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真的发生过。除了三国时期文聘的空城计、赵云的空营计外,还有三起空城计的运用。

文聘、赵云的“空城计”

结合《三国志》和《魏略》看,应该是文聘屯兵石阳,孙权带兵攻打江夏、围石阳,而城栅不少损坏的,百姓又有不少在城外,文聘一来不及修补防御工事、二来不及召回百姓。被围困二十余日,危及之间,文聘让城中人全躲将起来。突然被攻的城池偃旗息鼓,孙权心中起疑,认为城中无人肯定有诈,要么设伏有所图,要么有援军将至,于是撤兵。



赵云的空营计则是在汉中之战,出去找黄忠,碰见曹操大军,撤回营寨后,副将张翼欲闭门拒守,而赵云则命令大开寨门,偃旗息鼓。曹操认为有伏兵,就撤兵,结果被赵云趁势追击,恐慌之间自相蹂踏、掉入汉水中死伤不少。

这两个案例,就是三国时期的空城计谋。

另三起“空城计”

此外三起分别是南齐萧承之、唐朝崔知温、唐朝张守珪三人运用的。



萧承之和文聘一样,是被围城,然后命令兵士隐蔽,大开城门。敌人以为有伏兵,便退走了;崔知温是任兰州刺史时,面对党项三万大军进犯,和赵云一样打开城门以迎贼寇,党项人也是怕有埋伏,不敢贸然进城,撤退时被趁势击破;张守珪任瓜州刺史,面对敌军来打,和《演义》的诸葛亮城楼上弹琴类似,他是城上置酒奏乐,聚会将士,敌军怀疑城中已有防备,和司马懿一样不敢攻城而撤退,张守珪派兵追击击败敌军。

思想核心

“空城计”的核心,头条小王原来有回答过,认为这个符合《尉缭子战权》的思想,“有者无之,无者有之,安所信之?”,有的伪装为没有的,没有的伪装为有,虚实之间对方怎么知道哪个才能相信?



《三十六计》原典关于“空城计”的论述,就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虚妄的再虚妄,让人以为有实质,生疑的再生疑,让人没有疑惑,这样反复下来就很让人不知所措了。

所以,我觉得上面5个案例都属于“空城计”,而并非一定要像《演义》里诸葛亮一样,具备三个要素:

一、城门打开迎敌军

二、城楼有人迷惑敌军

三、敌人吓跑撤兵

才能称为“空城计”,缺一条就不算,那不是和赵括一样,太拘泥于理论。



就像孙子兵法提到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才可以称得上用兵如神。

最佳贡献者
2

有。合适的条件下就会发生

3

南北朝时期发生过

4

摆空城计的,现实社会当中真实存在,别说有文化、有计谋的人,就是普通百姓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空城计”。致于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这个事,应该是为神化诸葛亮的艺术加工,正史并没有记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