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请问: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表达了什么意

请问: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表达了什么意

2020-08-31 06:02阅读(105)

请问: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表达了什么意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道德经》的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就是大道至简,无为而治。也就是道法自然,以人的修养,高尚的德行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一切都如同自发的本能行为,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人品素质底下的所谓\"下德\"的人是在政令,刑法约束下,守住\"德\",是不得以的被动行为。尽管没有违背礼法规则,从而失德。但是,他的本性和内在的人品素质是不具备德行的。

司马迁在《酷吏列传序》指出: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这段文字的核心就是以\"礼\"治本,而以\"法\"治表。

由此可见,上德与下德的区分就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以\"德\"(仁,义,礼,智,信)教化人民,还是以刑法,政令治理人民。也就是: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

题主您好![祈祷]

我来回答您的提问。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说自己德高,不到处吹嘘,所以他就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没有多少德的人,怕说自己没有德,如果谁说他缺德,他就要与谁拼命,骂别人,甚至于打别人,所以这种人实际上是没有德。

《道德经》在这讲,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夸耀,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吹嘘自己的道德水平高,这才是德高望重的人。

爱夸耀的人,实际没有多少知识,经常吹嘘自己道德水平高的人,这实际上是没有多少德的人。

我们在日常接触中,从办事、言语行动中,那个德的层次就表现出来了,德的高低都可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学有德的,也要做个有道德的人。


3

题主您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表达的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就出现了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明确一下,八百个人会有八百个理解,一千个读者里面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是把个人的理解通俗易懂的和您分享一下:

首先:

讲一下“德”字,那么正个两句话就很好理解了。“德”为有德行之人,简单概括无论做人和做事都是很“德行高尚”的。

其次:

分析这两句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就是有“高尚德行”的人。整句话就是,真正有“德行高尚”的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德行高尚”,那才是真正的“德行高尚”的人。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就是没有“高尚德行”的人。整句话就是,“德行不高尚”的人才自以为“德行高尚”,这才是真真正正“德行不高尚”的人。

最后:

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其自然,应该以本心真心去做事,不能浮华虚夸,因为智者才是真正低调厉害的人。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自己的个人见解分享一下,如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回复,一起进步,一起学习,谢谢。

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的,是以无德”,这句话来自于《道德经》“德经”之中的第一句话。

《道德经》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道经》,一个是《德经》,《道经》向我们阐述的是天道的智慧,自然规律,也是人与道之间的区别,而《德经》向我们揭示的是人的行为准则,也是将道的思想延伸到人的具体行为之中的智慧。

天道和仁德两个智慧,构成了老子的整个《道德经》思想体系。

一:这句话的智慧含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的,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真正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但是实际上达不到德。

《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一种伟大的状态,不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将万物区别为好坏,而是平等的对待世间万物。

而人对待事物时的态度,则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将事物评论为好和坏的区别,但是道的智慧则不同,道生出万物之后,没有以主观将万物区别为好和坏,在道的面前,万物都是平等的,这也是道本身的魅力。

而由道延伸出来的德也是如此,所以真正具备大德行的人,心里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在别人看来,这种行为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

大道无言无名,大德也是无言无名,在德的作用之中,它并没有存在着所谓德的区别,所以他能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德”的状态,如果它一旦进入了后天的区别,也就是有了区别心,那么就是凡夫俗子,就已经背离了道的作用和智智慧本身,做的事情也没有真正的道德了。

这样说可能有一些绕口,很多人听的不是太明白,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真正善良的人,他的心里没有刻意追求善良的概念,只是单纯的想去用自己的力量为别人解决痛苦,这种人是最高境界的善良。

稍微次等的善良,就是他心里面有一个善良的概念,在做善事的过程中,心里就会存在一些用善良来标榜自己的心理活动。

这个时候,他的善良就存在着功利心、私心,他想用善良标榜自己,或者用善良来给他带来其他的利益,这样的善良就已经大打折扣,失去了善良本身的面目,算不上最高境界的善良。

二:这句话在政治方面的体现

而从政治的角度去看这一句话,其实也是道家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抨击和批评。

《道德经》一直在批评儒家的仁政思想,所谓“仁政”就是在管理天下的时候,将所谓仁爱的教条加以推行。

看似是好的出发点,但是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当时,君王受到“仁政”的启发,不顾实际的客观情况,仅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将一些所谓的策略、教条加以推行,弄得百姓民不聊生,鸡犬不宁。

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也就是比至高无上的德稍微低一些层次的策略,看似用仁爱普及天下,教育天下,但实际上当君王凭着主观意识去办事的时候,已经存在了“有为”的弊端。

所以《道德经》的其中一些智慧就是反对儒家的有为思想,提倡出“无为”的管理智慧。

5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指上层,不德(得)表面嘴上说不要,是名誉上清廉,口号。是以有得(德)暗得,历来就有潜规则。收礼暗相操作,有权柄在手谁敢不送。上层不得花天酒地用什么?

