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范增决心告老还乡的真实原因就是对项羽心死了。

这个心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上。

第一,在鸿门宴上,范增就和项羽产生了间隙。

当时尽管项羽挟巨鹿之战大胜后的余威,令天上下诸侯唯其是从,纷纷拥护其入关,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就在项羽飘飘然时,范增却很冷静,他洞若观火地发现刘邦是项羽潜在的最大对手。为此,极力主张项羽乘机把刘邦消灭了。因此,鸿门宴上,范增见项羽因为刘邦的道歉后而“迟迟没有动静”时,他很是着急,频频举玉向项羽示意,但项羽像是木头人一样,视而不见。范增情急之下,以宴席上助乐为由,找项庄舞剑,结果吃里爬外的项伯挺身而出,挡往了项庄意在刘邦的夺命之剑。

刘邦发现形势不妙,以“如厕”溜出席外,来了个“飘然而去”。当张良代刘邦辞席时,范增见此大怒,摔碎了张良送上的一圣玉壁。这一摔显然也摔坏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父子关系”。范增是眼看刘邦在眼皮底白白溜走而发泄不满,而项羽却为范增在鸿门宴上无视自己的权威,擅自作主找项庄舞剑,当着自己的面砸玉而不满,尽管项羽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但其和范增之间原本融洽的关系已发生了微妙变化,产生了间隙。

第二,在荥阳大战中,范增对项羽彻底绝望了。

话说在楚汉争霸拉开序幕后,刘邦和项羽开始了斗智斗勇的大比拼。项羽率先发威,他凭借彭城之战之威,很快把楚军的大部队推进到了荥阳(今荥阳东北),并使出高举高打的战术,一边攻城,一边也派钟离昧等将领骚扰汉军的敖仓粮道,极力粉碎刘邦拼死顽守荥阳的战略意图。

尽管刘邦应对得当,防守得力,但项羽毕竟拥有比他超过一倍的兵力,毕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眼看荥阳告急,刘邦采取陈平的建议,使出了“反间计”,散尽千金去“离间”项羽手下手将帅们。头脑粗的项羽果然中计,很快对手下的猛将钟离昧等人“疑而不用”, 对手下的谋臣范增“疑而不听”,暂缓了对已是摇摇欲坠的荥阳进行最后一击。

范增做为项羽的“亚父”,他不可能坐视项羽“坠落”而不管,他要求项羽当下要抛弃所有包袱,拿下荥阳,歼灭刘邦才是第一要务。但项羽却坚决不听,并对范增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怪话”,两人闹的得脸红脖子粗。范增是聪明人,他自然明白项羽对自己的“不满”和“猜疑”,不由又惊又怒,不由万念俱灰,心灰意冷下他决定离开项羽,告老还家。

范增其实并不是真心要离开项羽,只是想让其好好反省,希望项羽回头是岸来挽留自己。然而,项羽也是个很犟的人,他竟然没有挽留。范增这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悲怒交加的他最终病死路中,诚为悲也。

最佳贡献者
2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怀着一生的志愿和智慧投奔你,将一生的赌注全部押上,他为什么要走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之将死,其志也坚,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会拂袖而去呢?所以,范增以古稀之年、力衰之身而决心离开项羽,真相只有一个,项羽害死了自己的这位“亚父”。

范增最大的功劳就是为项梁提出了战略建议,让他立熊心为楚王,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奇计,项氏叔侄得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从此西向攻秦,所向披靡,壮大成义军中最大一股势力。项梁去世后,范增依旧不离不弃,忠心耿耿地为项羽服务,成为了霸王手下最得力的谋臣。钽经过“鸿门宴”后,项羽不听其计,放虎归山,致使刘邦坐大,成为了项羽劲敌,于是有了后来的楚汉争雄。

前204年,刘邦项羽汉对峙于荥阳。当时,就刘邦来说,钟离眛夺了敖仓粮道,供给不继,项羽大军又紧紧包围了荥阳,情势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刘邦甚至向项羽求和,愿意割让荥阳以东的地方给楚,项羽差一点就议和了,在范增的谏阻下才作罢。

