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涯山之后无中国。宋朝十万军民沉海而死,明知不能胜,不做亡国奴,很壮烈,也很凄惨。人在绝望时,为什么不置于死地而后生?选择自杀,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也是一种不成功就成仁壮志,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一种骨气,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德,敢于牺牲,不怕牺牲的精神。

现在很多人也说“人头担保”。但失败后总是找借口找理由,没有担当,对照涯山海战的宋朝十万军民不值一提。

最佳贡献者
2

答:我不认为那些不投海的是没骨气的人,而那些投海的人未必都是有骨气的人。不信各位看官可以往下瞧:

对于崖山海战十万人殉国事件,其实很好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使大多数表现出来的是“懦弱”,没有抗击外敌必胜的信心,所以宋朝总是喜欢谈判求和。

而当时的南宋只剩下崖山这一个地区,崖山海战败象出现后,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是没有战斗力的人,当然有很多是文官,不懂得指挥战斗,只会一味地强调忠君的思想。如果他们选择继续战斗的话,那么只能是死。假如在崖山海战中殉国的十万人选择投降蒙古人的话,他们的境遇未必会好。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投降必须在蒙古人进攻以前投降,如果在战争过程中投降,只能是被杀的命运。这十万人知道投降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能选择投海自杀,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更多折磨还能给自己个安慰。

至于说那些不跳海自杀的,也不能说没有骨气,如果当年西楚霸王肯过江东卷土重来,那历史又不知道会怎么改写了。再说了这么多人的观念肯定不会完全统一,有人想一死了之,而有人想给民族留下一点希望,如此说来那些不投海的未必没骨气;那些跳海的也未必有骨气,因为他们不敢面对失败,逃避现实。

3

我不知你们是怎么想的,但我坚信:誓死不做亡国奴!古今中外都一样。涯山一役,就以分出高低成败,不做亡国奴是种精神,更是文化!

大家都还记得伊斯兰人体炸弹、黑寡妇吧?这就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至于说,还有部分人活了下来,不是他们不敢死,也不是说明他们怕死。因为他们有着传种接代誓报此仇的艰巨任务,故而不能死,不能绝后。苟且偷生的滋味并不好过,甚至于难过死亡过程!

饱汉不知饿汉饥,楚女不知亡国恨!!!

4

宋代的十万军民投海而死,不是战死,而是寻死。

为谁而战?为谁而活?所谓的忠,命都没了,忠去哪里?!

为活而战,-为国而战死,而不该愚忠寻死,分文不值。

5

崖山一战,写尽天下忠义,唱尽世间悲歌。数万南宋将士撒尽最后一腔热血苦战至死,十万百姓宁为玉碎共赴国难,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可歌可泣的壮举,崖山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誓死卫国的伟大传承,激励和造就了中华儿女头可杀血可流的傲然铁骨。

另一面,未能一同赴难的南宋子民并没有放弃斗争。

元朝的百余年统治间,汉人的反抗运动多达数百起,而元末风起云涌、声势浩大的红巾军大起义,更是动摇了元朝统治,最后,由朱元璋完成了对元朝暴政统治的致命一击。

元卒。

6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崖山海战的失败意味着南宋王朝的灭亡,陆秀夫背幼主投海自尽,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海面布满浮尸。

投海的都是什么人

南宋政府败退到崖山,除了王公大臣外,还有一些跟随的宫女、侍从、官员,他们一路追随南宋小朝廷的脚步,一步步退到崖山,随着崖山海战的失败,他们的希望也随之破灭。而元军对待俘虏的政策只有杀,这就逼得他们不得不做出最坏的打算。

真的有十万吗

史书记载,崖山海战后海面布满浮尸,并没有强调十万军民集体投海自杀,战败后投海自尽的确实有,但是十万军民集体投海自尽确实有点离谱,不是不想信我们华夏民族的血性,而是不相信这个苟安的政府能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拥护。

没死的真的没骨气吗

因不愿受辱,十万军民选择投海自尽,那活下来的就真的没有骨气吗?大错特错

毕竟宋王朝是他赵官家的,你再怎么效忠,他该气人的时候也气人。高俅、秦桧的骂名仍然历历在目。虽然朱熹的忠君爱国思想响在耳旁,但是民不聊生的时候也会人心生畏惧,当南宋政府纷纷败北,追随他们的遗老遗少是幻想他们再次东山再起,而元朝少数民族的性质也让这些天朝胜民们的优越感消失殆尽。

7

我热爱学习,热爱回答问题。针对笔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查阅个各类资料,以及跟同学、朋友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经查证历史,公元1279年,南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其结果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宋朝的十万军民为何不力战而死,或是直接投降,而是选择投海自尽呢?

1.“上帝的鞭子”蒙古铁骑所向无敌!

