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有多位条友提过,而笔者根据自己的拙见,分别做出了回答,在此,再做回答,欢迎批评与讨论!

徐达何许人也?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明朝开国将领,淮西二十四将领之一。

徐达和朱元璋是同乡人,算是从小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发小,22岁跟随朱元璋起兵反元,南征北战近20年,诛暴元、灭陈友谅、张士诚,为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勋。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对多年来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们给予了丰厚的回报。

此次封赏,朱元璋共封了6位公爵,28位侯爵,徐达被列为开国六公爵之首,足见其厉害!因为排在他后面的这些人,个个各有所长,绝非等闲之辈,而徐达要排在这些人之前,必须至少得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他要有足够的功绩作为基础;二是他的功绩、能力必须要得到其他功臣的普遍认同;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还要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不然功劳再大也没用。事实证明,他确实都做到了,他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也得到了其他功臣的认同,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确实配得上。

朱元璋为何大肆诛杀功臣?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政治家,大明王朝建立之后,随着天下逐渐安定,朱元璋对曾经和他一同浴血奋战开国元勋们的态度出现了急剧变化:他们不再是他的得力助手,而成为了对永葆大明帝国繁荣稳定存在巨大潜在危险的敌人。朱元璋这种思想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后尤为明显,因为太子朱标去世后,继任帝国储君之位的皇太孙朱允炆在朝中毫无威信可言,这让朱元璋感到忧心忡忡,他生怕将来自己一旦驾崩,朱允炆继位后,无法驾驭这帮能征善战、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为自己孙子的统治带来无穷后患。

因此,为了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一个相对安定的统治环境,朱元璋逐步开始了对开国元勋的大清理。几年下来,开国功臣们几乎被朱元璋屠戮殆尽,所剩寥寥无几,而徐达就成为了朱元璋屠刀之下硕果仅存的开国元勋之一。

徐达为何能够躲过朱元璋的屠刀?

按理说,像徐达这种功高震主的大将,和平年代是最容易受到皇帝的猜忌和清理了,可徐达依然能够完美地躲过朱元璋的屠刀,这是为何呢?

首先,徐达谨小慎微,做事太完美,从不居功自傲。关于徐达行为处事,朱元璋曾经有评价: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从以上评语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徐达平时受命而出,成功而归,不骄傲,不自夸,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行为正派无疵,品德高尚可与日月相比,如此品行,仅徐达一人而已!

其次,徐达和朱元璋还是亲戚关系。徐达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妃,和朱元璋结为了亲家,成为了皇亲国戚,这也为徐达免遭朱元璋屠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结语:实际上,朱元璋并不是毫无人性的刽子手,而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还是有感情的,对于徐达这样一个谦恭谨慎、不居功自傲的亲家,朱元璋实在没必要赶尽杀绝。基于以上原因,徐达最终成为了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的血雨腥风中少有的幸存者之一,得以善终,在他死后,朱元璋还亲自出席葬礼以示悲痛,并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并赠三世皆王爵。

最佳贡献者
2

从《反徐州》谈徐达

关于徐达的戏有《反徐州》(《串龙珠》)、《广泰庄》(《三请徐达》)、《战滁州》(《师生反目》)等。《反徐州》写的是担任徐州州官的徐达,不满坐镇徐州的元贵族完颜图父子横行不法,同情被害人民,在群众推动下终于起义反元的事,《战滁州》写的是徐达守滁州,元朝宰相脱脱攻滁州,徐达过去虽曾从脱脱学习武艺,但不愿以私废公,仍然与脱脱交战的事。《广泰庄》写的是经过朱元璋的三请,徐达才投他的事。这几出戏全属虚构,徐达反元是事实,但他不曾在元朝做过官,更不曾师事过脱脱。他参加起义是自投,不是朱元璋请他才出来的。他的整个历史活动,远比戏剧中表现的重要得多。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吴士俊题《徐达》诗,比较简要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江左农家子,从征定北平;指揮皆上将,谈论半儒生;虎步龙骧度,银符铁券盟;中山功第一,开国佐皇明。”

