉了鳌拜,必然会对朝中众多的老臣、功臣们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也会让这些人产生惶恐与不安,进而危及到的是统治阶层内部的团结与稳固,这是康熙所不想也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康熙并没有杀掉鳌拜,甚至连长期依附于鳌拜的另外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也只是将其革职而已,后来还是重新予以了任用。

既然鳌拜不能被处死,那就必须有人要“替”他去死,这个人便是班布尔善。

首先,班布尔善是鳌拜集团的重要党羽,并且是助纣为虐,做了许多令朝臣非常气愤的事情。康熙皇帝要杀班布尔善,可以说是“罪名成立”且“证据确凿”,同时在朝堂上还不会遭遇太大的阻力,也不会受到非议和反驳,难度确实要小很多。

其次,班布尔善虽然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能鳌拜相提并论,但是他作为皇室宗亲,身份是非常的特殊,因而在不能将鳌拜处死的情况下,处死班布尔善也能在朝堂上下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震慑力,起到应有的政治效力,进而平息百官的议论。

再次,清朝初年的时候,对于朝廷的功臣,历代统治者往往都是采取了非常包容的态度,对其家族也是极尽恩赏,然而对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宗室成员,往往是采取了非常强硬的“零容忍”态度、

比如努尔哈赤处死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和长子褚英,皇太极圈禁了阿敏、害死了莽古尔泰和德格类,更是将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凌迟处死,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是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包括后来的雍正皇帝也是以极为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兄弟,以至于到清朝末年,对于皇室宗亲的惩治还是相当的频繁。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还是出于宗室夺权的忌惮与防范,而班布尔善恰恰是触碰了这根“红线”,尽管他没有付诸于具体的“谋逆行动”,甚至还没有激起“谋逆之心”,但最终还是落得一个议罪绞死的下场,而其全家也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就此被驱逐出了宗室。

由此可见,鳌拜集团的倒台,“主犯”鳌拜反而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作为“从犯”从犯的班布尔善却落得了一个最为悲惨的结局。

6

对待鳌拜的宽容和对待班布尔善的苛刻是康熙皇帝的聪慧之处,恩威本就是两个对立面,但在圣人君主面前就是笼络人心的工具,恩以树德,威以立信,这是小小年纪的康熙做的一件大义灭亲又笼络人心的大事。

权力的游戏

班布尔善其实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庶子塔拜是班布尔善的亲爹,所以说康熙叫班布尔善叔叔是没毛病的。由于塔拜是庶出,所以混的不怎么样,但班布尔善算是争气,老爹留给他的是三等奉国将军,他自己在顺治元年,凭军功晋升为二等奉国将军,顺治四年又晋升一等奉国将军,顺治六年跃为三等镇国将军,顺治八年成为辅国公,这么看还是比较励志的,班布尔善不甘心为庶系一脉的爱新觉罗子孙,凭着自己的奋斗让那些看不起他的王公贝勒另眼相待,这也从侧面反应了班布尔善的权利野心。

顺治帝留给了康熙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班布尔善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选择了依附苏克萨哈,企图在新一代帝王身边再博取更高的功名。但风水轮流转,苏克萨哈并未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反而是鳌拜强势崛起,因此在苏克萨哈和鳌拜之间就形成了明争暗斗。班布尔善作为苏克萨哈的人,理应坚定立场,为苏克萨哈争取政治上的优势,但他并未如此来做,当苏克萨哈令班布尔善查证鳌拜的圈地罪行时,班布尔善选择了吃里扒外,“因功”得到了鳌拜的赏识,并成功搬倒了苏克萨哈,至此成为鳌拜死党。

康熙六年时,最有威望的辅政大臣索尼病死。遏必隆又似乎是个局外人,对于鳌拜没有任何威胁,因此四大辅政大臣只剩鳌拜独大,鳌拜是行伍出身,行事不是很注意礼仪尊卑,朝堂之上又得权得势,在康熙亲政问题上又做出不愿还政的举动,因此被班布尔善抓住了翻身的机会。


鳌拜的举动虽不检点,但并没有谋反之心,或许鳌拜只想效仿多尔衮,但在班布尔善眼里这就是搅弄风云的机会。他为鳌拜提出了身陷险境的三大因素,所谓“功高盖主,臣强主弱,君臣猜疑”的事态是鳌拜必死的原因,班布尔善时为领侍卫内大臣,禁军在其掌握之中,策动鳌拜谋反是有优势的,因此所谓的谋逆之说的始作俑者就是班布尔善,鳌拜并无谋反之心。

