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在史书中,并无“博望坡”这个“坡”,我曾写过《博望不是坡,华容没有道》,“博望”是个县城名称,是南阳郡里的一个县城。

其次,袁绍病逝后,曹操出兵河北,袁绍长子袁谭、次子袁尚等稍微安定了,曹操加以安抚,包括袁绍的外甥高斡等人,都留任原职。而此时,刘备北侵至叶县(荊州南阳郡),叶县位于荆州和豫州(颖川郡)交界处。曹操随即回头,从河北回来,准备第一次攻打荆州。

再次,曹操第一次攻打荊州,兵分南北两路。北路部队,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直接对抗刘备,在南阳郡地面上发生战事;而南路,则曹操本人率领,“军西陵”,从豫州汝南郡的西陵县城,准备往西进军,进攻方向应该是荊州江夏郡。

刘备见夏侯惇等人率兵前来,就主动后退,退到博望县城一带,夏侯惇追来,刘备放了一把火,“刘备一旦烧屯去”,刘备放了一把火,实际上是烧了自已的营房,即“烧屯”,表面上似乎是不战而溃逃,夏侯惇、于禁继续追击,正好中了刘备的埋伏。不过,当刘备看见李典前来救援,就立即继续逃跑了。“(刘)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不过,此时由于河北袁绍两个儿子,又开始兄弟相争内斗了,曹操就停止征伐荆州,立即掉头北上,去彻底收拾袁家兄弟去了。

历史上,刘备并不是火烧博望坡,也不是火烧夏侯惇,而是在博望县城,火烧自己的营房,假装溃逃,引得夏侯惇急追,刘备乘机打个埋伏战。

而此时,诸葛亮还没见到刘备,没参加这场战斗。即使参加了,诸葛亮也不会成为“小说中”的指挥官。在《三国志》中,刘备生前,诸葛亮都没指挥过什么战斗,甚至也没参加过什么战斗(除了荊州之战,那是逃亡之际才参加的),刘备入川、刘备回公安与孙权兵戎相见、刘备打汉中、夷陵大战等,刘备都不会带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只是小说中的诸葛亮。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确实是刘备亲自指挥,并非和演义中那样是诸葛亮指挥作战。其原因一可能是此时诸葛亮还没归属刘备,二则是诸葛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极少直接参与军事指挥。

在演义中,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以后,诸葛亮帮助刘备训练兵马。夏侯惇得知此事,报告曹操,曹操命夏侯惇为都督,率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四将和十万大军进驻博望城,寻找机会攻打新野。最后被诸葛亮一把火杀了个大败。

但是在正史上,只提到刘备在依附刘表期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和博望坡之战击败夏侯惇、于禁等人,并没有说到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因此不排除博望坡之战发生时诸葛亮还没成为刘备手下的可能。

当然更重要的是和演义中诸葛亮一出山就被刘备委以重任,全权处理军政大权不同的是,正史上刘备虽然在诸葛亮出山以后对他很好,“於是与亮情好日密”,但是并没有把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打理。

诸葛亮早期在刘备集团中,主要是做战略规划、出谋划策,类似谋士的角色。这一时期的诸葛亮类似汉初的张良。带兵打仗都是刘备自己亲自负责。

在赤壁之战刘备夺取荆州以后,诸葛亮又以军师中郎将身份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从事的是地方政务工作。直到刘备入川和刘璋翻脸以后,命诸葛亮从荆州出发入川,他才第一次自己领兵打仗。

不过在夺取益州以后,诸葛亮恢复了早期在荆州的角色,协助刘备署理政务。领兵打仗这种事都是刘备亲力亲为。像孙权进犯荆州,刘备就亲自率五万大军到公安和吴军对峙。汉中之战也是刘备亲自带兵打的。诸葛亮只是在后方管理地方,调度军需物资。这一时期的诸葛亮有点像汉初的萧何。

直到刘备临终前,此时关羽、张飞等蜀汉集团元老宿将都已经去世,刘备不得不把蜀汉的军政大权全部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才正式开始自己的带兵带兵生涯。

所以博望坡之战发生时,即使诸葛亮已经在刘备手下,更多也只是帮助刘备完善作战计划。具体的指挥工作,还是刘备本人完成。

3

《三国演义》中,博望坡之战,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打的第一场大胜仗,相当精彩。

当时,诸葛亮刚刚出山,寸功为立,刘备待之如亲爹,食则同桌,寝则同床,这让张飞、关羽相当不爽,一肚子酸醋。


当探子来报,说夏侯惇带着十万大军杀奔新野而来时,刘备吓得脸都绿了,赶忙找关羽、张飞两个铁哥们商议。

张飞吹着胡子,气呼呼道:“大哥,怎么不找水去抗曹啊?”

