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说,大清做得到的明朝做不到,大清做不到的明朝想都不要想。清帝国能够大规模开疆拓土的基础是其庞大的国力,当然这不是明朝做得到的。

毕竟清帝国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天下太平之后对内薄徭轻赋,恢复经济生产,并采用多种方式调动老百姓劳动积极性。

比如,康熙朝解放了明朝的农奴,使其改仆为佃并禁止地主阶级欺压农民;同时清朝将明朝的王庄官田等废藩田产退还给老百姓耕种,鼓励老百姓开垦因战争而抛荒的土地,也就是更名田;并鼓励老百姓垦荒,并规定新开垦的土地在三年内免除田赋。

与此同时,康熙朝后期以及雍正朝开始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等税收改革,收税全凭田产的多寡,进一步降低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而且清帝国田赋税率也很低,长年维持在2%到4%这一区间。用一位云南老农的话说是这样的:

清代田赋,征率极轻,名虽本诸古代什一之征,实则不及百分之五。全国田赋征率,在比较上,三江、两湖较重,若西南各省,实只征至二十分之一也。云南田赋更轻而又轻,吾家有田十亩,年仅纳一两二三钱银,尚是包括一切附征款项及平色票费种种陋规在内。与今之征实、征购、征借等项合并其数而相较,实有霄壤之殊。

同时清帝国也鼓励工商业发展,并且发展海外贸易,因为清帝国的税收改革必然会导致人口增加,而农业人口不会无限大,多出来的人口自然要投入到工商业当中。清帝国鼓励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不仅缓解了人口增加造成的社会矛盾,商品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根据《被误解的中国》,清朝鼎盛期间老百姓生活水平并不差。

即便是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依然有西方人认为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差。

蒲松龄笔下的山东家给人足。

清朝盛世期间即便是穷省都有充足的存粮。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偏远地区的繁荣。

根据《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清朝鼎盛时期老百姓生活水平还可以,毕竟中国农业文明的好处是,只要统治者不干坏事再加上老百姓辛勤劳动,生活水平自然不差。历来只要老百姓能够温饱就是盛世,而清帝国盛世时期得景象是,奢侈的标准被重新定义。那么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清帝国的盛世远超历朝历代。

根据《康乾盛世历史报告》,清帝国的制度能够有效防止君主作恶,并让君主把维护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所以这就是清帝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正因于此清朝才能有底气去开疆拓土,毕竟战争打的就是经济,只有家底厚实才能把战争进行下去。同时,开疆拓土,或者说是征服运动并不安全指军事胜利,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之后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建立实际控制才是征服。然而清帝国做到了这一点,因为清帝国的边疆政策具有灵活性,被清帝国征服的边疆区不仅满足实际控制的所有条件,而且清帝国对基层采取最节省成本的因俗而治,而且清帝国对边疆区的部分政策今天依然适用。

再者,清帝国的开疆拓土完全是建立在维护本土安全的基础上。因为清帝国的地缘环境可以用糟糕来形容,也可以说是糟糕透了。内部有三个势力不小的藩王;北部有一个贪婪的俄国;西部还有准噶尔汗国这个蒙古复兴的希望;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尚未归附;东南方向又有一个郑氏海贼集团威胁帝国沿海安全。

但是清帝国却能笑道最后,先后撤了三藩,平定台湾,开拓黑龙江流域,吞并喀尔喀蒙古,灭了准噶尔开拓天山南北,并完成了对西藏的实际控制。而且之后通过对尼泊尔、缅甸的战争还明确了西南方向的边界走向。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是结局堪称完美。

至于为什么明朝做不到?因为明朝就是中国古典时代得降维。朱重八建立明朝后,由于其小农出身限制了其战略眼光,使得朱重八摧毁了本国的工商业和自由贸易,建立了严密的人身控制制度,通过户籍制度将每个人的职业和社会属性完全固定,还有差不多是元朝九倍的田赋,话说也就波尔布特能和朱重八一较高下。因为朱重八的知识论里只有小农,所以朱重八把明朝变成了一个农业社会。但是农业社会又能有多少经济产出,因为农业社会的经济体系是封闭的循环,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太多的收益,即便是收相当于大元九倍的高额田赋也无济于事。