康熙之明

“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清史稿》

鳌拜被康熙定性为操握权柄、结党营私,也并未说其谋反,按照康熙自己的话说就是鳌拜“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因此在黄锡衮、王弘祚等人的支持下,康熙主政于朝,后在武英殿擒拿鳌拜,罗列鳌拜罪状三十条,按律当斩,但念及鳌拜功劳颇深,又已年迈,但且免死后治罪下狱。

但对于鳌拜朋党班布尔善,这个墙头草的皇叔在苏克萨哈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严重的小人行为,加之苏克萨哈本就在康熙亲政问题上支持康熙的,请求主动解职前往遵化为顺治守陵,与此同时还言明康熙帝亲政后理应同时解除鳌拜与遏必隆的顾命大臣身份,虽然这是苏克萨哈的政治手段,但这是符合康熙意愿的。鳌拜的不愿还政是让康熙很不开心的,其背后的班布尔善又是至苏克萨哈于死地的主谋,所以康熙将全部的埋怨放在这位皇叔头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对待鳌拜和班布尔善的不同处罚上康熙是明智的,鳌拜对于大清的功劳是非常大的,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攻打李自成中都立下汗马功劳,又为顺治一脉的夺权斗争奉献出力量,在这一点上要比站在多尔衮一方的苏克萨哈更为名正。因此康熙所为是对功勋的认可和拉拢,此处收拢的人心是最坚实的政治基础。

而班布尔善是爱新觉罗宗族成员,虽是庶出身份,但也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康熙皇帝的叔父,康熙皇帝给予了鳌拜宽容是对功臣的拉拢和认可,对于自家亲戚的严惩就是对于谋逆行为的打击和警示,旨在告诉众人,别说是文武臣下,就是皇亲国戚也决不能谋反,杀鸡儆猴的最佳选择就是班布尔善这个皇叔了。而将班布尔善一族全部逐出宗室则是警告皇家宗族不要犯上作乱,至此就是我康熙一脉为正宗,再有动歪心思的人,连皇亲国戚都做不了。

康熙对待鳌拜和班布尔善的不同对待,体现了康熙帝的政治智慧,恩威两条线做的比较完美,即解除了鳌拜的威胁,又拉拢了人心,还震慑了众臣。但这里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孝庄皇太后是否在处理班布尔善的问题上发挥了作用呢?

7

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初登帝位时期的顾命大臣,其过错在于结党营私,擅权骫(wěi,枉曲,弯曲)法;班布尔善是康熙堂叔,没有大功绩,却犯了谋逆,欺君之罪。

鳌拜生平

鳌拜,中国清初权臣。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擅权,结党营私。后在武英殿被康熙擒,鳌拜被生擒后,老死于囚牢之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重要人物之一。

班布尔善生平

爱新觉罗·班布尔善,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辅国公爱新觉罗·塔拜第四子。清朝大臣,宗室。后因事鳌拜,被康熙帝处死,子孙黜宗室。

问题来了:为何康熙囚禁了当老大的鳌拜,却处死了身为皇亲国戚,只是“事鳌拜”的班布尔善呢?理由有如下三点:

1.鳌拜的罪在于结党营私,擅权骫法;班布尔善的罪在于谋逆,欺君。

参考历史文献记录,主要列举了鳌拜如下罪状:

康熙诛鳌拜诏书:“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康熙对鳌拜的评价:玩弄权柄。

乾隆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乾隆对鳌拜的评价:擅权,结党,残害大臣。

和硕康亲王等:“鳌拜系国家大臣、背负先帝重托。任意横行。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意思还是:鳌拜专横,欺君擅权,结党营私。

包括后来的《清史稿》、《正说清朝十二臣》等正史记录,鳌拜的罪状主要是如下几点:霸道专横、擅权骫法,结党营私。

而根据《清史稿》记录,班布尔善是在鳌拜被擒后,受到牵连,王大臣等劾奏班布尔善二十一条大罪,因定罪以绞刑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

