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匡胤是历史上得天下最容易的一位皇帝,几乎兵不血刃就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当初他和他的“义社十兄弟”对小皇上柴宗训谎报军情,说:“契丹要侵略后周!”小皇上年幼无知,命令赵匡胤带京城禁卫军前去迎敌。

这正中老赵和众兄弟计谋,手中有了军权和士兵,发动政变岂不轻而易举吗?

当老赵率领军队夜宿陈桥驿时,当晚老赵和众将领喝了一点儿小酒,然后赵匡胤就睡去了。

当他醒时,将士们把一件黄袍(龙袍)披在他的身上,跪在他的面前山呼万岁。

其实这些都是老赵和“十兄弟”事前商量好的,“十兄弟”裹挟众将拥立老赵为皇帝,史称“陈桥驿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

赵匡胤称帝后,夜晚总是失眠。他想:“将领们今天能拥立我当皇帝,一旦他们不高兴,同样能拥立别人当皇帝,这可怎么办呢?”

就在犯难的时候,他的好朋友赵普向他献计说:“这些武人好对付,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匡胤恍然大悟,一拍大腿说:“就照你的办!”

这就是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的计谋。

赵匡胤设了一场酒席,然后邀朝中的重臣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老赵开门见山地说:“我希望老哥几个退休回家养老,我给你们钱财,多置办点田产,多纳几房小妾,做个安乐公岂不美哉?”

众臣不敢有其他意见,知道皇上怀疑自己了,唯恐以后受到迫害,于是纷纷请辞退休,老赵一并允许。

办完这些,老赵总算舒了一口气。



亲们看到了吧?当个皇帝也不容易,整天算计来算计去,还不如我一天“三饱一个倒”来的洒脱呢!

别以为老赵这就满意了,他还要折腾。他要树立绝对的权威,要从心灵深处征服众臣。

老赵称帝之初,在和众臣讨论国家大事时,君臣都是坐着喝着茶水来议政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坐而论道”)

慢慢老赵心中不爽了:“这不是和官家平起平坐了?不行,我得想法让大臣们站着,我坐着议政,这样才能显出尊卑。”

有一天上朝,群臣上折回原位坐好后,老赵拿起一份折子看了起来,不一会抬起头招呼宰相范质过来一下,老赵指着一个字说:“老范啊,我眼花,你看这是个什么字啊?”

老范低头一看说道:“皇上,这是座位的“座”字,老赵说:啊,明白了,你回座位去吧。”

老范回座位一看,自己的凳子不见了。原来赵匡胤安排人偷偷把他的凳子撤了。



老范也是明白人,他马上想到自己没有参加陈桥兵变,没有拥立之功,这是皇上对自己不满,要惩罚我,让我站着议事。

老范就这样乖乖站着议政,茶水也撤了。

群臣看宰相都站着,自己再坐着有点不像话,于是纷纷主动撤座站着议事。老赵满意的点了点头,从此宋朝坐着议政的传统改为了站着议政。

顺带提一下,老赵为了防止群臣站着议政时交头接耳小声嘀咕,他发明了长翅纱帽。官称“长帽翅”。

它是用铁片、朱篾做骨架,外面用丝绸裹起来的一种长翅,官员戴着这种帽子,只要交头接耳,就会碰到别人的脸。赵匡胤就是用这样办法禁止群臣私下议论朝政。为了巩固帝位,老赵可谓挖空心思!

文/秉烛读春秋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大臣面君议事,从坐而论道,过渡到站立回话,再到跪以奏事,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大臣们在皇帝面前的“身高”,却越来越矮!史学家吴晗说,这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从史料记载看,赵匡胤是这个重大转变的“始作俑者”,正是从他开始,大臣们跟皇帝没有了平起平坐,只能侍立一旁。这件事从何而来,还有一个小故事:

范质有一次向赵匡胤奏事,行完礼刚要入座,赵匡胤说:朕进来眼花,看不清东西了,麻烦你把奏疏递到朕的面前来。”范质起身照做,回到座位旁一看,茶座没了,只好站着回话。从此,大臣议事就再也没有座位。

不过,很明显这个故事是编造的,逻辑不通。范质难道坐在茶座上向赵匡胤展示奏疏,搞得赵匡胤抻脖子看不清,要他递近一点?奏疏在范质手上就不存在“看不清”,而是“听不清”,奏疏在赵匡胤手上,就不需要范质递近一点。

另外,赵匡胤也不需要这种近乎侮辱的方式,让范质难堪,他只需要上朝时不设座,没有大臣敢跟皇帝要座位。

明显是后人编造的假故事,如果谁手上有相关原始史料记载,请麻烦转给我一份!