他二十二岁那年投朱元璋,一同参加郭子兴的农民起义队伍,是朱元璋二十四个亲宻伙伴中的为首人物,并成为反元的英雄之一。以后三十年中,他一直追随朱元璋,从渡江、定集庆、灭汉(陈友谅)、平吴(张士诚)、取元大都(今北京),先后“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立下无数战功,成为明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不仅是一名大将,而且有“非众人所及”的“济世之志”。在朱元璋与臣下讨论征张士诚时,右相国李善长提出暂缓进行,以待时机。徐达却提出不同意见,他分析说,张士诚奢侈而苛酷,手下的大将只知道搜括“子女玉帛”,掌权的是一些迂阔的书生,沒有经国大计。他提出如果让自己“奉主上威德,率精锐之师,声罪致讨,三吴可计日而定”。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加上他的指挥有方和军纪严明,很快打败了张士诚,平定了吴。还师后,徐达被封为信国公,拜为征虏大将军。

徐达统军纪律严明,攻破平江(今江苏苏州)时,下命令“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结果“既入吴,人安堵如故”。他大军所至,父老无不“壶漿以迎”。徐达又能与士卒同甘苦,士卒不饱他先不就食,士卒营房沒安置好他不进自已营帐。伤残疾病者,他亲自慰问。徐达还注意俘虏政策,受降不杀,每获敌人壮士及间谍,都“结以恩义,俾为己用”。

徐达“刚毅勇武”,又善于谋略,朱元璋赞扬他“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封徐达为右丞相。之后,下令徐达率军北伐元,徐达军长驱直入,攻克大都。为了不给元残余势力以喘息机会,他又乘胜追击,大败扩廓帖木儿,擒王公以下不可胜数。后来徐达攻太原,扩廓帖木儿乘机由居庸关攻北平,有人主张回军援北平,徐达却认为敌人太原必然空虚,应乘其不备直捣太原。扩廓帖木儿果然还兵太原,徐达选精兵夜袭其营,大败元军,扩廓仅带十余骑遁走,明军攻占太原。岁禄五千石。

徐达为人正直,胡惟庸当丞相,结党营私,也想结好于徐达,徐达鄙视胡的为人,加以拒绝。后来胡惟庸又收买徐达的守门人暗杀徐达,守门人却向徐达揭发,徐达知道后也没有追查。但想到国家重任掌握在胡惟庸这样的人手里,他却很担心,曾几次对朱元璋讲,胡任丞相不适,可是当时朱元璋并未介意,后来胡谋逆事情败露,朱元璋才更加看重徐达。

徐达为明的建国建有殊勋,朱元璋对此也倍加赞扬,说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评价可以说是无以复加。因为他俩人原是布衣友好,朱元璋对徐达常以兄弟相称,但徐达却谨遵臣节,俞益恭慎。朱元璋非常善于识人和用人,但他有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猜忌心重,不信任臣下,尤其在统一天下之后更为严重,以至屠戳不少功臣。有一次他从容地对徐达讲:“徐兄你的功劳最大,到现在还沒有一个像样的邸宅,我打算把我的旧邸赐给你。”徐达坚持不受。后来,朱元璋约徐达到这个旧邸饮宴,不断劝酒,徐达大醉,被安置在邸宅的正寝睡下。徐达醒后惊恐不已,急忙拜在朱元璋跟前连呼死罪,朱元璋看了非常高兴,因为他实际是在试探徐达对他的忠诚。关于徐达的死,一直是个谜,有人怀疑是朱元璋害死的。徐达患疽很严重,经医治刚有好转,朱元璋忽然御赐给他蒸鹅食。疽最忌食鹅肉,徐达含着泪将鹅肉食下,宻令医生赶快逃走,不久他就死去了。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赠三世皆王爵,亲自替徐达撰神道碑文,并使徐达配享太庙,他的肖像在太庙和功臣庙中,皆列为第一位。