班布尔善的记载极为简略,只是定了二十一条罪状,究竟是什么罪都没被记录下来。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出班布尔善的罪状:

众所周知鳌拜是一介武夫,是个粗人。鳌拜的主意几乎尽出其谋士之手。鳌拜曾忠心于皇太极和顺治,甚至因此受到多尔衮的多次迫害,但是鳌拜仍立誓拥护顺治,故而成为顺治的心腹。而玄烨是顺治的儿子,从鳌拜的思想来看,不太可能想要谋反。而班布尔善作为鳌拜的主要参谋,必然是他怂恿鳌拜谋反的。因此班布尔善才是“主谋”。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鳌拜的罪状远不及班布尔善

2.鳌拜和班布尔善的地位不同

鳌拜是三朝元老,战功赫赫,位极人臣,受到两朝皇帝重用。皇太极时期,鳌拜跟随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克皮岛、夺锦州、重创李自成、大败大西军,被授予首功进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皇太极死后,鳌拜与索尼等人立生死誓,与多尔衮抗争,坚决拥护皇太极之子继位,这才逼迫多尔衮退步,最终拥立福临继位。后因鳌拜衷心于皇太极和顺治,曾受到多尔衮多次迫害。顺治去世前,命鳌拜等人作为辅政大臣辅佐玄烨。由此可见鳌拜不但居功至伟,而且深受皇太极和顺治重视,是“清朝十二大臣”之一,同时,鳌拜还是“镶黄旗”的首领。

而班布尔善,只是清朝宗室、官员,没有战功,没有政绩。只是历史角落的一个小人物。

其实从侧面也能看出两人的地位不同:无论是《清史稿》,还是《康熙王朝》电视剧,甚至于《韦小宝》等书中,乃至于百度百科等资料中,对鳌拜的刻画都极尽详细。而除了《康熙王朝》中对班布尔善进行了一定的描写,其他文献或书籍中或者不提,或者一笔带过。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鳌拜是影响清朝政局的重臣,而班布尔善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若处死鳌拜,必然会引起其他功臣的惊慌,甚至会动摇前朝老臣的忠心和满清贵族“镶黄旗”的稳定性。但是处死班布尔善就不会有这些影响。

3.鳌拜和班布尔善身份不同

鳌拜是满清八旗的人。康熙刚刚亲政,政局还不稳,首先就需要安抚自己身边的满人,因此不能对鳌拜过于严厉,否则满人不宁,康熙不安。而康熙只需要夺了鳌拜的权,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了,所以无需赶尽杀绝。

班布尔善是康熙堂叔,却吃里扒外,这显然是很可耻的。正好康熙也要树一下自己的威名,杀鸡给宗室的猴子看,自己已经掌权,不再是任人摆布的“小皇帝”了,所以班布尔善非杀不可。

其实《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对班布尔善的刻画更为露骨,在剧中,鳌拜只是班布尔善棋盘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如果喜欢请点赞,或者留下你的看法!】

8

班布尔善,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之孙,原世袭其父塔拜奉国公之位,后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在顺治八年晋丰辅国公。之后扶摇直上,在康熙六年,官拜秘书院大学士,为康熙御前侍卫,可谓荣宠无数。

然而这位履历优秀,努力上进的爱新觉罗家族人,在康熙八年,企图造反,后来以逆贼鳌拜余党的身份伏诛,处以绞刑。而鳌拜则被囚禁。

为何同是造反,鳌拜只是囚禁,而班布尔善却是被绞死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班布尔善企图造反,扳倒康熙,为康熙所不容。

班布尔善身为康熙的叔叔,本应好好辅佐康熙,为他坐稳江山尽心尽力,为爱新觉罗一族的发扬光大添砖加瓦,方是做好本分工作。

然而他野心勃勃,并不甘心屈居于一个小小的御前侍卫,他也想坐上龙椅,取康熙而代之。

班布尔善的野心在教唆鳌拜造反一事上昭然若揭。他妄图通过怂恿鳌拜来灭掉康熙,然后自己再利用御前侍卫的职务之便率兵扳倒鳌拜。这样一来,他既大挫鳌拜的锐气,又为康熙报仇有功,一举两得。

如若鳌拜有造反的野心,无可厚非,身为外姓人,又功高盖主,自然而然希望大清江山改姓鳌。

但班布尔善本就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如今却引发萧墙之祸,妄想扳倒同为爱新觉罗一脉的康熙,甚至还想置康熙于死地,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家族人留他何用!

