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郭沫若给卧龙岗诸葛草庐的“庐”字写错了吗?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郭沫若先生给传说中的“卧龙岗诸葛草庐”都写了题字。

目前中国有两个“卧龙岗诸葛草庐”。一个在河南省的南阳市,一个在湖北省的襄阳市。这两个地方都说诸葛亮生在自己的家乡,著名的《隆中对》也都在自己的家乡。

题主提供的图片是河南省南阳市的“卧龙岗诸葛草庐”图片。

南阳,古称宛,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古代也曾隶属于湖北襄阳行政区。所以,很容易把南阳与襄阳看成一个地方。

你提供的这个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图片上,郭沫若先生的“庐”字,确实不是标准版简化字的“广”字头庐。所以,有的网友就提出郭沫若是不是把“庐”字写错了?

还有的网友甚至说,湖北的诸葛草庐才是真正的诸葛草庐。南阳的是假的,所以,郭沫若故意把南阳的诸葛草庐给写错了,这就是民间的不靠谱说法了。也不太地道。

因为,文革时期,做事还是很严肃的,尤其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是非常严肃的事情。郭沫若先生自己就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他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写一个文物牌匾呢?对此,我们一点一点说说。

首先,我觉得,郭沫若先生写错“庐”字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郭沫若1964年给湖北襄阳卧龙岗诸葛草庐题写的“诸葛草庐”四个字中,庐字是一个繁体字,但是,郭沫若也没有写一点。


湖北襄阳这个“诸葛草庐”题字是郭沫若亲自到湖北以后题写的。这个书法作品,郭沫若采用了行书、草书和隶书的混合写法。例如“草”字,就是一个隶书,也不是唐代以来的常用字。“庐”字是一个草书,但是这个草书,也与其它草书的草法不一样,上面没有一点。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说,郭沫若给襄阳“诸葛草庐”的这个“庐”字也写错了呢?

我看未必,很多书法家都有自己的习惯写法,个别字可能更喜欢追求个性。

因为,书法里面只有“楷书”是标准字,也是唯一的规范字。古代也是这样。不论你写的是异体字还是通行字,只要是楷书,就是标准字。

我们日常的行书、草书都叫做“辅助字”是为标准字服务的。

所以,这些行书、草书各有各的习惯写法很正常。

这说明,郭沫若先生给南阳和襄阳写的两个“诸葛草庐”题字,都是依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写的书法作品。本身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就是后来给南阳写的这个“诸葛草庐”的“庐”字是简化字,正好有别于襄阳的“庐”字,是一个繁体字。


中国古代很多书法家写字,多一笔少一笔的情况非常多见。对此,我们按照今天的《新华字典》来衡量,那么,古人的很多字都是错别字了。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错别字”也不少。

所以,对古人的这种错别字,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不认为古人写的是错别字,只是古代书法家的个人习惯,尊重他们的这些习惯就可以了。

毕竟书法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汉字的标准化,也是从这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

那么,作为现代人的书法家郭沫若,应该不应该写这种“错别字”呢?

我们说,原则上当然谁也不应该写错别字。但是,作为书法艺术作品,还不能算大范围传播的文字,这样写也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四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于1973年4月题写的。当时,正是广泛推广简化字的年代。可能郭沫若先生就尝试写了一个简化字的书法作品吧?

这就与1964年给襄阳写“诸葛草庐”题字的时代背景大不相同。


而且,我们也明显看得出来,郭沫若还采取了横写的书法格式,这种格式也是书法史上从来没有到。“郭沫若”三个字的落款,也采用了郭沫若从来没有用过的横写签名落款。

这就已经非常明显,郭沫若是想写一个“新”的书法作品。可能,这是郭沫若唯一的一件横式左起的书法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文字改革,也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1964年还属于文字改革的初期,对简化字的推广还没有普及开来。

而且,就是普及了简化字以后,也没有要求所有人必须马上使用简化字。

但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简化字的普及有所强化,新一代的青年都写简化字了。虽然不是所有书法作品都写横式,但是,用字已经在尽量抛弃繁体字。