于是,万般无奈之下,刘邦用了“陈平计”。陈平的建议是,让刘邦给自己四万斤金子,去楚军收买间谍,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另一方面,故意在项羽的使者到汉营时,故意当成范增的使者,以贵宾招待,来者说是项王的使者后,又换成恶食,冷语相侵,使者回去当然当作重要情报报告。而楚营的人收了陈平的金子,又散布范增的谣言。一个人说范增是叛徒,项羽可能不信,两个人说,他也可能不信,但三个人、三十个人甚至三百个人说,他不信就绝对是个傻子。

于是,项羽信以为真。随后,将范增的官爵给削了,将他的权力给夺了。这等于是夺了书生的笔、抢了将军的马,范增也就不再是范增,如同乡野间一个垂死的老朽。因此,范增欲作最后一拼,请求告老还乡,以此要挟项羽,谁知,项羽一请即许,批准了他的辞职要求。范增一腔热血付之东流,气极之下,竟在回乡路上突发恶疮而死。

因此,后来便有了刘邦那句名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照此可以说,项羽失去了范增,观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项羽基本上就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最后为刘邦所败,皆在情理之中。

3

确实,史书的记载,漏洞百出,让人喷饭。

史书上说,当时项羽派了使臣去与刘邦谈判,楚使一入汉营,立即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欢迎和款待。陈平还让刘邦特意祭出了丰盛的“大牢”餐,准备了华丽之极的歌舞表演,气派非凡。

所谓“大牢”,就是猪牛羊三牲齐备的超级飨宴,按照当时的制度,这可是招待诸侯级别贵宾的大礼。

图:太牢宴

如此大礼,让楚使都有些手足无措了。

接着,刘邦身着礼服,头戴冠冕,郑重其事的会见了楚国使者,席间不断亲切询问道:“亚父近日起居如何?亚父近日身体可好?亚父夫人身体可好?亚父公子身体可好?亚父爱女身体可好?……些许薄礼,烦公交予亚父为寿,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楚使哭笑不得,赶紧澄清道:“我非亚父使也,乃楚使也。”

刘邦两眼一瞪,故作天真表情道:“这么说,公乃项王之使?”

“然。”

刘邦闻言顿时黑了脸,当着楚使的面骂起人来:“乃公不是叫尔等去请亚父之使么?怎生将项王的使者请来了!”

骂完人,汉王刘邦竟然就在楚使与随从们的面面相觑中愤然离场,又令接待人员撤下“大牢”餐,换上另一套饭食,一套通常只给下人吃的饭食。

有这么接待国使的吗?你们这简直是在喂狗嘛!楚使勃然大怒,却又不敢在别人的地盘发作,只好忍气吞声地吃完狗粮,然后丢下碗筷拂袖而去。

楚使不堪其辱,于是将自己在汉营里的悲惨遭遇详详细细的告知了项羽,其中自然免不得添油加醋。

史书上说,正是因为这一件事,使得项羽立刻对范增大起疑心,陈平的反间计大获成功。

大家读完史书上这段记载后感觉如何?是不是觉得很扯?如此拙劣幼稚之反间计,不仅与陈平阴谋大师的水平极其不符,而且让人很难相信如此伎俩竟能耍到项羽和范增这样的人杰。事实上,后世学者对史书这段记载都有过很多怀疑,如明人陈懿典所言:“方进太牢,忽更草食,陈平此伎俩,宛如老翁戏猴。楚之使,楚之君稍一思之,可不莞然一笑乎?”深谙权谋的乾隆读史至此,也不由嗤笑道:“陈平此计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为奇而世传之,可发一笑!”

