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明大清都是中国的历史朝代,过去的历史就让它过去吧。現在吃饭依然是一日三餐,而且生活质量不知比封建王朝时期好多少倍。因此,我爱的是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看到了它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东方。

最佳贡献者
2

老百姓:有奶便是娘!????!我也是老百姓中的一份子!叫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管他大明还是大清!????????????????


3

哪个都不爱,不论哪一朝哪一代,受欺压的总是老百姓。

古时王朝结构呈金字塔形,皇帝——中枢机构——地方府衙——各级地主——农民。可以看出,人数最多的农民处于最底层。

如果风调雨顺吏治清明,通过一年的辛劳还能饱腹,算是史书所记载的“盛世”;但若水旱洪涝饥荒动乱,老百姓将会是最凄惨的群体,轻则拖家带口逃难,重则卖儿卖女性命不保。

这样的统治状况,让百姓们如何去爱呢?

就拿明朝来说,虽然是汉人政权,除了开头的洪武、永乐,后面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伟人曾就此评价:

《明史》看了最生气,除了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指朱元璋、朱棣)搞得比较好,武宗英宗稍好,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明朝治理情况可见一斑,因此明朝的吏治混乱是从金字塔顶端开始,由上而下的。

到了明末简直就是百姓们的灾难,内有蝗灾、旱灾、瘟疫接踵而来,引发多地大规模农民起义;外有女真窥视,屡屡扰边。明朝在万历年人口已突破一亿,而经过常年灾荒战乱,到清初时只剩下5000~6000万,人口损失过半,这“过半”之数当然绝大部分是老百姓。

到了满清,康雍乾时期是顶峰,到乾隆晚期时全国人口已增加到3亿,这说明抛开那些思想上的牢笼桎梏,老百姓日子还马马虎虎过得去。当然这里也有说法,引进的高产作物红薯,对食物来源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但清朝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吗?也不尽然,主要体现在精神限制、奴化情况严重,大多数人被固定在土地上,终日辛劳只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存需求,这也是少数族群统治多数族群的统治需要。

清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低谷期,到了险些被瓜分灭国的境地,是近代百年屈辱的根源,对清朝观感很差的缘由大多基于此。

综上,无论明清,都是令百姓们“爱不起来”的朝代,虽然统治者有所不同,但站在百姓立场上,都是多灾多难换汤不换药。

4

啥时候是一日三餐?

明确给阁下解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日两餐,真正普及一日三餐的,那是1949年之后了。

最后给阁下解释,为何是一日二餐:

皇帝、官员、士兵、农民,这些人都是一日二餐。

皇帝官员士兵差役早上三点就要起床,参加早朝/点卯,五点开始,八九点结束才能也才敢吃第一餐,因为吃饭喝水很容易有上厕所的生理需求,没有人—包括皇帝都不敢吃早饭,年老大臣只敢口含参片。

到了下午三四点,皇帝吃第二餐。官员士兵结束一天工作,回家吃第二餐。到晚上八点左右就要上床休息,因为第二天还得早上三点起床。

只富裕人家才在睡觉前加宵夜,很多时候称为小食,一般是汤圆或者半碗汤面。因为晚上吃太多很难受的。

作为社会主体的农民,也一样。

早上五点起床下地干活,八九点回家吃第一餐,然后又下地干活到中午一点,或者回家或在地头休息,家人送饭。下午五六点太阳下山才能再干到八点天黑,回家洗洗又得睡,既没灯油,也没夜生活,而且很多农民因肉食少而多夜盲症。

特殊情况

《周礼》规定: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士庶一日二餐。

汉代,富裕的徐州地区出现庶民三餐。

宋代,因为经济发展,市民崛起,才有城市居民的一日三餐。

明清时候,富裕市民有一日三餐。但社会主体的农民、军人、官员、差役,还都是一日二餐。

5

百姓更爱的是,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衣能裹体,食能饱腹。

大清与大明百姓,一日两餐,只有权贵才能一日三餐甚至四餐,百姓一日三餐,还要等到建国之后。

历朝历代的老百姓,都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食不乞讨,住不露宿,寒不裸体就行,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太平盛世就足矣。

