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离不开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事变发生,李世民杀害长兄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家属数百人。对于玄武门之变,历来正史多认为是李世民被逼无奈、自卫反击。对于李世民被逼反击自卫一说,不少学者认为是李世民处心积虑,并非被逼而为。
李世民早在武德四年攻克东都后就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从这时起开始聚拢党羽。政变前夕,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集中心腹,密召房玄龄等共商大计。
相信大家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离不开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事变发生,李世民杀害长兄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家属数百人。对于玄武门之变,历来正史多认为是李世民被逼无奈、自卫反击。对于李世民被逼反击自卫一说,不少学者认为是李世民处心积虑,并非被逼而为。
李世民早在武德四年攻克东都后就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从这时起开始聚拢党羽。政变前夕,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集中心腹,密召房玄龄等共商大计。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在位23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在历代帝王中,若论文治武功及个人魅力,唐太宗无疑是最杰出的。
李世民15岁参军,曾去雁门关营救过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杨广。18岁随父亲李渊镇守太原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山西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的入侵。19岁就说服自己的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灭隋,20岁被封为秦王。
此时李渊的唐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四方诸侯割据。20岁的李世民人生从此开挂,年纪轻轻就亲自参与了四场大战役,为李渊开疆拓土。西边破薜举。北方击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收复华北。扫平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3年时间帮助李渊基本统一全国,从此李世民威望日盛。
由于唐高祖李渊在处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关系不当,过于优柔寡断,致使太子和秦王水火不容,导致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其结果我们都清楚,秦王李世民成功反杀,并逼退李渊,28岁便登基为帝,李唐便迎来了23年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其中最著名的重用李建成旧部魏徵官至丞相,且不杀功臣。使四方来朝,终于统一全国。而且李世民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有一套,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津津乐道,颂扬备至。李世民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采用怀柔的政策处理民族问题,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印度戒日王对李世民赞誉有加,后周皇帝柴荣亦想效仿李世民。成吉思汗作为杰出的军事家,也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佩服不己。朱元璋、朱棣父子对李世民的治国理政之道推崇备至。康熙帝对李世民的御臣之道羡慕不止,就连我们的毛主席也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可见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赞誉之高!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上只活了五十年,对于后世如何评价自然不能亲眼目睹,也无法预知。不过,在当上皇帝后,李世民就曾对自己作出过评价。
虽说有花式贴金自我吹嘘的成份,至少在后世,多认为其评价大部分算是较为中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在众大臣面前点评自己。
大概的意思是说,“朕发现,从古至今能在乱 世成就霸业的,全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大叔。 唯一的例外,是三十三岁起兵的东汉光武帝刘秀。
本人十八岁起兵,二十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当皇帝。从武功方面来说,朕已胜过古人。”在评价自身武功时,李世民可说是毫不客气。是否言过其实或是黄婆卖瓜?后世的成吉思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 中就说过,“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武功上的自我评价不带矜持,李世民对文治上同样没有吝啬。“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时间去读书。登基后朕常常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所以,在文治方面朕也超过了古人。”
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又曰: “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 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
整个唐朝,对李世民在文治武功及用人方面,亦多以唐太宗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基调。比如,《贞观政要》上记载的,唐中宗时期的授史馆修撰,谏议大夫吴競就评价,“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亘古而来,未之有也”。
