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是1947年8月由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升格而来的,豫东战役期间已经配属给华野外线兵团指挥遂行作战任务,时任司令员王秉章,下辖第30、第31和第32等三个旅共11000余人,实际也就是原冀鲁豫军区的独立第1、第2、第2旅。该纵在豫东战役打响的1948年7月间,成立尚不满一年,无论是兵力兵器数量,还是战斗素养和军事素质,比较其他野战主力纵队,仍有不小的差距。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中野11纵原定的作战任务,是配合华野外线兵团主力歼击区寿年兵团,因为打区必须阻邱,粟裕已将华野第3、第8、第10等三个主力纵队派出去阻击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该敌距离区寿年第七兵团的直线距离只有10余公里。这样,为了保证歼灭战中兵力上的优势,粟裕将中野11纵用于攻击区兵团所属的新编第21旅,负责主攻的“突击集团”第1、第4、第6纵队则负责歼击整72、整75两个整编师,各部在特纵的炮火支援下猛烈攻击。


眼见着区兵团正在垂死挣扎,南京和徐州方面都沉不住气了,而邱清泉的整五军被华野三个纵队所阻、胡琏的整十八军又被中野三个纵队拖住,老蒋一时无兵可派,便决定“挖疮补肉”,命令顾祝同迅调在山东战场的黄百韬整编第25师,加强第3快速纵队和第2交警总队,组成一个临时兵团,铁运豫东救火。许谭山东兵团阻击不及,1948年6月29日,黄百韬这个老广率领所部在商丘下车,迅速向豫东战场靠拢。


粟裕原本摆好的是与三个敌人过招的饭桌,就此突然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而手中的兵力也用到了极限,于是只能挤出王秉章的中野11纵,附两广纵队和野司警卫团(可见兵力的匮乏程度)火速东进阻击黄百韬。按道理说,黄百韬兵团只有一个整编师23000余人的野战步兵,快速纵队是旅级部队规模、交警总队则是加强团级规模,满打满算也就30000多人,中野11纵、两广纵队(仅3000余人)和野警团16000余人吃掉它自然不现实,阻击上几天应该还是有把握的。


到底还是地方部队新升格的野战纵队,中野11纵在战术细节上还欠火候,广纵和野警团更是战斗经验不足,他们忽略了黄兵团的快速纵队是有大批坦克装甲车的,这一点与华野打援集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宋时轮等纵队在阻击整五军之前,就了解曾经的新22师师长邱清泉善长坦克突击,并且整五军(整11师、整70师共45000余人)也确实配备战车部队,其整11师所辖的整200旅,那可是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


因此华野阻击部队在阻击阵地的开设上,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仅埋了相当数量的地雷,并且相当专业地挖掘了反坦克壕,部分壕内还密设鹿砦,再辅以野炮和战防炮的火力配合,让“邱疯子”硬是裹足不前。整五军什么招术都用上了,什么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冲通通无济于事,“排炮不动,必是十纵”便成名于斯,最终邱疯子能够想到的,只有绕过阻击线进行迂回,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多走路多耗时的。


可惜,中野11纵缺乏这些战场经验,也没有完全搞清黄百韬的兵力配置,仍然按传统的阻击战法在老王集一线进行布防,无非就是构筑了野战工事和散兵坑。结果被蒋军第三快速纵队的坦克一冲,防线就被轻易突破了,纵队后撤后组织第二道防线,然而豫东平原上根本无险可守,至7月2日,中野11纵阻击失利且伤亡严重。


黄百韬兵团冲过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当该敌到达帝丘店时,距离区兵团整72师被包围的铁佛寺只有不足10公里,眼见着两股敌人就将合流。危急时刻,迂回攻击整72师的华野第1师、第3师刚好插入了帝丘店和铁佛寺之间,于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黄百韬的继续推进。但是黄兵团的意外到场,也迫使粟裕临时改变了战役决心,因为该敌挡住了华野未来撤出战场的道路。


于是在区兵团尚未完全歼灭的情况下(整72师残部仍在),粟裕调动突击集团全力围攻黄兵团,遭遇黄百韬的拼死顽抗,已经很是疲劳的华野各纵一时未能得手。而迂回的邱清泉整五军已到达帝丘店右侧、胡琏的整十八军进至淮阳、商水地区、连重建的整编第74师都接近了战场,这个仗已经打夹生了,此时如继续围歼黄百韬兵团,势必被迫与多路援敌作战,华野外线兵团势将陷入被动,于是粟裕下令撤出战斗。


细节决定成败啊,如果中野11纵具备打坦克的经验,或者掌握反坦克障碍的构建技巧,能够挡住黄百韬三天时间,则华野主力必然可以干净彻底地全歼区寿年兵团,再腾出手来对付邱清泉和黄百韬,无论如何都将从容的多,至少可以全身而退,那么豫东战役第三阶段就将完美收官,殊为可惜。


也不能过多苛求华野,在攻克开封的战役中,华野3纵和8纵伤亡较大,再加上阻援部队的损失,外线兵团伤亡已经突破10000人,战斗力普遍下降。同时豫东地区干旱缺水,时值盛夏,指战员们的体力和意志也到了极限。中野11纵这样的部队,更适合作为攻击预备队,用于阻击敌精锐兵团,仍显勉强,实在是粟总手中兵力有限,因为外线兵团总兵力不过10万余人。