徐达的子孙们在戏剧中很神气,明代戏中不少忠与奸的斗争,最后主持正义的往住是定国公徐某中山王府的什么人,如《孙安动本》中的徐龙就是。《二进宫》中徐彦昭手中的铜锤与赵德芳的金锏一样,也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东西,这个特权大约是根据徐达对明的功绩而来的。

3

朱元璋阴险狠毒,他除掉徐达的方式比较隐秘,没有把徐达一家赶尽杀绝。

有人认为朱元璋没有杀徐达的理由,其实他们都忘记了 徐达的夫人姓谢,名叫谢翠娥,她还一个姐姐叫谢翠英,谢翠英的丈夫叫朱文正,而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谢氏姐妹的父亲谢再兴,和朱元璋有血海深仇。

谢再兴原来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自作主张同时把谢再兴的两个女儿嫁人了。

15岁的大女儿嫁给了朱文正,13岁的二女儿许配给了徐达。

当时朱文正24岁,和15岁谢翠英还算般配的话,把13岁的谢翠娥给了时年30岁的徐达做续弦,朱元璋这事做的就有些不厚道了。

而且嫁闺女这事儿竟然没有通知谢再兴,老谢对女儿嫁人这件事感到即丢脸,又恼火,《太祖实录》载:再兴既到诸暨,愧无权势,出怨言曰:‘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给配’。

可一向蛮横的朱元璋非但没有安慰谢再兴,反而派人把老谢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一年后又以“莫须有”(可能是奸细)的罪名,杀掉了谢再兴的几个亲信(把兄弟),并把人头挂在堂前示众。

是可忍孰,不可忍,朱元璋欺人太甚,终于把谢再兴逼反了。投靠了张士诚。

朱元璋怒不可遏,派外甥李文忠去征讨谢再兴,与此同时,又以谋反的罪名,把朱文正,谢翠英夫妇棒杀。

李文忠征讨谢再兴,谢再兴不知所踪,他的两个弟弟谢三、谢五和三个儿子带兵死守余杭,李文忠久攻不下,便派人讲和,并对天发誓,他能保全谢氏满门的性命。

因为李文忠和谢再兴私交深厚,谢再兴的两个弟弟和三个儿子没有犹豫,就开城投降了。

没想到他们刚到南京,朱元璋立即下令把谢家五口在闹市凌迟处死。李文忠百般求情也没打动朱元璋的铁石心肠。

后来靖难之役,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带60万人围攻北平,徐太后在城头怒斥李景隆,说李文忠欠她家五条命,就是指这件事。

谢再兴的小儿子只有五岁,被凌迟时哭号不绝,围观百姓无不为之落泪。当稚嫩的哭号声终不再闻,曾经显赫一时的谢再兴家族只剩下徐达夫人谢翠娥一个人。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评价朱元璋:凡事要么不做,做就赶尽杀绝。朱元璋却让谢翠娥多活了16年,不是朱元璋良心发现,只因为徐达仁慈敦厚,十分疼爱这个小自己18岁的妻子,再加上徐达手握重兵,长年驻守在北平,朱元璋鞭长莫及,不敢造次。

洪武15年,位于南京的魏国公府落成。朱元璋担心驻守燕京的徐达夫妇不肯回南京,让他们的女婿燕王朱棣及女儿许妙云去燕京就蕃。

徐达和夫人谢氏离开镇守多年的北平回到南京。两个月后,谢氏被棒杀于魏国公府内,朱元璋终于除掉了谢家最后一根眼中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爱妻被杀,徐达敢怒不敢言,还要对杀妻仇人朱元璋曲意奉承。

朱元璋亲侄子都不肯放过,更何况是徐达。
一年后,徐达神秘身亡,死因不明。

4

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几乎开国功臣被他屠戮殆尽,但是比较奇怪的是作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的徐达却并没有被杀,我认为,这就是徐达的智慧了

(徐达)


徐达的来历

提到徐达,不熟悉明史的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印象,最多知道他是朱元璋手下比较厉害的一员武将。其实,徐达和那些只懂得舞刀弄枪的武将大有不同,徐达是有大智慧的人