班布尔善作为康熙的贴身保镖,非但极力护驾,还为非作歹,企图结果康熙的性命,如果康熙稍微大意,那就性命堪忧。整个大清朝乃至中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了。

如此一来,康熙当然是怒不可遏了。与其自己驾崩,不如送班布尔善去见阎王。

因此,康熙对鼓吹鳌拜造反的自家人班布尔善实行绞杀之刑在情理之中。而鳌拜是被教唆造反,并非主谋,所以只是被囚禁了。

二、班布尔善地位卑微,杀之也不可惜。鳌拜平定大西北不可或缺。

班布尔善的父亲塔拜是庶出之后,所以班布尔善无论如何飞黄腾达,都扣了一顶庶出的帽子。

大清朝是出身贵贱彰显地位高低的朝代,嫡出则高人一等,巴结讨好者甚众;庶出则地位卑微,自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所以,班布尔善在爱新觉罗家族中地位并不显赫。

也因他地位卑微,所以在朝廷中没有多少话语权,分量微乎其微。

而鳌拜则骁勇善战,且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他在西北保一方水土平安,为康熙立下汗马功劳,是康熙的左膀右臂。

尽管鳌拜犯下造反的弥天罪行,康熙也只能念在他是无可替代的有功之臣的份上,无可奈何地放他一马。

而且,鳌拜征战多年,必然笼络众多门生。如今鳌拜被教唆造反,东窗事发,那些门生必然人心惶惶,认为难逃一死。

现在康熙饶鳌拜一命,也等于放了鳌拜手下门生一条生路,他们必定感恩戴德,更加为大清尽忠职守。

因班布尔善地位显得微不足道,即使施以绞杀也不会引起轩然大波。而鳌拜是将帅之才,有利用价值,因此,仅仅处以囚禁之刑了。

三、杀一儆百,以此警醒王公贵族不要再重蹈覆辙。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被绞死的班布尔善其实也给爱新觉罗一族敲响了警钟,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爱新觉罗家族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不可能个个出类拔萃,总有些像班布尔善之类的歪瓜裂枣来企图动摇江山,成为大清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如今班布尔善造反被诛,就是杀鸡给猴看,给那些蠢蠢欲动的王孙贵族一个警告,如果造反,下场只有一个,杀无赦!

成大事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班布尔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齐全的条件下,还居心叵测,实在是自寻死路。

有书君想,若他将自己的聪明劲儿用在辅佐君王之上,想必也不会自毁前程,不得善终了!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9

班布尔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孙子,辅国悫厚公塔拜第四子,嫡出,生母为塔拜嫡福晋乌苏氏,塔拜死后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三等奉国将军。换句话说,班布尔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亲侄子、清世祖福临同祖父的堂兄弟,是清圣祖玄烨同曾祖父的堂叔,皆未出五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作为清太祖的亲孙子,按理说血缘不算太远支,为什么班布尔善起步的爵位这么低?这还得从他的父亲塔拜说起。



塔拜,清太祖第六子,按说齿序不算太靠后,相对于多尔衮、多铎等人要靠前许多。但是,齿序靠前并没有用,塔拜属于庶出中的庶出。后金时期,努尔哈赤的后宫虽然没有后来分级那么细化,但是还是粗分为了几个等级,即福晋(清太祖称汗后也称为大妃)、侧福晋、妾、格格。通俗点说就是大老婆、有名分的高级小老婆、有名分的低级小老婆、没名分的小老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的生母就是大妃身份,也就是大老婆,因此后来者居上。而塔拜恰恰相反,虽然年长,但其生母却只是妾。后金时期,皇(汗)家妻妾所生之子的待遇要比后来差别大很多。因此,出身限制了塔拜的发展,加之塔拜自身能力也确实一般,无法与皇太极、多尔衮等兄弟相比。终其一生,只得了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爵位,之后于崇德四年去世,在清太祖众多儿子中可谓默默无闻。塔拜死后多年,直到顺治十年才被侄子清世祖福临追封了一个辅国公爵位,谥“悫厚”,从其谥号也能看出一二。



