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味道的问题哈哈!
古代的“出恭”有点像咱们的今天的去洗手间,是上厕所大号的雅称,文化人用的。
《西游记》里曾有这样一段对话:“沙僧 ,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看来咱们的八戒也是读书人,不愧是天蓬元帅!不过如果改成“沙僧 ,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拉个屎先”那就好玩儿了,哈哈!其实,在早期的时候,“出恭”一词语上厕所没有任何的联系,人家是敬词。之所以到后来被人们寓意为上厕所,是和当时的科举考试有着很大关联的。
在古代,为了选拔人才,就设立了专门的考试制度,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科举考试。这个制度,为当时的国家和社会选拔了大批的有用之才,由于这个考试制度,没有门槛限制,却用一张纸就决定了你以后的命运,这也让一些寒门学子有了追求和希望,希望通过考试来达到光宗耀祖。
因此,考试的人员就会很多,场面也是很壮观,三年一届,考生数千啊。当时考试的时候,是每个考生一个小小的房间,由于考试不是一天就能考完的,所以,这几天里,考生是不可以离开这个房间的。
如此浩大的人群,别的先不说,就说人有三急,上厕所就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排队,那么到处就会是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如果要排队,这么多的人,要排队到猴年马月?
本来,在每个考生的小房间里也有备用的小桶,只是,如果是小号还可以,如果是大号,那就很麻烦了。
拉马桶里?那很臭的啊,很影响考试的好不好!
然而而考生又不可以随意离开考场,那么如果需要去厕所,就要考官陪同。
后来考试制度越来越完善,也更人性化,考生的三急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其具体的办法便是后来设有的“出恭入敬”的牌子。
在元代的科举考试中,为了进一步维持考场的秩序,“出恭”、“入敬”两个牌子,本来寓意是要求考生不论在进出哪里都要恭恭敬敬,不要做大声喧哗等违背考场纪律的事,彰显文人风采。就是相当于咱们今天考场里面的那些标语横幅了,比如“安静”。
后来考虑到考生要去厕所,便规定拿“出恭”牌子作为凭证,只有举着这样的牌子,你才能去上厕所。不然的话,是不能随便去厕所的。
大致方法就是:进考场时候领一块“入敬”牌,然后便是考试;如果中途一上厕所,就到门口用“入敬”牌换成“出恭”牌,然后去方便,虽然牌子上的字不是要去厕所,但是旁观者看到,就知道是要去厕所了,上完厕所回考场,再换成“入敬”牌,继续考试。
【先生,学生领出恭牌】--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
久而久之,“出恭”一词被作为上厕所的雅称,开始在民间普遍使用。
最后我想问一下,“解手”又是怎么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