也正因如此,明朝国力就不如大清,毕竟一个农业社会能有多少经济产出呢,再加上明朝还要拿出大量的财政养活几十万头猪,留给朝廷的钱又有多少?毕竟瘦羊的肚子里刮不出油水。所以,明朝也没有那个财政能力支持大军远征。

另外明朝的地缘环境也比大清好的多,毕竟明朝所能接触到的不是小国寡民就是一个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部落,明朝的对手不是劫掠团伙就是小股武装。先不说户籍制度导致军士们普遍赤贫进而造成明军衰落,就是长期没有强大的对手也必然会造成武装力量的退化。要不然,矮子里拔大个的也先太师怎么能刷出一个史诗般的土木堡大捷。

相比之下,如果明朝遇到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前遇到的对手,就以准噶尔为例,可能还没怎么开打明朝就先被准噶尔给拍个半死。

所以还是开头那句:大清做得到的明朝做不到,大清做不到的明朝想都不要想!

全文完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邀请!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版图构成的问题。

国家是最大地聚集财富进行地理环境扩大的政治权力机构,国家的意志是全体国民求生存与发展意志的集合。

其中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富的聚集、版图的扩张、机构的维持、民生的建设。

明朝从势力范围来讲,是远远超过清朝的,所以现在一些认为明朝的实际版图是4800万平方千米。当然,这个版图并非是明朝实际控制,而是采用藩国制度进行羁縻。

清朝的成就,在于把大部分的羁縻地区纳入了中央的实际控制,从而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一个国家政权要进行自我改造,那么肯定要从机构的维持入手,对自我的政治权力框架进行改造。

清朝的政治权力框架是怎样的呢?清朝皇帝实际上是汉人的皇帝、满族人的族长、蒙古人的可汗、藏族人的保护者。这便是清朝构建大一统版图的政治权力体系。

而明朝的皇帝,却只有两个身份:汉人的皇帝、各少数民族的天可汗。其统治模式依然是唐朝的羁縻形式,不适合经济的发展以及财富的聚集。

中国版图庞大,地形复杂,各地区人文生态都不一样,要对这样一个国家进行统合,那么中央政权的构造就不能是单一的模式,也就是说不能只搞一种制度。

明朝移民开发,改土归流,置州县,这完全是汉人的生产方式,并不适合草原民族或者渔猎民族进行生产,只依赖一种生产方式,会激化民族矛盾。工业社会还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农业社会,靠天地吃饭,生产方式多样化很重要。

明朝要构建清朝那种大一统的版图,就得在政治权力上搭架新的平台,让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上层人士进入中央政权的权力体系。

当然,清朝的模式也不是很适合,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落后,仅仅依靠他们自己,要发展起来速度太慢,这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到了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朝边疆地区明显缺乏自我抵抗的能力,不仅经济发展落后,人口也十分稀少,致使清朝被割掉大量的土地,不得不移民实边。

一切规则的元规则是暴力原则,清朝权力来源是八旗制度,也就是构建了满汉蒙三个八旗军,将三个民族同时纳入统治阶层,而不是单一地依赖满族人进行统治。

满清的统治方式,为大一统添加了新的内容,这是明显的进步。在明朝,汉人作为主体民族,当然不必完全学习满清的统治方式,但也不能太单一。

明朝的制度,设有五军都督府,可依照明朝中期之前的地域以及民族构造,建立汉军、蒙古军、回纥军、吐蕃军、大理军五军,汉军可设九师,其它各军设三师,保证汉军数量与其它各军总和大致相等。

有了这个权力后盾,明朝中央政权的构造就不必是皇权与内阁两个方面,还可以再加入一个武勋集团,就像清朝的军机处,明朝可以入宋朝一般设立枢密院,一个半军事机构,主要统辖少数民族地区。