依我看,陈平离间范增之计,应为汉朝情报机构之最高机密,除了汉军之决策高层恐无人知晓,等到百年后的司马迁再想要去寻找蛛丝马迹,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太牢”之事,就算有,估计也只是陈平计策中的一个小环节,其关键绝不在此;否则刘邦交给陈平的巨额活动经费、足足四万金,花哪儿去了?光收买一些造谣的楚军士卒,绝花不了这么多钱。

依我推测,陈平的这些钱,应该大部分都花在收买项氏家族中的败类身上了。项羽的西楚政权之中,主要有两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项氏家族成员,如项伯、项庄、项它、项声、项襄、项冠、项悍等人,项羽非常信任他们;另一拨则是范增、龙且、钟离眛、季布等故楚豪杰,他们能力出众,战功赫赫,可惜项羽并不非常信任他们。正如陈平在背楚投汉时所言:“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看来,陈平很早就认识到项羽是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人,因此项氏家族与范增等人之间、或者说皇亲国戚与能臣干将之间的争权夺利也是不可避免的,与其离间项羽和范增,不如离间项氏家族与范增集团。

并且,刘邦收买项氏家族拥有天然的优势。首先就是项伯,看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显然早已成了刘邦的内线,《汉初功臣表上》也说项伯后来以“破羽尝有功,封射阳侯。”可见此人必定在陈平的隐秘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有一个叫项襄的楚将,乃项燕第三子,也就是项羽的三叔,早在彭城之战前汉军攻打定陶时就已投降了刘邦,估计他也为陈平和项氏之间牵线搭桥了不少。

再说,陈平原先就是项羽近臣,他与项氏本来就有不少交情,对西楚政权内部间复杂的政治、人际关系本就非常清楚,这就使他能够有针对性的在西楚政权中散布谣言、收买内线、制造矛盾、中伤范增、惑乱项羽,最终终于将项羽的头号谋士亚父范增排挤出局。

当然,项羽和范增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正如苏轼在其经典著作《范增论》中所言:“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其实,项羽和亚父范增的矛盾由来已久了。自打鸿门宴那次起,这矛盾就越发加剧。关键是双方的政治理念不同,项羽只想打服刘邦,范增却想打死刘邦;项羽为的是项氏之新楚,范增为的却是战国之旧楚。我认为他和三国时的荀彧有点像,荀彧拥汉,曹操如果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荀彧的政治理想和现实就一致了,偏偏曹操刚开始还拥汉,后来随着地位提高渐渐有了不臣之心,这时荀彧就对曹操表现出了不合作的态度。范增亦如是,他协助项氏,有点儿借项拥楚的意思。当楚怀王被杀,项羽和范增在政治上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痕了,这就给了陈平很大的发挥空间。

4

苍茫大地依据《史记》回答如下:

一、范增是项羽最得力的谋臣,为项羽集团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纪》没单独为范增立传,但《项羽本纪》等传记仍有他的事迹可寻。当赵国被秦将章邯包围在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率军救援。大军行至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再前进,项羽力主楚军猛攻、赵军内应,一举击败秦军,宋义不听,还暗示帐下猛将不听招呼就地斩杀。宋义派儿子宋襄到齐国任相,亲送他到无盐,大宴宾客。天大雨,士卒忍饥受冻,项羽早晨拜见宋义时,斩下人头,署理上将军,号令全军,后得怀王正式任命。我合理推断,凭范增之智,定会知晓项羽阴谋,要么装疯卖傻,要么和项羽狼狈为奸,甚至可能还是范增替项羽出的妙计。我更趋向于最后一种判断。

再看巨鹿之战,也有范增的影子,项羽的勇、范增的智在前期配合相当默契。结果从胜利走向胜利,项王降章邯、司马欣、董翳,成了西楚霸王。

二、项羽、范增个性都强,范老头是个犟老头,他是项羽假父(亚父),却要当真爹,结果悲剧啦。

项羽开始对范老头很尊敬,称他亚父,范老头也挺喜欢这个不作为的“假子",可能望子成龙心切,以为父亲为儿子好,多替儿子做点主是天经地义的,儿子必定感激,谁知儿子大啦,以为父亲要抢他的权力。