下德是指下层百姓,不失德,工农医兵商,德之种地呀工资呀,赚点钱养命呀,无德是没有别的收入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失德,该德到的若得不到吃飯问题就困难。所以不失德,讨要工资,讨要欠账呀。不德没到手就无法生计,就讨要呀,如农民工讨要工资。

老子,德,得通用,善,擅通用。老子的道德不同于孔子的道德。下面几句可证明,同于道者道以乐德之,同于德者德以乐德之,同于失者失以乐德之。道德经里很少出现,得,这个字。道是因,德也不是什么?高尚品德的德,就是结果的意思,道德就是因果。经,就是造因果的过程。道德经。也就是无生有,有化无的过程。

6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老子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道德经

一、第三十八章第一句有“德”字,而且这一章里有10个“德”字,为此后人就给此书起名“道德经”。

二、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内容: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我来为大家重点分析一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到底如何理解呢?

首先老子所要表达的有两种人:

1、第一种人“有些德行高尚的人,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不自持骄傲,同时还给人以谦逊的感觉,他们做很多事都是顺其自然而做,而非做给别人看的,不要求回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德高望重的人”。

2、第二种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去做,只要对自己有利的有能积攒声望的事,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去做,对他们没有利的事情,他们轻易不会去做,做上面事情都要求有回报,他们这样做表面上看是没有失德,实际上这样的人没有达到德的要求。”

7

下德失德,是以无德。直白没啥好解(说)的。上德不德,并不是不讲道德,做不道德的事。而是不把道德挂在嘴上,而是切实默默地实行,所以他她有德。平时不提(说)自己做了有道德的事。相当于无名英雄。这理解是不是有偏差。?

8

本人没读过什么书,学识浅薄,所解如有不到之处,请友们凉解。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首先说什么叫上德,上作高尚,大解,上德,高尚之大德。不,布也,慈悲,怜悯,无私。是以有德,有:感恩,尊敬。大意是,圣人有高尚之大德,以慈悲怜悯的无私之心布德於世人,从而得到世人的感恩之心,受人尊敬。而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又是什么意思呢?下,小的意思,不失,不可丢失。大意是,德小的人,是不可以再丢失,一但丢失就没有德了,这是最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德,也就意味着将失去世上的一切,包括生命,人体。这几句话是说,高尚的圣人,将大德无私的布施于世人,从而得到了人们的尊敬,而我们作为平常的人,也应该向圣人一样,多行善而积德,不要去做伤失道德的事,坏事做多了,你就成了一个无德之人,以至失去世上的一切,乃至生命。

9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说最有道的人,他做了许多善事,可是他心地善良,他对别人的牺牲与奉献,是出自无为的,虽然他做了许多好事,善事,还以为自己没做一样,也不想去占有这份荣誉,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没有道德的人,就不同了,他一旦做了善事,就铭记在心,像这种人的心,就是未能达到纯真,因此对自己所做的善事,也恐怕失去名誉,还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就到处宣扬。

人在做,天在看,人算不如天算。人生在世,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默默耕耘,莫问收获。福不求自来,寿不求自增。

10

谢谢邀请。

首先说明一点:以往解释不清楚这段话的意思的原因是不会一字一解。

《道德经.三十八章》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意思是:

在行使民主无记名自主选择时,不同意候选人、货,可另选他人他货的“上”位权,候选人、货主要有平常心, 不当选也无所谓,不看重票决当选当官、出货发财,这叫“德\",但这\"不”是\"德\"包含的全部意思。\"德\"字的全部意思“是”,先“以有德”字最下面交换货、血液、票决精神的\"心”为基础的。

在行使集中指导,制止民主无记名自主选择,不同意候选人、货,可另选他人他货行为的“下”位权时,当选人、货主要有平常心, 不看重票决当选当官、出货发财的“德\",这“不失德\",若“是以”看重票决当选当官、出货发财,不作为,这就叫“无德\"。

《红楼梦》与之对应的三十八回就是以故事说明这一道理的:\"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竞争创新的化身林黛玉成为诗王魁首,是诗社成员投票决定的,有制止人们不服的下位权,“下德不失德”,若“是以”此结果为重,看重当官的荣耀,就是“无德”,可黛玉不是这样的人;“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上善若水\"、雪水,公平补不足的化身薛宝钗,一改其“水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德\"作风,与林黛玉竞争,看重、参加票决,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详见拙著《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

原创文/刘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