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孩子爱打人,反复说教都没用,怎么办?

孩子爱打人,反复说教都没用,怎么办?

2020-08-31 03:38阅读(148)

孩子爱打人,反复说教都没用,怎么办?:谢谢邀请,我觉得小孩子爱打人,跟家长的言传身教有直接关系,一个孩子,等到他懂事后。家长就要教育孩子如何和其它小朋

1

谢谢邀请,我觉得小孩子爱打人,跟家长的言传身教有直接关系,一个孩子,等到他懂事后。家长就要教育孩子如何和其它小朋友相处,教孩子要合群。再一个跟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有关系,如果孩子整天在一个吵闹的家庭成长,他的性格也会扭曲,所以上边那个孩子,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和其它孩子合睦相处,当他有攻击行为时,坚决制止他,或马上带走他,把他孤立起来,这样也许他慢慢会好起来。

2

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不打人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 孩子表现“攻击性”是很正常的。据统计,这段时间的孩子只有4%-8%的孩子会有比较严重的攻击行为,而且只要得到父母一点点的帮助,孩子的行为可以得到改善。

孩子打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无知,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蒙台梭利说,2-3岁孩子有几个特殊的敏感期,在这期间适当满足和理解孩子,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口手敏感期:由于身体发育,孩子可以手脚灵活运用,去探索未知事物。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出现打人、摔东西等行为。

分离焦虑期:2-3岁的孩子即将进入幼儿园,孩子和父母分离,进入陌生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孤独、无助、恐惧,这时候他们常会用拳头保护自己。

物权敏感期: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指出:

孩子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产生了私有意识,会特别在乎自己对物品的的所有权,并认为什么都是“我的”。

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没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所以会以抢夺的方式去占有,总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

进入物权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触就会特别敏感。

有的宝宝会激动大哭大闹,有的甚至会做出攻击性的行为。

蒙台梭利说:敏感期教育的实质,其实是爱的教育。

敏感期阶段,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打人的行为,用爱来包容孩子,在纠正孩子打人行为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简单粗暴地伤害孩子。

2、缺乏共情能力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又称为同理心、同感,主张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的思考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共情能力强的人能够关心他人、体谅父母、友爱不霸道,大方不自私,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共情能力都是一种应该具备且必不可少的能力。

有些孩子喜欢打人,别人哭时还拍手大笑,常常抢别人玩具......这些都可能是因为缺乏共情能力。他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即便父母一直跟他说:“打别人时,别人会疼”他也是无感。

父母想让孩子有共情能力,首先自己就要做到与孩子共情。

《妈妈是超人3》中黄圣依是典型的缺乏与孩子的共情能力。

安迪从奶奶家去妈妈家,下车时,安迪的手不小心碰到了车门,他大叫一声“哎呀,我的手”。有共情能力的妈妈这时一定会先关注孩子的手有没有受伤,疼不疼吧?但黄圣依完全没有理会,甚至安迪重复一遍她也无动于衷,她问安迪的是“你累不累?”和孩子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回到家,黄圣依自顾自地脱衣服,完全不管安迪热不热,要不要脱外套,即使安迪看到躲在小帐篷里的摄像说了两遍:“热死了,为什么要在这里?”

她还一直强调让安迪看自己准备的一大桌零食!但这些零食并不是安迪喜欢的。

黄圣依带安迪去拍照,安迪完全不想拍,她却并不关注,而是自顾自的一直强迫安迪和她一起拍。

安迪在商场被工作人员喷礼花,一路安迪一直说“脏,脸上有东西”。

妈妈黄圣依,没感受到安迪对礼花过敏不舒服,反而一直解释“没关系,一会就好了”。

后来,我们看到安迪常常抗拒黄圣依的决定,和她唱反调,不配合她,但其实这是因为他的感受、情绪一直被黄圣依忽略。

言传不如身教,如果我们自己连共情孩子都做不到,孩子怎么可能学会去共情我们和其他人呢?孩子没有共情能力,当他打了人,他只在打人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掌握权力的感觉,根本没办法体会带给别人的伤害。