中央政权,唯有三个权力鼎立制衡,再以皇权统御,才是最稳固的,那么在财富聚集、版图扩张、民生建设上就很好办了。

在财富的聚集上,有了权力后盾,明朝的皇帝就不用怕那些文官集团了,不用不上朝了,完全可以碾压他们,把商税全部收上来。中央政权有了钱,那么后续的事情就很好办了。

同样地,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明朝的皇帝也不用怕他们,因为有内阁,便有汉地的军事加经济能力的支撑,再加上枢密院分化出五个如六部的机构,平定以及管辖少数民族地区就有了保障。

财富聚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

汉地征商税、农税,人丁税可以取消。东北,在明朝时还没有开发,那么就不能征收商税和农税了,可以征地税,即直接征已经开发了的耕地为税。

草原,本来就没有钱,那么就征人丁兵役,在一定年龄段就要征收人丁,或者兴修水利,或者去东北开发。

在版图的扩张上,各少数民族才明朝中央有了话语权,那么也可以算是统治民族,这与民国五族共和其实差不多,有了主人翁意识,那么开疆拓土就好办了。

满清依靠满汉蒙三族进行统治,还是有一定缺陷的,如果加入了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那么版图还能扩大。

在明朝,有了回纥人加入,不仅新疆,整个中亚都能纳入版图。有了西南少数民族为前驱,那么整个东南亚都能纳入版图。再以蒙汉藏三族为后盾推力,版图扩张就会顺利得多。

版图的扩张都是自身生产方式的对外延伸,生产方式多样化,那么版图的扩张才会有根本的动力。

当然,要对外扩张,那么就得有一个强大的文明中心,而且只能有一个。

这一点,可以仿照清朝,拆分江南省,削弱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强化京师的力量,在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上再开通海运,以及多修驰道,以加强南北沟通。

在民生建设上,明朝就要废除以往的禁止百姓流动、职业世袭等一些陈规陋习,只有让百姓有所追求才能更好地搞好民生建设,只有让百姓们有尊严,明朝才有尊严,才能在建设中扩张中有一往无前的气势。

综上所述:明朝要做到如清朝一般的大一统,甚至超过,根本办法就是要接纳各少数民族的上层精英,建立起多层次多纬度的权力框架,丰富大一统的思想内容。清朝之所以能取代明朝,根本原因就是这个。

3

凌烟阁来答。

这个要求对大明来说恐怕真是强人所难了,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们先看看实际历史中的大明,其硬实力和软实力水平够不够。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大明的硬实力,看看明朝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实现清朝那么大的版图。

《明史·地理志》中的记载不能说它不符合史实,只是明朝在东北、西北、西藏的统治是脆弱的,是羁縻区;统治时间是短暂的。

羁縻区就是当地的部落头领愿意接受大明的委任状,承认大明的正统地位,定期向大明缴纳贡物;然后大明给回赏赐(一般是比贡物价值更大)。具体落实这种做法的制度就是“羁縻卫所制”。

西北地区和东北的羁縻卫所,就是以这个目的设立的。其设立时间主要在明朝前期的洪武、永乐两朝。

这里以西北地区卫所为例。随着大明国力向西北边疆地区延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由最初的观望,转而“率土归附”,以获得明朝中央的承认。而明朝为了联合各族共同反元保塞,对西北各族则采取怀柔恩抚的羁縻政策。尤其是对地域辽阔、民族复杂的西番诸卫和关西诸卫的各族首领,只要其率土归附,便均授以世职。于是西北边疆羁縻卫所就诞生了。比如所谓的“关西七卫”,即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卫、哈密卫,这几个地方在嘉峪关以西诸卫,因此称为关西七卫。或称为“西北七卫”,又因其统治者多为蒙古族,又称为“蒙古七卫”。

但是,所有的羁縻卫所与大明朝廷的朝贡往来,在史书上一般就止于1440年代,其后的记录就“不可考”了。

这基本可以说明,大明从1440年代以后对这些边疆地区的管辖是失控的、无效的。

至此,以上史实可以换一个说法:大明在最初最强盛的时候,也无法直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而智能靠羁縻政策。这个羁縻政策也只维持了70余年。

