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说,大清做得到的明朝做不到,大清做不到的明朝想都不要想。清帝国能够大规模开疆拓土的基础是其庞大的国力,当然这不是明朝做得到的。
毕竟清帝国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天下太平之后对内薄徭轻赋,恢复经济生产,并采用多种方式调动老百姓劳动积极性。
比如,康熙朝解放了明朝的农奴,使其改仆为佃并禁止地主阶级欺压农民;同时清朝将明朝的王庄官田等废藩田产退还给老百姓耕种,鼓励老百姓开垦因战争而抛荒的土地,也就是更名田;并鼓励老百姓垦荒,并规定新开垦的土地在三年内免除田赋。
与此同时,康熙朝后期以及雍正朝开始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等税收改革,收税全凭田产的多寡,进一步降低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而且清帝国田赋税率也很低,长年维持在2%到4%这一区间。用一位云南老农的话说是这样的:
清代田赋,征率极轻,名虽本诸古代什一之征,实则不及百分之五。全国田赋征率,在比较上,三江、两湖较重,若西南各省,实只征至二十分之一也。云南田赋更轻而又轻,吾家有田十亩,年仅纳一两二三钱银,尚是包括一切附征款项及平色票费种种陋规在内。与今之征实、征购、征借等项合并其数而相较,实有霄壤之殊。
同时清帝国也鼓励工商业发展,并且发展海外贸易,因为清帝国的税收改革必然会导致人口增加,而农业人口不会无限大,多出来的人口自然要投入到工商业当中。清帝国鼓励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不仅缓解了人口增加造成的社会矛盾,商品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根据《被误解的中国》,清朝鼎盛期间老百姓生活水平并不差。
即便是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依然有西方人认为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差。
蒲松龄笔下的山东家给人足。
清朝盛世期间即便是穷省都有充足的存粮。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偏远地区的繁荣。
根据《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清朝鼎盛时期老百姓生活水平还可以,毕竟中国农业文明的好处是,只要统治者不干坏事再加上老百姓辛勤劳动,生活水平自然不差。历来只要老百姓能够温饱就是盛世,而清帝国盛世时期得景象是,奢侈的标准被重新定义。那么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清帝国的盛世远超历朝历代。
根据《康乾盛世历史报告》,清帝国的制度能够有效防止君主作恶,并让君主把维护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所以这就是清帝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正因于此清朝才能有底气去开疆拓土,毕竟战争打的就是经济,只有家底厚实才能把战争进行下去。同时,开疆拓土,或者说是征服运动并不安全指军事胜利,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之后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建立实际控制才是征服。然而清帝国做到了这一点,因为清帝国的边疆政策具有灵活性,被清帝国征服的边疆区不仅满足实际控制的所有条件,而且清帝国对基层采取最节省成本的因俗而治,而且清帝国对边疆区的部分政策今天依然适用。
再者,清帝国的开疆拓土完全是建立在维护本土安全的基础上。因为清帝国的地缘环境可以用糟糕来形容,也可以说是糟糕透了。内部有三个势力不小的藩王;北部有一个贪婪的俄国;西部还有准噶尔汗国这个蒙古复兴的希望;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尚未归附;东南方向又有一个郑氏海贼集团威胁帝国沿海安全。
但是清帝国却能笑道最后,先后撤了三藩,平定台湾,开拓黑龙江流域,吞并喀尔喀蒙古,灭了准噶尔开拓天山南北,并完成了对西藏的实际控制。而且之后通过对尼泊尔、缅甸的战争还明确了西南方向的边界走向。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是结局堪称完美。
至于为什么明朝做不到?因为明朝就是中国古典时代得降维。朱重八建立明朝后,由于其小农出身限制了其战略眼光,使得朱重八摧毁了本国的工商业和自由贸易,建立了严密的人身控制制度,通过户籍制度将每个人的职业和社会属性完全固定,还有差不多是元朝九倍的田赋,话说也就波尔布特能和朱重八一较高下。因为朱重八的知识论里只有小农,所以朱重八把明朝变成了一个农业社会。但是农业社会又能有多少经济产出,因为农业社会的经济体系是封闭的循环,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太多的收益,即便是收相当于大元九倍的高额田赋也无济于事。
也正因如此,明朝国力就不如大清,毕竟一个农业社会能有多少经济产出呢,再加上明朝还要拿出大量的财政养活几十万头猪,留给朝廷的钱又有多少?毕竟瘦羊的肚子里刮不出油水。所以,明朝也没有那个财政能力支持大军远征。
另外明朝的地缘环境也比大清好的多,毕竟明朝所能接触到的不是小国寡民就是一个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部落,明朝的对手不是劫掠团伙就是小股武装。先不说户籍制度导致军士们普遍赤贫进而造成明军衰落,就是长期没有强大的对手也必然会造成武装力量的退化。要不然,矮子里拔大个的也先太师怎么能刷出一个史诗般的土木堡大捷。
相比之下,如果明朝遇到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前遇到的对手,就以准噶尔为例,可能还没怎么开打明朝就先被准噶尔给拍个半死。
所以还是开头那句:大清做得到的明朝做不到,大清做不到的明朝想都不要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