这个故事是被后人改编了,原文在《宋史范质传》: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宋以前的唐朝和五代时期,宰相和皇帝议事是“坐而论道”,小茶喝着,屁股坐着,你一言我一语,就像朋友谈天说地,气氛相当和谐,君臣关系很平等。

让这件事发生变化的不是赵匡胤,而是范质。范质惧惮赵匡胤的“英睿”,每次奏事不敢马虎,要提前在家做功课,把所要谈的事预先写成奏札,见到皇帝不再是漫不经心地现想现卖,直接呈交奏札,省去了坐而论道的轻慢。

看清楚没,那时候宰相跟赵匡胤谈国事,根本就没有奏疏,不存在什么“眼花,看不清”。递交奏疏,从范质才开始。

赵匡胤一看,这个好,效率提高了很多。于是同意了范质的奏请,从此坐论之礼被废除。

请注意以下几点:

  • 一、废坐论之礼初衷并不是显示皇权独裁,而是提高办事效率;

  • 二、废坐论之礼并非出自赵匡胤,而是范质主动的行为,并推而广之;

  • 三、废坐论之礼仅是指宰相独立奏事,而非公开朝会之礼;

大臣议事或朝会,至少在汉朝,还都是坐着的,不过那时候没有椅子,是席地而坐,跪坐。到了宋朝以后,大臣们没了座位,变成站着奏事。到了明清,大臣奏事就必须跪奏,君臣之间的尊卑差距越来越大。

从坐到站,究竟以哪一件事为分水岭?其实根本不是故事中讲的那样,一次撤座就完成,应该是个渐进的过程。范质主动由“空口白牙”坐而论道,主动变为以奏札奏事,是这个转变重要标志。

范质的这个示范作用,被赵匡胤批准,以后宰相奏事,都要提前在家做功课。到皇帝这里来,奏疏一上交,直奔主题,很快就处理完了,根本用不上茶座漫谈。所以,导致坐论之礼慢慢被废除,绝不是一道政令,或者一次撤座的效果。

连宰相奏事都提前做功课,都没了座位,朝会中的大臣们待遇总不能超过宰相吧?由此朝会站着议事逐渐变成了惯例。

这个转变里面好像没有皇权的独裁嘛?其实不然,范质之所以发生主动变化,其实就是出于对赵匡胤的敬畏,对皇权的畏惧。只是范质恐怕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个主动变化,让大臣们在君权面前,从此越来越矮化!

3

谢谢邀请。

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对朝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汲取了唐朝藩镇势力坐大导致割据的教训,把军权都牢牢抓回自己手里。那些功臣也乐得用兵权换来美女田地和皇帝的放心,安享太平。

至于赵匡胤如何把坐朝议事改为站朝议事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原后周的宰相范质没有参加“陈桥兵变”,没有拥立新皇的功劳,但是赵匡胤还是让他继续当宋朝的宰相,所以他诚惶诚恐,有事情不敢直接找皇帝谈,只是通过递折子等方法向皇帝报告。在朝堂上也不敢端坐和喝茶,其他大臣见宰相都这样,也都不敢坐了。所以后来坐朝议事就改成了站朝议事。

第二种说法是赵匡胤有一次故意说眼睛昏花了,有几个字认不清,就叫宰相范质上前辨认,范质回到座位发现凳子被拿走了,以后就只能站着议事了。

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赵匡胤雄才大略不会玩第二这种小把戏。

4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劄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上面这段话引自《宋史·列传第八》,意思是在宋朝之前(包括五代乱世)宰相和皇帝议论国家大事之时,皇帝都会给宰相赐座,并且还有茶水喝,是为“坐论之礼”。这其实是丞相崇高地位的一种象征,也是皇帝对丞相的尊重。