《鸿门宴》上,范增开导项羽:刘邦这个原本贪财的老流氓(实至名归,当年的有美妇吕雉的刘邦还忙里偷闲、使寡妇怀孕生子,真是“服务到家,有事您说话"),入关后竟不索财物、不近女色,且我派人觇望他那边的云气,竟是天子瑞气,要趁早解决他。于是父子合谋,请君入瓮,刘邦进了项羽营寨,刘邦凭着口才竟说得项羽不好意思下手。范增为假儿子着急了,不把自己当外人,越俎代庖,令项庄以舞剑为名,想在宴会上把刘邦“咔嚓”了,幸亏刘邦的真奸细、假亲家、假盟兄项伯百般掩护,刘邦才趁机逃脱。张良奉献白璧一双给刘邦、玉斗一双给范增。项王十分欢喜,亚父竟弃置于地,用剑击破它,大骂:唉!这班无知的小子不能够和他们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者,必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俘虏了。

听我分析一下:范老头对项羽的忠诚日月可鉴,但《鸿门宴》上他的表现严重失态,一是擅自调动大将项伯(项羽大王的伯伯都听你指挥,你真是没拿自己当外人!);二是当着项王的面,斫玉斗不算,还痛骂、诅咒项王,你真拿自己当太上皇啰?但两人当时没完全撕破脸,已是万幸。

三、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范交恶,使得范增最终对项王彻底绝望,离项王而去。

随后,项王又听范增建议,把刘邦放到道路崎岖的巴蜀为王,同时把关中一分为三,立秦的三大降将来阻隔汉王。到汉王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三秦。楚汉战争全面爆发。

汉王被项王围困在荥阳,汉军运粮甬道被切断,被围已久的汉王请求割让荥阳以西地区讲和,项王不允。汉王问陈平:天下何时能平?陈平说楚军有可扰乱的地方,项王猜忌多疑,身边刚直的臣子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数人而己,大王可给我几万斤黄金,来离间他们,这样楚国必然内乱,汉王就可打败他们。汉王让陈平立即行动。

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离间,宣扬钟离昧等出生入死,战功显赫,却不能封王,他们想与汉王联合,灭项称王。项羽果然对他们起疑心,不再信任他们。项王又派使臣到汉王处刺探。汉王用太牢的礼节欢迎项王使臣,让人端来佳肴,见到项王使臣,汉王却假装吃惊地说:“我以为你们是亚父的使臣,原来是项王使臣!"下令把菜肴搬走,换上粗劣饭菜,使臣一一回复项王,项王果然大大怀疑亚父。亚父力主楚军紧急攻下荥阳城,擒贼先擒王,但由于项王不信任范增,不肯听从他的建议。范老头听说项王怀疑他,老头又发火了:“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主你自己干吧!希望恩准我活着回乡。"亚父回归家乡,没到彭城,因背上毒疮发作死了!陈平于是在夜里派两千妇女出东门,引诱楚军向东追击,陈平和汉王出西门胜利大逃亡,不久刘邦进入关中,收集散兵再次东征。

由此可见,项羽器小而多疑,范增恃才而骄、倚老卖老,最终项羽、范增只有分道扬镳!后代东吴的孙权与张昭的关系也如此!这一点上说,项羽的政治水平远不如被人们嘲笑千年的刘禅刘阿斗!同样是干儿子,刘禅“政由葛氏,祭由寡人"显见智慧,孔明一死,让魏延、杨仪内斗,干掉魏延,再逼死老资格的孔明心腹、长史杨仪,立马废掉丞相职位,先后扶资历浅的蒋琬、费祎上大将军位,让姜维分其兵权,阿斗不傻,高智商、真装B!




5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72, \"vname\": \"\u8303\u589e\u4e3a\u4ec0\u4e48\u8981\u79bb\u5f00\u9879\u7fbd.mp4\

6

基于离间计手法的拙略,以及其中诸多蹊跷之处,项羽因为中计而促使范增离开的说法值得商榷。这个我在上一篇问答中已有说明,不再赘述。离间计也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起码会影响当事人心情,吃苍蝇的感觉还是有的。但要让形同父子的范增、项羽二人关系彻底崩塌,火候显然不够。