当时,启功先生也写了不少简化字的书法作品呢。


但是,我们参考一下他给襄阳卧龙岗诸葛草庐写的繁体字“庐”字,也没有一点,这就说明,郭沫若确实不是故意写错字,也不是不懂简化字,而是他的书法艺术处理方法而已。

我们看古代书法家的“庐”字,无论写书行、草书,都有明显的一点。


郭沫若没有按照古代的草书写,说明他有自己的习惯写法,这个写法也是很新颖的。

最后我们说说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卧龙岗,到底在南阳还是襄阳的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的变化问题。

卧龙岗现在河南省南阳市的邓县,邓县也叫邓州,这个地区三国时代属于荆州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

由于历史上有多次行政区不同的隶属/,所以,就产生了“两个”卧龙岗的矛盾。

那么究竟真实的诸葛亮的卧龙岗“隆中”在什么地方?

这正是南阳襄阳争论的焦点。

三国志作者陈寿记载诸葛亮“隆中对”时候并没有“隆中”这个地名词。甚至在三国时期连“隆中”这个地名都没有文献记载,从汉代到西晋的史料中,这个地方被称为“阿头山”。


隆中这个名字直到东晋才开始出现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

习凿齿是 襄阳人,也是一个文学家 ,他 考证了诸葛亮,写了一些诸葛亮的事迹。但是,他的有些说法,缺乏严谨的证据,后世都很怀疑 。

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压根没的隆中,那怎么可能会有《隆中对》这个说法呢?诸葛草庐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躬耕于南阳的居住处。这符合东汉末年,一些知识分子躲避战乱的心理。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的“草庐”即卧龙岗上的诸葛草庐。诸葛亮也说的很清楚,他是“苟全性命与乱世”,那就必须隐居。

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蜀国故将黄权已经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而祭祀诸葛亮的茅庵就成为南阳武侯祠的基础了。

这是南阳人认为卧龙岗在南阳而不是襄阳的依据。


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是经常变化的,变化的是地名,地方是永远不会变化的。

诸葛亮一生活动的范围较广,特别是与刘备合作以后,他的足迹也到过襄阳。襄阳人民纪念他当然理所当然。

我们根据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来说,南阳卧龙岗只有一个,那就是河南南阳卧龙岗了。

据襄阳地方志记载,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刘表徙治襄阳,襄阳遂成为南郡、南阳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章陵郡等八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三国时,襄阳属魏,分隶南阳、襄阳、南乡、义阳、新城五郡。

由此来看,南阳在古代确实曾经隶属于襄阳。但是,改变不了南阳永远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这个事实。

所以,从文化的渊源上来说,诸葛亮“卧龙岗”在襄阳也有道理。

不过,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诸葛亮的纪念地,都值得保护都值得尊重。

文化应该清楚文化不等于 事实。但是,文化也许比事实更重要。

也许,南北朝时代,国家分裂,东晋逃亡到襄阳的南阳人民为了纪念诸葛亮,就寻找了一个与南阳卧龙岗比较相似的地方作为新的卧龙岗了。

我认为南阳确实是诸葛亮的家乡,不管“隆中”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也不管“隆中”是在南阳还是襄阳,都值得我们从文化上认可。毕竟“隆中”千古一对,我们也不能改成南阳一对是不是?

最佳贡献者
2

国学大师郭沫若曾在1973年给卧龙岗的草庐题词“诸葛草庐”!该题词不但采用与卧龙岗其它牌匾相反的现代西方从左往右的书写方式,而且仔细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庐”字有点怪怪的,好像少了头上一“点”!


郭沫若的这个题词类似行书,其“庐”大概有三类写法。

一是繁体,上“广”下“”。

二是简体,上“广”下“户”。

三是异体,上“广”下“卢”。

可见无论怎么写,“庐”字都是“广”字头。但是卧龙岗草庐的题词却是个“厂”字头。

抛开其它方面不谈,就国学素养而言,国学大师郭沫若肯定不会连个“庐”字都不会写,连个“庐”字都能写错。显然这是郭老故意这么写的。


其实很多名人的题字都有故意错写、漏笔的情况,这往往都包涵有寓意!那么郭沫若给卧龙岗草庐的题词故意差一“点”有什么寓意呢?