徐达和朱元璋一样,也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从小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而且徐达还是朱元璋同村之人,可以说两人是从小一起玩到大。之后,因为朱元璋家中父母、大哥相继死去,朱元璋就去寺庙出家做了和尚。


因为汤和给朱元璋来信,让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朱元璋在军中屡立战功,并且娶了郭子兴的养女,应该算得上是名利双收。但因为红巾军内部矛盾频发,朱元璋便想着自己拉起队伍单干。


因此朱元璋回到自己的家乡,招募士兵,家乡之人看朱元璋在军中已经风生水起,纷纷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作为发小的徐达更是欣然加入。朱元璋回到当时红巾军的驻地濠州,红巾军内部还是和他走之前一样,只知道争权。


朱元璋在这里看不到未来,就决定离开郭子兴,但自己一个人离开终究不太好找出路,他便在的队伍中选了二十四个人和他一起走。当中自然包括他的好朋友徐达,以及带他参加队伍的伙伴汤和,这就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将”


朱元璋为何不杀徐达

徐达在朱元璋队伍中,才能超乎众人,便让他代替自己征战四方,可以说,朱元璋的天下,有一大半都是徐达帮助他打下来的。


至正十五年,徐达和朱元璋攻打和州,郭子兴抓走了孙德崖,而孙德崖抓走了朱元璋。而在这个时候,徐达提出用自己来换朱元璋,这场矛盾得以解决,这可能也是后来朱元璋不杀徐达的原因之一吧。徐达不仅是自己的发小,更是愿意用他的命来换自己。


而徐达的军功也是无人能敌,根据记载

至正二十三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这样的军功,的确配的上明朝第一开国功臣的称号。但在历史上,往往这样的功臣会因为功高震主被皇帝所杀,比如刘邦杀韩信就是因为如此。


但是徐达和韩信还有所不同,自古功臣被杀大多是因为居功自傲,结党营私。比如和徐达一样的开国名将蓝玉就是因为居功自傲,加上刚好朱元璋要清理原来太子身边的这一批武将,才造成了明初的“蓝玉案”,蓝玉本人被剥皮实草,并且株连大约一万五千人。


而徐达因为从小和朱云璋一起长大,自然清楚朱元璋的为人,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别看他是第一功臣,朱元璋要让他死,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因此他从不居功自傲,并且做事小心谨慎,同时还约束家中子弟,外出低调行事,不惹是非。


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朱元璋不杀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从不结党营私,根本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这样的人,再加上是自己的发小,朱元璋根本没有什么理由要杀他。


和徐达一样聪明的人

相比较与蓝玉、胡惟庸这些人,造成了明初的“胡蓝之狱”,自己也不得善终,徐达就是拥有大智慧的人。而在朱元璋的手下,要想安安稳稳的活着,必须拥有这样的大智慧。


其实不仅是徐达得到了善终,那个最早写信给朱元璋的汤和,也是明初少数开国功臣得以善终的人。汤和的军功虽然不如徐达,但他也是跟随徐达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明朝建立后,他被封为信国公。


汤和和徐达一样,为人谨慎,并且还颇有谋略,但他却并不贪图功名利禄。洪武二十二年,汤和主动告老还乡,朱元璋应准。后来他在凤阳老家因病去世,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汤和明白激流勇退,不得不说他也是智慧之人。


汤和、徐达他们能够善终,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智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是朱元璋的老乡。但还有一个人,他并不是朱元璋的老乡,他凭借自己而躲过朱元璋的屠戮,他就是刘基。


刘基,又称刘伯温,他是朱元璋手下著名的谋士。他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他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常诚他为“吾之子房”,民间也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可以说,刘基在朱元璋夺得天下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明朝建立后,他只被封为“诚意伯”。古代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他的功劳即便不能封公,但封侯也足够了,但事实只是一个伯爵。


但他并没有不满,他知道这是朱元璋在警告他,果然第二年他便被赐还乡。但他明白这并不是在害他,反而是在救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他的命,他就安心在家,不再过问朝政之事。拥有大功,却懂得进退,这才是大智慧。