范增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倔老头儿,别人认可才有存在感和获得感。而项羽又是个主意很正的人,还不喜欢沟通,这就拧巴了。当范增和项羽的想法重叠时项羽会听,比如将刘邦封在汉中。而意见不一致时多半不听,即便听也是一时的,最终还得按自己的想法走,最典型的就是鸿门宴。离间计这次也属于这种情况。刘邦被困荥阳,以“割荥阳以西”为条件提出和谈,“项王欲听之”。不管项羽是对战争厌倦了,还是对尔虞我诈腻烦了,总之他想答应是没错的,只是范增坚决主张乘胜追击,他才继续攻城的。但听也只是表面上听,心里并不一定认同,项羽最终还是抛弃了范增“急攻下荥阳城”的建议,放缓了军事行动,让刘邦得以逃脱。项羽不听范增的建议,以及不再攻城,跟离间计实在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他本身是倾向和谈的。


范增不被重视,会对项羽产生意见,促使他离开,但也不是离开的根本原因。因为项羽一直那样,他就是这么过来的。倒是范增离开后的一个细节很值得注意,就是回彭城的路上“疽发背而死”。原来范增已经有病在身,背上生了毒疮。荥阳到彭城(今江苏徐州)约400公里,过去交通不便路也不好走,每天走10公里总可以吧——范增应该有车驾的,不会孤身上路,否则死在哪里就不知道了,不紧不慢也就一个多月。而范增没走到便死了,从离开到去世也就十几二十天的事。除去生气诱发病变而加速死亡的因素,范增就是不走也命不久矣。

那么,项羽因为范增生病而“稍夺之权”,让他少做事,减少工作量,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怎么说也是“亚父”呢。范增已是年过七旬的老者,长期服役军营肯定吃不消,又生了病,提出告老还乡——没病的话也许不会走,项羽不拦着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事其实并不复杂,只是人们把它想复杂了。范增离开项羽,或许就是这个容易忽略而又很关键的原因。而根据范增一贯的脾气、“亚父”的身份,以及基于对项羽心软而又鲁莽的界定,恨铁不成钢地发出天下归于刘邦的慨叹,也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也只是推测,毕竟历史渊远,真相难寻。

7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中计,收回了范增部分权力,范增大怒说,这样,天下大事已然平稳,项王你好自为之,我告老还乡了。走未到彭城,发病而死。


范增作为项羽唯一谋主,此时离开,固然有年老原因,更多的是失望透顶,试想,一个无妻无儿的老头,跟从霸王所图何来?不外实现政治抱负和报项梁知遇之恩。而项羽多次不用其计谋,伤心欲绝,终于离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苏轼认为,范增在这时才离开,已经是太迟了,当项羽杀义帝时就应该走了,为什么呢?当初义帝之立,是范增劝项梁行此事,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项羽与义帝必然会冲突,等到项羽杀义帝时苦劝不听,说明项羽已不信任他了,之后的所有不听从和有猜忌在那个骨节眼便产生了,并非突然出现。


但范增也有缺点,项羽是兵形势家,他是权谋家,作为谋士,不能揉合自己与君主的意见,而一味倚老卖老,以资历压人,是其不足,再者,项羽手下有韩信陈平等人,不能引荐使各得其位,而成为对手大敌,知人用人也有缺陷。与项羽的分离也是迟早的事。

探索历史,思考人生,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8

刘邦之托,陈平之谋

范增离开项羽,得益于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陈平的反间计,刘邦屡次败于项羽,便问陈平有什么好办法除掉项羽身边的羽翼。陈平说这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您信任我,请给我万两黄金,我一定能把项羽的羽翼拔除,解除您的心腹之患。


刘邦这个人最大的有点就是信人用人,其他人都说陈平这个人手脚不干净,人品有问题不能大用,但是刘邦不以为然。只要能为我所用,对于一统天下有利,个人品行并不是问题,区区几万两黄金不算什么。

