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得原谅。如果大家都象你这样苟且偷生的活着,谁会挺身而出同敌人战斗。我觉得只有舍去自己和家人的性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那跟一条狗没有什么区别,酒泉之下的列祖列宗都不会答应的,让活者深厚戳脊梁骨之痛,永无拾头之日,战火燃烧之处,人民生活的土地上已无一处藏身立命之地,侵略者把屠刀架在我们亲人脖子上时,如果我们考虑自家人的身家性命而委身于侵略者的淫威之下干着出卖祖宗,出卖灵魂的罪恶勾当,历史将把你钉在耻辱柱上,必将把你抛弃,因你的变节致无故人的生命戛然而止,但你及你的一家人暂时能苟活,但正义的之声从不缺席。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铁蹄之下无安卵,只有拿起武器和他面对面的作斗争,想搞绥精,想招安,想过人模狗样的好生活,你千万不要想。无论什么理由,变节投敌绝没有好下场,更不值得怜悯。
杨靖宇将军坚持的南满抗日游击区,地处长春、图们和沈阳之间的三角地带,横跨今天的辽吉两省,并且还威胁着两条重要的铁路线,他领导的抗日联军第一军依托山地,利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让日本关东军大为头疼,多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而最终把抗联第一军逼入绝境,导致杨靖宇壮烈牺牲的,正是他最得力的部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1师师长程斌。
程斌此人,1911年出生于吉林省伊通县,而且读过中学,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的文化程度,“九一八事变”之后的1932年入党,再加上为人机灵和作战勇敢,因此跟随杨靖宇抗日后晋升很快,成为了杨将军左膀右臂式的人物。到1937年,程斌已经是抗联第一军主力第1师的政治部主任,次年再被提拔为师长,年仅27岁。
也就是说,程斌跟随杨靖宇已经跟日伪军血战了整整七个年头,抗日立场不可谓不坚决,因为到了1935年以后,东北抗联的处境很是艰难,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坚持下来的,都得算是好汉。1938年2月,第一军参谋长安光勋在战斗中不幸被俘,随即叛变,并给日本人出主意说:程斌是个大孝子,只要用其母相挟,一定会投降。
日本人如法炮制,抓了程斌的母亲然后派人送信:要抗日还是要妈?程斌说要妈,然后第一时间就决定下山投降,并且还煽动部下一切叛变,结果第1师大部共115人在程斌的带领下,于6月间携械投降。旋被日寇任命为伪“通化省警务厅富森警察大队”副大队长和大队长,率其29个铁杆部下,配合日伪军疯狂围剿杨靖宇的部队。
程斌对他一直追随的杨靖宇熟悉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抗联老战士的回忆,程斌的警察队追击抗联一军队伍时,在山里双方都不用照面,只要一听枪声,就知道对方是谁了。在程斌叛变之前,进剿的日军从不敢在山林里过夜,因为地形地貌不熟,只怕遭到夜袭,所以杨靖宇和部下白天跟敌人周旋后,晚上可以休整或者转移。
可是程斌在抗联期间已经锻炼出来了夜间作战能力,所以能够率部在夜里连续追踪,从而使抗联第一军的处境格外艰难,因为根本得不到喘息和休息的机会,战斗力自然大减。在这样知根知底的叛徒引导下,日军讨伐队紧随其后进行包抄和进攻,让抗联第一军损失惨重,无论是行动路线、作战方式还是生活习惯,皆被敌人掌握,处处失去先机。
东北抗联的游击战争不同于南方,在寒冷的冬季最困难的问题是给养,大雪封山和天寒地冻之后,抗联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一般需要在入冬之前就进行粮食和物资储备,抗联战士把这些东西都隐藏在一个个山林深处的秘密地点,或山洞或木房或地穴,统称为“密营”。密营的存在极为重要,抗联部队在与敌人游击作战中,可以不定期在密营里得到休整和补充。
然而程斌这个家伙掌握着抗联一军几乎所有的密营位置,因此他引导日军破坏了杨靖宇部队70多处密营,从而使抗联部队在1939年入冬以后,丧失了所有补给来源,而日军又采用“集村”、“封山”的毒辣办法,切断抗联与老百姓的联系,遂使杨靖宇和战士们经常要饿着肚子跟敌人作战和周旋,杨将军牺牲时已经数日没有进食,胃里只有杂草和棉絮。
所以说,正是程斌的投降和叛变,直接造成抗联第一军陷入绝境,在击破敌人围剿无望的情况下,1940年2月,杨靖宇下令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而自己只带着两名警卫员转战于濛江县山区,直至被敌人包围后力战殉国。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程斌就是为了所谓孝道,投降日伪成为可耻的叛徒,更作为侵略者的走狗追杀自己曾经的上级,试问,他可以得到原谅吗?
程斌后来跟随日本主子岸古隆一郎调往山西任职,日本投降后,他故意打死几名投降的日本人,隐瞒历史混入了华北军区部队,甚至还当上了连级干部,解放以后在沈阳工作。1951年夏天某日,程斌在街上避雨时与另外一个抗联叛徒相遇,然后互相举报,结果全部被抓,经过审判后予以枪毙,这个南满抗联历史上最大的叛徒终于伏法。
什么叫天网恢恢,什么叫天道昭昭,如是。反咬一口的变节者,是永远不可以被原谅的!