但是事情到了宋朝发生了转变——一方面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确英明神武,整个人的气势就不一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臣太弱了,尤其是宰相范质(周世宗柴荣的托孤大臣,也曾经是后周的宰相)在北宋建立之后因为没有拥立之功,却居宰相之位,常常觉得理亏,所以他便不再直接进宫与皇帝面谈,而是写好奏折送进去,他的解释是这样做才更谨慎,避免闲谈带来的失误。

宰相都这么做了,其他官员自然也跟着学,就像现在面对面仍然要在网上聊天一样,渐渐的赵匡胤收到的奏折越来越多,却没人再跟他当面聊天了,于是“坐论之礼”便逐渐废除了。

5

赵匡胤真的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很聪明,我很崇拜他!

纵观其一生,文武双全,从“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再到“废座撤茶”,赵匡胤在掌控权力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流血事件,其手段之高明,历史罕见。

宋太祖赵匡胤应该算是历史上一个比较被忽视的开国之君,大家印象最深想必便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其实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因为当时的后周皇室凋敝,主少国疑。赵匡胤成了一个欺负孤儿寡母的渣男。

再加上后来的宋朝,老是受欺负,辽、西夏、金等异族政权轮番上阵,给了后世一个宋朝积弱的印象,找不到自豪感。很多人将其归咎于赵匡胤重文轻武,导致了宋朝武力孱弱。

所以,赵匡胤的名声真不太好。

但事实上,历史上的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其政治手段,花样百出。在刚刚登基没多久之后,就用非常委婉的方法握住了全国的兵权,即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而他废除坐礼一事也是同样的“委婉”。

众所周知赵匡胤是半路出家的皇帝,他本是后周重将,他在后周的军队之中也有很高的威信,不过威信再高也只是一位臣子,他的地位在朝廷上和很多“同事”差不了多少。等到他发动兵变夺得权利以后,为了让政局快速稳定下来,他便将原先后周的官职系统全部保留了下来,以前的众多同事也变成了自己的下属。

虽然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整个朝堂的官员都是自己的“老同事”,这部分人虽然表面非常归顺,内心一定是对篡位之臣有些意见的,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一个千年流传下来的规矩让这位君主更加不爽,这个规律就是朝堂的“坐礼”。

在后周以前,中原地区的朝廷是会对大臣“施恩”的,元老重臣有坐在朝堂品茶论证的待遇。

这即是所谓的,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

在原先做为臣子的时候,赵匡胤就跟朝中同事坐在一起,如今自己成了君主,还要依照这样的礼节和下属坐在同一朝堂之上,再加上他心中对于大臣不放心的感觉,这种礼节规定让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废除这项流传了很久的规定。

当时的朝堂中有三个后周元老级重臣(魏仁浦、王溥、范质),这三人在每次上朝之时都坐在君主的侧对面,并且每次议政之时都能品茶讨论,赵匡胤若是想废除这项规定,最高的爆发就是拿这些人“下手”。

在一次的议政过程之中,他特意安排了一项活动,以此来彻底废除“坐礼”。 首先他将当天的奏折拿在手中,摆出一副怎么也看不清楚的模样展示给大臣们看,最后他终于“放弃”了阅读,并且告诉臣子说自己的年级稍微有点大了,眼睛也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平日看东西总是浑噩不堪,如今竟然连奏折都看不清楚了。

说完这样的话以后,他赶紧让坐在堂下的那三位大臣帮自己“翻译”一下奏折的内容,这三位也没有多做考虑,为君主分析奏折本身就是他们的任务之一。

等到他们从座位上起身来到君主身边以后,早就被安排好的下人悄悄的将所有椅子都拿了出去,等到三个大臣解读完奏折以后,回头竟发现椅子消失了,茶水也不翼而飞久。经政治的三人对视一眼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们很清楚君主的目的是确立自己的威信,让整个朝堂上只有皇帝一人有资格坐着,并且间接的表示“你们三个该退休了”。

这便是历史上的“废座撤茶”事件。

等到这次事件过后,三位元老大臣纷纷上交了自己的辞呈,请求回乡养老,君主表面极力挽留,但谁都知道这只是面子活罢了,他巴不得这三人赶紧离开朝中呢。

随着这三人的离去,流行了近千年的朝堂坐礼也从此消失,赵匡胤又通过自己的“委婉”手段进行了一次创新。

如果说“ 杯酒释兵权 ”是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此次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