陈平为了离间范增和项羽之间的关系,做了以下几件事达到了目的。

厚此薄彼,扬范抑项

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陈平让人先准备了丰盛的酒席招待,并说是范增的使者到了吗?来人说自己是项羽的使者,陈平立即命人撤掉饭菜,换上了残羹冷炙,态度上十分冷淡,使者回去后,如实的将情况报告给了项羽。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仅仅这样不过是让项羽产生怀疑,陈平又用黄金去拉拢项羽身边的人,让他们不断的在项羽耳边进谗言,说范增总是把项羽当小孩看,根本看不起项羽,说龙且等人因为没有封王,一直对项羽怀恨在心。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项羽又属于一个耳软心活多疑无断的人,因此就对范增等人心存芥蒂。

离心离德,负气而去

不久之后项羽将刘邦包围了,范增催促项羽火速进兵,一战功成便可消灭刘邦,成就霸业一统天下了。项羽冷冷的说恐怕是成就了亚父的霸业,而不是我项羽的霸业吧。范增知道项羽对自己已经产生了怀疑,不再像以前一样信任自己了,便主动离开了项羽。

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史书上记载范增离开后背上的毒疮崩裂而死,但是我看陈平派人搞定了范增也说不定,死灰复燃的事决不能发生,杀了范增才能斩草除根,让项羽彻底称为孤家寡人成就汉王刘邦的霸业。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9

范增,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称为“亚父”。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无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民间起义此起彼伏。较有影响力的是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在陈胜吴广起义被官军镇压后,以项梁、刘邦为首的义军还在同秦军激烈地交锋。年已七十的范增这时来到项梁的大营,作为谋士为其出谋划策。范增认为:当年秦国平定六国一统天下,这六国中楚国是最冤的。因此楚国人也是最恨秦朝的。所以起义大军要以“复楚”为宗旨,号召人们聚焦在反秦复楚的大旗下,这样才有兵员和动力。陈胜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提出“复楚”的口号。项梁采纳了范增的意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为王。果然,楚地的将领纷纷来投,义军势力迅速扩大。在项梁的带领下,义军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后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项梁,不听范增劝阻,轻敌冒进,在定陶战役中被打得一败涂地,兵败身亡。项羽接替项梁后,对范增言听计从,两人情同父子,项羽称其为“亚父”。在范增的谋划下,项羽取得了许多胜利,特别是臣鹿之战,奠定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此时,能与项羽争夺天下者只有刘邦一人了。为了能使项羽夺得天下,范增设计“鸿门宴”,意欲在酒宴上将刘邦杀死,以绝后患。但项羽优柔寡断,错失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公元前205年5月,项羽与刘邦在荥阳展开大战,项羽采用范增计策,断了刘邦大军的粮道。军中无粮,军心浮动,刘邦大军处于崩溃的边缘。刘邦为挽救大军,欲将割地求和。范增坚决不同意,对项羽说:现在是消灭刘邦的最好时机,若将其放走,必有复苏的那一天,那时再想消灭他就很难了。他们会成为你的劲敌,到时后悔就晚了。项羽却迟疑不决。根据项羽多疑与自大的特点,刘邦的谋士张良采用了离间计,成功地离间了项羽与范增之间的君臣关系。项羽开始对范增产生了质疑,并对范增口出不逊。范增多年来忠心耿耿,殚精竭虑,为项羽的霸业出谋划策,最后换来的却是质疑和不信任,他内心感到愤怒和绝望。因此,范增向项羽辞职回家。由于范增年纪太大,加上上火,路上不幸染病身亡。一颗灿烂的谋士之星,就这样带着遗憾与愤怒陨落了。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欢迎点赞和评论

10

鸿门宴,在现代汉语里特指不怀好意的宴会。“史圣”司马迁于《史记·项羽本纪》中对刘邦、项羽和范增等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着生动精彩的描述。

此事发端于公元前206年,武安侯刘邦奉楚怀王熊心旨意西进灭秦,而鲁公项羽在上将军宋义的节制下北上救赵。封定完毕后,熊心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很明显,楚怀王此举就是要激化刘邦与项羽两大集团的矛盾,最好是刘项斗得个你死我活,以便火中取栗夺回军政大权复兴大楚。

傀儡摆设的楚怀王熊心,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但大军开拔后不久,宋义畏敌不前,项羽劝谏不成矫诏砍掉了上将军宋义的脑袋,义帝痛失心腹只能打掉牙齿咽下肚。