因此,可以给出一个初步结论:让明朝以实力征服东北、蒙古、西域、西藏等地,达到清朝那样的实控疆域,很不现实。

其次,我们考察一下,要治理不同区域需要哪些政治智慧。

假如大明有硬实力实现了对上述地区的统治,但恐怕也难以持久,因为这需要政治制度创新和灵活性。

历史上汉唐均统治国草原和西域,但是时间都不长。

以唐朝为例,唐太宗深谙草原的逻辑,以其强大的个人能力,使用各种胡族力量,最终唐太宗于公元630年灭亡了东突厥汗国;后来唐高宗于657年灭亡了西突厥汗国。唐朝先后在突厥故地分别设立了燕然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派官兵驻守和管理。但是,好景不长,突厥人一度复国,草原很快又崛起了回纥汗国、契丹人。

因为草原不适合农耕,中原王朝长期驻守很不划算。因此,在那片地区,只能用草原的逻辑进行治理,即用游牧民族治理游牧民族。

这就需要回到契丹人身上。契丹人创立了一国两制的方法,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大辽统治者面对草原时是大汗,面对中原时是皇帝。

清朝完全继承了这些,而且进行了扩大。大清皇帝不但是中原皇帝,还是草原大汗、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转世,这样以多重身份,控制不同地区和族群。大清皇帝还和蒙古人通婚,用通婚和血缘维持紧密关系。

大明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大清那样规模的疆土?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明需要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政治能力),打得下也能控制得住。

首先,在提高硬实力方面,大明能做的不多,只能加税。

因为元朝与西亚贸易频繁,且白银在西亚价值更高,因此元朝白银外流严重。这导致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不得不采取类似于现代计划经济的办法来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朱元璋采取的办法是把老百姓的身份固定,通过户口制度限定人群,如民户、军户、匠户、灶户。限定了人的户口,也就等于限定了每类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这样在大明境内实现以物易物就相对容易,而且也能搞活经济。

果然,明初经济迅速回升,人口和土地、以及国家税收稳步增长。

但是,明初的做法大概已经是当时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方法了。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加国家税收(即增加国家实力),那只能加税了。

其次,在增强软实方面,大明需要改变刚直、倔强、不够灵活的做法,汲取先人的政治智慧。

明朝的政治性格,一般形容为“刚”、“倔强”,用今天的话就是一根筋,太不灵活。比如朱元璋为了报复苏州人曾经那么支持张士诚,就给那个地方定了重税。朱棣非要让方孝孺写诏书,结果把人十族杀了也没达到目的。朱允炆、朱由检面对危局却不愿意离开京城,非要自焚。等等。

所以明朝要提高政治水平,这个事不知道能从谁身上开头。

面对草原、西域、西藏,如果不能采用灵活的政治政策,是很难实现持久稳定有效的统治的。

但是,一想想让朱明皇帝去娶一个蒙古族女子做皇后(假设),这画面总是难以协调。让朱明皇帝具有萨满教的身份,也觉得诡异;让朱明皇帝带领各游牧部落首领定期在草原会猎,画面也是难以想象。

结束语

大明在力量和政治水平上需要很大提升之后,才能以硬实力占领、以软实力实现长久统治,以达到和清朝一样的疆域。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4

黑熊精来回答:

明朝想要做到几乎是不可能。

清朝能够做到维持1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土达到近200年,一方面是自身努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优势造成的。

先要搞清楚清朝的领土构成,清朝分汉地,满洲,新疆,蒙古,西藏五个板块。

黄色地区为汉地,绿色地区为西藏,褐色地区从西到东依次为新疆、蒙古、满洲



自身努力

对汉地的统治

在清兵入关后,虽然清朝建立起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但中原地区反清复明的问题十分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在汉地保留了明朝的统治模式,设立行省、总督、巡抚等职务。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在汉地设立了很多旗城,总督中有满族人也有汉族人,这些都维持了满族人对汉族人的控制。

山东青州旗城

不断地对外征讨

在整个清朝期间,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统治,历朝皇帝对西域进行了征讨,从康熙征讨噶尔丹、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等,一直到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些都能体现出清朝的尚武精神。