刘备一头雾水,忙问:“什么水啊?水货啊?”

张飞解释道:“大哥不是常说,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嘛,您是鱼,孔明就是水啦!”

刘备气愤道:“这都火烧眉毛了,你还有心思开玩笑,打仗还得靠二位兄弟呀,孔明是军师,那是负责出主意的!”

三人商议了半天,没个主意,刘备主张逃跑,张飞主张打,关羽犹豫不定,刘备只好请出了孔明商议。


孔明捋了捋长髯,摇摇羽扇,微微笑道:“打!曹军是个纸老虎,中看不中打,别说区区十万人马,就算一百万人来了,我只需弹指一挥,顷刻之间,曹军即可瓦解。”

张飞摇头苦笑,心想你就吹吧,要是打败了,我看你老脸往哪隔;关羽头扬上了天,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刘备将信将疑,但为今之计,没有好的办法,只能豪赌一把了。

然而,这次刘备赌对了,孔明果然神人也,一波波令人窒息的神操作,一把火把夏侯惇烧的找不到北,丢了几千具尸体,狼狈逃窜了。

孔明一战成名,张飞、关羽心悦诚服,刘备更爱孔明了。


除了博望坡一把火,还有新野一把火,以及赤壁一把火,总共三把火,后来衍生出一句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说的就是诸葛亮。

但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根本就没放火,这三把火与诸葛亮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博望坡没放火,新野的火是刘备放的,赤壁大火是周瑜,与诸葛亮八竿子打不着。

真实的博望坡之战,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当时诸葛亮尚未出山,还在茅草屋里吟诵《梁甫吟》呢!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驻扎在新野,北拒曹操,当曹操带着大军北上攻打袁尚之时,刘表认为有机可趁,便派了刘备出兵北伐。

刘备带兵打到了叶县,逼近了许昌,这时候曹操得到了消息,赶忙派除了夏侯惇、李典、于禁带兵反击。


刘备主动后撤,选择在博望坡与曹军对峙,夏侯惇看不起刘备,率小股人马追击刘备,结果误入了包围圈,好在李典及时带兵杀至,救出了夏侯惇。

此战,曹军损失很小,皮毛而已,刘备只是小胜,刘备料打不过夏侯惇,便主动后撤了。

刘备戎马一生,败多胜少,博望坡之战是其为数不多的胜仗,可惜还被罗贯中施展乾坤大挪移,腾挪给了诸葛亮。

4

以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首次用兵就是博望坡之战,也就是鼎鼎有名的火烧博望坡,诸葛亮指挥若定、略施小计,就打得曹军丢盔弃甲,击败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为刘备解了第一次兵戈之危机,那么博望坡之战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早就想到了曹操会派大军前来进攻荆州,而刘备驻守的新野又是荆州最北边的前线,早在曹军还没有来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开始让刘备招募民众而训练阵法,真等到夏侯惇率领大万大军前来进犯时,诸葛亮早就做好了安排,以关羽、张飞各自率领一支军队作为伏兵,刘封率领一支军队专门放火,刘备和赵云为前锋,以败战引诱夏侯惇进入博望城。

诸葛亮与刘备

夏侯惇是曹操最亲信的将领,也是这次曹军的主帅,其麾下还有于禁、李典等将,夏侯惇仗着实力雄厚,兵多将广,根本不把刘备放在眼里,一直追着刘备打,结果就被引进了包围圈,在一处道路狭窄,杂草丛生的地方被前后堵住放火,结果就是曹军大败,死者不计其数,而这一切,都是诸葛亮在幕后坐镇指挥的功劳,这一战也扭转了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看法,由怀疑到佩服。

同时,这也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展示其军事才能,只用了火攻的计谋就大破夏侯惇的十万大军,这给了弱小的刘备与曹操对抗的底气,要知道刘备当时仅有数千兵力,实力是弱小得一塌糊涂。