最佳贡献者
2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态度往往在关键时刻显现出他的重要性,在人们不经意间来上致命一击。古今中外,不知道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就折戟在细节、态度之上。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不注重细节,最终败在自己态度上的乌龙战争。

春秋时期,宋国有位将军名叫华元。华元本是贵族出身,如果要倒查祖宗八代,华元就是宋戴公的五世孙。华元一生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堪称“四朝元老”,官至大夫,成为宋国六卿之一;华元的履历也是丰富多彩,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刺客、战将、战俘、人质,这些别人只能拥有一两重的身份,全部一股脑的附加到了华元的身上。在春秋诸侯争霸的乱世,宋国周围强敌环伺,华元以自身的能力为宋国独撑一方大厦。

宋文公四年(前607年),作为小弟的郑国,听从老大楚国的命令,由郑国公子归生率领部队攻打宋国。宋文公当然要反抗了,就命大将华元、乐吕带着部队上了前线,双方大棘这个地方碰面,约好第二天开始干仗。

郑国相对当时宋国而言,还是比较弱小的。因此,华元这些宋国人都认为这场战争是赢定了。于是当天夜里,华元就杀羊犒劳弟兄们,准备吃饱喝足之后,明天一战定乾坤。

不一会儿,香喷喷的羊肉汤就端了上来,大家一哄而上将华元大将军团团围住,手里端着碗,等着华大将军给大家分羊汤。

华元大将军当然是爽快的一笑,撸起袖子就开始给大家分羊汤了。可是华大将军给大家都分过之后,就给自己驾车司机羊斟没有分。当然,大将军也没有在意这点小事,于是大家这一晚上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度过,谁也没有注意满脸尴尬躲在角落的车夫羊斟。

第二天,太阳冉冉从东方升起,宋国军营的将士们伸了个懒腰,纷纷从营帐中走了出来,然后调整状态,拿起武器列起了整齐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的等着华元大将军的检阅。

华元大将军也是一身戎装,站在由羊斟驾驶的战车上,威风凛凛。将士们都在期待华大将军的一身令下,然后直冲郑军阵营。华大将军的战车从士兵面前走过,让后走到队伍的最前面,然后“锵”的一声宝剑出匣,直指前方郑军阵营。将士们也“吼”的一声,开始准备冲锋,然而当他们抬起头准备向前冲的时候,发现华大将军的战车已经一起绝尘向前冲去,无不为大将军的英勇感动。

华元大将军很意外,其实他还准备在讲几句的,结果羊斟这家伙就一抖缰绳、一踩油门向前刚冲了。好吧,冲就冲吧。可是很快华大将军就发现问题不对劲了,自己的战车确实有点太快了,后面的弟兄们才开始喊“各就位”呢。于是华大将军就弯下身子拍了拍羊斟的肩膀,喊到“兄弟,太快了,开慢点”,可是羊斟的反应是再次一抖马缰,速度更快了。

华元急了,就喝问羊斟:“你要干什么,不听话了吗?”羊斟回头怼道:“凶个屁啊,昨晚分羊汤你做主,此刻老子做主。”继续一抖马缰,就这样,华元大将军在宋军还没有出动的时候,自己就率先冲进了郑军阵营,成为了郑军的俘虏。

结果显而易见,这场战争在刚开战就失去主帅的情况下,大败而归,另外一名将军乐吕战死。

3

有一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在战争中,很多时候,往往会有对某一个方面疏忽而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最后,为了这小小的疏忽,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造成了战争的失败。

就拿西方的拿破仑战争来说吧,就发生过很多次这样的现象。

在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他想到了所有的问题,但是,作为炮兵将领出身的他,却忽视了大炮运输的问题。大炮走到半路,却无法越过雪山。

最后还是当地人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教拿破仑把树干挖空了,把大炮炮筒装在树干里拖过了山脉。

可是,在下山的路上,拿破仑又遇上敌人堡垒的封锁。拿破仑只得在半夜里在路上铺上草,用布包上炮轮,偷运了一批火炮过封锁线。但后续的火炮被敌方发现击毁。

由于火炮数量不足,拿破仑在马伦哥会战中差一点就打了败仗。如果马伦哥会战失败,拿破仑就会早早退出历史舞台,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了。

在远征俄国的时候,拿破仑再次犯下了类似的错误。他的参谋长给国内的报告称,由于俄国的严寒,法军的马匹全部被冻死了。

可真相是,法军的马匹大部分是在冰雪中摔倒把腿摔断而死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法军战马的马掌上没有顶上防滑钉。因为此事,俄军曾经欢呼,说是上帝让拿破仑忘记了俄国还有冬天。

由于战马损失过大,拿破仑那支曾经横扫欧洲的骑兵消失了。在后来的战争中,由于缺乏骑兵,拿破仑无法开展侦查活动,获得对方的情报,经常对形势发生误判。甚至很多次自己的命令被敌人骑兵截获。