在中国无论是什么年代,给我们的敌人投降,都是判徒,卖国贱,这是无法原谅,作为中国人 ,在敌人面前,宁可玉碎,不可投降!投降者不能原谅!回答完毕,谢谢!
珍爱生命是每个人的责任和权利。一个人上有老父老母,下有妻子儿女,一旦自己死亡,家人无法养活,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责无旁念的选择生存,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原谅的事情。
人只有活着才能创造和拥有一切,不负责任的选择无谓的死亡,可以说是逃避,而暂时的投降等待日后的奋起,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不否定战场上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但现实中还要看当时的实际情况,或生或死。
这要看在那个国家了,在西方国家,生命高于一切,在即使付出生命也不能挽回败局的情况下,是允许投降,保全生命的,在胜利以后,得到营救释放的战俘,也会得到黄丝带的欢迎回家,这些战俘也是英雄,对以后的升迁发展并没有影响!在东方国家,投降是可耻的行为,宁可死也不能投降,对于回来的战俘,一般必须接受军事法庭审判,带队投降的可能判死刑或者判刑,一般的会解除军职押送回籍,终身都会受战俘影响,政治上的生命结束!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投降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在西方讲究的生命高于一切,当一个人尽心尽力了,仍然无法战胜对手,可以选择投降。不仅不会受到惩罚,依然被视为英雄。东方人则崇尚舍生取义,即使失败也要杀身成仁。如果因此投降,啧被视为没骨气丧失气节,为人所不齿,会永远遭到唾骂的。这就是东方人信仰的“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毁其节”的道理。
1944年6月23日,日军为了打通西南战略通道,向湖南衡阳发起疯狂的攻击,爆发了举世震惊的衡阳保卫战。当时,日军第11军指挥官横山勇率领第68和116两个师团,天真以为会像战长沙一样,轻松拿下衡阳城,殊不知,他遇到了自日军侵华以来最顽强的抵抗。
驻防衡阳城的是有“泰山军”美誉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将军。方先觉毕业于黄埔军校,在抗战中,方先觉立下赫赫战功,由营长、团长一直升为第十军军长,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此时的第十军只有17000人,方先觉利用有利的地形,层层设防,狙击日军的进攻。第十军的将士发扬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大无畏精神,给进攻的日军极大伤亡。
面对两个师团伤亡惨重,日军指挥官横山勇不得不再调两个师团围攻衡阳。此时,日军总兵力已达9万余人,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下,日军一次又一次向第十军的坚守的阵地发起攻击。蒋介石要求第十军坚守七天,可第十军已经鏖战14天,依然迟迟不见援军的影子。面对越来越重伤亡,方先觉下令第十军主动放弃外围阵地,撤入城内,利用城内建筑与日军展开巷战。
在坚守到四十天时,第十军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由于日军的包围圈日渐缩小,空投的很多战略物资都落到日军阵地上,第十军很难得到有效补给。方先觉并非贪生怕死之徒,面对城内几万老百姓和几千多个伤兵,方先觉做出一个艰难选择,决定以个人荣辱 ,换取几万老百姓和几千伤兵的性命 。于是,他开始与日军派来代表进行谈判。方先觉提出两个条件:一:日军必须保证城内老百姓和剩余士兵的安全。二:要救治受伤的7000名士兵。日军指挥官横山勇为了早日结束战斗,对方先觉提出的要求一口答应,第十军将士这才放下武器。
据战后统计,此次衡阳保卫战历经47天,日军阵亡2万余人,第十军有5000将士为国捐躯。也就是说每倒下一名中国军人,就要击毙四名日军。衡阳保卫战因其惨烈战况,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后来,方先觉将军设法逃脱日军控制,回到重庆,受到重庆各界热烈欢迎……由于方先觉没能坚持最后杀身成仁,很多国民党官兵对他产生了抵制情绪,以至于方先觉自衡阳保卫战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过重用。现在,仍有一些学者指责方先觉与日军签订城下之盟,是投降将军,丧失民族气节。但我觉得方先觉置个人荣辱于不顾,换取几万人免遭日军屠杀,他不应该受到过多非议。
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去度量,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也无论有多少理由和借口,投降敌人者,都是最令人不耻的。
事实亦是如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投敌者没有几个得以善终,其所造的孽还必定祸及子孙!
据说立国只有二百五的美利坚国是另类。
它们没有什么自己的文化,不大讲究名节操守和道德,为了自己和亲人的性命以及利益,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投降是合情合理并且不会被岐视。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所以,也才有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五千年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我们有理由为中华文化而深感骄傲和自豪并将之发扬光大!
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西方人看来,打仗打输了就投降是很正常的事,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还是为了亲人,投降不是什么耻辱,是很正常的,被释放的战俘回国后也是英雄,也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在东方人眼里,投降被看作是没有骨气丧失气节的表现,宁死不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才是真英雄,所以二战时日本会有那么多的自杀性攻击,也有很多战败自杀的人。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对于投降的看法也天差地别,这无关乎对错,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选择而已。
不值得原谅!!!
残酷的战争中没得选择,只有在战场拼死一搏,死而后生,荣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