征西大将军:年羹尧

这些都归功于游牧民族身上的血性,使得清朝始终实行的是文武并进的治国理念。

而明朝身为汉人王朝,除了明初的那70年之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实行以文制武的理念,使得明朝只能守着汉地,没有积极拓取的思想。



如果上面所说的明朝也可以实现的话,下面的这些明朝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满蒙文化之间的亲近感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满族人在文化上深受蒙古人的影响,这些可以从文字上体现:

满文,满文就是从蒙古文中学习借鉴而来

因此满族和蒙古族之间有一种亲近感,这也使得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让蒙古更愿意去臣服清朝统治者。而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汉文化与蒙古文化格格不入,因此明朝统治者始终不能让蒙古真正臣服。


满藏宗教的相似性

和蒙古族一样,满族也是信仰藏传佛教,这也让满族与藏族有了亲近感,

藏传佛教

此外,西藏地区始终维持着政教合一的统治理念,西藏统治者也是宗教人士。因此,清朝统治者可以通过宗教来介入西藏的统治,从而加强西藏的控制,促进了金瓶擎签、驻藏大臣等制度的出现。同时,清朝也十分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早在顺治年间,顺治皇帝就和达赖五世会谈过。

顺治见达赖


国际环境

从这张明朝地图可以看出:蒙古此时还控制着西伯利亚的很大一片地区,西伯利亚虽然荒无人烟,看上去没有什么价值,但对蒙古人来说价值很高,是蒙古人的战略纵深,一旦蒙古人遭到明朝攻打,他们就可以逃到西伯利亚。可到了清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这张清朝地图上可以看出:清朝的头顶上,出现了个俄罗斯,俄罗斯崛起于欧洲,通过不断扩张拿下西伯利亚,这也就意味着蒙古没有战略纵深,面对强敌压境无路可退,只好服从统治。

土尔扈特东归就是最好的证明


明蒙的对立性

在明朝之前是元朝,元朝就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因此,明朝建国开始就确定了他的任务就是推翻蒙古人的统治,这也使得明朝和蒙古有着天然的敌对性。同时,蒙古人也想打败明朝重新建立元朝,

明朝的北伐彻底终结了蒙古对中原的统治

所以明蒙之间的斗争贯穿了整个明朝,明朝不服蒙古,蒙古不服明朝。

而清朝显然更容易被双方所接受,明朝和蒙古就像是鹤和蚌,清朝就是渔翁。鹤蚌相争 ,渔翁得利,清朝趁着明朝和蒙古斗的两败俱伤之时迅速崛起,并拿下了双方。


总结

清朝之所以疆土如此庞大,远超明朝,除了其自身的努力之外,国际环境与满族自身优势也是不可或缺的优势。

所以明朝想要建立起清朝的功业是几乎不可能的。

5

很简单,提前灭亡就可以了!

首先,我这不是在贬低明朝,事实上大明是一个伟大的王朝,立国276年,“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这等骨风与气节值得后世敬仰和缅怀。但明朝自身是有局限性的,这使其无法像清朝那样,开拓出一个辽阔的疆域。因此,在领土贡献方面,明朝确实不如清朝。

事实上,若论开疆拓土的能力,同处强盛时期的明朝和清朝,两者的实力也算是不分伯仲。然而,全盛时期的明朝疆域也才997万平方公里,这与清朝疆域的峰值1316万平方公里,还是有很大差距。而造成这方面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个人认为是和明清两代在民族政策上的差距有关。

与清朝相比,明朝的民族政策显得死板而低效。

当年朱元璋打着“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的旗号,领导明军将蒙元撵出了中原,赶回漠北草原去。然而,明朝却始终没法彻底解决蒙古(残元)问题,反而还在明朝中后期,先后被瓦剌和鞑靼这两股蒙古势力打得够呛。这其实也就反映出明朝对蒙古政策的失败。