在战役中,比如在吕岑战役,由于没有骑兵,虽然战役胜利,可对方在骑兵的掩护下,安全撤走,连一辆辎重车都没有让拿破仑缴获。

为了重建骑兵,拿破仑被迫和敌人俄罗斯和普鲁士休战。可是,到了重新开战的时候,奥地利又参加了战争。寡不敌众的拿破仑被迫节节败退。

当战争打到国内的时候,骑兵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拿破仑。最终,因为骑兵截获了拿破仑写给巴黎的报告,联军不理睬进入自己后方的拿破仑,而是直逼巴黎。

在巴黎被占领后,拿破仑被迫退位,承认了战争的失败。这一切都与那小小的防滑钉有关。

到了滑铁卢战役的时候,拿破仑在细节上犯下的错更多了。比如接受部下的建议,推迟战役发起时间,贻误了战机。否则,在普军的援军到来前,他就早把英军打败了。

在通知格鲁希回援的时候,他新任命的参谋长没有经验,仅仅派出一个传令兵去传达命令。当拿破仑知道后高叫,如果是过去参谋长的话,至少会派出一个班的传令兵去传达这个命令。

最终格鲁希也没有得到这个命令,在关键时刻赶到战场。拿破仑在英军和普鲁士军队的夹击之下失败了。

在战役的过程中,法军骑兵曾经占领了英军的炮兵阵地,缴获了英军所有的火炮。可是,由于骑兵没有对付火炮的办法,只得不去理会这些火炮。结果当法军骑兵撤下来的时候,这些火炮又回到英军手中,继续向法军轰击。

后来有人评价说,当时法军如果带上了一把锤子和一把钉子,把英军大炮的炮门眼钉死,法军早就胜利了。拿破仑在滑铁卢就是失败在一把锤子和一把钉子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在中途岛战役中,在进行搜索的时候,没有发现美国的航母舰队。当后来的搜索飞机发现美国舰队的时候,日本的第二波飞机已经换装炸弹了。在得到侦察报告后,日本舰队赶快重新换装鱼雷。可是第一波飞机又回到舰队上空要求降落。在一片手忙脚乱中,美军的空袭反复降临。

最终,日本的四艘航空母舰被美军击沉,日本联合舰队遭到了建军以来的第一次惨败。后来在检讨教训的时候发现,日本的“利根”号巡洋舰担任侦察搜索任务的两架水上飞机因弹射器故障,延误了半个小时的起飞时间。这个延误造成了日本没有能够及时发现美航母舰队,直接导致了日本中途岛战役的失败。

在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在民国的中原大战的时候,冯玉祥的西北军曾经占了上风。为了乘胜追击,他下令向泌阳进攻。可是他的手下却把泌阳写成了沁阳。结果当部队赶到地方的时候,却发现风平浪静。

在查实确实是地点错误的时候,再把部队调回去的时候,由于部队来回调动,已经贻误了战机。这使得蒋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最终打败了冯玉祥。

细节决定成败,这不仅仅是细节问题,也是隐藏在细节之后的责任心的问题。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军队,当然是一支纪律涣散,组织疏漏的军队,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4

解放战争史上,海南岛战役绝对是一个奇迹。

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拿出第40军、43军两个主力军联合作战,40军号称旋风纵队,43军人称攻坚老虎,这两支队伍一正一奇,擅长攻击和突袭,足见四野指挥部知人善任的良苦用心。

几个月前,金门登陆战的惨败,时刻提醒四野的参战部队,对渡海登陆作战决不能掉以轻心。

攻击部队首先采用大规模偷渡的战术,先后把将近两万名战士送上海南岛。

实践证明,这种大规模偷渡的战术牺牲小,成功的比例高,从中央军委到参战部队的高级指挥官,都认为再有几次这样规模的偷渡行动,就可以彻底解决海南岛上敌强我弱的问题。

但进入到1950年4月份,国民党军加强了琼州海峡的防御,大规模偷渡的机会已不复存在。

而且再有一个月,当地就进入到台风季节,不但可能造成参战部队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且由于风向的原因,会使主要使用帆船渡海的船只逆风行驶。帆船的速度将大大折扣,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至少170公里的航程。

另外,用于渡海作战的船只严重不足,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军委决定,把渡海作战计划推迟的十月份以后。

但前线参战部队根据实际情况,对上级制定的进攻计划有不同意见,由军长韩先楚和李作鹏联名向上级提出修改作战计划:谷雨(4月20日)前一段时间,常有北风或东北风可利用,帆船顺风顺浪,一夜可抵对岸;过了谷雨,南渡便是逆风了。延迟渡海、夜长梦多、后事难料。

林彪打仗向来谨慎,主张不打没把握之仗,但在解放海南岛的问题上,却一反常态,积极支持韩先楚和黄永胜的建议,并积极筹措军费,付香港购买海运渡轮事宜。最终因为英美两国的干涉,已经收取了订金的香港公司毁约,并因此造成43军一个师渡海时无船可用的严重后果。

即使这样,渡海作战部队还是在谷雨前准时发起渡海作战任务,用5万多兵力打败了海南岛上的10万国民党守军。

海南岛胜利解放不到两个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如果不是林彪、韩先楚的果断行为,海南岛的后果不堪设想。