【结语】

为何徐达功劳最大却不被诛杀,就是因为徐达拥有大智慧,当时的情况,想要在朱元璋手下取得活路,就必须拥有这样的大智慧。如果没有这样的大智慧,胡惟庸、蓝玉等人就是自己的下场。

5

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传说,大多都来源于民间戏曲《火烧庆功楼》,戏剧中是这样记载的:明太祖某日在这个楼上大宴群臣,进去之前,发现刘伯温忧心忡忡,请他进去,但是刘伯温不愿意,告病回家了,因为民间传言说刘伯温通晓奇门异术,事先就占卜出来了朱元璋会在这里杀功臣,刘伯温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徐达,告诉徐达,在庆功宴上一定要寸步不离的挨着皇上,徐达听从了刘伯温的劝告,在宴席上,其他人都在高兴的吃肉喝酒,只有徐达一个人忧心忡忡的,时时刻刻都观察着朱元璋的动向,正吃到兴头上的时候,朱元璋突然起身离开,徐达也跟随着,朱元璋他为什么要跟着自己,徐达回答说要给保护皇上,朱元璋回答不必了,徐达问到“难道皇上一个都不打算留吗”,他思考片刻,就同意徐达跟自己一块出去,他们离开不久,就听见背后轰隆作响,庆功楼里起了大火,留在里边的人都被烧死了,后来徐达回到家以后,越想越觉得害怕,天天都很担心,最终担忧变成了疾病,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

真相又是如何呢?关于明太祖杀功臣的记载,大多数都出现在野史中,而原本的《明朝英烈传》里边是没有火烧众功臣这一幕的,他的功臣中,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以及邓愈、汤和、沐英是病死的,常遇春更是病死在了建国之前,压根就不可能被朱元璋烧死,李善长是因为胡惟庸案连坐被杀的,朱文正是因为犯法了,被关在监狱里边,后来在监狱里病死的,胡大海在建国之前就死了,周德兴因为儿子违法,被连坐刺死,廖永忠是因为逾越了礼法被杀的,傅友德因为请赐太多田地,被朱元璋被赐死了,冯国死在了军营里边,蓝宇在建国以后,因为触犯了法律最终被赐死,冯胜因连坐蓝玉案被赐死,明太祖从未烧死过功臣。

虽然他确实杀死过很多大臣,但那是太子死后的事情,太子死后,明太祖本想立朱棣为储君,有的大臣反对这样做,认为不合立法:自古以来就是立长为安,嫡长子死了,但是嫡长孙还在,应该立朱允炆为储君,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可是那个时候嫡长孙还很年幼,朱棣本身就有自己的势力,为了给自己的孙子铲除障碍,他就把那些反对嫡长孙的人给杀了,但这些大臣里边没有一个是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

关于杀功臣的记载,其实多来源于清朝撰写的野史,在《明史》里是找不到这些记录的,而且野史里边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部分野史中讲到,徐达最后背部生疮,不能吃鹅肉,但是朱元璋偏偏给徐达赐了鹅肉,皇帝赐的东西不吃不行,徐达吃下去以后没多久就死了,还有的野史中认为徐达是直接被朱元璋给毒死的,但是从相关史料和文物中可以看出,其实徐达比朱元璋多活了三年,毒死赐鹅肉的说法都不现实。其实在封建朝代,后来的统治者都有抹黑前朝统治者的习惯,这样可以彰显自己政权的正统性,还可以收买民心,关于明太祖杀功臣的传说,大多数都是被清朝统治者抹黑的,其实他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残暴,他在位期间,虽然对贪官很严厉,但对百姓还是挺宽厚的。

6

朱元璋自即位初,就大肆诛杀功臣如胡文庸,蓝玉,李善长等人,唯独没有对同是开国元勋的徐达动刀子。为什么呢?不仅是因为这两人的关系不错,更是徐达智勇双全。

舍己救主

徐达与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类似于刘邦和卢绾。朱元璋一开始起事时是跟在了郭子兴麾下, 后朱元璋也是将其招到自己部下。郭子兴与一同起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和,而朱元璋也感受到在其麾下难成大事,于是率部自立,攻下滁州。可不久粮草不济,又打和州。攻打和州后,郭子兴抓走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朱元璋,剑拔弩张之际,徐达提出用自己换朱元璋,才化解了这场矛盾。