火烧博望坡

由于这是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同时用的又是火攻,再加上三国演义中博望坡之后又相继发生了诸葛亮指挥和策划的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加起来一共是三把火,因此后来的人把新官上任一定要放三把火作为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引申为新官要想有所贡献,必须在刚刚就任期间做出一些有益于政绩的工作,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新官上任三把”。

但以上内容全部是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故事,由于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因此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与真实历史上的火烧博望坡是完全不一样的。

夏侯惇

第一点不一样就是:领导博望坡之战的人不一样。三国演义上说是诸葛亮领导的,实际真实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是刘备领导的,正史上当时诸葛亮还在隆中隐居,还没有投靠刘备呢,

第二点不一样就是:博望坡之战的方式不同。三国演义上说是诸葛亮用诱敌深放之计加上火攻击败夏侯惇的,实际真实历史上并没有用火攻,虽然有引诱夏侯惇进包围圈的计谋,但没有用火,只是安排了伏兵击败了夏侯惇。

关羽挑衅诸葛亮

第三点不一样就是:博望坡之战发生的原因不一样。三国演义上说是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主动进攻刘备所在的新野,而博望坡是必经之路,实际真实历史上是刘备趁曹操在北方作战时,主动率军进攻曹操的核心地区许都,在博望这个地方曹军被迫反击的。

下面简单地说一下真实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这可是刘备平生第一次打的大胜仗,而且是对战白地将军夏侯惇(都说夏侯渊是白地将军,其实夏侯惇也是),夏侯惇是曹操最亲信的大将,虽然军事才能有限,但是实际权力和受信任程度没有人能比,这一战是刘备率军主动攻击许昌,当时曹操还远在北方征服袁绍的残余势力,由夏侯惇、于禁和李典在博望这个地方阻击刘备军。

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

刘备与夏侯惇对峙,采用自毁营寨、佯装撤退、诱敌深入的方法,成功地把白地将军夏侯惇引进了埋伏圈,并且击败了夏侯惇所率的军队,当时李典还劝谏夏侯惇不要追击刘备,有可能会中了刘备埋伏,夏侯惇不听,结果真中了埋伏,还打了个大败仗。

由于李典早就推测到刘备可能是假意后退,因此在夏侯惇被刘备包围的时候,李典与于禁率军救援了夏侯惇,当时由于刘备兵力也不多,刘表也不愿意多给刘备兵力,导致刘备没有能力同时击败夏侯惇与李典,要不然夏侯惇还真有可能命丧刘备手下,这一战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刘备

真实的博望坡之战没有诸葛亮的参与,虽然那个时候徐庶投靠了刘备,但也没有迹象表明徐庶参与了博望坡之战,所以这一战还是完全凭借刘备多年的军事经验打出来的,虽然胜利的战果不多,但对于刘备来说,好歹是其人生少数几次胜利之一。

5

答案是:因为当时刘备还不曾三顾茅庐,诸葛亮也不曾出山。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四月,刘备投靠刘表,刘表便把新野县指定给刘备,作为驻军之地。新野属于南阳郡,离许县最近,是荆州的门户。

刘备驻防在新野县的七年多时间里,只有过一次军事行动。当时,刘表叫他向许县进军。他经过宛县(南阳)、博望(南阳东北六十里的博望驿)、长山,到了许县西南的叶县。

守叶县的曹军将领是夏侯惇。

夏侯惇带领着李典与于禁两位大将。

刘备这一仗打得不错:有路旁设伏的战术,击溃夏侯惇亲自与于禁率领的追兵。李典不主张对刘备追击,被夏侯惇指定留守叶县。

李典不主张追击,是对的。第一,刘备未曾损兵折将,就忽然撤退,很像是有诈。第二,叶县之南,通往博望的道路,是方城山的山隘,很狭窄,很长,两旁有茂盛的草木,刘备可能布置了埋伏。

夏侯惇不听,吃了个大败仗。

刘备是不是除了以埋伏的部队袭击夏侯惇的追军以外,也如《三国演义》所说火焚烧山路两旁山中的草木?有可能,但没必要。并且,倘若在秋冬的干燥之日用了火,那被烧的就不仅是夏侯惇和于禁的兵了。

刘备的这一次胜利,是否是由于诸葛亮替他指挥呢?刘备这时候是否已经三顾茅庐了,把诸葛亮请来了身边当军师呢?