都说出色的将领要善于顺应天时,海南岛战役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5

战争史上,有许多人,通过把握细节,找到了胜利之门。

也有许多人,被自己观察到的细节误导,走上了失败之路。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注重细节,犯下低级错误,万劫不复。

回顾这些战例,我们或许能找出一些对我们用价值的经验、教训来。

观察细节,找到胜利之门

最著名的,就是我军两个优秀战将林彪、粟裕运用“大数据”的例子了。

1、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发起对廖耀湘集团的歼灭战。

林彪一直有听取俘虏、缴获统计的习惯。此时,林彪敏锐地观察到:胡家窝棚附近的缴获数据有些“异常”:缴获的短枪的比例很高;缴获的大车、小车比例很高;俘虏的军官比例很高!

林彪判断:胡家窝棚“有名堂”,很可能是国军指挥部所在!

结果就不用说了。用廖耀湘的话说:“解放军第一棒子就打掉了西进兵团的脑袋!”

2、1947年,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在取得基本胜利后,没有被胜利的喜讯冲昏头脑,指出:74师有3万多人,现在各部歼敌数据只有2.3万,一定还有名堂!

果然,在一个大山沟里,我军发现了隐藏在此的7000多国民党军!

当然,通过观察细节,找到胜利捷径的战例,古已有之了。

3、汉末三国时期,张辽与夏侯渊围攻昌豨。就在粮草将尽,准备退军之时,张辽发现:每次他巡视的时候,昌豨都双眼直直地望着他,神色不太对。

于是,张辽冒险前去招降昌豨,成功!

总之,一个高明的指挥官,往往能够抓住“异常”信息,洞察机会,取得胜利。

误判细节,招致失败。

这种情况,分为两种。

1、过度聚焦于局部信息,得出片面判断,导致失败。

最典型的,是二战中的巴巴罗萨战役。

苏联的情报人员狠抠细节。他们认为:希特勒如果要进攻苏联,一定会吸取拿破仑的教训!

苏联人认为:拿破仑败给了俄国的冬天。那么,希特勒如果要进攻俄罗斯,一定会大量采购皮毛等冬季作战所需物资!

因此,苏联情报人员一直盯着皮毛等过冬物资的市场,观察异常。

他以市场无重大波动为依据,未采纳已获得的其他情报。

他们想不到的是:希特勒很狂,计划在寒冬到来前击败苏联!

结果,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苏军一片大乱,损失惨重!

2、被对手故意误导,得出错误判断

典型的,就是著名的孙膑赚庞涓的例子——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中,庞涓通过齐军留下的灶台数量,判断齐军出现了逃亡现象,果断以快速纵队发起追击,结果,在马陵道被齐军伏击,庞涓兵败身死!

与之类似的,是虞诩在汉羌战争中,虚设灶台的做法。

虞诩兵少,进军时为了吓唬羌人,虚设灶台,使羌人误判汉军规模,不敢发起攻击!

除了灶台,其他细节被误判,也常常会对战役进程产生影响!

比如,淮海战役时,国军发现:居然出现了带狗皮帽子的共军!

国军中下级军官中传播恐怖情绪:林彪的东北野战军也来了!国军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剧!

不注重细节,惨遭败北。

比起被敌人误导及自我判断片面来,战争史上,因不注重细节,犯下低级错误的,更是不胜枚举。

比如:下级军官、士兵纪律性不强,被敌人把握住的。

比如,国民党军队的电报话务员,许多人纪律性不强,甚至用电报聊天,暴露情报。

再比如:一些高级指挥官的纪律意识也很淡薄。

一战中,德军福克基尔侦察到战场上出现猫,断定:附近就有法军指挥部。并顺势打击法军指挥部,取得胜利。

这种低级错误,不再举例说明。

因为,多说无益。

有的人,犯错是因为经验不足,吃过几次亏就自己明白了(当然,战场上未必还有机会等你“明白);

有的人,同样的低级错误能犯几十次,根本就是心不在焉。

以身作则,严谨用人。这点都做不到,那也就多说无益了。

古人的细节把握法:挑

见微知著,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观察,往往能得到有价值的判断,赢得战役的胜利。

可是,影响战争的因素是很多的。仅仅只观察一部分细节,有时难免做出错误的判断,甚至中敌人的圈套。

如何成功把握细节,不因自己的片面和对手的误导而犯错呢?

因此,古人在细节观察后,往往会加入一个“挑”的环节,印证判断,再做决定。

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吴子.论将》

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判断窦建德军有可能纪律松弛,可以突击。

于是,李世民令宇文士及率军经敌阵西边往南奔驰,并告诫说:如果敌军动了,你马上进攻,敌军不动,你马上回来!

窦建德军动了!李世民判断得到验证,迅速发起进攻,一举取胜!

今天,创新日新月异,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好点子到底有没有市场呢?

“最小验证法”也与“挑”类似。通过小规模的快速试错,来印证自己的判断。

与古代战争中的将领们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一次失败后,不必付出生命的代价,总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寻找机遇,通过最小验证发,验证机遇,步步为营,我们总是有机会的。

当然,根本不注重细节的低级错误,必须避免!