楚军丧失主帅,项羽自封上将军并统帅楚军与诸侯联军合计十五万人,然后渡过黄河砸掉舟楫背水一战,大破王离军团四十万。

而此时的刘邦已攻破武关、拿下咸阳,秦王子婴已出城投降,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关中大定。项羽得知刘邦覆亡秦朝,着人禀报义帝熊心,借此希望熊心改变“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誓言,但熊心没有买项羽的账,依旧如约而行。

心情极度不爽的项羽进入秦地后,见刘邦紧闭函谷关乃破关入秦,并扬言要把刘邦赶回泗水做老光棍儿,刘邦察觉形势不妙任命张良为“统战部部长”并加紧“统战”项羽身边的积极“卖主”分子,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刘邦来到鸿门觐见项羽,并一再深刻检讨作风问题,早已卖身投靠刘邦集团的项伯也趁机在项羽耳朵边吹风,项羽心头的郁结得以解开。

心情大好的项羽在鸿门大摆宴席开了个派对,史学家给这次的酒肉聚餐取了个流芳千古的名字----“鸿门宴”。

之所以叫鸿门宴,是因为宴会开始前,亚父范增多次劝说项羽要把握时机趁机阴了刘邦的小命儿,其实,对于项羽来说,他并不真心想要刘邦的命,只要刘邦慑服于我,畏惧我的威严了,刘邦只是一条翻不起浪的小虫。

项羽表面答应了亚父范增的提议,但真到了鸿门宴胡吃海喝、酒至半酣之际,项羽依然没有任何意思表示,更没有拿出黑社会大佬让心怀叵测的跟班跪地磕几个响头的架势。

此时,坐在旁席的范增干着急地连续举起了三次玉珏示意项羽抄家伙动手干掉刘邦,项羽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范增无奈,只好找来项庄佯装舞剑趁机下手一剑封喉要了刘邦的小命儿,项伯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也掺和了进来与项庄对舞,项庄手中的宝剑寒光几次闪现在了刘邦的眼前,刘邦顿觉大事不妙,于是接着上厕所逃走了。

刘邦逃走了,鸿门宴落得一地鸡毛,范增更是气得浑身颤抖拔尖击碎了玉斗疾呼道:“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是《史记》对鸿门宴的大致描述,作为项羽亚父的范增,很早就看出了刘邦的勃勃野心,当他发现问题后有没有及时跟项羽汇报呢?

他汇报了,在项羽攻破武关怒气冲冲时,他不失时机地向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一个向来贪财好色的人,拿下了大秦首都咸阳却对阿房宫内的美女、财宝不动心,要么这个人傻,要么这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

项羽也察觉出了刘邦的异志,决定要给这小子好好上上课,但很快,在项伯等人的斡旋下,项羽放弃了这种想法,加上刘邦主动前来赔礼道歉,伸手不打笑脸人,项羽的确也不好下手。

作为主事谋略的亚父范增,面对这种情况他又做了什么呢?

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举起手里的玉珏亮明先前与项羽约定的动手暗号,第二件事情便是找来项庄借舞剑之名刺杀刘邦。

然而,这两个安排都没能奏效,刘邦还是安然无恙地跟项羽吹牛皮、拉家常。

那么,问题就来了,项羽既然尊称范增为亚父,那作为拥有父子之名的范增,他在鸿门宴中能做的只有这些了吗?要知道古代“亚父”与“仲父”都是重量级的尊称。在先秦时代获此尊号的只有管仲之于齐桓公、吕不韦之于秦始皇,而管仲、吕不韦的权势足以采取扭转乾坤,难道范增不能吗?最起码范增可以事先做个应急预案埋伏好一批刀斧手藏匿于帐外,然后掷杯为号,刀斧手齐入帐中手起刀落砍了刘邦,届时,万事皆休矣!