赵匡胤无论是从实权还是地位上,都享有绝对的优势,皇权至上的效果得以体现。而且最厉害的是,达到这些目的,赵匡胤没费一兵一卒,没有迫害残杀任何功臣。其比之刘邦、朱元璋这些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6

话说说,赵匡胤有天上朝,他与宰相范质,王溥等大臣坐着议事,当他们都禀报完时,赵匡胤说:“我的眼睛花了。把你门的奏折拿近一点吧。”范质站起来,把奏折交给他时,然后转身坐下,发现座位已经不见了。从那时起,丞相在朝廷上就没有座位了。这种说法不可信。从赵匡胤一贯的表现来看,玩这样的幼稚把戏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范质是前朝的大臣,不是现王朝的直接势力人员,他相当的不踏实。因此,他主动提出在朝廷上不设有座位或有茶可喝。赵匡胤更是顺水推舟,不再设有座位,站在朝廷上奏事就成了以后的惯例。

之所以能改为站会,也是因为经过唐朝节度使割据后,贵族势力,门阀势力减弱的缘故

7

中国古代丞相的地位很高,宋朝初年官员和宰相可以和皇上一样坐而论道。赵匡胤为了中央集权杯酒收了兵权就开始收拢政权了。以看不清奏折为由让宰相来身边念给他听随后就让公公把宰相椅子撤了。宰相回去发现椅子没了就知道皇上看自己不爽了,伴君如伴虎虽不杀士大夫但其他的自己也受不了就只好站着了。宰相都站着了其他官员还敢坐着吗?就全都站起来,公公们就把所有椅子全都拿走了。从此以后站而论道。明清就跪而论道,相权越来越卑,皇权越来越尊。

8

赵匡胤是如何把官员的坐朝议事改为站朝议事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搞创新的人,他最著名的创新成果就是“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其实,“黄袍加身”把戏的真正发明人是他的上上任领导人--后周太祖郭威,他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模仿前辈而已,只是因为赵匡胤后来的名头比郭威的响亮,“黄袍加身”的创新成果也因此落到了赵匡胤的头上。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即后周太祖“黄袍加身”的十年后,七岁的后周幼主柴宗训派赵匡胤率军北征北汉。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利用市井传言和被部下“黄袍加身”的把戏,开创了史上最温和宫庭政变的先河。“黄袍加身”的他,在极少流血牺牲的情况下,顺利地登上了赵宋王朝皇帝的宝座。

赵匡胤年轻时,喜欢舞枪弄棒,且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舞枪弄棒的过程中,居然捣鼓出两项创新发明来。一项创新是拳术,江湖称《三十二势太祖长拳》。据说这套虎虎生风,招招致命的拳法,均来源于战场上生死相搏的格斗经验,很实用。另一项创新是兵器,江湖称盘龙棍,又叫梢子棍,盘龙棍又分为大盘龙棍和小盘龙棍。大盘龙棍一端较长,一端较短,专门用来打击敌军的马脚或打击身着厚甲的敌兵。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使的就是那条大盘龙棍。小盘龙棍用于近身搏击,经过不断地改良,就成了后来的双节棍。一千多年以后,经过李小龙“嘿!嘿!”功夫片的演译,双节棍风靡全球。再后来,因为周杰伦的歌,双节棍就成了“哼哈嗬嘿!”。这倒是赵匡胤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一项创新是“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也就是赵匡胤当上皇帝后的第二年,他吸取了李唐王朝藩镇军将坐大后,直接威胁朝廷的教训,用设宴喝酒的创新办法,兵不血刃,轻而易举的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军权,从而解决了潜在的军事政变的隐患,极大地保证了赵家江山的稳定性。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们,虽然没了兵权,但爵位和封地还在,可以回家当大地主,仍然有吃有喝有钱花。能够如此和平、快捷又稳妥地处理好开国功臣的皇帝,从秦朝以来,除了唐太宗以外,再也难找到几个了。不过,此项创新虽然解除了军人坐大后对皇权的威胁,但,此后有宋一代在军事上再也没有过扬眉吐气的时候了。