祝君胜利!

6

孟良崮战役是华东战场上国共双方极为惊心动魄的一场较量,这一场战争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黑虎掏心,险中求胜,而国民党方面张灵甫的中心开花战术也随之宣告失败,造成国民党失败除了指战员指挥能力的差距,以及战士的气势差异,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节,这个细节决定了张灵甫74师的灭亡。

1947年,国民党军统帅部在其全面进攻被打破后,被迫改为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国民党方面先后调往山东战场的兵力达到24个整编师、兵力达到45万人,并以其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第5军、整编第11师为骨干,分别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而此时山东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的兵力有9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约27万余人,与国民党军兵力相比居于劣势。

国民党依靠强大的兵力优势,对山东实行紧密相连的推进方式,华东野战军主动出击,与敌进行了几次接触和作战,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诱敌深入,歼敌一路,粟裕决定将主力东移,后撤一步,国民党高层果然做出错误判断,认为华野“攻势疲惫”,所以命令各部兼程前进,跟踪追剿,以实现在鲁中山区与华野主力决战之目的。

作为主力部队的74师在第2、第3兵团未到达的情况下,率先行动,带领整编第83,第25师自垛庄北进至黄鹿寨、旧寨、野猪旺等地。这一消息被粟裕得知后,粟裕立即召开围歼74师的会议。

华东野战军一部攻占了黄斗顶山、尧山、天马山、界牌等要点,割断了整编第74师与整编第25师的联系,并歼整编第25师一部,该师大部缩回桃墟。一部攻占了桃花山、磊石山、鼻子山等要点,割断了整编第74师与整编第83师的联系,逐步完成对74师的包围。而张灵甫得知天马山,马牧池、磊石山等地失守后,预感到有被围歼的危险,即向盂良崮,垛庄方向撤退。

撤退到孟良崮的张灵甫自视74师战斗力强,武器装备精良,认为有与解放军一战之力,而国民党在山东战争长期找华东野战军决战都是因为找不到主力而发愁,所以此时张灵甫想到了一个“中心开花”的计划,既用自己的74师作为诱饵,吸引华东野战军主力,国民党外围再派重兵对华东野战军进行围歼,最后凑成山东战场的大决战。

张灵甫的这个想法是当时解决山东战局的一个办法,所以他像蒋介石提出了这一个建议,蒋介石也同意执行,并且调动10个整编师的兵力来援,以期望完成对解放军的包围。不得不说这个计划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张灵甫的74师能否坚持到国民党在外围完成包围,如果74师被过早的消灭,那么这几“中心开花”自然是没有意义了。

74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战斗力强悍,武器装备精良,若是在其它山上,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长时间坚守没有问题,但是张灵甫忽略了一个细节,他依靠的这个孟良崮都是岩石无法构筑工事,并且还缺少水源,而这些成为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孟良崮通体花岗岩,根本无法修造工事,守山士兵都暴露在解放军射界不说,这满山的怪石亦成了攻山者绝好的掩体,使得守山方没有开阔的射界,这是历来守战之大忌。由于孟良崮特殊构造,致使74军无法建筑有效的防御阵地,居高临下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更为致命的一点是74师是全美系装备,而赖以称霸的美式水冷重机枪,是需要依靠水来给枪管降温,才能持续射击,但是可孟良崮上多石无水,没有水给枪管降温,74师的火力优势也发挥不了。并且当时已经是五月中旬的天气,烈日炎炎,74师官兵口渴难耐,战斗力大打折扣。

围歼74师 的战斗是一场硬仗,当时远在中央的毛主席都觉得异常凶险,中途还有来电华东野战军,让他们考虑能否在合围前歼灭74师,若不行的话,可以考虑撤军,避免被围歼。

最终74师在我华东野战军的战士英勇奋战下,两天内就将张灵甫的74师消灭。而此时国民党军各路援军,在蒋介石、顾祝同的再三严令下虽拼力前进,黄百韬的整编25师距孟良崮已经不足5公里,炮弹已能打到孟良崮,但是74军没能坚持到最后。

试想一下,若74师能在坚持一下,那么我军为了不被国民党方包围,必定会撤出战斗,整个山东战场的局势又将完全不一样。可惜张灵甫没有想到孟良崮的岩石和水会成为他的宿敌,这是被他忽视的细节,说来也巧合战役刚结束不久,大雨就倾盆而下,被俘的74师官兵望着眼前的大雨欲哭无泪。

7

在《三国演义》中有几场战役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比如一,在徐州,刘备和关羽战袁术时,张飞留守徐州,因为醉酒打吕布的岳父曹豹,被吕布趁张飞醉酒酣睡时,夺了徐州。喝酒误事是生活细节。徐州对于刘备太重要,因为张飞醉酒闹事而丢失徐州,刘、关、张差点无路可走,幸亏袁术没有兑现承诺给吕布粮草马匹金银等物资,所以吕布才放刘、关、张回徐州,但是却是住在小沛。