所以,我们应该教孩子体会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哭闹、打人时,有共情能力的家长应该从他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比如你可以根据原因问他是“生气”还是“难过”,并帮他强化自己的认知,让他知道这种感受就是“生气”“难过”啊,当下次你和他说,你打了别人,别人会“难过”“生气”时,他就能够联系自身体验,感同身受了。也可以抱着他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妈妈知道宝宝害怕,但妈妈会在宝宝身边保护你”。“我知道你很生气,除了打人外,我们想想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孩子的共情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经过丰富的情绪体验加上家长帮助他认知之后,才会渐渐习得的。

3、家庭影响和孩子无意识的模仿行为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经常暴躁、发脾气、动手打人,孩子无形中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比如,父母经常用“打人”的方式逗孩子玩,拍打孩子的屁股或头,孩子耳濡目染,就跟着学了;去外面玩的时候,看到了小朋友有打人的行为;看动画片里的情景,都会无意识的模仿。因为他人的行为,给这些孩子带来误导,他们以为打人或打架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尤其是当他们一次次使用暴力“解决”了一些事情后,他们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便一次次得到强化。

这种模仿行为,父母更多的是需要自省,是否经常打骂孩子?大人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上演打斗剧?是否让孩子看了太多的暴力电视?孩子的小玩伴是否喜欢打人?尽量杜绝这些不良影响,并且,父母的打斗行为应该立即改正,给孩子做正面的示范。

但是,同样是孩子打人,却有不同的性质,我们不能同样对待,需要探求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发展心理学家分析了孩子“攻击性”的种类,认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工具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不带有伤人的目的,主要是孩子为了抢夺玩具、位置、机会等而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原因,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很快消逝。

比如,在《爸爸去哪儿》中,四岁的王诗龄就表现了一定的攻击性。有一次,她和Kimi争夺 一个篮球。因为抢不过Kimi,就动手打Kimi,还好在场的爸爸们及时把两个小朋友拉开,阻止了打架的进一步升级。

在该节目播放以后,很多观众都谴责王诗龄表现不好。其实,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而言,打架是件正常的事。她的这次“打人”就属于“工具性攻击”,目的是为了抢夺篮球或者为了发泄没抢到篮球的失望。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打架行为表达自己的“小情绪”。

从这点看,偶尔的小打小闹,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正常的交流方法,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两个孩子打完架以后反而在一起玩的更开心。很多孩子通过这种小打小闹体会到了不同的情绪,学会了共情,如果家长运用上述的共情方法去体会她的感受,强化她对这种情绪的认知,告诉她情绪的释放方法,下次碰到同样的情况,她就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情绪,并运用正确的方法释放情绪。

第二种是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的孩子,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这种攻击类型的孩子,往往没有特定的攻击原因,而事纯粹以伤害他人为目的,攻击有时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带给他人的伤害通常比较大。

敌意性攻击细分为三类: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关系攻击。

现实生活中,以身体攻击为主要形式的校园霸凌比较常见。

比如,在小说《哈利.波特》中,斯内普小的时候,遭到了小天狼星、詹姆等男孩的“霸凌”,詹姆对斯内普使用咒语,导致斯内普被倒挂;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被魏莱等人抽打、拍裸照等欺凌,都是典型的身体攻击。这种身体攻击(霸凌)给他人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斯内普成年后形成了阴郁的性格,而陈念在失手中杀了魏莱。

2019年,《中国青年报》主持的一项4.9万人参与的“青年期待”的社会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未成年保护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校园欺凌,也就是这种敌意性身体攻击。

孩子爱打人,你应该这样做

我们知道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法:

1、注意观察,及时制止。

如果孩子只是小打小闹,一人打一下就停止了,家长最好不要立刻参与,让他们自己解决,事后再跟她说明最好不要打人,可以选择用其他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发现孩子打闹升级,家长就应该立刻制止,并态度鲜明的跟孩子表明,打人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对的。如果孩子还要继续,可以把孩子带离现场再教育。