这件事就已经可以说是丹书铁券,朱元璋虽然心狠,但还是不会杀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不然也难以立足。

智勇双全

和州后,徐达率军连克九城,占领应天,奠定大明基业。可占据应天后,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其中,陈友谅、张士诚二人势力最强。而徐达却是一战未败,和常遇春一起啃下了这两块硬骨头。他用兵之神,可想而知。

平定两部后,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更是所向披靡,灭了元朝。元朝灭亡后,蒙古残军仍然在不断进攻,而元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是明朝的最大劲敌。但在徐达面前却如纸糊的一般,双方交锋之下,徐达全歼王保保军,王保保仅带了妻儿亲兵数人,逃去元人的发源地上都,保元顺帝的太子去了。之后也是生擒元惠帝与其两个儿子。后来外族扩廓与元残将联合,伺机南下。虽然初战失利,但徐达还是平定了。

简直是大明江山定鼎人。

那还有几则小故事,感受一下他的聪明。

与君对弈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太祖朱元璋常邀开国元勋徐达在此楼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一盘下完,徐达获胜,并将棋子走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悦,遂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后人把这座楼称之为“胜棋楼”。

放走顺帝

徐达在开平围困元顺帝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常遇春认为失去立大功的机会,觉得很生气。徐达说:“他虽是夷狄,然而曾经久居帝位,号令天下。如果真抓到了,主上拿他怎么办才好?割块地来封他,还是杀了他以求甘心。我认为两者都不行,放了他最合适。”后来,他们回京禀报,朱元璋果然并不加罪。

醉酒不忘礼

朱元璋有一次召徐达饮酒,饮至夜晚还不停灌徐达酒。徐达大醉,朱元璋命内侍送徐达到旧内休息。旧内是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所住的宫殿,半夜徐达酒醒,问奴仆此为何处?奴仆答:“旧内。”徐达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拜,三叩首后才离去。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

我们可以看到,徐达虽然也是起于草莽,但真的是极其聪明,与大明另一位江山定鼎之人刘伯温有的一比。本身是功臣,但不居功自傲,行事又谨小慎微,没有任何纰漏。师出无名,这也是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他的原因。

7

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导语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一介布衣,励精图治,推翻了元朝的暴政,建立了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他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的晚年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勤勉的君主,为了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政治局势,晚年不惜屡次发动大狱,诛杀功臣宿将。“胡蓝之狱”后,明太祖还是担忧过甚,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尽,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可就在这种特殊政治环境下,明朝开国元勋徐达依然可以功成身退,跟他行事谨慎的作风密切相关。

戎马一生

徐达,生于1332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为人谨慎

朱元璋曾经称赞徐达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做为朱元璋一起成长起来的徐达,为人谨慎,不居功自傲,朱元璋一直委以重任,信任有加。

据记载,朱元璋有一次召徐达饮酒,饮至夜晚还不停灌徐达酒。徐达大醉,朱元璋命内侍送徐达到旧宅休息。旧宅是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所住的宫殿,半夜徐达酒醒,问奴仆此为何处?奴仆答:“旧内。”徐达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拜,三叩首后才离去。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事后,《智囊全集》曾经评价此事:“中山三叩头,而主信益坚。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这个故事说明,徐达非常明白,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和平民的他是不一样,他也深信伴君如伴虎,为人为臣必须谨言慎行,才能保自己一世安宁。

结语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是难得的将帅之才,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这样的一个人,是当之无愧的名臣能将,所以也在朱元璋大事屠杀功臣之际,可以保全自己,功成身退,千古留名。

8

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目的有维护朱家王朝统治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很多功臣在行为上触及了朱元璋的底线,比如宰相胡惟庸,试图让臣权压制皇权,比如凉国公蓝玉,公然和元朝皇帝的妃子同床共枕,还明目张胆的强占民田,再比如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在为官之地横行不法,结交豪强,蔑视律法等等。