明朝在强盛时期,尤其是洪武永乐时期,军事上对蒙古诸部处于压制之势。此时,明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态度,就是一味的军事打击。从洪武的多次北伐北元,到永乐的五征漠北。虽说这些军事行动基本上都以明朝胜利告终,但这么多年的征讨下来,明朝国力损耗不少,将士伤亡也不少,可蒙古却并没有被彻底压制下去。

结果,反倒是明朝在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打得大败,几十万精锐几乎全军覆灭,御驾亲征的明英宗被俘,大量随驾的文武大臣死难,瓦剌大军甚至押着被俘的大明天子兵临北京城下。经此大败,明朝元气大伤,在此后很长时间里,明朝对蒙古在军事上都处于被动挨打之势。

相比之下,清朝在这方面就做得比明朝要高明多了。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入主中原后,并不像元朝那样“无百年之运”,而是君临华夏268年,还开创了著名的康乾盛世。这正是得益于其出色的民族政策。

清朝统治者早在入关前,就在与蒙古和汉族的征战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当年皇太极通过改革八旗制度,在满八旗和蒙八旗的基础上,增编汉八旗,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使清朝成为一个满汉蒙三族同盟的政权。

入主中原后,清朝统治者始终坚持“南不封王 北不断亲”的民族政策。一方面,以持续三百多年的“满蒙联姻”,有效的维持了满蒙同盟,使得蒙古诸部逐渐融入到清朝体系内,成功的解决了终明一朝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另一方面,又通过积极吸收汉文化,加强封建制度建设,有效的维持了满汉同盟,实现了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此外,清朝还出色的处理了满藏之间的关系,使得藏区与清朝中央保持紧密的交流。

正是清朝出色的民族政策,实现了中华各民族的快速融合。而这不光有助于清朝维持自身对辽阔疆域的驾驭,同时也对于现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6

中国古代王朝想要达到清朝那样大的实际控制版图是很难的,明朝事实上短暂的曾经拥有很庞大的土地,几乎不逊色于清朝,但是在实力下降之后,那些土地很快就失去了。事实上,明朝以及其他的中原王朝,无论怎样做,都很难拥有像清朝那样庞大的版图。


首先,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都很难掌控长城之外的土地。

虽然在中国古代的地图上,汉朝和唐朝看起来面积很大,但对于长城之外的土地,中原王朝很难真正的掌控。在汉朝的时候,虽然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说,但是当时汉朝对塞外土地的控制是间接控制,而并不是像现在作为直接的领土。也就是西域的那些小国臣服于汉朝,并且定期朝贡,而那些国家内部的事务,汉朝一般不会干预。汉朝强盛的时候,虽然能够兵锋直达西域,但是直接控制的范围依然在玉门关以东,所以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说。

唐朝比汉朝的实力要更强大一些,但是对长城之外的土地依然是采取间接控制。当然唐朝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等机构,但主要也是控制西域的那些国家,防止潜在的威胁起来威胁大唐的边疆。到了明朝情况也大体上类似,虽然明朝在明成祖朱棣时代实力空前的强大,朱棣可以5次北伐,打击强大起来的蒙古部落,但是也只是将那些强大起来的蒙古部落削弱而已。后来又在东北设立奴尔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但是和汉唐一样,都是对这些土地间接的控制。因为当时明朝虽然富有,但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无法支持明朝对这些地方长期的直接占领。

其次,满清能够掌握庞大的土地,主要是因为时局的变化,再加上满清本身是游牧民族出身。

明朝一共200多年,虽然将蒙古军赶出了中年,但自始至终都和蒙古部落在进行较量,蒙古部落自始至终都是明朝边疆的最大隐患。在明英宗时期,甚至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差点让明朝灭亡。但明朝和蒙古之间进行了200多年的战争,最终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明朝不行了,但蒙古诸部落大都衰落下去。而清朝在兴起的时候就把蒙古部落打得衰落下去之后,又和蒙古部落结盟,最终才在问鼎中原的时候免除了后顾之忧。