其实,范增没有做应急突发预案,事先没有埋伏刀斧手取刘邦性命,不是范增不能,而是他不敢。

项羽是什么人?陈平在弃楚投汉时曾这样评价项羽:“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从陈平的这席话中我们得知项羽这个人家族观念非常浓厚,项家族人在项羽心中是核心地位,即便是尊称亚父的范增都无法企及,可见范增虽有亚父之名,而无亲族之实。

范增初次拜见项梁时,恰巧陈胜吴广起义新败,面对抗秦运动的低落,范增对项梁精辟分析道:“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

在范增看来陈胜吴广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打出了“张楚”的旗号,却没有拥立楚王的后人,反而还自立为王,项梁认为范增一语中的,于是找来楚王的后人熊心立为楚怀王以召集楚地豪杰共襄灭秦大业。

项梁如法炮制后不久,项家军实力倍增,从此迈上了诛灭暴秦的快车道,范增一招“借尸还魂”的布局劳苦功高。然而,楚怀王熊心登基后,处处想夺回军政大权,并因此同项羽产生了分歧,此后,熊心更是命刘邦西进入秦、项羽北上救赵,再定下“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誓言。可以说楚怀王熊心坐山观虎斗的争权夺利之心昭然若揭。

处处掣肘、憋屈窝火的项羽自然怀疑起了范增的真实用意,特别是巨鹿之战后,项羽威名赫赫、震烁华夏,而此时的楚怀王熊心确实多余的摆设。孤高自傲的项羽相信凭借一己之力扫荡天下毫无压力,为何还要打着楚怀王熊心的名号行事?项羽勇猛过人,但他却不是白痴,他认为找个累赘跟自己夺权,倒不如甩掉包袱自己单干,于是灭秦不久,项羽杀掉了义帝熊心,但同时在项羽的心里泛起了这样的疑问:亚父扶植熊心真的是替我考虑吗?

心里有了疙瘩,父子间便开始有了罅隙。这种积滞在项羽心里的疑惑始终挥之不去,虽然项羽同范增此时表面仍以父子相称,但显然二人的关系早已变了味。

正如范增所预料的那般,西楚霸王项羽大封诸侯不久,由于分封不公,诸侯先后反叛,项羽忙于四处救火,刘邦趁机杀出汉中与项羽大战于荥阳。项羽在范增的筹划下将刘邦死死困在了荥阳。

刘邦打不过只得派出汉使求和,内奸项伯也抓住时机在项羽耳边吹风,项羽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打算放刘邦一马。范增苦劝,项羽却说:“亚父此言差矣!今天下纷乱,人心思定,汉王若真有心言和,寡人又何必苦苦相逼?不如暂许其和,以观后事!”,项羽这话气得范增连拍桌子大吼:“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今日若养虎为患,君王后必悔之!”。

范增苦谏失败,项羽停止了对刘邦的进攻,本可有机会一举灭掉刘邦的项羽不久为自己彻底敲响了丧钟。

在项羽、刘邦两大集团暂时免战荥阳时,汉使来到楚营请求项羽派出代表至汉军商谈停战事宜,楚军使者来到汉军大营后,陈平故意将楚军使臣视作范增使臣,先是以饕餮盛宴款待,继而发现不是范增使臣又换上了粗茶淡饭招待。

楚使受辱回到楚营跟项羽打起了范增的小报告,至此范增彻底失去了项羽的信任,悲愤不已的范增仰天长叹:“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说罢便离开了楚营,不久暴毙于回乡途中。

苏东坡在其经典著作《范增论》中这样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从苏东坡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断定,项羽同范增表面上情同父子,但实则有父子之名而无真情之实。特别是在项羽攻破武关派出使者探听楚怀王熊心的口气,熊心回复了“如约”二字,项羽对义帝熊心的恨可以说此时已经转嫁到范增的头上来了,毕竟义帝是范增提出所立。

而范增正是在二人长期存在罅隙的情况下,一路倾力辅佐项羽,但范增也明白了此时形势,因此面对刘邦亲赴鸿门宴,他没有采取埋伏刀斧手先斩后奏的越格举措,而是任由项羽纵虎归山。因为,此时他已经丧失了项羽的充分信任,二人罅隙已经逐渐变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倘若范增擅自行动或许下场更为凄惨。

参考资料:《史记》、《范增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