我们知道,这次击败夏侯惇追军的事,是在李典参加曹操的围攻邺县之前,围攻邺县,是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开始,到八月结束。

所以李典参加的博望坡之战,一定是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之前。

另外,诸葛亮是在后主刘禅的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写他的《前出师表》,说了下面几句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可爱又认真的裴松之,在这几句话下面,注得十分明白:‘刘备以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败(于曹操),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刘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也。’

这就说的很是明白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由此看来,不仅“火烧博望坡”的事于史无据,而且诸葛亮那时候仍在隆中高卧,并不曾在新野刘备的营中,向刘备“假”得了剑和印,叫关羽带一千兵埋伏博望之左的所谓豫山,叫张飞带一千兵埋伏在博望之右的所谓安林,又叫关平、刘封各带五百兵,埋伏在博望之后。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吩咐这四个人,要静侯刘备与赵云先后对夏侯惇交锋,诈败,退过了博望坡,一齐放火,他们遵令而行,果然就把夏侯惇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过去的各朝演义的作者,十有八九都喜欢添补历史,反正“古人已死,无法抗议”。但是,“今人被骗,后患无穷”。

6

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诸葛亮,事业才有了起色。诸葛亮在出山之后,放了三把火,被誉为“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是“火烧博望坡”,后两把火分别是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

演义中第三十九回,夏侯惇奉曹操之命,带领于禁、李典及十万大军,前来讨伐刘备,准备踏平新野,彻底消灭刘备集团。关羽和张飞得到曹军即将到来的军报后,想看新聘任的军师诸葛亮笑话,于是让刘备派“水(指的是诸葛亮)”前去御敌。刘备说道:“军师负责分兵派将,打战还得依靠两位兄弟。”

诸葛亮于是分兵派将,命关羽带领1000士兵在豫山埋伏,命张飞带领1000士兵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命关平、刘封两人带领500士兵及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面等候点火。同时,诸葛亮派出赵云,和夏侯惇交战,只许输,不准赢,他还让刘备接应。这一战下来,夏侯惇等人中计,被烧得哭爹喊娘,侥幸逃得性命,而夏侯兰被张飞所杀。

这一战,在军师诸葛亮的指挥下,关羽和张飞难得打了一大大胜战,一扫之前被曹军多次击溃的阴霾。他们两人回到新野途中,见到诸葛亮后,主动鞠躬行礼,表示诸葛亮是不世出的高人。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关、张二人相谓曰:“孔明真英杰也!”行不数里,见糜竺、糜芳引军簇拥着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关、张下马,拜伏于车前。

这一战,在演义中是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战,处女战。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和演义中纯粹不一样,不是防御战攻,而是刘备主动进攻战,指挥官也不是诸葛亮指挥的,而是刘备亲自指挥。

刘备禳山之战失败后,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并获得刘表的赏识,在南阳新野驻屯,承担荆州北境的防务。建安七年(西元202年),曹操北上攻袁尚,准备彻底解决袁氏。此时许都空虚,刘表抓住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派出刘备,让其发兵北伐。

刘备不愧为当世枭雄,指挥作战能力一流,一直打到叶县,很快便会到达许昌城下,达到了后来关羽威震华夏的效果。曹操得到报告之后,惶恐不已,于是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回师,反击刘备。刘备看到曹操派出主力,避实就虚,主动后撤,想要将曹军引入不利地理位置,再围歼曹军。他选中了博望这个难得的军事要地,与曹军对峙。

和演义中差不多,刘备故意派出少数军队和夏侯惇交战,很自然地战败,并撤退。刘备做得比诸葛亮更狠,烧毁自己军队的营寨给曹军主将夏侯惇一种刘备无力再战,一心想要逃走的假象。战场之上,情形瞬息之间便有变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夏侯惇不是一个婆婆妈妈之人,决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乘胜追击刘备残兵。

李典劝谏,要谨慎追杀枭雄刘备,却被夏侯惇讥笑他胆小。夏侯惇于是和于禁前去追击刘备。夏侯惇大军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中了刘备的埋伏,应对不及,损失惨重,如果不是李典带人救援,夏侯惇可能葬身于此。

刘备战胜,按照道理来说,应该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夏侯惇等人,然而由于刘备由于兵少将寡,加上这次大战也有部分减员,无奈之下选择了退兵。《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与演义中不同的是,赵云的发小夏侯兰只是被俘虏,没有被杀,而是被刘备任命为军正,执掌军中刑法。