二、官渡之战时,淳于琼醉酒正在酣睡,曹操打到乌巢,打得淳于琼措手不及,被曹操夺了粮草,烧毁粮草,淳于琼还被曹操抓获,割掉了耳鼻手指,淳于琼被曹操放回,接着被袁绍杀了。粮草被劫、被烧,袁绍大败。

喝酒误事影响整个战局,这个生活细节对战局的成败太关键了。假如淳于琼没有醉酒,曹操打乌巢不可能这么顺利,等到袁绍的援兵到来时,失败的很有可能是曹操。曹操的大军已经断粮,结果可想而知。

三,张飞大闹长坂桥时,张飞派兵士在马尾上绑树枝扬起尘土,曹操以为有伏兵,所以不敢冲击长坂桥,曹操离开后,张飞到底有些心怯,把长坂桥拆了。曹操听到长坂桥拆了,知道刘备没有伏兵,所以大胆追击。占领江陵。

马尾树枝扬尘和长坂桥被拆,都是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影响了曹操的判断,所以曹操开始的时候退军,后来大胆追击。

四、曹操打马超时,刚开始的时候,曹操被马超打得大败,连军营的寨栅都没办法搭建,几次修筑营寨都被马超带人马冲倒。后来,一个终南山道士娄子伯向曹操建议:连日朔风一起,必大冻矣。风起之后,驱兵士运土泼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

当天晚上,北风大作,曹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随筑随冻。天一亮,沙水冻紧,土城已筑完。马超再来冲击营寨,再也冲不倒。曹操军马得以安定下来,和马超对战,曹操用贾诩的反间计,离间马超和韩遂,最终韩遂背叛马超,投降曹操,曹操打败马超。

如果曹操连营寨都无法修筑,军士没办法安营扎寨,就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寒风凛冽,军士受冻都会冻死。所以寒水成冻修筑营寨救了曹操的大军,为曹操打败马超提供了保证。

五,曹操攻打张鲁时,开始两军在阳平关相拒五十多天,曹操让夏侯渊和张郃抄袭阳平关后路。当天大雾弥漫,对面不见,夏侯渊和张郃误走到张鲁大将杨昂的营寨前,守寨军士以为是杨昂回来,打开营门放夏侯渊和张郃进营寨,曹军一拥而入,曹军在营寨中放火,杨昂的军士全部逃走,曹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杨昂的营寨。杨昂回来以后,被曹军夹攻,杨昂被张郃杀死。随后曹操打破阳平关。

一场大雾让夏侯渊和张郃误到杨昂营寨,守营军士又因为大雾以为杨昂回来,放进曹兵。杨昂因为一场大雾不仅丢了营寨,还丢了性命。阳平关也被曹军攻破。

这些都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典型战役。



8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收兵之后,才只过了两个多月,就又卷土重来了。因为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成功的打击了第九战区国军战斗力最强的两个部队,也就是第十军和七十四军,都造成了伤亡过半的损失,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战后被迫转入补充休整,因此这次日军卷土重来,希望能再歼灭一部分国军主力部队,巩固其华中占领区。

日军仍然是四处调集军队,拼凑出了十万余人的军队,分多股以广正面强渡新墙河各汨罗江,迅速向长沙方向猛攻。国军则在第一线和第二线进行逐次抵抗之后,各部队都分别转入山区,也就是日军的外线,在浏阳河和捞刀河之间也没有进行高强度抵抗,只是稍作抵抗,就放弃了阵地,日军继续深入,终于到达长沙城下。

按照此前战区参谋部策定的作战计划,就应该是这样,在日军从北路进攻时,逐次抵抗,诱敌深入,第一线部队适时转入外线,将日军放到长沙附近,放手让日军进攻长沙,等到日军攻势顿挫,再下令国军外线部队向长沙增援,从外线对日军进行包围,并压缩到捞刀河与浏阳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歼灭之。这也就是《长沙保卫战》中几乎快要北吹上天了的天炉战法。不过,第一和第二次长沙会战都未出现这种局面,日军来的快,去得也快,国军没有机会包围日军日军就撤回去了。

此时,按照薛岳的部署,在长沙充当炉膛的不是别人,正是上次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伤亡惨重,刚刚完成补充的第十军。而在城内担任守备任务的,主要是周庆祥为师长的第三师,其余两个师与第三师成掎角之势。为了加固炉膛,以防万一,薛岳还特地命令七十三军派一个师到长沙,协助第十军防守长沙,杀伤日军,为外线部队增援争取时间。七十三军派出的正是韩浚任师长的七十七师。《特赦1959》中的叶立三的原型就是这个韩浚,履历完全对的上。


就兵力来说,日军先后投入进攻长沙的部队总计约六万人,主要是从北面,东面,和南面包围长沙。而国军第十军当时全军约二万人稍多一些,来增援的七十七师也只有六七千人,人数并不算多,加起来用于守城的部队也不足三万人,与日军攻城部队的兵力对比为一比二。以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士兵的战术素养来说,这个数量的日军如果是野战,足够对付二十万以上的国军。但没想到,这次日军却吃了个瘪,而且是很大的瘪。