这些功臣们的行为让朱元璋感觉到危险,有对皇权旁落的担忧,也有对百姓受压迫的担忧,所以,朱元璋陆续发起几次大案,诛杀了绝大部分开国功臣。而徐达是明朝开国最大的功臣,位列开国六公之一,位高权重,却没有一次受到波及,原因为何?其实朱元璋在大肆诛杀功臣时,偏偏不杀功劳最大的徐达的理由在《明史·徐达传》中就说明了:

朱元璋试探,徐达谨慎应对

《明史·徐达传》中有两段朱元璋试探徐达的记载,一次是朱元璋准备把自己称帝前的旧住宅赐给徐达,但徐达马上拒绝:“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

另一次是朱元璋灌醉徐达后,让徐达睡在龙床上,试看徐达的反应:“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朱元璋的两次试探都得到了让他满意的结果,徐达的谨慎也使自己逃过一劫。

徐达深知朱元璋的忌讳,拒绝结党营私

皇帝最害怕的是什么?最害怕的就是臣子们欺上瞒下、结党营私、威胁皇权,胡惟庸、李善长等功臣被诛杀就和这些有关,特别是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对此更是零容忍的态度,而手掌兵权且对朱元璋的性格无比了解的徐达从不敢犯这些忌讳。

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徐达曾多次拒绝胡惟庸的拉拢,并在朱元璋面前明确和胡惟庸拉开距离:“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所以,胡惟庸案牵连那么多人,徐达却稳稳当当:“后果败,帝益重达”

从上面截取的《明史·徐达传》中的相关记载就可以看到徐达有多谨慎,对朱元璋也足够了解,所以朱元璋才放心的把整个北方交给徐达去守备,如此忠心的臣子为何要去杀他?在朱元璋眼里,徐达是真正的明朝第一臣:“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9

一、徐达行事作风低调,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很多人认为,徐达是个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又功高盖世,其行事作风一定非常豪爽大气,时刻显示出大将军的霸气。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徐达是个非常低调的人,处处顾及朱元璋的情绪,甚至在朱元璋面前恭敬得好像不会说话似的。

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明史 徐达传》)

据《智囊全集》记载,朱元璋有一次召徐达饮酒,饮至夜晚还不停灌徐达酒。徐达大醉,朱元璋命内侍送徐达到旧内休息。旧内只是朱元璋做吴王时所住的宫殿,然而,当徐达酒醒得知自己睡在旧内时,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拜,三叩首后才离去。朱元璋闻知,非常高兴。

二、徐达与朱元璋是发小,又做了朱元璋的亲家。

朱元璋对徐达有很深受的感情,两人从小一块长大,又一块“创业”,朱元璋对徐达可谓知根知底,异常亲爱。所以,朱元璋主动与徐达联姻。徐达一共有四个女儿,除了三女徐妙锦出家外,其他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尤其是长女徐妙云,嫁给了朱元璋除朱标外最器重的儿子朱棣。

两人不仅是发小,还是亲家,朱元璋对徐达自然更加器重、信任。同样,由于女儿嫁给了皇家,徐达对大明朝也更加拥护。基于这一点,朱元璋绝对不会轻易动徐达。

三、徐达去世得比较早,胡惟庸案爆发五年后,便因病去世。

朱元璋诛杀功臣之初,表现得还相对比较克制,主要诛杀的是胡惟庸党羽。而且,许多被诛杀的功臣,也并非毫无过错,只不过罪不至死罢了。到后来,尤其是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才开始无差别诛杀功臣。比如前面所说的颍国公傅友德,便是无罪而被朱元璋逼死。




10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上朝代更迭犹如浪花一般浮浮沉沉,犹如沧海一粟,开国皇帝们为了守好江山不得不对所谓的功臣进行清洗,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在我国历史上最喜欢杀功臣的莫非是明太祖朱元璋。