结语

由以上可知,正史上中的博望坡之战,和演义中完全不一样,指挥官也不是诸葛亮,纯粹是刘备指挥的。在演义中,罗贯中很可能为了给诸葛亮造势,将刘备指挥的博望坡之战,移花接木,转给了诸葛亮。博望坡之战也成为了诸葛亮的出山“处女战”。

诸葛亮会火烧,刘备也不差,将自己的大寨烧掉,给夏侯惇造成逃走的假象,成功将其引入自己提前设置好的包围圈,差点消灭曹操的左膀右臂夏侯惇。正史上没有提及关羽和张飞的分工,两人很可能作为刘备的手下大将,负责具体弑杀吧。

朋友们,你们是如何看待罗贯中将刘备指挥的赤壁之战,移花接木给诸葛亮的?

前往“魁哥说三国”,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7

在《三国演义》里有一章节是“…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描述了刚被刘备请出山的诸葛亮,面对夏侯惇统领十万曹军前来攻打新野,运筹帷幄,巧妙的派兵,在博望坡火烧曹军,致使夏侯惇大败而回。从而,诸葛亮在刘备阵营树立起了威信。

历史上,刘备请出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而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根本不是什么“火烧博望坡”,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202年。

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后,被刘表派驻在南阳的新野,主要是抵御北方的曹军。

公元202年,曹操起兵攻打袁绍的儿子袁尚,刘表看出了机会,命刘备出兵北伐。

刘备带兵打到了叶县(今平顶山叶县),直接威胁到了曹操的老窝许都。曹操急忙派夏侯惇,于禁,李典等带大军迎战。刘备看曹军人多势众,故意退兵。夏侯惇以为是刘备无力抵抗,不顾李典劝阻,执意与于禁追击刘备。

刘备故意将人马埋伏与方城博望的山谷之中,待夏侯惇追兵一到,便全部杀出,曹军打败,后来李典来救援,才使夏侯惇、于禁保住性命。之后,刘备觉得自己兵力不足,便退兵新野去了。

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其实是公元202年,在刘表的授意下,刘备指挥的一场伏击战。诸葛亮这时还“躬耕于南阳”,并不认识刘备,更没有指挥“博望坡之战”的可能性。

8

演义中的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精于奇门遁甲之术,近乎于妖。诸葛亮不但能谋,还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之后,诸葛亮又活活气死了周瑜、王朗、曹真等三位能臣名将。

演义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可谓是挖空了心思,除了直接虚构之外,还不惜将很多本不是诸葛亮所做的事情,直接安到了诸葛亮身上。其中,火烧博望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件。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待之如师。诸葛亮一出山,便献良策,救了刘表长子刘琦一命。他让刘琦请命镇守江夏,躲开了继母的谋害。之后,诸葛亮便随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驻守新野,防御曹操。

曹操早有南征之意,听说刘备屯兵新野,便命夏侯惇为都督,率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四人,领兵十万,前往博望城,与刘备对峙,伺机取之。

诸葛亮刚刚追随刘备,关羽、张飞二人颇为不服。孔明正需要一场胜仗,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忽报曹操差夏侯惇率十万大军,杀奔新野而来。

张飞听闻,嘿嘿直乐,对关羽说,让孔明去迎敌便是了。

诸葛亮知道关张二人不服,便向刘备要了剑印,号令诸将,准备施计火烧博望。

孔明让关羽引军一千埋伏于博望左侧的豫山,张飞另引一千埋伏于博望右侧的树林之中。待到火起之时,关羽截杀焚烧夏侯惇的随军粮草,张飞则去焚毁博望城的屯粮。

诸葛亮又令关平、刘封,引军五百,准备放火之物,在博望坡后两边等待,曹兵一到,便可放火。

最后,诸葛亮又派人召回时在樊城的赵云,让赵云领疑兵,许败不许胜,引诱夏侯惇大军进入埋伏。

张飞听完诸葛亮的安排,大声嘲笑道:“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诸葛亮将剑印一摆:“违令者斩!”刘备见状,赶忙上前劝阻,关张二人这才各自带兵而去。

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将近博望,便分五万精兵作前队,其余护送粮车。突然,尘土飞扬,一彪人马拦住去路。只见一将,银盔银甲,胯下白龙马,手中亮银枪,威风凛凛拦住去路。来者何人?常山赵云赵子龙。