因此,崇德四年塔拜去世后,嫡子班布尔善能够承袭的爵位只有三等辅国将军,降等后到手的就只剩三等奉国将军了。这种情况在清太祖的儿孙中其实并不少见。不过,班布尔善并不像父亲那么甘于平庸,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经营,一步步升到了辅国公的爵位。后来党附鳌拜,在索尼病逝之后,更是做到了秘书院大学士兼领侍卫内大臣的高位。



但是,班布尔善在政治上却似乎并不太精明,最终还是错了队。以皇叔、“主子”之尊去党附鳌拜一个“奴才”,最终鳌拜被擒后受到株连。康熙八年,班布尔善被诸王、大臣劾奏二十一条大罪,判处绞刑,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虽然后来子孙恢复了宗籍,但最终全部沦为闲散宗室。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将班布尔善描绘成了一个腹黑BOSS,撺掇鳌拜谋反继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想取皇帝而代之,个人觉得,有些夸大了。且不说班布尔善之父塔拜的庶出身份,清初的王公们可不是晚清的酒囊饭袋,都不是吃素的,虽然经过了皇太极和多尔衮的限制、清洗,实力大不如前,但不少还是手握实权的。即便皇帝不在了,怎么轮也轮不上他班布尔善。说到底,班布尔善无非就是为了自身利益放下皇叔、“主子”的身段,党附“奴才”鳌拜,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罢了。



清圣祖之所以对其处以比“主犯”鳌拜还要重的绞刑,可能还是和其身份有关。



首先是气。作为清太祖的亲孙子,清圣祖本人未出五服的堂叔,高贵的“主子”,居然自甘堕落,放下身段去党附一个旗下的“奴才”与自家人清圣祖争权。既丢尽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也伤害了清圣祖的心。



其次是惧。班布尔善本身并不足惧,但是,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即宗室勾结权臣。这股歪风如果不被刹住,后患无穷。清圣祖绞杀班布尔善与其说是惩罚和泄愤,不如说是做给活人看的。让家里的大爷、叔叔、兄弟们看看,以后宗室胆敢勾结外臣, 我这位大爷班布尔善就是下场。



再者是立威。清圣祖擒拿鳌拜之后,对于外臣来说是个不小的震撼。但是,对于自家的大爷、叔叔、兄弟,也就是清朝的宗室王公们而言,鳌拜毕竟是“奴才”,不足以引起惊恐、重视。清圣祖杀了堂叔班布尔善,等于是明确告诉这些人,我不单只对外人,对自家人同样不手软,太祖的亲孙子也不例外!各位大爷、叔叔,你们自己掂量着办……



除此之外,也是做给官员和普通百姓看的。作为皇帝,清圣祖对于犯罪、乃至谋反之人一视同仁,没有例外。就算是太祖的亲孙子,自己的大爷,只要犯了事,照杀不误。

10

一直都以为是鳌拜罪大恶极,其实是误解。鳌拜撑死了就是一个欺君罔上,骄横跋扈,不可能有那个谋朝篡位的心思。但是,班布尔善不一样,他是真有踢掉小皇帝自己登基的打算。这两个人的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下场的不同,鳌拜能或者,班布尔善就必须得死。为什么他俩的心思不在同一个方向上,是因为出身的不同。

鳌拜,虽然是辅政大臣,三代元勋,位极人臣,说破大天去,也是一个瓜尔佳氏,镶黄旗的奴才。一个奴才要突发奇想废掉皇帝自己坐龙椅,他要是这个智商早就被弄死了,活不过第二集。所以,孝庄康熙根本就不担心鳌拜会篡位,康熙后来也想明白了,当初对鳌拜的处理有些过分,所以在康熙五十二年,又恢复他的名爵。雍正时期,赐予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

班布尔善就不一样了,这家伙是宗室,皇族,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的亲孙子,根正苗红。满清进关初期,对继承人的选择上还没有形成嫡庶长幼的概念,感觉只要是老野猪皮的后代原则上都能接受。所以,班布尔善可能会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也是康熙最担心的。鳌拜篡位,全天下会反对,但班布尔善可能性就大得多,他的名分比鳌拜正的多。

所以,鳌拜被圈禁之后没有什么威胁,留着就留着,也显示出皇帝宽仁,体恤功臣。班布尔善则是个祸害,说不准哪天会有人勤王,所以不能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