为什么日军这次会吃瘪呢?就是因为日军忽视了湘江西岸的岳麓山的战略重要性,而国军却充分注意了发挥这个战略要地的作用,摆了两个美式装备组成的炮兵团。除了第十军自己下辖的一个炮兵团,还有第九战区的一个炮兵团,薛岳也交给了李玉堂指挥,以加强第十军的防御力量。而日军因为是长途奔袭,道路被国军和民众破坏,运输不便,进展速度又太快,所以这次到达长沙前线的重武器数量并不多。

这样,一打起来,日军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对劲,这次国军的炮火之猛烈,远远超过以往,而且很快就完全压制住了日军的炮火。更要命的是,信心国军的两个炮兵团就摆在岳麓山上,而这是一个可以瞰制长沙全城的主战场的制高点,又被国军炮兵占领了。所以,日军刚像以往一样,攻城之前才开始炮击,就被国军以猛烈炮火进行了制压射击,一轮猛轰下来,日军的炮兵阵地就被压制住了,无法继续支援日军作战。日军以往擅长的以飞机轰炸国军炮兵阵地的打法,这时候也因为国军以机枪火力封锁,飞机轰炸也没有奏效。

所以,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一次出现了双方攻防形势完全转换的情况,日军的炮火完全被国军压住了,以至于出现了日军一个炮兵旅刚开始攻击,就被国军炮兵一顿猛轰,失去了战斗力。日军没有办法,只有倚仗其兵力优势,以密集队形和仅有的重武器向国军阵地猛攻,毕竟,日军的战斗素养比国军高,数量又占优势,所以,虽然岳麓山的炮兵阵地对日军形成了重大杀伤,但是很快炮弹就用得差不多了,只能由守城部队和日军进行短兵相接的战斗。


日军猛攻了一星期,还是没有完全将长沙城内的国军守军完全消灭,这时候其实就已经比较危险了,但日军指挥官不仅没有马上意识到国军这是在为增援部队争取时间,反而企图赶在国军增援部队在外线形成合围之势之前,就攻下长沙。其实,这时候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已经被国军切断,给养困难,再攻下长沙也意义不大了,但是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却仍然坚持一定要攻下长沙再全线撤退。更要命的是,日军这个企图在七十七师缴获的日军文件中被国军发现了,也就失去了撤退的有利时机。

国军确认日军恋战,而第十军的抵抗已经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杀伤之后,薛岳按耐不住一阵狂喜,筹划已久的天炉战法这次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机会来了。于是,薛岳下令外线各部队加速向长沙附近前进,合围日军,并将日军压迫在捞刀河和浏阳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加以歼灭。很快,国军外线部队分别赶到外线,对日军形成了合围之势,日军终于陷入了被动,整个进攻长沙的部队都已经陷入了被包围的态势,而且粮弹两缺,增援部队又北国军不断阻击,无法突破。

因此,第三次长沙会战是薛岳的天炉战法的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对日军造成了严重损失。日军在久攻长沙不下,外围又被国军包围的情况下,最终只能陷入苦战,边打边退,而国军则不断追击,日军损失惨重。按照战后国军的宣传,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的损失应该在四万人以上,这个数据应该不可信,而日军自称的伤亡四千余人也不太可能,但日军损失两万人左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9

1934年10月29日,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逼近了广东和湖南交界处的仁化县城口镇。

这个时候,红军南面是严阵以待的粤系军阀,北面则是道路稀少的大山,城口镇就成了红军进入湖南唯一的通道。而湖南的湘军也正在朝这里赶来。于是,控制城口镇就成了当务之急!

红一军团奉命执行突袭城口镇的任务,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红2师6团1营。参谋长左权布置任务:一昼夜奔袭220里,抢占城口镇!聂荣臻亲自给营长曾保堂交代:“保堂,那是红军突出去的唯一的口子,要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它!几万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托付给你们营了。”

对于曾保堂来说,这近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军令如山,责任重大!于是,曾保堂带领1营于11月1日黄昏时分从驻地出发向城口镇飞奔而来。

沿途不断遇到国民党军零散的碉堡,曾保堂不敢恋战,趁着夜色冒用国民党中央军的名义一一混了过去。

天快亮的时候,曾保堂打开地图一看,发现已经跑出了150多里地。回头一看队伍,除个别官兵掉队外就是干部们身上都多了几条枪。曾保堂本想让队伍休息一下,可是转念一想,这一休息恐怕会误事,于是心一横,带领队伍继续前进。

到了当天黄昏时分,曾保堂营按时到达城口镇。城口镇是一个由多条河渠环绕的小镇,仅有一条木桥通向镇内,木桥两侧设有碉堡。镇内的国民党军并不多,也没有防备。曾保堂安排两个连攻击木桥两侧的碉堡,自己带一个侦察排强攻木桥。

战斗进行的十分利索,一颗手榴弹一阵枪响就算结束了。这时候的1营官兵早已经是万分疲惫,曾保堂不敢大意,仔细检点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注意侦查敌情。第二天上午10点,侦查员俘虏了几个国民党军便衣探子。一审问,曾保堂惊出一声冷汗,原来湘军的1个师于昨天黄昏几乎就是和1营同时到达城口镇的,仅仅比1营晚了10公里,当1营进行夺桥战斗时,听闻枪声的湘军突然停止了脚步,截住几个从城口镇逃出来的民团士兵,惊慌的民团士兵对他们说镇子已经被红军主力占领了。于是,湘军这个师马上后撤40里。