有些家长觉得,我家孩子打人是有原因的,于是不管。这种模糊的态度会让孩子对“规则”产生困惑,应该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原因并不重要,伤害别人地行为是不对的,应该学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解决。

2、杜绝以暴制暴,学会共情。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打人,常常用暴力地方式来“教育”孩子,一边说着“不许打人”,一边以爱孩子的名义打孩子,这是多么荒谬。父母时孩子的榜样,许多孩子之所以打人都是跟家里人学的,孩子会困惑,父母可以打人,为什么我不可以。

当我们的孩子举起他的小拳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控制我们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共情”。

孩子打人时,处理态度比处理方式更重要。

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我们先不要急着讲道理,可以暂时带孩子找个安静的地方,辅助孩子平缓情绪。等他情绪平静了,再去询问打人的原因。

这时,我们要告诉他:“不要着急,妈妈会慢慢听你讲的。”孩子的情感得到满足,对父母有着安全依恋的关系,之后的共情能力会更强。

先真正地去和孩子共情,再来解决问题。

去年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里,演员胡可对待儿子小鱼儿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她总是第一回应“我知道”来认同小鱼儿的情绪,再坚定地告诉小鱼儿不能违反规则。

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建议。

当你理解他的感受时,他很快能冷静下来,我们可以使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的方法:陈述事实+孩子地感受,帮助他冷静。

例如:“因为弟弟抢了你地玩具,所以,你感到很生气。”“因为姐姐挡了你的路,你想快点过去,你很着急。”

这样的陈述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是什么,认为妈妈是理解他的,然后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生气打人,你可以这样和他说:“弟弟抢了你的玩具,你想要回来,可以这样和他说......”“姐姐挡了你的路,你想快点走过去,你可以这样和他说.......”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远比一味的责备更重要,更有效。

3、不贴标签,学会道歉。

“打人”时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常见现象,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打人而给孩子贴标签“你是小坏蛋”,也不要说“你怎么总打人”“这孩子太霸道了”。要以平常心来处理孩子面对的问题,平时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给予积极的关注和爱,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尊重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更愿意倾听和改变。

道歉可以培养孩子正视自己错误的勇气和敢于担当行为 后果的责任感。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爸爸妈妈最好能陪着孩子,让孩子亲自跟对方道歉,如果孩子还不会说,也可以教他拉拉手或者拥抱来表达友好。

4、转移注意力,引导孩子正确释放情绪。

当孩子情绪不好,急躁不安时,我们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听他喜欢的音乐,用游戏的方法带他释放自己的不开心,带着他一起运动,跳舞,拍球,打沙包等,或者约定一句有趣的话,在游戏玩乐中发泄负面情绪。

5、心灵演练,帮助孩子提升“高情绪粒度”。

美国著名专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主张情绪建构理论,她提出:

那些情绪能力强的人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大脑构建一个最有用的情绪概念,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实例。

巴瑞特在她的《情绪》一书中指出,人们的情绪受到“情绪粒度”的影响,积极地觉知自己的情绪并预演遇到问题时的反应,有助于克服情绪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和孩子预先演练孩子情绪失控时的场景,帮助他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她的观点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史蒂芬·柯维的“心灵演练”不谋而合。

比如,你的孩子经常和其他孩子抢玩具时失控,那么你不妨拿出动物玩偶小兔子和小狗上演一出抢东西“打架”的戏码。这场打架可以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你还可以教小兔子在失控前深呼吸三秒钟平息怒气,运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如此以来,孩子经过“心灵演练”,慢慢的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正确处理。

这类 “游戏介入”的方式,通常能起到释放情绪的良好效果。比如当孩子想要打弟弟时,爸爸在阻止他后,可以幽默的说:“敢不敢跟他们厉害的人比试比试?”爸爸可以一开始气焰嚣张,然后又害怕的落荒而逃,孩子便会追着你,咯咯直笑。这么做,既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又可以很快让事态缓和下来,帮助孩子在冲动和行动之间,加上思考,帮助孩子提升“高情绪粒度”。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童年则是孩子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不要用“爱打人”的行为来判定人格,要记住,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错误”的行为和不会教的父母。