夏侯惇见对方兵少,大笑道:“与吾对敌,正如驱犬羊与虎豹斗耳!”遂纵马向前迎战赵云。

两马相交,数合之下,赵云佯败而走。夏侯惇拍马直追,赵云则时战时走。韩浩感觉事有蹊跷,劝阻夏侯惇。夏侯惇道:“虽十面埋伏,吾何惧哉!”遂不听韩浩劝阻,一路追至博望坡。

待到夏侯惇、于禁、李典所引之兵追到博望狭窄之初,两边皆是芦苇,只听得一声号炮,火光乍起,背后杀生连天。一刹那,曹军四面八方,皆是大火。又时值大风,火势愈猛,只烧的曹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赵云回军赶杀,关羽焚粮后在背后拦截厮杀,张飞也从博望城烧粮后赶到,再加上关平、刘封,只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惇、于禁、李典、韩浩等人,夺路而逃,夏侯兰则被张飞刺于马下。

诸葛孔明初出茅庐,火烧博望,一战成名。而关羽、张飞则拜服与诸葛孔明的四轮小车之前。

之后,诸葛亮又火烧新野,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把火烧的曹军是焦头烂额,大败而归。而实际上,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借东风,火烧赤壁,诸葛亮一件都没干过,都是小说家为了神话诸葛亮,强加给孔明的光环。

按照《三国志》所载,刘备投奔荆州刘备之后,屯兵新野,招募众多豪杰归附。刘备此举让刘表心生疑虑,就让刘备出兵“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刘表的目的很明确,刘备败了,折兵损将,实力大减,不用再担心了。刘备胜了,也可以解除曹操对荆州的威胁。

刘备还是善战的,“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刘备自己放火烧了了自己的屯兵地,假装逃跑,引夏侯惇上钩,以伏兵击败了夏侯惇。

那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指挥博望之战呢?因为这场战斗发生于建安七年(202年),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才在刘备三顾茅庐之下,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当时还没辅佐刘备,自然轮不到诸葛亮指挥了。

诸葛亮出山之时,刘备屯兵樊城,早已经不在新野,所以,诸葛亮也没有火烧新野的机会。诸葛亮一出山,就是跟随刘备逃离樊城,途径长坂坡。要不是赵云和张飞,估计刘备、诸葛亮就被曹操活捉了,真是有点惨。

至于诸葛亮借东风,更是子虚乌有。算准了天时,并制定了火烧赤壁计策的是周瑜和黄盖,跟诸葛亮也没多少关系。当时的刘备带着诸葛亮,还有关张、赵云等人,正忙着抢夺荆州地盘呢。要不然,赤壁之战后,刘备也不可能得了荆州七郡中的四郡。

诸葛亮能谋善变,有经世治国的才能不假,但绝对没有达到演义中的地步。否则的话,恐怕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早就统一天下,兴复汉室了。

9

博望波之战,发生于公元202年。当时,在官渡和仓亭大获全胜的曹操,一鼓作气北上攻击袁尚。刘表遣新依附的刘备北伐,兵至许昌,严重威胁许都安全。曹操派夏侯惇等大将反击,刘备后撤至博望(今河南南阳方城县博望镇)了曹军对峙。

刘备巧施妙计,在对峙期间“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赵云在此设伏战中生擒夏侯惇部将夏侯兰,李典救出一夏侯惇等人后后撤,刘备亦因兵力不足主动后撤。

从《三国志》相关人物传记中,均可见指挥博望之战者为先主刘备。而在《三国演义》中,为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慑服关张二将的需要,将主帅刘备战绩移花接木至诸葛亮头上,以显示其出山第一战的丰功伟迹。

故,世人皆知博望坡诸葛火烧曹军的旗开得胜,却很少知道博望之胜的真正指挥者为刘备。

10

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只是刘表和刘备北伐中原行动中的一场战役,和诸葛亮无关。

这更不是一次几千人大败十万人的战争奇迹,不过是一场几千人对几千人的局部战斗,而且政治意义远大于其军事意义。认清了刘备真面目的刘表从此又多长了个心眼。

之后曹操远征柳城之际,无论刘备怎样劝出兵,刘表都不允许,彻底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最后机会。而曹操也因此暂时放弃了攻取荆州的想法,而是先尽力安顿北方,给了刘备以喘息之机。

直到几年后刘表病死,荆州本土家族主动投降的机会,才率兵南下,并将刘备赶到江夏一代,和江东孙权合作,这才有了后来著名的赤壁之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