试想,如果在昨天的强行军中1营哪怕耽搁10分钟,夺取城口镇的战斗就是面对国民党军一个师,变成付出巨大牺牲的拼死夺路。而如果湘军在当夜突然攻击,疲惫不堪的1营能挡得住湘军的1个师吗?丢了城口镇,主力红军的处境将凶险莫测。

夺下城口镇,打开了西进通道,但并不代表畅通无阻。国民党军各部正在向第三道封锁线集结,为了确保主力部队安全行动,红一军团又奉命攻取既是咽喉要地又是制高点的九峰山,因为主力部队的核心——军委纵队将要从这里通过。而万一九峰山被国民党军占领,那么同样可以堵死红军西进湖南的通道。

对于是否抢占九峰山,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发生了争执。林彪认为目前国民党军并没有占领九峰山北面的乐昌,只要军委纵队能够提高行军速度就可以顺利通过乐昌一线。但是聂荣臻有他自己的担心,军委纵队一万五千人,既是机关人员、战士、后勤人员混杂,又拖着大量的行李,行动极为缓慢,速度不可能太快。万一国民党军占领了乐昌,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聂荣臻主张必须马上抢占九峰山。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的时候,红2师师长陈光赶到,报告在乐昌方向发现了正在快速行进的国民党军。林彪先是一惊,随即和陈光赶到一个叫麻坑圩的地方,找到了一条国民党军留下的电话,通过这部电话接通了一个民团团长。林彪佯装国民党中央军军官,质问对方,这才得知向乐昌开来的国民党军有3个团,其中1个团正在赶往九峰山。

放下电话的林彪惊出一身冷汗,深知自己差点铸成大错,马上命令红2师4团强行军抢占九峰山。

红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一路奔跑。沿途看见主力部队大多拥挤在一条山涧小路上行进,而此时天降大雨,行动极为缓慢。耿飚本身患有疟疾,被大雨一淋,全身颤抖。当目睹眼前的情景后,很快清楚自己身上责任多么重大,如果拿不下九峰山,红军主力将被完全困在这条狭窄的道路上了。于是,耿飚再也顾不上浑身难受,丢了战马和部队一起奔跑。

红4团到达九峰山下时,国民党军也恰好赶到山的另一头,比红军更接近山顶。一场爬山比赛开始了,狂风暴雨帮了红军的忙,国民党军是逆风,红军则是顺风。刚到山顶的国民党军还没来得及构筑工事,马上就被冲上来的红军赶下去了。因为暴雨如注,国民党军没有马上发起攻击,红4团却没有休息,而是顶着大雨开挖工事。大雨一停,国民党军才开始发起进攻。枪炮声此起彼伏,喊杀声震天动地。红军主力部队则从山下狭窄的山路上滚滚而过!

过了九峰山和城口镇,也就标志着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10

由于一个小细节失误造成整个战役的失败。要数此人就是开国少将萧锋了,不过可惜他不是1955年的少将,而是1961年的少将,在1955年大授衔时他只被授予了大校,而与之同级别同资历的将军,都被授予了少将。

至于其中的缘故,是28军在金门战役中失利,作为战役的前线总指挥,萧锋承担着部分责任,也让打了1365仗的萧锋直接连降四级,成为了一个副师长。

在蒋介石逃往台湾之后,解放军势如破竹要收复台湾,解放军已经与1949年7月进入福建,三野第十兵团司令叶飞先后发起多次夺岛战役,夺取金门岛的任务交给了第28军。

当时军长朱绍清正在上海养病,由副军长萧锋代理军长,并作为前线总指挥,可是有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解放军缺少舰艇,渡海作战缺乏运输兵力的工具。

为此只能征集到300条渔船使用,渔船的运输量毕竟是有限的,但为了保证夺取金门岛的胜利,10月15日,发动了厦门战役,友军佯攻鼓浪屿。

对鼓浪屿的佯攻成功吸引了大批的国民党军队,也为28军夺取金门创造了条件,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在渔船运输兵力时,由于遭到敌人炮击,渔民害怕纷纷弃船逃跑。

结果没有船夫,登岛的解放军只有3个半团,大概是9000余人,当时岛上的守军也就一个师,不足2万人,骁勇善战的9000多解放军对付不足2万国民党士兵也没有什么。

然而偏偏当时胡琏带着3万余人到金门岛来取物资,没想到胡琏带来取物资的人竟然成了援兵,岛上形势离开发生了变化,9000余人成为了一直孤军。

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岛上进行三天三夜的战斗,击毙国民党9500多人,而他们自己不是牺牲就是被俘,这次惨重损失也换来了宝贵的经验,半年后解放军再次靠渔船解放了海南岛。

金门一战之后,萧锋连降四级,成为了一个副师长,这也成为了萧锋最大的败绩,后来毛主席评价此战说,九千余人进攻三万之敌,无援无粮被敌围攻,全军覆没。

如果派懂水性的士兵撑船,不会至于300只船弃船,导致全军霞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