有说以唐朝的大臣来评价唐太宗,因所处时代的局限,客观性必然会大打折扣。诚然,唐太宗在执政期间也有过失。如征讨高句丽,劳民伤财还无功而返。
又如晚期在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相继去世后,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迷恋上了金石丹药等。不过人非圣贤终究是瑕不掩瑜。不仅后世的史学家,就连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唐太宗李世民都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就有朱元璋对李世民的评价: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另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认为,“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
毛泽东评说李世民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是在读欧阳修等所著的《新唐书·李恪传》时写的批语。这句批语指出了唐太宗李世民在立皇储问题上的失误。
李治、李恪都是李世民的儿子,他们的优缺点、长短处,李世民自己是清楚的。李恪善骑射,有文才武略。“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李世民很喜欢文武双全、“英果类我”的李恪,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教导,封为远地藩王,让其历练成长。李世民经常对左右说:“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可见对他的期望之高。李治则为人软弱,缺乏主见,少雄主才略,恐难以重任。这一点,唐太宗看得清楚,于是打算废李治立李恪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但因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其外甥争位,只得放弃了改立计划,仍以李治为太子。殊不知留下后患。李治即位,即唐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李治不理朝政,致使武则天专权,宫中并称“二圣”。李治死后,武则天又连废中宗、睿宗两个皇帝,自称“圣神皇帝”还改唐国号为周。
我个人觉得李世民杀兄逼父登上皇帝是正确的,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如果不是他登上皇帝,中国能有贞观和大唐盛世吗,能有中国最圣明的明君吗,如果是他兄弟当皇帝你能确定他们能有李世民那样圣明吗,能创造贞观和大唐盛世吗,答案当然是他们不可能做到李世民那样好的皇帝,因为其中之一是他们与李世民的性格不一样,李世民善于听贤纳柬,而他兄弟是逆贤纳奸,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也不可能做皇帝做到李世那样好,如果不是李世民全力辅助李渊打天下,(大唐大部分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能做上皇帝吗,可以这样说李渊只是名义上的唐高祖.从家庭和亲戚方面来讲,李世民杀兄逼父是不仁的,但从当时国家大局和当时广大人民百姓来讲,很希望有李世民这样的伟大圣君,我们不管一个皇帝是怎样登上大位的,只要他是一个好皇帝,为民着想,那就行了.好了,朋友谈谈你的看法吧.
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文天祥:“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
陈普:“文皇仁义播敷天,李氏无伦三百年。末路荒唐如炀帝,蜀江更起度辽船。”
朱熹:“(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宋高宗:“(唐太宗)夸大而好名。”
明太祖:“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战斗。”
李贽:“好个魏微,若太宗,倒底有沽名之念在”,“太宗好名之心,逗漏于此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所说:“太宗即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吕思勉:“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强盛,乃“承季汉魏晋南北朝久乱之后,宇内乍归统一,生民幸获休息,塞外亦无强部,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
王仲荤:“封建历史家把贞观时期当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当然,我们承认贞观的政治比起唐代其他各朝的政治,相对来说,有其可以肯定之处。‘贞观之治’是渲染得有点过分的,其户口不足隋极盛1/2,部分地区仍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朱本政:“贞观后期的唐太宗封建帝王的骄奢纵欲,大肆挥霍,必然会大大加重人民的摇役负担,对此,马周在奏疏中直陈其弊说:“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但唐太宗不仅视若同闻,还倡言道:“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对此,老百姓为了逃避摇役负担,不得不纷纷逃亡;甚或砍断自己的手和脚,叫做“福手”或“福足”。老百姓苦于摇役繁重,怨声载道。
黄永年:“旧时史书包括新旧《唐书》,《通鉴》对唐太宗和所谓的“贞观之治”无不极尽夸饰只能事,即近时的通史,隋唐史仍多如此。其实这是受了唐人所修《太宗实录》和国史等的蒙蔽。”
唐太宗的缺点非常明显残忍好杀、虚荣好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很多人盲目喜爱的李世民在短短的50年岁月中,也做坏事不少,或许没有熬到晚年恰恰成就了他看似完美的人生,现在看来有很大嫌疑篡改史书的李世民,客观来说也有缺点,综合来看,他的能力,成就和贡献,当至少在秦始皇,汉武帝之下。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敬重唐太宗李世民的才华谋略,也都对他建立的卓越成就功勋,以及他建立的贞观盛世钦佩有加,把他治国之才的谋略视为效法的楷模,也视唐太宗李世民为一代明君雄主的典范。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朱见深:“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纯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钦佩效访其上半生,不齿其下半生,尤其是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