我们知道虽然有少数人说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躬耕之地。但作为国学大师的郭沫若不可能不清楚1700年来史书记载的都是南阳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才是诸葛亮家、诸葛亮躬耕地及刘备三顾处。卧龙岗武侯祠只是始建于唐宋的祭祀地,卧龙岗草庐只是初建于明代的赝品。

  • 《光绪南阳县志》记载:“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是)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

可见卧龙岗“筑居以像之”隆中,这是南阳县志自已的记载。


考虑到卧龙岗做为多年祭祀地也有着相当的历史,再加上卧龙岗方面千里迢迢跑到北京上门苦苦哀求,碍于情面,郭沫若不得不给卧龙岗题词。但是为了与1964年郭老亲临古隆中真躬耕地的题词相区别,所以郭老就在“庐”字上面故意少写一“点”。意即卧龙岗的草庐虽然是“筑居以像”隆中,但还是比隆中的真草庐差一点啊!

3

郭沫若题写的“诸葛草庐”,其中“庐”字确实写错了!这是我最早发现的,随后在头条发文从而引起关注。异体的“庐”字应该是上“广”下“卢”,但郭沫若写成上“厂”下“卢”,少写头上的一点!


这个错字现象公布以后,有三种不同的反响与看法:


1、一种看法为“没有错”

认为“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多一点、少一点都不算错”等等。其实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书法是一门很严谨的艺术,出现错字就是硬伤。如果古人有这种写法,可以勉强为之,如果古人没有,则现代人不能臆造。小编查阅了《书法字典》,从古至今都没有这种写法,只能当作错字看。

2、第二种看法认为故意写错

故意写错云云,多半是后人的揣测,缺乏依据。谁都不是郭沫若肚里的蛔虫,谁知道他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呢?

3、第三种看法认为名人也有写错的时候

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判断,我们自己也常常有提笔忘字的时候,特别是一些不常写的字,或者是很容易写错的字,写错的几率是很大的。因此不要迷信权威,权威写错也是正常的。



欢迎读者朋友交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麓风轩】

4

提的问题为躬耕地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喜欢历史也是个人的爱好,也无可非议但是不能无厘头,说郭沫若提词少一点,能说明什么,在说楷书,草书,有的是连体字也不一样,提问着从中能解读出其他意思,怎么知道书写着的想法,就凭这能说明躬耕地是真假吗,这种说法只能是过度解读。曲解他意,躬耕地不管是南阳,襄阳,人们对历史理解和看法不一样,只要不违法,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个人的权里,可一有风吹草动对南阳跳脚,其实躬耕地之事襄阳对南阳是羡慕,嫉妒,恨,可又离不开南阳,离开南阳直接躬耕襄阳才是天大的笑话。

5

国法大师郭沫若给南阳诸葛草庐题字一事,本人是书法爱好者,庐字的写法一般不会这样写,查古人碑帖也不见这种写法。我们知道,题匾额是很庄重的事,尤其是挂在历史遗迹上,更来不得半点差错,除非是郭老知道是赝品,受人所托,又不好推却,故意为之。




6

要么嫉妒诸葛之才,要么卖弄自己之才。

7

其实,年纪大了,或其它因素,都会提笔忘字,尽管很熟悉的字,有时一下子就是脑子模糊,想不起来。但\"庐'字,这样写在民间是见过的,我见过写的\"庐江郡\"就是写成\"厂\"字头的。

8

我先说家字,有点乃家,无点乃冢。郭老是否取自此意一一有点乃活人庐,无点为故人庐。所以提字时省去了庐上一点,以示是人已故,庐还存,之意。老朽无才,猜之。

9

你到全国走一走,就会发现,郭沫若写错字多了。比如安徽亳州华佗的园子里,他的题字将这个古代医圣的名字,都乱写……

10

广与厂本是一个字,读作岸,指象岸的形状。水之岸、屋之顶等皆为此。这实际上是真有学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