首先当时的蒙古铁骑早已横扫欧亚大陆,战斗力之彪悍举世罕见!南宋军队屡屡战败,战斗意志早已被摧毁。崖山海战后,更是哀鸿遍野,无力再战。

2.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南宋军民宁死不辱

有北宋“靖康之耻”的教训在前,宋朝军民如果选择投降,那必定是受尽侮辱,南宋的文臣武将为了保存民族气节,十万军民慷慨赴死。

崖山之战后,存活下来的南宋遗民难道就甘心做待宰的羔羊,没有骨气的亡国奴?

终元一世,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都没有停止过。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时,仅山东、河北地区,就有三百余起农民暴动。1344年,黄河又在白茅堤(河南兰考东北)决口,向东倾泻,六百公里狭长地带上的村庄和人民,全被淹没,直入黄海。河水泛滥所及,又增加数十万无处投奔的饥民,成为武装群众无尽的兵源。

元朝统治中华大陆短短九十余年,汉族人民前赴后继的站起来反抗!终于由农民皇帝朱元璋完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历史伟业。

可见崖山之战后的炎黄子孙并非没有骨气,而是选择蓄势待发,在元朝统治的九十年间不断进行反抗,最终将蒙古人赶出中华大陆!

8

谢邀,提问所指乃蒙古大军灭南宋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南宋十万军民殉国,是有骨气,但活着的人,同样是以骨气面对蒙古铁骑。谨以此句献给当年殉国与苟活的先人:有时候,死很容易,活着却很难。

崖山海战,爆发于公元1279年,又称宋元崖门海战、崖山之战,是蒙古大军南下侵宋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将背景回溯至宋元决战时代,末世悲歌,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集结抗元势力于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与张弘范所率强大的元军进行中国史上罕见大规模海战,最终不敌,陆秀夫背负年仅八岁的南宋末帝赵昺投海,随行十余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悲壮殉国,遂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有失偏颇的说法。


十万军民展现了宁死不降的民族气节,一定程度上迫使元朝统治者改变野蛮政策,也激励后世反抗压迫统治的仁人志士奋起反抗。有元一朝,历数98年,终在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中,败走大漠。

慷慨赴国难蹈海殉国的人,自是名垂千古的忠烈之士,展现的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忠肝义胆的精神;忍辱负重苟活于乱世的人,更需要莫大的勇气,承担起所有人未竟的事业,为绵延华夏文明的香火,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两种选择,殊途同归,仅以生死论英雄,谈骨气,对忍辱负重活下来的人是不公平的。

9

大家好,我是晚来风,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宋朝从建立之日起,就屈辱的存在着,三百多年的宋朝,中华并没有真正的统一过!当时并存了好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辽、西夏、金、大理等等!但是宋朝又是一个伟大的朝代,经考察证实,当时的大宋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三成左右!文化科学经济齐发展,可惜唯有军事实力不行,这和宋朝实行的抑武重文的政策有关,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军事力量薄弱,军备废弛,这其实就像一只小绵羊,拼命吃草,终于把自己吃肥了,然后狼来了,直接喂狼!

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氛围和政策下成长的军民,平时受到教化的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以德服人!太祖自“杯酒释兵权”之后,彻底把武备废弃了,文官带兵成了常例,武将都被边缘化了,退化了,大家都是读书人,都是文明人!反正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言论自由,没事都学学诗文,生活安逸得很!想不到啊,等到了强敌入侵的时候,外表看似强大的国家已经成了纸老虎!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敌人进门了,男女老少全部掳走,甚至祖宗牌位都扛走了!华夏文明直接被腰斩了,真够痛的!可是南宋的皇帝不痛,祖坟被刨了都没感觉!依然没血性,装糊涂,得过且过!不思学国耻,反而西湖歌舞不得休!偶尔出那么几个猛人,像岳飞、吴阶、韩世忠等,糊涂皇帝很快就给灭掉了!皇帝成了敌人的内应,自废武功,自剪羽翼!可悲啊,一堆糊涂蛋,大难来时无处飞!

崖山之战,这些忠臣孝子,没有拼的勇气了,甚至死的硬气一点都做不到!手挽手一起跳崖吧!像下饺子一样,来个痛快的!何必这么义无反顾,何必这么忠贞不二!都是死亡而已,有的选择啊!不必这么屈辱的死。好像被猎豹追逐的羚羊,宁可跳崖,也不愿意反戈一击,和敌人誓死同归吗?为什么会这样啊?因为他们的骨气几百年前就丢了。“崖山之后无中华”,太沉痛的教训了!

所以一个国家文物一定要平衡发展文物互为支撑,任何一方不能忽视!越是和平年代,越要厉兵秣马,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敌人会从哪个方向过来!最后,这是个人短见,有不当处请海涵!

10

不能这样说。试想一下,如果,那投海的十万人没有投海,而是以必死之心,迎着冲过来的铁骑弯刀,挥舞着刀枪、辊棒、扁担、石头甚至是自己的长衫去和他们拼命。相信我的话,他们绝对没人会活下来,可是也绝对比排着队去跳海强百倍,所以没有投海的仅仅只是没有战死而已,绝对要比投海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