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二项创新是“站朝”。这项创新改善了会风会纪。在宋代以前,大臣在朝堂上还是有座位的。当然,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在朝堂上坐着,只有级别够高的才行,至少要到宰相这样级别的,才有资格被赐座。譬如,东汉末年,曹操上朝时,汉献帝就要给他让座;东晋的第一任皇帝司马睿登基时,就拉着丞相王导与他同坐。虽然这些事都发生在臣强君弱的特定时期,但,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宰相在朝堂上,依然是有座位坐,有茶水喝的。

野史说,赵匡胤正式登基的第二天,在朝堂上与宰相范质,王溥等大臣坐着议事,当范质,王溥等奏事时,赵匡胤说:我的眼睛花了,把你们的奏折拿近来一点吧。待范质等起身递上奏折,再回身想坐下时,发现座椅己无踪影。从此以后,宰相在朝堂上就再也没有座位了。这种说法不可信,从赵匡胤的一贯表现来看,还不至于玩这样幼稚园式的小把戏。实际情况是,范质是前朝的顾命大臣,不是当朝的嫡系部队,宰相当得不踏实。因此,主动提出上朝不再设座,也不喝茶,赵匡胤乐得顺水推舟,没了座位,站朝就成为以后的惯例了。

创新出了“站朝”以后,朝堂上就只有宋太祖一个人坐着,既凸显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大大改善了开会风气,提高了办事效率。但不久后,赵匡胤又发现了新问题。

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三项创新,是发明了宋朝特有的官帽“长帽翅”。一日早朝,赵匡胤在听取大臣奏事时,发现朝堂两侧有不少官员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赵官家心里很不爽,看来站朝还没有完全改变会风会纪。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后,一项新的创新计划横空出世了,这就是宋太祖的第三项创新--宋朝的“长帽翅”(长帽翅就是用铁片、竹篾做骨架,外面用布帛装饰的帽翎)。赵匡胤令掌管服装的官员,把长翎加在官员们幞头纱帽的两边。戴上这种帽子以后,行走极不方便,一不小心,帽子就会歪了,甚至掉了。如此一来,官员们只能面对面说话,想和旁边的人嘀咕就困难了,更别说交头接耳,因为,官员们不但要担心帽子歪了掉了,还要时时担心长长的铁帽翅别把同事给刺着了。从此,大臣们在朝堂上再也不敢随便交谈了。

大臣们为了在上朝时保持帽子的平衡性,平时在家里就要经常练习,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生怕帽子会碰着别人的习惯。

很多年后的一天,宰相寇准打扮成读书人的模样,进行微服私访。途遇一老翁,便上前施礼交谈,老翁对寇准甚为卑恭。寇准很奇怪,问:“老丈,我乃一穷书生,你为何如此卑恭?”老翁答:“切勿诓我,你是官爷!”寇准又问:“你是如何识得?”老翁答:“你方才经过窄巷,侧身左顾右盼,生怕碰掉了你的帽子,不是长年戴长翅帽的官爷,哪里会有这种习惯动作呢?”

新建的大宋王朝在宋太祖赵匡胤创新精神的带动下,大宋臣民掀起了创新发明的热潮,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以外,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以及火药这三大发明都起源于宋代。当然,宋代的发明创新还远远不止这些,除了军队被“杯酒释兵权”战斗力不如汉唐外,有宋一代的科技、文化、经济水平都远远领先于当时的全世界。

9

宋朝时,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在加强君权方面动了不少心思。

对于武将,是“杯酒释兵权”,对于文臣则是“忽悠撤座位”。

那个时候,坐的姿势已经跟现在一样了。

老赵诈称自己眼花,要求丞相将奏章送过来。等丞相起身上前的时候,内侍趁机撤去了凳子。

丞相回头再坐的时候发现凳子已经没有,只好站着。其他大臣见状,也只好老老实实站起来。

从此,坐了千百年的文武百官,被老赵一声忽悠,终于站起来了。


10

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得到皇位,担心镇不住大臣,就把前朝的坐朝议事改为站朝议事,也就是朝廷上只有皇帝一个人能坐着,所有皇亲大臣都坐着。既是彰显至高的地位,也提高了开会效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