孩子打架时,正使我们最佳的教育时机,千万不能因为随意处理,忽视孩子的行为,变成了真正的“坏”孩子。

挪威著名心理学家Dan Olweus的研究:6~10岁常有攻击性行为,青春期会有打架或争斗行为发生的倾向,成年后更容易有家庭暴力或犯罪行为。所以,孩子在早期,无论哪个年龄,如果不能被父母及时纠正的话,会把打架打人当成与人相处、解决问题的途径,当这个行为长久养成行为模式后,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成为他日后人生的阻碍。

所以,别轻视你家孩子打人的行为。

3

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当然女孩也有),两到三岁的小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知道了自己“小拳头”的厉害,于是出现了以拳头表达情绪的行为,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并不能以此来笼统地预测孩子未来的行为——比如早期爱打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暴力等等。如果爸爸妈妈们用正确的方式应对孩子爱打人的行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大部分的打人的行为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始应对:

1、明确告诉不可以打人

针对宝宝一些并不友好的、带有明显攻击性的打人,家长必须要坚定而平静地告诉宝宝,“不可以打人”。

家长可以首先通过共情的方式,帮助宝宝把不良情绪表达和发泄出来,然后告诉宝宝怎么做,为他提供一种另外的做法,比如:

“你很想玩小妹妹手里的玩具,对吗?”

“可是我们要排队啊!”

“你愿意先去玩小汽车吗?”

“等小妹妹玩完了我们再过来,好吗?”

“你愿意和小妹妹交换玩具吗?”

……

2、建立社交规矩

这种社交规则的建立,需要家长保持十足的耐心,因为宝宝必须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掌握良好的社交技巧,他们也需要到达一定的年龄段才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

3、尽量营造非暴力的环境。

有时,尽管家长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不可避免地,宝宝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宝宝的攻击行为,你可以:

  • 避免宝宝观看有暴力情节的动画片;

  • 避免宝宝玩暴力型游戏;

  • 提供足够多的玩具,避免孩子们为了有限的资源而竞争……

但是!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另外一种状况:被别的小朋友欺负!

在一些家长的眼里:

4

孩子爱打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原因一,孩子不知道打人是不好的行为。邻居家有一个小男孩,爷爷抱着他在小区里转悠,小男孩突然在伸手打了爷爷一巴掌,随后瞪大眼睛看爷爷的反应,没想到爷爷不但没生气,反倒被他好奇的神情逗乐了。不仅如此,还逢人就讲这事,一来二去,小男孩还以为打人是逗人玩呢,于是长成了爱打人的孩子。


对策一,这种原因导致的孩子爱打人,就应该教会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招致别人方案等。也可以告诉孩子原来没有制止他打人的行为是溺爱,溺爱孩子害人害己。

原因二,孩子的语言表达没有跟上思维的运转。比如有时孩子急于要和小朋友交换玩具,但因为自己表达的不准确或不清晰,对方不愿交换,一着急,可能就要抢夺对方玩具,或者打对方。


对策二,这种原因导致的孩子爱打人,就应该在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功夫。不要因为孩子表达的慢而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话,要耐心地听孩子说完;也不要因为理解了孩子的意思就代替孩子表达,您理解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明白,要让孩子养成清晰表达的习惯。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绕口令、读儿歌等,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后,发现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口而不是用手解决,自然就会减少打人的行为了。

原因三,有人说孩子就是缩小版的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如果家长常打孩子,那么孩子也会通过打人的方式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对策三,这种原因导致的孩子爱打人,父母就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经常打孩子,甚至夫妻之间有没有通过打架解决家庭矛盾。如果有,就考虑先改变一下自己吧。

《正面管教》一书告诉我们,对待孩子的问题要温柔而坚定,在孩子打人这件事上就要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如果打人就要按照约定的惩罚办法不折不扣的执行。


另外,反复说教无益于事,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解决的办法。在孩子打人这件事上,您需要对症找到对策,帮助孩子打人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您,欢迎交流。

5

首先看是不是家里人有人喜欢打人,小孩子跟着模仿的。

如果不是,那就好好教育,要不然以后碰到厉害的,会吃亏!