而清朝的另外一项杰作就是在蒙古推行佛教,使蒙古的人口一直发展不起来,无法对清朝构成多大威胁。唯一对清朝构成威胁的葛尔丹,和清朝进行了上百年的战争,最终在乾隆时期被清朝灭亡。以前给中原王朝带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边患,在清朝时代则完全消除。当然也有国际形势的变化,因为沙俄的兴起,占领了广大的西伯利亚,并且使北方游牧民族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强大的能够威胁中原王朝的存在。当然到了清朝末年,清朝则直接面临沙俄的威胁。

总之,清朝主要因为本身是游牧民族,同时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所以能够拥有广阔的领土。而明朝很难有清朝那样的机遇,所以不可能长期拥有像清朝那样庞大的国土。

7

明朝和事实上也在竭尽全力去努力了,毕竟之前有大元存在的先例,他肯定要继承这么大地盘,必须放弃原有汉唐宋一些弊端,实行可行政策,可明朝最终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疆域轮廓在长城以南,它也正是续汉唐不能统治漠北的命运,反而继续走那段时间南北对抗的局面。以至于游牧民族总和中原划地而治,也一致走向对立,从秦汉与匈奴对抗,隋唐与突厥主臣,再到宋与辽金的格局,元朝似乎只完成了一个短暂的统一。到明朝时又在愈演愈烈,蒙元退却漠北本来以明朝取代可以结束,可结果却相反,似乎超过任何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已困扰了整个时期的大明,他不像汉唐一样,在前期少有的英明之主可以解决,而明朝却没有彻底解决。

可能是元朝的余威仍在,本来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帝国是一帮帮世界征服者,还在明朝以外仍在运转,俄罗斯受蒙古金帐汗国统治,波斯和中亚仍受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家族统治之下,帖木儿不断征战,让西亚,小亚细亚,印度震颤。所以一个新生的明朝小政权如果想扳倒整个大蒙古帝国是很难的,就这忽必烈子孙都把他困得不行,抽不出手,就在此时又遇到帖木儿东西夹击。所以明朝即便处在鼎盛也是很忌惮蒙古的,仍处在与蒙元之间的徘徊中。似乎明朝这样死磕蒙古,目的就是想求得正统,可前朝势力仍在,漠北蠢蠢欲动,明朝哪能善罢甘休,于是就有洪武北征和永乐五征,到后来朱棣曾孙明英宗还发动了北征瓦剌举动,但结果适得其反,自己成了俘虏同时又把敌军引向老家京师,以致于瓦剌打到了家门口。

明朝肯定首先将蒙古的事情给解决了,他才能做到清朝第一步,相比清朝而言明朝周围国际环境特别好,因为这个时候俄罗斯还未东进,侵扰西伯利亚,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还在大西洋盘旋。大明这个时候还算是世界中心,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似乎太平洋,印度洋成了大明内海,根本找不到对手,一枝独秀,藩属国成倍增加,都是西洋和南洋的。由于有这么大优势,针对内部而言,明朝这个时候却没有清朝做的那么好!

源于他政策上的失误,一味对立,使用武力让明朝反而变得孤立,他并未有像唐太宗那样天可汗的宽广之心,容纳四海,把对方上层阶级提为国家精英,在对周边政策而言使用的是卫所制,只给当地某个头一个封赏而已,并未实际统治,这样统治只是虚的,没几年又不接受朝廷命令了。而相比清朝却能提出满汉和满蒙一家,由于政策上不成熟,仿效汉唐,宋,也让明朝后来出现四方危机,鞑靼,瓦剌刚一结束,下一步就是东北满清崛起,西南也疆域萎缩,在面对满目疮林的大明只有等到清朝后来解决。

8

明朝的疆域也曾经很大,不仅是由于制度的原因,明朝对于边疆的控制能力是很低,而且还有时机的因素在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的建立者朱元璋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乞丐皇帝,元朝至正年间,朱元璋的父母亲饿死,自己不得不外出讨生活,先后作为和尚乞丐,最后投奔郭子兴当了义军,南征北战数十年,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乱世枭雄,公元1368年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继承了元朝的法统,按理来说大元朝的土地都是明朝的幅员