明朝和清朝,其实也没有根本性的区别,都是家天下,国家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家天下的统治,不管是朱家王朝还是爱新罗新家族。对社会的管理程度自然会因人而异,因朝代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

当然,清朝的生产力水平比之明朝有了极大提高,百姓自由度也有了一定提高,因此,百姓应该更爱大清。

6

谢邀!现在可说,只要是为人民服务,造福百姓使国家富强,人民就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时的历史上清朝和明朝虽同是一日三餐,但血脉中是不同的,毕竟明朝是汉家统治,淸朝是满人统治,汉人总怀亡国奴之感,所以,饭同心不同;如今华夏大融合都是一家人。拙见。

7

大清好大明好,百姓都得生活下去。

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封建皇帝,都是江山为重,民众次之。因为江山地盘的重要是税赋的源泉,有税赋才可养官,才可有官员到地方管理征收税赋粮食。

至于民众,也是产税产粮劳动力,但可不管民众死活,实行武力管制镇压。所以,清朝明朝都曾出现官员逼得民不聊生而揭竿而起。

从陈胜吴广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到十大农民起义,历朝皇帝也知倡导廉政,以防官逼民反而失去江山。但是水至清则无鱼,官员因贪才臣服皇帝,于是,一般是民不举官不究的官官相护,民声闹大也是维护江山官员为重,无奈地启用贪官去治贪,暂时平缓一下民怨。

总之,民众在封建皇朝的武力统治下,不可能有幸福,仅是求一生平安渡过的生存过程。


8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的百姓,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足矣,至于统治者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

没有赶上工业革命,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这是现在的眼光对待历史

从18世纪开始,西方国家逐渐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彻底迈入工业化国家,也走上了对外征服殖民的道路。与西方比起来,大清继承了大明王朝的制度、疆域和社会经济,没有赶上两次工业革命。

满清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时代得最后一个朝代,也可以说是封建王朝的巅峰,作为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他们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很不错了。当然,他们没有重视科技文明的发展,导致了落后挨打,这是现在觉得最伤心的地方。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大物博,让明清“闭关锁国”

明朝永乐大帝之后,便开始了“闭关锁国”,为何如此,显然是有各种原因的。作为天朝上国,中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而中国的周边,东边是茫茫大海、西边是荒漠、北边是苦寒之地、南边高温高湿。当时明清的文化、经济也远超周边,大家都觊觎中国的财富,这是“闭关锁国”的主因。

从明朝开始,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逐渐超越中国,清朝时他们又开启了工业革命。但欧洲毕竟是太遥远了,在蒸汽动力以前,中西方的交流是非常困难的,时效性也很差。西方国家对外殖民也是先近后远、由易到难的,这些都是地理和科技决定的。

明清时期也是有对外交流的,比如清朝的广州十三行就是对外贸易的中心,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明清能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

对于明朝和清朝的百姓,衣食无忧就足够了

对于百姓来说,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满足。明清时期,大量引进的经济作物得到种植,大量土地得到拓荒利用。比如外来的番薯、马铃薯等对土地要求不高、产量极高的作物,改变了百姓的饮食结构,让吃饭不再成为难题。

以人口来看,明朝最高的时候接近2亿人口,清朝更是突破4亿人口,都接近世界的三分之一。这都是因为足够的土地、足够的粮食,才能够养活如此多的人,也可以说当时的百姓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是幸福的。

我们总是以今天的眼光对待历史,就像两百年后的人肯定会认为我们过的不幸福一样。虽说明清两朝让中国开始落后世界,那是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科技水平决定的。

对于百姓来说,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人口的持续增长就能够说明这一点!

9

虽然同是一日三餐,但心里感受是不一样的。明朝是汉人自己统治而清朝是满人统治,当时说法夷族统治。

举简单事例,父母亲和朋友给你一碗肉,你吃的很香,但你的敌人给你一碗肉,你能吃下去吗?再例:你办了错事,父亲罚你一天不准出门,很正常。但生人一天不准你出门,非法拘禁。性质完全不一样,心情也肯定不一样!

10

一朝君臣,一朝子民,同一个道理就是,谁为百姓谋力,老百姓就爱谁,谁欺压百姓到一定时侯,老百姓就反抗谁,历代如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