徐达

明朝的建立离不开这些大功臣的浴血奋战。朱元璋一上台,便开始整这些大臣们的事。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完全变了另外一个人,他开始质疑身边的人,他对于身边那些手握兵权的大臣更是忌惮。胡蓝案 空印案 郭桓案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 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赵翼的这种评价虽有过激之 处,却指出了朱元璋滥杀的事实。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兴起了几个大案,杀了许多人。

胡惟庸

胡蓝案。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告发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旧元,意 欲谋反。朱元璋命羽林军将胡抓捕,审问得实,磔于市,牵连被杀达3万人。洪武二十三年 (1390),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朱元璋又将当时已经77岁的李善长赐死,并诛 杀其家。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因牵连于此案亦被杀。

蓝玉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兴蓝玉案。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 有人认为蓝玉案与燕王朱棣有着关联。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朱标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燕王为窃取储君之位,伺机在太祖面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 猜疑的心态下制造了蓝玉党案。 胡蓝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

李善长

首先介绍下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有人说,如果明初最大谋臣是李善长、刘基的话,那么首要武将就当推徐达

那么徐达如果在血雨腥风的政治生涯中独善其身那,我觉得他的高明之处是:

第一徐达为人低调,生活质朴。

明朝建立后,朝廷的高官很多是居功自傲,拿着丰厚的俸禄。然而这徐达却过得很是简陋。

朱元璋的猜忌心很重,就想一探究竟,他下令让徐达搬到吴王府住。徐达接到命令,二话不说,直接拒绝了,而且还向朱元璋磕头谢恩。不久后,朱元璋还是对徐达不放心。朱元璋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来测试徐达。他以叙旧名义把徐达约到宫中,接着就把徐达给灌醉了。在徐达喝的不省人事的时候,朱元璋派人把他扶到了自己的龙床上,还安排人去观察徐达的动静。

等徐达睡醒后,发现自己睡在了皇帝的龙床之上。他观察了一下四周,发现没有人,就赶紧跪在地上,向皇帝叩头请罪。徐达的这一个举动,使朱元璋消除了心中对他的猜忌。朱元璋这么做无非是想测试徐达是否有异心,这徐达也对朱元璋甚是了解,自然不会掉入陷阱之中。

第二是徐达徐达知道君臣之道,谨言慎行,让朱元璋感觉不到任何威胁。

徐达是一个精通兵法的人,他十分聪明,而且十分果决,当他在军队中下令的时候,“令出不二”,可见这人多么符合武将的气质,然而在朱元璋面前却木讷少言,谨慎得像不会说话一样,朱元璋不管说什么,他都用最简短的回答,从不说一句废话,可见徐达为人的谨慎。

“祸从口出”,“伴君如伴虎”,徐达深知他的功勋太大,要想保全自身,就必须谨言慎行。虽然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但朱元璋已经变了,他不再顾忌发小的情感,内心也并无真情,随便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一个功臣的命。

军事家都会下棋,也大都擅长下围棋,徐达能下赢所有的人,唯独下不过朱元璋,有一次朱元璋生气得说,你再这么让着我,我就算你“欺君之罪”,徐达唯唯诺诺。

结果下了一盘,徐达仍然输了,朱元璋更生气了,徐达说:“陛下别生气,看看棋盘上的字”,朱元璋一看,棋盘上是“万岁”两个字,一腔怒火顿时烟消云散。

第三是们是联姻亲戚,这就是保命的法宝,徐达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朱元璋的两个儿子,一个嫁给了燕王朱棣,另一个嫁给了代王朱桂。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是徐达的亲外孙,所以朱棣以后,明朝的皇帝也都是徐达的后代。有人说徐达也是被朱元璋害死的,真实死不是这样的,因为朱元璋比徐达早死3年左右,所以这个是不成立的。

徐达出身农家,应当说底子初时还是单薄,却善于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提炼学习,带兵勇猛果敢,这些或许算不上奇特,但乱世里能尽量在征伐中减少对民的骚扰,这一点,相比同期的很多武将,很难得。对上非常谨慎,对下治军严敏,同僚里又很注意低调内敛,会使人忍不住想到西汉的卫青,本性光明质朴又不失大智的人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