然而大明鼎盛的永乐时期实际控制的土地仅仅包括内地十八省加上西藏,新疆东部和外东北,安南,面积约为997万平方公里。与满清1300多万相比,差的主要是新疆和蒙古,当时蒙古草原上有强大的残元势力,明朝无法克服,而新疆西部也有强大的帖木儿帝国,等到这些势力都弱小了,明朝的精锐又被土木堡之变葬送干净,政府的外交政策趋于保守,大明没有向外拓土的时机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不可能的,明朝是一个内敛的王朝。朱元璋规定过十五不征之国,就是防止子孙穷兵黩武,规定了15个不能征战的国家,包括日本、亦力巴赤(今新疆)。

10

明朝要在1644年之前取得像清朝那样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他只有一个办法:拥抱世界,把郑和下西洋的事业继续下去。

所以,整个明朝,从皇帝到大臣干观念就必须改变。

必须让郑和下西洋这种劳民伤财的活动从纯亏损变成盈利!

其实,明朝吃亏就吃亏在前一个朝代是元朝。

元朝和过去的所有大一统王朝不一样,这个朝代建立这是蒙古人,他们的统治方式表面上看和中原王朝差不多,实际上却是一个有限责任政府,只要地方把税给交上来,他就会给地方很大自由,很少会去过问。

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虽然元朝民间海外贸易极为发达,但是元朝在管理海外贸易的能力上却非常小,不仅和唐朝没办法比,跟海外贸易达到极盛的宋朝更是天壤之别!

明朝建立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走向巅峰,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无限责任政府,对这个帝国的方方面面都会去过问。

可是,具体到海外贸易的管理上却显得力不从心,没经验,不会管!

这是元朝带给明朝的一个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明朝像元朝一样对海外贸易不加过问那也还好,最起码民间的贸易会极度繁荣,这种繁荣会促使明朝在人口数量增加,土地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积极向海外移民的潮流。

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将会产生很多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在海外封邦建国。

如果明朝认为同文同种,在政策上加以扶持,那么最起码在东南亚一带,甚至南到澳洲都会成为明朝移民的天下。

可是,明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他不会放任有国无门的情况产生,一定会对海外贸易和海外移民加以管理。

这种管理在明朝初年因为官员的管理能力不足,心态不积极,让明朝采取了最不利的应对方式,关闭国门,终止下西洋的行动!

如果当时明朝能够学习宋朝,把对外贸易好好管理起来,而且以强大的海军力量把触角从东南沿海地区一直伸到马六甲海峡,自然而然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就会成为明朝的领地,从东海到马六甲海峡的这片海域也会成为明朝的内海!

估计等半个世纪以后西方人来到东方的时候,他们将会见到一个南到马六甲北到库页岛,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最强大陆军的的强大明帝国。

那么,蒙古人的问题很可能也会迎刃而解!

因为,如果明朝早期继续和海外联系,明朝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和西方殖民者产生激烈的交锋,在这个交锋的过程中,双方在武器上、战略战术上、军队的训练上都会频繁交流。

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会越来越强大,到万历年间很有可能会把蒙古、西域和青藏高原纳入统治。

因为,在万历年间正是明朝积极向外拓展的高峰,产生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和改土归流运动。所以,一个经常和西方人在海上霸权的明朝,在军队的装备上士兵的素养上必须是世界一流,那个时候明朝本来就是名将辈出的时代,如果加上和西方竞争的历史大背景,会有更多的名将产出。

万历皇帝随便拿出来一位就可以轻松将青藏高原、西域和蒙古高原纳入直接统治把改土归流运动在全帝国各大边疆顺利推广。

然后,要是赶上丰臣秀吉做乱就更好说了,强大的明朝海军可以轻松将日本列岛变成明朝的日本行省。

于是,明朝的面积估计能达到2000万平方公里,成为一个南到赤道北到北极圈的庞大国家。

可惜,明朝初年那些士大夫心态消极,面对郑和下西洋的亏损没有想到扭亏为盈,只是作为不良资产剥离,却忘了宋朝依靠海洋贸易可以让海关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两成。

明朝朝廷在航海事业上的消极失去了抢占大航海时代的先机,也失去了成为世界上第1个国土横跨整个北半球帝国的机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