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被斩的真相:你只是一个替罪羊
先回答问题,诸葛亮痛斩马谡有什么隐情?我的回答是而诸葛亮想要把责任推给别人,马稷就是那个替罪羊。可以说马稷是冤死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稷,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因为马稷刚愎自用,擅自违命,导致街亭失守。此前马稷已经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为了稳军心,严纪律,只能挥泪斩掉自己的爱将。不过历史上,马稷真的是因为违命被斩么?这段历史还存在争议。刘备生前曾告诉诸葛亮,“马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蜀汉一直面临人才枯竭的窘境,所以诸葛亮才愿给马稷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不过马稷镇守街亭是他第一次以统领的身份带兵,为何他就敢违抗军令呢?按正常来说,马稷应该十分珍惜这样一次机会,他违抗军令,就算最后守下街亭一样会被惩罚,这并不是一个常人会做出的选择。何况马稷在街亭犯下的错误实属低级,连外行人都不会犯这样的失误,马稷竟然还一再坚持,如果马稷性格真的如此要强,诸葛亮也应该早就知道了。
在《三国演义》中,有明确写到马稷违命,但在《三国志》里,有四处描写街亭之战,只有《诸葛亮传》中提到了马稷违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而且《诸葛亮传》对于街亭一役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描写,连双方最重要的参战人物都没提,这就十分令人不解了。街亭失守,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如此重要的事件不可能被忽略掉吧,难道当时的真相并不是如此?蜀汉没有设立史官,所以关于蜀汉的历史都半真半假,马稷因违命被斩也就有可能不成立。
街亭一役我们只知道结果,并不清楚蜀汉具体的作战方案,还有详细过程。所以在《三国志》中也是只描写了结果,过程就被一笔带过了。其实以马稷当时的处境来看,他在街亭违命对他一点好处没有,不管最后的结果是胜是负。马稷在诸葛亮身边多年,此次终于被予以重任,自然是不想让诸葛亮失望。如果马稷是个刚愎自负的人诸葛亮肯定早已洞悉,北伐一战直接决定蜀汉的未来,也能看出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在最为关键的用人方面怎么可能犯下如此失误呢。
还有一点值得怀疑的是,马稷违命犯下的错误实在太低级,而且有违常理。马稷没有当道扎寨,而是选择远离水源的山上布营,除非是马稷打算主动找魏军拼命,不然实在想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马稷作为防守方,进攻压力在魏军身上,而魏军也不敢轻易进攻,所以双方很有可能僵持不下,马稷明知如此竟然还自断水源,根本解释不通。要说马稷准备占据有利的地形,和魏军开战更是无稽之谈,诸葛亮在前方已经获得优势,马稷根本不需要添乱。
所以说马稷被斩,或许根本就不是因为他违命,而是另有实情。
街亭之战其实是一场以少对多的大战,《三国志》记载,张郃带领五万兵马去攻打街亭。蜀军兵力可达十万,而马稷是前线将领,兵力却不过万。先从地形看,街亭只有两个土山,想要抵挡住对方大军相当困难。战争爆发之时,张郃把两座大山团团围住,要是在山周围驻扎,马稷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摆脱不了被张郃围住的风险。要是张郃发动进攻,蜀汉驻扎的地方只能是被打的份了。根据《三国志 魏书 曹真传》记录:“拒亮将马稷於街亭,稷依阻南山,部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驻扎的首要困难是汲水困难,一个普通的士兵都懂得的道理。那么问题来了,马稷为何占山头而不去保护汲道呢?原因之一个,那就是马稷兵力短缺。
马稷在当时处于进退两难的抉择,一是选择在山下扎营,守住水源,而是占领高地,凭高恃险。两种选择都没办法改变局势,马稷的兵力远不及魏军,接受命令的时候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们所了解的就是马稷兵力不足,难以阻挡曹魏大军,最后兵败街亭。具体作战的情况早淹没在历史之中。正史中的街亭之战是怎么样的?蜀汉失败的原因让谁来担?
如果是蜀汉了解的情况不正确,觉得魏军会用小部分兵马去进攻街亭,却没料到张郃竟然率领大量兵马前来攻打,一举打败了蜀军,让蜀军撤退。如果是诸葛亮知道张郃率领兵马直接攻打街亭,让马稷带部分兵力掩护自己大部队撤退。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马稷失败了也达到了诸葛亮的目的,马稷是不会被处死的,这个设想肯定错误。马稷驻扎在街亭之后,张郃就带领兵马到了山下,马稷没时间完成工事,面对大队兵马,只好依据当时的优势上山。在历史上战败而被处死的将领不多,而马稷却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为何?
原因其实是这样的,诸葛亮在分配兵力的时候分配得不合理,不懂得曹魏兵力分配情况,让马稷临时迎战,马稷在无险可守的情形下,以少战多,最后大败。而诸葛亮想要把责任推给别人,马稷就是那个替罪羊。事出了,应该有个人承担责任,马谡是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