6

谢邀,给您五个方法,不妨一试

一.约法三章

提前和孩子立好规矩,告诉他爱打人的孩子没人喜欢,妈妈也不喜欢,每次出门前都要反复地说,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要奖励一下。

二.寻找原因

不要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时候就武断地惩罚、训斥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打人的原因,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比如:小朋友拿我的玩具了,我要不回来所以才打人了。因为这个阶段孩子语言发展不完善,情急之下,手往往比嘴快,你一定要理解他。

三.正确对待

孩子打人时,你的反应是相当重要的。当看见宝宝打人时,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表现出高兴,要马上抓住他的小手,用眼神告诉他不可以,但千万不要立刻严厉批评,更不能以暴制暴。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情绪稳定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四.做好榜样

和谐的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很少会出现攻击人的暴力行为,在家里尽量减少夫妻吵架、打架等不雅行为,你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的行为模式造成直接影响。记住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让孩子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五.关注孩子

有些乖宝宝往往会被老师和爸妈的忽视,孩子打人可能只是为了寻求大人的注意。你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说悄悄话,一起玩游戏,看绘本书,培养孩子乐观宽容的好性格。

7

感谢邀请,对于这样问题,我是这样看待的:

在学前阶段的早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如咬人、抢夺东西、互相推搡、用脚踢等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随着孩子人格的发展和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攻击行为的次数、频率都会下降。

当然家长也不能因此就任由孩子对他人进行不友好的攻击,这样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别的小朋友会对孩子进行疏远,排斥,长期如此,孩子还有可能演变成真正的暴力儿童。

当孩子出现打人、发脾气等行为时,家长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 爱的抱抱是“万金油”

当面对孩子哭闹、烦躁不安,打人时,通常讲道理是没什么用的。孩子生气的时候,并不会听家长的任何道理,这时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双手。给孩子一个爱的抱抱,快速平复孩子的焦躁情绪,当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疏导。

2. 引导孩子讲述事情经过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攻击行为,一定是遇到了让他们生气、受辱、受挫、遭遇不公平对待的事情,这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在孩子的叙述和整理中,他们也会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件事,情绪也会进一步的平复。

3. 教导孩子过激行为不可取

告诉孩子当和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采用肢体攻击,是很粗鲁的行为。因为生气就打人、破坏玩具都是不对的。有什么问题可以和老师说,和爸爸妈妈说,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4. 约法三章

提前和孩子立好规矩,告诉他爱打人的孩子没人喜欢,妈妈也不喜欢,每次出门前都要反复地说,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要奖励一下。

当然如果孩子依然出现打人的行为,家长也要有相应的惩罚,首先要等孩子情绪稳定了,真诚带着孩子向别人道歉。

另外也得让孩子为打人承担后果,如果打人了,就罚面壁,缩短游戏时间,没收孩子最爱的玩具等,让孩子意识到打人是要承担后果的,而不是被说两句就算了。

处理孩子打人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坚守原则,该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惩罚,因为你现在不趁小给孩子纠正过来,以后长大了就会伤人伤己!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8

有一个方法叫做隔离反省,就是把孩子放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是家里的一个角落,一个固定的凳子,或者一个其他什么地方,每当他打人的时候,就把他放到这个地方,然后父母在旁边陪着他,他会哭,没关系,让他哭,哭完之后再告诉他不能打人。心理学上7次之后,孩子就不会打人了。

9

找根源!父母坐下来慢慢的去说服和沟通!

10

等下次你孩子在打人的时候,你就把家里的铺盖卷收拾一下,然后给你的孩子递一把刀,告诉他,没事孩子,你放心的砍,等你砍完了,我跟你妈我们两就去拘留所里面待着去了。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炒菜的时候记得先放油,馒头记得蒸一下在吃,晚上睡觉记得关门,打雷的时候记得往外跑,因为我怕雷把咱家劈塌了,你跑不出去,大街上好歹还能来回跑躲着点。